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寿险业

2024-05-07

非寿险业(精选九篇)

非寿险业 篇1

非寿险是指寿险以外的其他保险业务, 主要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近年来, 我国非寿险业务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产品供给主体和供给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非寿险市场需求较为强劲, 尤其是自2006年7月1日交强险实施以来, 非寿险市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非寿险市场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较小, 销售渠道分布趋向均衡, 各类代理渠道发展快速, 总体来看, 非寿险业在我国保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保险费是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所支付的价格, 保险公司通过销售保险产品获得保费收入, 用于补偿保单承诺的保险赔付和费用支出, 同时获取利润。随着非寿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非寿险资产的积累会快速增加, 从而保险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会快速增加, 保险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 非寿险保费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于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方面, 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影响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并提出增加我国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的建议及措施。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择与数据

从个体来看, 保险需求与个体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从整体来看, 保险需求与国民收入也成正相关。居民收入决定了我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非寿险产品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潜在保险需求转变向现实转变的深度和程度。消费者支付能力是影响非寿险市场需求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国非寿险市场需求主体的保险支付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居民货币收入、企业规模与效益、缴费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 因此非寿险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固定资产投资与产险保费收入间的关系看, 产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速度呈稳定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以我国居民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为解释变量, 以我国非寿险保费市场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的数据, 列出2000—2006年中国非寿险业保费收入情况, 如表1所示。

(单位:亿元)

在《中国统计年鉴2007》查得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总人口”和“农村总人口”, 利用公式:全国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总人口) +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总人口) , 求出我国居民总收入, 查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 如表2所示。

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 本质上是用回归分析工具处理一个经济变量对其他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假定了有关y和x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中, 检验要求估计回归方程:

式中αj和βj是常数, ut为白噪声序列。如果αi不全为0, 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得滞后期长短异常敏感, 因此应避免滞后阶数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应用2000—2006年数据, 中国非寿险保费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 固定资产投资是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变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 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即从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增长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因为F值是统计上不显著的。因此, 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分析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应用2000—2006年数据, 将我国居民收入定义为X1, 固定资产投资定义为X2, 我国非寿险业保费市场收入定义为Y,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由检验可知, 此模型不通过统计学检验, 经过进一步判断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 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2.4 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怀特异方差修正

为了消除所建弹性分析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 本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怀特异方差修正。消除异方差影响后, 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1) 拟合优度检验:Adjusted R-squared=0.999940说明, 回归方程即上述样本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函数的解释能力为99.994%, 即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能对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变动的99.994%做出解释,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

(2) 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全部因素的总体影响看, 在5%显著性水平上, F=5535.245>F0.05 (2, 4) , 说明全国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

(3)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单个因素的影响看, 在5%显著性水平上, |t|均明显大于2, 说明全国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分别对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

2.5 计量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X1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05913>0, 说明非寿险业保费收入与全国居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全国居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 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相应增加0.006亿元;X2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11080>0, 说明非寿险业保费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方向变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 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相应增加0.011亿元。

3 建议措施

从保险经济学理论和保险发展史来看,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保险需求总量增加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当经济增长不断推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扩张时, 各种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与此相对应, 经济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也会随之上升, 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非寿险产品提供了充足的保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规模越大, 经济增长越快, 非寿险的需求就越大。保险需求总水平的衡量指标是平均保险倾向、保险需求收入弹性。除此之外, 保险需求还可由边际保险倾向来衡量, 它表示保费收入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比。提高非寿险保费收入水平的关键在于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与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这要求充分发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个人非寿险消费水平的高低, 既反映这个国家消费水平的高低, 也反映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异, 提高我国消费者对非寿险的需求, 需要使人们逐渐增加对非寿险业的了解程度。

精算在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 保险公司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都越来越复杂, 国际上许多保险公司的破产都和资产风险的管理不当直接相关, 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配比问题越来越成为保险经营和监管的核心问题, 许多国家的监管方式已从设立最低偿付能力指标转变为关注资产负债的配比风险。对于相对年轻的中国非寿险业而言, 引入非寿险精算技术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而是要彻底地解决长期以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实现非寿险经营管理的革命性的转变, 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行业的保费收入水平, 促进我国非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晓军, 孟生旺.保险精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

[2]孟生旺.交强险的经营结果和费率结构分析[J].统计研究, 2008 (4) :66-70.

[3]王晓军, 孟生旺.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2.

[4]吴焰.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32.

[5]R.F.Engle and C.W.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Econometica, vol.55, 1987:251-276.

[6]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33-236.

澳大利亚非寿险市场简介 篇2

澳大利亚非寿险市场规模是中国内地的1.4倍,但考虑到其人口总数仅2430万,保险密度(非寿险)是中国内地的92倍,我们不得不承认其间的巨大差距,这同时也预示着中国保险市场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和诱人潜力。

和英美保险市场相比,澳洲保险市场和中国市场有更多的相似性,它的昨天可能是中国保险市场的今天或者明天。如何制定竞争规划、调整经营策略,确保国内保险业在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澳洲保险市场在监管、企业经营、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值得业内借鉴。

在澳大利亚,排名前五名的公司分别是IAG、SUNCORP、PROMINA、QBE、AL鄄LIANZ,该五大保险公司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2003至2005年是数十年来澳洲保险业最好的时候,市场进入了一个费率走高、承保及理赔控制更严、对保险人相对更为有利的业务周期。2004年非寿险业毛保费增长了12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调整到100%以下,税前承保利润大约增加了16亿澳元,投资收益达20亿澳元,比上年提高73%。税后利润从2003年的9.16亿增加到25亿澳元。*保险监管和相关法律

保险行业监管分为三个层级:法律、行业法规和行业自

律。

澳大利亚主要的保险监管机构有两个,分别是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鄄SIC)和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局(APRA),前者侧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监控,后者侧重审慎经营原则和偿付能力的监管。

