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2024-04-30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精选7篇)

篇1: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负债主要由各种责任准备金组成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对保险合同所承担的保险责任或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其计算需要依赖保险精算人员运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计量,这是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不同于其他负债的地方,也是初次涉及保险会计的财务人员较难理解的地方。

(一)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含义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中的责任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的未了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因承保保险业务而提取的基金,或者说是对因承保保险业务而引起的将来负债或已有负债的提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取在先,赔款支付和费用发生在后,所以保险公司要设置一定储备基金以应付未来的保险责任。

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在会计期末对已发生保险事故应付未付赔款所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一般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非寿险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最常应用的技术是逐案估计法,即由经验丰富的理赔人员对每一个已报案赔案的未决赔款成本进行估算,同时要考虑索赔自身的特点经济环境等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精算部门分别提供再保前和再保后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数据。

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通常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赔付率法和B—F法等通过上述精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出各事故年的终级损失,从终级损失中减去已决赔款,即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然后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中再减去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金额,就得到了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 10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3 109

3.理赔费用准备金对于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除应支付给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外,还应支付结案过程中发生的理赔费用,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取理赔费用准备金其中,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损失检验费律师费等为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而不是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理赔费用为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1)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常用方法是比例法,该方法假设直接理赔费用与相应的赔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并且该比例关系的发展规律在过去和将来是一致的。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11 08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11 089

(2)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需要首先确定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然后假设间接理赔费用在立案时发生50%,其余50%在剩余的理赔过程中发生按照上述假设,就可以根据下述经验公式估计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50%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险公司履行未来赔付责任的资金准备,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要按照规定计提而且保险公司在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还要对其进行充足性测试,如果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能 满足未来赔付费用等的需要时,还必须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通常分为比例法和风险分布法其中比例法又可以分为1/24th法1/365th法等,主要适用于被评估险种或险类的风险分布比较均匀的状况;而风险分布法分为七十八法则逆七十八法则流量预期法等,主要适用于保险期间较长的险种下面分别就上述方法予以介绍: 1.月平均估算法(1/24th法)

月平均估算法的理论依据是假定一个月所有承保的保险单是30天内逐日开出的,并且保险单数量保额保费服从均匀分布,这样可以近似的认为所有的保单从月中开始生效,即对于每张保单当月仅能赚得半月的保费对一年期的保单,当月已赚保费仅是年保费的1/24。

以一年期的保单为例,采用1/24th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每年末的12月31日,可以根据下表所示的未赚保费因子来评估:

(1)2005年12月该公司提取的再保前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248*1/24 1296*3/24 1200*5/24 … 1164*23/24=1115.5 则2005年12月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115.5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115.5

(2)2005年12月该公司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A12=998.4*1/24 1036.8*3/24 960*5/24 … 913.2*23/24=892.4

2005年12月该公司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A12=223.1

则2005年12月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2.逐日估算法(1/365th法)1/365th法是以日为基础逐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一种方法,所以又称逐日估算法1/365th法是根据有效保单的天数来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下(包括一年)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长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采用1/24th法,1/365th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得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特别是对于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根据《保 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必须采用1/365th法评估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且采用1/365th法,其精确程度明显要比1/24th法高得多。

1/365th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公式为: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单未赚保费天数/保险期间涵盖天数×保费收入

3.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险种,随着承保时间延长,风险逐渐降低或增大此时保险公司考虑近似选用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例如,对于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证保险,由于贷款余额的减少,风险分布呈现递减的趋势,可考虑采用七十八法则;而对于车辆保修期延长保险的风险在承保期内逐渐增加,则考虑采用逆七十八法则。

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P12=∑(13-N)* X N /78

N =1

逆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P12=∑N* XN /78

N=1

N——表示月份数

P12——表示年底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X——表示各月的保费收入。

上述公式适用于一年期保单,分母78=12 11 … 1;如果为两年期的保单,分母则是24 23 … 1=300。

1)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3-N)*X N/78=1233.1

N=1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233.1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 233.1

2)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S12=∑(13-N)*Z N/78=986.5

N=1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S12=246.6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4.流量预期法流量预期法是以承保业务的实际风险分布为基础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这需要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对风险分布状况和已赚保费比例分布进行估计。

5.保费不足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第13号令《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中第12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因此,在按前述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后,保险公司还需要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与费用,就是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去乘以估计的赔付率与费用率,扣除投资收入的差额,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检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足够充分并且按照《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金额应大于或等于以下两者中的较大值:

I.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费用及再保支出的余额;

II.在准备金评估日假设保单退保时的退保金额。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提取责任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来核算损益反映盈亏,而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准备金评估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产品设计偿付能力以及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可比性等等因此,保险会计对保险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尤其是对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应遵循谨慎的估价原则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不断努力,寻求适合于自己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力求计提的责任准备金充分合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核算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篇2: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国税函[2007]889号

