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必须明确“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几个问题,在评价实践中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整体化、评价过程全面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机制的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构建“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组织体系。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以生为本,改革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通过行为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了构建课程改革的有效、长效机制,应从组织上入手,积极培养师资骨干队伍,建立师资培养交流制度;大力推进课改试点活动,积极组织课程开发,奖励、激励并总结推广课程开发典型、课改典型。

关键词:课程改革;有效机制;综合实践能力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职业技术教育。最需要的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社會综合实践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这就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从传统教育模式,更要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深化改革。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不仅具有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某些特征,而且更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如何针对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切实推进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长效机制,使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课程改革得到有效的提高,是摆在当前广大职教工作者面前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命题。笔者就有关职教课程改革及其有效机制的构建结合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严重阻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

(1)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抓住传统不丢。教师费心吃力地满堂灌讲下来,学生迷迷糊糊,不知所云、不知其然、不会操作的现象常见不鲜。

(2)把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立起来,把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对立起来。

(3)将评价和考试等同起来。在有些人脑中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答卷,不知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不知在综合实践中进行评估,不知评估的多样性、多元化。

(4)搞形式化课改,新瓶装旧酒。把课程改革简单化,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把所谓的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割裂开来。

(5)把因材施教和整体发展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有差异的个性发展是全体学生发展的基础,因材施教是整体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中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若干矛盾

(1)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不适应课程改革教学所需的矛盾。目前我们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按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现代先进技术发展对实用技术人才的标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现有师资队伍不适应课改需求的矛盾。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需要一支基础理论扎实,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队伍。但从专业师资的培养过程和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看相去甚远。

(3)社会用人单位人才标准高与职中生基础差的矛盾。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不断发展的新要求,而众多的因素制约影响着职中生的生源质量和学习积极性,致使职中生整个群体基础差,个体差异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工程浩大复杂与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的矛盾。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某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体现的应该是某专业或某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3、体制与机制的不完善无法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不象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教育系统内就能构建较为完备的领导管理体制与有效的运行机制,而较为健全的体制和较好的运行机制是保障课改实施不可缺少的。

4、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这在客观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多样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原则。

(三)“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组织体系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只有由课程专家、职教一线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三方面的人才组成团队共同开发,才能实现课程的有效开发。

三、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与推进要点

(一)建立健全课程改革网络使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组织保障

学校应建立起课程改革领导及工作小组,学校主要领导要担负起领导责任,在领导小组中还应有学校的教学主管领导、教务部门领导、学校专业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可设专门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应由学校教学领导、专业负责人、主要骨干教师、外聘行业或企业专家等组成。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有学校全体教师的参与,因为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全体教学人员的全体行为,更是关乎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革。

(二)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培训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一场革命,一场学习上的革命,教学行为上的革命,关乎到全体师生。可以说,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首要的是宣传教育,组织学习培训。通过专家领导引领,实践中的典型引路,使广大职教管理者,学校的领导们看到课改的实效。学校不仅要在校内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和相关教育理论,而且要把一批专业教师送到有关高校、企业中去煅炼,组织一定的校本课改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不仅使全体教师在观念上彻底更新,态度上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还要形成实施课改的各种能力。从而使课改在学校不仅有领导推动,而且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做支撑。

(三)课程的开发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操作层面上说,课程的开发是第一步。课程的整体开发一般是按专业进行,由如上所述的“三位一体”的专门组织进行开发,课程的整体开发不是全体职教工作者都要参与的,但省级示范学校、省级示范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及有关骨干分子要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专业课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如前所述的“三以一化”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果说专业课的整体开发是少部分人的事的话,那么,课程的二度开发,或者说课程的校本开发,应该是每一位职业学校的教育者都要积极参与的。再从教育的本意出发,课改的本意出发,教育是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而各职业学校的校情有差异,学生的个体又都不同,每个教者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各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出发实施教育。从这个方面说,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课程的校本化,或课程的校本开发。

(四)教学中的实施

如果说课程的开发是起点,是准备,那么,教学中的实施应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变“套餐” 为“自助餐”。