从最近的监管趋势看,ASIC目前致力于强化对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保护,而ARPA则将过去不分业务类型统一的偿付能力标准修改为根据业务类别设定不同的准备金提取标准。保险立法在过去30多年里,经历了以下的演变和完善:1973年《保险法》(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保险业法方面的规定已由《公司法》所替代)、1974年《行业行为法》、1984年《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法》、1984年《保险合同法》和2001年《金融服务改革法》(作为《公司法》的第7章)。保费协会、保险理事会和保险查询与投诉有限公司的成立和良好运作,体现了以遵守行业行为守则为基准的行业自律。作为澳大利亚处理保险理赔纠纷的独立机构,保险查询与投诉有限公司以《行为守则》为审裁标准,索赔审裁小组委员中大部分由政府负责消费者利益保护的部门指派,同时还有保险人和消费者代表。在一定金额限度内(超出此限额由法院直接受理),审理保险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对保险人而言为最终裁决,而被保险人则有权提起上诉。

从长期实践的情况看,被保险人不同意保险公司理赔处

理结果而提交该公司裁决的案例并不多,而该机构的绝大部分裁决为争议双方所接受,在小额保险争议解决过程中公正、合理地处理了合同纠纷,化解了保险人和消费者(特别是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保险产品研发和营销渠道

澳大利亚的保险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个人、商业、法定和责任保险四类,其中个人保险产品(含车险)占48%、商业保险产品占25%、法定保险产品占18%、责任保险产品占9%。产品结构和中国内地的保险产品结构大致相同,较有特色的有:

行业特殊风险一揽子保单(ISR):针对大型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以财产损失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为基础,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风险,提供包括多种损失、责任风险的整体风险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保险市场目前采用统一措辞的ISR标准保单。

在责任保险方面,普通责任与产品责任保险多以期内发生为责任基础,职业责任以期内索赔为责任基础。

在产品及市场细分方面,部分专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在农村、老年人等专业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在专业市场取得充分的发展后,又通过兼并、收购全国性的保险公司扩大市场范围,同时在地理上分散风险。

在销售渠道方面,个险和团险销售渠道截然不同。由于

个人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一般乐于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保险人自身分支机构销售的直销产品占21%。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呼叫中心销售的个人保险产品比重高达46%,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个人产品方面,通过各类保险中介销售的产品仅占21%。

从1960年以来,保险经纪人逐渐主导了商业保险市场。商业客户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十分关注,而且商业保险风险复杂,专业中介可以提供很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目前通过经纪人安排的业务已占商业保险业务总量的73%。

在中介管理方面,澳大利亚保险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中介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包括经纪人/代理人的动态评级机制,通过设定各种参数,对保险中介进行定期(内部)评级、筛选和更换保险中介。

*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绩效管理与激励

从过去的总部直接面对众多的分支机构,转变为精简总部、设立地区分部,总部仅控制地区分部,由地区分部直接控制营业机构。总部和地区分部的组织架构有所不同,总部采用集中式组织而地区分部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报告与控制方式,以确保企业最高的运行效率。

公司根据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经理的绩效,根据净综合经营比率(NCOR)衡量员工的绩效,根据绩效决定加薪幅度

和职位晋升。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守法经营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主要来自两方面:法律监管的要求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立法方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已经从过去仅对部分强制性质的险种,扩大到所有险种,保险企业风险管理重点在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财务方面,确保投资组合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将投资期满日和保险责任解除日进行合理的组合安排,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偿付能力方面,将不分险种确定准备金率,改变为根据业务类别的风险系数确定不同的准备金率。财务报告上识别早期预警标志,包括新旧业务比重、产品的变更、按满期保费承保、使用12个月滚动数字等。

非寿险费率厘定中的损失函数研究 篇3

关 键 词:保险;费率厘定;损失函数;最优解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79-04

一般来说,二次损失函数在保费厘定过程中是作为标准的损失函数,但是这种损失函数由于自身的对称性,在保费奖惩机制中具有较大的弊端,表现为:对于风险状况良好的投保人给予较大的折扣力度,而对于风险状况较差的投保人却给予了很大的惩罚力度,这样可能会造成风险状况差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用于补贴风险状况好的投保人,这是与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收取与之风险相适应的基本保费原则相违背的。 而指数损失函数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奖惩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能够降低给予风险状况良好的投保人的折扣力度, 同时减少对于风险状况不佳的投保人的惩罚力度。从而, 较好地实现了投保人之间保费的公平分担问题。 下面来分别介绍二次损失函数与指数损失函数。

一、费率厘定中的损失函数

(一)符号定义及假设

1. 随机变量序列X={X1,X2,…,Xn},且假定Xi仅仅依赖于?专i,Xi存在有限的二阶矩;Xi|?专i是相互独立的。

二、不同损失函数假设下的最优解

(一)二次损失函数假设下的后验保费最优解

在二次损失函数下,假定结构参数?撰i服从两参数分布Gamma(?琢,?子),索赔次数模型的最优解为:

精算解释为:在投保人的索赔历史记录既定时,指数损失函数的后验校正的力度弱于二次损失函数。也就是说,相比之下,指数损失函数下构建的费率系统,给予先验保单总体均值较大的权重,而赋予后验观测均值较小的权重,体现了较好的稳定性。

2.随着不对称因子c的无限增大,指数损失函数假设下的信度因子Ze趋向于0

精算解释为:在不对称因子c趋向于无穷大时,经验费率模型的后验校正力度逐渐变弱,所有的费率单元内投保人风险同质性增强。当达到无穷时,先验变量同质分组充分有效,后验校正完全丧失其作用。

3.随着不对称因子c趋向于0时,两种损失函数假设的信度因子相等

精算解释为:在不对称因子c趋向于0时,两种损失函数假设下的后验校正效果完全等价,可以相互替代得到相同后验保费。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列表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国内某家商业保险公司医疗保险的一组分类数据,其中包括1161条医疗保险理赔次数数据。通过采用先验分类变量性别和年龄组别交叉分组后确定的保单数及索赔次数分组数据详见表1,其中性别有男、女两个水平,年龄组别有≤60和>60两个水平。

(二)不同损失函数下的结果分析

在两种损失函数下,通过表2所列举的不同类别的费率列表结果来看,在分类费率模型下,可以得到的结论为——从后验校正力度来说,指数损失函数弱于二次损失函数。也就是说,针对同一个费率单元不论在何种模型下,采用指数损失函数使得奖励幅度减小的同时,惩罚的幅度也在减小。指数损失函数较弱的校正力度优势在于: 在减少给予风险状况良好的投保人较大优惠幅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给予风险状况认定不佳的投保人的惩罚力度。原因在于,整个保费系统是财务平衡的,当奖励幅度减小时,惩罚的幅度也同样减小。这样一来,真正有利于保费公平原则的实现,减少了由于先验变量分类造成异质性,所带来的风险状况不好的投保人被收取了较多的惩罚性保费来用于补贴风险状况好的投保人享受了较大幅度优惠而少收取的保费的不合理现象。

参考文献:

[1]Antonio,K.,Beirlant,J.,“Risk Classification in Non-Life Insurance”,Working Paper,2006.

