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寿险

2024-04-24

非寿险(共9篇)

篇1:非寿险

澳大利亚非寿险市场简介

澳大利亚非寿险市场规模是中国内地的1.4倍,但考虑到其人口总数仅2430万,保险密度(非寿险)是中国内地的92倍,我们不得不承认其间的巨大差距,这同时也预示着中国保险市场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和诱人潜力。

和英美保险市场相比,澳洲保险市场和中国市场有更多的相似性,它的昨天可能是中国保险市场的今天或者明天。如何制定竞争规划、调整经营策略,确保国内保险业在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澳洲保险市场在监管、企业经营、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值得业内借鉴。

在澳大利亚,排名前五名的公司分别是IAG、SUNCORP、PROMINA、QBE、AL鄄LIANZ,该五大保险公司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2003至2005年是数十年来澳洲保险业最好的时候,市场进入了一个费率走高、承保及理赔控制更严、对保险人相对更为有利的业务周期。2004年非寿险业毛保费增长了12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调整到100%以下,税前承保利润大约增加了16亿澳元,投资收益达20亿澳元,比上年提高73%。税后利润从2003年的9.16亿增加到25亿澳元。*保险监管和相关法律

保险行业监管分为三个层级:法律、行业法规和行业自

律。

澳大利亚主要的保险监管机构有两个,分别是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鄄SIC)和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局(APRA),前者侧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监控,后者侧重审慎经营原则和偿付能力的监管。

从最近的监管趋势看,ASIC目前致力于强化对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保护,而ARPA则将过去不分业务类型统一的偿付能力标准修改为根据业务类别设定不同的准备金提取标准。保险立法在过去30多年里,经历了以下的演变和完善:1973年《保险法》(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保险业法方面的规定已由《公司法》所替代)、1974年《行业行为法》、1984年《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法》、1984年《保险合同法》和2001年《金融服务改革法》(作为《公司法》的第7章)。保费协会、保险理事会和保险查询与投诉有限公司的成立和良好运作,体现了以遵守行业行为守则为基准的行业自律。作为澳大利亚处理保险理赔纠纷的独立机构,保险查询与投诉有限公司以《行为守则》为审裁标准,索赔审裁小组委员中大部分由政府负责消费者利益保护的部门指派,同时还有保险人和消费者代表。在一定金额限度内(超出此限额由法院直接受理),审理保险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对保险人而言为最终裁决,而被保险人则有权提起上诉。

从长期实践的情况看,被保险人不同意保险公司理赔处

理结果而提交该公司裁决的案例并不多,而该机构的绝大部分裁决为争议双方所接受,在小额保险争议解决过程中公正、合理地处理了合同纠纷,化解了保险人和消费者(特别是个人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保险产品研发和营销渠道

澳大利亚的保险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个人、商业、法定和责任保险四类,其中个人保险产品(含车险)占48%、商业保险产品占25%、法定保险产品占18%、责任保险产品占9%。产品结构和中国内地的保险产品结构大致相同,较有特色的有:

行业特殊风险一揽子保单(ISR):针对大型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以财产损失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为基础,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风险,提供包括多种损失、责任风险的整体风险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保险市场目前采用统一措辞的ISR标准保单。

在责任保险方面,普通责任与产品责任保险多以期内发生为责任基础,职业责任以期内索赔为责任基础。

在产品及市场细分方面,部分专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在农村、老年人等专业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在专业市场取得充分的发展后,又通过兼并、收购全国性的保险公司扩大市场范围,同时在地理上分散风险。

在销售渠道方面,个险和团险销售渠道截然不同。由于

个人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一般乐于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保险人自身分支机构销售的直销产品占21%。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呼叫中心销售的个人保险产品比重高达46%,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个人产品方面,通过各类保险中介销售的产品仅占21%。

从1960年以来,保险经纪人逐渐主导了商业保险市场。商业客户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十分关注,而且商业保险风险复杂,专业中介可以提供很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目前通过经纪人安排的业务已占商业保险业务总量的73%。

在中介管理方面,澳大利亚保险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中介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包括经纪人/代理人的动态评级机制,通过设定各种参数,对保险中介进行定期(内部)评级、筛选和更换保险中介。