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实施中,教者首先要去掉原有的课程模式,去除那种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乐意不乐意,定时供“套餐”的习惯。而应“以生为本”,及时提供 “自助餐”。模块化课程是从全新的教育理念出发,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职中生专业技术技能形成的身心实际,贴近就业市场而制定的。教学中,我们教者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自助餐”时帮助选择,从培养能力出发,指导科学“就餐”。

(2)以职业岗位实践为线,变课堂为学场。

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环节是课堂,在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场所从传统的教室、课堂调整到集教学示范、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或项目训练或课题训练、项目检测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式的实训基地中去,使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模块化的专业教学变为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实践的前奏曲,使实训基地成为职中生形成综合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学场。

(3)、以行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职校生总体上文化水平低,学习时坐不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但他们好奇、好动的这一特征,告诉我们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块,通过行为导向式的教育往往会有例外的收获。这样不仅使他们因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有成功的喜悦,而且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时,就具有了社會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得到自信力。

(4)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

课程改革实施关键的落实细节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能否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这是教育成功的要素,也是课改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关键的细节上,在学生做课题、做项目的过程中,或在项目完成后的检测中给予及时指导、激励性评点和肯定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训练任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课程改革长效机制的建立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不是一劳永逸之事,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这是一个较为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实施有效的课改,而且要建立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这就需各有关方面作共同的努力。

(一)建立教师正常化的学习培训、研究、交流活动机制

目前,职业教育已建立起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机制,这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师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省级教研中心组还应组织有关各专业课改专题培训交流活动,各市级中心组也应建立起定期研讨交流活动,各学校牵头与企业、行业联系开展校企教科研联谊活动等等,并把这些学习研究活动定为制度,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计划,落实到位。这样教师的培养机制就激活了。

(二)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

省职教各专业教研中心组成立现在己是笫二届,这个网络在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年,我盐城市教育行政和教研机构也师承上级做法,把我盐城的民间教研网络也组织起来,并积极开展活动,把课程改革当作一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现已初见效果。但各校行动差异很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组织网络不健全,因此,课改落不到实处。要使课改长期坚持下去,发挥其效能,在学校层面上的组织落实,健全组织网络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个组织网络中其专业负责人、教学业务负责人都要有位置,网络中还应有行业、企业的有关人员参加。

(三)建立课程滚动开发机制

课程的开发是课改的生命,是课改的起点。课程的开发——实施——检测——评价,是一个基本完整的流程。从专业整体看这个流程较长,从专业课程的某个模块中去考察的话,这个流程是较短的。从课改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无论是专业整体的课程开发,还是模块化的项目课程开发,都有一个滚动开发的必要,且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是很灵活的部分,这给专业课程的滚动开发提供了方便。

(四)建立课程改革试点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职教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就是探索,就是探究。这种探索活动又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试点活动。这种试点活动应当在那些省级以上的示范校、示范专业中先开展。各学校应在那些专业基础厚实,教学资源较丰富的专业中先试点再展开,开展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应有较完整的方案,要有激励措施,奖励政策,可采取项目管理法,通过项目招标,实现高效的课程改革试点推广运作机制。

总之,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界共同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如何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机制已成为我们职教人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作者:黄厚能

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

摘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必须明确“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几个问题,在评价实践中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整体化、评价过程全面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评价

作者简介:袁丽英(1963-),女,江苏武进人,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课程领导研究》(课题编号:B-b/2006/01/017;课题主持人:袁丽英)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研制基于理论问题研究》(批准号:D/2006/01/145;主持人:郑晓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一轮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2004、2005年开始在上海和江苏全面拉开帷幕。这次课程改革采用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参与的“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实施策略,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一线技能人才的质量要求。短短几年来,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在我国形成席卷之势。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评价,促进改革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避免出现大的波折与反复,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教课改,评价作为

职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快速变化,所以,对职业教育而言,课程改革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持续性、常规性的任务,而课程评价就是要为课程的不断改革提供有效的信息,它是课程改革决策最可靠的依据。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的作为突出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导引方向

