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2024-04-16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6篇)

篇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P79例6 【课程标准描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通过尝试、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游戏、观察主题图,关注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学生数数、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以评价目标2。

3.通过巩固深化、学习目标检测,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游戏,看看我是第几?(评价目标1★)

教师找两组学生(10人)站成一列,然后报数:1、2、3、4、5、6、7、8、9、10 问: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

第3和第6位小朋友之间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9页主题图。

(评价目标1★)

⑴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⑵理解“第10”、“第15”、“之间”的含义。

2.尝试探究: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评价目标2★)⑴同位合作探究。

⑵汇报交流:①数数法。②画图法。⑶教师小结。

三、巩固深化(评价目标3★)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呢?把方法和同位交流一下。【学习目标检测】

1.教科书第81页

6题。

2.教科书第81页

5题。

篇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5 【课程标准描述】

1.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学习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多角度观察、对比、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会说出解题的思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通过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会说出解题的思路。【评价活动方案】

1.在观察座位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中,计算师生人数的过程,以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师生讨论租的车是否坐得下,以评价学习目标2。

3、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1.口算。

4×7= 3×4= 9×6= 5×6= 4×8= 5×9= 2×8= 3×7= 7×6= 5×4= 6×8= 9×3=

2.二年级(1)班有45个小朋友,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 一本,够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评价目标1)

教师: 二年(1)班的同学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在租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解决好吗?

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出示例题

数学信息: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能坐下吗?

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指出:现在能直接求“坐得下吗?”缺什么条件?(要知道车上有多少个座位)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可以怎样求呢?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评价目标2)出示座位图

(1)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请你自己试着做一做,并把想法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到小组中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每一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说清解题思路。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预设1: 2x7=14(个)2x7=14(个)14+14+5=33(个)预设2: 4x7+5=33(个)预设3:7x4+5=33(个)

预设4:2x8=16(个)2x8=16(个)16+16+1=33(个)预设5:4x8+1=33(个)预设6:8x4+1=33(个)预设7:5×8-7=33(个)

(3)看到这么多的解答方法,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把大家的解答方法分成两类,一个是横向观察,一个是纵向观察。正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3.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学生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引导学生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4.回顾检验。

(1)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先找数学信息,求出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需要多少座位,再求出客车有多少座位。(2)用到了哪些方法?

运用到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题意。(3)怎么知道是否能坐得下? 用一共的人数和客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

小结: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评价目标3)1.做一做。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2.数学书85页第3题。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3.数学书85页第6题。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数学信息(每节车厢需要6个轮子)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学习目标检测】

1.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篇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篇4: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篇5: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6: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呈现数学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分析,理解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会用6,7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情境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学习难点】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主题图的信息分析和符号的认识,理解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会用6,7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写出加法算式,请学生到屏幕前完整说图上的意思等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做一做来评价学习目标1、2。【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好,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段录像场景。(分别是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以及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举出身边的具体实例。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事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能用数学知识去解答。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好吗?(好)

二、学习新知

1.描述画面内容。(评价目标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现在是秋天)对,秋天到了,秋天多么美丽啊,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的主题图,不出现大括号和问号)①教师引导学生看课件,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4只兔子采蘑菇,右边有2只兔子)师: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合起来有几只兔子? 预设2: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师:真棒!他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那你们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合起来。

师:对,“一共”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用手势比划)来,同学们把小手拿出来,跟着老师边说边比划:求“一共有几只兔子”就是把左边的4只和右边的2只合起来。小朋友,咱们自己再来一遍。(师引导,生活动)②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合起来。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课件显示大括号在闪动)它的名字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大家认识它了吗?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在大括号的下面显示问号闪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问号”,它表示要求的问题。③解答

师:现在看着这幅图,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多请几个学生说)教师讲解,大括号表示把左边的四只兔子和右边的四只兔子合起来(教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也就是问我们左边4只兔子,右边2两只兔子,合起来是多少只兔子?

