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2024-05-03

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共14篇)

篇1: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元代著名诗人王冕的《墨梅》写得好:“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助梅花赞扬正直,清白的精神, 雪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梅花傲然挺立在风雪中,愈是寒冷,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朵朵冷艳,缕缕幽芳,令人赏心悦目,俗话说:傲骨梅无仰面花。雪停后,风住后,梅花早已开满了,王安石的《梅花》,就把梅花的“遭遇”写出来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啊,难道那朵朵梅花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篇2: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的一位民族英雄的《石灰吟》。石灰在深山里经受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但是它全然不怕,其实,它的苦又有谁说得出来呢?它的坚强,它的顽强的生命难道不是人类的奇迹吗?

只要太阳明天能升起,希望就会永在!

篇3: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生命教育,启示

个体犹如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绿叶一般, 由于它们的鲜活存在, 得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出耀眼的光芒, 散发着生命的亮色。生命教育能够将生命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首先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当个体以其最优越的态势展现生命的魅力光环时, 也是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生命教育缘于人的生命, 缘于生命的发展而发展, 必将随着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提高。随着我们对个体认识的深入, 我们会更真切地体会生命的律动, 超越自身的认识局限, 将教育与人的生命有机地联结起来, 使每一片生命的绿叶呈现耀眼的亮色。

一、传统智力观对生命成长的抑制

传统的智力测验强调对人的量化管理和选拔、裁定, 智力测验就像一把尺子一样排列每一人的智力水平。与传统的智力发展观相伴随的是“一元化的教育”, 一元化教育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 教师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教师通过统一的规范化测验, 将学生加以甄别, 以便于规范教育行为和提高教育效率。尤其对于数学、科学、语文、历史等重要学科的测试, 更是如此, 形成了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 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传统智力观。

由于传统智力观的单一和线性要求, 人的内部潜在能量被抑制, 除智力以外的其它天分被忽视, 甚至遭受打击, 抑制了人生命成长和终生发展。应试教育便是传统智力观的具体表现, 由于坚信智力是可以培养并可以被检验的, 考试成绩是智力发展的唯一可信的标志, 所以, 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就成为考核教学水平和检验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体制下,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这样一个信条:分数的高低决定自身价值的大小, 考试的结果决定人生的成败, 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 教育被异化, 学习成为负担甚至成为抑制人发展的工具。

传统的中学教育目标直指大学, 而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结果是学生上了大学并不快乐, 甚至失去了生活方向和价值观, 大学生轻生和产生心理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据专家分析, 大学生心理失衡甚至自杀与应试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进入大学之后, 十几年寒窗修成正果的大学生们忽然发现:考试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分数也根本无法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必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感情等一系列人生命题。压力产生之后不能化解, 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 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从侧面反应了“智商式思维”带来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

传统教育考试统治了课堂教学, 考试与测验往往成了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的目的。学校教育的测试体系, 使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异常突出。语言和数理逻辑强的学生, 被送入大学并接受最好的大学教育, 而有其他良好天赋的学生, 由于语言、数理逻辑能力差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发展机会。而进入大学的学生, 应试之外应具有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诸如人际交往等。

更为可悲的是,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 都在用统一的标准化试题去检测每一个学生, 用世俗的目标去塑造每一个孩子, 在无休无止的练习中磨灭他的特质与天赋, 而在人生目标选择上, 周围人也会用世俗的眼光迫使他放弃自己的完美追求而认同世俗观念。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这样被抑制, 一颗颗创造之星就这样殒灭了。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有呈现生命亮色的可能, 取决于对人智能发展的理解, 与一定的教育实践直接相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 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一方面,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 另一方面, 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 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几种智能:

1. 言语——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是指听写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 音乐——节奏智能。

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音乐, 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 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 逻辑———数理智能。

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 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 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 视觉———空间智能。

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的关系并借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的关系的敏感, 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 身体———运动智能。

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 表现为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 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 自知———自我认知能力。

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 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 交往———人际关系智能。

主要指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能力。

8. 自然观察者智能。

主要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 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 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存在于个体身上的智能类型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种, 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智能。加德纳断言, 多元智能测验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未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倾向, 从而进行适当地教育。正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集结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智能, 而其中某种智能必将在一定的后天环境影响下, 会在儿童身上有所凸现, 而使个体生命如绿叶般呈现亮色。

三、多元智能之于生命教育的价值

传统智能理论注重人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 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 应试教育必然彻底毁灭天才的个性与天赋。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大千世界, 千姿百态,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 让所有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按照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真理去走人生的路, 其结果必然是无数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这时, 整个社会就会变成绞杀天才的巨大的理性机器。”所以, 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发展, 使人学会生存, 并“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每个独一无二的人都有其所潜隐的特殊能量, 而这种能量一旦被激发, 他则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旦被压抑, 他则会因不适合个人特征, 导致身心俱损。怎样实现学生的潜能向良性发展呢?

