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2024-04-11

公司业绩评价论文(通用6篇)

篇1: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浅谈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论文

内容摘要:业绩评价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标准计量业绩。企业的出资人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着眼于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有:净收益和每股收益额、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这几种通常使用的业绩计量指标是从传统的历史会计系统中派生出来的,除此之外还应使用其他的定量及定性的业绩计量指标,从而能为管理当局提供有关企业业绩的更现实的信息。

关键词: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中图 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主管效用的行为。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首先要明确经营业绩的内涵。经营业绩也可称为经营成果,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有限的资源从事资源活动取得的成果,一般表现为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经营业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总产值、净产值、销售收入、净收益、产量、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等。

各种表现形式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出资人投资于公司的目的就是在于取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因而,出资人评价公司经营业绩侧重于收入成果。据此,可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方面来评价。

一、财务指标

(一)净收益和每股收益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净益越多越好,所做贡献越大,成就也越显著,这正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从表面上看,它受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反映公司产品产量及质量、品种结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质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高。净收益作为评价指标有明显不足:1.净收益是一个总量绝对指标,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率,缺乏公司之间的可比性。2.净收益作为评价指标,容易使公司追求眼前利益,产生短期行为,不利于激励公司追求长期的、潜在的利益,特别是在如今循环经济下,如果作为唯一的业绩计量的指标使用,净收益肯呢过会被设法用于改善对长期净收益有潜在不利影响的短期成果。3.当企业经常过分强调这种计量指标时,其价值就会降低,因为它没有考虑资产管理或者在许多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是收益和投入资本之比,反映投资的有效性,是个效率指标。总资产报酬率计量资产的利用情况,但是它没有考虑短期负债,如应付款,减少资金需求的程度。经理们总是戋心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回报,而且他们主要用总资本收益率,这与使用净资产收益率是一样的,权益收益率是和增加企业经济价值这一重要长期目标最相符的计量方法。虽然她能反映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具有横向可比性,并且可以作为选择投资机会的依据,避免短期行为,但它也并非尽善尽美,公司为了达到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可能采取减少投资的方式,或者放弃其收益率虽低于企业平均收益率但高于企业资本成本的资产。

(三)经济增加值。在经济术语中,经济增加值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对所有者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制减去企业所有者的净投资后的差额。EVA认为,公司用于创造利润的资本价值总额既不是公司的还在那个面价值,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EVA=NOPAT-KW*(NA)其中KW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是公司资产起初的.经济价值,NOPAT是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经过一些调整得鲫的。在实务中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是不精确的,并且不易验证。因勾各企业有不同的资本结构、分配政策和其他的企业特有因素,所以在进行这种评价时应该谨慎从事。

二、客户评价指标

业绩评价体系的客户方面是各公司能够把自己的核心顾客结果评价标准——满意、忠诚、回头率、购买率和获利能力——同其所选中的顾客群体和市场部分想衔接。除了ruling是顾客满意外,经营单位的管理者们还必须在评价体系中将其使命和战略转变为以顾客和市场为依据的具体目标。

关于顾客方面的一般评价指标:

(一)市场份额。在确定顾客团体或市场领域之后,就可直截了当地评价市场顾客,工业团体、贸易协会和政府的统计数字以及其他公众组织通常可对市场的总体规模进行估计。

(二)留住顾客。显然,若想通过特定的顾客群体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一种可取的方式是保持此案有的客户。除了留住顾客之外,许多公司都希望通过评价同现有客户进行的交易量来评价这些顾客的忠诚性。

(三)获得客户。公司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应制定一项在扩大市场中扩大客户来源的计划。争取客户的工作既可通过新顾客的数量来评价,也可通过统计项这些新客户销售的产品总额来评价。

三、过程评价指标

一个过程具有基本的绩效指标和综合的绩效指标。基本的绩效指标有时间周期、成本、品质等,综合指标有顾客满意度、柔性和服务水平等。在—个复杂的企业里,在战略和企业过程往往存在着一条鸿沟。企业战略是指贯穿于一个系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决策或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出的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大谋略。而所谓企业过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一目标或任务儿进行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有序集合,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企业过程创新。创新的原则如下所示:1.横向过程集成,淡化职能划分。2.纵向组织压缩,决策权力下放。3.过程多样,过程多变。4.减少检查、校对、实行总量、延迟控制。5.单点接触顾客。

