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2024-05-04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生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关注生命安全 确保健康成长

——浅谈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

前几天和一位家长在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听到家长讲起她与儿子之间互不理解的状况:尽管这个单亲孩子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但母亲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希望儿子能认真读书。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就是不争气,根本就学不进去,一心只想玩。自尊心强的母亲对孩子越来越失望,以至于后来常常在生气时动手打孩子。可是这个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却是个犟脾气,对母亲的打骂毫不示弱,每次都还手与妈妈对打。后来有几次在挨打之后竟威胁母亲说:“你经常打我,对我一点也不好,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听了这位家长的叙述,我大吃一惊。想想这个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心里觉得很诧异:除了有时在学习上表现不好会被大家点名批评外,在课外总是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的生龙活虎的啊!这么一个活泼的孩子,怎么就经常想到死了?而且威胁的还是自己的妈妈?这可是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啊?我又想起在刚刚过去的6月1日,**中学陈文鼎跳楼自杀的事情。这个只有17岁的“天才少年”,因为对制度的失望,对老师的不满,而选择了一种自以为可以报复别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花季里的生命,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憾和思考。

以上两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孩子的事例,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深深的反思:与生命相比,学习成绩何足挂齿?与死亡相比,成长的点滴烦恼何足以惧?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却无法看得深远、想的明白,一时的意气用意就可以摧残自己年幼的生命之花。而作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和家长,是否也应反思自己在关注孩子们学习成绩、物质生活、交通安全的同时,真正了解过孩子们的思想状况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果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帮他们拨剧,许多事情不是可以避免的吗?

那么,如何防止孩子们的自杀倾向,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呢?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对“生命”话题进行探讨,让他们时刻牢记这十二个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同时也建议各位老师与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是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是全家人的永远的牵挂与期盼。每个孩子来到人间是很不容易的,她们都是由每位妈妈经过十月怀胎和痛苦的分娩才来到人世。妈妈生育孩子的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过去医学条件不发达的时候,许多妈妈为了生宝宝,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说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自己的父母,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自己的生命。二是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的辛劳、知道死亡的后果。父母为了培育我们这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可现在的很多孩子只因从小太过溺爱,却不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似乎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还有些孩子觉得学业太重,父母给的压力太大,认为死了就会进了天堂,一切烦恼都会没有了。殊不知他们的离去会带给父母多大的精神痛苦,也毁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让他们明白,你死了是没有痛苦了,可是却痛苦留给了最疼爱自己的亲人,你的爸爸妈妈会在在深深的后悔与自责中度过余下的几十年。所以说这种自杀的想法是一种极端的无知与自私,是不爱爸爸妈妈的表现。三是应让他们学会宽容待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的纠纷,宽待他人,真情待人,学会感恩。要懂得每天能健康、开心地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而每个人在少年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相对于今后的人生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遇到挫折,要多和父母、师长交流,寻求他们的帮助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而不应该独自承受,隐藏于心。只有做一个心理阳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工作中的细心人,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一朵朵娇嫩的花朵越开越艳。

篇2: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浅谈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

前几天和一位家长在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听到家长讲起她与儿子之间互不理解的状况:尽管这个单亲孩子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但母亲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希望儿子能认真读书。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就是不争气,根本就学不进去,一心只想玩。自尊心强的母亲对孩子越来越失望,以至于后来常常在生气时动手打孩子。可是这个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却是个犟脾气,对母亲的打骂毫不示弱,每次都还手与妈妈对打。

听了这位家长的叙述,我大吃一惊。想想这个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心里觉得很诧异:除了有时在学习上表现不好会被大家点名批评外,在课外总是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的生龙活虎的啊!这么一个活泼的孩子,怎么就经常想到死了?而且威胁的还是自己的妈妈?这可是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啊?我又想起在刚刚过去的6月1日,**中学陈文鼎跳楼自杀的事情。

