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感受

2024-04-21

读诗的感受(精选9篇)

篇1:读诗的感受

小人不才,经过了n多年对古诗词的“研究”,我也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以下两点就是我的结论v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不幸的诗人

在众多的古诗人中,一般分有两种坎坷人生,一种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却惨糟“毒手”,而另外一种就更惨了,多年应试不中,虽有能力却不能为国效力。

唉……

譬如杜甫就是前者了。其实大多数唐朝诗人都是如此……他们从小家贫如洗,没有钱读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书读或偷听别人上课;从小刻苦努力,尊敬师长,而又孝顺懂事,如此等等。长大后在朝中做官,敢直言进谏,上书皇帝,忠心为国,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权贵,招来奸人陷害,不幸被贬。经过了很多事之后,看透了官场的昏暗与腐败,决定辞官归隐山林,过起闲适的生活。或四处游荡交友对诗,偶尔思念家人,也写写家书。其实想来,如果那时有部手机,有部电脑是件多幸福的事啊!按几个数字就能报个平安,上一下qq就能广交好友了。何必千山万水地跑呢?

但像孟浩然一样的一群人,经历的就又不一样了。从小发奋读书,为的就是长大后好报效祖国,可是天不遂人愿,常常是应试不中,失意而归,最后得病而死,抱憾终生。真是可叹啊!问我,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我只能说,他们生错了年代呗。如果他们是生在21世纪,生活水平好,教育条件好,自然就不愁无可报效祖国了!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成了祖国的花朵,他们还会不会刻苦努力哪?这是个问题。

二、丰富的诗情

只要读过几首诗的人就不难发现,原来每首诗的写法和内容都是百变不离其宗啊。写法一般是什么借景抒情p借物言志p借物喻人等等;内容都是以写景为主,或以叙事为主。但是每一首诗尽管是一样的内容,不过表达的感情那可就不一样了。

就拿“月”来说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用她来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对弟弟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则用她表现了塞外的冷清及对征戍战士与家属的同情。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乡思。”又用月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的无限深情。怎么样?是不是每一种“月”都给了你不一样的感觉啊?

除了这种离别愁绪外,还有更多积极向上的诗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等等。也有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一样视死如归的慷慨诗句,更是惹人热血沸腾!

这就是文人在寂寞中感悟人生,在离别中聆听真情,在逆境中从新爬起,在……

以上就是我的读诗心得。别见笑,虽然幼稚,可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哦。

篇2:读诗的感受

我爱上了一首诗

却不因那诗中的言语

只缘目光触及第一个字时

想起了浅浅的浅浅的心事

我不知诗中写了什么

只知自己不停说着唇语

短短的诗行掠过得太快

太快,终于

在我的天空不留印记

留下的是梦中的甜蜜

与悲戚,以及

正逐渐淡去的希冀

匆忙地我翻过书页

锁紧思绪就只求

在这样一个静夜你

不要把我纠缠,让我不忍

不忍将你忘记

于是我跳过这未读完的`小诗

却没有办法一走了之

没想过下页密麻的诗行

写的竟全部都是

你的快乐和忧伤

那么俯求万能的上主

夺走我手中的诗集

因为我知道它已

同我青春的诗稿

每一页每一页里

篇3:像读诗一样去感受她

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应该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杂志,因为当时我正有一门课叫《公共关系学》。然而,当我打开它,投入其中,慢慢阅读起来,我发现她就像是一首诗。乍眼之下,觉得它是艰深晦涩的,是不易理解的,不便于我们主观意识和审美趣味植入的。抛开自己吓自己的习惯,耐下性子,放空自己,像是一张白纸去接触它,会发现它恍如诗一般,给人以深刻隽永而又意味深长的思考,读罢掩卷,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所谓公关,即公共关系,其实是一个多么生活化的概念啊。大到国家企业,小到组织团队,只要是社会化的团体和个人,无不涉及公共关系。处理好公共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修好的一门关于生活和生存的必修课。而《公关世界》正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走进公关的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在这里学习公关知识。