(结合手势)要求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教师指名回答。2.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评价目标2)

同学们谁能完整的说说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多请几名同学回答)根据左边有4只兔子和右边有2只兔子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你能解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学生回答:用加法计算)对了,因为要把这两个部分合起来(教师辅以手势,所以用加法)加法算式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2=6,同时课件出示该算式。同学们:4,2,6各指的什么?请学生到屏幕前来讲。

三、练习(评价目标1、2)

1、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数一数,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企鹅?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

提问:我们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提醒计算时注意准确性。

2、练习十第4题

两个同学互相说说图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要注意将6和7的计算从算式提升到实际运用当中,学会看图说话,同时学会将图形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注意条件提取的准确性。

篇7: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分类

第六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分类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个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习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总课时数:2课时。 课 题:分类(一)总第33节 授课时间:11月27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 2. 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身边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初步感知分类。 出示商场远景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商场有各式各样的物品,而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二)明确分类。 1. 出示商场中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玩具都是怎样摆的?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即把同一类的放在一起,这样就叫做分类。 2. 整理玩具 玩具都混合在一起,按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好玩具。第一层摆放布玩具,第二层摆放玩具枪,第三层摆放玩具车。在学生分类的过程中可互相交流讨论,并说说分类的好处。 二、分一分 1. 呈现教材上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干什么用的。然后提出按用途分类的要求。 2. 请小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分类。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三、练一练 (一)按腿数分一分。 (参见教材),请小朋友根据图上内容及要求进行分类,并思考这些动物除了可以按腿数分还可以怎么分? (三)整理小卧室。 展示情景图,小卧室太乱了,请小朋友帮忙来整理卧室,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学生回家可自己整理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 题:分类(二)总第34节 授课时间:月28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 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一)呈现教材插图,说说这些立体图形分别是什么形状。 (二)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立体图形的数量、大小、颜色等。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实物学具进行分类,分完后全班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同样一些物体在不同的标准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二、练一练 (一)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分类。(参见教材) 提问:图上有什么?可以怎样分? 提示:可以按种类、颜色、形状等。 学生分完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全班讨论分得对不对,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参见教材) 提问:图上有什么?可以怎样分? 提示:可以按腿数、会不会飞、地上和水里的等进行分类。 学生分完后,请他们说说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全班讨论分得对不对,还有其他方法吗? (三)找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把它圈起来。(参见教材) 小朋友圈完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四)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篇8: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有以下几种:

一、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 , 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 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 (huánɡ) 》,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 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 这里不一一列举。

当然,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 不过它的抒情要求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段的叙述, 但不能铺展, 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二、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的。

1.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 (或音节) 、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 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 无固定格式, 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 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 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 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 (1819—1892) 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 《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 激情 , 常常富有哲理, 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篇幅短小, 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如鲁迅的《野草》。

篇9: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3、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几何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人乐乐来到我们一年(3)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课件出示)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箱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吗?

生齐答:想。

师:在你们面前有一个神奇的大篮子,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它,看看都有什么?(生开箱开始,又摸又看箱子里的物品。)(一分钟后)师:现在请盖上箱子,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好多东西,有圆圆的,有方方的等。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吗?(学生有的不懂有的懂会乱喊)

师:好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上完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就都认识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感知物体的形状(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再次打开箱子,再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图形的名称? ①学生打开桌子上的篮子。

②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2)说一说

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②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生1:我知道有圆形。生2:我知道有正方形。生3:我知道有长方形。生4:我知道有圆柱。

师:同学们真厉害,竟然知道镇邪图形的名称。(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3)分一分,认一认 师:现在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形状一样的呢? 生:有。

师:有啊,那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4)议一议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那些地方是相同的?

三、了解物体的特征

(1)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

①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体验。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感受。(2)小组汇报: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3)交流反馈

①球

学生汇报: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会任意地滚动 板书:球 ②圆柱 学生汇报:

生1: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叫它圆柱。生2: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板书:圆柱 ③正方体。

学生汇报: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板书:正方体 ④长方体 学生汇报: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这些面的大小不全是一样大的。

生2:六个面没有一样大,但是我发现它们前后相对应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板书:长方体。

四、课堂活动

(1)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课文第70页上的图形)学生认一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2)分一分,连一连。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②指名说一说每个物体各是什么形状的。(3)数一数,填一填。

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二题 ②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在活动,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2、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图形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巩固左右的相对性,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及拼摆的过程。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更加准确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能熟练地判断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有关这些形状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这几个方位,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现在老师说方位,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指出这个方位,能做好吗? 师:好,注意听了!