四、总结

当然,以上文章提到的四种业绩评价指标是存在内部联系的,大多数公司在现阶段都是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但是单一的财务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要求,不能有效地为管理、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服务,同时人上文F述这种财务指标体系必将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影响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以及客户和市场的开发研究等。因此在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的同时,我们需要采用其他非财务指标来帮助评价企业业绩,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蕊.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J】.当代财经,,4:68-73

[2]张蕊,战略平衡积分卡:衡量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新指标体系[J].当代财经,2002,10:76-80

篇2: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对于业绩评价研究,要避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中只用财务指标问题,应更多引入管理控制的变量,诸如企业战略、企业生命周期、人员素质、国家和组织文化、社会行为和管理等。结合两位管理大师Anthony和Otley观点,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视角下的业绩评价框架应该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组织目标问题,包括组织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如何评估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组织目标是业绩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组织战略和业绩指标等都要与组织目标衔接起来。第二,组织战略问题,包括组织的战略和计划,实施战略和计划的活动,以及如何评估和衡量这些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说,决定企业命运的最根本因素是它的战略是否正确,以及管理者是否出色地执行了这种战略。第三,业绩指标设置问题。选择和设计对企业战略最为恰当、有效的业绩指标至关重要。这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企业需要经常跟踪、统计并形成财务、销售和生产等反映企业业绩各方面的一些列衡量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视为关键业绩指标。第四,实现目标的激励制度,包括确定的经济报酬和认可、地位、声誉等非量化报酬。激励系统的作用在于使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将企业目标与管理者个人目标相协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或财富。第五,组织信息反馈系统。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能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达到及时反馈,纠正偏差,更好地进行业绩评价。

以上五个问题应该是管理控制和业绩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原有的文献研究都是将这五个问题割裂开来的单独分析(如表1所示),而没有整体上将这些问题全部纳入业绩评价研究范围。因此,管理控制视角下,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必须要包含以上五个方面。

二、预算控制、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之比较

管理控制的发展拓宽了业绩评价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业绩评价实践的发展。接下,我们将以管理控制为视角,对现有的预算、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三种业绩评价方法作一比较,对三种业绩评价方法的五个管理控制方面问题进行归纳(见表1),为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通过对预算、EVA和BSC三种业绩评价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预算建立在计划上,会重点依据计划来设置预算指标,但它没有特别关注企业目标和战略问题,也缺乏一个有效地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预算只是充当公司战略与业绩之间联系的工具,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及各部门的业绩,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一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

第二,EVA是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在实践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指标业绩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其目标的单一化和财务化,无法避免由于规模差异和财务处理方法不同影响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忽略了战略问题,使得EVA过分强调现实效果,出现短期行为。

第三,BSC是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未来驱动因素,使组织的“战略”能够转变为“行动”。BSC克服传统财务评估的短期行为,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实现组织长远战略发展。但是,基于整体战略目标的指标的创建和量化需要企业的管理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及运营业务、外部环境加以仔细地斟酌,有些指标是不易收集的,有些重要指标很难量化,使得这些指标会较少关注和回避,影响业绩评价的效果。此外,BSC的编制和实施涉及大量的绩效指标取得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沟通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而BSC在这一重要方面却未详细阐述,在业绩评价中存在着一些“信息岛屿”。

篇3: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企业中的龙头, 其能否健康发展, 不仅是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 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经营能力的综合评价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方面的研究, 不少学者已做了有益尝试。毕克龙等采用截面分析方法研究了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芮世春等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曲建华等运用仅有产出的DEA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了评价;徐学高等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和功效系数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实践性, 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实证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1 方法、数据

(1) 因子模型。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根据因子模型定义因子的得分矩阵形式为:F=AX+ε。其中x为样本数据, F为公共因子, ε为特殊因子, A为因子载荷矩阵。