她像是我们修习公关的一本教辅书,可又很大程度地区别于教辅书,里面包罗万象,精彩纷呈。首先是它的印刷质量实为上等,全本铜版印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打开里面,淡妆浓抹总相宜,图文搭配得赏心悦目。有种低调的奢华,色彩明丽而不耀眼,多变而不炫目,如饮茶,淡淡的优雅韵味,给人一种清新的享受。除此,里面刊登的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各异。除了公关方面的鲜活案例和资讯,还有嬉笑怒骂的人生百态,针砭时弊的时讯潮流,柴米油盐的百姓生活,以小见大的探寻思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它的特色板块——文化艺术,通过刊登字画艺术作品,艺术评析鉴赏给读者以艺术的熏陶,让大家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公关世界》是一本成熟的杂志,既不借故事来狂轰滥炸式的倾倒情感,也不借名人陈词滥调式的胡乱说教,更不肆无忌惮地为了发行量而迎合部分读者的恶趣味。她借人世万象告诉读者人生百态,并让读者去思去想。她不严肃,却很认真;她不费解,却很深沉。感受着她的质量,我甚至能够感觉到编辑们的良苦用心和辛勤付出。

篇4:做读诗的人民

2009年10月,由孟京辉导演,廖一梅编剧的话剧《恋爱的犀牛》走进北大校园。这部十年久演不衰的实验戏剧,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北大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是实验戏剧的又一次实验,也是先锋与先锋的精彩对话。

《恋爱的犀牛》四个版本中您更喜欢哪个,最新一版有哪些亮点?

孟京辉:作为导演我都喜欢。就像自己的手指头,虽然各有长短,但没法说更喜欢哪根儿。

廖一梅:其实《犀牛》没有停止过追求更好。

孟京辉:对。

廖一梅:比如舞台美术一直是我非常在意的。第四版《犀牛》还专程去纽约学习。如果看过《犀牛》有观众问,这样的爱情值得吗?有这样的爱情吗?那么我们的剧其实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想表达的是跟现实的对错,是对精神和内心的讨论,而不是一个你找什么样的男朋友这样具体的问题。怎样的舞台才能让观众一看就知道是抽象的呢?比如水就是一种手段。水给人的是“意识”的感觉而不是意义的感觉。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完善。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总是通俗易懂的,但是不少观众反应看不懂《犀牛》。廖老师曾表示过:做话剧不负责每个人都懂。有人看不懂真的无所谓吗?

孟京辉:这个问题有意思,廖一梅非常愿意回答。

廖一梅:是。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坚定地告诉大家,真的无所谓。也有人怀疑我的态度是否真诚。我是完全真诚的。《琥珀》里有一句台词:大众审美是一堆臭狗屎。这是我完全真实的想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看您写的戏,您还说大众审美是臭狗屎?

廖一梅:大众审美不是大多数人的审美,它是被经济、商业、政治、媒体各种因素所控制的,不是原初的朴实的审美,是人云亦云的,是一种最令人发指的审美。能生发出古老民谣的时代已经不再了。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你有多少爱好是你自己的,有多少是从时尚杂志里看来的;你的生活有多大程度是由你自己主宰的。

问个“大众”点的问题,近段时间您的哪部话剧票房最好?

孟京辉:《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可不可以说现在看孟京辉话剧其实已经是一种时尚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为了去寻找感动或者进行反思。比如茶余饭后一说“我昨天看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了”,显得特有面儿。这是不是就是一种大众审美?

孟京辉:跟电视剧比起来,戏剧还是小众的。票房与大众审美也不一样,不是说看的人多了就是大众。人民与大众是有区别的。毛主席说“为人民服务”,没有说为大众服务。毛主席说“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我们有的时候在普及,有的时候在提高。但是即使是普及也是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比如大家都去看《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去了,总比去看一些、某些、那些东西有意义。(笑)

结论就是,读诗的人是人民,不读诗的人就是大众。诗是什么?诗是对生活的奇特想象的翅膀。没翅膀的人,就大众吧。

在来北大看09版《恋爱的犀牛》前,我找了99版的《犀牛》看,让我泪流满面。

孟京辉:你属于人民。(笑)

但是我觉得09版没有99版让我感动。是不是那个年代还是有诗歌的年代,所以才会有那么令人感动的东西?