[2]Bühlmann,H.,“Experience rating and credibility”,ASTIN Bulletin,Vol.5,No.2,1969,pp.157-165.

[3]Denuit,M.,Marechal,X.,Pitrebois,S.,Walhin,J.F.,“Actuarial Modelling of Claim Counts: Risk Classification,Credibility and Bonus-Mallus Scales”,Wiley,New-York,2007.

[4]成世学. 关于可信性模型的若干评注[J]. 应用概率统计,2002,18(4):438-448.

[5]雷怡林,王黎明,王静龙. 风险非同质时索赔次数的分布拟合的估计与检验问题[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6):669-674.

[6]孟生旺,袁卫. 对损失规律的一种新解释:混合负二项分布及其应用[J]. 统计研究,2001(4):46-48.

[7]王奕渲,周叔子. 一种基于索赔次数和索赔额的奖惩系统[J]. 湖南大学学报,2002,29(6):7-12.

[8]毛泽春,刘锦萼. 一类索赔次数的回归模型及其在风险分级中的应用[J]. 应用概率统计,2004,20(4):359-367.

非寿险业 篇4

关键词: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ERM理论

一、引言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 其特点决定了它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公司, 它不仅面临着与其他公司相同的一般风险, 还存在着保险活动特有的特殊风险。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还没有出现过破产, 但已有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目前的寿险业与非寿险业均处于风险皆高的“双高”情形 (1) 。由于二者在经营方式、投资活动、保险期限等方面的不同, 非寿险公司承保财产损失、责任和信用等面临的风险与寿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相比, 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非寿险市场地不断发展, 我国非寿险公司必将面临着更多样化、复杂化的风险, 这必会影响到非寿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非寿险业的蓬勃发展, 对其加强风险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我国目前的调研信息看, 大多的信息资料是针事中和事后的统计分析, 难以在事故发生前进行及时、有效地警告。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系统就显得刻不容缓, 同时对于非寿险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非寿险公司的风险预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论证了风险预警对非寿险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从建立原则、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非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框架。最后探讨了其运行模式和运行过程。

二、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的现状

(一) 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概述

预警一词可解释为, 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 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 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 报告危险情况, 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2)

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是使用特定的方法对非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潜伏或已经暴露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监测, 通过科学的分析, 得出综合评价和结论。目的是通过风险预警机制, 在更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 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经营安全。

(二) 非寿险公司现有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来看, 早期的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方法大概可归纳为两种方法: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和指标体系分析法。这两种预警方法主要是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预警模型或指标体系, 对风险进行预测。虽然经过实证的证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但也有着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

1. 模型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的假设条件。

传统的预警模型建立时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 比如统计样本要满足正态分布、等协方差、二项分布假设等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 就不能保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事实上, 许多样本数据常常不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

2. 难以处理非确定性、非线性问题。

传统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假定各变量之间为简单的线性关系, 或是通过将非线性转化为线性来解决问题。然而, 经过这样的处理后, 必然会丧失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等特性, 使得在实际预测中很容易失去效用。

3. 不具备动态预警能力。

传统的预警方法是通过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人为地确定预警区间进行预警, 样本资料一旦确定, 模型的系数便被确立, 很难更改。事实上, 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是在不断变化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传统的预警方法往往具有滞后性, 难以对已经变化的风险状况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三、ERM理论的引入

通过上文对非寿险公司的风险预警必要性和现有预警方法局限性的分析, 可以看出非寿险公司亟须建立一套更为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

(一)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 50年代发展成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 70年代兴起了全球性的企业风险管理运动, 到90年代风险管理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基本普及。在我国, 8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理论被引入, 主要应用于金融业, 其他行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90年代发展成全面风险管理, 进入21世纪之后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 整体风险管理理论。

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 直到2001年, 这段期间各领域的学者对整体风险管理理论的阐释各有侧重, 形成多个学派。各学派虽然在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均是强调将各种风险及管理综合起来全面的考虑。

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1世纪之后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实际上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逐渐融合的变革。尤其是在经历了2001年的9.11恐怖主义袭击、2002年的安然公司倒闭等重大事件之后,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世界各国纷纷展开了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 主要包括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 (CAS) 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巴塞尔新资本议》以及发起机构委员会 (COSO) 推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等。

(二)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框架

非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全面风险识别体系、全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全面风险预警模型、全面风险预警制度体系和全面风险预警控制系统。这五个部分的关系如2图0 31-3 1年。

1.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识别体系。

通过对非寿险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全面风险分析, 可找出可能导致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的因素, 然后确定主要风险因子, 为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和控制奠定基础。

2.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用于反映非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状况、基本经营状况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的指标集合, 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前提保障。

3.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模型。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模型是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各种知识和理论, 发出全面风险预警信号, 为风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是一种辅助的决策系统。

4.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制度体系。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制度是保证预警系统正常运转的制度, 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组织管理体系, 它是保证全面风险预警系统运转的关键;二是技术标准体系, 它是全面风险预警的技术基础。

5.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控制体系。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控制是根据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预先制定出一套风险处理方案, 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 它是风险处理过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四、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既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 又是建立全面风险预警框架的最终目的。

1.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如图4-1所示, 从该图可以看出运行模式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 系统输入。它是指影响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状态的内、外部因素。 (2) 全面风险辨识。这部分是指在全面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全面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 (3) 全面风险预警。它是指包括风险评价、预警信号输出的预警模型、预警技术以及预警方法。 (4) 全面风险控制。它是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包括风险预控方法及策略等。 (5) 系统输出。它反映预警系统的结果, 一方面指明系统目前运行情况的状态是否正常, 另一方面根据输出结果对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2.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过程。首先, 系统内外部的因素共同作用于被控对象, 风险因子的波动使得系统的风险状态发生变化;然后, 通过全面风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确立指标体系, 并构建出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模型;之后, 通过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评价和预测, 得出当前系统的风险状态;最后把一系列的评价反馈到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信息库中, 以便非寿险公司实时的调整和优化下一过程中的预警活动。

参考文献

[1]魏巧琴.保险公司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1-180.

