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知教育理论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彻行”农职以“彻底贯彻执行陶行知的办学思想”和“学以明生、工以养生”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产生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行知教育理论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行知教育理论教育论文 篇1:

关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生“德学”修养的教育思想。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也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能有效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德学修养,促进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还能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因此要在实践中积极实践“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做到知行并举,自我反思;重视学习,勇于创新;持之以恒,广为传播。

关键词: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思考;实践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生“德学”修养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不仅是对中外德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而且是对时代发展、社会现实需要的必然反映,更是高校师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内涵解析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外优秀传统德学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不断与时俱佳进和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凝练形成的理论。

将德与学做为人生两大支柱,并不是我们的首创。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强调德学统一的理论并不少见。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证德学关系的是古希腊的先哲们,他们普遍认为德学是统一于一体的,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就是最大的善”,即智慧包含在道德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博学和道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强调德学统一的西方学者也很多,如赫尔巴特、布贝尔、杜威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普遍建立起德学并重的现代教学体系,将德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德学思想的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且智”的思想,强调德学并重是最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后裔子思在《中庸》中还进一步强调“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西汉董仲舒也坚持德学统一,他提出了“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1]的观点,认为只有仁没有智慧的帮助不能除害,而光有智慧没有仁的引导更会走上邪路,仁与智是统一的。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强调德学兼备的代表人物。近代蔡元培提出的五育思想,依然注重德才兼备。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更成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此,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的思想确立下来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德学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以上古今中外的德学思想是笔者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思想基础。笔者提出的德学教育思想虽然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却有别于以往剥削社会的德学思想,而融入了时代新的元素,融入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内容,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德学思想的新理论,是站在时代高度,面对社会现实问题而“推陈出新”的教育思想,它的“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表述有所创新。

虽然对德学教育思想古今中外学者都有论述,但我们将内涵丰富的德学思想概括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八个字,且朗朗上口,易于思想的传播和推广,则是我们的独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且有所创新,可以将其具体解释为:“把高尚的道德作为人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把不懈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和目标。”

第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有所创新。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逻辑结构层次。从德和学的关系来看,德在前,学在后,因此我们认为“以德为行”是“以学为上”的统帅;而“以学为上”,是“以德为行”的基础。其中,“以德为行”强调的是德与行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德是行的指南和准则。以德规行,以行践德。“以学为上”强调的是“学”与“上”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是“上”的基础,“上”是“学”的终极目标。

第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实施对象有所创新。

以往的很多教育思想实施的对象是单一的,通常针对的是学生。而我们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不仅针对在校大学生,还适用于高校教师、党政管理人员。教育思想的主体和客体是多元化的。

第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有所创新。

区别以往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学思想,我们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们的德学教育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德学理论。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德”“学”都具有阶级属性,其内容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德学思想要反映初级阶段中国的国情。马克思还认为“德”“学”的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德学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中加入了许多学者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使“德”“学”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所以,笔者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虽然吸收了传统德学思想的精华,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反映新理论、针对新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及因德学缺失带来的一幕幕人生悲剧,都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德学修养教育。

首先,德学缺失对人生造成的现实悲剧,促使我们必须增强德学修养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领导干部队伍、知识分子队伍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和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干部和知识分子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也正在初步形成。但也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德学修养上,还存在着一些与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问题。如有的领导干部忘却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却了做官要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这些人由于官德失范,造成了他们法律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的淡薄,使他们的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逐渐走向了违纪违法、腐败的路途,成了阶下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有的高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甚至有的教授、博士、理论专家,忘却了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忘却了自己艰辛的努力,忘却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地位,守不住做人做事的底线,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走上了不归之路……这些人,当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进行忏悔时,他们都道出了共通点:放松了政治学习,丧失了理想信念,违背了职业道德,被社会上庸俗的社会风气所迷惑,思想上防腐拒变的能力逐渐丧失,使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路。

