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课程教学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26

【摘要】以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日常教学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中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法,将职业核心能力量化分解,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更具可行性,以此探索课程教学在职业性方面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课程教学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课程教学核心能力论文 篇1:

浅析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摘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专业技能外,对职业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而这往往是学生步入职场后较为缺乏的能力,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目前的生源实际情况,提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核心能力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ies Training Using in Computer Teaching

Xu Fa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Electric Engineering,Hangzhou310053,China)

一、引言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技能,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近几年企业的一些用人情况的调查以及麦可思对高职学生就业的调查情况都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基础不扎实,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较为欠缺。在技术更新迅速的当代社会,这种能力和素质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高职学生与职业核心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明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培训最终走向企业,完成学生向合格的企业人的转化。企业对职业人的需求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职业素养也是同样重要的要求,即职业核心能力,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其主要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

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随着90后逐渐进入高校学习,作为新的成长起来的一代,90后大学生自身有着特有的一些特质,一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思想早熟、个性独立、依赖性强、喜欢显摆、抗压性低、受挫性低、稳定度低、重视外表、物质与享乐、不善于团队合作。而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学校的教学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职业人之间的转化,分析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根本差异,学生在校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而在企业中作为职业人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因此需要通过学校的职业化教育来实现学生身份的转变。

从图2-1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化包括三个方面: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其中职业化技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获取,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开设单独的课程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实施,例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社团等等,其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非常好的一个载体,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的培养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要求,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清楚未来从事职业需要具备什么“职业素养”,包括“人文素质”和“技能素养”要求,做好职业定位的工作。

高职的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课程通常实践性较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被大量运用,因材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场景布置、企业制度执行、分组团队合作、协作沟通交流、严格时间管理、行为规范准则。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该现象,首先在实践场景上突出形象、直观,在课程中主要以项目组组织形式来组织区域分割,营造软件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引入企业的制度并执行,从软、硬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以职业人身份进行学习,提升学生职业化意识。

针对前面提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善于团队合作的现状,计算机类的专业实践课程比较适合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而以往学生自由分组随意性较强,部分学生由于分组反而造成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在分组中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统筹规划,使产生的分组最终能达到教学中团队合作的目标,并能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关注两头的学生,即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成员能力配比相对平衡,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分组项目实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分组教学实践只是一个形式载体,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各岗位的工作职能,能更好地协作以便项目顺利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开展课程教学安排。

由于计算机项目实践中项目计划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每次课程中要求组长按照整体的进度安排进行小组任务分解布置,细化到每个组员当天完成的任务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检查组长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恰当,通过这个过程的不断反复,组长的组织能力能得到一定提升。另外教师检查每个组当天的进度完成情况,重点不在于完成任务的百分比,而在于没有完成的原因以及小组之间的沟通环节和组长的管理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给学生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个过程的不断反复,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另外时间观念在学生中普遍较弱,尤其对任务完成的时间进度缺乏紧迫感,对承担的任务缺少规划,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严格的时间管理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在笔者从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在分组项目实践教学中可以从两点入手:考勤和任务递交,其中考勤作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考核要求,在学校教学中也一直存在,而任务完成递交的时间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管理不严,因此结合分组任务分工,明确每一项任务的递交时间并严格检查,加大延迟递交考核的力度,给学生时间紧迫感和严格的时间意识。这一点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看似简单但非常重要。

最后,职业素养有时往往体现在一些日常的细小的行为中,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具体化,并纳入到最终的考核要求中。例如对项目组对计算机的管理、沟通讨论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记录等等。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即职业的核心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也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这往往是院校人才培养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徐芳(1970-),女,上海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工程实施与教学。

作者:徐芳

职业课程教学核心能力论文 篇2: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以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日常教学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中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法,将职业核心能力量化分解,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更具可行性,以此探索课程教学在职业性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教学法 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还需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总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指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早在2006年相关文件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普遍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来看,高职学生因其实践操作能力强,又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本应在人力资源市场中能凸显优势,但在现有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培养学生工作技能方面却疏于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本文以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实际,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指标,将各项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中,使核心能力的培养更贴近实际,同时也更具操作性。

