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

2024-04-22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精选8篇)

篇1: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A.家庭教育B.私塾教育C.学徒制D.官府办学

2.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A.集群式课程模式 B.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C)。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B.多样性C.共适性D.应变性

5.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在课程理论研究上,(D)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B.点钞票C.最优化策略D.经济学 9.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A.学科导向B.“宽基础、活模块”C.核心阶梯式D.模块组合

多项选择题:(3*5=15分)

1.下列关于学校本位学习的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BD)

A.重点是观察物件是如何组合的 B.重点是解释而不是观察 C.需要快速和有效地工作 D.允许有时间思考和提问 2.工作本位学习(ABCD)

A、强调个体对实践过程的参与 B.是一项合作教育的计划 C.是通过工作过程进行学习D.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学习

3.MES课程模式强调“以(BCD)”,取代了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模式。

A.学习单元为中心B.学习站为中心C.技能为中心D.学员为中心 4.工作内容分析是指对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及重要的辅助过程进行的分析,包括(ABCD)等内容。

A.工作对象B.工作步骤C.工作要求D.工艺流程规范设备工具 5.学习领域课程理念中,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分成了(ACD)。A.专业能力B.关键能力C.社会能力D.方法能力

简答题:(4*3=12分)

1.简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1分)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分)

课程实施(1分)

课程评价(1分)

2.简述“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特点。两个教育体系:(1分)两重身份:(0.5分)两种法律依据:(0.5分)两个主管单位:(0.5分)两类课程:(0.5分)两支教师队伍:(0.5分)两类证书:(0.5分)

若未详细写明具体内容,仅得一半分

3.简要对比DACUM和BAG两种工作任务分析法。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教学计划开发)。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1分)

BAG,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1分)

分析小组成员差异,DACUM的主要成员是行业专家,BAG法主要成员有实践专家、兼职实训教师和中职教师。(1分)

DACUM分析法对工作任务的分析相对表面,而BAG分析法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更为深入,更有利于挖掘出工作过程中更加深层的知识、技能要求。(1分)

论述(2*10=20分):

1.论述基于学科导向的学习情境与基于职业导向的学习情境的区别,并以本专业课程为例,举例说明。

“双元制与学习领域”课件中60-65页

2.论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历史演进过程;(5分)并结合本学期开展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谈谈你对某一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5分)

第一问历史演进过程:(5分)职业教育的早期形态是学徒制(1分)。从总体上看,近代职业教育出现以前,学徒制和学校教育是按照各自的轨道发展的。(1分)

工业革命后,理论技术的出现以及大规模生产的要求,需要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促使人们开始以“教育”的形式来培养这类人才,学徒制遭受了全面崩溃,使得职业教育课程从学徒制回到学校教育轨道。(1分)

俄罗斯制的出现,使职业教育课程返回到自己的轨道。这一轨道从学徒制延伸而来,但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徒制,而是围绕着工艺过程开发课程的发展轨道。(1分)

沿着俄罗斯制这一轨道开端后,出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它们的共同理念是围绕着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使职业教育课程与工作过程更好地对接。(2分)第二问:(5分)

(1)结合本专业实际,谈谈本专业教学的特点;(1分)(2)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择一种合理课程模式;(2分)(3)阐明选择该课程模式的理由。(2分)

篇2: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

作业要求写为1000-1500字的小论文。

在这门课中,我们介绍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教师,你赞同这种模式吗?为什么?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何为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在平时的课程与教学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首先,我们先对几个基本知识做一个了解和认知,第一,何为课程开发?其实课程开发主要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何事都是计划刚不上变化,同样,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课程应不断适应社会,科学,因此,我们需要人为的来对课程进行改革开发。

其次,在课程开发中有不同的多种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每种模式不同的特点进行选择,就此,我们主要对过程模式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何为过程模式?其实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也就是从内容出发,选择具有价值的知识,它能够代表这种知识当中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中固有的标准。在过程模式中不预先制定目标,而以过程或程序为核心。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实现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不是评价之前目标达到了多少,而是评价分析上完这节课有什么东西要改善。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过程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表述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课程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但过程模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和批评。如过程模式虽诊明了目标模式的问题所在,但未能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使课程开发者因缺乏具体的步骤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否定目标模式通过阐述课程目标来开发课程的同时,又走向了否定目标的反面,把整个课程开发局限于对学科体系进行抽象、演绎的单一来源中,忽视了社会需要、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儿童的可接受性。而涉及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用明确的准则去评价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模式从客观性来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再次,在充分了解到了过程模式的利与弊后,我会接受这一模式,但也不会完全照搬这样的模式,如果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会在将传统的教师角色改变,不再一味强调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释者、咨询者和参考资料的提供者。注意教材和活动的选择、组织和方法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其观察、实践和解释的能力。重视开放的、非形式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育环境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采用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形式化的,结构松散的,使教室不成为讲堂,而成为讨论、交流的场所,但在教学时对基本应掌握的知识进行要求,在基础做好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思维,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举一反三的发现更多出类旁通的知识。

