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意识

2024-05-02

感受意识(精选五篇)

感受意识 篇1

1. 对自然、生活的色彩感受

带有浓重人情味的对自然的敏感和亲和是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对自然美的感受首先体现在对自然色彩的感受。安房直子的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颜色。她用细腻、丰盈的心灵去体味自然, 体味人生, 揣摩心象, 用空灵、细腻的语言描摹、传达出一个个色彩感极强的意象。

蓝色的桔梗花田、撒着金粉的夕阳、黄色的丝围巾, 银孔雀、白鹦鹉、朝霞颜色的红鲷鱼……如果说这些意象还很现实化, 没有脱离普通人的凡心、凡眼的体察的活, 那么《萤火虫》中飞雪似的落花般飞舞, 闪着蓝光的萤火虫;《有天窗的屋子》中, 那朵被“我”在月夜悄悄摘下的魅幻般银色的辛夷花影;《花香小镇》里水流一般朝天涌去的橙色自行车……则在现实的物象中, 注入了作者太多的独特感受和奇异想象。

日语“青”这个词, 包括从青、绿、蓝至灰等很宽泛的色系。在日本人看来青色是大自然的生命之色, 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环境之色, 是他们的精神、心灵之色, 是日本之色。青是包含青、绿、蓝等的无限色的组合, 这样的色的组合, 使得这一色调在本来的特性上变得更加微妙, 更加意蕴无穷。安房直子说过, 有时激发她写作的仅仅是蓝的或绿的颜色。她对色彩有着奇妙的、细腻的感受。《在日暮时分的客人》中, 安房直子借黑猫之口, 谈了有着细微差别的红色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带了点橘黄色的红里头, 有着盛夏的晃眼和痛苦, 是太阳的颜色;带了点桃红的红色, 会飘着野玫瑰、梅花一样小花的亲切的、甜甜的味道, 让人如误入花田, 喜不自禁;紫红色让人觉得自己仿佛是坐在了葡萄酒的瓶底, 醒来时会听到曼陀铃让人泪流满面的声音;劈柴炉火的颜色, 会让寒冷而悲伤的人感到安宁和亲切。她对作品中文学意象色彩的选择或赋予, 不仅仅是遵从物象的自然存在规律, 更是自觉遵从了日本人独特的色彩审美情趣, 表现出了日本民族特质的文化性格和对生命、人生的感悟。

安房直子作品中的文学意象虽然具有彩虹般奇妙而又斑斓的色彩, 但在每篇作品中, 这些意象又共同传达着一种调和的青色感觉, 这是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感觉, 是真实的人生的感觉。这就在色彩感受上和作品弥漫的物心合一的对悲哀、同情的温暖咏叹的主旋律极其和谐一致。在《遥远的野玫瑰村》中, 作者围绕红的、白的野玫瑰这个中心意象, 铺染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在山谷的一个小村里, 住着一位开杂货店的老奶奶。她从来就是一个人生活, 但常常会和客人、村人滔滔不绝地说起住在遥远的野玫瑰村的儿子一家。每当说起幻想中的儿子、孙子的时候, 老奶奶的脸颊就会变成玫瑰色。终于, 在一个初春的黄昏, 小狗獾幻化成的少女, 来看望奶奶了, 她还带来了寄卖的野玫瑰堂肥皂。老奶奶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乐呵呵的。她又带来了两个弟弟来看望奶奶, 她们一起做豆沙糯米团, 让奶奶度过了一个几十年没有过的热闹、快乐的晚上。但在老奶奶家留宿的时候, 咒语失灵了, 小狗獾现了原形。她们 (小狗獾们) 觉得老奶奶发觉了秘密, 不好意思再来了。老奶奶日夜盼望, 一天傍晚, 她追赶着玫瑰色的肥皂泡, 来到了小狗獾的住处———遥远的野玫瑰村。她真诚地告诉她的“孙儿们”:“用不着不好意思啊。我早就知道你们是狗獾了。可是, 我根本就不在乎。”在回家的时候, 老奶奶一点不觉得累, 连提着的灯笼的火也闪耀着玫瑰色。这是一个温暖的玫瑰红色的故事, 但又如此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孤独的本质, 给人一种平凡而又深邃、神秘而又和谐的青色感觉。

