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2024-04-27

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精选8篇)

篇1: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一年级周末练习姓名:

(1)8里面有()个一,5个一组成的数是()。(2)12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3)20可以由()个十组成。(4)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5)()个一和()个十组成14。

(6)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6,这个数是()。(7)大于16小于19的数是().

(8)个位数和十位数都是最小的一位数,这个数是()

(9)个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位数是最小的一位数,这个数是()。(10)十位数是1,个位比十位数大4,这个数是()。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12)18 的十位上是(),表示()个(),个位上是()表示()个()。(13)个位上是0,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14)十位上是1,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6,这个数是()。

(15)17的前面相邻的数是(),后面相邻数是().(16)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17). 15,2,18,19,20,7,4,5,14 上面的这些数中

①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②上边这些数中,比14大比19小的是()。

③从左数起,第二个数是(),从右数三个数是(、、)。

(18).在7,2,16,5,11,20,6, 0这些数中

①左边数起,16在第()个.

②从右边数,11在第()个.

③和6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④在这些数中最大数是(),最小数是().

二、解决问题 1、(1)从左往右数,第()个和第()个合起来是9,第(()个合起来,10。

(2)比5大的数有(),比6大又比9小的数有()(4)把上面的数字宝宝排排队。

()>()>()>()>()>()>()>()

2、在○里填上“>”,“<”或“=”。2+5○8 3+6○6 10-0○0 8○7+2 6+4○3+7 9-5○8-6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9()-0=8 5+()=9()-3=3 10-()=2()-9=0

。)个和第

4.用下面的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5、看图写算式

3.如果一次只能端两盘,那么一次最多能端多少个梨?最少能端多少个梨?

最多: 最少:

1、先涂几个圆片,把图形分成两部分,再写出4个算式。○○○○○○○○○

篇2: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1、学校买来52盒彩色粉笔,用去一些后还剩20盒,用去多 少盒?

2、小玲买一枝钢笔用了8元钱,她付给营业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3、学校种了17盆红花,又种了同样多的黄花,两种花共多少盆?

4、一条马路两旁各种上28棵树,一共种树多少棵?

5、花园里有兰花40盆,菊花60盆,兰花再种多少盆就和菊花同样多?

6、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一、二年级同学共做76件,二年级同学做了40件,一年级同学做了多少件?

7、教室里有45把椅子,拿走一些,还剩4把,拿走多少把?

篇3: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自从201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 “应用题”的字眼在小学数学中已不再出现,换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字眼。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特设了“解决问题”的目标,教材的编写也凸显了问题解决的理念。但实际练习中,往往都是“穿新鞋走老路”,考题中的题目还是以前的应用题,题目并不能触及解决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解题思维仍然是以前解决应用题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促使我思考几个问题:解决问题是否等同于解答应用题?在平时的教学考查中,到底要考查学生怎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考查,得到真正的考验呢?

日常教学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和提出好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解决者。一个好的问题的解决往往孕育着更好的问 题的产生。

例1:要解决“这堆稻谷大约重多少吨?”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解决哪些问题,才能完成呢?

本题中,要解决“这堆稻谷大约重多少吨?”这个总目标,较为复杂,不仅需要学生透彻地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还需要捕捉到“每立方米稻谷重多少吨?”这一隐性问题。所以学生需要写出的问题主要有:①圆锥的底面积有多大?②圆锥的体积有多大?③每立方米稻谷重多少吨?当然学生还可以提出其他子问题,只要具备可行性,都是可以的。

2. 考查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 的能力

例2:一种压路机前轮直径0.8米,轮宽1.6米,左右两轮各是直径1米、轮宽0.5米。如果压路机每分钟向前滚动3米,1小时压路面积是多少米?

本题设计图文并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蕴涵着别出心裁的数学智慧。要考虑压路面积,一般只告诉学生前轮的大小。而本题中,还告诉了学生左右两轮的大小,其实题目中左右两轮,只是为了压路机的前进起到驱动作用。这样的多余条件,解决问题时势必给学生造成干扰。

例3:“低碳生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据测算,1公顷落叶阔叶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4吨。如果每台空调制冷温度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到27℃,相应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某市仅此项减排就大约相当于18000公顷落叶阔叶林全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若每个家庭按2台空调计,该市家庭约有多少万户?