一 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工作和生活中共有的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着眼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相应的方法。在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网络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基本标准,从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基础应用、网络的接入方式到网络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再到网络系统的分析规划、开发模式、实施应用等,逐步深入,通过项目—任务化的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并列式教学项目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项目 专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

学校校园网

(教学案例) 以校园网实例涉及的理论知识为重点,掌握Internet、Intranet与Extranet的基本概念;理解接入Internet的基本方法;理解TCP/IP分层模型;IP协议及域名解析的概念与应用;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老师为主,学生参与,通过协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

家庭网络构建(学生同步学习项目) 通过家庭网络的构建实训,使学生掌握互联网接入技术、TCP/IP协议、IP地址及解析、域名等基础知识的应用,并重点掌握互联网的各项基本应用 通过学生自建系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网络

规划与实施

(学生创新项目) 通过对校园网及企业网络的规划与实施,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网络的概念及构成,并了解企业内部网络的开发模式,探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规划与实施报告的分析理解,高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是一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都有较高要求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Internet和Intranet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理解Internet

各项服务的过程与原理,掌握Internet和Intranet各项服务的应用技术,培养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的实际工作能力。课程教学侧重于网络具体应用开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考虑如何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学习环节将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有机结合,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拓宽学习范围,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的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Intranet的应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学校校园网”“家庭网络构建”和“××企业网络规划与实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1.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主要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来学习Internet和Intranet相关的知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网络专业课程等打下基础。

2.基于能力培养理念的课程教学方法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采用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学习与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法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实践环节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具备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各环节中。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适当宽度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应用技能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学习、分析和实际运用的综合素质。

3.基于情境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基于三个并列式的项目教学任务,以教师教学案例“学校校园网”的讲授、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家庭网络构建”的设计以及学生创新项目“××企业网络规划与实施”的解决方案来规划设计整体教学。每个项目均依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教学情境设计由教师完成,学生同步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设计完成。每个教学情境均通过项目分析、方案设计、教学实训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经过知识链接、情境体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实践应用提升等环节来达到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自身的主动建构来获取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的教学实训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并使学生有机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一,系统功能分析设计单元。系统功能分析设计单元是整个项目的基础,系统功能分析包括系统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基本功能等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包括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开发模式等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几乎囊括了课程所需的所有知识点,概念多、内容广,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顺利展开后续课程的学习,完成对系统功能的分析,是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这一单元主要以教师讲解教学案例为主,通过教学案例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并通过编写一些适合于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过程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并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在同步学习项目和创新项目中应用类似知识点来分析系统,构建系统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系统实施与应用单元。系统实施与应用单元是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本课程中学生实训的重点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及组建、网络安全与实施、ISP的评价与选择、软硬件的选择与安装、系统维护与用户培训等教学和实践环节。本单元的重点在于综合训练,教师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来引领学生,模拟网络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相关网络项目的实施与应用。通过学生对同步学习项目中的相近操作,实际动手完成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并与创新项目中的相关知识与操作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供引导和指导支持。在同步学习项目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并指导学生在创新项目中对相关操作进行分析与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完成已知的网络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具有完成不同网络项目任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系统测试与评价和系统改进方案单元。通过学习相关的网络行业标准、参观学习学校及企业网络,与企业网络管理人员交流探讨,邀请网络专家开展网络知识讲座,小组活动内容交流探讨等多种方式,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以及邀请企业网络管理人员评价等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及评价,以期提出系统的改进方案。通过单元的学习与讨论分析,提升学生在更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 结束语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培养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同时我们也发现,单纯在个别课程中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关的能力培养内容,但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化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才能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佳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3]冯霞、吴功才.高职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0(21)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张燕如.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2)

[6]丁辉.对高职学院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陈亦兵

职业课程教学核心能力论文 篇3:

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能力,由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创新革新等多种能力综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适应不断变换的工作岗位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可以降低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升级时人才短期缺口的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新职员时,更加注重考察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对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高职学生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适应就业发展的新需要,才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调整自我,并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获得新技能、新知识,以适应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责任培养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促进其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须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出能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进而能够改造社会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需要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与胜任能力。

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

高职学生成才和就业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健全的人格、团队合作精神等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为引导高职学生顺利就业,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课列为正式课程,并计入学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写求职申请、制作个人简历,如何应对面试、注意面试礼仪等,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进入职场后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难以适应社会的问题,杜拉拉现象时有发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正确认识、适应现代社会,离不开对信息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处理。社会调查方法是一种认知、适应和改造社会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能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提高素质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列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

三、《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组织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可由教师设计一个典型的调查项目。项目的完成从调查论题入手,通过论证选题、设计调查方案、拟制与发放调查问卷、拟定与实施访谈提纲、分析调查数据及资料、写作调查报告等典型任务来完成,在任务一步步完成中逐渐形成职业核心能力。

(一)通过论证选题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选题教学的开展,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案例教学,传授选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必要性、可行性、创新性等原则;其次,组织学生对给出的多个选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是确定一个值得调查的选题,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起调查选题所需的理论知识;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所具有的观察、分析能力选择调查课题,分步骤完成一个调查自选题的论证。

(二)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整个课程学习从分组开始,一般以4~6名学生为一小组。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分好组后,先召开小组会议,就大项目进行子任务分工,每个子任务由1名同学负责;各子任务负责人组织小组同学讨论,并负责执笔本任务的文案拟写;分任务负责人根据各成员在小组内的表现及分任务完成中贡献的大小给各位同学评分。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每个组员自主表达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曾有学生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学习总结中这样写道:“我负责调查方案拟写,整个过程与全组成员配合默契。当然,小组内也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有分歧、有争论。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工作的进行,我们会各自跟对方说明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最终愉快地决定。经过这次小组合作,我更多地了解了调查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即使个人再优秀,也没有团队的力量大,只有每个组员团结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展示出小组成果。”

(三)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实地调查主要是发放问卷或访谈调查对象。无论是下放问卷,还是访谈,要达到预期效果,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需要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交流。当面对素不相识的被访者,首先,要向被访者说明来意以消除被访者的疑虑;其次,要得到被访者的充分支持;最后,从被访者处得到充分的调查信息。整个过程,需要调查者保持礼貌、谦虚、诚恳、耐心、尊重和平静的态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充分运用沟通技巧,使被访者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地敞开心扉,畅谈思想。学生通过完成自选题调查任务,这样能从一定程度上训练他们的沟通技巧,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处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调查实践中,根据调查研究目的,能搜集到的资料通常非常丰富,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搜集到的资料多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甚至有虚假、错误、短缺、余冗等现象。在分析前要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与审核,改错补漏、查漏补缺、去仿存真、去粗取精,借助于完备、系统的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保证整个调查工作的质量,否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性质特征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学生在调查中因经验不足,所搜集到的调查资料往往也是粗糙、杂乱、零碎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授学生设计整理方案,对调查得来的原始资料一一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审查和核定,重点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分组,最后实施资料汇总,并形成统计图表。这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挖掘潜力、培养思维方法以及增强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来说,完成调查资料的收集与资料分析工作后,调查任务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就是写作调查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是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其作用在于它是掌握和研究某种情况,制定方针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或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借以解决和回答一个时期上级提出的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或是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得出具有方向和普遍意义的经验来推动工作;或是用调查的事实,教育说服群众,明确有关问题的真相。作用能否实现,需要调查者科学思维、合理結构、精心写作,特别是对于问题报告的写作,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双线并行教学,特别是自选题调查报告的写作,能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社会调查方法通过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收集到的大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创新革新能力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作者:王茜

上一篇:工程档案编制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