篇3: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认识生命是指在生命教育当中,看到生命的诞生、生长和死亡的整个过程,感受到诞生的欢乐、成长的喜悦和死亡的哀伤。其一,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明白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知道母亲十月怀胎过程的痛苦与艰难;能够看到岩石上面寒松挺拔的风姿在悬崖贫瘠的土地上面,在石缝中小草生长的场景,只有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才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快乐之处。其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了解到通常生命成长的过程,在人生中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例如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都有不同的主题在每个时期的人生当中,每个生命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其三,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要认识到死亡的存在,虽然生命的诞生是欢乐的,但是生命的衰亡同样是必然存在的。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死亡的客观存在这一客观规律,认识到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其四,认识生命要看到生命的脆弱之处,生命在世界上是脆弱的,尤其是在自然的灾害中,比如地震的发生、火山的爆发、山洪的暴发等都能够在瞬间把成千上万的生命掩埋。

2.敬畏生命

生命存在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随着一个个生命体的消失不见人类的生存也就灭亡。所以,生命的神圣性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人对于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关爱也就是是对我们自己的关爱,对我们自己负责是我们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最根本的理由。因此,人类必须持敬畏态度来面对大自然的所有生命。我们看待万物时要学会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持敬畏的态度来善待所有生命。

3.尊重生命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让我们人性向善。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根本的就是对生命的独特性的尊重。任何一个生命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接受生命教育关注的是真实的生命,而不是抽象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如果一棵树长得曲折,不会因此而受到嘲笑,反而会成为我们来审美的对象。但在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歧视与嘲笑某人天生的残缺,这样会让这个人的整个人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4.热爱生命

人的一生短暂,没有贯穿始终的欢乐。痛苦毕竟是短暂的,没有痛苦,领悟不到欢乐来临的喜悦,在这样的人生历程中人才会明白生命的升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来进行。所以,在所有的挫折和不幸的面前,每个人都没有权利随意的安排自己的生命。只有享受生命的每个过程,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就不会因为死亡而感到烦恼,生活才真正的有意义。只有对生命尊重、对生命热爱,才能让我们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5.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观就是人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价值选择的基础就是乐观正确的生命观。

正确的生命观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之和,生命的过程是整体活动,而不是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人器官的活动和器官的生成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以从死物的结构和工具的图像来进行器官的考察,否则将造成教育中的技艺主义或工具主义。第三,不可以把躯体、机体和生命相提并论。使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躯体,由有机件构成的没有生命力的整体是机体,但生命是以躯体为载体的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人最重要的难题是怎样生存而不是存在。人如果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就不能把自我和其它任何生存物联系到一块,只是面对虚无。人的生存就是不断去成为人,不停的去追问生命并热爱生命。所以,在这种神圣的生存中,生命是人的主要属性,做人的本质就是使自我的生命舒展和珍视,在涌动中让生命体现出价值。做人的意义就是探究真实,饱尝惬意,让生存中生命运动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人天生的动物属性得以改变,超越单纯的存在。人在这种生存中,也需要有意义,倘若一件事情的意义不可以和人联系在一起,那么其最终对人也是无意义的。

培养就是生命观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偏向于生死生理健康取向和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文章旨在生命教育中深化我们生命观的培养,从生命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使我们学生生命观的策略与方法得到提高,使我们对生死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化,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结语

我们需要积极的去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识到生命的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篇4: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篇5: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培训心得

华师政法学院的梅萍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她的讲座对我们从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启迪意义。

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人称为90后,鸟巢一代,世博一代。这些青年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社会主流文化呈现出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的特点。对于教育者而言,要理解青年文化是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亚文化,青年往往在引领社会风气之先;青年文化还是最具矛盾性的文化,青年往往用叛逆、夸张的方式表现自我;青年文化也是最具强烈参与诉求的亚文化,由此导致了网络的充分利用。

教育者还要理解青年的发展是他们的本质和根本需求,用另外一种方式说,没有哪一个青年拒绝成长,不渴望成功。同时,也要理解青年在总体上还是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对青年的政治取向高于福利取向,教育取向高于权利取向。也就是说,我们队青年政治上的要求很高,但相应的福利却减少,对青年教育很多,但相应给予的权利却减少。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地群体,他们是青年知识分子,对问题的看法和探究更深入,他们的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他们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互动频繁、尖锐;他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单一,缺乏理想信念;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呈现;他们对传统政治冷漠,但个体化、社会政治参与并存;他们生存压力大,导致心理困惑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困难。上述都是青年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矛盾性,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生命价值观教育关于生死的五大原理也是本讲的重点。包含“生命与生活之紧张”原理,生命是内在的、稳定的,生活是外在的,变化的,要从生命的意义去理解生活中的感受,协调生命与生活。“人生时光与物理时间不等式”原理,人生时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可操作性,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时光,而物理时间客观存在,不能改变。“生命共同体”原理,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人生命的经历也是一个共同体,要协调发展。“生死互渗”原理,死亡是渗透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的,死亡不是临死前的那一刻。“死是生活的终止,生命可以永存”原理,生命包含生物学上的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精神生命可以长存。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生死问题,做到不畏惧死,但也不碌碌无为的活,寻找我们为何而生的答案。