本题蕴涵的信息很是丰富,但解题的关键就是学生读题后能从中分析出吸收二氧化碳量的倍比关系。

3. 考查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应 用能力

一般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最著名的应该是波利亚的“解题四步说”:①理解题意;②拟订计划;③实现计划;④回顾和检验。小学阶段所学的解题策略有画图、一一列举、倒推、假设、替换等,可以通过纸笔来完成。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能力的考查,应该作为考查的重点。

例4: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45千米处与乙车相遇。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3︰2,求相遇时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画图策略的能力,题中只有一个具体的量45千米,必须通过画图分析出一分量为90千米,这样题目才能迎刃而解。

篇4: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数量关系;数学方法;应用意识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学生进入中段后,对学习数学知识就有了畏惧感,特别遇到“解决问题”练习时,从此便有了“数学焦虑”。

如何帮助孩子打败“数学焦虑”,发展思维,提高小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应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读说训练,寻找解题的有效信息。在审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读题,完整叙述题意,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找到解题的有效信息,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例如,二年级学生排方队做操,每行每列的人数相等。小明站在第5列,从前往后数,他排第10个,从后往前数,他排第7个。问:二年级有多少同学在做操?

首先阅读与理解,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句;其次,引导学生说题意。“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题中条件中的所有数据都用上吗?为什么?”“说说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出每列人数?”第三,引导学生解题。学生可能通过画示意图等方法求出每列人数,列出算式解答。最后让学生结合题意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边叙述,边回顾整道题的思考过程。

2.理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切口,教学中要突出数量关系的渗透,借助数量关系能让许多疑难问题对应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

例如,学校舞蹈兴趣小组共有48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多数学生可能会列式为48÷2=24(人),究其原因,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类简单求倍的问题,但“和倍问题”平常接触少,这样就成了学生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并勾出重点词句,着重理解“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有的学生用一根铅笔表示男生人数,将其看做一份,用同样长的2根铅笔表示女生人数;有的用条形图表示,还有的画出了线段图。通过数形结合,学生明白了如果将男生人数看做一份,女生人数就相当于男生人数的2份,男女生的总人数就相当于男生人数的3份。根据“总数÷份数和=一份数”这个数量关系求出男生人数,用48÷(2+1)=16(人),这16人就是男生人数。

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综合法。综合法,“从条件想起”,先思考哪两个条件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再找出与之有关系的其他条件,层层剥笋,直到求出最后的问题。

例如,“六一儿童节,老师买了12个绿气球,黄气球是绿气球的2倍,红气球比黄气球多10个,红气球有多少个?”

首先读题,梳理条件,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并尝试画图,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建立条件之间的联系。根据“12个绿气球,黄气球是绿气球的2倍”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黄气球的个数,再根据“黄气球个数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多10个”这两个条件,求出红气球的个数。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归纳,感悟蕴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方法,逐步明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2.分析法。分析法就是“从问题想起”,思考要求的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对照条件确认什么已经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从而确定需要先算什么。

例如,一根绳子长1000米。第一次剪了200米,第二次剪的比第一次剪的多50米,第三次剪的是前两次的和。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首先理解“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的含义。借助情境演示,用一根绳子演示每次剪绳的过程,将问题进行转化,即剪了3次后,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就是求3次剪去的总长度。数量关系是:第一次剪去的米数+第二次剪去的米数+第三次剪去的米数=3次剪去的总长度。对照条件,第一次剪的长度是已知的,找相关联的两个条件求出第二次剪的长度,再求第三次剪的长度。

学生列出算式后,通过追问,突出“根据问题想条件”,简要回顾思考过程,抓住问题想,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进而思考“中间问题”还缺什么条件。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解决问题的两大基本策略。其中,“从条件想起”是顺向思维,“从问题想起”属于逆向推理,思维难度较大。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使学生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学策略、用策略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画图法、标注法、列表法等辅助方法。

三、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注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主发展,拓展学习数学的空间。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组织学生实地测量操场的长、宽,计算周长和面积;统计学校某年级各班的男女生人数,制成复式统计表和统计图,再提出相关的数学問题;调查商场或超市一些商品价格;以及“菜场上的实际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等。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合理安排练习题,拓展延伸教材习题的策略。(1)易混淆知识,对比练习。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辨析,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把握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1)果园里有120棵苹果树,梨树是苹果树的2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120棵苹果树,苹果树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2)综合练习,融合贯通,培养学习兴趣。综合练习可以将学生学过的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解题能力。

例如,有两筐苹果,甲筐苹果重78千克,乙筐重60千克,从甲筐放进乙筐多少千克苹果后,两筐苹果同样重?