[2]孙祁祥, 于小东等.制度变迁中的中国保险业——风险与风险管理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120.

[3]刘连生.保险公司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偿付能力指标的量化[J].现代财经, 2001年第12期:15-19.

[4]闻岳春, 梁悦敏.保险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武汉金融, 2008 (1) :32-35.

[5]王波.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基于整体风险管理理论[D].河海大学, 2007:1-28.

非寿险业 篇5

一、面临的机遇

(一)、业务发展空间广阔。中国行业研究院(http:///)认为我国非寿险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保费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十位,但保险密度、深度等指标尚较落后。业务结构中车险、企财险、货运险等传统业务占比较高,责任险、意健险、信用与保证险等新业务占比不足20%;客户结构中规模工商企业投保比重较高,小微企业和个人家庭投保比重较低,普通家财险的覆盖率尚不足10%;市场需求方面由于公众对风险与保险的认识不足而有待充分释放;市场供给方面虽然竞争主体为数不少,但市场细分不足、竞争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银行保险凭借在客户、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可在大量的非寿险细分领域获得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环境明显好转。监管部门在市场行为、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加强了监管力度,非寿险市场竞争日趋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导向从业务规模逐渐转向利润和价值创造,产品、渠道、服务创新等差异化竞争方式渐成趋势,行业出现了多年亏损后的整体盈利,有利于银行保险吸引资本投入、开展业务合作与创新。

(三)、政策鼓励。虽然国内金融实行分业经营,但近年来围绕客户开展交叉销售提升综合效益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被银行和保险公司广泛认同并有效实践,客户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的比重明显提高。政策也逐渐放宽管制,在资本层面,已允许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参股,有利于银保双方形成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业务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引导银保业务创新和规范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一)、客户的觉醒和观念变化。保险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客户感知方式与其他产品具有明显差异,客观要求保险业强化诚信与专业,有效解决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投保、宣传误导、投保容易理赔难等问题。银行业虽然整体形象好于保险业,但也存在依靠信贷资源强势销售、透支品牌和公信力误导客户的情况。随着客户维权意识与公平交易诉求日益强烈,开展银保业务必须采取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否则虽在短期内仍可取得业绩,但终究会因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难以持续。

非寿险业 篇6

(一) 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

企业商业模式包括三个含义:其一, 任何组织的运作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 这些条件构成了组织运作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 组织的运作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其三, 组织运作模式所包含的创新还是一种战略变革, 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

(二) 对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及观点

1. 战略思想论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最早将商业模式称为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把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 他指出:“与战略规划截然不同, 战略思想是综合性的, 它包含直觉和创造精神。战略思想的成果是企业的一个整体的概貌, 一个愿景目标的不太精确的阐述。”

2. 商业模式变化的环境条件论

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管理咨询顾问艾伯特·维西奥认为整个系统必须产生额外的系统价值, 而非仅仅只是这五个构成部分的个别价值, 系统价值主要取决于决定组织内部与外部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加强管理各构成部分的绩效标准。

3. 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论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公司战略学助理教授阿兰·阿福亚赫博士认为, 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运作的秩序, 公司依据它使用其资源、超越竞争者和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依据它获利。因此, 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拉菲尔·阿米特和克里斯多夫·左特认为,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

总之, 对于企业组织来说, 商业模式并不仅仅代表一种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或者某种营销创新思路, 而是一种经营创新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套完整系统的经营机制, 重点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组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 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

1. 非寿险公司商业模式的涵义

如同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 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即为其所构建的一整套提升企业与客户价值的要素集合。

商业模式的结构为三个基本的组分:顾客、供应商和股东, 在这三个组分中, 顾客、供应商与企业构成一条价值创造链, 股东影响到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初始的资源条件。因此, 对于非寿险公司而言, 其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主要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一是公司本身, 另一个则是顾客。前者是商业模式的设计者、选择者和决定者, 后者是商业模式作用的对象。企业是模式的主体, 采用何种模式与企业需要在多大范围内实现其公司价值有关。比如, 采用传统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与采用集中战略的企业不同, 其实现价值的范围不同, 涉及到的细分市场不同;对于顾客而言, 在与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时, 也存在顾客价值的实现问题, 意味着顾客需要与多少个企业组织产生交易关系, 也就是顾客实现其价值需要时所发生的交易的对象数量。

一般而言, 组织商业模式设计的三个方向:最佳产品, 客户解决方案和系统锁定。因此构成三种相应的商业模式类型。对于处于服务业高端地位的金融行业来说, 三种模式皆有实现的合理基础。但由于服务行业的特殊性, 以及金融产品的特质所决定, 金融行业采取客户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最具有合理性。该模式强调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以及客户的学习效应。通过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商业经营战略的重点是锁定目标顾客, 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实施手段是学习和定制化。实施这种商业模式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合作和联盟, 大家一起来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因此, 非寿险业的拓展, 必须依赖于对于目标客户中心的一些列组织行为, 以此集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 才能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

2. 影响非寿险公司商业模式的因素

第一,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深刻地影响着市场中企业的商业模式。无论是行业内的大型, 或者是小型企业, 都需要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寻找利润最大化的生产供给均衡点。而不同的市场结构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点是不同的。

第二, 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是否有效, 会对商业模式的实施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是形成企业架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包括股东及其权力机构, 决策机构, 监督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等主体, 以及各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管理模式则是这些制度安排的关系类型, 是保障企业有效运作的基本制度安排模式。任何公司的商业模式需要直接依托于一定的组织机构, 人员, 以及约束机制, 才能进入到实施阶段。非寿险公司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与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支持, 即使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设计再完美, 也不可能获得持续的成功。