篇6:生命教育的体会

谈学习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感受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奇妙。从小让孩子懂得生命的难能可贵,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相比传授知识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能意义更大。怎样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和生活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生命的概念很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认识生命。通过对植物,动物的观察,对大自然一些现象的了解,使孩子知道生命是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类去关心和保护。二,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不可挽回的悲剧。怎样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除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还应该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如记住各种急救的电话号码,安全使用煤,电,水,不在马路旁,池塘边玩耍。进出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三,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利用阅读或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少玩电脑,少看电视,学习更多的知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长大做个多别人有用的人。

篇7:生命健康挫折教育的心得体会文

此类报道近年来常常见诸报端,已逐渐成为困扰家长、学校的社会问题,不得不让人重视、深思:为什么现在孩子会如此经不起挫折,如此漠视生命?难道因为父亲的几句打骂就喝农药?因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去自杀?对于这些问题剥茧抽丝,深入分析,我们就会清楚意识到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现在的孩子缺乏应有的挫折教育,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

对于当前孩子的教育问题,相信是很多父母困惑与苦恼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挫折教育问题,也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

当前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人欺负、怕孩子遭受挫折等,于是对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过度的保护。使得很多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经受不住一点小小的挫折,听不得一句批评或斥责的话语。稍有委屈或失意,就蹦出极端的行为,酿成生活的悲剧。

在当前我国教育的大背景下,仍以学习成绩、学校业绩为核心,虽已提倡素质教育,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还有些欠缺。孩子没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来保护自己、认识自己、约束自己、尊重生命。由于生命观念的淡漠,有些孩子因为被老师父母批评、被同学朋友错怪、读书不好或者厌学、没有受到重视等而产生自杀念头。

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是摆在教育部门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那我们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教育、游戏、娱乐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适当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要明白:拥有健康的人格,比学再多的知识都重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要盲目宠爱、溺爱,一味迁就。要在家庭中让孩子适当体验到挫折,并随时随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进行挫折意识的灌输,让孩子意识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失败,也可能是被打击、受委屈,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眼界宽,心胸阔,气不泄,行不惰。“不经磨难不成才”,要成功就必须战胜挫折。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遇到了挫折,他可以用他的兴趣和爱好来排解因受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倾诉苦恼或是找朋友帮忙,朋友可能帮其解决困难,也可能帮着从另一个来看待问题,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学校在抓好知识教育同时,应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从小就明白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老师要有更多的宽容和鼓励,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如“不用功、没有用、太差”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学会放松调节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等。也可以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一定适当。如果制定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完成,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自卑感、挫折感、恐惧感,从而彻底否定自己,起到反作用。所以,挫折教育应该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我们还要明白这种挫折教育要适可而止,不是越多越好。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要因材施教。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却一挫就没了斗志。通常来说,那些自尊心较强、很爱面子的孩子,对挫折的反应会激烈一些。对这类孩子的挫折教育,要从最轻微的情景开始,循序渐进。对缺乏信心的孩子,或者在生活中经常遭受挫折的孩子,要减少挫折教育的数量而重点在于引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振作起来。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在帮其走出困境时,给他们创造一些简单的成功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挫折教育中,我们要多利用榜样的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孩子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在遭受挫折时的表现最容易感染孩子。其次,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也是孩子的好榜样,尤其是那些孩子在课本上、电视上或生活中读到、见到、接触过的人物。此外,孩子的同龄人尤其是孩子周围的人战胜挫折的事例,更是不可多得的榜样力量。