颁布时间:2007-8-15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现将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所得税前扣除问题通知如下:

一、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在本期依据保险精算结果计算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大于上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余额部分,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小于上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差额部分,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在准备金评估日为尚未终止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本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69号)第九条关于按当期自留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税前扣除的规定同时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

篇3: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减值准备计提的难点

(一)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减值准备计提判断上的难点。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会计期末要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当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对于何时需要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现行会计准则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判断标准:一是给出了与其他金融资产相同的普遍适用性标准, 其中与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减值准备计提相关的条款主要包括: (1) 权益工具发行方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2) 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

二是给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的专门性说明。会计准则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 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看: (1) 存在活跃市场时的判断标准。当存在活跃市场时,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容易取得, 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低于成本, 数据相对容易取得, 但会计准则中特别强调, 不能仅仅根据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来说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已经发生减值, 还应当综合相关因素判断该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属于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同时会计准则还强调, 企业应当根据持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整个期间而不是一段时间来进行判断。 (2) 不存在活跃市场时的判断标准。如果权益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 就无法根据其公允价值下降的严重程度或持续时间来进行减值判断, 则应当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如被投资单位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 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3) 用外币计价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计提问题。对于以外币计价的权益工具投资, 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在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时, 应当将该投资在初始确认时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成本与资产负债表日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 同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减值损失计量上的难点。

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减值损失的计量规定, 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 存在活跃市场时减值损失的计量。当存在活跃市场并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 应当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 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2) 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减值损失的计量。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资产减值损失的基本计量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会计准则规定,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发生减值时, 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3) 权益工具价值回升后减值损失的转回处理。对于权益工具价值回升后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中分了两种情况。一是当该权益工具存在活跃市场时,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 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 应通过权益转回,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二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形。会计准则规定,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转回。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减值准备计提标准规定上的差异问题。

对于何时必须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 各个企业有着不同的规定和判断标准。在此, 我们选择兴业证券和光大证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兴业证券在2014年的年报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政策为:如果单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超过其持有成本的40%, 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 且在整个持有期间得不到根本改变时, 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 应计提减值准备, 确认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在确认减值损失时, 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益一并转出, 计入减值损失。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但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因客观原因导致公允价值上升的,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

而光大证券在2014年的年报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为:如果单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幅度下降, 超过其持有成本的50%, 并且时间持续一年以上, 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 且在整个持有期间得不到根本改变时, 也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 应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单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超过其持有成本的50%, 但持续时间较短, 不足一年的, 则按成本与公允价值差额的50%计提减值准备, 确认减值损失。从以上两家企业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政策来看, 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对于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形规定有所不同。兴业证券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 将“严重下跌”定义为下降幅度超过持有成本的40%, 而光大证券对“严重下跌”的定义是下降幅度超过其持有成本的50%;兴业证券对于“非暂时性下跌”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断标准, 而光大证券对此有具体的时间判断标准 (1年) 。二是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不同。兴业证券显然是针对“严重下跌”才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公允价值下跌幅度没有超过40%的情况没有任何说明, 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光大证券分为两种情形进行了处理。对于公允价值下跌超过50%和没超过50%两种情形分别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 显然考虑得更为全面。三是对计提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不同。兴业证券规定了减值准备的转回规定, 尤其强调对于权益工具的减值准备,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而光大证券对于减值准备的转回没有做相应的规定。

(二) 少提减值准备避免亏损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大幅度的下跌, 且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种下跌是非暂时性的, 要根据初始确认成本扣除已收回的金额和已摊销的成本来确认减值准备, 而且要将原来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一并转出, 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然而在现实中, 当企业当期利润大幅度下滑, 严重影响到当期业绩时, 管理层在明知严重下跌趋势已形成时, 仍有可能以该下跌是暂时性的为借口, 不计提减值准备。此时,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价值下跌仍将计入资本公积, 大量浮亏将被“藏起”来。

(三) 多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平滑的问题。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因此, 在实际执行中, 与少提减值准备相反的另外一种情形是, 在明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为某种暂时性下跌的情况下, 仍然计提减值准备, 从而为该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出售时减值损失转回、增加出售期间利润做准备。

三、结语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IFRS 9) 中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予转回的规定, 有其一定的道理。虽然立即执行该准则会对国内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从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征求意见稿) 》关于在利润表中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的规定来看, 将来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盈浮亏很可能需要记入“综合收益”项目。从这个角度来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不予转回可能是一种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篇4: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关键词非寿险;准备金;相依风险;藤Copula;GAMLSS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ncremental paid claims of every line of business follow gamma distribution, inverseGaussian distribution and lognormal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GAMLSS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he models were applied to a heteroscedastic data set of auto insurance claim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GAMLSS models are superior to mean regression models in predicting outstanding claim reserve. In practice, different lines of insurance business are, to some extent and their dependence can be captured by Vine Copula functions. The corresponding Vine Copula and GAMLSS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D Vine Copulabased GAMLSS model is superior to independent GAMLSS models and Chain Ladder method in claims reserving, and it also describes the tail dependence of different lines of business.