*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绩效管理与激励

从过去的总部直接面对众多的分支机构,转变为精简总部、设立地区分部,总部仅控制地区分部,由地区分部直接控制营业机构。总部和地区分部的组织架构有所不同,总部采用集中式组织而地区分部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报告与控制方式,以确保企业最高的运行效率。

公司根据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经理的绩效,根据净综合经营比率(NCOR)衡量员工的绩效,根据绩效决定加薪幅度

和职位晋升。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守法经营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主要来自两方面:法律监管的要求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立法方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已经从过去仅对部分强制性质的险种,扩大到所有险种,保险企业风险管理重点在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财务方面,确保投资组合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将投资期满日和保险责任解除日进行合理的组合安排,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偿付能力方面,将不分险种确定准备金率,改变为根据业务类别的风险系数确定不同的准备金率。财务报告上识别早期预警标志,包括新旧业务比重、产品的变更、按满期保费承保、使用12个月滚动数字等。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则强调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及金融监管局核准的精算及审计。

篇2:非寿险

考试形式:书面、闭卷

试题类型:客观判断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 损失分布(15%)

1.  基础风险资本(rbc)

2.  损失分布的数字特征

3.  损失额分布

4.  损失次数分布

二.  总损失的数学模型(10%)

1.  独立随机变量和的分布

2.  总损失额的分布(个别风险模型)

3.  总损失额的分布(聚合风险模型)

三.  损失分布的统计推断(15%)

1.  损失分布的拟合和拟合优度检验

2.  贝叶斯方法

3.  信度理论基础

四. 损失分布的随机模拟(15%)

1.  损失额的随机模拟

2.  损失次数的随机模拟

3.  总损失额的随机模拟

4.  随机模拟的次数和精度

五.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10%)

1.  相关分析

2.  线性回归分析

3.  非线性回归分析

六. 时间序列分析(15%)

1.  时间序列及其指标分析

2.  时间序列的外推模型

3.  随机型时间序列分析

七.  效用理论(10%)

1.  效用期望决策

2.  非寿险定价

八. 随机过程(10%)

1.  泊松过程

2.  马尔可夫链

3.  破产概率

4.无赔款优待折扣(ncd)

篇3:非寿险

非寿险是指寿险以外的其他保险业务, 主要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近年来, 我国非寿险业务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产品供给主体和供给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非寿险市场需求较为强劲, 尤其是自2006年7月1日交强险实施以来, 非寿险市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非寿险市场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较小, 销售渠道分布趋向均衡, 各类代理渠道发展快速, 总体来看, 非寿险业在我国保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保险费是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所支付的价格, 保险公司通过销售保险产品获得保费收入, 用于补偿保单承诺的保险赔付和费用支出, 同时获取利润。随着非寿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非寿险资产的积累会快速增加, 从而保险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会快速增加, 保险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 非寿险保费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于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方面, 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影响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并提出增加我国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的建议及措施。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择与数据

从个体来看, 保险需求与个体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从整体来看, 保险需求与国民收入也成正相关。居民收入决定了我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非寿险产品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潜在保险需求转变向现实转变的深度和程度。消费者支付能力是影响非寿险市场需求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国非寿险市场需求主体的保险支付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居民货币收入、企业规模与效益、缴费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 因此非寿险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固定资产投资与产险保费收入间的关系看, 产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速度呈稳定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以我国居民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为解释变量, 以我国非寿险保费市场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的数据, 列出2000—2006年中国非寿险业保费收入情况, 如表1所示。

(单位:亿元)

在《中国统计年鉴2007》查得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总人口”和“农村总人口”, 利用公式:全国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总人口) +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总人口) , 求出我国居民总收入, 查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 如表2所示。

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 本质上是用回归分析工具处理一个经济变量对其他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假定了有关y和x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中, 检验要求估计回归方程:

式中αj和βj是常数, ut为白噪声序列。如果αi不全为0, 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得滞后期长短异常敏感, 因此应避免滞后阶数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应用2000—2006年数据, 中国非寿险保费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 固定资产投资是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变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 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即从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增长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因为F值是统计上不显著的。因此, 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分析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应用2000—2006年数据, 将我国居民收入定义为X1, 固定资产投资定义为X2, 我国非寿险业保费市场收入定义为Y,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由检验可知, 此模型不通过统计学检验, 经过进一步判断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 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2.4 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怀特异方差修正

为了消除所建弹性分析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 本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怀特异方差修正。消除异方差影响后, 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1) 拟合优度检验:Adjusted R-squared=0.999940说明, 回归方程即上述样本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函数的解释能力为99.994%, 即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能对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变动的99.994%做出解释,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

(2) 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全部因素的总体影响看, 在5%显著性水平上, F=5535.245>F0.05 (2, 4) , 说明全国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

(3)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单个因素的影响看, 在5%显著性水平上, |t|均明显大于2, 说明全国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分别对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

2.5 计量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X1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05913>0, 说明非寿险业保费收入与全国居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全国居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 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相应增加0.006亿元;X2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11080>0, 说明非寿险业保费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方向变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 非寿险业保费收入相应增加0.011亿元。

3 建议措施

从保险经济学理论和保险发展史来看,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保险需求总量增加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当经济增长不断推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扩张时, 各种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与此相对应, 经济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也会随之上升, 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非寿险产品提供了充足的保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规模越大, 经济增长越快, 非寿险的需求就越大。保险需求总水平的衡量指标是平均保险倾向、保险需求收入弹性。除此之外, 保险需求还可由边际保险倾向来衡量, 它表示保费收入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比。提高非寿险保费收入水平的关键在于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与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这要求充分发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个人非寿险消费水平的高低, 既反映这个国家消费水平的高低, 也反映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异, 提高我国消费者对非寿险的需求, 需要使人们逐渐增加对非寿险业的了解程度。

精算在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 保险公司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都越来越复杂, 国际上许多保险公司的破产都和资产风险的管理不当直接相关, 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配比问题越来越成为保险经营和监管的核心问题, 许多国家的监管方式已从设立最低偿付能力指标转变为关注资产负债的配比风险。对于相对年轻的中国非寿险业而言, 引入非寿险精算技术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而是要彻底地解决长期以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实现非寿险经营管理的革命性的转变, 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行业的保费收入水平, 促进我国非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晓军, 孟生旺.保险精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

[2]孟生旺.交强险的经营结果和费率结构分析[J].统计研究, 2008 (4) :66-70.

[3]王晓军, 孟生旺.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2.

[4]吴焰.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32.

[5]R.F.Engle and C.W.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Econometica, vol.55, 1987:251-276.

[6]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33-236.

篇4:非寿险费率厘定中的损失函数研究

关 键 词:保险;费率厘定;损失函数;最优解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79-04

一般来说,二次损失函数在保费厘定过程中是作为标准的损失函数,但是这种损失函数由于自身的对称性,在保费奖惩机制中具有较大的弊端,表现为:对于风险状况良好的投保人给予较大的折扣力度,而对于风险状况较差的投保人却给予了很大的惩罚力度,这样可能会造成风险状况差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用于补贴风险状况好的投保人,这是与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收取与之风险相适应的基本保费原则相违背的。 而指数损失函数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奖惩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能够降低给予风险状况良好的投保人的折扣力度, 同时减少对于风险状况不佳的投保人的惩罚力度。从而, 较好地实现了投保人之间保费的公平分担问题。 下面来分别介绍二次损失函数与指数损失函数。

一、费率厘定中的损失函数

(一)符号定义及假设

1. 随机变量序列X={X1,X2,…,Xn},且假定Xi仅仅依赖于?专i,Xi存在有限的二阶矩;Xi|?专i是相互独立的。

二、不同损失函数假设下的最优解

(一)二次损失函数假设下的后验保费最优解

在二次损失函数下,假定结构参数?撰i服从两参数分布Gamma(?琢,?子),索赔次数模型的最优解为:

精算解释为:在投保人的索赔历史记录既定时,指数损失函数的后验校正的力度弱于二次损失函数。也就是说,相比之下,指数损失函数下构建的费率系统,给予先验保单总体均值较大的权重,而赋予后验观测均值较小的权重,体现了较好的稳定性。