这些人生悲剧,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反思,为什么德学修养的缺失会给人生带来如此悲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生的“德学”修养,应当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人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走好人生路。因此,在高等院校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时时强化德学修养意识,真正地用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执着的信念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注重强化德学修养的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现实对高校师生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德学修养教育。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之后,国际和国内的社会现实都在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使高等院校不再是一块净土。如今广大师生生存的环境,不再是宁静的大学校园,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越来越明显,高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竞争不断加剧,使一些师生的心态失衡、焦躁不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强化了师生的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师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人生理想等等都讲得少了,一切以利己、金钱、物质利益为行动准则的意识正以种种隐性形式熏染着广大师生。东西方文化在进一步碰撞,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等作品的大量涌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师生的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使部分师生产生了一种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的心理,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师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但互联网中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师生的发展也在产生不良的影响。总之,不利于广大师生健康成长的种种社会现实在冲击着高等院校,影响着广大师生。

所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挑战,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理出新的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加强德学修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抵制不良现象的影响和种种诱惑,增强遵纪守法和自律的意识,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健康成长,走好人生路。

再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强化德学修养教育。

教育部《2008年全国统计公报》显示,到2008年,各级各类高等院校2663所,各类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这一转变,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一人才培养的增量,无疑是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的选拔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录取的大学生一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在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上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然而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考杠杆作用的降低,使大批德学修养等素质并不高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园,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中德学修养一度被忽略。这一现象给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重新审视德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和核心思想,思索德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认真思考:要把什么样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上?面对成千上万大学生的流进流出,我们将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确定德育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校级领导,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广大师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应当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有道德意义的种种品质,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以及才能,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指向现时的,而且应当是指向未来的。

所以,我们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自觉掌握和遵循社会不同领域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规范,并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改善现实世界。

三、提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现实意义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德学修养,促进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来看,现实社会对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都希望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建设和发展他们的事业。我们的执政党选任干部,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因为,无德少才者不能成为领导干部;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领导干部;有才无德者同样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很显然,党和人民以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另外,成千上万的家长,把子女送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期望,就是希望大学能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人品第一”、“才华出众”的人才,其实也就是希望大学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

现代社会对大学提出这一要求,大学应当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我们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就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德”与“学”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中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培养自律行为,培育公德意识,提升精神境界;通过“德学”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珍惜光阴,重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总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德学”修养的教育,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不仅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的德才兼备的人。

其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从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师生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能够应对挑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师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和冲击,思想上产生困惑和迷茫,在师生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在教师中,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职业价值观模糊、爱岗敬业之心欠缺;育人工作不到位、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科研急功近利、学术道德失范;文人相轻、自命清高、团结协作精神欠佳等等,这些问题虽属师德师风中的支流问题,但若不高度重视,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影响师德师风建设,影响学风和校风建设。在学生中,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自律意识薄弱、公德意识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属学生中的支流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学风、校风的建设,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在行政管理干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干部职业道德失范,缺乏自律意识;工作推诿,执行力不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忙于事务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工作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同样会影响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所以,要克服和解决上述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强化对高校的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教育。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地践行“公民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加强德学修养,学校将会出现新的景象: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严谨治学、更新观念、内强素质、创新教学;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创新学习;领导干部常修政德、严格自律、勤于服务、善于学习、学以致用、创新管理。如果大家都注重讲德行,重学习,让“德学”之正气、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造就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学校一定可以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声誉。

再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身发展。

人生存在现实社会中,除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外,还得考虑自身的发展,尤其要考虑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发展自己,我们认为“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就有助于人的自身发展。

广大师生如果注重道德修养,他们就会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持之以恒,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受人尊重的人,从而得以在不断超越与创造中发展自己。就如教师在生存与工作的过程中,在追求物质与理想的进程中,虽然成为“人梯”、“春蚕”、“红烛”,但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顶住了生活、工作的压力,守住了利益诱惑的底线,去传播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知识,去开发人类的智能,去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去培养、塑造创造性人才等等,这一有意义的过程,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发展,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