篇3:职业教育数控课程应用性理论研究

1 模块教学

制图教学

由于数控专业分三年制和一年制。对于三年制应届初中毕业生, 基础较差, 学习主动性较差, 应以视图为主, 结合模型和动画效果,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 让他们由“认知型”转变为“知识型”;培养学生学习观, 由“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

制造工艺学教学

首先将学生带到车间, 参观老师加工简单的零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分组分别让学生试着加工, 让他们感到加工一个零件没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 然后再给他们上理论。通过几次实践, 效果很好, 学生由厌学变为喜学, 教师的课堂会由一堂死水向师生互动转变, 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 与老师探讨, 与同学讨论, 课堂上充满浓浓的学习气氛。

数控编程教学

数控编程这门课, 关键在于入门, 对加工工艺路线清晰。比如, 对于阶梯轴的加工, 先将阶台轴剖解成:先一个阶台轴车削编程, 示意车刀加工路线并以动画效果展示, 结合模拟仿真系统, 强调车削终点坐标值的计算。这一阶台轴会编写程序了, 再增加一个阶台, 在原程序上进行改动, 再改动刀具路线。这样既形象生动, 又让学生易接受。我班现有60名学生, 在编程课入门教育上我花了近三周时间, 效果很明显。基础较差的也能编写简单的程序, 而基础较好的学生, 已能举一反三, 自己可以自学后面的知识了。由此说明, 数控车削编程这门课的教学, 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入门, 入门之后, 教学只需点拨, 而学生学起来却很轻松。这样还可以不断地增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便于学生走上社会多一份竞争能力。并且学好这门课, 对于数控铣削和加工中心的学习非常容易, 学生不但可以自学了, 还培养了他们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实践教学

学生学习理论, 不能与实践脱离,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结合了实践, 但仍然还不够, 所以要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 还须强化训练, 让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 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创新, 利用已掌握的知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设计加工一些零部件, 并让其自己组织设计、分析、加工, 教师在旁给予适当的指点。在不断的尝试过后, 一部分学生确实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增强了, 对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也增强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对于一年制的学生, 由于文化知识已学过, 只须强化专业知识, 加强技能训练。入门教学方法如前, 然后逐步加深, 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到最好的技能。

2 技能培养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

围绕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工作所需的核心技术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加强技能培养, 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改革,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形成以实践为主线, 理论知识服从于技能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前期调查的岗位能力要求数据结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确立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 大规模开展实践教学。

通过削支强支, 优化整合, 构建了适度、够用、注重应用的知识体系, 大幅度地缩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把学习场地从课堂转移至实训中心和实验室, 大规模开展实践教学, 针对工厂的岗位工作, “真枪实弹”地进行实训, 尽量缩短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 强化技能

下转第252页

上接第250页训练。

2006年, 本专业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 实施专业改革,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企业需求和生源状况新设置课程体系, 组建了活动的课程模块, 学生在就业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 围绕“一专多能, 一生多证”, 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 并配有实训大纲, 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 实训课时比例达5 0%。

综上所述, 由这一专业的教学经验可推广到其他专业的教学。当然,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 在实践中探索经验之道, 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有用之才, 是每一位老师的职责。

摘要:目前, 社会还需要大量的能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术工人, 从而促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办学规模扩大, 但如何快速又简单地让学生学会这门课, 就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篇4: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作为中国大陆首个建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的专著,融汇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成果,从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探究指向人文精神的儿童戏剧教育要旨,在身体与心灵(儿童与戏剧的关系探寻)、灵性与人性(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人文精神)、本质与工具(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取向)、戏剧与教育(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做与学(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学习与发展(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目标)、独立与整合(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形态)、教师与儿童(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实施)、教与学(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评价)等异质要素之间建立互生互补、共生共创的生态关系,建立起呵护儿童之生态文化和激发儿童之自然灵性的中国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体系。

《表达·创作·表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小班、中班、大班)是以3~6岁幼儿戏剧教育素养启蒙为核心的一种戏剧艺术领域课程,顺从儿童的戏剧天性,遵循儿童创作戏剧的规律。本课程包括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方面内容,制订了详细的目标,以便教师根据幼儿戏剧能力发展特点、戏剧艺术的特性与学习规律以及社会对幼儿戏剧艺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戏剧活动。该课程具有:首创性——这是中国大陆首个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建构;普适性——幼儿园戏剧课程技能与幼儿园主题课程体系结合,也能与幼儿园领域课程结合;系统性——包括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概述,戏剧工作坊、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游戏三种戏剧教育形态的指导与具体方案,并配有示范活动光盘。