2.随着不对称因子c的无限增大,指数损失函数假设下的信度因子Ze趋向于0

精算解释为:在不对称因子c趋向于无穷大时,经验费率模型的后验校正力度逐渐变弱,所有的费率单元内投保人风险同质性增强。当达到无穷时,先验变量同质分组充分有效,后验校正完全丧失其作用。

3.随着不对称因子c趋向于0时,两种损失函数假设的信度因子相等

精算解释为:在不对称因子c趋向于0时,两种损失函数假设下的后验校正效果完全等价,可以相互替代得到相同后验保费。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列表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国内某家商业保险公司医疗保险的一组分类数据,其中包括1161条医疗保险理赔次数数据。通过采用先验分类变量性别和年龄组别交叉分组后确定的保单数及索赔次数分组数据详见表1,其中性别有男、女两个水平,年龄组别有≤60和>60两个水平。

(二)不同损失函数下的结果分析

在两种损失函数下,通过表2所列举的不同类别的费率列表结果来看,在分类费率模型下,可以得到的结论为——从后验校正力度来说,指数损失函数弱于二次损失函数。也就是说,针对同一个费率单元不论在何种模型下,采用指数损失函数使得奖励幅度减小的同时,惩罚的幅度也在减小。指数损失函数较弱的校正力度优势在于: 在减少给予风险状况良好的投保人较大优惠幅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给予风险状况认定不佳的投保人的惩罚力度。原因在于,整个保费系统是财务平衡的,当奖励幅度减小时,惩罚的幅度也同样减小。这样一来,真正有利于保费公平原则的实现,减少了由于先验变量分类造成异质性,所带来的风险状况不好的投保人被收取了较多的惩罚性保费来用于补贴风险状况好的投保人享受了较大幅度优惠而少收取的保费的不合理现象。

参考文献:

[1]Antonio,K.,Beirlant,J.,“Risk Classification in Non-Life Insurance”,Working Paper,2006.

[2]Bühlmann,H.,“Experience rating and credibility”,ASTIN Bulletin,Vol.5,No.2,1969,pp.157-165.

[3]Denuit,M.,Marechal,X.,Pitrebois,S.,Walhin,J.F.,“Actuarial Modelling of Claim Counts: Risk Classification,Credibility and Bonus-Mallus Scales”,Wiley,New-York,2007.

[4]成世学. 关于可信性模型的若干评注[J]. 应用概率统计,2002,18(4):438-448.

[5]雷怡林,王黎明,王静龙. 风险非同质时索赔次数的分布拟合的估计与检验问题[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6):669-674.

[6]孟生旺,袁卫. 对损失规律的一种新解释:混合负二项分布及其应用[J]. 统计研究,2001(4):46-48.

[7]王奕渲,周叔子. 一种基于索赔次数和索赔额的奖惩系统[J]. 湖南大学学报,2002,29(6):7-12.

[8]毛泽春,刘锦萼. 一类索赔次数的回归模型及其在风险分级中的应用[J]. 应用概率统计,2004,20(4):359-367.

篇5:非寿险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科目代码

数学基础ⅰ

01

非寿险原理与实务

06g

数学基础ⅱ

02

非寿险定价

07g

复利数学

03

非寿险准备金评估

08g

寿险精算数学

04

综合经济基础

09

非寿险精算数学

05g

注:课程01、02、03、04、09与寿险精算师考试的科目相同,后面标注“g”的考试科目为单独针对非寿险方向

篇6:非寿险

保监会令[2004]第13号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3年12月22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5日起施行。

主 席 吴定富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监督管理,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充足,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寿险业务,是指除人寿保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包括中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外资独资保险公司以及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第四条 经营本办法所称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遵循非寿险精算的原理、方法和谨慎性原则,评估各项准备金,并根据评估结果,准确提取和结转。

第二章 准备金种类

第五条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它责任准备金。

第六条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在准备金评估日为尚未终止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第七条 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为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第八条 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

第九条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

第十条 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其中为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专家费、律师费、损失检验费等而提取的为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为非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费用而提取的为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第三章 准备金提取方法