(师随机说方位生指,速度越来越快.)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真牢啊,非常棒,给自己来点掌声.(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立体图形,谁还记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师:真棒,记得真牢。谁还记得每个立体图形都有哪些特点呢? ①学生分小组边回忆边互相说一说。②全班交流。

生1:长长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大。生2:四四方方的,无法自由滚动,它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生3:直直的,长长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放平了可以滚动。生4:圆圆的,滑滑的,可以自由滚动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摆(1)我说你做

要求:①先放两个圆柱。

②在两个圆柱上面放一个长方体。

③在长方体上面放一个正方体。(2)自由想象

①学生自由拼图,边说边拼。老师巡视、指导。②讨论交流。

(3)摸一摸,摆一摆。

①学生分组活动,每两个学生一组玩“摸物体,摆造型”的游戏。

②游戏说明:一个学生指令,另一个学生蒙上眼睛后按指令行动。先摸出指令要求的立体图形的物体,在按指令拼搭。③互换角色多玩几次。

(4)“小小设计师”

①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谈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房子等。比一比哪个小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②小组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

③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5)“数一数” ①活动导入: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 ②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③要求学生说一说: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73页“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②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2)拼搭游戏。(课本第73页第1题)

① 一名学生提要求,另一名学生按要求进行拼搭。② 两学生角色交换。

③ 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3)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

①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② 集体交流方法并订正。

四、全课总结

篇10: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

1、例2 【课程标准描述】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学习目标】

1、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等方法,会读11-20各数,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并学会数数。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了解10个一是1个十,学生能够说出11-20各数的组成。

【学习重点】正确地数11~20各数。【学习难点】了解10个一是1个十 【评价活动方案】

1.打乱11-20各数,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中几个数,读出并说出数的顺序,教师进行观察正确情况以评价目标一

2.让学生说11-20各数是怎么组成的,根据说的情况评价目标二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一)导入

1.小朋友,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你看,铅笔就买了这么多。(教师拿出放有12枝铅笔的笔筒)

2.猜一猜,有几枝?

3.到底几枝?你有什么好办法?(数一数)怎样数? 4.再拿出另一个放有15枝铅笔的笔筒,问:这里有几枝?肯定比12枝多,到底有几枝?(数一数)

提问:一枝一枝地数,你感觉怎么样?(结论:慢、麻烦)

(二)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尽量快地数出12根小棒,把多余的推到一边。(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方式数小棒)

(三)揭示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小棒怎样摆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

(二)摆小棒,了解“十”。1.动手操作、摆一摆。

2.同桌交流,看看别人是怎样摆的? 3.全班交流。

(1)你是怎样摆的?上台展示 可能出现的情况:

a.| | | | | | | | | | | | b.|| || || || || || c.| | | | | | | | | | | |

d.| | e.……

(2)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就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

若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用课件演示每幅画面出现的2秒后消失,问:有几根小棒? 1.|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3.| |(3)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那就用我们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再来摆一摆刚才的12根小棒。(ppt展示第3种)

4.理解10个一是1个十。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几?(学生进行思考)(2)捆在一起好不好?(学生进行操作)

(3)这一捆有几根?(10根)也就是10个一,几个十?(1个十)

小结: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三)摆小棒,说组成,学读法。1.师摆13,边摆边说。

1个十,3个一组成13。反过来也可以说13是由1个十,3个一组成的。2.生摆15,并说说是怎样摆的?

3.小组内摆一个比10大且不超过20的数,你喜欢摆几就摆几?(1)你摆了几,让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摆了()个十,()个一。(2)说说你摆了()个十,()个一,让小朋友猜你摆了几?