Key words nonlife insurance; reserve; dependent risks; Vine Copula; GAMLSS

1引言

非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金额最大的负债项目是赔款准备金. 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BF法和广义线性模型等都是针对单个保险业务的准备金评估方法, 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仅对赔款准备金的均值进行预测没有考虑数据中的异方差性. 本文对单个保险业务的准备金评估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参数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1, 从而可以处理数据中的异方差现象. GAMLSS模型假定响应变量服从比指数分布族更广的一类分布, 系统部分可建立位置、尺度和形状参数与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

在多个业务线的准备金估计中, 通常假设不同业务线之间相互独立, 事实上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依关系. 如Braun、Schmidt、Merz、Zhang等2-5针对累积已决赔款采用多元链梯法、多元加性方法等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 而针对增量已决赔款, Peng和Frees6通过Copula回归模型解决了两个业务线在相依情况下的准备金评估问题; Jong7通过Copula函数和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多个业务线的准备金评估问题. Copula是一种通过单个变量的边缘分布构造多个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数学方法, 可以将多元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它们之间的相关结构分开研究, 相关结构不受边缘分布的限制. 多元Gaussian Copula和多元t Copula描述的相关结构是对称的, 并且Gaussian Copula没有尾部相依特征;在多元阿基米德Copula函数中, 一个或者两个参数就代表了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构, 且相关结构相同. 可见常用的多元Copula函数解决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存在着很多限制. 又由于多元问题存在着高维灾难, Joe8、Bedford和Cooke9提出了基于二元Copula函数(即PairCopulas)的藤Copula, 它通过将多元分布分解为多个PairCopulas函数, 有效解决了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依性, 结构更加灵活. 藤Copula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已经受到一定关注, 可参见Aas和Czado10, Brechmann和Schepsmeier11.

本文将藤Copula应用于国内汽车保险的赔款数据. 在汽车保险中, 保险公司通常会同时承保交强险、商业三责险、车损险和其他各种附加险. 由于每个业务线的增量已决赔款都具有异方差性, 本文假设每个业务线的增量已决赔款分别服从伽玛分布、逆高斯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建立了两类GAMLSS模型, 并应用藤Copula描述不同业务线之间的相依关系. PairCopulas主要采用Gaussian Copula、t Copula、Clayton Copula、Gumble Copula、Frank Copula、Joe Copula、BB1 Copula、BB6 Copula、BB7 Copula和BB8 Copula以及它们的旋转Copula. 本文将GAMLSS模型与藤Copula结合, 建立了基于藤Copula的GAMLSS模型,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此模型的优越性. 目前所知, 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看到基于藤Copula的GAMLSS模型及其对多个业务线准备金进行预测的研究成果.

nlc202309051527

2单个业务线的准备金评估与GAMLSS模型

2.1准备金评估的基本假设

传统的非寿险准备金评估都是分别对每个业务线建模, 建模的数据通常以流量三角形的形式给出. 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是我国某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数据, 包括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险(简称交强险)、机动车辆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简称商业三责险)、机动车辆车体损失险(简称车损险)和机动车辆其他附加险(简称其他附加险). 数据是从2007年1月到2009年12月再保前的已赚保费和累积已决赔款. 评估日为2009年12月, 事故期和进展期的长度都为一个季度.

在上述三个分布中, μ是位置参数, σ是尺度参数. 尺度参数可以用于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和厚尾性. 在通常的准备金评估模型中, 仅对均值参数建立回归模型, 而假设尺度参数是恒定的. 但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 四条业务线在各个事故季的样本方差存在明显差异. 若仅对均值参数建立回归模型, 则意味着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都是常数, 这与实际数据的特点不符. 本文将采用GAMLSS模型, 同时建立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的回归模型.在假设交强险、商业三责险、车损险和其他附加险的增量已决赔款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伽玛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条件下, 选取拟合效果最好的GAMLSS模型. 在该估计中, 增量已决赔款的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包括进展季和事故季, 基准时间是事故季1和进展季1, 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 前23个解释变量为均值提供解释, 后23个解释变量为尺度参数提供解释.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进展季的发展, 增量已决赔款呈现递减趋势, 而随着事故季的增加, 增量已决赔款呈现出震荡变化形态.

4.24条业务线增量已决赔款的相依关系

在汽车保险实务中, 条业务线之间的增量已决赔款往往是相关的. 随机变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可以应用藤Copula函数来刻画, 相关性的大小可通过Kendall’s τ相关系数来衡量.