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适时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例如:(1)有甲、乙两筐梨,如果从甲筐取出10千克给乙筐,则两筐同样重。甲筐原来比乙筐多多少千克?(2)甲、乙两筐鸡蛋,从甲筐拿出15个鸡蛋给乙筐后两筐同样多。现在乙筐有60个鸡蛋,甲筐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篇5: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姓名:学号:成绩:

1、一个工地,第一天运进32.5吨石子,比第二天的4倍多0.5吨,第二天运进石子多少吨?

2、一个运粮队,5辆车共运粮食22.5 吨,照这样计算,要运粮食118吨,至少需要几辆车?

3、红星小学五年级有学生2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列方程解)

4、一桶食用油连桶重9.5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5.5千克。如果每千克食用油

3.20元,这桶食用油售价多少元?

5、小轿车的速度是摩托车的1.5倍,小轿车行驶300千米需要4小时。摩托车行完这段路需要多少小时候?

篇6: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班别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小青和小兰在跳绳。小青跳了12下,小兰跳了8下。小青比小兰多跳几下? □○□﹦□()□○□﹦□()□○□﹦□()

2、水果店上午卖出14箱苹果,下午卖出9箱苹果。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几箱?

3、蜜蜂姐姐采了13朵花。蜜蜂妹妹采了4朵花。蜜蜂妹妹比蜜蜂姐姐少采几朵花?

4、农民阿姨收菜。收了6棵白菜和11棵青菜。

(1)白菜比青菜少几棵?(2)青菜比白菜多几棵?

□○□﹦□()□○□﹦□()

5、公园里开满了菊花。黄菊花有14朵,绿菊花有9朵,白菊花有8朵。

□○□﹦□()(2)白菊花比黄菊花少几朵? □○□﹦□()(1)黄菊花比绿菊花多几朵?

6、同学们浇树。小方浇了7棵,小亮浇了12棵。

(1)小方比小亮少浇几棵?(2)小亮比小方多浇几棵?

□○□﹦□()□○□﹦□()

7、妈妈买了苹果15个,雪梨9个,桃子7个。

□○□﹦□()□○□﹦□()(3)桃子比苹果少几个? □○□﹦□()(1)苹果比雪梨多几个?(2)雪梨比桃子多几个?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

班别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公共汽车可坐18位乘客。车上还有7个空座位。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

2、文具店卖出8 块橡皮擦,还剩10块。原来有多少块橡皮擦?

□○□﹦□()

3、一共有12只鸡。

(1)左边7只,右边多少只?(2)母鸡6只,公鸡多少只?

□○□﹦□()□○□﹦□()

4、每人要剪17朵花。方方已经剪好8朵。月月还要剪9朵。

□○□﹦□()

(2)月月已经剪好了多少朵花?□○□﹦□()(1)方方还要剪多少朵花?

5、我们班一共有18人,有15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7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

6、学校体育室有14个足球和11个排球。借走了6个足球。还剩几个足球? □○□﹦□()□○□﹦□()

7、有16人来打篮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投进了5个。还有几人没来?

8、小月和小军一共折了15颗星星,其中黄色的有8颗。小军折了7颗星星。小月折了几颗星星?

□○□﹦□()

9、小红上午写了7个大字,下午写了12个大字。上午比下午少写多少个大字? □○□﹦□()

10、长江学校今年植树的棵树是:松树14棵,柳树9棵,芒果树6棵。(1)松树比柳树多几棵?(2)芒果树比柳树少几棵?

篇7: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每空2分,共22分)

(1)草地上有母鸡x只,公鸡的只数比母鸡的2倍多5只。公鸡有()只。(2)草地上有公鸡x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3倍少5只。母鸡有()只。(3)草地上有母鸡x只,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3倍。公鸡有()只。公鸡的只数比母鸡多()只。母鸡比公鸡少()只。公鸡和母鸡共有()只。(4)一支圆珠笔y元,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圆珠笔价钱的3.5倍,张老师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张老师一共花了()元。

(5)面粉有x袋,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大米有()袋,大米和面粉一共有()袋,大米比面粉多()袋。面粉比大米少()袋。2、解方程:(每题3分,共18分)

2x+17=35

3x-64=11

12+8x=52

0.8x-4.2=2.2

14x-x=169

1.7x+0.5x=4.4

3.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每题6分,共24分)

(1)校园里有75棵松树,比柏树棵数的3倍少15棵。校园里有多少棵柏树?()×3-()=柏树的棵数

(2)图书角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4倍多40本。文艺书有32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4+()=文艺书的本数

(3)一个自然保护区里有天鹅和丹顶鹤共960只,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天鹅的只数+丹顶鹤的只数=总只数 也就是:()×2.2+丹顶鹤的只数=总只数

(4)爸爸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小红年龄的4倍,爸爸比小红大30岁,爸爸和小红今年各多少岁?

