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学科渗透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方法,对此,本文提出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进行学科渗透策略,重点阐释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的必要性,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学科渗透策略,以此促进小學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校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论文 篇1:

家校融合视域下实施生态美育的有效途径

将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审美素养的“生态人”,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我校通过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助推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建成了“智慧学校、快乐家园”。

一、家校融合下实施生态美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内涵界定

1.生态美育

生态美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大教育场域的作用,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意識、生态生存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审美情感,教会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

2.家校融合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做好家校融合,是实施生态美育的有效途径。

家校融合指的是家校双方达成价值认同,构建和谐平等、合力共育的家校关系。在生态美育目标的设定、生态美育主题的选择、生态美育策略的实施和生态美育氛围的创建等方面进行家校融合,有利于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发展。

(二)实施意义

家校融合下实施生态美育,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可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家校联合构建生态大家园,学生可以在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文明氛围、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浸润、学习和成长。

2.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需求也不同。通过家校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多元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健康成长,提升自我价值和品格修养。

3.把学生培养成“生态人”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引导学生形成生态及生存意识,使其了解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是平等的共生关系,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家校融合下实施生态美育的策略

生态美育不仅要贯穿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学科教学和校内外各项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要着力构建家校生态美育共同体,通过实施家校融合策略,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学生生态审美素养,使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一)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

“星级家长执照工程”是我校实施生态美育的新型家校融合平台,是学校作为家校协同育人主体和活动组织者,为家长提供专业家庭教育指导,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典礼仪式、文体活动、学校事务管理,并作为家长做好家校协同育人成果等级认定的一项工程。通过这种家校共育新模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和见证孩子的成长历程,并为学校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寻求家长对学校生态美育理念的认同,推进学校生态美育发展,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中,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我校在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时,以评选“星级家长”“星级家庭”为抓手,打造生态美育家校融合文化,拓宽更为生动、立体的家校融合空间。

1.“星级家长”和“星级家庭”评选标准

(1)关于“星级家长”

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美育文化建设,这是“星级家长”评选的主要标准。家长参与学校生态美育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参加生态美育亲子课程,二是承教生态美育校本课程和班级课程。

多年来,我校坚持组织家长参与生态美育亲子课程,比如开展亲子共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作、亲子同游旅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亲子共赏家乡好风光、亲子公益志愿服务、亲子心理健康互动、亲子家务劳动、亲子光盘行动、亲子垃圾分类等活动。家长在与孩子的共同实践中,既身体力行地感知学校的生态美育文化,又逐渐培养起宽松、和睦的亲子关系。

我校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架构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兴趣和特长教育“三个维度”15门生态美育校本课程和班级课程体系,其中相当一部分课程是由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授课。比如,在林业局工作的家长承教绿色环保课程,在红十字应急救护队工作的家长承教心肺复苏、外伤包扎和校园意外伤害救护课程,在艺术培训机构工作的家长承教器乐演奏类课程,等等。家长承担不同的专业校本课程,不仅为学校补充了生态美育课程资源,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更为专业的生态知识,而且能有效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热爱生活。

(2)关于“星级家庭”

我校不仅关注家长是否具有创建学校生态家园的主人翁意识,更关注家长是否将自己的家庭建设成生态家园,促进孩子在家庭里享受“诗意栖居”。

“星级家庭”评定细则包括:家长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居住空间;家长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的物质条件;家长能陪伴、照顾、支持孩子,不打骂、不溺爱孩子;家长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榜样示范,教孩子做人及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纪;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引导孩子积极参加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家长为孩子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使孩子感受到被爱,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与家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主动学习必备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接受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孩子一起成长。

2.“星级家长”“星级家庭”认定细则

(1)关于“星级家长”

“星级家长”的认定由学校“星级家长委员会”制定做出具体规定,包括:参加一次家长课堂、典礼仪式、文体活动、校务商议积10分;参加一节生态美育亲子课程积20分,活动后发表体会感悟再积10分;承教一节生态美育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积40分。每年7月,“星级家长委员会”进行年度积分核算,评选出一星至五星家长,学校统一颁发“星级家长”认定书,并进行表彰。