对于本文研究的汽车保险赔款数据, 表3的上三角形中给出了4条业务线增量已决赔款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表3的下三角形中给出了4条业务线增量已决赔款的Kendall’s τ相关系数. 所有相关系数的值都表明, 4条业务线之间的增量已决赔款是高度正相关的. 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一些共同影响因素造成的, 如日历年的通货膨胀、保险政策等都会导致增量赔款的正向相依性.

增量已决赔款之间的正向相依关系, 可以通过藤Copula函数进行描述. 在不同的藤结构图中,4个业务线都需要6个PairCopulas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两两相依关系. 通过逐个试验, 本文选取了使似然函数达到最大的6个PairCopulas函数, 如表4所示. 二元Copula函数的名称及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通过此Copula函数来描述. 根据图1, 在C藤结构中的随机变量1、2、3和4分别表示其他附加险、车损险、交强险和商业三责险的增量已决赔款. 在C藤结构中, 旋转90°的Joe(23|1)表示在其他附加险增量已决赔款给定的条件下, 车损险增量已决赔款和交强险增量已决赔款之间的相依关系通过旋转90°的Joe Copula函数来描述. PairCopulas函数中的参数估计方法使用了序列似然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序列似然估计法是从藤结构的最上层出发, 依次得到每个二元Copula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值; 最大似然估计法是直接写出所有样本的似然函数, 在最大化似然函数的条件下估计其中的所有参数. 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非常接近, 如表4所示. 由PairCopulas函数中的参数估计值可以得到每对相依关系的kendall’s τ值, 即表4中T值. 在C藤结构中, 如果给定其他附加险的已决赔款, 则车损险与交强险、车损险与商业三责险的增量已决赔款之间的kendall’s τ值分别为-0.080 4和 -0.047 9. 其他业务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依关系. 根据图2, 在D藤结构中随机变量1、2、3和4分别表示车损险、商业三责险、交强险和其他附加险的增量已决赔款. 在D藤结构中, 业务线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正相依关系.

AIC值分别为-25.227 8、-25.798 6、-25.801 9和-26.050 0. 从AIC的角度看, D藤与C藤没有显著差异, 但考虑到D藤结构比C藤结构更加灵活, 所以本文选取D藤结构描述不同业务线之间的相依关系. 根据Joe等14的结论, 只要第一层的PairCopulas中有反映尾部相依性的Copula函数, 那么藤结构的多元随机变量的相依关系中就能体现出尾部相依. 在C藤结构中, 第一层的PairCopulas中没有反映尾部相依性的Copula函数, 藤结构的多元随机变量的相依关系没能体现出尾部相依. 而在D藤结构中, 第一层的Joe Copula和Survial Gumble Copula都有尾部相关系数. 交强险和商业三责险的增量已决赔款的下尾相关系数为0.270 1, 说明交强险的增量已决赔款出现较小值时, 商业三责险的增量已决赔款出现较小值的概率为0.270 1. 商业三责险和车损险的增量已决赔款的上尾相关系数为0.156 9, 说明商业三责险出现大额增量已决赔款时, 车损险以0.156 9的概率出现大额增量已决赔款.

4.34条业务线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评估

联合式(1)、式(2)、表2和表4的结果, 即可得到基于藤Copula的GAMLSS模型, 并可以应用IFM方法15估计藤Copula和GAMLSS模型中的参数. 本文使用两种方法分别对4条业务线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进行了预测. 其中“D”表示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II对准备金的预测值, “L”表示链梯法对准备金的预测值. 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结果是通过蒙特卡洛方法模拟100 000组数据得到的. 联合表2和表4的结果,4条业务线的增量未决赔款如表5所示.

nlc202309051527

若采用GAMLSS模型II, 但不考虑4条业务线之间的相依关系, 使用前文给每个业务线选定的最优分布假设, 可以求得对数正态回归模型对交强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59 175千元, 伽玛回归模型对商业三责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20 623千元, 对数正态回归模型对车损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16 118千元, 对数正态回归模型对其他附加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8 850千元. 在相互独立的假设下, 4个业务线的未决赔款准备金之和为104 766千元, 这比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II的预测值少36千元. 若采用GAMLSS模型I, 不考虑4个业务线之间的相依关系, 并使用最优分布假设, 则伽玛回归模型对交强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55 696千元, 伽玛回归模型对商业三责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21 132千元, 对数正态回归模型对车损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17 207千元, 对数正态回归模型对其他附加险准备金的预测值为10 504千元. 在相互独立的假设下, 四个业务线的未决赔款准备金之和为104 539千元, 这比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II的预测值少了263千元. 可见, 忽略业务线之间正向相依关系的准备金预测结果都是偏低的.

