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2023-01-12

创业板的面世, 不仅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而且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有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 创业板的IPO条件相对比较宽松, 使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标准进行融资, 进而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然而, 部分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后的经营业绩却并不像大家预期般乐观, 在IPO后两到三年内各项财务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甚至出现亏损的状况[1]。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IPO后业绩下滑的现象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均存在。Jensen, Meckling (1976) 通过研究发现, 公司在进行IPO后经营权与所有权被进一步分割,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分歧会进一步加大, 进而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 由此带来公司业绩下滑的后果。

在进行实证研究后Teoh, Welch and Wong (1998) 发现, 盈余管理贯穿于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之中, 其中对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是公司最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 IPO前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与其上市后业绩下滑的程度之间为正比例关系。

Zang (2012) 研究发现,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手段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中都会被使用, 且管理层会根据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情况来决定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 即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为负相关关系。

袁萍, 孙红梅 (2013) 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对比, 发现IPO后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下滑程度较为缓和, 总之, 他们经过分析研究后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的业绩并不理想[2]。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的原因

(一) 上市前的盈余管理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实证研究表明, 为了提高股票的首发价与企业声誉, 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提升IPO的经营业绩, 从而造成IPO后经营业绩下滑, 股价持续下跌。

创业板市场同样也出现这种现象, IPO前公司的业绩呈上升势头, IPO当年业绩达到巅峰, IPO后公司业绩开始下滑[3]。

盈余管理包含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手段。其中, 通过相关的会计准则及条例, 对公司盈利所归属的期间进行调整的手段属于应计盈余管理。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的公司对应计项目的调整是有限制的, 当公司将应计项目按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转回时, 其业绩在报表中会显示为下滑态势。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部门的监控经验逐步丰富, 应计盈余管理手段实施的难度逐步加大且越来越容易被识别, 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在公司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是通过虚构或变造经营活动实施的, 如:为增加销售收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签订虚假的合同、伪造发票等[4]。

(二) 筹资规模及募集资金使用不合理

根据证监会规定, 企业通过IPO募集的资金不得任意挪为他用。具有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高特点的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募集的资金远超过了其实际需要的资金金额。一方面, 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的资金如果没有被利用, 则会拉低公司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 创业板上市公司如果不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而盲目使用超募的资金扩展业务, 公司就可能会经营失败。因而创业板上市公司募资规模与公司自身经营规模的不匹配, 也同样是其IPO后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5]。

(三) 外部机构监管体系不完善

作为监管部门的中国证监会在对创业板IPO进行审核时, 需要对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进行审核, 而根据IPO的审核要求公司所披露的大多是历史信息, 如若公司美化报告、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披露, 对那些可能会损害公司形象的信息少披露甚至不披露, 则可能会高估企业未来的业绩预期, 从而产生IPO后公司实际的经营业绩不如预期业绩的现象。

在创业板IPO过程中, 券商的佣金大多与募集资金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部分券商为了最大化其自身盈利, 可能会夸大公司的经营前景, 而在公司IPO成功后, 券商不再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 从而使得公司在IPO后业绩下滑。

三、缓解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的措施

(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降低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随着近几年我国不断完善会计准则、重点监督应计盈余管理, 公司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难度与风险越来越大。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隐蔽, 且其通过虚构和变造经营活动影响公司的价值估计以及业绩预估而产生的危害更加严重。因而监管部门在继续管控应计盈余管理的同时, 也要制定出更加贴合实际的规定, 对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监管, 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方面着手, 进一步降低盈余管理在公司IPO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审计机构针对IPO的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管理层的行为, 可以进一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升公司IPO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 审计在公司IPO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使审计在IPO中充分发挥其效用, 要继续规范审计准则, 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素质, 加强审计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 提高创业板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 应完善询价制度, 引导中小投资者参与股票的询价, 使询价结果更接近市场价值, 令公司募集资金的规模更合理;其次, 对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所募集到的资金, 相关机构应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预测、影响因素及行业的趋势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监控, 使其真正地被公司用于提升自身竞争力。

(三) 加强保荐机构责任

资本市场保荐制度帮助了有融资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公司上市融资。然而, 有部分保荐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涉险违规保荐, 虚构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夸大公司业绩。因此, 应进一步规范我国现行的保荐制度, 对于那些违规的保荐人, 应根据其造成影响的恶劣程度处以适当的刑事或民事处罚。

我国现行证券法规定, 保荐机构对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持续督导期为上市当年及上市后两个年度。

为了帮助IPO的公司完成IPO后的平稳过渡, 应该进一步加大保荐人在IPO后的责任。目前, 考虑到创业板较高的市场风险, 保荐机构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创业板督导期, 以更好地监督IPO后创业板公司的发展状况。

四、结语

创业板市场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 促进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创业板出现了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的现象, 监管层及企业本身都必须重视这种情况。

本文研究得出上市前的盈余管理不科学、筹资规模及募集资金使用不合理、外部机构监管体系不完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 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降低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提高创业板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保荐机构责任等三大措施缓解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摘要:创业板市场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 促进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创业板出现了公司IPO后业绩下滑的现象。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公司上市前的盈余管理、募集规模与资金使用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均是其发生的原因。为了缓解创业板IPO后业绩下滑的现象, 本文建议应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创业板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保荐机构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IPO,业绩下滑

参考文献

[1] Michael C.Jensen, William 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4) :33-34.

[2] Teoh S H, Welch I, Wong T 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e, 1998, 53.

[3] Zang A Y.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 2012, 87 (2) .

[4] 袁萍, 孙红梅.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财务绩效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29) :56-59.

[5] 潘瑞莲, 杨有红.盈余管理与IPO前后的业绩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8 (3) :65-72.

上一篇: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与措施下一篇:降低输电线路线损增效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