篇8: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把握课程的生命教育内容

(1) 把握《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理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热爱生命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让学生了解和感悟生命的价值, 树立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培养欣赏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才能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课程标准》还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 品德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生命意识得到了彰显,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关怀成为品德课程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必须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才能在课程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2) 明确教材内容要求。《品德与生活 (社会) 》以儿童为主体, 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设置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教材涵盖了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并按不同年级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要求。一是唤醒生命意识。低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生命的由来, 知道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己做小家务, 懂得户外运动有益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方法, 具有自我防范意识, 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二是欣赏生命美好。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中年级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感受生命的美好, 获得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进而珍爱生命, 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三是创造生命价值。高年级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涵义, 明白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生命价值, 增添生命的色彩和情趣, 实现人生的意义。

可见, 教学内容由生命意识到欣赏生命、领悟生命, 再到探求和建构生命质量, 做到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创造生命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 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寓生命教育于品德课程之中。

二、追求教学的生命教育活力

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内化过程,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应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命的浇灌和养护, 努力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首先, 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他们是生来平等的, 都有受到尊重、呵护和教育的权利;他们的存在无论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非常珍贵的, 任何教育行为都只能有益于这些鲜活生命的发育、成长与完善, 而决不能妨碍、伤害他们。其次, 要有神圣的职业感。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帮助生命成长、发展从而使生命灿烂起来, 而教师正是从事这一工作的。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就不会感到教书仅是一种职业, 仅是为“稻粮谋”, 而是强烈地感受到职业的神圣性, 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对自己的最大奖赏, 把成功的教育作为自己生命价值的最好实现形式, 从而把生命教育贯穿到自己教学的全过程。再次, 要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心爱护学生, 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把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自信心确立起来, 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获得健康发展, 使生命不断灿烂起来。

三、提升课堂的生命教育实效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 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当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才能领悟生命的珍贵。教师要重视体验、活动以及评价等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提升课堂的生命教育实效。

(1) 把体验引入课堂。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认识生命的可贵, 更要以行动去实现生命价值。然而, 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书本所列举的事例让学生去想象和思考, 虽能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 但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致造成知行脱节。如在学习《献出我们的爱》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 时, 让学生讨论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一般能分析出诸如“过马路”“课外活动”等困难和不便,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若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开展“体验残疾生活”活动, 让学生尝试模仿盲人、哑子、聋子等不同的残疾人, 或设计一个弱势群体遭受歧视的模拟情境, 使学生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去换位思考, 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 或感悟不公正待遇给弱者带来的心灵痛苦, 从而懂得特殊人群需要更多的关爱, 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会更加尊重残疾人, 积极帮助困难群体。

(2) 把活动融入教学。生命教育需要在活动中实践, 以不断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 把品德课堂的生命教育与学校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相整合, 合理通过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生命知识和更深入的生命感悟。如学习《爱美丽的生命》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 课外可让学生到医院参观产房、手术室, 组织学生进行野营训练, 或参观抵制吸毒、预防艾滋病的展览, 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宝贵。又如, 在开展“遇到危险怎么办”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 教育时, 可在课外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超市、影院等公共场所, 共同寻找安全出口和安全标志, 画出安全逃生路线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也使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实际的感悟中不断深化。

篇9: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选取我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男生126人,占64%,女生71人,占36%;大一47人,占23.9%,大二52人,占26.4%,大三56人,占28.4%,大四42人,占21.3%;文科48人,占24.4%,理科65人,占33%,工科84人,占42.6%;独生子女96人,占48.7%,非独生子女101人,占51.3%。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

二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认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那么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情况如何呢?

1对于珍惜生命方面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你觉得你是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回答“是”占92.2%;回答“不清楚”占6.5%;选择“否”占1.3%。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珍爱生命,并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对生命的意义方面

被试者中有62.3%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人生目标,27.2%的学生不清楚,10.5%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大学的目的依次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父母的希望,将来报答父母”。

3对生命的体验方面

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48%,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一般的人有41.3%,感觉生命轻松快乐的有37.9%;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不自由”的有10.7%;感觉生命充实的有38.5%;对生命的体验感觉“空虚”的有9.6%。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对生命关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数的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关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鼓励、对生命的自我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忽视、生命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重,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都会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而且也不是个别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他们享受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他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过分疼爱和迁就,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们一入学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家长被“高分数”、“好成绩”、“升学率”等目标蒙蔽了,只重视他们的学业,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中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底蕴,使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内容非常匮乏。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决定学校主要科目的设置,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生命教育现在只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少数地区或学校,还有的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普及生命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意识构建