2. 动静结合传达出的“闲寂”美

“闲寂” (きび) 在日语中的含义是恬静、寂寥、古雅。叶渭渠、唐月梅解释为:“主要是表达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美, 一种寂寥和孤绝的美。”安房直子作品表面上看颇具动感, 那是因为她善于捕捉和描摹声音。

自然界的各种音籁, 像蓝色水滴的“啪哒”声, 沙漠里沙暴的“呜—呜—”的咆哮声, 绿孔雀的“布呜—布呜—”的叫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响, 像“哒哒哒”的脚步声, “叮叮当当”的手腕上银手链的响声, “嘎吱”的开门声, “呼哧呼哧”的喘气声, 都被她生动真实地描摹出来。她作品中的幻想世界也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声音。《夫人的耳环》中, 有魔力的鲸会发出如同吹过森林的风一样的深深的叹息声;《响板》中的悬铃木树精会敲出诱使人不停跳舞的咔嗒、咔哒的响板声;《声音的树林》中, 那片魔幻树林绝不仅仅是风吹过的时候发出沙沙的响声, 它们会模仿误入森林的布谷鸟、公鸡、小女孩等, 发出“谷、谷—谷、喔、喔—喔”, “睡吧睡吧”等声音。

就连常人看似极静 (无声) 的事物或现象, 也被安房直子赋予了声音。如夕阳下山的“霎、霎、霎霎”声, 本不发声的雌蝉的“啾—啾—”的梦之声……在《秋天的声音》中, 安房直子借助神奇的幻想, 让一位耳聋得连电话铃声都听不见的老人, 通过小口琴、小竖琴等乐器, 不可思议地听到了山中风的和弦、洒下的月光声、天上的星星一起摇响的“当啷”声、星星和花的笑声。

安房直子作品中的声音还是有魔力的。《绿蝶》、《银孔雀》、《声音的森林》、《响板》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谁也不知道的声音》中的穷渔夫良太不仅借“咚咚”的鼓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憧憬, 还打动了老海龟, 让海龟甘愿放弃漫长而无聊的一百多年的生命, 帮助良太唤回了沉睡在他的梦中世界的少女。

安房直子笔下的声音还是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图画。她善于通过联想或想象, 运用多个比喻、排比句式, 让一个较抽象的声音具体化, 达到多重声响、多个画面叠加的艺术效果。例如《秋天的风铃》:

我凝望着风铃。我那珍贵的玻璃风铃, 在秋风中“丁零丁零”地响着。

一闭上眼睛, 它就让我想起了星星闪闪烁烁的声音。星星们一闪一闪地从天而降, 一个接着一个, 简直就仿佛是小小的银色的花瓣……不久, 那声音变成了少女的笑声, 玻璃球裂开了似的清脆的笑声—

女孩子为什么总能那样天真、欢快地笑呢?我曾经奇怪地想。

也许说不定, 一个个心里都藏着铃铛吧?被风一吹, 才会笑的吧。

从整体上看, 安房直子的作品描写的是传递人生虚幻感和万物流转“无常”感的声音。这使得她的作品总像是弥漫着静静的、寂寞的感觉, 弥漫着微妙的闲寂之美。她以静观自然的心, 静观人生, 靠情感、想象力去把握生命的律动。她以日本人特有的敏感纤细和简约淡泊, 启迪人们多聆听生命的咏叹、心灵的咏叹, 对生命多些回顾和回味。就像《花香小镇》中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谁,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小提琴。当你充满甜蜜而又忧伤的怀念和眷恋的时候, 心中就会突然充满那种悲喜交集的小提琴的啜泣声。

3. 积极的无常感

安房直子的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日本文化底蕴。这不仅表现在充溢始终的对人生、对生命本质的深沉、执著的思索上, 还表现在物哀 (もののあわれ、物の哀れ) 、闲寂等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及审美意识上。物哀是由物生发的悲哀与同情感情的浑然一体。“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 它难以凭理智、理性来判断, 而要靠直觉、靠心来感受, 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