小结:要摆一个十几的数,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先摆一个十,再摆几个一。4.请学生摆出1捆和2根。问:(1)这是几个十,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12,读作:十二)(2)请学生摆出1捆和5根。

问: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5个一)是多少?(15,读作:十五)请学生摆出2捆小棒。

问:这是几个十?是多少?(2个十,是20,读作:二十)

(四)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刚才小朋友认识了一些数,这把尺子上也有一些数。1.放到投影上放大,0-10。

2.猜10后面有哪些数?比19大1的是()。顺数、倒数。3.看到直尺上的数,你知道了什么? 如:比12大1的数是13。19的邻居有18和20。14的前面是(),后面是()。……

4.现在你能按一定顺序给这些数据排排队吗? 11、16、13、15、20、10、14、19

三、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基础练习:

1、填空: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读作()。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读作()。(3)一个两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是1,这个数是(),读作()。(4)20里面有()个十,读作()。(5)和17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学习目标检测】

1.请将11-20各数按顺序排列 2.填空

(1)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读作()。(2)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读作()。(3)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读作()。【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篇1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算乘法第57页例1,例2 【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2.通过交流、讨论和对比,掌握多种算法并进行优化,能按照基本的方法正确计算。【学习重点】

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习难点】

理解整

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完成巩固练习,评价目标1。

2.通过交流、讨论和对比的过程,评价目标2。【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1.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场去玩吗?

去游乐场的途中,要经过一条河,幸运的是河上有一些石头,你必须答对上面的问题才可通过,否则就会掉进河里,大家有信心通过吗?

练习:5×3 9×4 8×5 3×9 4×7 6×5 8×7 9×8

师:这几道都是用乘法口诀来算的。2.口答练习。

10个十是()

4个百是()5个千是()

70里面有()个十 5000里面有()个千

23是()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出示56页情境图)同学们,来到游乐园你喜欢玩哪些娱乐项目呢?

其实在游乐园里也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大家快来看一看吧!在玩之前,我们先来看价目表吧。(课件出示)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揭示课题: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一)学习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评价目标1)

1.(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1问题)从图和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列式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评价目标2)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预设:

① 3个20相加,就是20+20+20=60.② 2个十乘3,就是6个十,就是60.③ 2×3=6,所以20×3=60。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肯定算法。想一想哪种算法更简单,计算更方便? 2.想一想:200×3= 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2000×3呢? 3.寻找规律,加深理解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口算整千、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时,我们可以先把因数末尾的0先去掉,把它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然后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评价目标1)1.出示 “过山车情境图”。

提问:如果有3位学生坐过山车,要花多少钱呢?(第57页例2问题)我们该怎样列式?又该如何计算呢?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12×3=,并试着口算出结果。(2)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口算方法。(3)集体交流。

预设:生1;12×3=36,想;12+12+12=36 生2:12×3=36,想:3×10=30,3×2=6,30+6=36(4)摆小棒掌握算法。

想一想,12×3的意义是什么?(3个12)根据12×3的意义,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来。小组互相说一说口算顺序。学生边说,边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摆小棒。3×12,是3个12,所以3个10 也就是3捆小棒,3个2,也就是6根小棒,一共有3捆零六根小棒,也就是36根。)板书:12×3=36,想:3×10=30,3×2=6,30+6=36 2.拓展延伸。

追问:12×3我们会算,12×4又该怎样计算呢?把正确的口算结果填写在课本上。3.小结算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三、巩固练习(评价目标1)

1.口算(课本57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想的。2.课本58页2.5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买票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1.口算:

50×2= 40×5= 600×3= 200×9= 6×500= 12×3= 33×2= 22×4= 14×2= 2×42= 2.解决问题:

篇1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分析,常用题型

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 对于抽象的东西, 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碰到学过的还能熟练地做出来, 但只要稍微变化一点点, 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容易出现不敢答、胡乱答的现象。所以, 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反复强调、深入浅出、抓住要点, 学生还是能慢慢接受且解答无误的。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1.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 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 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 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 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 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 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 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 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 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 审题必须认真, 绝不能敷衍了事。