(2) 样本和变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农业上市公司”是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渔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ST板块和小部分数据不全的公司, 选择31家农业样本上市公司在2006年的年末财务数据进行业绩的实证分析。由于指标的性质和量钢的不同, 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因子分析采用了spss13.0。

本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选取每股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每股净资产, 每股公积金9个指标。

2 因子分析结果

2.1 KMO 和 Bartlett's 检验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作为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不仅可以多维度的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 而且能够有效的弥补指标测度法和计量检验法的不足。对原始指标处理后, 然后构造因子模型, 对公共因子进行估计并分析。其中Bartlett检验值为227.165, P (sig.=0.000) <0.05, KMO检验测度值为0.650。表明选取的变量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

2.2 求因子模型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为了首先得到样本在各个层面的平均得分, 我们对所有的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0.80的原则, 进行因子的选取, 见表1:

从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有三个因子入选, 用他们来解释原始变量有82.186%的把握。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每个因子所代表的层面, 我们列出三个因子的表达式:

A=0.897 x1+0.856 x2+0.745 x4+0.727 x3+0.675 x6+0.629 x8+……0.580 x7 (1)

B=0.805 x9+0.682 x8+……-0.615 x5 (2)

C=-0.651 x7+0.526 x5+……-0.430 x2 (3)

从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因子A中x1, x2, x4, x3, x6, x8, x7的系数较大, 因子A代表了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 我们用它来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有46.078%的把握。因子B中x9, x8的系数较大, 代表公司股本的扩张能力。因子C中x5, x7的绝对值较大, 反映了企业销售利润的增长速度。

2.3 对结果的分析讨论

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反映了企业的某个方面的能力, 为此, 本文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各公司综合业绩的因子总得分, 计算公式如下:

F=0.46078×A+0.22949×B+0.13159×C

表2给出了本文样本中农业上市公司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因子的总得分, 据此我们可以对这些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业绩进行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1) 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综合得分与综合盈利能力有较高的关联度。2006年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综合得分排前10名的, 其综合盈利能力基本上排在了前10名。因为综合盈利能力在综合业绩评价中的权重高达46.078%, 是综合业绩评价的主要方面。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要提高其综合业绩排名, 必须提高其综合盈利能力。 (2) 农业上市公司片面强调单项能力, 影响其整体真实经营业绩。从排名靠后的企业看, 它们中有些单项能力排名还很靠前, 但由于其它几项能力排名靠后, 从而影响了其综合得分。例如, 荣华实业和武昌鱼的盈利能力在整个农业上市公司中排第6和第13位, 但其综合排名却居第25和31位.因此, 企业整体能力提高是建立在各单项能力提高基础之上的,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以片面地追求单项能力。 (3) 上市公司的业绩分化明显。对2006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模型, 较好的排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的业绩主要是反映企业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对综合业绩的评价可以看出, 业绩评价综合得分最高是伊利股份 (1.568) , 与业绩综合得分最低的是武昌鱼 (-0.708) 两者差距明显。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分析结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 实证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分析表明: (1) 农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不乐观。 (2) 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综合得分与综合盈利能力有较高的关联度。 (3) 农业上市公司片面强调单项能力, 影响其整体真实经营业绩。

3.2 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综合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 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业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综合盈利能力仍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盈利能力是经营者和管理者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主要的方向, 但同时不能忽略了其他的单项能力的提高, 加强对公司整体实力的考核是不容忽视的。

(2) 明确绩效变动的方向。经理人员在决定绩效的突破口时, 需考虑绩效改进的空间, 并同时考虑企业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3) 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对综合绩效的权重较大, 可以以此作为关键指标对集团下属的部门经理进行考核。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从众多财务指标中提取了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能力等各层面因子, 采用因子分析对企业的各个层面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不乐观, 部分公司片面强调单项能力。因此, 可以从中挖掘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因子分析,绩效改进,业绩评价

参考文献

[1]芮世春.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10) .