第十一条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应当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一)二十四分之一法(以月为基础计提);

(二)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以天为基础计提);

(三)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

第十三条 对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应当采用逐案估计法、案均赔款法以及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它方法谨慎提取。

第十四条 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应当根据险种的风险性质、分布、经验数据等因素采用至少下列两种方法进行谨慎评估提取:

(一)链梯法;

(二)案均赔款法;

(三)准备金进展法;

(四)B-F法等其它合适的方法。

第十五条 对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应当采取逐案预估法提取;对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采用比较合理的比率分摊法提取。

第十六条 对含投资或储蓄成分的保险产品,其风险保障部分按照上述方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提取的各项准备金不得贴现。

第四章 准备金的报告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精算制度,指定精算责任人负责准备金的提取工作。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向中国保监会报送由公司精算责任人签署的准备金评估报告。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报告的目的;

(二)声明报告所采用的方法符合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

(三)对准备金提取的精算评估意见;

(四)对准备金评估的详细说明;

(五)对报告中特定术语及容易引起歧义概念的明确解释。

第二十条 对准备金评估的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险种或类别的明确划分标准和名称;

(二)险种或类别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并说明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三)评估的精算方法和模型,如精算方法和模型与过去采用的方法和模型不一致,要说明改变的原因和对准备金结果的影响;

(四)精算方法和模型所采用的重要假设及原因;

(五)上一次准备金提取的精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

(六)准备金提取的充足性情况;

(七)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应当说明险种的周期性、保险费基准费率、风险调整系数、赔付率、费用率和退保率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八)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提取,应当说明赔款案件数发生规律、结案规律、案均赔款变化规律、承保实务、理赔实务、分保安排和额外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业务险种或类别提取准备金,并分别按再保前、再保后报告准备金提取结果。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时间报送准备金评估报告。

篇7:非寿险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确认的通知

(保监发〔2002〕79号)

各保险公司:

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对应收保费不入财务账进行核算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不仅违反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使保险公司财务核算不真实,准备金提取不足,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而且容易导致小金库、账外账、截留保费等违法行为。为此,现就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确认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应收保费的管理,严格执行保险公司各项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认真确认和计量各项保费收入。

二、各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签发后,应将所有的保费收入全部入账。

三、我会将按照有关规定对非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确认进行严格检查。

特此通知

二OO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篇8:非寿险

关键词: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ERM理论

一、引言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 其特点决定了它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公司, 它不仅面临着与其他公司相同的一般风险, 还存在着保险活动特有的特殊风险。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还没有出现过破产, 但已有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目前的寿险业与非寿险业均处于风险皆高的“双高”情形 (1) 。由于二者在经营方式、投资活动、保险期限等方面的不同, 非寿险公司承保财产损失、责任和信用等面临的风险与寿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相比, 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非寿险市场地不断发展, 我国非寿险公司必将面临着更多样化、复杂化的风险, 这必会影响到非寿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非寿险业的蓬勃发展, 对其加强风险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我国目前的调研信息看, 大多的信息资料是针事中和事后的统计分析, 难以在事故发生前进行及时、有效地警告。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系统就显得刻不容缓, 同时对于非寿险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非寿险公司的风险预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论证了风险预警对非寿险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从建立原则、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非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框架。最后探讨了其运行模式和运行过程。

二、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的现状

(一) 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概述

预警一词可解释为, 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 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 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 报告危险情况, 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2)

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是使用特定的方法对非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潜伏或已经暴露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监测, 通过科学的分析, 得出综合评价和结论。目的是通过风险预警机制, 在更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 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经营安全。

(二) 非寿险公司现有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来看, 早期的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方法大概可归纳为两种方法: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和指标体系分析法。这两种预警方法主要是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预警模型或指标体系, 对风险进行预测。虽然经过实证的证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但也有着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

1. 模型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的假设条件。

传统的预警模型建立时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 比如统计样本要满足正态分布、等协方差、二项分布假设等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 就不能保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事实上, 许多样本数据常常不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