廖一梅:戏剧,包括所有艺术都是这样的,它不是个完整的东西,它要在你的内心去变成完整的形象。最初的是最美的,这是心理接受的问题。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吧。

您能评价一下林兆华先生吗?

孟京辉:林兆华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甚至可以说是我唯一尊敬的一位老师。再老的都不在了,我没法尊敬 ,我不了解。林老师是一个老小孩,是大顽童。他很坚持自己的方式,他是中国当代戏剧非常棒的导演,在美学方面造诣也很深。

跟林老师那个时代的实验戏剧相比,现在的实验戏剧是不是更偏重“实验”了,只是添加各种新的元素尝试?戏剧以一个综合的舞台艺术的形式出现,文学的东西反而相对边缘。

廖一梅:就我自己来讲,我一进剧场通常会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十年前说的话是那么切近。那时不是为写而写的,而是憋到不行,爆发出来的。现在戏已经成了独立的个体跟每个观众的内心交流。

孟京辉:我们在策划一个活动,叫“文学和戏剧的儿子”,这个活动就是说戏剧和文学的关系。现代社会对文学的挖掘越来越少了。我们很容易从网络笑话,或是特别浅显的道听途说的小故事中得到乐趣,真正的文学我们往往忽略了。但是,深刻的东西总会经得起考验,以一定的形式渗透出来。

实验话剧是不是更注重形式?

廖一梅: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更注重美感,比如孟京辉就是天生特有美感的人。

孟京辉:我吃完的枣核,随意一扔就会摆成一个圆。(笑)我比较在意形式感,美感,对内容就不太注重。

廖一梅:他是无意识的,烟头、笔,只要他在那坐过,都会摆成一朵花。美感是天生的。我跟他不同的是我绝不摆枣核。(笑)我更注重内容,但是这两种都能创造艺术。

您和孟导的爱情很让人羡慕,为什么写得出这么绝望的作品?

廖一梅:人是成不了幸福的人的。人是充满缺憾的。达到世俗的幸福,是很容易的。你很认真,足够努力,足够聪明,坚持自己,付出全部心血,都能达到世俗的幸福。本质上的幸福我没见有人达到。绝望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绝望。如果人就满足于现实生活,没有更深层的思考的话,太简单了,很容易达到的。

“影视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这个说法两位老师是否同意?戏剧和电影的关系是怎样的?

孟京辉:我个人来讲,拍电影没有像话剧这么过瘾。拍电影是要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感觉,而戏剧就好像私人的、单独的交流。比较来说,我更喜欢跟一个人对话。戏剧有点像手工作坊,像以前的正宗的烤鸭。如果我再拍電影,我更愿意做一部动画片。

廖一梅:其实有很多话不要盲目的相信。我认为大学生最应该有的精神是“定理要证,公理也要证”。

听说孟导在中戏读书的时候特别能闹,很让老师头疼。现在能遇到这样的学生吗?两位怎么看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孟京辉: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客气。

廖一梅:大家现在比较识时务。跟我们那个年代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群人。可能是社会压力更大了,你们从上学开始就很关心自己的前途。我一直觉得这样的教育是很可怕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给自己画格子的生活。别人给你个标准,告诉你只要你在这个方格里就能成功、就能得到好工作、就能生活的比别人优越。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在这个格子里。压力越大,大家守得就越紧。实际上这是种太无趣的生活。我觉得生活的乐趣就在于突破,打破这些条条框框。

孟京辉:我觉得事实表明,能折腾这些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正好我这个职业需要表达,可能会“闹”更好一点。

两位的剧被很多高校戏剧社团翻拍,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寄语?

孟京辉:你们可以把大学期间的好多感受通过戏剧表达出来,作为一个美丽的回忆。你们在共同做一件你们认为美好的事情,同时你们在开放你们的心灵,打开你们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是很珍贵、很难得的。

您新的实验戏剧作品——音乐剧《空中花园谋杀案》与早期作品有什么不同,进步之处是什么?