通过“星级家长”的认定和表彰,唤醒了家长协同参与生态美育的意识,激发了家长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校园足球赛,从事体育运动相关工作的“星级家长”主动担当球队教练,赛前训练指导,现场排兵布阵,用专业技术助力孩子快乐成长;居家战“疫”,“星级家长”委员自发组织开展“同一首歌”线上音乐会,198名学生家长参与音乐会拍摄,6名家长负责后期制作。特殊时期,家长依然关注学校生态美育工作,用行动引领孩子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传递积极生活的正能量。

一位“星级家长”自告奋勇,承担大连市德育短剧拍摄任务,讲述发生在“宅家”学习期间的亲子故事,记录孩子心理成长足迹。该剧在大连数字教育课堂播出,得到一致好评。在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专业演员、没有专业拍摄工具的情况下,这位父亲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成为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这件事成为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的典型案例。

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的成功,归结于每位“星级家长”对生态美育价值观的强烈认同、长期支持和勇于实践的大智慧。

(2)关于“星级家庭”

生态家园的创建是一项需要家庭成员用心经营的事业。每个家庭成员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创建者又是受益者。学校对“星级家庭”的年度认定,采用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联名评定的方式。对照学校《“星级家庭”评定细则》,每条标准对应一星至五星,分别由家长自评,孩子进行感受性评价,再由班主任进行效果评价。经过三方共同评价,确定“星级家庭”并进行认证表彰。最后,还要形成“星级家庭”生态美育典型案例,促进榜样个案有效引领生态家园的创建。

(二)实施“雏鹰义务导游”工程

我校的“雏鹰义务导游”工程已传承24年。1997年,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为初衷,立足亲近自然、亲近社会、贴近生活、服务他人的理念,联合家长开展“雏鹰义务导游”特色实践活动,把旅顺白玉山风景区确定为首个亲子导游服务基地。

这24年间,先后900多名“雏鹰义务导游”学生和500多位“雏鹰义务导游”家长活跃在旅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13万中外宾客进行义务导游服务。在学生和家长的长期参与下,该项活动的团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雏鹰假日小队”光荣称号,被大连市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小分队”,获“大连市优秀志愿者项目”等荣誉。如今,“雏鹰义务导游”工程已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校外体验式生态美育平台,取得了丰硕的家校融合生态美育成果,实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

1.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雏鹰义务导游”工程,学生和家长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了解家乡风土人情,感受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瑰丽神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在宣传环境保护、守卫城市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物质资源和精神愉悦的同时,形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价值观念和回归自然的绿色追求。

2.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

通过“雏鹰义务导游”工程,学生在做导游时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形成个人美好品格,积极践行了雷锋精神,形成了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成为旅顺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得利助手。

3.实现了人与社会关系融洽

在承担导游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不仅介绍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而且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促进“雏鹰义务导游”在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架设起生态文明之桥。“雏鹰义务导游”走进社会福利院、养老院送节目和献爱心,走进长途汽车站做安全出行引导员,走进社区广场捡拾垃圾、清除野广告……学生和家长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2020年全民战“疫”,“雏鹰义务导游”自发地开展为社区居民发放防疫宣传单、向慈善总会捐献零用钱、为学校补给口罩和酒精等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增强了家校融合生态美育的活力。

(三)实施“低碳生活,环保同行”工程

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绿色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我校有计划、分主题地组织开展具体形象、可触可感的亲子绿色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积极投身“低碳生活,与环保同行”行动中。

1.家校共学

我校注重生态美育课程的家校共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自然和生物、社会和国家、绿色和环保知识时,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进程中进行生态美育的必要性。在校外接触自然现象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其感受和谐社会。在校内外生态美育场域里,统一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生态思想,使其对自然、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2.建设绿色家园

无论是校园环境创设还是家庭环境创设,我校始终以干净整洁、舒适简约为绿色主张,促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安心、舒心、愉悦。家校每年都要联合开展“种下绿色植物、孕育生命希望”生态文化系列活动——植树节,学校组织学生及家长种植向日葵、大丽菊、满天星等植物;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水日、爱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等,学校以科普展览、主题宣讲、劳动实践等形式,引导师生及家长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人人为建设生态家园增光添绿。

3.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在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我校都要发起“不剩宴”、家庭“光盘”打卡绿色倡议行动,号召学生和家长争做文明餐桌的践行者。家长以身作则,参与到“光盘”打卡行动中,每一张“光盘”,都讲述着节约光荣的家庭美德故事,更传递出将“光盘”践行到底的生态文明信念。