课程改革是一个牵涉层面广泛、非常复杂的过程,期间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有时甚至跌入陷阱而不自知[1],因此,课程改革的评价与研究十分重要。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需求与方向,发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难,减少改革中的偏差与失误,促进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通过课程评价还可以对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反思与再概念化,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课程改革的成果与效益,发现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二)诊断问题

通过课程评价可以发现课程开发过程中每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如:

1.在课程研制阶段,通过评价可着重了解:课程的开发有其必要性吗?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课程要为哪些学生服务?课程是为哪类企业和行业服务?课程设计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是否一致?课程内容组织是否有利于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形成?

2.在课程实施阶段,可具体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足够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如何?课程实施的成本和代价怎样?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如何?课程的哪些部分是缺乏有效性的?

3.对课程成果的评价则可重点关注:毕业生的适应性如何?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如何?雇主如何看待毕业生的表现?课程为学生做的准备是否满足了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然,诊断问题的目的不是要找出改革的缺点,而是要找到改进课程的办法,是要为修正课程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开发必须与课程评价同时并行,才能根据课程评价提供的充分信息,及时作出合理的课程决策。

(三)比较鉴别

评价可将已实施课程改革与未实施课程改革两者间各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从中判断改革的价值,也可将已设计出来的课程与所要达到的能力指标相比较,看其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原先设定的目标,还可以将不同课程方案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最有效的课程方案。

(四)对话交流

课程评价为课程改革中的利益各方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良好平台,是实现教育与社会横向联结、教育内部课程决策者与一线教师纵向贯通的桥梁。通过课程评价,一方面可以将教育系统与社会联结起来,让行业、企业、家长、社区人员等社会各方人员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最终形成对课程改革良好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课程改革需要将决策者的理想课程与实施者的现实课程统一起来,使课程实施者具备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学校文化与新课程实施协调一致,这也有赖于课程评价的纽带作用。因此,课程评价是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实践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职教课改,谁来评价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中,教育行政部门常通过诸如“课程改革实验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精品

课程”评选等活动开展评价工作。这类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行政领导、校外课程专家来实施。这些评价虽然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从总体上把握课程改革状况,但由于是单一的教育行政评价主体,更多地体现为自上而下的评价,常常在课程评价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过程中,由于功利因素等原因,出现信息失真、评价活动走样等问题。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而言,这样的评价判定成分多,协商和讨论成分少,学校和教师也主要是被动接受评价。

现代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课程评价是通过多元的分析、多主体的协商逐步达成共识基础上的改进。因此,凡是与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人员都有参与评价的责任和权利。当然,由于角色的不同,各评价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利也不同。除了上述的教育行政领导和课程专家要在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外,对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而言,还必须充分发挥以下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

(一)教师——理所当然的主体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必须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职业学校课程有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职业学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教师参与开发课程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直接感知课程,对于课程的实施效果、所存在的利弊等情况最为了解。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应是理所当然的主体。同时,教师参与课程评价也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对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自觉改进课程并在未来的教学中全力落实。只有教师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开发与评价才能在教学一线得以实践并发挥其效用。

(二)学生——不可或缺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对新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方式是否认可,认可到什么程度,新课程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实施的结果如何,学生自己会作出客观的判断。尤其是职校毕业生,在经过了整个学校教学过程后,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检验,他们对本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他们是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不可缺失的主体。尊重学生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学生反思、批判的能力,推动课程向更适应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与完善。

(三)行业、企业——至关重要的主体

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不仅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也是课程评价至关重要的主体。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职业岗位的要求,发展的后劲如何,只有用人单位说了算。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课程评价的反馈,有利于促进课程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要,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凡是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都有参与评价的责任和权利,不仅教育行政领导、课程专家、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且用人单位乃至学生家长等都是课程改革评价的主体。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调配合,课程评价才能集思广益,才能保证课程具有代表性。当然,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分别参与评价、背靠背评价,也可以是共同参与评价。这样就可以既有内部评价,又有外部评价;既有独立评价,又有共同评价,可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发展性。