[2]曲建华, 崔岩, 应纪来.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DEA评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1) .

[3]徐雪高.农业上市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导刊, 2007, (1) .

篇4: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关键词:当代公司 业绩评价 评价体系 创新

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公司的经营环境带来巨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司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的革新。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是公司进行管理所依据的关键工具,其创新发展在公司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公司业绩评价概论

公司业绩评价作为一种运用特定指标与评价标准对公司经营进程、经营成果开展价值评判的科学方法,是为公司达成战略目标等服务的,对公司的价值取向及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营运水平、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确立依据的原则主要有可量化性、易操作性、系统性、全面性及专业性等;评价方法主要有EVA(经济增加值法)、BSC(平衡记分卡法)等;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理论基础主要有核心能力论(认为公司的核心能力体现为公司所拥有的关键性技术或者是无形的知识财富,将能力作为分析工具,强调了这一能力在公司业绩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契约论(认为公司作为价格机制的一种替代物是其显著特点,公司本质体现为人与人经过签订相关契约而形成的组织)、委托代理论(提倡实现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所有者持有剩余索取权,经营权则由职业经理人持有)、利益相关者论(认为战略管理作为公司经营管理层综合考量后在平衡好各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管理活动发挥作用,其中,利益相关者所指的是对公司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个体或者群体)。

二、当前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重点为投资者及债权人,没有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展评价

在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时,业绩评价主体应包括一切利益相关者,即除要包含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债权人以外,还要包含消费者、政府相关部门、公司员工等。在当前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中,业绩评价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利益分享状况、满意程度都没有给予必要反映,这使得对公司社会责任执行、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评价无法完成,不同业绩评价主体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对公司战略发展上的评价指标不多,对顾客、内部工作流程、工作员工的评价指标更是少之又少甚至缺失,这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及公司发展战略的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当前的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主要以公司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在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上、社会贡献力的大小上缺乏评价,这也导致了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内容上的不全面问题。

(三)评价方法主观性过强

公司业绩评价中,业绩评价方法的确定上,指标的内容及所占比例都是在主观判断、经验积累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设定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极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带来的问题就是对某一评价因素的估计存在偏差(过高或者过低),从而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及真实性,无法有效反映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

(四)评价结果准确度不高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的缺失导致了评价结果准确度不高这一问题的产生。合理性方面,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处理并未区分正指标与逆指标,这就使得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不够;科学性方面,评价体系规定了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等),但未说明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将所有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加权计算,这就使得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够。

三、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公司经营缺乏长远性战略目标

我国公司数量众多,且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这加剧了公司间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中,公司长远性战略目标的缺失必然导致风险应对能力弱,随之,业绩评价必然会存在问题。现今,公司在发展中,前期发展往往快且好,但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公司对市场风险、危机等的警惕性就会降低,危机一旦来临,公司生产经营就会遭遇严重威胁,进而导致公司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甚至破产,更别谈业绩提升了。制定长远性的战略发展目标,防患于未然是极其重要甚至是必要的。

(二)侧重于追逐眼前利益

盈利是公司成立与发展最重要的目的,在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目前,部分公司为了实现盈利不择手段,没有透彻分析只顾眼前利益提升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隐患。这种侧重于追逐眼前利益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进而对业绩评价体系的稳定性与规范性带来严重破坏,使业绩评价体系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四、当代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创新发展探究

(一)逐步加大对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公司关键利润源已悄然发生实质改变,利润源由实物型资产为主向实物型资产、金融型资产为主转变,并进一步向金融型资产、无形资产转变。无形资产体现为公司内部的智力资本及知识累积情况。在业绩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中,加大对智力等因素的评价已成为一大趋势。

(二)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高效融合

公司综合业绩一方面体现为财务业绩,一方面体现为非财务业绩。随着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管理层愈发注意到,在业绩评价方面,既要关注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等财务业绩的提升,还要重视客户满意度、技术及产品的创新及发展能力、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业绩的提高。非财务业绩的评价可以反映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趋势,并能有效抑制只关注财务指标而招致的短期行为。