每年的3月和9月,我校都要开展“变废为宝”绿色生活小发明活动。学生和家长以喝完的饮料瓶、破旧的衣服、一次性纸杯、包装盒、坚果壳等生活廢旧物品为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和制作,并举办评比和展览。在新物品的小发明、小制作和作品展览中,学生和家长认识了废弃物具有的全新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自觉履行“创建低碳型、节约型社会”的生态文明承诺,逐渐养成环保节能意识和勤俭节约的生活美德。

三、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的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尊重差异

不同的家庭及家长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学生间存在差异。因此,家校融合首先要正视并尊重主体间的差异: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要遵循家长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追求。

(二)开展活动

学校要把握生态美育导向,通过组织社会生活、艺术欣赏、拥抱自然等丰富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加强引导

学校要做好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的宣传工作,引导家长明确生态美育的内涵及意义,促进其积极参与生态美育活动,提高其参与生态美育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王艳 张倩妮

学校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论文 篇2: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学科渗透策略

[摘 要] 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学科渗透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方法,对此,本文提出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进行学科渗透策略,重点阐释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的必要性,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学科渗透策略,以此促进小學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科渗透;培养目的

小学教学过程不单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有着复杂的心理健康影响因子。学科教学一向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工作,也是小学教育中最具关键性因素的活动内容,它不单是向小学生传授书本内容、推动学生发展能力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的发展历程,有着繁杂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首先,小学教师在上课时,并不能只解决课堂上遇到的书本难题,小学教师需要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学识、感情以及性格特点等关联在一起,用一种较为清晰的手段展现在小学生眼前。

一、充分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社会类学科项目中包含语文、政治、历史、健康教育等学科,授学内容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较为复杂的心理健康影响内容。课本是由一章章生动形象、具体的文章构成,选择的文章反映出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之美,为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为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参照物。在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中,除了进行课文授课以外,还需要将作文写作列入小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势必造成学生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自主获取知识,这是目前小学教育的一大问题。学生不会主动地去学习,这是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对学习严重缺乏信心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也成为阻碍学生性格塑造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践行的关键原因。

可以让学生写周末日记,指导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将情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小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消极心理,逐渐改善学生的本我人格,进而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或图画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善恶、美丑、真假、对错等品德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教学生写作文,更是在教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弘扬真善美以及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各种困难、烦恼,将小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荣耀、高兴等情绪表达出来,抒发真情实意,并借此调节不良情绪,促进性格良好地发展。

二、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被认为是教学工作的客观承担者,是没有“自我权利”存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是不得不服从老师的意志。实地考察得知,学生在学校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都和其背负的学习压力太重有关。学习焦虑、考前紧张、身心俱疲以及丧失学习兴趣成为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书本知识,获取了较好的应试能力,可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性格塑造以及心理品质的培养却产生严重的伤害。学生很少会有单独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兴趣爱好,去了解想要知道的知识,进而单独发现并解决难题。真实情况是学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来自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各种压力、束缚甚至于逐渐变得消极,失去活力,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所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渗透,第一步在理念上要建立“学生才是校园学习的主人翁”的客观认识,促进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去扩展发展的成长空间,进而在其情感世界中形成一种奔放、自由、坚强的品质。如此一来,小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认知度以及创新精神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其性格会得到极好地良性塑造。小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学教师指引、调节、推动其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发展制度。它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有效性。如,有学校利用与邻近香港有利的地理位置,时常与香港小学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双方互派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小学生转换到不同学校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热情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两地学校会建立一种帮助关系,形成长久合作机制,经常性地举办两地交流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小学课本教材的相关教育内容,在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下,学生会自主产生自爱、自信、自立、创新等积极乐观的感性体验,在情感体验、毅力锻炼、品德塑造上优越发展,进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追求,学校和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重点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教学,激发对学习的无限热忱;第二,需要完整叙述课本知识脉络的发展线索,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第三,有关问题提问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第四,需要学校和教师定期组织各种知识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潜力;最后,需要借助反馈原理,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