正像日本许多作家所认为的那样, “美即无常, 无常即美”, “残缺不全, 反倒有着迷人的生命力”,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 颠沛流离、变化不定才是生命的证明。安房直子更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指出, 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 总是会深刻地感知人的孤独命运和死亡的无情。从这个意义上讲, 安房直子笔下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悲剧的人生。她着力表现的是浸润了“物哀美”及“闲寂美”的自然世相。

《萤火虫》中, 泪眼汪汪的男孩一郎, 饱尝了和妹妹生离的痛苦, 在萤火虫飞舞的夏夜, 他追逐着那片蓝光, 也追逐着想象中妹妹的最后姿影。《桔梗的女儿》中, 独自住在山中的小房子里, 耕一片小小田地的母亲, 割舍不掉对贸然出走的儿子的惦念, 她把自己最喜欢的桔梗花, 作为媳妇给儿子送来, 她想让儿子好好干活, 记住家乡。《花椒娃娃》、《黄昏的向日葵》、《黄昏海的故事》、《火影的梦》等都充满了爱的憧憬、爱的执著。但人性自身的弱点、情感的难以捉摸、人生的阴差阳错等因素, 又使爱情变得绝望而寂寥, 这些反而更凸显了人生的缺憾和悲剧美况味。

安房直子说过:在我的心中, 有一小块我想把它称之为“童话森林”的小小的地方, 整天想着它都成了我的癖好, 那片森林, 一片漆黑, 总是有风“呼呼”地吹过。不过, 像月光似的, 常常会有微弱的光照进来, 能模模糊糊地看得见里头的东西。不知是什么原因, 住在里头的, 几乎都是孤独、纯洁、笨手笨脚而又不善于处事的东西。我经常会领一个出来, 作为现在要写的作品的主人公。

的确, 安房直子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在生命的历程中都有自身的难以释然的悲哀。《狐狸的窗户》中的“我”﹙猎人﹚、小狐狸, 遭遇的是和亲人幽冥相隔、丧失家园的不幸;《熊之火》中的男人小森承受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重压, 以及亲情的羁绊和挣脱的难言痛苦;《红色的鱼》中的雪枝始终在同情、善良等品质与无边欲望的纠缠中, 难以自拔;《手绢上的花田》中的邮递员一家最终在贪婪中迷失了自我;《黄围巾》、《秋天的声音》等中的老人所感受的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衰老来临的无奈与悲凉。

人的存在的悲哀还表现在人类对梦想的执著和现实生活中梦想的难以实现上。《银孔雀》、《原野尽头的国度》、《遥远的野玫瑰村》、《玫瑰和小鸟》等都是关于梦的美丽和悲哀的作品。只不过《遥远的野玫瑰村》展现的是儿孙绕膝的温馨的家之梦、亲情之梦;《原野尽头的国度》、《玫瑰和小鸟》展现的是少女渴望美丽的青春之梦;《银孔雀》展现的是事业有成、王国复兴的男人之梦;《系围裙的母鸡》展现的是知恩图报、真诚关爱的纯洁的爱之梦。

安房直子不仅有一颗能理解人性的悲哀和软弱的心灵, 更以女性所特有的柔韧, 传达人生的温暖和对未来的向往。她的作品中还有缱绻的爱和无尽的温情。《海之馆的比目鱼》描述的是一个不走运的青年得到名叫“海之馆的比目鱼”的帮助, 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厨师, 有了自己的店, 娶了一个温柔妻子的幸福的故事。在这里作者相信或者是期盼, 一个人只要诚实、努力地去生活, 幸福就一定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安房直子更借助幻想, 在现实与幻想的融合无间中, 让亲切的人情味在凄婉的悲哀中水晶般展开。《夏天的梦》中, 在地里待了六七年, 好不容易羽化, 开始了地上的生活也不会叫的雌蝉的寂寞生命, 深深地震撼了老山毛榉树, 于是他化作老人, 让在广大而寂寞的世界踽踽独行的人间青年暂时“耳鸣”, 通过回忆童年时和邻居哑女孩的温馨情感, 获得心灵的休憩, 获得与生存中遭遇的悲哀、不幸抗争的力量。