2. 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 , 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 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举个例子, 农场里养了13只小鸡和15只小鸭, 卖掉5只小鸭。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这里问的是现在农场里还有多少只小鸭, 那么题中的已知13只小鸡就是无关数据, 可以不看。剩下的已知数量是原来的15只小鸭, 还有卖掉的5只小鸭, 因为原来的15只小鸭卖掉了5只后, 比原来就少了5只, 所以要用减法去计算。列算式:15-5=10 (只) 。答:现在农场里还有10只小鸭。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 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一些常用题型的解决方法, 可以帮学生在解决问题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中有“一共”或者“一起”这些字眼, 都用加法计算, 但是要提醒学生看清楚问题问的具体是哪些“一共”或者“一起”多少个, 因为有些数据对解决问题无帮助。例如, 王奶奶家养了11只小鸡、7只小鸭和6只小狗。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读题后发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里有“一共”, 可以确定使用加法计算, 然后认清是问小鸭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 那么题目中的已知11只小鸡是可以忽略的, 对我们解决问题完全无帮助, 剩下的已知数量就只有7只小鸭和6只小狗了, 正好是解决问题要用到的, 所以应该这样列算式:7+6=13 (只) 。答:王奶奶家养的小鸭和小狗一共有13只。

在遇到问题求哪个比哪个多几个, 哪个比哪个少几个时, 用减法计算。找到这两样在题目中的已知数量, 用大数减掉小数, 列好算式计算出结果即可。例如, 学校里有17个足球, 9个篮球,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很明显要用减法, 可以列算式:17-9=8 (个) 。答:足球比篮球少8个。再如, 白兔拔了3个萝卜, 灰兔拔了15个萝卜, 灰兔比白兔多拔多少个萝卜?15-3=12 (个) 。答:灰兔比白兔多拔12个萝卜。

若读完题后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或者还有多少, 一般都是用减法计算。例如, 原来有15个鸡蛋, 小红吃了9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15-9=6 (个) 。答:还剩下6个鸡蛋。再如, 盒子里有12支铅笔, 小明拿走了7支, 现在盒子里还有多少支铅笔?12-7=5 (支) 。答:现在盒子里还有5支铅笔。

如果题目里有“上车下车”“飞来飞走”这样的字眼, 记住列算式时“上车”“飞来”就用加法, “下车”“飞走”用减法。例如, 公交车上原来有13人, 后来有5人上车, 又有9人下车。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13+5-9=9 (人) 。答:现在公交车上有9人。再如, 树上原来有9只小鸟, 飞来6只, 又飞走7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9+6-7=8 (只) 。答:现在树上有8只小鸟。

3. 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 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 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 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 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 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 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 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 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 才算大功告成。

篇1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歩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评价学习方案】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审题,明确要解决哪两个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当一个问题缺少条件时,必有把条件补足,才能进行解答,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揭示目标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谈话: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 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自己独立思考。(评价目标1)

三、展示交流 点拨归纳

1、小组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3、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评价目标2)

4、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5、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 列式解答。

2、34页第8题,同位合作完成,集体订正。3、33页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 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如:我们班有46名男生,比女生多3人,女生有多少人?我们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五、交流评价 体验成功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篇14: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5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都观察到了什么?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正要给运动员送水,还有拉拉队在为运动员喝彩加油呢!大家都是爱运动、团结互助的好孩子!

教师:最精彩的要数啦啦队的表演了,他们一会按前后排分开,一会按男生女生分开,在变队形呢。(出示啦啦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预设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2、教师:为什么同一幅图片观察到得信息不一样呢?

3、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4、谁能把你知道的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还可以怎么说?

5、求一共有多少人,把问题的关键词圈起来。

6、该怎么列式解答?写在草稿本上。

7、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预设1:8+7=15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

这里的8、7各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第一排+第二排 预设2:9+6=15人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

你是按什么来分的?

这里的9和6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男生+女生

8、教师: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加数不同,得数相同,都用加法)

9、小结:

教师:刚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图片,得到不同的数学信息,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10、完成97页做一做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你想怎样回答? 还可以怎样解答?

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例6

1、出示情境图,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说说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原来有多少个哨子?)我们知道哪些信息?

3、问题里的关键词是什么?(原来),“原来”是什么意思?(一共)

4、怎样解决呢?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并指名回答。板书:7+5=12(个)问:为什么要用加法? 7、5、1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5、小结

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和求一共有多少个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也是用加法计算。

6、练一练

完成98页做一做

三、总结

篇15: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逆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释,还采用课件演示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亲身体验画图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了,你们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谁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橡皮?