三、及时解决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归因理论及其有关教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可以将之归纳为诸多因素影响下发生的行为,在各项影响因素中,天赋与用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将二者割裂。如果将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归因于是否用功,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将精力投入未来的学习中,进而有效改变学生在学校学习发展的境遇;然而,如果将学生成绩下滑归因于天赋不行,就会导致学生极易心生绝望,放弃用功,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对学习的无力感,变得冷漠、自私、绝望,进而导致成绩一路下滑,彻底放弃学习。所以,小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情感取向。“习惯性学习无力”是学界普遍认为的一种学生在学习尝试失败后出现的绝望感,具体表现为:丧失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缺失或者缺乏学习想象力、情感缺失严重。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导致心生消极情绪而形成“习惯性学习无力感”,表现为自尊心严重下滑,有强烈挫折感,学习极其被动,不想主动对学习进行努力尝试。一般来说,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认为学习力较低,同时还被其他同学瞧不起的学生普遍具备“习惯性学习无力感”的症状。对于这种学生,教师要利用激励、指引的方式去辅助他们进行积极地学习,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和关心。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能让学生的心情得到美化,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到有效锻炼。所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关爱我家”的建校方针,积极营造一种温馨、美好、具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加快校园的绿植建设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学校运动会、艺术节、辩论赛、兴趣小组等,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充分张扬风采。通过在校园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另外,学校还努力建构一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肃正校园风气、班风、考风,让老师和学生可以在温馨宜人、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渗透策略进行分析,依托充分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品质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借此实现本文研究目标。虽然目前而言,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总的发展势头还是令人高兴的。随着对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精神的严格落实,相信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将会持续深化,其发展水平也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蕾蕾,张献.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成绩评估建模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7(7):158-161.

[2]李凤真,朱忠琴.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5):358-363.

[3]乔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0):5-8.

[4]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7(3):144-145.

(责任编辑:吕研)

作者:崔萌

学校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以及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优势。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意识到这一优越性,是否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生命教育值得思考。采用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调查了灵宝市某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经数据统计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对于什么是生命教育,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界定,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实质上是基本一致的,强调生命教育要在遵循个体自然生命基础上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分析教材选文、拓展课外阅读、指导写作训练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性,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名人伟人的事迹往往能改变一群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的生命意义固然伟大,值得赞颂和学习,但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同样,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生命也是有意义的。[1]

第二,尊重一切生命,善待他人和动植物。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懂得生命平等,一切生命都应该被尊重,不将人的生命凌驾于动植物之上,不将违法作恶人的生命屈就于普通人之下,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待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善待动植物,保护地球环境。[3]

第三,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注身心健康,珍惜时间。珍爱生命,首先是要珍爱一切生命,其次对于人来说,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最后因为生命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4]

第四,热爱生活,直面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接受挫折的意识,让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至于精神崩溃。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培养学生顺利走出逆境的能力,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具有学科本身的优势。

社会现状迫切需要生命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对于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漠视生命、见死不救甚至是谋财害命的现象屡屡发生,如有人不敢扶摔倒老人,有人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有的家长或教师虐童,还有的学生因为遭遇挫折就自杀…… 这一切呼唤着生命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生命教育。新的课程改革没有针对课程本身,而是立足于人的发展,着眼于课程对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在《纲要》中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6]生命教育正是从人的生存发展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贯彻了新课改的思想。

语文课程对实施生命教育具有优势。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7]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的这种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学校的导向是否有利于语文教师实施生命教育,语文教师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是否全面,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方式和效果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调查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灵宝市某小学为研究对象。学生问卷共发放了408份,在五年级发放6个班级306份,六年级发放2个班级102份,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87份。教师问卷则面向全校一至六年级所有语文教师共计71位进行发放,回收有效问卷68份。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存在片面性

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并且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老师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对老师也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的教育非常重要,既要保证方向的正确,也要顾及内容的全面,否则,对学生会有不利影响。本次调查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过于强调名人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忽视平凡人的生命意义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包括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何况是有思想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以表1中的两个题目为例,调查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意义的情况,选项中出现的人物都值得被尊敬和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认识到这些人不同的生命意义,在选择时不应该有明显的差异。

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学习《幸福在哪里》这篇课文时,你的语文老师教你们怎么认识三个青年的生命意义” , 43.6%的学生认为,医生青年的生命最有意义,选择农民青年的学生也占了33.3%,这个比例不算少,但是跟医生青年选项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可见,教师还是偏向认可医生青年的人生意义。

在“回顾以下在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你的老师希望你们向哪一个学习”的选择中,就有了明显的对比。本题是个多选题。选择最多的是“哈尔威船长”,占比高达65.1%,而选择最少的是“修鞋姑娘”,占比只有32.6%,两者之间,前者几乎是后者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出现在五年级上册书中,而修鞋姑娘出现在前不久刚学过的课文中,两个人都是坚守岗位,坚守职业道德,只不过哈尔威船长牺牲了,而修鞋姑娘依旧平凡,两个人的人生都很有意义,也都值得学习,但数据表明,教师明显强调了哈尔威船长的人生意义。