安房直子又让作品中的形象既体会了人世的苦难, 又在共同的苦难中相遇而产生了亲切与达观。《蓝色的线》中的孤女千代尝尽了孤独和梦碎的痛苦, 她最终遇到了周一———一个幼时被母亲遗弃, 在成长中又失去唯一可以依靠的姐姐的男青年。他们化作白色小鸟, 编织着蓝色的爱巢。《熊之火》中的母熊从山顶到山脚烧了一条火路, 来和人间的爱人相见, 于是那条道上, 就像锁链一样开满了红色的天上之花。

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以女性优雅纯美的方式, 以深沉温润的青的色彩美意识, 和谐细腻地形成物哀、闲寂之美, 展现了日本民族特色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洞察和了悟。

摘要:作者根据日本人对青色的独特感受, 以及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在意象的色彩、声音, 作品的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提出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是本质上的青色体系故事。她用一种洞察生命美丽与哀愁的诗意文字, 在现实与纯美幻想的交织融合中, 尽显物哀与闲寂之美。

关键词:安房直子,幻想小说,色彩感受,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安房直子著.彭懿译花香小镇[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2]安房直子著.彭懿译遥远的野玫瑰村[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3]安房直子著.彭懿译风与树的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4]安房直子著.彭懿译黄昏海的故事[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5]安房直子著.彭懿译银孔雀[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唤醒感知意识,感受写作快乐范文 篇2

秀屿区土头中学

俞国辉(电话:***)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唤醒感知意识的重要性,从什么是感知淡漠到如何解决感知淡漠两方面阐述了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做温暖人心的语文教育,唤醒学生的感知,让写作成为快乐的事。关键词:中学作文 感知淡漠 开放五官

参加莆田市“两语”培训,听了中国教育学会田玉博士的授课,感触很深。原本认为:学生作文,在教学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教师教学头疼,学生写作更头疼。其实学生写作欠缺的是感知意识的唤醒。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只能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缺少“听、闻、嗅”等多种感官的运用。当你抱怨自己不会写作文时,其实那是不会感知,感同身受是作文最好的朋友,熟视无睹是作文最大的敌人,把感知的东西如实记录下来的过程就是作文。

了解了感知意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作文中就要适时引导,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发挥学生的感官能力的重要性,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一,感知淡漠,阻碍中学生对写作兴趣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心理上惧怕写作,一到上作文课便两眼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单调的,生活是平面的,学习是枯燥的,没有什么写头。既便是硬着头皮写了,言辞也缺乏个性、缺乏想象力、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既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更缺乏真情实 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上,有人把写作素材比作米,我们把写作素材叫做“写作能源”。我们要讲的是如何开发写作能源的问题。写作能源埋藏在生活中,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能源。中学生有没有生活呢?有。他们平时朝气蓬勃,机智敏捷,思想非常活跃,在课堂上上争着发言,在辩论会上滔滔不绝,可为什么一听上作文课就发愁,立刻变得头脑迟钝起来了呢?他们生活在学校里,家庭中,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可面对着老师留下的写身边生活方面的作文也感到一筹莫展。

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不胜枚举。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如滔滔江水,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知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作文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感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坐守粮山愁无米”的现象呢?感知的淡漠是一个极其主要的原因。

什么是感知淡漠呢?美味食物,吃多了,也不觉得它可口。最美好的事物,天天看,也会淡化对它的美感享受。

鲁迅的百草园,跟我们许多同学家里房前房后的菜园等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对自己的小天地,自己的校园,一直在那里往返,而不觉得她很美,而鲁迅对只有几棵草的百草园却写得让我们心驰神往。中国有句古话“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 其臭“,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中学生天天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回到家庭,这种机械的重复,他们怎能不感到单调枯燥,平板无奇呢?“天天看见的东西,有什么可写的呢?”没东西可写,这就是感知的淡漠的表现。教师能怪学生吗?心理学认为:人的感觉具有适应的能力。就是说,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能够使人的感知产生“淡漠状态”,适应了,当然就不以为然了。

其实,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都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能源。如果我们能给它打开一个口子,能源就会汩汩滔滔的通向笔端。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学生打开这个口子。如何打开这个口子呢?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唤醒学生的感知意识,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写作的乐趣。

二、如何消除感知淡化的状态,开发写作能源?