一、珍惜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

当前, 我们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但要真正做到因人适教, 把他们造就成为各有特长的有用之材, 必须珍惜每个人生命中呈现的亮色。

河南省濮阳市一所小学校长讲的故事对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有所启发。该校学生单良聪明好动, 一、二年级就参加了学校的课外曲艺活动小组。但他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家长怕他学习跟不上, 曾想让他终止学艺。校长却鼓励他继续请名师指点, 并且每学期都给他发“特长生奖”。后来, 单良才艺大增, 连续在省和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拿金奖。

可见, 有爱好和特长的孩子, 因为教育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如果单良的老师和家长坚持要他先考好成绩再去学曲艺, 可能特长就荒废了。

二、努力实现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促进

当一种智能被挖掘, 其他智能会像潜伏的激流被激发, 从而使整个生命价值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滤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总是和周围的事物联系着, 并且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能够呈现出耀眼的绿色, 也取决于各种智能之间是否有协调发展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爱恩斯坦的一只小板凳的故事, 以及老师对他的嘲讽。孤僻木讷掩盖了他的卓越的思考力、非凡的洞察力, 以至于人们都认为他智力低下。是母亲挖掘了他的音乐智能, 使他在音乐温柔而深邃的怀抱里找到了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 随之他在叔叔的指导下又打开了数学王宫。他潜在相互联系的各种智能爆炸般地突显出来, 最终登上了物理学的顶峰。

三、在课堂养育生机盎然的生命亮色

“课堂的价值体现就是师生生命的体现!”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得到以充分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生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秉承“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的教学理念, 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提升到生命层次。我们如能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就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如绿叶般呈现耀眼的亮色。

承认人的多元智能, 把人当作教育目的本身, 努力追求人格的完满发展。这种教育给予人的不再是对付生命的手段, 不是把人变成一个没有人生最终追求的机器人, 而是把人塑造成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 同时又充满激情的、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 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篇4: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 生命教育 启示

个体犹如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绿叶一般,由于它们的鲜活存在,得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出耀眼的光芒,散发着生命的亮色。生命教育能够将生命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首先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当个体以其最优越的态势展现生命的魅力光环时,也是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生命教育缘于人的生命,缘于生命的发展而发展,必将随着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提高。随着我们对个体认识的深入,我们会更真切地体会生命的律动,超越自身的认识局限,将教育与人的生命有机地联结起来,使每一片生命的绿叶呈现耀眼的亮色。

一、传统智力观对生命成长的抑制

传统的智力测验强调对人的量化管理和选拔、裁定,智力测验就像一把尺子一样排列每一人的智力水平。与传统的智力发展观相伴随的是“一元化的教育”,一元化教育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教师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教师通过统一的规范化测验,将学生加以甄别,以便于规范教育行为和提高教育效率。尤其对于数学、科学、语文、历史等重要学科的测试,更是如此,形成了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传统智力观。

由于传统智力观的单一和线性要求,人的内部潜在能量被抑制,除智力以外的其它天分被忽视,甚至遭受打击,抑制了人生命成长和终生发展。应试教育便是传统智力观的具体表现,由于坚信智力是可以培养并可以被检验的,考试成绩是智力发展的唯一可信的标志,所以,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就成为考核教学水平和检验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这样一个信条:分数的高低决定自身价值的大小,考试的结果决定人生的成败,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教育被异化,学习成为负担甚至成为抑制人发展的工具。

传统的中学教育目标直指大学,而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结果是学生上了大学并不快乐,甚至失去了生活方向和价值观,大学生轻生和产生心理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据专家分析,大学生心理失衡甚至自杀与应试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进入大学之后,十几年寒窗修成正果的大学生们忽然发现:考试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分数也根本无法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必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感情等一系列人生命题。压力产生之后不能化解,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从侧面反应了“智商式思维”带来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

传统教育考试统治了课堂教学,考试与测验往往成了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的目的。学校教育的测试体系,使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异常突出。语言和数理逻辑强的学生,被送入大学并接受最好的大学教育,而有其他良好天赋的学生,由于语言、数理逻辑能力差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发展机会。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试之外应具有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培养,诸如人际交往等。