另外,在“贺龙”和“炮手”和这两个选项之间也存在比较大差距(59.2%和43.7%),这两个人物都是生活在战争背景下,但炮手是法国军队的一个普通士兵,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家庭,而贺龙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在长征途中因为想出一个很好的计谋使红军躲过了敌军的轰炸。这两个人同样都是为祖国而战,也都值得学习,但更多同学选择的是贺龙元帅。

综合数据来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失偏颇,过于强调名人伟人的生命意义,而相对忽视了普通人的生命意义。

(2)教师忽视教育学生生命平等,尊重一切生命

对“在学习《成吉思汗和鹰》时,对成吉思汗射死他的爱鹰这件事,你的语文老师启发你怎么看的”的回答,有 12.4%的学生选了“一只鹰而已,死不足惜”,该选项是对动物生命赤裸裸地漠视,也是不尊重动物生命的表现,说明这些学生完全无视鹰的生命。有33.9%的学生选了“虽然鹰被误杀,但救了成吉思汗的命,也不可惜”,另有37.5%的学生选择“得到教训更重要”,这两个选项虽然对鹰的死在态度上有所缓和,但明显把人的生命凌驾于动物之上,两个选项加起来显示有71.4%的学生有这种倾向。可以看出,教师在分析这篇课文时,为了突出成吉思汗这位一代天骄勇于承认错误吸取教训的品质,而忽视了这个错误本身是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不仅没能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尊重一切生命,还有将人的生命凌驾于动物生命之上的倾向。

当问及“在学习《晏子使楚》时,你的语文老师告诉你们楚王没有尊重谁”时,有55.0%的学生表示,楚王没有尊重晏子,这在课文中表现很明显,还有36.7%的学生选择“晏子和囚犯”一选项,但只有 8.3%的学生明确选了“囚犯”这个选项,也就是说,真正能意识到楚王并没有尊重囚犯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也反映出语文教师引导的缺失,缺乏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不因生命主体好坏而有所不同。

(3)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但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珍爱生命,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经过教育能自觉关注到自己的生理健康,但自觉关注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来说有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多花费心思。然而事实上教师并没有做好这方面工作。

学生对“当有同学生病时,你的语文老师会对他关心问候吗?”“当有同学情绪异常时,你的语文老师会及时发现并对他进行开导吗?”这两个题目的回答数据表明,语文教师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远远大于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有27.1%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会关心他们的生理健康,而只有12.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经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有12.4%的学生表示,教师从来不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有29.5%的学生表示,教师从来不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次后者是前者的2倍多。综合来看,语文教师确实是能及时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多種多样,在新课标中将语文教学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语文教学应该综合运用这五种方式。根据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笔者将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归纳为分析教材选文,拓展课外阅读、指导写作训练、开展实践活动四种。调查发现两个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实施方式单一

在问及语文教师是否会推荐生命教育类的课外读物时,有33.9 %的学生选择了“推荐过一些”,37.5%的学生选择“推荐过一、两本”。这样看来,语文教师还是有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但使用该方式的频率并不多,因为本次问卷选取的学生是五六年级,经过五六年的学习,仍有37.5%的学生表示,语文教师只推荐过一两本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另外,还有16.2%的学生表示,语文教师从来没推荐过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说明语文教师使用拓展课外阅读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是有所欠缺。

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能通过分析课文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其中选择“经常会的”人数比例高达39.5%,“偶尔会的”人数比例也有32.0%。说明语文教师在运用分析选文教材的方式进行生命比较普遍。

在问及语文教师是否会在写作训练时涉及生命教育。选择“从不”和“很少会”两个选项的人数比例共达65.9%,远远超过选择“偶尔会”和“经常会”两个选项的人数总比34.1%,这样的数据说明,语文教师很少用写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调查数据也反映出,语文教师缺乏使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既很少自主组织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也很少按照教材要求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综合活动,为学生体验生命创造环境。