对于存在正向相依关系的风险, 各种风险的VaR值之和会大于独立假设下的VaR值之和16. 如果忽略不同业务线之间的相依性, 就有可能低估实际的准备金风险. 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II既考虑了4个业务线之间的相依性, 又考虑了数据之间的异方差性, 因此对准备金的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5结论

在汽车保险中, 如果假设交强险、商业三责险、车损险和其他附加险相互独立, 并且分别估计它们的准备金, 则很有可能会低估保险公司面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风险.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汽车保险的4个业务线之间存在正向相依关系, 并利用C藤和D藤结构的PairCopulas函数刻画了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 由于在D藤结构的第一层中存在着反映尾部相依关系的二元PairCopulas, 所以选取D藤结构也体现了4个业务线增量已决赔款的尾部相依性. 本文应用汽车保险的实际赔款数据, 将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II、独立假设下的GAMLSS模型II、GAMLSS模型I和链梯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D藤结构可以较好地描述4个业务线之间的相依关系, 而GAMLSS模型可以解决具有异方差的准备金数据, 因此, 基于D藤结构的GAMLSS模型对准备金的预测结果要优于独立假设下的GAMLSS模型和链梯法.

参考文献

1.R A RIGBY, D M STASINOPOULOS.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 (with discussion)J.. Applied Statistics, 2005, 54(3): 507-554.

2.Yanwei ZHANG. A general multivariate chain ladder modelJ.. 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 2010, 46(3): 588-599.

3.M MERZ, M WUTHRICH. Prediction error of the multivariate chain ladder reserving methodJ..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008, 12(2): 175-197.

4.C BRAUN. The prediction error of the chain ladder method applied to correlated runoff trianglesJ.. Astin Bulletin, 2004, 34(2):399-423.

5.K T HEES, K D SCHMIDT, M ZOCHER. Multivariate loss prediction in the multivariate additive model. 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 2006, 39(2): 185-191.

6.Peng SHI, E W FREES. Dependent loss reserving using copulasJ.. Astin Bulletin, 2011, 41(2): 449-486.

7.P D JONG. Modeling dependence between loss trianglesJ..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012, 16(1): 74-86.

8.H JOE. Families of mvariate distributions with given margins and m(m-1)/2 bivariate dependence parametersR.. Hayward: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1996.

9.T BEDFORD, R M COOKE. Vinea new graphical model for dependent random variablesJ.. Annals of Statistics, 2002, 30(4): 1031-1068.

10.K AAS, C CZADO, A FRIGESSI, et al. Paircopula constructions of multiple dependenceJ.. 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 2009, 44(2): 182-198.

11.E C BRECHMANN, U SCHEPSMEIER. Modeling dependence with Cand DVine Copulas: the r package CDVine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2013, 52(3): 1-27.

12.M STASSINOPOULOS, B RIGBY.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GAMLSS) in R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2007, 23(7):1-46.

13.R B NELSEN. An introduction to copulasM.. New York: Springer,2006.

14.H JOE, H LI, A K NIKOLOULOPOULOS. Tail dependence functions and vine copulas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10, 101(1): 252-270.

15.H JOE. Multivariate models and dependence conceptsM..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997.

16.M DENUIT, J DHAENE, M GOOVAERTS, et al. Actuarial theory for dependent risks: measures, orders and models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篇5: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保监会令[2004]第13号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3年12月22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5日起施行。

主 席 吴定富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监督管理,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充足,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寿险业务,是指除人寿保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包括中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外资独资保险公司以及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第四条 经营本办法所称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遵循非寿险精算的原理、方法和谨慎性原则,评估各项准备金,并根据评估结果,准确提取和结转。

第二章 准备金种类

第五条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它责任准备金。

第六条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在准备金评估日为尚未终止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第七条 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为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第八条 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

第九条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

第十条 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其中为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专家费、律师费、损失检验费等而提取的为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为非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费用而提取的为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第三章 准备金提取方法

第十一条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应当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一)二十四分之一法(以月为基础计提);

(二)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以天为基础计提);

(三)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

第十三条 对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应当采用逐案估计法、案均赔款法以及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它方法谨慎提取。

第十四条 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应当根据险种的风险性质、分布、经验数据等因素采用至少下列两种方法进行谨慎评估提取:

(一)链梯法;

(二)案均赔款法;

(三)准备金进展法;

(四)B-F法等其它合适的方法。

第十五条 对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应当采取逐案预估法提取;对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采用比较合理的比率分摊法提取。

第十六条 对含投资或储蓄成分的保险产品,其风险保障部分按照上述方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提取的各项准备金不得贴现。

第四章 准备金的报告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精算制度,指定精算责任人负责准备金的提取工作。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向中国保监会报送由公司精算责任人签署的准备金评估报告。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报告的目的;