幼儿园戏剧教育不仅应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仍以音乐、美术两个领域为主,长期以来幼儿戏剧教育大多以节庆儿童剧演出为主,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门的戏剧课程。其实,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和言语的表达,并自然而然地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此外,戏剧教育中身体与思想的对话、动与静的结合、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统一,都极大地丰富了幼儿早期课程内涵,满足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可以这么说,有了戏剧的幼儿园教育,是更加完整的学前教育。

篇5: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

关键词:理论;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

作为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理论,由于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重视”:一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社会生活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二是重视课程对象,即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重视儿童的活动,强调做中学。陶行知的这种课程思想称之为生活课程理论。

一、传统课程的三大弊端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教人用脑不用手、理论与实际脱离、读书与生活脱离、说的与做的脱离、学的与用的脱离。反映到课程上,就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实际、不符合生活实际、不符合个人生活的需要、不符合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在批判传统教材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并给出了编写生活课程的“五大原则”,鉴于生活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核心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与和谐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陶行知先生生活课程理论的“五大原则”来引领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用生活课程理论的“五大原则”引领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享用什么书。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意思就是说要为“用”而编书,为“用”而读书。部颁、省颁计划、大纲、教材往往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的特点,更不太适合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所以,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要大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之体现职业教育和残疾学生特点。

(一)社会、个人及生活事业本体需要的原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活的国民的场所,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教学就应该满足社会的种种需要。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专用的职业教育教材,所采用的职业教育教材不能较好的适应残疾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将来个人社会工作生活的具体需要,所以需要特殊教育学校要考虑到残疾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将来事业工作可能的需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把握好残疾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纳入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之中去,有的放矢的开发适合残疾学生谋生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

(二)以实际生活为中心的原则。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社会实际生活主要有五种,即: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社会改造的生活。结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开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时,必须以残疾学生将来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对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五种生活可以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弱化社会改造的生活,强化健康的生活和劳动的生活,使残疾学生适应社会和能够促进他们个人发展的内容。

篇6:基础教育新课程基本功理论

一、填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改革旧的 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 素质教育 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 乐于 探索 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4.新课改中的有关教学观关注(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 开发 的过程?(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 交往、积极 互动、共同 发展 的过程?(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 过程 ?(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 人 ?

5.新课改中的学生观说的是(1)学生是 发展 的人(2)学生是 独特 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 意义 的人。

6.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说的是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促进 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 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建设 者和 开发 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7.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尊重和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帮助和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合作。

8.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9.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重视 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 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 性 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 参与 与 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 形成性 评价相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Ⅹ)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Ⅹ)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Ⅹ)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Ⅹ)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Ⅹ)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Ⅹ)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Ⅹ)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Ⅹ)

13、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

(√)

14、让学生人人参与、受益一生的课就是好课。

(√)

15、我校的资源中心是图书馆。

(Ⅹ)

16、新的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是“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

(√)

17、情境体验式、和谐发展式、过程活动式、发现探索式、自主交往式”中只有“发现探索式”才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Ⅹ)

三、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臵的 课程,自小学 年级开始设臵,每周平均 课时。(A)

A.必修 3 1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臵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四、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

后的括号内。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五、简答题:

1、本次课程究竟要改什么?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2、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4、结合自己的学科谈谈为什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6、为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你阅读了哪些理论书籍或文章?有些什么收获?

7、通过新课程理论学习,你在教育教学中有什么新举措?请你结合自己的所任学科谈谈。

8、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答: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9、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答: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10、、如何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

答: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位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11、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六、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臵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臵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臵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臵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臵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4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学生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篇7: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论文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部分影音资料进行具体教学,运用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通过嫦娥一号,天宫二号和月球探测器等在构造系统方面运用了现代控制理论,向高校学生讲解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另外笔者在文章的绪论中主要概述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是如何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到航空航天等方面。

2.教学中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基础

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传统控制理论课程的扩充,它依然是以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为基础,学习这一门课程对矩阵论和常微分有一定要求。而现在的线性代数中缺乏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所要运用到的约当标准型知识,所以从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教师应该与线代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线代的标准型内容在现控中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选择合适的线代书也十分有必要,因为现控中的稳定性理论和常微分方程有密切联系,所以现控要以线代和常微分为理论基础为主。

3.教学中注重直观理解

如何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管理,不仅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授现控理论,更要通过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实际背景,对线控的理论定义做出严格的标准与衡量。教师最好能够向学生们举出实例证明定义,除部分较为复杂的定义,不要求绝对的严谨但必须保证在证明过程中思路明确,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都满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MATLAB软件给学生们分发课后习题,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习题课教学

