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26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们,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中国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三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引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专业课程教学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课程教学职业道德论文 篇1: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學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革新注入新的动力。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的成效,助力学生综合性发展,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质量。借此,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提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素养;教育;融入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需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素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地合理设置,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地发展提供优秀的幼儿教师。2018年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指导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不仅应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更需要具有学前教育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入不可或缺,如何推进两者高效融合,助力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全面性发展,凸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质量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不强

职业素质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自身独有的育人成效。而以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为导向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使学生不仅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知识,也具有岗位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以此使学生未来更好的进行幼儿服务。但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来看,虽然职业素养教育是其重要分支,但专业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度并不强,甚至部分教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能的传递,缺乏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养,使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不强,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趋势。

  •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单一

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现状来看,凸显职业素养培养方式较为单一问题。首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多立足于课堂教学平台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学生获取职业素养教育信息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良好培养。其次,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实施,助力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从当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来看,校企合作力度不强,使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模式较为单一,影响到学生综合性发展。

  •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
  • 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中,起到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之功效。首先,高职院校能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进一步明晰职业素养教育在其中融入与渗透的价值,并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融合,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理念、模式的革新,重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此凸显职业素养教育在其中的教育实施价值,助力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良好培养。其次,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导向,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达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的同时,教师能立足于自身不足问题,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良好培养,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良好模式。

  •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不仅应具有超高的专业教学能力,也应具有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社交能力等,唯有如此,方能根据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为幼儿传递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从而增强学前教育实施成效。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化与专业化共发展,不断的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让学生更适应岗位工作发展模式,使学生未来进行良好的就业,成为一名优秀出色的幼儿教师,以此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能力。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是关键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之价值。

  • 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办学质量

我国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教育的根本实施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从心理视角分析,处于3~6岁的儿童,其心理脆弱、过于情绪化,但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具有旺盛的精力,并对外界事物好奇心过强。基于此,幼儿教师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广泛学习与知晓,明确3~6岁儿童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领幼儿,帮助幼儿改变自身发展不足问题,达到学前教育良好实施模式。在此背景下,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幼儿教育输送优质型人才,而通过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使幼儿教师根据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开展良好的学前教育工作实施模式,进而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质量。

  •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 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需从转变教学观念层面出发,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良好的融入到其中,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质量。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转变过程中,首先,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审视当前人才培养不足问题,并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重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在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加强宣传力度,使师生认知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师生认知度,一同践行职业素质教育,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良好培养。最后,以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为导向,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以此为引领,使学生在教学融入中达到职业与专业学习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需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教育、能力目标,品质目标等方面进行明确,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取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在此背景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入是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为基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首先,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认知,通过专业教育、心理测评等方式,引领学生对自我当前情况进行认知,包括兴趣、能力、特长,性格等等。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引领学生进行职业分析,立足于当前职业发展趋势,使学生以专业分析自身未来发展情况,明确自身未来发展实际要素,通过专业学习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最后,引领学生计划与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构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学生以此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 创新教学方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创新教学方式是关键。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实现内容的革新,达到高职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良好的实施目的。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中,多重视案例教学、小组教学,探究教学在其中的运用。例如,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于岗位工作模式,选取岗位工作实际现象作为案例教学,引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引领学生分析实践教学案例,深化学生对学前教育环境认知,并以自身学前教育信息,更好的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应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当前人才培养趋势,开展有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优化。

  • 拓宽教学载体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重视教学载体的拓宽,使教学载体不仅立足于学校平台中,也立足于幼儿园机构平台中,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从中获取职业素养信息,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未来良好的进行就业,进而不断的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办学质量与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中,拓宽教育实施空间与载体,使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的专业与职业信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能立足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不足问题,根据当前学前教育人才需要模式,培养具有职业化、专业化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使人才更好的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服务,进而凸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价值。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施中,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教学载体四个维度,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良好培养,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助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孟舒.“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63-164.

[2]辛均庚,陈丽.跨专业报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06):58-64.

[3]蒋莹.职业学校适合教育实施路径背景下的特色第二课堂开展的案例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73.

[4]陈鸿庆.基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谈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256-257.

[5]刘娟,王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构建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247.