更为可悲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用统一的标准化试题去检测每一个学生,用世俗的目标去塑造每一个孩子,在无休无止的练习中磨灭他的特质与天赋,而在人生目标选择上,周围人也会用世俗的眼光迫使他放弃自己的完美追求而认同世俗观念。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这样被抑制,一颗颗创造之星就这样殒灭了。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有呈现生命亮色的可能,取决于对人智能发展的理解,与一定的教育实践直接相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几种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这种智能是指听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的关系并借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的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指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能力。

8.自然观察者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身上的智能类型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种,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智能。加德纳断言,多元智能测验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未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倾向,从而进行适当地教育。正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集结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智能,而其中某种智能必将在一定的后天环境影响下,会在儿童身上有所凸现,而使个体生命如绿叶般呈现亮色。

三、多元智能之于生命教育的价值

传统智能理论注重人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应试教育必然彻底毁灭天才的个性与天赋。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让所有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按照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真理去走人生的路,其结果必然是无数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这时,整个社会就会变成绞杀天才的巨大的理性机器。”所以,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使人学会生存,并“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每个独一无二的人都有其所潜隐的特殊能量,而这种能量一旦被激发,他则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旦被压抑,他则会因不适合个人特征,导致身心俱损。怎样实现学生的潜能向良性发展呢?

一、珍惜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

当前,我们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要真正做到因人适教,把他们造就成为各有特长的有用之材,必须珍惜每个人生命中呈现的亮色。

河南省濮阳市一所小学校长讲的故事对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有所启发。该校学生单良聪明好动,一、二年级就参加了学校的课外曲艺活动小组。但他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家长怕他学习跟不上,曾想让他终止学艺。校长却鼓励他继续请名师指点,并且每学期都给他发“特长生奖”。后来,单良才艺大增,连续在省和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拿金奖。

可见,有爱好和特长的孩子,因为教育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如果单良的老师和家长坚持要他先考好成绩再去学曲艺,可能特长就荒废了。

二、努力实现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促进

当一种智能被挖掘,其他智能会像潜伏的激流被激发,从而使整个生命价值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滤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总是和周围的事物联系着,并且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能够呈现出耀眼的绿色,也取决于各种智能之间是否有协调发展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爱恩斯坦的一只小板凳的故事,以及老师对他的嘲讽。孤僻木讷掩盖了他的卓越的思考力、非凡的洞察力,以至于人们都认为他智力低下。是母亲挖掘了他的音乐智能,使他在音乐温柔而深邃的怀抱里找到了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随之他在叔叔的指导下又打开了数学王宫。他潜在相互联系的各种智能爆炸般地突显出来,最终登上了物理学的顶峰。

三、在课堂养育生机盎然的生命亮色

“课堂的价值体现就是师生生命的体现!”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得到以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生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秉承“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的教学理念,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提升到生命层次。我们如能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如绿叶般呈现耀眼的亮色。

承认人的多元智能,把人当作教育目的本身,努力追求人格的完满发展。这种教育给予人的不再是对付生命的手段,不是把人变成一个没有人生最终追求的机器人,而是把人塑造成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篇5:小学五年级作文:生命的启示

春天来了,种子开始发芽,风,有时猛烈的刮来,种子想倒下,可又不想自干坠落,在茫然中,这弱小的生命又坚强不屈的活了下来。

炎热的夏日,种子已长出根和叶,夏日的暴晒与大雨的---害,让它感受到了恐惧与害怕,唯有云朵一直为它撑着伞,让它在这个夏日里感到了温馨与关怀。

秋天来临,这矮小的种子发出了芽枝,我想它一定在享受着美妙与奥秘,看着落叶片片往下落,它不---感到了惋惜,随着岁月的流失,它开始叹息整日沉睡在石缝里。它又是多么希望石头也会碧绿,在这里,它学会了怜惜。

冬雪飘飘,它已成为了一棵光秃秃的小树,雪花飘伏在它身上,让她感到了无比寒冷,好像被冻僵了,这这冬雪中,它忍耐了很久。

经过了春夏秋冬,小树上已结满了果实累累,而它又庆形自己没有被困难压倒,因为它的坚强与忍耐,克服了这一切困难。

从中使我感悟到了生命的志力坚强,生命的壮观,生命力量的伟大。

篇6: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好景不长,由于我和家人都是栽培植物这一行的门外汉,并没有对这棵树特别关爱,平常也只是浇浇水罢了。不多久,麻烦便来了。缺少营养来源的`幸福树,很快便不再“幸福”,而且以飞快的速度凋零。原本“风华正茂”,绿油油的叶子,配上挺拔的树干,十分讨人喜欢。现在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爷爷,再也见不到那引以为傲的绿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和那铺满枯叶的花盆,实在是惨不忍睹,令人触景伤怀。