孟京辉:音乐剧在西方、在外国早就有了。一般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而我们的《空中花园谋杀案》是直接来了个谋杀,有点像音乐剧《悲惨世界》,有点黑色幽默和比较狂想、反叛的东西,是内心对现实、现代社会的反思和重新认定。从故事到情绪的表达都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实验戏剧现在已经比较成功了,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孟京辉:其实我觉得我们还不成熟。不成熟是件好事,可以不断学习。目标呢,再多排几部自己愿意排的戏。有剧场、有演员、有年轻的生活。

那您现在有没有非常想排的戏?

孟京辉:我有两个很想实现的愿望。一个是把《资本论》写成话剧。

《资本论》?

孟京辉:对,我想把它排成4个小时的摇滚音乐剧,比较流线型的。另一个是把《金瓶梅》改编成话剧。主要是突出它的政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内心很想做的。

廖老师呢,有什么新计划?

孟京辉:她对……

廖一梅:……

孟京辉:她对某个概念有比较独特的看法。(笑)

廖一梅:内容暂时保密吧。

谢谢孟导,谢谢廖老师。期待两位的新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

链接:

孟京辉,著名导演。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1992年,改编并导演实验戏剧《思凡》,获1993年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优秀演出奖和优秀导演奖。随后导演话剧《阳台》、《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等。2000年获第4届中国话剧“金狮奖”导演奖。2002年电影处女作《像鸡毛一样飞》在第55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获奖。

篇5:读诗的优秀作文

轻吟唐诗,随着李白一起去畅游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景;跟杜甫去望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那雄伟的气势;跟白居易去见识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佳人;随贺知章去领略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早春风光。

品读宋词,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令我思索;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令我惆怅;晏殊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令我感伤;岳飞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令我对这位民族英雄产生由衷的敬佩。总之,读古诗带给我那古色古香的享受,带给我不一样的底蕴,带给我不一样的内涵。随着古人的诗句,带着与诗一样的心境,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体味祖国悠久诗文化对我心灵的冲击。

现代诗也令我着迷,冰心的诗就像一片柔软的羽毛,轻轻地触摸着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泰戈尔的诗如同一朵芳香的花,松弛着我的神经;拜伦总是那样地富有哲理,他的诗会让我思考很多很多;还有普希金那充满阳光的诗句,让我流连忘返。

读诗多了,我也渐渐爱上了写诗。但我更爱在一个下雨天,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诗集,在诗句中流连,倾听着雨滴打在屋顶的轻响,读到激动处便大声地读了出来,丝毫不理会邻居惊异的眼神――他哪里知道我是多么的快乐呀!

慢慢地,我也渐渐地从诗中领略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在赞叹诗人精湛的写作技术的同时,也深深地被他们的情怀所感动,被他们的气节所征服。

篇6:写诗与读诗的感悟

鲁迅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摩罗诗力说》)。诗心是真善美的载体。人人有表达心声的要求,诗是心声的艺术化。诗心可役使万物,万物为我所用。诗要有温度,故有情感;诗是有灵魂的,故有生命力。诗可以藻雪精神,净化心灵,使人得到高层次文化享受。但要要写出好诗并想成为一个诗人,就一定要有追求,并要不断地磨炼。首先你要对诗抱有浓厚的兴趣,兴趣产生动力,爱好造就专长。有了浓厚兴趣就会热爱,待真正爱上了才会去学写诗,去钻研诗。记得我是在2009年在新浪开了一个博客,一开始不懂平仄,随着自己的性情去写,每次写了诗,也不管好坏就往博客上发表,这时就有许多的诗友来评论,然后就会指出诗的许多不足之处。我接受了他们的指点,且买来几本韵律工具书,把绝句和律诗的几种类型先背熟,渐渐地掌握了它的规律,掌握了那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以及入声字,以至于现在见到一首诗,不用工具书就知道格律对与不对,是否合韵。这也正是由于当时的那份喜欢、热爱,才使我今天真正踏上诗词之路。