作者信息:杨洋(1968—   ),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作者:杨洋

专业课程教学职业道德论文 篇2: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们,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中国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三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引导。会计专业是为一个企业的财政负责,是十分重要的职业岗位,这要求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三观、不能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利用会计的身份作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因此,需要将思政教育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起来。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职业道德对一位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各大高职学校对会计专业方面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都进行了形式教育,没有将职业道德贯穿融合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仅仅是将其当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没有将职业道德重视起来,虽然职业道德以及纳入了会计从业考试中,但学生们往往只是将其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学习,没有将职业道德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中去,导致学生门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观念薄弱,可能会作出经济犯罪之类的违法事情。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手段简单,教学重点在理论而不是实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思政教育往往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老师们更注重理论教学,将思政教育化为需要背诵的考点,而不是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正确的行为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在从事会计行业上,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教学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创新,大多是跟着书本划分考试重点,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牢记在心,在会计从业过程中是否具有职业道德。而且思政教育课堂上,老师们可能仅仅根据书本知识进行重复讲述,而学生们对这些纯理论的授课方法,大多数学生都不感兴趣,这会影响到授课效果。

课程思政没有真正落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在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会讲授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会讲述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且有许多专业课程老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没有认识到会计专业今后从事的岗位,大多是在处理各种经济关系,会计专业老师对思政教育的责任应该更加重要。另外,思政教育不只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还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们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方面,采取的是大班制或多专业共同教学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老师无法根据单一针对某个专业进行教学,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根据会计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学生们往往理解不到思政教育对本专业的重要性,仅仅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把知识要点进行背诵,没有记在心上,在今后的从业中缺乏道德自律意识。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

在课程教学中树立正确三观

思政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的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能够终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会计专业就业正是需要这样的培养品德,从事会计专业方面的工作需要就业人员具有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强化服务等等品质,这些都需要在正确的三观的影响下才能实现。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在以后的从业中更能理解、接受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

提高专业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进行言传身教

高职专业授课教师们,注重的往往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对思政教育的传授,这就导致了专业授课教师们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会有所疏忽。因此,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应该先从老师们开始。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是言传身教,而不是仅仅用语言传递理论知识,而一个品行不端的教师,用再好再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办法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信服老师,认为老师所讲的道理是对的。因此,在将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思政教育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去。除此之外,还应该让专业课教师们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起来,不能让思政教育仅仅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学科存在,应该将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们充分认识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自身的素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们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三观,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具有正确的道德规范的人,为学生们以后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警示教育,将法制教育融入案例模拟演练

任何的理论教育都没有真实发生的案例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们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进行案情分析,分享心得等,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将这些违反会计从业职业道德的后果呈现给学生们,以警示教育的方式,加强学生们对会计从业职业道德的认识,约束学生们在从业后的行为。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典型的法制案例进行模拟演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通过演练,让学生们认识到在就业后可能会面对的违反道德规范,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违反法律的情况,对这些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清醒的知道违反法律的后果,使学生们树立懂法、敬法、畏法、守法的法律意识,避免学生们在今后的会计专业就业过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传递正确的从业观念

实习阶段是学生们把课堂所学知识正式运用到实践中的一个过程,高职院校教师们应该把握住这个在实习阶段的指导环节,这是会计专业老师们最后对学生们的教导时机,指导学生们在职场中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因为,学生们第一次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诱惑、欺骗和打击,在这一方面,老师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岗位、专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还要引导学生们对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认识。

会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可以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会计专业学生从事工作大概率会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会计专业相关岗位又往往对应比较重要的职责,如会计专业学子不能良好保证其思想,则有可能对其岗位带来不必要的危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对会计学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普法教育结合专业教育,把法律常识与知识融合到相关课堂中,教会会计学子尊法、懂法、守法。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明确会计岗位职责,明确会计岗位目标,确保会计学子将来从岗而知志,守岗而遵责。

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思政教育是在学校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会计专业在毕业后从事的往往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财政方面的岗位,时刻面临着金钱的诱惑,因此,在学生们还在学校进行学习,还没有进入社会时,就要对学生们的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因此,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需要融入思政教育,会计专业教师们不仅要向学生们传递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向学生们传递正确的思政教育,让学生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们以后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能牢记在课堂中学习的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

[本文系2020年度益阳市社科课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項目编号:2020YS018)研究成果]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肖琼

专业课程教学职业道德论文 篇3:

论高职法律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摘要]我国的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强调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而且还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本文试图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内容、思路与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潘梦静(1974- ),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诉讼法;陆春燕(1976-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江西南昌330013)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兴起,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专业教育中出现了“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的不良倾向。学生“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思想幼稚、境界低浅、信仰缺失、意趣平庸、心理脆弱、情感自私的现象令人担忧。

诚然,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从更深远的目标看,高等教育应建立在教书育人的理念上,实现精神立人的终极理想。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他们塑造成有思想、有品德、有意志、有情操、有个性的独立的人,而不仅仅是娴熟的职业机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模式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类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进而使学生学会做人,教他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来完成,也可以渗透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我国的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强调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在此倾向的影响下,我们的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偏重于法律条文的诠释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责任等方面的心智培养。因而,学生们在专业课学习中只获得了一大套法学规则和技术系统,却缺乏对现代社会的了解和责任,缺乏对自然和艺术的感悟,缺乏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缺乏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