第三, 监管法律与制度。

金融监管法律与制度, 直接制约着非寿险公司的市场活动范围与空间。如金融领域曾经普遍实行的“分业管制”, “禁止兼业”等管制措施, 极大地限制了非寿险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与种类。这对非寿险公司寻求多元化经营, 追求范围经济效应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商业模式拓展与创新构成约束条件。而一旦管制放松, 则非寿险公司的业务模式将会产生大规模的变化。

二、非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

(一) 管理模式的界定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 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 是以一定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思想为指导思想, 结合管理环境的具体情况, 采用一定的基本思想和方式, 形成一套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规范管理手段, 完善管理机制, 实现既定目标。因此, 可以将管理模式理解为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 (操作) 制度系统。

(二) 管理思想的变革与管理模式的新理念

现代管理思想和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 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可归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本观念突出, 注重对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二是系统观念突出, 即注意组织内管理层次、环节、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旨在优化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三是择优决策观念突出, 即决策必须是多角度、多因素分析之后的多方案比较。四是战略观念突出, 它强调管理行为要高瞻远瞩, 管理者要具有超前思维。五是权变观念突出, 即管理行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 必须是随机应变, 灵活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迁突出表现为三种具体理念的兴起:

第一, 企业再造。一是从传统的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变成信息过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业再造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渐进式改造, 而强调从根本上着手。

第二, 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的模式。

第三, 组织结构的倒置, 即未来企业组织中将产生权力的大规模转移。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 最上面的是企业的总裁——中间层——基层。经济的快速发展, 顾客的个性化日益突出, 就要求将上述金字塔式结构倒置, 应为:顾客——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现场决策由一线工作人员决定, 而上层领导变为支持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企业“人本思想”导向的管理模式的特征。

(三) 非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

1. 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内容

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核心, 即在于如何树立管理模式构建的理念与类型选择。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业形态之一, 非寿险业务的市场需求要求非寿险公司贴近市场, 贴近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因此, 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构建的理念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员工激励为条件, 以此塑造企业文化, 在此基础上构建非寿险公司的管理体系。那么, 对于传统的非寿险公司来说, 面临的企业再造及流程优化任务, 必须以围绕客户需求的发掘与满足, 加强市场反馈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能力, 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重点是“倒置型”结构的建立, 保障资源投入以基层为重, 以一线为先, 实现对公司高、中、基层员工的全面激励。

2. 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

第一, 来自于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决策与监督力量之间的权力分布和制约关系, 也就决定了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关系。这重关系是构建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决定力量。国内非寿险公司基本上都是股份制企业, 通过股份制企业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进而约束公司管理模式的构建, 这是国内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二, 公司决策层的管理理念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如前分析, 公司决策机构的管理理念决定了管理模式建立的导向。公司文化是这种理念的外现, 会直接反映出管理模式的内质。

第三, 来自于外部的法律规定与公司文化传统因素。一个国家 (地区) 对公司的法律性规定, 以及整个外部社会环境中的公司文化氛围, 都会影响非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设计原则。

三、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统一

经营模式是企业配置资源并藉此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 一般表现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等的方式与途径。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是指非寿险公司配置各种资源并藉此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 一般表现为提供产品或服务、营运销售、盈亏衡量、风险管理等等诸多经营行为与管理活动。

本文认为:企业的战略因素决定了管理模式的长期生存能力, 而战略的决策方向与实施则取决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的商业模式决策了相应的战略取向与实施路径。如果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该战略不相匹配, 那么, 经过一个长的时期以后, 客观形势必将逼迫企业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所以, 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对其管理模式的运行会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时, 为实现战略而开展的各种商业模式活动, 如营销活动等, 均需要一定的管理模式与其适应, 如此才能顺利推动这些执行活动的顺利实施。

因此, 经营模式包括了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 是二者的集合。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影响, 互为支持。其中,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管理模式则构成企业运营的基础框架, 是企业的“骨骼”, 对商业模式的贯彻实施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及有效发展, 管理模式不可能长期持久成功;反之, 如果缺乏管理模式的支持, 商业模式的实施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以至于失败。因此, 中国非寿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一定需要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齐头并进, 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改进为导向, 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提高为支持, 共同促进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型与推进, 二者不可偏废。

非寿险业 篇7

一、级别费率厘定的损失率法

先回顾一下该书的介绍:“ (级别费率厘定) 损失率法的步骤为: (1) 调整已赚保费到当前水平; (2) 对费率进行初步调整; (3) 对费率进行信度调整; (4) 平衡信度调整后的费率变化; (5) 计算新费率。”这五个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初步调整使用经验损失率调整保费:, 为第k个级别的经验损失率, 为总体经验损失率, 为当前已赚保费, 为第k个级别调整后的保费, 为初步调整因子 (下标k, T含义下文同) 。

2. 信度调整公式为:

, 其中为信度调整后的保费, 为信度调整因子。

3. 信度调整因子除以冲销因子以平衡级别变化:为平衡调整因子, 为冲销因子。

4. 计算指示相对数:, 分母

中下标B表示基础级别 (下文同) 。

5. 计算指示费率:

, 分别为当前费率和指示费率, 为整体费率变动比率。

至此, 我们通过具体分析每一步骤的具体过程阐明了级别费率厘定损失率法的基本原理。

二、整体费率厘定的损失率法

在整体费率厘定中, 我们首先计算指示相对数,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来调整费率。其中, 指示相对数的计算公式是:。指示费率公式是:

, 这里也可称为冲销因子, 只是算法和前文的不同;此处表第k级别的已经风险单位。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 整体费率厘定损失率法与级别费率厘定损失率法的费率计算公式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此外, 级别费率厘定损失率法中已赚保费的作用也显得比较模糊。

三、级别费率厘定同整体费率厘定的比较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在级别费率厘定过程中, 已赚保费只是充当调整参照物验证调整效果而已, 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作用。为了解释笔者的观点, 现具体剖析每个步骤的原理:

1.初步调整:由前面分析知。

2. 信度调整:

请注意观察分子:分子恰好是将级别经验。损失率在总体经验损失率基础上进行信度调整。我们将这个信度调整结果表示为。

3. 平衡调整:前文提到此处的冲销因子和整体费率厘定时的冲销因子有区别, 这在下文会加以说明。

4. 指示相对数:

对比整体费率厘定指示相对数公式, 现在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这种方法的确是损失率法, 只是级别费率厘定时采用的经验损失率经过了信度调整。

5. 指示费率:根据前面的公式 (只考虑基础指示费率) :下面具体推导的表达式:

可见, 此处的和整体费率厘定中的冲销因子相同。于是得到:

这恰好和级别费率厘定的指示费率计算完全一致。

6.其余级别的费率根据即可得出。

根据上面分析的4、5、6,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种级别费率厘定方法的确是损失率法。至此, 我们说明了级别费率损失率法和整体费率损失率法计算原理的一致性。最后简单总结一下级别费率损失率法的厘定流程: (1)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 (2) 对上一步结果进行信度调整后得到; (3) 计算出指示相对数; (4) 计算冲销因子 (5) 完成指示费率的计算。这样, 根据上述五个步骤就可以使级别费率厘定过程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逻辑更连贯。

参考文献

[1]、肖争艳高洪忠《非寿险精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杨静平《非寿险精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韩天雄, 夏荣良《非寿险精算数学》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05G参考资料

利率上升对寿险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8

一、利率风险对寿险的影响

(一) 利率变动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寿险业的利率风险, 是指由于利率未来的变化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 存在着上调或者下降的可能, 因此这种不确定性将导致寿险公司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 进而影响到未来公司的产品定价、负债、收益等各个方面。

(二) 利率变动对寿险业的影响

1、利率变动对产品定价的影响。

利率同寿险的价格, 即费率成反比, 利率上升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降低价格。利率对定价产生影响, 而价格则会直接影响到寿险市场的供求关系, 所以利率上升将对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保险精算原理:纯平均保费=纯趸缴保费/保险费缴费期间1之期初生存年金现值 (1)

其中,

保险费缴费期间1之期初生存年金现值

其中:, i为利率;x表示年龄;lx表示在年龄为x时的生存人数;dx表示在年龄为x时当年死亡人数。

表1给出的是根据公式 (1) 按照中国的经验生命表计算得到的20~30岁男性购买1, 000元终身死亡保险, 当缴费期为10年期时, 不同利率假设下每期的纯保费。 (表1)

可以看出, 在任意特定年龄, 随着利率的升高, 保费即保险产品的价格逐渐降低;同理, 随着利率的不断下降, 保费不断升高。可见, 利率对保险产品价格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

2、对寿险公司负债的影响。

寿险公司在对公司负债进行评估时, 要对被保险人的死亡率及资产的收益率进行相应的假设, 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生命表以及利率, 而生命表和利率的选择则会直接影响到准备金的数额。在寿险实务中, 死亡率对于准备金的影响幅度很小, 可能增加, 也可能减少,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利率来说, 当利率假设过高, 准备金就会下降, 因此利率对责任准备金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根据保险精算原理:纯平准期末责任准备金=保单成立时的未来给付现值-未来纯保费现值。因此, 有保单成立时的未来给付现值=趸缴保费。故有, 纯平准期末责任准备金=趸缴保费-未来纯保费现值。又因为, 未来纯保费现值=纯平均年缴保费×剩余保费缴纳期间1之期初生存年金现值。故有, 纯平准期末责任准备金=趸缴保费-纯平均年缴保费×剩余保费缴纳期间1之期初生存年金现值 (4)

表2是根据公式 (2) 计算得到的30岁男性购买的10, 000元的终身寿险, 当生命表选择不同利率标准下中国经验生命表时, 会得到不同的准备金数额。表2表明了在死亡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对责任准备金的影响。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在某一特定期间, 随着利率的升高, 保险责任准备金即保险公司的负债逐渐降低。可见, 利率对保险公司的负债数量有很大的影响。利率假设的变化影响到责任准备金资产的增值和纯保费的增值, 两种影响的净值导致了最后的准备金水平的变化。

二、如何应对利率变动对寿险业的影响

随着利率上升, 寿险作为利率敏感性行业, 其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利率风险是系统性风险, 不可能完全被分散,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在利率困境上束手无策。实际上, 从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完全可以找出一些对策, 来缓解寿险业面临的各种利率困境。

(一) 不断对保险产品进行创新

1、大力发展保障型保险险种, 培养健康消费观念。

人寿保险既有保障型, 也有储蓄、保障兼具型, 保障型产品解决的是早亡问题, 其保障水平高, 而且成本很低, 受利率影响程度较低, 为处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又同时需要保障的投保人提供保障。其风险主要来自承保的风险选择, 盈亏主要来自死差益, 因此基本无利差损之忧。为了缓解利率风险的困扰, 寿险公司可积极开发和促销保障型产品, 同时由于广大消费者对于纷繁复杂的保险产品缺乏必要的了解, 因此保险公司更要对消费者进行积极引导, 多购买保障型产品, 提高投保人的保障意识, 宣传寿险保障型产品相对于银行储蓄的优势, 这正是寿险产品的本质所在。

2、严格控制固定利率返还险种的比例, 适当增加分红保单的比例。

寿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 其中由于利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首当其冲, 而固定利率性质的返还险种以及分红保单对利率变动不是很敏感,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适度控制固定利率返还险种的比例, 并增加分红保单的比例。而对于保险监管部门来说, 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管, 适当推行分红保单, 选择保守的利率, 既可以稳定公司经营, 又可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3、大力创新利率敏感型产品。

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同利率敏感型保单的保障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当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 它不仅可以对稳定寿险公司的经营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 又可以对利率风险起到一定程度的防范作用, 而当利率逐步上升时, 它不仅可以保证被保险人真正感受到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极大好处, 同时又可以抵御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