一、诗重真情的表达

诗是言志抒情的文学,是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诗言志,将蕴藏在心的志趣表达出来.。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抒情,早见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绮靡”是华丽的意思。诗依情而发,与后世说诗重在抒情意思差不多。思想是诗的灵魂,感情是诗的生命。写诗感情一定要真率。“言为心声,诗贵情真。”真情的基础在于真实,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并提炼出来的诗才能真切感人。读到一首好的诗词,会使心灵得到愉悦的感受。切不可矫情做作,空喊口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如果一首诗读起来索然无味,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何来感动别人?我在2009年刚开始学写一首《睹物思亲》诗云:倚柱凭栏望赣江,往来百舸惹神伤。娘亲若未仙游去,必定开艚货满舱。我靠在栏杆上望着赣江,看着江面上往来行驶的货船触动了心头的伤痛,因为家中父母也曾经与他们一样也是开船的。“娘亲若未仙游去,必定开艚货满舱。”如果母亲没有去世,那么家里的船也没有被卖掉,那现在肯定也像他们一样装运货物行驶南北。整首诗虽只有28字,却道出了我心里所有的伤心往事。又如胡师《身世叹》云:我是匡庐旧樵者,更作星渚挑沙人。卖力生涯十余载,每忆青春倍伤神。挥汗推车如蚁奔,扁担磨断多少根。谁怜孑然落难身,自惭无计走后门。茫茫鄱湖隔老父,足蒸暑气面憔悴。喧喧街市有长兄,躬背拖车拚死力。少时鸿志已成灰,苦囚于此诧何罪。无处寻芳觅生趣,掩面忍看春将去。有苦难诉强笑颜,颜悴骨瘦西风里。夜半孤月伴孤寂,欲寻利剑割愁绪。作者弱冠年开始作诗。此诗首先简述少年时失学,砍柴以贴补家用,继而挑砂作苦力工人。层层铺开,叙写结合,韵随意转。由平声真韵、元韵转去声置韵,再转上声语韵。本应读书的岁月,却沦落到卖力为生。每天开工劳作,每人推着满满的一车子砂,排队而奔跑,推上长长的跳板,依次卸入船舱中。一队队运砂工人就像一只只蚂蚁依次前行。挑砂之苦累,亦难以想像。时间之久,乃至肩膀磨断了一条条扁担。其时有路子的工人,陆续调离此地,而作者无法走后门离开此苦役之地。更可悲的是,其父也被开除回老家种田,整天赤脚在田野上,面容憔悴。其兄在九江作搬运工作,躬背弯腰。经过文革浩劫者或可悟到,全家人全都处于苦难之境,必为黑五类。最后直抒其情,写出了作者对当时现状的无奈,心中有抱负却又不知何时能够得以施展,只得任由命运的摆布。虽为稚嫩之作,然悱恻激楚,真率之作。悲苦之音,读之凄然泪下。

二、诗要有意趣,追求语言新、字句新我曾到外地打工,当时写了一首反映我真实处境与感触的《异乡打拼感怀》诗云:谋求出路赴他乡,苦辣酸甜自品尝。别墅轿车能怎的?布衣蔬食又何妨。淡名泊利抚琴醉,养性修身耕墨香。日夜推敲平仄韵,任人笑我为诗狂。有网友评价说:“此诗文字纯净而唯美,大气而灵动,清丽隽永,意蕴涵深,对仗工整,韵律铿锵!”其实,我知道此诗还是有许多的不足,还需慢慢打磨,但也有值得可取之处,我有意识地把现代时尚的物品如“别墅轿车”以及方言土语如“能怎的”都揉了进去,这是此诗的亮点,力求保持律诗韵味的同时,又力图反映当代快节奏的亮丽生活,自学还是有些新意的,或许有时方言土语入诗更别有一番意味。诗的后半,着意写自己的胸怀坦荡,旷达做人,自己对诗词的痴迷。又如上海杨逸明老师,也常是这样尝试的,他的《回忆初恋戏作》云:与汝相亲始惹痴,至今心醉卜邻时。小窗人对初弦月,高树风吟仲夏诗。梦好难追罗曼蒂,情深可上吉尼斯。浮生百味都如水,除却童年酒一卮。这首诗也是把“罗曼蒂”、“吉尼斯”等外国译名融入其中,顿使整首诗有了新鲜感。