(一)身心投入,全方位感知我们身边的一切。

田玉老师给我们上了作文感知训练示范课,取材于身边的实物——耳朵、手等,从全方位感知、立体感知和作文成型训练三个方面来上。田博士思想深邃,游刃有余,用睿智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作文,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使学生作文主动性得到发挥,轻松作文。先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绝大部分只要带着耳朵听,带着手记就可以了,脑袋无所事事,没有做到五心并用,五官都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田玉老师抓住了作文教学的根本,因此学生收获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掌握了作文思维的方法和学习的技巧,诸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他独到的见解,全面、准确、丰富的语言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鼓励并激发学生真正思考。竞赛式的评价很能激发学生争胜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整个教学过程,田玉老师善问,尤擅长追问,推行“三级追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有顺序地进行感知训练、思维训练,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收效显著。

我们的五官是造物主的恩赐,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挥他们的才智,当我们的感知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如学生作文《触摸春天》,当我们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脸,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这个世界时,于是又有了和看、听、闻不一样的感觉。小女孩拢住的蝴蝶,是那么柔弱,却那么顽强,她在小女孩手中扑腾,让安静感觉到了她对生命的渴望。我们用自己的手去触摸整个春天时,也来到了一个我们熟悉却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二)外部刺激,拓宽思维,是消除感知淡化状态的很好举措。记得九年级的一次作文指导课,指导前,班上已进行过一次数学模拟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都考砸了,教师里乱哄哄的。我便以此为引导:如果各科每次检测成绩都很好,这是正常状态,同学们会很平静,反之,考砸了就会爆发出如此强烈的反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失败的刺激,使我们感到惊讶。我又进一步推理:每个学期开学,你都能从家人手中接过钱顺利地按时缴费、注册、领书、上课,你便会觉得很平常,要你写一篇反映开学生活的文章,你会很为难,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但是,要是有一次你不能按时拿到钱办理入学手续,后来,钱 是家里人东挪西借来的,心里状态会是怎样呢?你的反应又将会如何呢?当然,现在学杂费全免了,我们又该有什么感触?教师的“刺激”,使学生有了新的感悟,获得了写作能源,不再觉得没东西可写了。结果学生从看似平淡的家庭、学校生活中取材,写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第一情》等佳作。

(三)启发学生提炼有用感知,是消除感知淡漠状态的又一关键。学生掌握了开发写作能源的要领,又有了新的感知,是否就能写出好文章呢?不然。感知,只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真正的认识事物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由感知到思维的过程。就写作而言。中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是感知的,但对其感知的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如果对感知事物的本质认识不充分,不深刻,即使掌握了非常有用的素材,也会写得离题或没有新意,缺乏意境。因此,引导学生从感知中提炼有用的素材也就成了消除感知淡化的又一关键。

一次作文指导课,我用一些时间,有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校家庭生活中有没有值得写的东西。一位学生说:“我家里兄弟姐妹很多,可就我爸一个人打工挣钱,我感到压力挺重,他们想让我退学帮家里,自己也有点想法,这可以写吗?”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脉搏,我便说:“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但你怎么这样想?„„”他回答很干脆:“学校生活单调,学习的压力又重„„”我又进一步引导:为家里考虑,这很好,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设想一下,完成学业或中途辍学,将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才是最佳的选择,从中有何体会等。由于这位学生对谈话领会得比较深刻,学生们也受到启发,在写作中技巧运用得当,结果又写出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山路弯弯„„》等好文章。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做温暖人心的语文教育,用一颗真诚的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走进生活,融合大自然,只要用心去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小蝌蚪长出后腿了,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早。