学生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现代控制理论,提高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正确讲解和辅导,更需要学生自己加强练习不断优化。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布置部分课后作业,同时在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归纳知识点,在讲解能观能控习题时,要重点讲解能观能控的判别条件、标准型和分解三者的`不同和联系。

5.开展科研型教学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地与控制科学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相结合,就比如将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组织召开的控制与决策会议等。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理论,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处理科研项目相关问题时,可以分类别将问题整理好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而在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只发挥指导作用。

6.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提高学生们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积极性,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科研项目学习,我们在创新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对教学手段更新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积极引用PPT多媒体等互联网电子设备,结合文字与图片,声与人像的多重特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达,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7.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型项目学习,也应该改革创新现代控制理论的最终考核手段,如在高校期末考核中现代控制理论的总分为100分,卷面成绩只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请假旷课迟到等出勤情况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为了加大科研型学习在期末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是否积极参加科研性课题学习,对科研项目是否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参考文献:

[1]贺跃帮,王天雷.应用型大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方式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02)

篇8: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反思

笔者在从事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学生共同学习, 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从而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做到学有所用。那么, 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转化,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以下的思索。

一、教育理念—整体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就教育的定义来说, 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系统论, 认为教育是知识经验传递的系统和培养造就人才的系统;另一种是过程论, 认为教育是一切增进知识、技能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活动的过程, 而狭义的教育是在学校情景中的教育, 即“学校教育”。这两种观点没有对错之别, 因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的, 过程论所强调的是对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而系统论则是对教育的整体性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两种观点进行有机的结合, 既要以整体的系统观点看待教学, 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过程评价。教育目标的制定会受到社会客观要求、学生身心特点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制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客观条件, 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 发挥教师最大的能力去培养学生成才。以学前教育教育专业为例,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均是以幼师教育培养目标为指导, 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各门课程和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下表: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是以培养幼儿园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建构模式, 开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 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专业理论课授课的教师就要注意和掌握学科间及课程模块间的关系, 确认所授课程在本学科及本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性质等, 以便于高效地实施教学, 也有益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顾此失彼。

二、教学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即“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所谓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 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笔者认为, 多样化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 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所主张的教学过程的多样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现:

1.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目前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这三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 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体会到教学中要擅于用其利避其短即“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更多地采用了班级授课、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即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特征、教学实际及理论内容难度不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采取小组教学, 学生间的互动式教学:围绕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方法、解决方案, 以汇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成果, 学生之间互评。对一些技能性较强内容和课程可采取个别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使学生在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利用。”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和教师特点。使用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是“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进行教学的实践中, 有时我们会忽视教学选择的依据, 而只考虑单一的教学任务的完成。笔者主张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和心理特征, 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让学生自己就如何根据幼儿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案, 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改革的创新能力。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进步, 但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并非易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实践中, 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仅供参考: (1) 教学环节要服务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 努力追求有效的教与学。 (2) 教学过程应能满足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 (3) 教学过程应能满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向良性互动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 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三、师生关系—“稳步提高教师素质前提下,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除了这些, 教师作为一名社会成员,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必然与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对师生双方和谐人际交往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师生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民主和平等、尊师爱生、双向反馈和教学相长。《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相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原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促进其成长, 现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对于今天的教师,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做到与学生相互促进, 更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 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是中心、谁为“师”的争论仍很大, 但是笔者认为谁是中心、谁为“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特点而定, 即使有多年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 有时也需虚心向学生学习, 《论语·述而》:“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教师教学应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虚心从实际问题出发, 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 目标性更明确, 教学效果更佳, 更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此同时, 无论从事理论或实践教学的教师, 都应当多参加实习实践的学习, 通过同行交流、教师培训、带班实习等等方式, 提高自身业务和理论素养, 加深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与时俱进, 为进行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较高的基础, 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正如前面所说的:教学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教学反思为开展和实施创造性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作为教师, 为更好地实施教学,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应积极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 在反思中进取, 在反思中创新。这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也促进了的教育事业的进步。本文也是一种反思, 仅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更是我对这个领域内理论问题关注的起点, 希望能为我们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摘要:《论语》中强调:“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教师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通过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以便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站在一个实践的角度, 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方面提出建议, 从而促进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具高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我国的教学改革[J]河西学院学报, 2002, (2) :13-16.

[2]段作章.基于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3) :39-42.

[3]濮凤颖.反思性教学:教师成长的阶梯[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19-20.

[4]陈思玉.反思路上我们共同成长[J].教育战线, 2003, (2) :121.

[5]罗益民.教学相长别论——教师成长、教师主体与教师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1) :135-140.

[6]陈松.简述师资培训中有效的反思行为[J].师资培训研究, 2002, (3) :24-27.

上一篇: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下一篇:治治“身不由己”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