2. 难以处理非确定性、非线性问题。

传统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假定各变量之间为简单的线性关系, 或是通过将非线性转化为线性来解决问题。然而, 经过这样的处理后, 必然会丧失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等特性, 使得在实际预测中很容易失去效用。

3. 不具备动态预警能力。

传统的预警方法是通过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人为地确定预警区间进行预警, 样本资料一旦确定, 模型的系数便被确立, 很难更改。事实上, 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是在不断变化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传统的预警方法往往具有滞后性, 难以对已经变化的风险状况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三、ERM理论的引入

通过上文对非寿险公司的风险预警必要性和现有预警方法局限性的分析, 可以看出非寿险公司亟须建立一套更为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

(一)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 50年代发展成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 70年代兴起了全球性的企业风险管理运动, 到90年代风险管理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基本普及。在我国, 8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理论被引入, 主要应用于金融业, 其他行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90年代发展成全面风险管理, 进入21世纪之后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 整体风险管理理论。

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 直到2001年, 这段期间各领域的学者对整体风险管理理论的阐释各有侧重, 形成多个学派。各学派虽然在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均是强调将各种风险及管理综合起来全面的考虑。

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1世纪之后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实际上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逐渐融合的变革。尤其是在经历了2001年的9.11恐怖主义袭击、2002年的安然公司倒闭等重大事件之后,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世界各国纷纷展开了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 主要包括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 (CAS) 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巴塞尔新资本议》以及发起机构委员会 (COSO) 推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等。

(二)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框架

非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全面风险识别体系、全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全面风险预警模型、全面风险预警制度体系和全面风险预警控制系统。这五个部分的关系如2图0 31-3 1年。

1.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识别体系。

通过对非寿险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全面风险分析, 可找出可能导致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的因素, 然后确定主要风险因子, 为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和控制奠定基础。

2.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用于反映非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状况、基本经营状况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的指标集合, 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前提保障。

3.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模型。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模型是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各种知识和理论, 发出全面风险预警信号, 为风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是一种辅助的决策系统。

4.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制度体系。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制度是保证预警系统正常运转的制度, 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组织管理体系, 它是保证全面风险预警系统运转的关键;二是技术标准体系, 它是全面风险预警的技术基础。

5.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控制体系。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控制是根据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预先制定出一套风险处理方案, 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 它是风险处理过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四、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

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既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 又是建立全面风险预警框架的最终目的。

1.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如图4-1所示, 从该图可以看出运行模式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 系统输入。它是指影响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状态的内、外部因素。 (2) 全面风险辨识。这部分是指在全面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全面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 (3) 全面风险预警。它是指包括风险评价、预警信号输出的预警模型、预警技术以及预警方法。 (4) 全面风险控制。它是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包括风险预控方法及策略等。 (5) 系统输出。它反映预警系统的结果, 一方面指明系统目前运行情况的状态是否正常, 另一方面根据输出结果对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2.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过程。首先, 系统内外部的因素共同作用于被控对象, 风险因子的波动使得系统的风险状态发生变化;然后, 通过全面风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确立指标体系, 并构建出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模型;之后, 通过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评价和预测, 得出当前系统的风险状态;最后把一系列的评价反馈到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信息库中, 以便非寿险公司实时的调整和优化下一过程中的预警活动。

参考文献

[1]魏巧琴.保险公司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1-180.

[2]孙祁祥, 于小东等.制度变迁中的中国保险业——风险与风险管理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120.

[3]刘连生.保险公司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偿付能力指标的量化[J].现代财经, 2001年第12期:15-19.

[4]闻岳春, 梁悦敏.保险业综合经营新趋势下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武汉金融, 2008 (1) :32-35.

[5]王波.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基于整体风险管理理论[D].河海大学, 2007:1-28.