三、职教课改,评价什么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评价实践中,受传统的前苏联“大教学论”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来操作,评价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结果进行的。其实,课程评价包括传统的教学评价而不等同于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外,还需要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特别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尤其重要。因为职业教育恢复发展历史不长,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相对薄弱,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实践导向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其本身还不成熟,只有通过不断地评价,采集多方面的智慧,才能促使其不断进步与完善。

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全面评价,着重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一)课程资源评价

任何课程改革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基础上的,没有充足的课程资源支撑,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包括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但是,对于特定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及不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并非所有的课程资源都能够组成课程。课程资源评估一方面为科学地选择课程要素,如一个专业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内容如何组织、如何实施等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明确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为提出课程改革的合理目标提供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要与课程资源相互协调,才能使课程改革得到有效落实。“如果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2]课程资源评估主要针对的是:课程改革能否有足够的教师支持?教师的知识、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匹配度如何?课程改革所必须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实习设施等条件能否得到保证?有没有足够的行业企业与社会支持?当然,资源评估还必须充分考虑课程改革中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也就是要对课程成本进行必要的评估,这样才能使课程改革建立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基础上。

(二)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评价

课程决策类型大致有三种:为课程的改进而进行的决策;对个人所作的决策;行政管理方面的决策。对三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都须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课程管理是直接规定课程活动的管理活动,是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工作。对管理活动成效的评价,是据以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基础。

(三)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

对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的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它要求对课程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步骤的合理性都加以验证。对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认可制度的一种体现,它要求全面评价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学校课程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学校课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教学的组织安排等等。对这些方面的评价所得到的反馈,有助于改进系统本身,并为它的连续性及逐年的发展奠定基础,使之保持系统整体的活力。

(四)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方面的评价

课程目标评价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宗旨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是否清晰,是否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水平,是否能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材料评价最主要的是对教材特别是学生学习包的评价,评价教材是否先进、科学,其中的内容设计、练习设计、配图设计、版式设计等是否科学合理,评价学习包的内容是否丰富全面,能够支持与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课程实施包括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结果等,这其中还要特别强调对实训实习基地的评价。

四、职教课改,如何评价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明显的重课程开发轻课程评价的现象。各职业院校都在搞新课程开发,但对课程如何评价没有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更没有对课程评价进行专门的组织和规划。整个课程开发过程缺乏一个对课程整体反思的环节。即使有一些课程评价活动,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常常作为局部的、单项的活动出现,目的是完成某种单一的任务,而并不是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评价[3]。因此,这些活动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课程改革的整体影响并不明显。

那么如何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在改革中的作用呢?

(一)树立明确的课程评价意识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课程评价常常被当作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总结性”评价,放在课程实施以后进行。而从课程开发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在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阶段,都应该有课程评价的检验与监控,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完善。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课程评价意识,把课程评价当作课程研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体的统筹与规划,将之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才能充分发挥出课程评价的整体功能。

(二)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任何活动功能的充分发挥,都需要有良性的机制来保证。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各级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如中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行业企业应有什么样的课程评价职责,必须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各级课程管理部门才可能依据这些要求开展各自的课程评价活动。

在明确课程评价职责的基础上,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评价还应形成灵活有效的运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

1.职业学校课程评价常驻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学校设立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或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组织各层级的课程相关人员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完成日常的课程改革评价工作。

2.内外部评价间真诚对话机制。由校外专家受行政部门委托开展的课程评价或者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课程评价活动,要改变单一的居高临下的控管目的,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形成协商对话的良好机制,让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协商与对话中提高课程评价能力,最终促使课程评价真正走入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成为课程的常态。

3.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中,还要充分重视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长、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的评价作用,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评估课程效果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引导与修正课程发展与规划方向的功能。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大多仅停留在专业评价上,课程评价只是作为专业建设评价中的一小部分有所涉及,还没有出台权威的课程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课程由于专业众多、课程繁杂以及课程的地域性及多变性特点,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是较困难的。但如果没有任何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就可能会使评价活动失于随意。特别是课程评价中需要经常性自我评价时,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或要求,就可能使课程评价流于形式。