(二)声明报告所采用的方法符合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

(三)对准备金提取的精算评估意见;

(四)对准备金评估的详细说明;

(五)对报告中特定术语及容易引起歧义概念的明确解释。

第二十条 对准备金评估的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险种或类别的明确划分标准和名称;

(二)险种或类别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并说明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三)评估的精算方法和模型,如精算方法和模型与过去采用的方法和模型不一致,要说明改变的原因和对准备金结果的影响;

(四)精算方法和模型所采用的重要假设及原因;

(五)上一次准备金提取的精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

(六)准备金提取的充足性情况;

(七)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应当说明险种的周期性、保险费基准费率、风险调整系数、赔付率、费用率和退保率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八)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提取,应当说明赔款案件数发生规律、结案规律、案均赔款变化规律、承保实务、理赔实务、分保安排和额外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业务险种或类别提取准备金,并分别按再保前、再保后报告准备金提取结果。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时间报送准备金评估报告。

篇6: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报告

保监发〔2012〕46号

各保险公司:

为拓宽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水平,经研究,我会决定允许上市保险公司和上市保险集团公司(以下通称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可转换债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保险公司次级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次级可转债),是指保险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破产清偿时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普通负债之后、且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公司股份的债券。

二、保险公司次级可转债在转换为股份前,可以计入公司的附属资本。保险公司次级可转债计入附属资本的比例和标准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三、保险公司申请发行次级可转债,除应当符合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破产清偿时,次级可转债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普通负债之后;

(二)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可转债,不得以公司的资产为抵押或质押;

(三)保险公司次级可转债的条款设计应当有利于促进债券持有人将可转债转换为股票;

(四)除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情形之外,发行人不得另外赋予次级可转债债券持有人主动回售的权利。

四、保险公司申请发行次级可转债,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书面申请,并报送下列文件:

(一)股东大会有关本次次级可转债发行的决议,包括募集规模、期限、转股条件、募集次级可转债决议的有效期、募集资金用途等内容;

(二)本次次级可转债发行方案;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已募集但尚未偿付的次级债、次级可转债等附属资本工具的发行总额、余额及募集资金运用情况;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提供的其他材料。

五、保险公司申请发行次级可转债,应当取得中国保监会的监管意见。申请出具监管意见时,保险公司应当提交本通知第四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材料,并报送偿付能力与公司治理状况说明、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说明等其他材料。

六、发行人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供如下信息:

(一)公司未来三年的资本规划;

(二)转股的可行性分析及促进转股的具体方案;

(三)本次次级可转债募集资金用途,包括集团公司向子公司注资的金额和比例。

七、保险公司应当在募集说明书中明确约定发行人依法进入破产偿债程序后,次级可转债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普通负债之后。

八、保险公司应当在中国保监会批准次级可转债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向证券监管部门提交发行申请。发行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请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九、发行人应当在次级可转债发行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发行情况。

十、在次级可转债到期前,发行人提前赎回次级可转债、债权人回售次级可转债,应当在赎回或回售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十一、发行人应当对次级可转债募集资金实施专户管理,并严格按照股东大会决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募集说明书中募集资金的用途使用募集资金。

十二、次级可转债到期时,发行人支付全部本息后,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十三、发行人应当在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和偿付能力报告中详细说明次级可转债赎回、回售和转股的情况,及其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十四、发行人因为次级可转债转换为公司股份而影响注册资本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中国保监会申请变更注册资本和修改公司章程。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保监发〔2012〕46号

各财产保险公司:

为加强准备金评估充足性监管,及时掌握各财产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质量,规范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回溯分析工作,根据《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 金管理办法(试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基础数据、评估与核算内部控制规范》,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 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应以正式公文报送至我会,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以下邮箱:actuary_general@circ.gov.cn。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充足性监管,及时掌握各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质量,规范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根据《保险 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基础数据、评估与核算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准备金回溯分析是利用后续信息对前期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评判与分析,以检验与改进准备金评估质量的过程与方法,即采用回溯日的数据基础和信息对前期会计报 表中的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重新评估,通过比较重新评估结果与原评估结果的差异,衡量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充足性,分析前期准备金评估的假设、方法与流程的 合理性,以此发现问题并在后续会计期间的准备金评估中进行修正。

第三条 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分析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分析,其中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第四条 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应做到数据真实、格式规范、结论明确。

第五条 保险公司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包括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与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两个部分。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是指保险公司应于每 季度末计算上两个财务末经审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值截至回溯时点的偏差,以此判断经审计财务报表中准备金提取的充足性。常规性 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是指保险公司应于每季度末计算两个季度前未决赔款准备金截至回溯时点的偏差,通过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监控基础数据与理赔内部 控制的质量,指导并动态调整当季准备金的评估结果。