唤醒感知意识,感受写作快乐,作文,快乐,一个都不能少。

(1)《中学语文教与学》 人民大学资料中心

感受瑞士人的环保意识 篇3

到瑞士的第一天晚上,我就被上了一堂环保课。住在旅店里,房间中有蓝绿两种颜色的垃圾箱,当时我没明白垃圾箱还要放两个的意义,就将果皮、塑料包装袋等垃圾一股脑塞到了一个垃圾箱里。第二天早晨起床洗漱后,旅店服务人员到房间收拾时,她打开垃圾箱,将里面的东西作了分类。原来两个垃圾箱一个是放可回收垃圾,另一个是放不可回收垃圾的。看着服务人员细致地分拣着,我的脸立刻红了起来,连忙表示歉意。

第二天,我到了瑞士首都伯尔尼,这是个小巧的中世纪风格城市, 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城市的美丽风貌。从这一点也看出,瑞士人在保护文化古迹方面的意识和成果,因此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餐馆午餐时,我与一位叫伦斯特的瑞士人认识了,他见我这副东方面孔,就主动和我打招呼。伦斯特是位中学教师,瑞士的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伦斯特的英语特别好,我们之间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当得知我是中国人时,他说他对中国十分感兴趣,有机会一定要到中国去旅游。他也是在休假旅游,目的地是费里堡,恰好和我去洛桑的方向一致,于是我们结伴上了路。

在这一路上,我感受到了伦斯特强烈的环保意识,每遇见路上有碎纸片等杂物,他便弯身捡起来拿着,走过垃圾箱时放进去。我问他,每个瑞士人都会像他这样做吗?他说,相信很多人会的,因为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在半路上,遇见了十几个年轻人正坐在树阴下野餐。见了我们,很热情地招呼,我们便在他们旁边坐下来歇息。这时,飞来了几只灰蓝色的小鸟,落在跟前的树上吱呀地叫着,一个女孩揉碎一块面包,张着手呼唤小鸟,让我惊奇的情景出现了:先是两只小鸟飞来,大胆地落在她手上,啄食面包屑。接着几只小鸟都飞过来了,有的小鸟没地方落,就落在了他们放食物的纸上面,毫无顾忌地参与了他们的野餐。

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幕啊!人与自然、人与小鸟,构成了一幅十分和谐美妙的画面。

看我惊讶感叹,伦斯特对我说,瑞士人从不伤害小鸟,所以一些小鸟不怕人。就是一些很警觉的松鼠、兔子等小动物也不怕人,常常会主动接近人群,向人要食物,与人嬉戏。

年轻人起来走之前,将垃圾捡得干干净净,放进随身带的一个塑料袋里。有的人还俯下身来,爱惜地将坐过的草地用手抚平。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感到,对环境的自觉爱护意识,已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里。

重新上路后,我对于瑞士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瑞士,每个人都认为保护环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糟蹋环境会受到众人的批评和斥责,会很难在社会立足。最后,他大发感慨:“你看,我们瑞士多美啊,这是上帝对我们的偏爱,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蓝天绿地,我们怎么能不去爱它、保护它呢?”

到了费里堡,他到目的地了,我还要向洛桑走,分别前,他请人为我们拍了几幅合影,最后握手道别时,我说欢迎他到中国旅游,他说有机会一定去中国看古老的长城。我单独踏上行程后想,假如他真的到中国旅游,看到我们脏乱差的环境,会作何感想呢?

编辑刘炳龙

E-mail:lbl9119@sohu.com

感受意识 篇4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9~91页, 例1。

二、教材分析

在学习替换策略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 并在运用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为解决课本例1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而解决例1问题的关键, 一是能够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或把“大杯”替换成“小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实现将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问题的意图。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替换”的思想, 学会用“替换”的策略转化数量关系, 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准备

导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1.查一查: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 弄清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体重的?

2.填一填:苏果超市这两天在搞积分换肥皂的活动, 积满1000分可以换肥皂1块, 老师积了2000分, 可以换 () 块肥皂, 小明的妈妈换了5块肥皂, 她积了 () 分。

3.想一想:一个大纸杯比一个小纸杯多装50毫升水, 如果把满满一大纸杯水倒入小纸杯里, 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如果把满满一小纸杯水倒入大纸杯里, 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

4.算一算: (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中, 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中, 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

五、教学思路

笔者的教学设计分五个环节:1.创设情景, 激发替换策略的需求。2.自主探究, 形成替换策略的意识。3.巧改例题, 建立替换策略的模型。4.多样练习, 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5.总结归纳, 感悟替换策略的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发替换策略的需求