因此,应构建一个更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这一课程评价标准并不一定是非要有详细的数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只要告诉评价者特别是自我评价者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就可以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课程评价标准是需要再建构的评价标准,这样,既可以使评价标准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也可以有一般的要求。

(四)开发实用的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是指按照一定课程理论建立的用以指导人们进行课程评价活动的样式。它规定了课程评价活动的内容、范围、过程和程序,对课程评价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国外较为成熟的课程评价模式很多,常见的有泰勒的目标获得模式、帕兰特和哈密尔顿的阐释性评价模式、斯太克的回应式评价模式、斯泰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等[4]。这些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但要在短时期内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模式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有一个积累与渐进的过程。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实践来看,一些职业院校将斯泰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加以改造用于课程评价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勇于创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模式的建立必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政杰.课程改革(第三版)[M].台北:汉文书店,1999:144.

[2]吴刚平.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3(20):10.

[3]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7(1):7.

[4]丁朝蓬,郭瑞芳.20世纪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4):11-17.

责任编辑 葛力力

作者:袁丽英

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发挥专业带头人排头兵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专业带头人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专业带头人 排头兵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贡献力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也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既要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进,也要得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和热情的支持。也就是说,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首要的前提是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伟大战略,它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从单个人的角度看,是为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为人的毕生发展奠定基础;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看,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地区的繁荣、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国际大环境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课程的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因此,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确立“以人的发展推进职业学校发展”的理念。确立具有多元化的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先进的、综合的、知识和能力结合的,与生产一线相衔接为特征的课程内容,以班级与分班制有机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以多极管理为代表的课程管理方式,形成崭新的课程框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涉及到学校专业的设施设备,项目教材以及学校的分配政策,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项目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组织安排、如何科学评价都需要很好地去探索和研究。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尤为重要的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排头兵作用,加强对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培训,鼓励他们加强调研,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尝试,才能

逐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

一、确立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为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它可能是教师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步累积形成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寄予理想化色彩的教育观念。”[2]不管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专业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

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带头人首先应确立与新课程相通的专业信念,深刻领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课程目标出发,在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学业观等方面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重构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从发展的角度来开发课程,使新课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的课程改革才有它的生命力。

二、融通相关知识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它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有所任教学科学的专业知识;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知识”。[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是教师中的优秀群体,必须具备从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各种知识。要突出体现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性,要在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品质等方面加强培训。要在融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案例意识,丰富案例知识。如实施项目教学,必须具备从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掌握能涵盖学习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还必须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准确定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不断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第二种认为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文化基础要扎实,要达到高中程度,专业知识要宽泛。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作好就业准备,使学生形成较多的岗位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第三种观点。我个人认为职业教育理想的课程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但基于职业学校师资情况和生源状况的现实,这一目标目前还无法实现。因此专业带头人要先行一步,努力尝试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找到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平衡点。在没有找到结合点、平衡点时,要首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健康发展,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放在首位。在确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发展,也应关注道德教育、情感、意识、价值观、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呈现符合学生的实际,减少他们学业上的挫折感,使学生能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强化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两方面,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和流畅性的基本保障。教师的特殊能力,包括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广大职教工作者尤其是专业带头人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强化专业能力,着力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要学会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要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不断发现、研究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要真正地做到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育实践,变主体知识为学生能力,变未知为已知,变教育活动为学生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融研究和学习为一体的教学研究方式。”[4]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5]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体制,要通过专家讲座、教师教学和研究,加强校本教师培训,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保证教师得到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专业带头人理所当然要成为开展校本教研的表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办出特色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展校本教研,推进课改实验,编写校本教材突出项目课程。要通过校本教研,课改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历史赋予每一位职教工作者神圣的责任,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学校专业带头人一定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要在职教课程改革实践中做勇敢的探索者、行动家,要真正实现自身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页.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208页.

[3]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224页.

[4]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227页.

[5]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新内涵.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4日,第4版.

作者:季增俊

上一篇: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