第二章 准备金回溯分析方法

第六条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日评估值为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截至回溯日的重新评估值,包括:截至回溯日仍未到期保费对应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截至回溯日已满期 保费对应的赔付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保单维持费用,其中赔付支出包含理赔费用。截至回溯日仍未到期保费对应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已满期保费对应的未决赔 款准备金均包含风险边际。

第七条 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日评估值为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截至回溯日的重新评估值,包括:截至回溯日已决赔款对应的赔付支出和未决赔款对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其中赔付支出应包括理赔费用。截至回溯日未决赔款对应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包含风险边际。

第八条 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值与回溯日评估值应在计量单元上保持一致。

第九条 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值与回溯日评估值应在贴现因素上保持一致。若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未贴现,则回溯日评估值不贴现;若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已贴现,则回溯日评估值应贴现至前期资产负债表日,且贴现率保持一致。

第十条 准备金偏差金额为回溯日评估值与前期会计报表中的评估值之差,准备金偏差率为准备金偏差金额除以回溯日评估值的比率。偏差金额为正值显示准备金评估结果存 在不利发展,偏差金额为负值显示准备金评估结果存在有利发展。当不利发展金额较大时,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盈利水平以及偿付能力状况将会受到显着影响。

第三章 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建立准备金回溯分析的内控制度,加强回溯分析的流程管理,确保各类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结果准确。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准备金回溯分析工作,对准备金回溯工作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负责。其中设立总

精算师职位的保险公司由总精算师负责,未设总精算师职位的保险公司由分管精算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

第十三条 准备金回溯分析基础数据的形成过程应通过IT系统进行完整的记录与保存,以保证承保、理赔、再保、费用、投资等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与有效性。

第十四条 准备金回溯所使用的准备金评估方法及假设应根据后续保险经营期间风险特征、成本费用、内控效果、市场及法律环境等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如果后续保险经营期间风险特征、成本费用、内控效果、市场及法律环境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则准备金评估方法及假设应重新制定。

第十五条 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偏差,保险公司应从数据、方法、流程等方面分析原因,加强精算流程管理与控制,加大管控力度提高基础数据真实性,并在后续会计期间准备金评估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一)保险公司应建立反映准备金评估日和回溯日估损金额变化与赔付进展的赔案信息对照表,分析准备金评估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赔案信息对照表应 包括赔案号、保单号、出险日期、报案日期、评估日已决赔款金额、回溯日已决赔款金额、评估日估损金额、回溯日估损金额、结案日期、重开日期等信息。

(二)当保险公司的基础数据质量变动对准备金评估结果产生显着影响时,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应在后续保险经营期间评估准备金时充分考虑基础数据质量变动对评估方法、假设、因子选择以及风险边际确定的影响;

(三)当保险公司的基础数据质量持续未得到有效改进,导致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准备金评估结果不利发展时,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应在后续保险经营期间评估准备金时选择更为稳健的准备金评估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第十六条 当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两个季度前未决赔款准备金存在不利发展时,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应认真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监控与未决赔款准备 金管理相关的理赔指标变动情况,动态调整当季准备金的评估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确保当季准备金评估结果充足与合理。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同时应 向保险公司管理层提交不利发展原因的专项分析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并将监控理赔指标变动以及动态调整评估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的过程详细记 录于准备金评估工作底稿。

第十七条 当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上两个财务中有一个财务末再保后准备金评估结果首次出现不利发展时,保险公司应实施特别的管控流程,即在发现 问题的当年,保险公司管理层应专题研究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不利发展的原因并确定改进方案,在发现问题的次年,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对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跟 踪分析,相关分析报告与改进方案应及时报送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报告应披露相关改进方案对当年准备金评估所使用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及 最终评估结果的影响。

第十八条 当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连续两个财务的财务报告出现准备金评估结果不利发展,或上两个财务中有一个财务末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较大不利发展时,保险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应认真分析准备金评估结果出现不利发展的原因,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保险公司应指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作为公司落实整改 方案责任人,并针对具体问题分别制定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间表。准备金不利发展原因分析报告与整改方案应一并向保险公司董事会与监管机构报告。

(二)保险公司应连续两年向董事会与监管机构上报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保险公司在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准备金评估报告中应披露相关整改方案对当年准备金评估所使用方法、假设、因子与风险边际及最终评估结果的影响。

(三)保险公司应在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准备金评估报告中额外披露反映纯已发生未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情况的流量三角形(包括案件发生与报告的时间 差、已发生未报告案件的案件数与已报案赔款等)、反映已报告未立案案件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流量三角形(包括案件报告与立案的时间差、已报告未立案案件的案件 数与已报案赔款等)、反映估损不足情况的流量三角形(包括最终赔付金额与初始估损金额差额)、反映重开案件情况的流量三角形。