事实上,法律职业不是逻辑的职业,而是经验的职业。法律人的性格情感、思想观念、人生经历都将成为影响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更有学者提出“法律职业者应同时具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和政治家的立场”。所以,法科学生不能只懂得法条,还要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把自己修炼成心存高远、充满智慧、坚持操守的准法律人。否则,将来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目光如豆的法匠,沦落为技术的操作者,难以真正胜任职业使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设定为“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法律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才是最根本的,因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人格完善、均衡协调发展的法学专门人才。他们不仅仅是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法律职业人,还应该是既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文明的公民;既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具有不同个性的有教养的人。

由于高职学制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笔者认为,高等法律职业院校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称通识教育)课程,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的有利阵地,突破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狭窄、程式刻板的格局,注入全新的教学元素,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人文教育

从整体上说,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是非常深厚的。既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也包括社会的责任感;既涉及德育层面,也涉及智力层面和美育层面;既重视自身的修养,也重视对他人的关注。因此,许多高校在学生人文教育方面安排的课程和活动都是广泛而丰富的。

然而,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学时有限,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紧凑的特点,所以其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比普通高校有所降低,即以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为主,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要求学生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调整为围绕相应职业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职业人文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两大要素,主要指工作中的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新等精神品质。

就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实训环节都要借助法律职业的相关资料来呈现,这恰好与法律职业人文教育的需要相契合。因此,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法律职业人文教育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法律职业人文教育本身就是法律专业课程教学的题中之意。

1.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法科学生的司法品格进行塑造。司法品格在此泛指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应当具备的优良作风和职业良知,它的本质是法律职业者内心的理想与信念以及恪守这种理想信念的自我约束力。在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集中体现在法律原则与制度、法律权利与义务、法律程序与规范几个方面。教师们进行讲解时往往从立法背景入手,进而分析理论要义,最后归于司法实践。其中,立法背景的介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恤民情,使其能超越自身局限,确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司法实践与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中立平等的司法理念,从善如流、同情弱者、疾恶如仇的情怀,尊重权利和生命的意识,平和内敛的性格,以及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坚忍不拔的品质,使学生树立一种对法律职业的尊崇与对法律本身的真诚信仰。即使是纯粹的法学理论教学,教师也可在深入剖析理论之余,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深刻的法治思想,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的治学态度。

2.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既指“从无到有”的创造活动,也指“从有到优”的推陈出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包括知识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两大部分。创新能力是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法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当今中国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必然冲击传统法学理论,推动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要善于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充分地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观点说不,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它调整的社会生活的范围是有限的,法律条文的规定也是概括性的,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矛盾却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案件(例)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律理想与司法实践”的差别,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深入分析法条背后的价值与内涵,均衡考虑案件各要素,从而学会缜密地思辨,灵活地应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如前所述,法律学科作为社会学学科的重要门类,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通常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互观照。尤其是诉讼法,解决人身财产纠纷,事关民情民生,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相关的人文素材非常丰富,这为我们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此,教师们可以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找到若干适当的切入点,将教学资料和人文素材进行扩充及延伸,通过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展示与传递,对学生进行关于人生、人性、人格、人权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比如哲学、史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对于个体生命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文学、绘画、音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同时,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授与受”的教学方法,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主要方法包括:

1.讲演法。教师对人文素材的直接讲解与演示,极具感染力,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心灵成长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尽量选择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动、震动、触动的经典的人文事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学会体察学生的内心渴望与困惑。另一方面,由于人文素质教学内容的感性,在语言表达上也要与专业课教学的平实严谨的风格有所不同,教师应在讲演时做到或高亢、或深沉,或坦诚、或婉转,或平静、或激动,或幽默、或严峻,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润泽。

2.交流法。这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方法,常常表现为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借助传统的表达方式或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彼此的思想传达与情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座谈、讨论、辩论、对话等方式,在自我表达与互相沟通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人文问题,引发观念的碰撞、互补或融合,从而促使学生完成自我肯定或自我提升。

3.体验法。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观察、感受、实践,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件的观摩或参与,以及背景调查、当事人访谈等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理性等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反思法。这是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过去的沉思与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精神榜样进行角色示范,学生可以通过与人文素材中的人物对照,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讨和内省,从而做出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5.阅读法。这一方法立足于读书与思考,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其他方法相比,它超越了教学活动惯常的时空界限,凸现学生一方在人文教育中的主动权。在实施过程中一般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涉及的有关人文问题,开出文史哲等方面的书单,或启发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文字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帮助学生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本身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阅读之后,更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其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巨大影响和榜样作用,最终达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毅.高等法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初探[A].吴汉东.中国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1).

[3]王丽敏,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EB/OL]www.hbrb.hebnews.cn,2004-02-12.

[4]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与途经[EB/OL].www.pep.com.cn (人教网),2006-06-27.

[5]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1999(2).

作者:潘梦静 陆春燕

上一篇: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管理论文下一篇:商业人物报道方法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