三、意境美是诗的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常求言外之意,譬如绝句,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往往只将事物或情景点出或说到一半,不说尽,不说足,留无尽之意于言外。“诗贵含蓄”,才能留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唐人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胡迎建老师也曾教我们:“语言要具有形象而又生动,新颖。不要老调重谈,别人写过的不要去写,别人用过的词别去用,要避免与古人同,与他人同”。写诗不要一味的平铺直叙,要力图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议论,把自己带入进去,诗中有我有。还要注意简洁精炼,必须炼字、炼意,力求诗中有警句、句中有诗眼。我曾读过初唐杜审言的一些诗,其中《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也许是我的网名号取自这句诗句的原因吧,我对这首诗也特别地喜欢。这是一首步人之韵的诗,写江南早春的气候与景物的变化,历历如绘,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说明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变化尤为敏感。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点出早春的“物候新”,为下文埋下伏笔。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构思细密,对仗工整,设色鲜明,声调优美。炼“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以拟人手法赋予“云霞”、“梅柳”、“淑气”、“晴光”以意识与情感,使诗歌的视角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末联以“古调”“归思”照应篇首“宦游人”作结。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的的游春诗,格调古朴,乡思油然而生,几乎潸然泪下。以“忽闻”字提起,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的容量和深沉感。受此启发,我在一次游上饶灵山时写了一首《鹧鸪天·咏灵山》词云:峻岭崔嵬踞势横,一山两界半分明。云牵林樾布迷阵,雾锁巉岩设障屏。通道险,探幽惊。天成物象妙肖形。我来此地沾灵气,任作诗材待墨耕。

篇7:读巫鸦的诗的感受

巫鸦曾在红袖的现代诗歌论坛当过版主,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这段时间,应该说,读他的诗,并不是很多,因为现代诗歌论坛从去年下半年,我再没去发帖,只是巫鸦来呼噜发帖后,才去现代诗歌论坛看了他的几首诗。他的诗,发的最多的是在原创力量网站,总共有两页的目录了。这是我所知道的巫鸦。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我对巫鸦,也算是没有什么了解和接触的。最近,我写了一篇评黄药师的文字,巫鸦跟帖说收藏了。这引发我去看了他一页的诗,才想到谈点读后感。如果说的不对,请巫鸦看到了,能给予指正。

读了巫鸦的部分诗,我感觉不能全部读完再写评论的。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因为,巫鸦的诗,给人的感觉,是他写法的多样性,这不仅仅是表现在诗的形式上,还体现在诗歌风格的选择上,体现在诗的内涵的厚重上,思维触角的宽阔上。看了一页诗目的诗,我发现在下一页里,他写的更加灵动自如了,而且还在继续写着两个长诗系列。这些,都给了我深深的感受,才决定先品评他这一页诗作。

篇8:读诗

一个人读的诗越多, 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 无论是在政治或哲学话语中, 还是在历史、社会学科或小说艺术中。 散文中的好风格, 从来都是诗歌语汇之精确、速度和密度的人质。 作为墓志铭和警句的孩子,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 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 对于散文而言, 诗歌是一个伟大的训导者。

请允许我在此给出一幅漫画, 因为漫画能突出精髓。 在这幅漫画中, 我们看到一位读者, 他的两只手上各捧了本翻开的书。 他的左手上是一本诗集, 右手上则是一部散文集。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会首先搁下哪一本书。 当然, 他会问道, 好诗和坏诗的区别是什么? 如何能保证他左手上的书的确是值得费神一读的?