(1) 大力发展投资联结保险。投资联结保险采用寿险资金分账管理的方式, 可以投资于相互基金、国债或其他投资组合。从实践上来看, 该项基金收益率较高。若该项基金投资失败, 可由客户自己承担损失, 保单的现金价值相应降低。该险种不仅降低了寿险公司在高利率环境下设定的高预定利率所带来的风险, 而且还可以保证客户在投资市场收益较高的时候得到较高的回报。

(2) 积极开办万能保险。这种保险的费率是固定的或变动的, 其实质是购买死亡保障和投资差异, 将终身保险中的附加保险部分、储蓄保费部分及死亡保费部分加以分解, 现金价值部分依市场的实际利率计算。这样, 投保人不仅可以享受到死亡保障, 同时还可以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 使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3) 变额万能寿险。变额万能寿险遵循万能寿险的保费缴纳方式, 而且保单持有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保额降至保单规定的最低水平, 也可以在具备可保性条件下将保额提高。与万能寿险不同, 变额万能寿险的资产保存在一个或几个分离账户中, 这一特点与变额寿险相同。其现金价值的变化也与变额寿险现金价值的变化相同。而且, 变额万能寿险也没有现金价值的最低承诺, 即保单现金价值可能降至零。变额万能寿险的死亡给付随资产份额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投资收益的变化只反映在保单现金价值中, 而不改变保单的净风险保额。

(二) 进一步提高对寿险业的监管力度

1、国家对寿险市场的监管有待加强。

新的保险法已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出台, 这一法律的提出不仅将更加规范如今中国这个有些日益混乱的保险市场, 而且对于指导日后中国保险业应该如何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以前旧的保险法相对还不成熟, 其监管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大多沦为形式主义, 没有根据中国这个特殊的寿险市场的经营规律以及相应的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 我国监管力度较弱, 违规成本较低, 对各个财大气粗的保险公司几乎不痛不痒, 成为鸡肋, 弃之可惜却又食之无味, 所以新的保险法的实施将会带来一个强大而又有力的监管体系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将会促进中国的寿险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2、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强化。

我国目前的寿险企业相对于国外成功的大型寿险公司来说还是很不成熟的, 其主要的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都只是一味单纯地追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因此, 要尽快转变这种错误的观念, 将这种观念转变到追求企业效益、产品品质和客户服务上来, 多做有效益的业务, 少做或不做没有效益的业务。要加快培养人才, 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懂寿险、懂经营、懂管理的经营者, 按人寿保险自身的内在规律经营和管理寿险公司, 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决策上的失误。

3、改善寿险资金投资政策、投资环节和投资手段。

目前, 虽然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还是很大的, 还很不成熟, 这样一来就大大限制了我国寿险公司对于资金的运用情况, 再加上国家对于目前国内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限制, 中国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始终处于低水平, 这些都大大不利于我国寿险业的发展。而作为利率敏感型险种, 必须要有良好的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投资手段做保证, 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依靠自身的条件设计出适合的险种, 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4、建立预定利率变动机制。

由于未来市场利率有逐步上升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预定利率始终保持不变, 将会使寿险公司出现非常严重的利差损, 这将非常不利于寿险公司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研究建立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实行弹性预定利率制度, 当银行利率发生变动时, 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则会相应的自动调整, 从而避免公司出现巨额利差损, 保证寿险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5、加强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状况是否合理对于寿险公司的损益是十分重要的, 当利率上升时, 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都会下降, 若资产价值的下降超过了负债价值的下降, 就会影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了发挥寿险公司对于资产和负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从而更好地回避利率风险, 需要在寿险公司内部尽快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卢仿生, 张琳.寿险精算数学[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6.12.1.

[2]沈洋, 钱林义.加息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 2007.10.

非寿险业 篇9

一、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寿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大金融”、“大资管”时代背景下, 要清晰认识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整体金融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进而找出其中与寿险业关系最为紧密的影响要素。在此, 本文借用“他山之石”, 通过观察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市场的变动情况, 总结出以上市场的一些共通特点:

存款利率短期上升后逐步回落。利率市场化后, 由于银行对存款竞争加剧, 多数经济体 (除日本) 在存款利率放开后1-3年内利率处于上升通道, 特别是活短期利率上升明显;而3-5年后, 随着资金的市场化配置程度的提高, 以及金融脱媒趋势的加快, 传导至银行负债端业务增长动力减弱, 存款利率多表现为逐步回落的趋势。

金融产品极大丰富。金融机构出于竞争需要, 为了吸引客户, 银行理财、信托、基金、保险等针对个人客户的投资类产品在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 而各类产品的收益率也将在竞争中“水涨船高”, 这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债券收益率曲线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将提升存款利率和基础利率, 使一级市场上发行的债券收益率上升, 二级市场上债券价格下跌, 这将对如保险公司等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收益产生重要影响。

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上升的预期, 即间接融资资金成本的上升, 将冲击以银行为主的信贷市场, 以债券、股票、信托和票据等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金融脱媒的速度加快。

二、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寿险业是与外部经营环境密切相关的行业, 宏观经济中的利率变动、通货膨胀涨跌、资本市场起伏等都是影响寿险业增长速度和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 这其中又以利率变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在此, 我们从寿险的负债端和资产端两个方向来分析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一) 对寿险负债端的影响

短期保费增速承压。存款利率放开后, 短期内活短期利率有上行趋势, 这将影响寿险产品的相对价值, 提高投保人购买寿险产品的机会成本, 抑制保险需求, 造成寿险承保业务压力。一旦银行利率上调超过一定限度, 保单持有人可能会选择停缴续期保费甚至退保, 这对寿险业的稳定经营和业务拓展都会造成比较不利的局面。但从长期来看, 利率市场化3-5年后存款利率将逐步回调, 并趋于一个合理稳定水平, 由于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寿险业的短期增长压力将逐渐消除。