篇9:非寿险

【关键词】 杜邦分析法;非寿险业;经营绩效评价;股东回报率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保险业也在试图将杜邦分析体系应用于保险公司财务分析的实务之中,但由于保险公司财务状况与其它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杜邦分析体系必须经过修正才能适用于非寿险业,因而,在保险业实务中还未能很广泛地运用杜邦分析体系进行分析决策。本文探讨如何结合非寿险业特点改进杜邦分析体系,并利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对我国非寿险的绩效予以分析评价,以期使其在非寿险公司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

(一)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将企业股本回报率(ROE)指标分解为三部分:

(二)Smith对杜邦分析体系的改进

1999年,美国学者Barry D. Smith提出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修改,以使其应用于财产保险业。Smith对传统的ROE指标进行调整,并给每个比率重新定义,推导过程如下 ①:

从公式(4)开始,将指标含义转为保险业特有称谓:

公式(7)中承保净利率是承保净利润与保费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保险公司在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总资产与保费收入的比率被定义为投资收益系数(investment returns multiplier),它反映企业潜在的投资规模大小,进而决定潜在的投资收益;肯尼系数,它是由保险新闻记者罗杰·肯尼(Roger Kenney)提出的,因此美国保险界称其为“肯尼系数”,也称为承保能力比率。肯尼系数是关于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具有放大效应。

从公式(7)看,Smith分析体系增加了投资收益指标,更符合保险业的特点。由于投资业务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两个轮子”,投资业务对于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同样重要,因此,Smith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分析、评价非寿险业的经营绩效。

(三)适应中国新会计准则对杜邦分析体系的进一步改进

2007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5项——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项——再保险合同》(以下将这两个准则统简称为“新保险准则”)是与保险业密切相关的。新保险准则不但影响保险业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还改变了保险业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尤其是利润表的列报格式和项目,当然,这些改变对我国保险业财务分析的指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保险业不仅仅只关注“保费收入”这个指标了,“已赚保费” ② 这一指标也同样受到关注和使用。在新保险准则实施前,我国非寿险业最为关心的是“保费收入”指标,这一指标代表了公司的业务规模,但由于保险业特殊的业务性质,在确认保费之初,非寿险公司并没有对全部保费收入承担保险责任,保险责任的承担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承担的,已承担保险责任部分称之为“已赚保费”,保险业新的利润表突出了对“已赚保费”项目的重视。因此,笔者结合“已赚保费”指标,参考Smith对杜邦分析体系改进的思路,对杜邦分析体系作进一步改进。

从公式(6)开始,

进一步修正的杜邦分析体系更适应新保险准则颁布之后我国非寿险业财务分析的习惯,可以令杜邦分析体系更好地在非寿险业得到应用。

二、利用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对非寿险业经营绩效评价

杜邦分析体系一直是企业综合评价业绩的重要分析评价工具,因此,笔者利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综合评价我国非寿险业的业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与以往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③,笔者采用Smith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即上述公式(7)作为评价模型。

(一)文献回顾

Smith(2001)在扩展了杜邦分析体系并使其适用于非寿险业之后,利用其对美国非寿险业1970年至1999年的业绩进行了评价;桑强(2004)利用史密斯模型对我国非寿险公司2002年一年的业绩进行了评价,其文侧重于对行业中不同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拟用该模型对我国非寿险业2002年至2006年的业绩进行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 承保净利率的计算。

“承保利润”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损益表中“承保利润(亏损)”或“营业利润”项目 ④,以承保利润乘以(1-所得税率)得到承保净利润数据。

2.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系数的计算。

投资收益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总资产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当年年末“资产总额”项目,保费收入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保费收入项目。

3. 肯尼系数的计算。

保费收入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保费收入项目,所有者权益数据来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目。

变量的数据来源于2003-2007《中国保险年鉴》。为了能够考察我国非寿险业的较为稳定的业绩情况,本文选取了于2002年之前就已经成立的21家财产保险公司作为我国非寿险业业绩的代表。整个非寿险业数据来源于这21家公司相关数据的简单平均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实证结果。

通过对这21家非寿险公司数据的计算,笔者得到如下实证结果(见下页表1,图1):

2.对我国非寿险业业绩的综合分析。

为综合评价我国非寿险业的业绩,笔者对杜邦分析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逐项进行分析:

(1)承保净利润。承保利润是非寿险业为投保人提供保险保障而获得的主要业务利润。从非寿险业总体业绩看,我国非寿险业承保利润较低,基本为无利润。从世界非寿险市场看,我国非寿险业与国际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基本保持相同水平,即,基本无法取得正的承保净利润 ⑤,例如,美国非寿险业2002-2006年综合成本率(见表2)一直是在100%附近,2002、2003和2005年是高于100%的,也就意味着美国非寿险业的承保利润在这几年为负的。从不同年份看,在观察期间,我国非寿险业于2002年取得了最高的承保利润1.01%,于2006年取得了最低的承保利润-1.14%。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实施应该是我国非寿险业于2006年赚得最低的承保净利润重要原因之一。新保险会计准则要求非寿险公司按照精算结果计提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而此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4%提取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 ⑥,以此种方法计提的准备金金额低于按精算要求计提的赔款责任准备金(张伟,2005)。

(2)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非寿险业利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从不同年份看,2006年取得了这5年中的最高投资收益2.59%,2004年最低为0.13%。保险业的投资收益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中国2006年资本市场较好的业绩已经体现在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之中了,使得非寿险业2006年的投资收益在观察期内最好。结合承保利润看,我国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承保利润较低的现状,这在2006年尤为明显,2006年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完全弥补了行业承保利润的负值。因此,投资收益被誉为保险业利润来源的两个轮子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3)投资收益系数。我国非寿险业投资收益系数一直稳定在1-2之间,即总资产是保费收入1倍多。这一数字与国外非寿险公司数据相比略为低些,美国非寿险业1997年的投资收益系数为3.15 ⑦,这表明我国非寿险业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还不是很大,对投资收益的放大作用也还有限。另外,一直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系数说明我国非寿险业总资产与保费收入增长幅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4)肯尼系数。从国际非寿险业的经验看,肯尼系数一般应该在1-3之间。我国非寿险业2003年肯尼系数最低为3.15,2006年最高为4.6,且从2003年开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非寿险业肯尼系数普遍高于国际非寿险业水平,反映了我国非寿险业承保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可挖掘的潜力已经有限,因此,如何扩大承保能力其实已经成为我国非寿险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5)股本回报率(ROE)。2002年,我国非寿险业ROE为4.96%,2003年为6.71%,2004年为0.95%,2005年为8.10%,2006年为11.95%,其中2004年最低,2006年最高。2006年较高的ROE的取得主要是由于非寿险业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另外,2006年较高的肯尼系数也起到了放大经营成果的作用。与国际非寿险业相比较而言,我国非寿险业的ROE水平要低于同期美国非寿险业的ROE水平(见表3)。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选取的样本是21家成立时间相对较长的公司,相对而言,这些公司经营较稳健,因为新公司在成立之初投入较多,回报可能于几年之后才能见效,因此,笔者计算得到的ROE水平会比采用非寿险业全部公司为样本的数据较高一些。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许多保险公司为扩大承保能力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中公开发行股票融资,但是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广大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刻。而杜邦分析体系通常能够提供许多其他分析方法无法给出的深刻理解,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企业或行业经营绩效。因此,我们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非寿险业的特点,希望这种改进能够促使杜邦分析体系在非寿险业得到进一步运用,也能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有力的财务分析工具,帮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这一行业。

注:

① 本文在对Smith对杜邦体系扩展过程中,主要是以Smith推导思路,在具体指标称呼时以我国财务分析的习惯予以阐释。

②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入保费-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

③在后面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国外非寿险业的数据做一些对比分析,因此,笔者这里选择了Smith的分析模型。

④保险年鉴中公司之间报表格式及项目名称略有差异,本文选取非寿险公司承保业务产生的利润或亏损。

⑤Smith的研究显示从1970年到1997年间,美国非寿险业连续21年发生承保亏损。

⑥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⑦数据来源于Smith, Barry D (2001) A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Property and Casualty Insurance Industry 1970-1999.CPCU Journal, Vol. 54 Issue 3.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应用指南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桑强.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分析[J].财经界,2004,(11).

[4] 张伟.论保险公司财务制度中IBNR准备金计提规定的合理性[J].2005.精算通讯第四卷第4期.

上一篇:隐蔽工程检查及旁站制度下一篇:顿号是哪个键 电脑上的顿号怎么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