要用“生命关怀”指导大学德育的实施和改革。“‘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个人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用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自觉锤炼自身的生命情怀,养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个敢于和善于在与学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学生的场景中,能“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课程设计

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从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生命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给大学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生命智慧;生命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帮助大学生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身,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化解他们的挫折感。

(三)环境构建

要创建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产物”。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要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高校不仅要有设计独特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环境优美的校园,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师开设讲座。学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变心理品质。在生活上,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自助组织,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开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健康网站或者心理咨询室等,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转化不良情绪的技巧,避免出现自毁性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

[2]许海元,等.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 125-129.

[3]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102-104.

[4]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J].现代大学教育,200()2):39-43.

篇10:生命健康挫折教育的心得体会文

资料显示,英国,从家庭到学校,都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英国的家长们,甚至将“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就在我们为高考的试题难倒了众多考生而咬牙切齿的时候,英国《每日邮报》24日报道,英国一所顶级中学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校方坦言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声称考生“不可能拿满分”。据称,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毫不逊色。日本人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这不是空谈,若干年前,孙云晓先生所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就让我们看到,日本的挫折教育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其实,道理很明白,温室的花朵是禁不起风雨的洗礼,当然,如果这些花朵一直都是呆在温室中,那也无关紧要,问题是,我们的孩子,毕竟不是花朵,更不可能一生都在温室之中,或者说,一生都呆在温室中的孩子,是没有希望的,是难以取得成功的。而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通过挫折教育让他们接受失败,也就是为我们民族的未来,提供了保障。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几乎不敢提及“挫折”二字了。至于惩罚,更是成了教育中的雷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能听得下表扬与赞美,一次小小的失败,就会让他们一蹶不振。对此,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资深法官尚秀云在《不可缺少的挫折教育》一文中指出,“小时候没经受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要点之一就是,“自作必须自受”,“应当让孩子懂得做错事必须承担后果”。

篇11:教育意义心得:对生命的关注

学习生涯仅仅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生活需要的品质了吗?一个人不仅是生命的自然存在,还是生命的精神发展,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回归真实生命的环境,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注。

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本真的存在。特级教师李镇西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给予无限关注。他认为,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作者:思荣

篇12: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本课题实施以来,通过学习与参与课题研究,本人对生命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系统的认识。现呈现于此,供大家阅评指正。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进行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过程,其目的就是经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使每个学生的生命更加灿烂,使学校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正因如此,教育之“育”就应从尊重生命开始,教人向善,使人胸襟开阔。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力,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因此,教育理应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

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体现学科教学的生命性,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满足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要。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生命教育的氛围,使学校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生命教育研究和有关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养成关爱生命的情怀。生命教育是教育回归人性最基本的呼唤。生命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新要求,因此我们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实际上就是试图以生命教育研究为抓手,通过开发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和大量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以捍卫每一个生命的尊严,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提升师生的生命品质,推动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13: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近年来, 人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 反映出当前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2008年9月30日—10月11日, 南京高校3名大学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今年10月发布的数据表明, 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 自杀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占18.9%。另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 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 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 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 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教育必须担负起拯救生命的使命。

1 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国内生命教育从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 但是, 每天都有大学生自杀, 杀人的报道, 尤其让人深思的是很多学生本身就是生命学院的学生。这说明:现代的教育存在一个巨大盲区: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 一直被严重忽视。

1.1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

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1.2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决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的教育,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 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 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相伴, 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1.3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 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

在这个时期, 学生们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竞争越来越激烈, 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 特别是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一定的耐挫力, 稍有不顺, 容易走极端。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受众应该是全体公民。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 从教育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生命教育和学生生命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六个核心内容。教师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目前, 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经常将教师生命教育忽略不计。事实上, 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 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感动生命, 用生命去引领生命, 用生命去润泽生命。任何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与绽放。学生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

3 生命教育的原则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知行统一原则。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 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 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 获得生命体验, 拥有健康生命。 (2) 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建立和形成是有规律的, 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与他们的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联系的内容, 并进行科学地组织、编排。 (3) 教育渗透原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 这种渗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管理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等。 (4) “三助”结合原则。“三助”指自助、互助与援助。自助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 (5) “三方”共融原则。“三方”即对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场所。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 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4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4.1 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 它是人权理念的最高体现。