(三)实现业绩结果评价与过程动态评价的有机融合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公司组织结构向网络化(在特定任务或者职能上设置专门的组织,并指定一个中心组织,其他组织围绕中心组织而展开,形成的一个网络式的结构)、扁平化(特点是紧凑且极富弹性,优点是简化了信息处理环节,有效节约了时间、高速高效、灵活、使决策紧贴生活现实)及虚拟化(这一组织模式实现了不同地区资讯的有机组合,实现了资源及技术优势的融合与联结,特点是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带动了管理控制系统从以往的纵向、后反馈控制转变为横线、前馈控制。基于此,公司业绩评价系统作为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也要实现对过程动态的评价,以形成一个业绩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融合的良好评价体系。

(四)增加对创新业绩的评价,并引起重视

一方面,创新作为公司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而存在;另一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重要特点;同时,作为公司保证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法宝发挥价值。综上,在对公司进行业绩评价体系创新时,要将对创新业绩的评价纳入评价范畴。

(五)加大对整体流程评价的关注度

以往传统的公司业绩评价着重于对单一的公司或者对公司单一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适应创新发展要求,在创新条件的保障下,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实现了重点的转移,转变为各自供应链体系之间效能的竞争。跟随这一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方式的转变,公司立足于供应链总体,加大对公司整个流程评价的关注度具有必然性。

五、结束语

对当代公司而言,业绩评价方面的内容对于公司正常经营、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当代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加强对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了解,剖析现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好构建的指标体系,才能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准提供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魏继华,宗刚.企业管理变革下的业绩评价创新趋势[J].商业时代,2007(4):46—47

[2]王祥.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J].经营管理者,2010(19):29—30

[3]李亚男.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15(4):211—212

[4]江少波,张荣艳,章爱文.业绩评价体系演进与述评[J].财会通讯,2013(5):25—27

[5]姜金香,李增泉,李磊等.两种准则下会计业绩的契约有用性评价--基于B股公司经理人员变更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8):124—133

[6]占美松.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公司层次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研究思路的构建[J].当代财经,2008,(1):109—112,127

篇5: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关键词】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一、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

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既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又为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业绩评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上。每一个时期的指标体系都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本业绩评价时期(1 9世纪初—2 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业绩评价的重点就是降低生产成本,用成本指标对成本业绩进行评价。早期的成本思想与简单的成本计算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而随之萌芽的,成本计算也是一种简单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计算。这种业绩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成本会计的第一次革命到来,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追求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便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加强,成本会计迎来了第二次革命。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二)财务业绩评价时期(约2 0世纪初—2 0世纪9 0年代)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的稳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以协调内部多种经营活动,需要提出更为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并将其分解成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即杜邦分析法。此后又逐渐引入了预算、税前利润、剩余收益净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企业将着眼点部分地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产品生产周期时间、客户的满意程度、保修成本等指标被运用。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还是集中于财务业绩,而不是其它。

(三)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时期(2 0世纪9 0年代—目前)

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财务指标由于具有短期性和易操纵性等特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置战略于核心地位的战略业绩评价的要求。新时期的经济呼唤新的业绩评价体系的产生。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合作,用平衡记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从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一)以战略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模型

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业绩或者绩效,指的就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企业的绩效包含着两层意思:组织绩效,是组织最终运营管理的成果,个人绩效,是个人是否按照公司要求和规则去做事。

业绩管理是一个过程,即首先明确企业要做什么(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然后找到衡量工作做得好坏的标准进行监测(构建KPI指标体系并进行监测),发现做得好的(绩效考核),进行奖励(激励机制),使其继续保持,或者做得更好,能够完成更高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不好的地方(绩效回顾),通过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进行改正,使得工作做得更好。这个过程就是业绩管理过程。企业为了完成这个管理过程,所构建起来的管理体系,就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所以说业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业绩、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所有行为最终为创造业绩,业绩基于战略与执行两大要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支持企业有效执行战略,达成最终绩效(如图1)。

(二)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工具:平衡计分卡

1、平衡计分卡的由来平衡计分卡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2011。09 77企业管理(Robert Kaplan)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当时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集团战略管理的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衡计分卡的涵义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