1. 讲解导学案的第1个问题。

2. 学生口答导学案的第2个问题。

3. 讨论导学案的第3个问题。

4. 联系思考, 孕育思想。

师:刚才从“曹冲称象”的故事, 到积分换肥皂的活动, 再到大、小纸杯倒水的游戏, 你认为三者的共同点在哪里? (都用到了“替换”, 板书:替换)

师:看来替换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利用“曹冲称象”“积分换肥皂”“大、小纸杯倒水游戏”等,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孕育思想, 把沉睡的方法唤醒, 使隐含的思想清晰, 自觉产生策略意识。)

(二) 自主探究, 形成替换策略的意识

1. 解决导学案中的第4小题, 让学生抢答。

(1) 课本例1与导学案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一样?

(2) 引导学生理解例1给出的信息。

(1) 课件出示两种杯子图, 让学生说说这两种杯子的关系。

(3) “正好倒满”, 是什么意思?“各是多少毫升”你是怎样理解的?

(3) 让学生自主探索。

(1) 尝试解答。师:请同学们拿出发给你们的作业纸, 先画一画, 再解答, 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2) 学生讲解。两名学生上讲台讲, 展示不同解法。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替换的?根据哪个条件替换的?为什么要这么替换? (体会“替换”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替换后可以怎样解决?”这几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引导学生检验。

师:要知道结果是否正确, 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检验?

师引导:检验时要注意满足题中的两个条件。

师:希望同学们在解答后要自觉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

(5) 反思小结, 理解策略。

师: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替换方法解决了这道题, 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同点?

生小结:不管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还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都要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 然后直接用“果汁总量÷杯子个数=每杯的容量”来求出。

师追问:这两种方法都是依据哪个条件来替换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解题思路, 明确为什么这样替换。

比较改后题与例题解题策略的相同点。 (都是根据有关倍数的关键句来替换, 替换后总量没变, 杯数变了)

(三) 巧改例题, 建立替换策略的模型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 探索替换:解决这道题需要用到替换方法吗?怎样替换?还可以怎样替换?

课件出示, 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大杯替换成一个小杯, 会出现什么情况? (装不下, 要拿走20毫升) , 替换以后一共有几个小杯?7个小杯能装720毫升吗?只能装多少毫升, 怎么算?为什么要用720-20?

还可以怎么替换?让学生说一说:把一个小杯替换成一个大杯后, 结果可以多装20毫升, 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 就可以多装6×20=120 (毫升) (课件随机演示) , 为什么要用720+120?

3. 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完成, 完成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 反思比较:我们在解决这道题时, 也用到了替换策略, 这两种不同的替换有没有共同点?通过替换, 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杯子, 替换成一种相同的杯子。但要注意的是, 替换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装的总毫升数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变? (杯数没变) 对于两种解法, 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 比较沟通:这道题与课本例1在解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两道题都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例题给的信息表示两种杯子容量的倍数关系, 我们就用“一换几”的替换来解决;改编后的题给的信息表示杯子的相差关系, 就用“一换一”的替换来解决。因为两题替换的依据不同, 所以替换的方法也不同, 我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正确地选择替换的方法。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设计了两道复习题, 在复习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沟通大小杯的容量关系, 让学生明白:题中只有一个未知量时, 直接用除法就能解决问题, 为下面的例题教学做好铺垫——让学生自觉地形成替换意识。然后教师围绕“为什么要替换?”“怎样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反思”等学习活动中, 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和价值, 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四) 多样练习, 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

1. 填空:

(1) 用4个同样的大盒和12个同样的小盒装满球, 一共装了140个, 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是小盒的2倍,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如果把4个大盒替换成 () 个小盒, 那么一共有 () 个小盒装了140个球, 每个小盒装 () 个球。

如果把12个小盒替换成 () 个大盒, 那么一共有 () 个大盒装了140个球, 每个大盒装 () 个球。

(2) 用4个同样的大盒和12个同样的小盒装满球, 一共装了14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3个,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如果把4个大盒替换成4个小盒, 那么, 就少装 () 个球, 也就相当于 () 个小盒装了 () 个球, 每个小盒装 () 个球。

如果把12个小盒替换成12个大盒, 那么, 就多装 () 个球, 也就是相当于 () 个大盒装了 () 个球, 每个大盒装 () 个球。

2. 列式计算:

(1) 用32元钱正好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文具盒, 文具盒的单价是笔记本的5倍, 文具盒和笔记本的单价各多少元?