我和家人愁啊!死马当活马医,为了这棵“幸福树”,拼了!泥土保持湿润,每隔七天灌输一次营养液,定期施肥,给他最好的阳光地带……简直是使出浑身解数,但情况却一直没有好转。眼看临近冬天,爸爸又找了好几件穿不上的衣服,把树裹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能不能生存下去,创造奇迹,只能看这棵树的造化了。

事过已久,“幸福树”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家人们也对它渐渐冷落了,把它放置在阳台的墙角里……

阳春三月的一个早晨,我到阳台呼吸清新空气。蓦的,我被眼前情景吸引了——“幸福树”居然发出新芽了!轻轻抚摸着那青绿色的小芽,如婴儿的小脸一般,嫩嫩的,柔柔的,一股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喜出望外,恨不得把这个消息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微风中,“幸福树”轻摇着嫩叶,舒展着腰肢。那一刻,我感觉眼前满是绿色,心情格外舒畅。

篇7:生命的启示高中作文

一、高处不胜寒

那屹立于高山巅上几千年的傲松,却始终奋进,所谓“高处不胜寒”,严松不怕风霜的洗礼,傲然独立,扎根于碎石之间却能站直身板,生命的高度,表现的淋漓尽致,B洒脱不羁,“手”可摘星辰”我为之佩服。

正如前人所说:逆境出人才。高山的植物为何一味追求寒冷?生物学家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这是一种生存的技巧。给生存一点勇气就要去不断地争取。高山上的雪莲,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勇气,“尽态极妍”是它不懈地追求目标,生存为之伟岸而美丽。

二、卧薪尝胆

生存就那么甜美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生命的过程需要甜蜜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雨露霜洗,温室中的花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知道胆的味道,“大道出陷阱,逆境变通途,”在生命的每一刻,都必须具备一套生存的本领,谁知风吹浪打,C沧海横流不期而至?所以,在生存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卧薪尝胆,生命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上精彩引言,犹如一江春水上荡漾着桃花)

三、做一朵蒲公英

给生存一个风帆,让我去周游世界。让我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让我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给生命一个飞跃,让我D体会生存的伟大。这些,都要靠生存来完成。

要做生命中的一个佼佼者,就要学会一套过硬的生存本领。生存的争取,需要每一个生命不懈的努力,多少人为了生命而不惜人性,而又有多少人为了国家、人民又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争取生存,你就要做得光荣、深刻、突出。

篇8: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关键词:生存,死亡,选择,放弃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也曾经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在短暂的一生中, 他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野性的呼唤》、《海狼》和《马丁·伊登》等作品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然而, 在他众多的作品当中, 《热爱生命》这部短篇小说才是我的最爱。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许多人生启示, 也教会了我很多人生哲理。

《热爱生命》这部作品的背景被设定在了“淘金热”时期, 这与作者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淘金故事不无关联。小说的主人公为了淘金和同伴开始了冒险, 历经艰辛, 他们成功地找到了金块, 但欣喜过后, 他们却不得不接受回程途中的种种危险和艰难。背着沉甸甸的金块, 他们渐渐高兴不起来, 因为金块固然价值连城, 但重量却超出了他们的负荷, 更糟糕的是, 他们已经耗尽了所有的食物。

他们热爱金块, 这点毋庸置疑, 否则他们也不会千里迢迢来淘金, 但他们也热爱生命, 试问世间有谁不热爱生命呢?然而二者不可得兼, 他们却只能取其一。面对金块的诱惑, 身处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 二人的选择截然不同, 他们的结局也发人深省。是选择生存还是选择死亡?所有人都会持相同的观点, 那就是选择生存, 毕竟“蝼蚁尚且偷生”, 何况人乎?可这一决定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下, 因为选择生存就意味着放弃辛苦得来的金块。要知道当装满金块的袋子就背在你身上, 要扔掉它需要莫大的决心, 而且即使这样是否能生存仍然是个未知数;但如果选择保留金块, 则必然因为体力不支而失去生命, 走向死亡。处在进退两难的窘境, 他们必须做出选择。作为旁观者, 我们不难清楚地看到此中道理:当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 任何物质财富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贪婪和无度的欲望能够把人带上不归路。人必须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 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事实证明, 为了生存, 我们必须放弃所谓的“金块”, 而且不要有一丝犹豫。