篇9:那个喜欢读诗的女生……

我发现一个小个子男生在队伍里被挤来挤去,随波逐流一般,就是挤不到报名签到的地方。他还在胸前抱了行李,行动更加不便,最后别人都向前挤,他却一个劲地向后退,一直退到我的身边。我已经完成了报名的任务,正坐在一个石凳上休息。

小个子男生退到我身边时,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倒。我赶紧站起身来,扶住他,并且说:“你带这么多东西不方便的,你把东西先放到我这里,我给你看着,你单独去报名就是了。”

说完了这话,我再仔细看这个男生,立即脸红了起来。人家根本不是男生,而是一个短头发的女生——只是从背影看起来像个男生而已。

女生的脸儿也红了,不过她还是麻利地把怀抱里的东西都塞给我,然后自己又去队伍里挤——都怪我多嘴,我连她的名字都叫不出来,素不相识,就这样替一个陌生人看管物品,太有“风险”了吧。

又过了好半天,女生才报上名,回到我这边取东西。我把保管的东西都还给了她,让她清点一下。女生说不用,还一个劲儿地谢我。

我好奇地问她是几班的,她说是四班的。

四班?这不正好与我同在一个班嘛,原来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呀。我又把还给她的物品要在手里,替她拿着,一起去四班的教室。

这个最初被我误认为男生的女生叫董洁,是我在新学校里认识的第一个同学,更意外的是,老师居然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让董洁成为了我的同桌。这样的结果让我非常庆幸,因为认识一个同学会让我更快地适应新学校的新生活。

早操的时候,我和董洁站在相邻的队列里。我会冲她笑,她也会冲我笑,我们的笑容让早操时光很有诗意。一段路程跑下来,许多同学都喊累,可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我问过董洁是不是累,她也说不累。我们竟然有相同的感觉。

每次到食堂吃饭,我会帮董洁取餐具。吃完饭,董洁会帮我洗餐具。放好餐具我们会一起到教室上课。有的同学好生奇怪:这俩是什么关系啊,大家还都很生分,他们俩咋这么“黏糊”?

我心里当然明白,都是因为开学那一天的偶然相遇。

董洁订了一份诗歌杂志叫《霓裳》。她读上面的涛,如果有触及内心的诗句,就会拿过来与我分享。其实,我也是挺喜欢读诗的,我订有一份涛歌杂志叫《星光》,我读到上面有美感的诗句,也会与董洁一起分享。

我们两个爱读诗的人,让周围的人特别惊奇——都什么年代了,还喜欢这么“清”“蠢”的东西——大家都爱读“穿越小说”,觉得诗歌“清淡无味”,觉得读诗的人“蠢得到家”。可是我与董洁都觉得诗是甘露美酒,很美好,很芬芳。也许,我与董洁就是命中注定的知音吧。

周末的时候,我约董洁一起去爬山。

我们步行着穿过了小城的大街小巷,然后在城郊的田埂上追逐,最后一起攀上小城北边的土山,在山顶上对着天空高喊,然后弯腰嗅花香,一起扑蚂蚱。这样的相处很有涛意,我们喜欢读诗,也喜欢诗意地相处。

半个学期后,我还在四班,董洁却去了十班。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找不到人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董洁似乎知道原因,但是她没有向我解释。

一开始,我还会把自己的《星光》送给董洁看,董洁也会把她的《霓裳》送给我看、渐渐地《星光》成了我自己的“星光”,《霓裳》亦是董洁自己的“霓裳”。我们很长时间都难得见上一次,也很长时间没有分享渎诗的快乐了

慢慢地,我忘记了董洁,董沽似乎也忘记了我——再深厚的友谊,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某一天,就在几乎要完全忘卻董浩的模样时,我却在校园的小路上遇到了她。

董洁先问我:“你还读诗吗?”

我回答:“偶尔读,只是读一些忧伤的诗你呢?”

董洁说:“还读,但是现在无法寻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你为什么去了十班?”我终于忍不住,问起这个藏在心底已经很久的疑问。

“因为十班的班主任是我表舅。他聽说我在四班与一个男生同桌,并且两人都喜欢渎诗,于是就跟我父母说这样不好,应该把两人分开,应该将我从四班调到十班。父母认为表舅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去了十班。”董洁说出了她去十班的原因。

我一时无语——那些与董洁在一起读诗的日子又一幕幕涌上心头,其实,我压根就没有忘记过董洁。

董洁说她要上课去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诗的感受】相关文章:

感受总结04-10

作文感受04-21

观展感受04-24

感受生命04-26

监考感受04-27

拓展感受04-29

笔会感受05-02

感受声音05-08

心灵感受05-08

感受寂寞05-11

上一篇:勤学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小学生关于成长的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