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所以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有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三、L企业以战略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构建并应用

(一)L企业背景介绍

L企业原来是一家贸易公司,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近几年在战略转型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大部分核心业务的经营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成为横跨多个业务领域,涉及贸易营销、实业生产、物流运输等多个业态,组织架构层级复杂的集团控股型公司,原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核心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以收入和利润等短期财务类指标为主,缺乏对业务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关注;

2、不同业态的业务都以财务指标为标准进行“一刀切”式的业绩评价,无法突出不同业务的行业特性、转型阶段,不利于绩效考核的公平性,达到有效激励目的;

3、业绩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原有业绩评价和考核主要是依据经营期末的财务成果进行考评,缺乏对业绩实现过程的动态分析和控制;

4、各级管理者及员工薪酬与所属组织的绩效之间的关联不尽合理。

结合存在的这些问题,L企业对其业绩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二)以战略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在L企业的应用L企业实施业绩评价体系改革的目标旨在紧紧围绕业务的战略发展诉求,形成从业绩指标设计、跟踪、评估到考核与激励的全面管理体系,从而有力地推动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

L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改革主要有如下举措:

1、加强组织绩效管理的机构保障结合对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的需要,公司在总经理领导下对预算及评价委员会进行了相应改组,委员会由分管战略、精益、财务、商务、法律、IT、投资项目管理的公司高管以及财务、人力资源、审计稽核及绩效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使委员会从专业构成上能有效保障公司对业绩评价的全面管理工作。同时,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绩效管理部,作为公司预算及评价委员会的专门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和推动公司的业绩评价管理工作。

2、更新组织绩效管理的观念

L企业原有的业绩评价并未严格界定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重新对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进行了梳理,明确组织绩效管理不以单纯的考核为目的,而作为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与下属业务部门定期进行绩效沟通、并推动行为改善的重要抓手,直接支持公司管理层更加全面深入地管控下属组织单元的战略及运营质量,以推动公司综合能力的构建,并动态实现战略实施所需资源的匹配,关键业绩指标也是事业总部CEO管理其业务战略执行和日常运营的重要工具。除强制性指标外,组织业绩指标更关注如何贯彻业务战略意图、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亟需培育的核心能力等,同时强调组织绩效从预设目标、历史水平和行业标杆三个维度进行评估,以全面客观地发现影响组织绩效提升的关键性短板,从而找准相应的行动计划。

在个人绩效层面,从公司总经理开始的各级管理层及员工的个人业绩考核指标将从各级组织绩效KPI指标中提取(或分解)出关键项,形成个人的绩效考核目标。在新的个人绩效考评体系中,个人绩效结果主要由个人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但是个人绩效激励方案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属组织的绩效结果进行关联。

3、完善组织绩效覆盖面并尽可能量化目标业绩评价体系改革工作涵括所有组织,KPI指标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即公司、各业务单元和各职能部门。公司层面的绩效管理表突出公司整体的战略重点,旨在最大程度地驱动解决公司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同时也关注公司长期发展所需建立的长期能力。比如产业类业务投资资本收益率、产业类业务竞争力提升、营销业务利润稳定率等指标。

各业务单元根据本部门长期战略规划及经营计划,在绩效管理表中体现了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支持、所在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业务单元战略重点目标及通用能力培育等。

同时,设计相应职能部门指标表。过去职能部门由于工作难以量化,更多地依靠公司领导层在年末的定性评判,缺少明确的绩效指标及日常跟踪管理。这次改革把职能部门KPI指标从基础服务、战略支持、持续改进、管理层满意度以及内部能力提升五个维度来衡量组织工作绩效,通过定性衡量、定量衡量以及是0/1衡量完善了对职能管理的绩效评估方式。

4、应用平衡计分卡建立更加平衡的综合绩效评估方法绩效管理表中的KPI指标设置力求客观公正的反映业绩成长,也尽可能综合衡量短期绩效与长期能力的合理平衡。业务单元从战略目标分解开始,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从财务视角、内部运营视角、客户视角及学习与成长视角来衡量业务单元的组织绩效。