通过放弃金块, 小说的主人公得到了生还的机会, 但为了生存, 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寒冷、伤病和野兽都在威胁着他, 然而饥饿才是最大的敌人。多少次他没有任何东西果腹, 草根、树皮、浆果和苔藓成了不可多得的美食;他甚至为了抓两条小鱼企图淘干整个小水塘;他也曾经因为过度饥饿幻想着枪中仍然有一颗子弹供他捕猎;他最终存活下来竟然是由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咬破了狼的喉咙。这一切不乏讽刺, 却极度真实, 对我们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 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要充满信心和勇气, 要敢于面对逆境, 甚至困境, 更要具有解决问题和生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说过:“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这是对社会普遍现象的一种概括, 同时也带有一丝对现代人的担忧,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看见后天最绚丽的阳光。

《热爱生命》给人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要学会坚持, 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机会, 也要坚持下去, 直至最后的胜利。小说中主人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 最终能够成功存活下来, 这也是由于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坚持到了最后, 在万分之一的生还几率中他赢了, 生存是他应得的报偿, 也是命运对他的馈赠。只有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为之努力坚持, 幸运才会降临到人的身上。

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留生存的希望, 但同时不能违背道德, 不能为了求生就不择手段。当主人公被饥饿折磨得极其痛苦的时候, 他看到了同伴比尔的骸骨, 在嘲笑比尔临死仍然不放弃金块的同时, 他却没有吸吮比尔的骨头, 尽管比尔曾无情地抛弃他而独自逃生, 尽管吸吮骸骨可以缓解致命的饥饿。这告诉我们无论处在任何境况下, 都应该守住道德的底线, 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够被传承, 道德才会被弘扬, 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 淘金者的生命得以延续。通过向船员讨要的面包, 作品也告诫人们随时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因为人生不可能一路坦途。夸张一点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人生的种种逆境, 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准备着。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淘金”, 每个人都将经历种种苦难。人们需要在人生的苦痛和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人们也需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对生命的热爱, 这正是《热爱生命》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参考文献

[1]Jack London.Love of Lif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篇9:试论《生命 生命》对我们的启示

时我们也受到极大的启发。

一是作者敏锐地扑捉意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生命汹涌澎湃,要解释何为生命是一件十分棘手的的事情。哲学家善于高屋建瓴,这样解释生命: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这是不是越解释越抽象,以致于人们弄不懂。生物学家这样解释生命: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还有其他学者的解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他们的解释没有文学作品来得实在痛快,让人一看就懂。杏林子通过三个意象,把生命是生命很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是飞蛾,二是香瓜子,三是心跳。这三个意象涵盖了生命体的三大分类,可感、可触,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意象本来是诗歌的写作手法,作者为了写清一件事情,借来为“我”所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把复杂的问题形象地献给读者,让读者初步把握了生命的轮廓,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二是作者对生命肃然起敬的高尚情懷。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弄死一只飞蛾,是在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对我们来说,不用考虑,直接弄死它,但作者没有这样做,她“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她的善良促使她不敢毁灭生命,那怕是极小的生命载体。生命不分大小,都有生存的权利。

地球属于人类的家园,也属于动植物的家园,只有大家共同分享,才有欣欣向荣的气氛。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动植物想独霸地球都是痴心妄想。希特勒的惨败、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都证明了妄想称霸世界的行为有多么可笑。杏林子没有弄死飞蛾,是因为她深深地懂得共享生存空间的重要性。不是吗?一颗小小的香瓜子也“在墙角的砖缝中,冒出了一截小瓜苗”,“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杏林子通过这两个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写出她对生命的敬意,生命不分大小足以擎天撼地,包括“给我极大的震撼”的“我”的心跳,都令我肃然起敬!

三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刻理念。

《生命 生命》的震撼力不在于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而是在于作者通过肃然起敬的描写对生命的深刻感悟。飞蛾“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生命的强烈、鲜明, “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 香瓜子的小瓜苗“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令我肃然起敬! ”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感悟到自己的生命。

飞蛾的生命令我震惊、香瓜子的生命令我肃然起敬、我的心跳“给我极大的震撼”,正是这三种生命体征让“我”感悟到:生命属于自己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属于自己的,怎样度过生命也是自己应该考虑的事情,有意的生命过程是让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我们的价值是让亲人放心,让社会安心,给学生爱心,给自己一颗平常心,不与世俗争宠,不与同事发生纠纷,不与任何人交恶。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如果我们会为我们的生命过程点赞,说明我们没有白白浪费生命,我们活得有意义,既没有辜负别人的期望,也没有对不住自己。

一生平凡,不伟大也不龌龊,幸福快乐地走过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过程。当我们仰望夕阳的时候,微笑着欣赏芸芸众生,车水马龙,并为他们的生命虔诚地祝福,说明我们已经具有佛心,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

篇10:初中作文:生命的启示

我特地查了一下字典:“生命”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所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了“生命”一个科学的解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一个人最神圣最珍贵的东西。

生命是一段时间,它是指我们活着的这段时间。然而时间总有开始与截止,对于生命而言,它的起点就是生,它的终点就是死,生死之间又有何不同呢?