产品竞争更趋激烈。存款利率放开后, 市场上理财产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 跨界金融产品的界限将更加模糊, 从资金流向上看, 寿险产品将直接面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冲击。笔者判断, 短期内为了应对市场竞争, 寿险投资型产品的销售力度可能加大, 产品名义收益率有进一步上调的需要, 这对寿险公司的资本补充及资金运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来看, 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波动性会显著增强, 导致金融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收益起伏, 而寿险产品由于在收益分配上具有平滑机制, 可以保证收益率的相对稳定, 并且拥有风险保障的产品特性, 使其与其他金融产品可以进行有效区隔, 这就为提升客户对寿险产品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市场竞争规范性增强。随着利率放开, 寿险公司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 为了争夺市场可能会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市场策略, 导致短期内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有所加剧, 但笔者判断, 大范围恶性竞争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单纯炒作高收益理财型产品及高现金价值产品以获取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 资本消耗明显高于正常竞争的公司, 会限制其业务发展速度;另一方面, 中国寿险业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高利率保单利差损的教训, 以及07-08年车险的无序竞争导致行业大面积亏损之后, 行业监管已经更加严格和审慎。在监管政策引导下, 未来行业转型发展的步伐将加快, 寿险产品也将逐步向保障回归, 市场能够维持合理有序的竞争局面。

(二) 对寿险资产端的影响

权益类资产价值变动不确定性较强。在保险公司的投资标的中, 股票、基金等市场化资产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状况, 从原理上讲, 存款利率的显著上涨可能分流资本市场的资金, 导致股票市场指数下挫, 进而影响保险公司在这类资产上的收益。虽然国际市场经验表明, 利率市场化最终将极大推动股市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但在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股市繁荣的根基暂不稳固的条件下, 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的收益水平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固定收益类资产总体受益于利率市场化。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不同形式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影响有所不同, 例如, 银行利率上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在银行可浮动利率协议存款的回报率;利率步入上升通道, 债券收益率曲线上移, 短期内保险公司持有存量债券的资本利得减少, 但新增债券的投资收益和再投资收益有望提升;中长期来看,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增加债券市场深度及促进债券主体多元化, 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 进而使保险公司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有所加大。寿险的特点是负债期限较长, 利率周期的缩短会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造成一定影响, 其中, 对于保单期限较长的传统险和分红险而言, 利率变动对负债价值和责任准备金的短期影响相对有限, 而对保单期限较短的理财型产品而言, 利率的上升将增加此类产品结算利率和现金流的压力, 寿险公司需要增加现金比例以匹配负债现金流。

三、寿险企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与风险, 不同市场主体的判断和应对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 在此, 本文依然从寿险公司的负债端和资产端两方面着眼, 从产品、投资和渠道策略上提出寿险公司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一) 产品策略

积极参与市场产品竞争。积极做市场的“参与者”, 而非“旁观者”。在产品设计上, 做好高收益投资型产品的储备, 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市场投放。在此需要强调, 寿险公司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 其着眼点并不在于保费的一时增长, 而是从客户的角度, 一方面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产品需求, 另一方面做好客户资源的积累,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和客户价值创造条件。

合理安排产品结构。既要保持产品竞争性, 也要防范业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3-5年利率水平存在涨跌交替的可能, 保险公司须吸取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寿险业由于预定利率过高导致行业危机, 以及我国90年代高利率保单造成行业500亿利差损的历史教训, 合理安排产品策略。特别是保险公司在销售理财型产品时, 要考虑合理安排保单期限结构, 以降低因后期利率下行可能带来的退保风险及现金流风险。对长期保单预定利率水平的设定, 也需采取审慎的原则, 以避免由于利率波动周期缩短所造成的长期经营中的利差损风险。

突出产品保障功能。回归保险产品的保障本质, 突出保险产品的比较优势。笔者相信, 随着客户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客户最终会认识到, 保险产品的收益不仅体现在短期投资回报上, 更体现为风险补偿性和长期的资产管理能力。因此, 保险产品要在众多金融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寿险公司应加快保障类产品包括寿险产品及意外险、健康险等非寿险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不断加大风险保障型业务的推动力度。

(二) 投资策略

争取提升银行协议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 不仅每家银行的利率可能不同, 每位客户从同一家银行得到的利率也不尽相同, 银行间利率水平的差异, 将加速存款的“搬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 寿险公司在银行存放的协议存款议价空间有望加大, 保险公司可积极争取更加有利的存款利率, 以增加资产收益水平。

采用对冲手段降低债券资产风险。利率市场化初期, 利率上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对此, 寿险公司可采用一定的对冲手段来解决浮亏问题, 如购买国债期货产品等。利率市场化后期, 债券发行主体和债券种类将极大丰富, 债券收益率曲线逐渐修复, 寿险公司可通过合理配置债券种类获得合理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

积极把握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 改革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寿险公司应抓住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在股票投资、股权投资等权益类投资方面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以提升公司的投资收益水平。

(三) 渠道策略

大力推进银保战略协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业务转型的内生动力增强, 这为银保等中间业务的发展赢得了更好的条件。寿险公司可主动加强与银行的合作, 争取在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对接、客户共享等方面强化业务协同, 共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挑战。

积极开拓多元化销售渠道。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银行间业务竞争加剧, 相较以往, 寿险公司在与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合作中可能占有更加主动的位置, 因此寿险公司可积极拓展多元化银保业务销售渠道, 以增加业务收入来源, 分散业务风险。

摘要:近年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 根据国际经验, 利率市场化将显著改变金融市场发展格局, 对属于利率敏感性行业的寿险业也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借鉴海外发达市场利率市场化经验入手, 结合国内寿险业特点,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并提出一些寿险公司应对策略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寿险业,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斯坦利·L·恩格尔曼, 罗伯特·E·高尔曼, 蔡挺 (译) , 张林 (译) , 李雅菁 (译) .剑桥美国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浜野洁, 井奥成彦, 中村宗悦, 彭曦 (译) , 刘姝含 (译) , 韩秋燕 (译) .日本经济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韩鑫韬.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教训及启示[J].中国金融, 2011, (15) :18-19.

[4]李悦苏.论我国寿险业面对利率变化的策略选择[J].金融与经济, 2007, (1) :61-63.

[5]李文兵.利率市场化短期加剧转型阵痛, 长期有利[R].交银国际证券, 2013.

[6]周炳林, 崔嵘, 沈瑞.中国贷款利率放开:市场深入人心, 改革未触灵魂[R].国信证券, 2013.

上一篇:建筑施工管下一篇:大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