以某业务的KPI设置为例,此业务战略更关注快速成长、通过全产业链整合成为行业领导者,通过对其战略实施的关键成功要素层层分解而得出了相应的KPI指标。例如,针对资本投资效率设置了投资资本回报率、针对工厂生产效率设置了产能利用率、针对供应链管理和可靠交付设置了交付质量差异和完美交付比例等KPI指标。因此,KPI指标体系的设计体现出公司对组织绩效的关注重点从较为单一的财务回报逐步向更为平衡和全面的业绩评估与管理进行转变。

5、突出不同业务的业态和行业特点业绩评价体系设计从指标和权重两方面来区分不同业务的行业特性以及战略定位。KPI指标设计中除了通用财务类指标,还包括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公司层面的KPI指标设置明确区分了综合产业类业务和营销类业务的战略定位,对于产业类业务更注重资本投资回报率和竞争力提升,而对于营销类业务更注重盈利的稳定增长和健康的现金流贡献。另一方面,不同业务单元的关键业绩指标权重反应了公司对不同业务单元的战略定位。

职能部门关键业绩指标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部门职责定位侧重点的不同。基础服务、战略支持、持续改进、管理层满意度以及内部能力提升等五个纬度不同的权重设置,既反应了各职能部门当前在管理规程及制度建设上的优化需求,也反映了不同职能部门在未来业务运营及战略支持上的职责定位的不同。

6、强化组织绩效管理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善业绩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过去单向评价式的绩效管理方式,注重通过定期的双向互动、偏差分析及纠偏措施动态跟踪来完善业绩管理的过程控制手段,突出绩效实现过程中的业绩分析、绩效导向与持续改进。在某种意义上,组织绩效管理相对淡化考核,强化自我差距分析和自我完善,并通过绩效回顾方式驱动各级组织的行为改善,持续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

(三)以战略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应用效果L企业通过业绩评价体系的改革达到了一些可喜的效果:1、聚焦战略、打造企业软实力。结合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内外部管理诉求,针对战略推进关键成功要素建立起KPI指标体系,多维度评估企业发展软实力,有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

2、传递压力、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组织(部门)内部对KPI指标的分解,把组织绩效转化到部门绩效、落实到员工个人绩效。通过层层分解与传递,使公司的战略目标在各级组织和员工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并引导全体员工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3、整合信息、完善内部管理。把KPI与日常管理做对接、健全与完善对日常工作质量、效率的数据统计口径、管理跟踪渠道,以监控运营的健康程度。

4、提升绩效,促进管理改善。通过内部的绩效回顾方式,分析造成关键指标差距的管理原因、挖掘内部改善机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动态修正目标。

篇6:公司业绩评价论文

问题的提出

股份公司分红是向股东按其所持有的股份发放公司的盈余,可以采用派现(现金股利)、送股(股票股利)、送实物等多种形式,也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回购本公司的股票达到同样的目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公司法》禁止股票回购(因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兼并的除外)这种变相分红的方式,目前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用的是派现和送股这两种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是不同的:派现使公司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而股东手上的现金增加;送股则对公司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不会产生影响,它只是改变了所有者权益的结构。送股使流通在外的股份数增加,每股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同比例下降,同时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减少,股本增加。

股利分配政策实质上是一个向股东返还现金的方法选择问题。一般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公司倾向于采用送股的方式,而当公司及其所在行业进入成熟期,投资机会减少,增长速度放慢,现金充裕时则倾向于采取派现的方式。因此,随公司发展速度的不同,现金股利发放比例可以或高或低,但是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其所占比重应该逐步上升。例如在美国,股利大约占税后利润的50%,相当于公司现金流量(税后利润加上折旧)的20%左右。然而,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股息支付率长期低于银行利率,股息率收益率的极度低下使投资者只注重股票的资本利得,希望通过二级市场的低买高卖获取投资收益,而真正出于投资分红目的的投资者很少,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同时存在的另外一种现象是上市公司对配股融资有着强烈的偏好,而且常常将配股与分配方案一同公布,由于配股价一般低于市价,容易造成配股也是分红的假象。事实上,配股是公司向老股东按照其所持股票的比例发行新股,是公司的一种权益性筹资行为,它与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和增发新股的区别在于发行的对象不同,前者面向老股东,而后者面向所有投资者。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是一种权利,上市公司达到配股资格的公司也利用关联交易包装利润,极力创造条件进行配股。很多公司在配股时根本不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是把配股当作一种“圈钱”运动。