爸爸对我说:“看到你的成长,我们赞叹时间的力量,它给了生命活力,看到父母的衰老,我们感叹时间的无情,让生命渐渐老去。”妈妈对我说:“回首过去,死去的是可惜的,我稀里糊涂地过完了半个生命的进程,却不觉有什么成绩,当想要创造成绩之时,却又觉得失去了机会。”时间在走,生命在流。

时间是生命的间接描述。有些人在临终前说:“我的一生是有意义的。”而有些人在这时却后悔年轻时不珍惜时光,老了想有所作为却力不从心。我们的日子在时间流里,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当我们的日子到了尽头的时候或许才会感叹自己的生命之短,才会感叹还有很多事情没去做。是的,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浪费时间就是牺牲生命,浪费时间便等于慢性自杀。

花有重开日,人无少年时。生命恒等于时间,而生命又是有限的,人生在世,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李清照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说过:“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生命在这儿又意味着什么呢?是奉献,是责任,是使命。

岳飞精忠报国抗金兵,林则徐虎门销烟大涨民族之气,陈景润歌德巴赫猜想采摘了数学巅峰的硕果,冯艾舍去了优越的条件来到边远山区支持希望工程。他们让生命成为一道彩虹!

是的,生命是珍贵的,但它可以是宝贵的,更可以是可贵的。奥斯特罗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它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回首自己十六载的生命历程。我感觉自己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是在平凡中走过了童年,没有过多地幻想什么,没有太多的荣誉,也没有刻骨铭心的失败,但它对我来说是幸福的,快乐的,有意义的。家庭的幸福孕育了我的性格,父母的教导和关爱告诉了我为人之道,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让我茁壮成长,生活和学习上的顺利让我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总之,我觉得我的生命就像一艘小船,船里的我荡起主宰生命的双桨,对于未来我无法预言,但我仍会在涟漪中划起桨去探索未知的生命,去获取生命的硕果!

篇11:生命的启示作文800字

海伦·凯勒的一生是不幸的,然而她的生命是坚强的,是美好的,是辉煌的。在一岁半的时候,由于疾病而丧失了视觉和听力的她,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事啊!从此以后,她的生命似乎已失去了光彩,如同她那眼中的黑暗世界,然而她的心是透明的。她,忍受着常人所不可想象的痛苦;她,努力地拼搏着,对未来充满希望;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去……她的一生就这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她那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不得不使人惊叹。

海伦·凯勒的一生让我感动极了,她坚强不屈,珍爱生命。她的所作所为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的道路也不可能总是平坦的,道路有弯有曲,有高有低,人的生命又何常不是呢?

如今,我已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了,时间过得真快,我就要面临一次人生的考验,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很枯燥乏味,整天面对着书本,无止境地学习,然而有时会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被教师和家长责备;有时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班主任教师训斥;有时因为与同学不和而争吵;还有时会因为……这些生命中微不足道的坎坷与海伦·凯勒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中,生与死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同一时刻,有人会因为幼小生命的.诞生而惊喜若狂,而有人却会因为亲人的离故而悲痛欲绝,生死交替,人类无法掌控。今天,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影片中讲述了我国近几年来由于交通事故而引起的人类死亡。每年,死于车祸的人高达80%,他们中间有老人,有中年,有青年,也有儿童。如今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花季般的生命就这样死于非命,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司机的不遵守交通法规,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生命突然间消失了,这怎么能不让人心痛呢?悲惨的一幕幕,无进无刻不在警示着人们,一定要注意安全,珍惜生命。

篇12:生命的启示作文500字

生命是一种力量。我路过花园时,看到一颗大树的根部突出地面,接着又顽强地钻进地底。那根,那么坚硬,那么粗壮,那么牢固!它在雨露下茁壮成长,努力吸收着养分,保护着自己的生命。我仿佛看到了这颗树的生命,那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啊!