生命权是人权的基础, 生命权是最高级别的权利。生命至上, 生命对人生来说是首要的, 生命如春天的朝阳, 如夏天蓬勃生长的草木。一方面, 珍爱生命就要强化生命意识, 生命是人类最珍贵同时又是最脆弱的东西, 需要人的关心、关爱和关怀。关爱生命是一种美德, 自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二方面, 珍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个人。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言行, 都是对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的亵渎与践踏。要善待生命, 寻找生命存在的支点, 追求生命存在的质量, 努力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4.2 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要思考生

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前者是后者的载体, 后者是前者的灵魂。要把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相统一, 要把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精神的追求相统一, 还要把对生命的真、善、美的追求相统一。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 每个生命的个体必须具有生命的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3 进行挫折教育和逆境教育做好挫折教育工作, 是学校教

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当前学生工作必须认真面对和需要切实解决好的课题。苦难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人生无法避免苦难。苦难常常与人生同行,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大苦而后大作, 大难而后大成。

4.4 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 交流信息, 沟通情感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都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而生存。学会宽容他人, 学会理解他人, 学会与人沟通, 接纳他人, 欣赏他人。以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方式交流思想宣泄情绪, 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心理健康, 努力克服心理障碍, 防止猜疑、嫉妒、敌视等心理的产生。尊重人际交往的规则, 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要把尊重自我, 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怀之中。我们要敬畏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弱点, 如何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 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为了让生命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 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本文对生命教育的涵义、内容及原则等做了明晰的理论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婷.论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46-47.

[2]陈子龙.强化校园管理.关注生命教育[J].消费导刊.2009.[02]:182.

[3]刘继平.生命教育: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36-37.

篇14: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与之相应形成“活着”、“活好”和“活出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实现“三维”生命观。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至“活出价值”。德育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人要认识人,理解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引导个体去感知、理解、珍惜、升华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点,德育教育基于生命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与提升。个体生命的自由、健康、发展是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传统德育的功能偏差

传统德育工作过分突出社会为本位,忽视了学生个人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容器”,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道德准则、道德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个人道德修养以“无我”为最高境界,道德评价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从而约束个体,以达到德育之目的。这样让学校德育工做出现了一些偏差: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为纯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师生不平等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导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消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意志来对抗。

2.对德育进行量化管理,以分数评价品德之高低。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高分,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抹杀,学生的行为完全受分数来调节和控制,无法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3.部分学校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获得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进行明显带有功利化倾向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传递给学生的不是思想和信念,而是如何作秀,使学生的自觉行为降低为以赢得外界虚假的认同。

4.学校把德育视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以是否接受并服从社会规范、准则、伦理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以成人化的标准要求学生,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牺牲自我”等等,把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到理想化的模式之中,主体精神的弘扬受到一定的抑制。

三、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

面对社会发展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道德标准与道德观念也不断发展。德育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每个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快乐着,健康着,发展着。要把学生德育与个人生活幸福的关系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因此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传授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做人准则及安全自我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德育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得到快乐。

四、创新德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不能简单化,也要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教育训练出来的,而且还是良好的环境氛围、隐性文化熏陶出来的。教育家吕型伟在德育工作中曾讲过一个理论,他说:“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如果无力改变大环境,也可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如同农业生产一样,无力改变大自然,可以建造一个塑料薄膜的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也能获得丰收。”他把这种理论称为德育工作的“薄膜理论”。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好,加上网络时代“红黄黑”各种信息很多,都在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去营造一种氛围,去熏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1.以丰富的形式强化养成教育。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养成教育遵循“大事必先做于细,难事必先做于易”的理念,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细化成各种形式活动,并通过校会、班队会、红领巾活动、文明班评比、“小手牵大手”、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以“生命教育”为校园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的育人环境,通过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引领师生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围绕学校特色主题营造环境氛围,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并贯穿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共同参与践行,共同感悟生命。

3.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德育实践载体,塑造“阳光学生”与“幸福教师”。开展好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享受当下幸福与美好;组织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依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参加、主动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自我增值等形式加强教师师德、业务等培训与提升,塑造“幸福教师”。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上一篇:握手礼仪的基本原则下一篇:新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