“你的语文老师有没有就某个单元,比如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单元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比如辩论赛?”这一题目的数据显示,有30.2%的学生选择了“从不”这个选项,说明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语文教师没有组织过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另外有35.7%的学生选了“很少会”这个选项,21.7%的学生选择“偶尔会”这个选项,加起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反映出语文教师较少组织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另一个题目“在学习完‘家园的呼唤’和‘生命’这样的单元后,你的语文老师有没有按照单元总结中的要求组织你们进行与生命有关的综合活动?”的数据显示更是有高达45.5 %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这个选项,另有36.9%的学生选择“只有一两次”这个选项,可以说,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使用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综合这些数据来看,语文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分析教材选文,揭示课文主旨,较少使用拓展课外阅读方式、写作训练方式,几乎没有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因此,该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实施方式单一。

(2)拓展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语文老师很难有时间跟每一位学生谈论如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因此,推荐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感悟,会大大提升生命教育的效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跟踪了解,以及时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难。然而事实上,有25.3%的学生明确表示,老师推荐感悟生命意义、感恩生命、珍惜生命类的读物后,“从不”做任何指导,选“很少会”指导的占27.4%,“偶尔会”指导的占34.1%;另外,31.5%的学生也否定了教师组织汇报读书心得一事。这说明语文教师一般在向学生推荐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后,很少会给学生做阅读指导,也不注重学生的阅读反馈,这往往会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3.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效果欠佳

本次对学生的调查,就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实施效果不佳的两个问题。

(1)学生有珍惜时间的意识,但难以在现实中做到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还是能清楚地认识到需要珍惜时间,说明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当问到是否能做到珍惜时间时,只有13.7%的学生表示能一直珍惜时间,21.5%的学生回答能在大部分时候珍惜时间,两者加起来也只有35.2%,剩下的64.8%的学生都很难做到珍惜时间,因此,真正能做到珍惜时间的人还是少数的。

(2)学生在思想上能接受挫折,但在行动上不努力解决挫折困难

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相对简单,他们一般也不会遇到很大的挫折,但即使如此,仍有学生表示不能很好地解决困难,面对挫折。学生问卷数据显示,在面对挫折时有21.0%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挫折,并能认识到挫折会使人强大,48.8%的学生能认识到有挫折是正常的,16.8%的学生也表示可以接受,但更希望可以没有挫折,说明这部分学生接受挫折是有点无奈的。总而言之,大多数学生还是有接受挫折的意识。

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学生究竟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到,有 27.1%的学生表示从不努力解决,37.7%的学生表示很少努力解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引导的偏颇

(1)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成绩

教师问卷的数据显示,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比较高。关于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程度的题目中,有26.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关注”,还有38.2%的教师选择“比较关注”,只有16.2%的教师选择很少关注”。与此同时,有20.6%的教师明确表示,学校经常将学生成绩纳入教师工作的考核,有54.4%的教师虽然选择了偶尔将学生成绩纳入教师工作的考核,其中,可能有些教师是出于照顾学校情面而作出此选择。

(2)学校很少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有关学校对学生成长过程关注情况的数据显示,有13.2%的教师认为“非常关注”,还有22.1%的教师选择了“比较关注”,但两者加起来还是少于选择“很少关注”的41.2%这个比例 。这说明,学校还是比较忽视学生的成长过程。

这所学校是灵宝市比较好的一所小学,规模大,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学校特别重视教学工作,关注学生成绩,关注升学率,忽视学生成长过程。曾经还发生过学校将一位从乡镇交换来的语文教师强行遣返的事件,只因为该教师所带的班级在期中考试时语文成绩排名最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也势必不会花费过多精力来思考生命教育,不会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当然也不会考虑到生命教育内容的完整性,而只是思考怎样能让学生考高分。

2.语文教师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同及行为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一般都会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原因来自语文教师自身。

(1)语文教师对生命教育没有明确认识,重视程度也不高

当问及语文教师们对生命教育的了解情况时,有38.2%的教师表示了解很少,20.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这两部分加起来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对生命教育并没有明确的了解与认识。在重视程度的调查中,有10.3%的教师认为,没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32.4%的教师觉得无所谓。

这两组数据表明多数语文教师对生命教育没有明确认识,重视程度也不高,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生命教育的内容片面了。

(2)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您怎么看待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只有13.2%的教师认识到语文学科对实施生命教育的优势,选择“应该的,语文教育也具有优势能”;有32.4%的教师表示“不太能接受,会增加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量”;36.8%的教师认为无所谓;余下的17.6%的教师表示“根本无暇顾及”。