生命是一种活力。我和妈妈来到鱼市,只见鱼儿们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突然有一条鲫鱼蹦出水面,摔在地上,它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极力挣扎,跳动着身体,好像是在向我们求救。我看看妈妈,妈妈此时正用一种同情的眼神看着那条鲫鱼。我犹豫了一下,鼓足了勇气说:“我去救它!”我慢慢的把手伸向那条鲫鱼,此时我的心七上八下的,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抓鱼呢。我闭上眼睛,迅速地抓住它,以飞快的速度扔进水盆里。看着鱼儿又回到水里欢快地游着,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妈妈夸我是好样的,救活了一条生命。

生命是一种信念。就在前不久,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由于种种原因,在事故发生的第八天,奇迹发生了,被困的153名矿工中有115名矿工成功获救。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种信念,他们坚信,首长会派救援官兵来救他们的,由于这种信念,使他们成功的活了下来。

生命还是一种无私的奉献。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瞬间,房屋倒塌,尸横遍地。救援官兵们不惜一切代价,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渴望生还的生命。有一位官兵精疲力尽时还跪在地上说:“让我救人吧!我还能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啊!

篇13:个体生命价值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1]个体是全部历史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生命是人类社会不断繁衍生息的动力之源,有生命的个体在相互的交往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自身和创造着历史。同时,人的存在从来都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一定的意义即活着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它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观物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任何一种价值都是人所特有的,没有人的存在就不会有所谓的价值。

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每一单独的个体当依据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个体生命差异性等等的不同,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具体的特定的价值,以便完成自己特殊的人生任务。在社会历史演变的进程当中,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其生命价值的超越性就在于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也就是说,在追寻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超越以获得心灵上的安顿。

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具有价值的存在。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生命不仅被物化同时受到冷漠。“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为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创造了机遇和条件。”[2]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但试问我们真的实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真的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真的实现了人的自由自觉吗?答案是否定的。个体生命价值在以物质和欲望为轴心的社会,被披上了新的外衣,遭遇新的变化。

1. 被物化的个体生命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3]如今,我们正处于马克思所描述的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每个人被贴上价格的标签,评判人的价值标准,要看他有所拥有的“物”(金钱、权力、美貌、奢侈品),而人内在的品德(真、善、美)在物质的支配下,显得苍白无力。人类发明手机是为了使生活更加便捷,可是多数人却成了手机的奴隶,手机是人们的“鸦片”。每天刷微信,微博,各种真人秀节目吸引人们的眼球,似乎只要有一部手机,有网络,就可以度过此生一样。人们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自己无关的人或事物身上,无法摆脱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烦恼,个体生命价值则通过物质来衡量,物质是个体生命价值大小的象征。

2. 被漠视的个体生命

人作为个体存在,对其生命价值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人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生命价值在哪里,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混一天,是一天。而生命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拥有生命的时候不珍惜,当死亡临近的时候才慨叹它的短暂。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生活在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似乎迷失了自我,对个体生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据《中国日报》报道,自杀已成为中国20~35岁人死亡的第一原因。每天大约有685名、每年约有25万人中国人自杀;有自杀企图的人则在250万到350万之间,其中青年人不在少数。[4]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感情压力等等。自杀率的不断上升,暴露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同时,空难、地震、水灾、恐怖事件的频繁出现,剥夺了无数人的生命,对于生者而言,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产生失落感,但这种失落感持续的时间很短,大多数人都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似乎是与自己无关,除了有某种同情之外不会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他们多数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他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个体不过是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迟早是要死的。”[5]正因为生命是有死的,也即生命具有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在有限的时空当中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而不是碌碌无为。如若对生命都能如此的漠视又何谈个体生命的价值呢?人逐渐的失去了他的中心地位,成为了达到经济目标的工具,人已经同他人、社会、自然相疏离,失去了同他们的具体的联系,人的生命已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二、个体生命价值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人的发展是生命价值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是为大多数人而服务的,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的生命动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培养不应在像以往只关注数量上的增长,而是要更加关注个体,即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生命价值。教育不仅要加强对个体生命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丰富个体生命的价值。同时,教育还要促进个体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以实现个体生命内在本质的丰富性。因而,个体生命价值通过教育得到升华。

1. 教育要加强对个体生命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

现代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世界,在不停地、不断地撩拨人们的欲望神经,到处都是诱惑、是刺激,也到处都是陷阱,让人们欲罢不能,使其成为了一个“物化人”。忽视人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教育,变成了“物的教育”。现代教育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导致了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轻视,不可避免地使人被教育成为掌握知识的工具。

