认真解读打破束框把握性质——如何上出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2022-09-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一门新课程, 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 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实施这门课程仍然落实得不好:被其他课程挤占;教师关上门在教室里讲综合实践活动;毫无目的放羊式活动……可以看到在一些地方或一部分教师没有具体地按照课程标准去实施这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成了课堂讲授, 失去了这门课程应该有的味道。

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落实, 上出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老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打破束框, 回归生活是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 在活动时空上要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延伸, 要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从中起码可以看出这样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这门课程要打破教材的束框和限制。教材有可能是一个省、市统一的, 但各地具体情况又不一样。教材上有的活动可能城市里能开展而乡村就无法开展, 可能乡村学生感兴趣而城市学生却没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受教材的限制了, 可以与学生一道围绕他们想探索实践的问题去指导, 做课程的开发者, 自己开发和设计有意义和可研究性的教材或内容, 结合学生的特点, 开展综合活动, 动员学生参与, 在活动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学校也可以按本地方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编写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二是课堂是个小天地, 而学生要探索要实践, 就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就不能局限活动范围在教室里课堂上, 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者不能还保持课堂才是教学的认识, 要将以前的教室小课堂变为生活的大课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田慧生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 变接受式学习为研究性的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真正学会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回归生活。

二、把握课程性质特点, 体现课程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 强调“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育不能把学生带离他生活与其中的世界, 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 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还为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提供良好途径;二是实践性, 注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开放性, 突出“开放”。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评价具有开放性;四是生成性, 关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 新的主题不断产生,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加深, 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五是自主性, 提倡“自主”。在活动主题展开过程中, 资料收集、实际调查、成果交流、畅谈反思等环节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综合”是它最显著的特点。“综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包含着“目标的综合”、“内容的综合”、“方法与形式”的综合。

上一篇:农村学生学业问题与课程设计的关系下一篇: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