因此,总的来说,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这也是造成生命教育内容片面和实施方式单一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们不会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仅仅局限于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更不会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比如在讲《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只停留在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在犯错误时,要勇于承认错误,善于反思,总結并吸取教训,同时,也因为教师过于强调成吉思汗勇于承认错误的这一品质,忽视了这个行为本身是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错失了一个启发学生尊重一切生命的好机会。

(3)语文教师有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但行动不足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表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有很大偏差。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教学中,47.1%的教师表示会给学生总结每一篇课文的中心,并要求背诵。而在处理配套的语文练习册阅读题时,有11.8%的教师要求学生写统一的答案,33.8%的教师要求学生尽量答案统一,可见语文教师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思考,没有兼顾学生思想的差异性,也没有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师的这种做法下,即使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也很难被发现和认可,也容易导致生命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4)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但忽略学生珍惜时间行为的养成

珍惜时间是教师对学生最多的忠告之一,根据对教师给学生积累珍惜时间名言警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因此,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也很高,但教师普遍忽略学生珍惜时间行为的养成。根据调查有33.8%的教师偶尔会督促学生珍惜时间行为的养成,35.3%的教师很少会,还有13.2%的教师不会督促。

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强调,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珍惜时间,但没有在具体实践中有所行动,学生就很难做到珍惜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却难以在现实中做到的原因。

(5)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意识,但忽略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战胜困难,积极面对生活的文章,经过调查,语文教师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课文教育学生直面挫折,但只有意识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小学生遇到的挫折不会很多很大,一般都体现在学习上,但当问及教师是否会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时,有30.9%的教师回答很少会,还有16.2%的教师说不会。其实当有学生考试不好时,这是老师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在帮学生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无形中就让学生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也不能不管,而是要冷静分析。当一些好的学生不怎么会遇到困难时,就需要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来培养这部分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但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半数的老师很少会或者不会给学生设置困难,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只有接受挫折的意识,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要强化生命教育的理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师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往往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在生命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学校理应引领教师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理念,具体做到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比如鼓励教师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还要为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提供有利的环境,比如在春天允许并鼓励语文教师带学生走进校园一角,感受生命的成长等。

(二)语文教师要加强生命教育意识

1.语文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教育

语文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教育,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既可以自主学习,阅读有权威性的生命教育著作;查阅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期刊文献;观看生命教育之类的视频,也可以几个老师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学习中互相探讨补充生命教育的内涵,使自己对生命教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保证在教育学生时能够考虑全面。

2.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优越性,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善于发现教材中那些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的选文,依靠语言文字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情感打动学生,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有必要时还可以合理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利用好每一个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

其次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语文教师还要依据教材内容规划合适的生命教育内容,如在低年段主要教学生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存在状态,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喜爱之情。中年段逐渐过渡到教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培养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意识。高年段继续完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并重视学生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行为的养成,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做到。

最后教师要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看到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全面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语文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1.拓展课外阅读,升华生命情感

除了分析教材选文,语文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的课外读物,比如感悟生命意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升华生命情感,当然在向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后,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做好反馈工作,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真的有所收获。

2.指导写作训练,记录生命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搜集积累成长过程中的有意义事件,也可以让学生写写动植物的生长观察日记,记录下动物或植物逐渐生长变化的过程,以一株盆栽或一棵树为例,让学生有一个长期的跟踪观察,从发芽、开花到结果,在这样的生命变化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还可以借助动植物生命力的顽强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生命的信念,在此基础上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通过写作有利于学生将生命教育内容内化。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起在写作中渗透生命教育。

3.开展实践活动,体验生命过程

生命有生与死这样的起始和终结状态,同时,生命也是一种过程。因此,生命教育具有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情感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實践活动操作起来会比较占用时间,但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是再多的语言文字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可以考虑每学期组织三次左右的实践活动,比如以“认识生命,感受生命力量”为主题组织一次综合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可以是公园,也可以是田地,或者校园的小花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感官来感受生命。再比如以“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为主题举行一次小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的思考。总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2-54.

[3]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1.

[4] 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國教育学刊,2002,(4):7-8.

[5] 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19-20.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7] 李娜.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生命教育研究—以苏教版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life education; respect life; cherish life

责任编辑 晓 潭

作者:李冬梅 杜秀花

上一篇:论析生态园林城市构建研究论文下一篇:听力课教学改革下大学英语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