物质世界越丰富,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越贫乏,越容易失去人存在的价值。相反,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内在丰富性,支撑其有限的生命,赋予其更高的存在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成为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某种人(被物所束缚,成为物质的奴隶)。这就需要教育来建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使个体摆脱物的束缚,成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整个人类都有价值的存在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是个体生命得以实现价值的内在核心动力,而教育则是使个体建构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媒介。充分发挥教育对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引导功能,使受教育脱去“被物化的外衣”,重新唤醒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对于如何具体的构建精神世界,是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的努力探索。

2. 教育要使个体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要想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仅仅通过建构内在精神世界是不够的,教育还要使个体积极的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来实现。实践是一种活动,但却不是一般意义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类的特征,规定人的本质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界建立联系。随着实践的进展,联系的丰富和扩大,人的全面性随之得到发展,人的能力和智慧也随之而提升,人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得以实现。人要想得到发展,接受一定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同个体的根本需要及利益是相一致的。因此,当前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填鸭式的课堂灌输,而是应该扩大教育的领域,丰富实践的内容,从而不断提升人的实践能力。

人是目的,绝不能被当做手段;物质生产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质生产效力;生活的目的是施展人的创造力。总之,个体生命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的奴隶。教育重视对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使个体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摘要:人不仅是作为实体的存在,更是具有生命价值的存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生命价值被物化同时受到冷漠。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拓展人的实践领域,从而使个体实现其价值。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因此,个体生命价值的探究对当前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个体,生命,价值,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14:小学作文:生命的启示

孔子生命观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生命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极为关注的教育课题。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德教育。幼师生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重任,他们更应该懂得生命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孔子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能突破时代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家,他的思想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其生命观对当今时代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幼师生生命观现状

随着本科院校生源的不断加大,幼专院校逐渐失去往日的竞争力,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技能培养上,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幼师生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淡薄,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1.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虚度

由于部分幼师生缺乏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对生活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沉迷网络、厌学早恋,有的甚至沾染不良嗜好。他们生命观存在较大的偏颇,并没有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2.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表现出对生命的否定

现在的幼师生多数为“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心智尚未成熟。当面临着来自就业、学业、家庭等诸多问题,又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时,部分学生选择消极面对,逃避甚至否定自己生命的错误做法。

3.生命意识淡薄,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由于幼师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对生命道德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出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现象。如崇尚暴力、行为偏激、漠视他人生命等。

二、孔子生命观对当代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中蕴涵丰富的生命意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自己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最终成就其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今天,借鉴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生命的审视,对当今幼师生形成正确生命观具有积极意义。

1.借鉴孔子的“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体悟生命的神圣

对幼师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孔子的生命观中,最基本的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他坚决反对战争、反对剥夺人的权力,主张教化,实施仁政。《论语·先进》中“未知生,焉知死”等贵人重生的主张,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论语·乡党》中提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养生的智慧也体现其对生命的重视。《论语·述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显示了孔子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可见,孔子的生命观不仅体现出对自己生命的重视,还包括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和爱惜。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那种对生命漠视甚至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当代幼师生正是缺少生命意识教育,要想更好的感悟生命的真谛,就要深刻领会孔子“重生爱物”的思想。

2.借鉴孔子“立志仁德”的人生价值观,体会生命的价值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孔子爱惜生命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以保全生命为目的,更重要是关注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一生学习、追求和实践都在于推行“仁”。他以“立志仁德”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环节。《论语·子罕》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的生命观,能够超越生死,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对当代的幼师生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借鉴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提升生命的境界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人生的各种境遇都会碰到。如何在各种情况面前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孔子生命观的重要内容。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论语·述而》)。这种乐并不在于贫贱本身,而是超越了贫贱和富贵,达到一种更为崇高的生命境界。

幼师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过渡期,此时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这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恶性事件及心理疾病的高发。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会指导他们正确去面对各种生活困难,特别是身处恶劣环境时,更要泰然处之。

三、依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渗透生命道德教育

经典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代代传承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人类生存和生活所有领域和层面,是进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与“高效”手段。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生命道德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理念

教育是塑造灵魂、完善生命的事业,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有效开展诵读活动

经典作品需要多读,在读中感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参读、诵读、美读、比读等,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孔子的《论语》用君子之道和仁爱之心启迪众生,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激荡在字里行间的大爱。也可利用网络,搭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更好传承经典文化。

3.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本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借助校园文化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生活中。

四、结束语

总之,推进生命道德教育是幼专院校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的条件下,认真探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感受国学的巨大魅力,有助于更为深刻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利于促进幼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院林,焦霓.孔子的生命观教育与当代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5).

[2]杨结秀,谢狂飞.《论语》中孔子的生命觀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J].传承,2009,(10).

上一篇:话费补助请示下一篇:A计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