要促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及时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中国证监会考虑将把现金红利分配作为配股的必要条件,正是希望使现金红利在分配方式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吸引长期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形成以长期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控制过度投机,增强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性。

现金红利与信号揭示

MM理论认为在理想市场的.条件下,公司的股利政策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也就是说企业的股利政策无关紧要。但理想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利政策有信号揭示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公告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信息,而现金红利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可以传递公告所未能提供的信息。所以,现金红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指示器。

我国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在上市公司普遍盈利不佳、留存利润较少的情况下,企业竞相争取配股资格。由于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上市公司有可能为了获得配股资格而粉饰利润。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编造虚假财务指标、作假账、编制假报表来蒙骗股东和监管机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广大中小股东无法了解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不可能对配股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造成一些上市公司滥用配股资金的恶果,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现金红利是真正的现金流出,没有一定盈利能力和足够现金的公司是不可能发放的。其他的分红方式不需要企业资金的流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更改会计政策等手段,在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虚增企业利润,然后通过账面上的处理,向股东“分红”,所以其他分红方式所能反映的信息不如现金红利的可靠。通过现金股利可以较为真实地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信息,也可以保证配股资金的有效利用。下面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现金红利作为公司经营能力和配股资金使用效率的信号。

实证分析与结果

我们对沪市上市公司、以及中期的分配政策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考察现金红利是否能作为公司经营好坏的信号。为了方便比较,我们选取的是1998至一直在沪市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共计417家。

1、全部公司

首先,根据这些公司在年报中公布的分配政策,将它们分为派现公司(105家)和不派现公司(312家)两大类(某些公司可能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分配方式),分别考察这些公司在1998、和20中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两年相比的净利润增长率。

可以明显地发现,19采取派现分配政策的公司在当年以及后面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要显著高于不派现的公司。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派现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优于不派现公司,这是显然的,因为只有那些经营业绩好的公司才会有充足的盈利和现金,向股东支付现金红利;而那些业绩滑坡,盈利越来越少甚至亏损的公司自然无力派现;第二,派现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比不派现公司强,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1998年两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只有4.036%,而、年中期分别上升到5.180%、6.229%,第三,派现公司盈利增长能力高于不派现公司,这可以从两类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中看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派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都要优于不派现公司。

我们进一步将公司分为1998和1999两年连续派现(56家)和连续不派现(244家)两类,考察的指标与前面相同。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即派现倾向越高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越好,而越不倾向于派现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越差。这说明现金红利派发与否确实可以作为考察公司素质的一个指标。

2、配股公司

为了进一步验证现金红利与公司配股行为的关系,我们对1998年下半年和19上半年沪市发生配股行为的公司进行了实证检验。考虑到配股资金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将时间分为两段,并用随后一年内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来近似衡量公司配股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分段情况如下:

以除权日为基准,98年下半年沪市配股的公司共有49家,由于郑百文无99年的数据,所以可用样本数48个,99年上半年配股公司共有13家,这样总计样本数为61个。我们

将上述61家公司按照其近两年派现情况分为两类:派现公司(29家)与不派现公司(32家),近两年是指配股发生前的两年内,分别考察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无论是从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率还是从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来看,派现公司明显优于不派现公司,这与前面的结论是一致的。虽然两类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率均为负值,但这是由宏观经济面所决定的,尽管如此,派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幅度要远远小于不派现公司。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派现公司配股资金的使用效率高于不派现公司。

3、结论

上一篇:我的大学生活1500字作文下一篇:安全报告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