教师请学生在这个魔盒里抓橡皮。根据学生抓出的橡皮数,教师告诉学生魔盒里还剩多少块橡皮。

师:现在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吗?能说出理由吗?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来的橡皮放回魔盒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数橡皮的块数)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

⊙探究新知

1.教学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6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把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1)请学生把整理好的信息在课本上填一填。

师: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原来”是什么意思?(原来:以前固有的、本来的,没有经过改变的,在这里指哨子被取走前有多少个)

(2)请学生把了解到的信息用圆片摆一摆,或在纸上画一画。

取走的:○○○○○○○

剩下的:○○○○○

师:观察圆片图,你想到解题的方法了吗?

①师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求原来的,就应该把取走的再放回来,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②请学生说算式,师板书:7+5=12(个)。

③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教材板书画图)

2.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

(1)为了弄清题意,我们是怎样做的?

(2)看看题中的文字和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3)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画图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使用画图这个手段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做一做”。

(1)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列式解答。

2.教材100页5题。(学生独立分析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画图策略,并愿意应用画图策略。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能和大家说一说吗?(学生畅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6、8题。解决问题(二)

篇16: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 排 队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2.通过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3.使学生在掌握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的同时,切身体会到解决问题无处不在。

二、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利用数一数、画一画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主题图、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热身)+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那么现在我们要玩一个游戏:开火车

这个有游戏怎么玩呢?老师随便说出一个数,那么你要按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报数,会吗?

报数 1—6 问题1:这列小火车你排第几?

问题2:这列小火车到你这里一共有几节? 报数 19--13 看来小朋友们对这些数的认识已经不错了,你会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解决关于“排队”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小朋友们去秋游,他们来到了动物园。

2.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2)全班交流。生1:小丽说:“我排第10。”小宇说:“我排第15。” 生2: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谁能够把刚才两个同学的话合起来说一说?(2人回答)(3)思考: ①小丽说:“我排第10。”通过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从前面数,小丽排在第10个,算上她有10个人。②小宇说:“我排第15。”谁来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 ③你能说说“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之间”是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4)小结:刚才我们看这幅图,我们知道了小丽排在第10个,小宇排在第15。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应该怎样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呢?你是怎么想的?

①数数。

师:从几开始数呀?数到几呢?为什么呢? 请学生上台角色演示(自己选择角色)教师课件演示1.数尺子 2.数手指

②画图。(直接告诉画一画,说清楚画图的要求)师:画一个圆表示小丽,再画一个圆表示小宇。而且要做上记号。A、生1:(画法复杂,把15个都画出来了。)

师:他是用小人表示出来的,画的真不错。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着他画的,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太麻烦了,不用都画出来)B、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也是用画图的方法。

¤○○○○¤(强调好在哪里?加以表扬)

他们之间有4人。

师:嘿,画法还不一样呢。你给我们讲讲,你为什么这么画呀? C、用两张纸条对比: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他是用小圆圈来表示小人的,瞧,多简洁呀!③列式。15-10-1=4 师:算式中15、10、1、4各表示什么?

生:15是包括小宇的15个人,减10,就是把包括小丽在内的10个人去掉,大家看,还剩下的人里还有小宇,所以,要再减去1人。因此,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就要用15-10-1=4。

4.小结:刚才用了3种方法求出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分别是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那么你最喜欢用那一种方法呢? 5.变化题目

师:刚才这个问题同学们解决得特别好。注意看,现在要变了。课件演示:又来了4小孩。(小丽的话去掉)出小明说:“我排第19。” 现在变成什么了?(审题:学生找已知条件和问题)这回求小宇和小明之间有几人呢?(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要求1.都用数一数的方法做。2.一二组用画一画,三四组用算一算。6.小结:

(1)刚才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解决了问题,听了大家的发言,我们来总结下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做什么呢?接着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三)拓展延伸

1.数一头的情况。

(1)出示题目,并审题。(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全班交流解答过程。2.两头都数的情况。

(1)出示题目,并审题。(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全班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小结

上一篇:《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下一篇:咏竹诗,咏竹诗沈约,咏竹诗的意思,咏竹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