(四)保险公司应于发现问题的当年开始连续两年聘请独立的精算评估机构对准备金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审核每半年一次。独立的精算评估机构不得与保 险公司的外部审计机构为同一主体,出具的审核报告须及时提交董事会与监管机构。独立精算评估机构的相关要求由监管机构另行规定。

(五)保险公司若连续两个财务出现准备金评估结果较大不利发展,且其外部审计机构为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均为无保留意见的,保险公司须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第四章 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向中国保监会报送由公司总经理和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签字的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保险公司总经理对基础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对回溯分析的方法、假设合理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与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总体情况。

(二)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偏差对上两个财务财务状况、经营结果以及偿付能力状况的影响。

(三)准备金回溯分析的方法与主要假设。准备金回溯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及假设与前期会计报表中的的评估方法及假设出现重大变化的,保险公司应在回溯分析报告中详细说明并披露其对回溯分析结果的影响。

(四)当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与常规性季度准备金评估结果回溯分析显示保险公司准备金出现不利发展时,保险公司应在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中说明偏差的原因,并对当季准备金评估过程中如何反映与处理上述导致不利发展的因素作详细说明。

(五)其他需要在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中披露的事项。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应根据本规范附件2格式填写监管报表,监管报表作为公司回溯分析报告的附件。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准备金回溯工作应按照《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工作底稿规范》要求保留工作底稿。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每年第一季度末回溯分析报告应于当年6月30日之前报送,第二、三、四季度末回溯分析报告应于季度结束后60日内报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保险公司自2012年1季度起报送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

附件:

1、准备金回溯分析报告封面

篇7:存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一、存货

如果工业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 就不需要存货。但实际上, 绝大多数的企业总有储存存货的需要, 并因此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库存管理要遵循“经济性原则”, 管理成本不能超过由此带来的库存成本节约。库存管理者需要在库存成本利客户服务水平之间寻找平衡点, 100%的客户服务水平往往不是最佳选择, 企业总是寻找维持系统完移运行所需的最小库存或达到“满意”的客户服务水平基础上的最低库存。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包装物等。凡在盘存日期法定所有权属于企业所有的一切货品, 不论其存放地点如何, 都属于企业存货。存货的持有目的应当为正常生产经营而储存, 不包括特种储备和为建造固定资产而储存的物资。

二、存货确认

1.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在确认存货时, 需要判断与该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通常情况下, 取得存货的所有权是与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本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 根据销售合同, 已经销售出去的存货 (取得现金或收取现金的权利) 的所有权已经转移, 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已不能再流入本企业, 此时, 即使该项存货尚未运离本企业, 也不能再确认为本企业的存货。

2. 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不能可靠计量, 则不能确认为一项存货。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必须取得确凿、可靠的证据为依据, 并且具有可验证性。例如, 企业承诺的订货合同由于并未实际发生, 不能可靠确定其成本, 因此就不能确认为购买企业的存货。

三、存货成本的确定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的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为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构成;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1. 委托加工物资的内容和成本。委

托加工物资是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物资的成本包括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支付的加工费用及应负担的运杂费等, 支付的税金 (包括委托加工物资历应负担的消费税 (指属于消费税应税范围的加工物资) ) 等。

2. 委托加工物资的账务处理。为了

反映和监督委托加工物资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 企业应当设置“委托加工物资“科目, 借方登记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 贷方登记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的物资的实际成本和剩余物资的实际成本, 期末余额在借方, 反映企业尚未完工的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等。委托加工物资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进行核算, 其方法与库存商品相似。

四、存货的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 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 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前提是企业在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企业不是在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比如企业处于清算过程按照存货准则的规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五、存货的期末计量

对于企业的存货, 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关键是正确的估计售价, 企业可以根据以下情况进行估计:

1.企业与购买方签订了销货合同 (或劳务合同) , 并且销货合同订购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企业持有的存货数量, 应以销货合同所规定的价格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2.企业持有的存货数量大于销售订购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 销货合同约定数量的存货应以销货合同所规定的价格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以正常销售价格作为计算基础。

3.没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存货 (不包括用于出售的材料) , 其可变现净值应以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销售价格作为计算基础。用于出售的材料等, 通常以市场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企业应当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企业确认或转回的存货跌价损失。资产负债表日,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记贷方;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到恢复, 或发出存货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时记借方。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

摘要: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 它的正确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对存货的确认、计量进行论述。

关键词:存货,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张红漫, 董晓平.新存货会计准则与国际IAS准则的比较与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08) .

[2]李月娥, 莫磊.存货准则变迁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 (08) .

[3]杨颖.浅析存货与固定资产减值的差异[J].科学大众, 2008 (08) .

[4]李艳.浅析存货减值的会计处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5) .

上一篇:高中作文假期生活800字下一篇:跳 长 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