爸爸今年的年龄-小红年龄=30岁

也就是:

()×4-()=30岁

4、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480千米,比一列火车速度的2倍多200千米。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6分)

5、甲乙两地相距274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出,每小时行驶95千米,一段时间后,离乙地还有84千米。这辆客车已经行驶了几小时?(6分)

6、同学们参加“远离毒品”展览。

四、五年级一共去了264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两个年级各去了多少人?(6分)

7、草地上灰兔比白兔少42只,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4倍。白兔和灰兔各有多少只?(6分)

8、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80平方米,高是40米。这块三角形菜地的底是多少米?(6分)

篇8:一年级上解决问题练习

问题一:忽视联系,只关注问题本身

在新教材中,不再单列“应用题”教学单元,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计算教学之中。这里,解决问题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年级的解决问题看似简单,但问题的呈现形式是循序渐进的,有联系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问题之间的联系,只关注到问题的本身。

问题二:文字过多,使问题缺乏趣味

一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教学中容易出现为图方便,将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形式出现,这使问题缺乏趣味。

问题三:机械使用,缺少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环节:出示主题图———找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新的突破。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正确解决,总是用定向思维引导学生,如:问题“一共有多少?”就是用加法计算;问题“还剩下多少?”就是用减法计算。机械的使用,使学生们的思维缺乏创新意识。

二、解决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如何更好地开展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探索出以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研读教材,注重联系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这种全面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各内容之间也没了联系。因此,对所教教材系统的整体掌握,将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一年级上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为例,整册教材围绕着求“整体量”和“部分量”这两种问题的解决。从对加法和减法含义的认识开始,形象生动的情境和图片故事,让学生学会看图列式,为学生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大门;教学6、7的加减法时,就带领着学生真正进入解决问题,这时候“?”形式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带着这个全新的概念形成问题意识;紧接着,教学8、9的加减法时,问题的提出有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的跨越,文字的出现体现了学生的成长,在图、文中寻找条件,在较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呈现的形式多样了,开始让学生尝试着从给定的情境中找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到最后,引导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取不同的数学信息,掌握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解决问题的教学就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呈现,符合了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思维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不能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策略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进行的。”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进入学习。过去我们把兴趣当成手段,现在我们要把兴趣当成目标。一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他们的的思维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把问题放在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必定会兴趣高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会像在沐浴在春风中一样。

如:在教学“8和9的解决问题”时,我创设了“神秘的大森林”的故事情境,可爱的小鹿,憨憨的白鹅还有草地上有人的蘑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小鹿间的对话将问题以简短的文字呈现:“我们一共有9只,呀,有3只小鹿跑走了”,生动的情境和语言又一次深深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又如: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时,我设计了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猜猜,“老师从盒子里拿出2根铅笔后,盒子里原来有几根铅笔?”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被激发,纷纷发起了猜想。一个说:“如果盒子里还剩1根,把拿出来的2根再放进去,那原来就有3根。”另一个马上说:“不对,老师的盒子里可能不是1根,有可能是19根,把拿出来的2根放回盒子里,原来就有12根。”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将“逆向”的用加法解决的这个较难的问题在轻松的游戏中慢慢的理解。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不会因为一节课而结束,他会激励学生不断的研究、探索,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策略三:形象教学,引导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意注意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在较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内专注的解决问题,对一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要多用激励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思考,甚至是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的引导也能让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豁然开朗。

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问题,什么是“一共”,什么是“剩下”,这些问题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充分运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并让学生和我一起参加表演,学生和我一起将两手在胸前一抱,并大声说:“合起来一共有多少?”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心的明白了,要把两部分加起来,用加法来解决。反之,让学生做出拿走的动作,他们也马上明白了是要用减去,要用减法来解决。可见,“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的辅助教学,对于学生在形象中思考问题起了不小的作用。

策略四:适时归纳,提高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来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让他们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排队问题”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一开始,我组织学生排队,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发现“要知道谁和谁的中间的人有几个”,不包括给定的那两个人,并运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例题的出现将问题抽象化,这时,老师又以画图的形式将问题带入“符号阶段”的形象理解中,让学生明白,画画图也能解决问题;最后,“数形的结合”的列式计算将问题的解决升华,学生在一次次的推理中解决问题。多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经验的活动得到领悟和转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得以体现,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才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老厂乡开展乳品和含乳食品清查专项行动工作总结下一篇:校生活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