(2) 用32元钱正好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文具盒, 文具盒的单价比笔记本多16元, 文具盒和笔记本的单价各多少元?

3. 如果要用替换策略解决下面的问题, 可以选择哪个条件?

用64元买了2千克樱桃和4千克苹果。__________, 每千克樱桃和苹果各多少元? (1) 每千克苹果与樱桃的价钱比是1∶2

(2) 每千克樱桃的价钱比苹果贵8元

(3) 买樱桃和苹果的钱一样多

(设计说明:多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学以致用, 明确有关替换问题的两种类型:倍数和相差关系时应该怎样解决, 填空题的对比练习, 让学生在半扶半放中加深理解并运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解答第2题, 接着出示缺少条件的问题, 让学生筛选辨别, 第3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运用替换策略的特定的问题情境, 加深对策略的理解。体会学习替换策略的价值。)

(五) 总结归纳, 感悟替换策略的内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认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替换”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在平时学习或生活中, 你有没有见过或经历过“替换”?

师:其实, 早在清代康熙年间, 人们就已经用替换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想不想看一看?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算书《御制数理精蕴》中的一题:“设有谷换米, 每谷一石四斗, 换米八斗四升。今有谷三十二石二斗, 问换米几何?”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让学生解答。

(设计说明:小结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时, 感悟了替换策略的内涵。教师引领学生利用替换策略解决我国古代名题, 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会感受 篇5

斯琴巴特尔任盟蒙医医院院长以来,带领着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翰尔族、鄂温克族、佤族等多民族同胞组成的全院干部职工队伍,投身边疆民族医药事业,将盟蒙医医院建设成为一家以蒙医医疗为主、结合现代医学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制剂八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蒙医医院。2014年12月,盟蒙医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获得了全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使用蒙古语言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2015年,还荣获了第四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先进集体。

斯琴巴特尔深知,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在他带领下的盟蒙医医院广开纳贤大门,深入民间遍访老蒙医人才,从医学专业蒙医药工作者中,选择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医德高尚、具备丰富学术经验和专业技术专长的医生作为指导老师,由学徒主动申请、单位配备学徒的方式,建立师承关系,培养了众多蒙医药学专家、岗位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为了让牧民不因费用问题而耽误治病,我们医院创立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让牧民先住院治疗,出院之前只结算自费部分,其余部分由医院与新农合、社保进行对接。”斯琴巴特尔说,这样的就医结算方式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2014年,盟蒙医医院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开展影像远程会诊、临床会诊、病理会诊等较为先进的诊断治疗服务,已经与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20余家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协作关系。多年来,远程医疗服务使百姓享受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患者节约了看病时间和往返费用。

盟蒙医医院创新推行院长行政查房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制度。斯琴巴特尔带领团队全覆盖、无缝隙地深入到每一个科室,从业务到设施,都要仔细问询,并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门诊大厅内设置了值班院长一席。他常说,要深入一线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在办公室里列文件,更不能闭门造车。

在斯琴巴特尔的带领下,盟蒙医医院开通了蒙古语电子病历书写及查询系统,各导诊咨询及便民服务处均能进行蒙汉双语服务,在各多媒体终端服务中均设有蒙古语信息检索及服务系统;医院在各类标识中全部使用蒙汉双语,让临床医护人员用蒙汉双语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盟蒙医医院编撰了《常用蒙古语会话手册》,免费发放给所有学习蒙古语的医务工作者,并于每周二、五由院办及科教科专门抽出授课老师在全院范围内开设蒙古语普及课程。同时,建立“锡盟蒙医医院蒙古语学习微信群”,加强沟通和学习交流。

上一篇:自主创新 标准先行下一篇:突变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