广大师生如果注重加强德学的修养,更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自觉地加紧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胡锦涛同志强调:“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我们当教师的不加强学习,就难以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学生不加强学习,就难以接好社会主义的班。为了适应新的情况,接受新的事物,研究新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经常学习,会使我们感到知识不够用,总有强烈的危机感,促使自己去不断地充电,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经常学习,会使我们的注意力不停留在身边的个人恩怨和无原则的纠纷上,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向更广阔的事业上;经常学习,会使我们变得更大气、更宽厚、更睿智、更成熟,因而也更适合于承担重任。总之,加强学习修养,会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会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会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我们的品格更高洁,会使我们的生命之光更为灿烂。

四、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

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修养的过程,并通过自身知行合一、榜样示范的作用,去唤起、影响整个社会德学修养意识的增强。

首先,知行并举,自我反思。

在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活动中,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做法,我们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我们都很清楚,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知”和“行”的作用。他认为,“知者不惑”[3]。“知”就是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他认为“知”可以“解弊”,去掉思想上的弊病。他认为,“力行近乎仁”[4],强调道德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完成道德品质发展的过程。因此,知行并举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知行”说,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强调“以德为行”的“德”就在于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要求和实质之后,我们就要认真地去实践它,通过实践来修养我们的道德品质,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督促我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促进我们的自身发展。

我们还必须注重“自我反思”。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内省”一说,它的含义就是在道德修养中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其意思就是要求人们从存在于客观的贤与不贤中,认识到主观修养上的差距和问题,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评价。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要求人们经常反思自己的道德表现来评价自己。这种“内省”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必要经常向品德高尚的榜样学习,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反思,来查找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学态度、学术规范、待人处事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自觉地加以抑制和克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来塑造我们的学生和自己本身。

其次,重视学习,勇于创新。

在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活动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习和勇于创新。我们都很清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师都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比较缓慢,知识的更新及总量的增加相对迟缓的年代里,我们的教师所掌握的一些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大体上能够胜任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答疑辅导的职责。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稍不重视学习,就会落后于形势,就难以适应今天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去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及个人人格魅力;通过学习去研究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学习去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特色教育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还需要勇于创新,在创新的实践中来提升我们的“德学”修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就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模仿别人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特色。我们都很清楚,在老一辈教育家的群体里,他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注重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徐特立先生提出的“经师、人师合一”教书育人的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提出要让学生“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的教书育人的目标等等。这些教育思想影响着当今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我们今天的教师应当要勇于创新,要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去培养创新人才,决不能满足于当“教书匠”。

再次,持之以恒,广为传播。

在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时,就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他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同志的话语,让我们警醒,让我们高度重视,我们曾下大力气去整治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仍需正视当今的现实,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经济社会里,仍然存在着政治生活中的腐败与渎职,经济交往中的缺乏诚信与恶劣竞争,公共生活中的冷漠与麻木。我们仍需告诫高校的广大师生,“德学”修养必须持之以恒,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不论在今天还是明天,都不可放松,要以自己的信仰、理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

我们还要广为传播“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我们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德学”修养的教育内容,而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蕴含“德学”修养的精神;我们还要通过社团活动、周末学术讲座等活动传播“德学”修养的重要性,让广大师生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学习中,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深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不断地完善人格,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当然,我们作为知识分子不能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德学”修养的传播不仅仅停留在校园,还应当在广阔的社会中。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传播“德学”修养对个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唤起公民齐心协力自觉地培育公德意识,鞭挞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人和事,逐步去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地去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就可以为大学、社会构建道德理性家园和精神家园贡献力量,就可以让人生德学修养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2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3.

[3]张燕婴译注.论语·子罕[M].中华书局,

2006.131.

[4]崔高维校点.礼记·中庸[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张燕婴译注.论语·里仁[M].中华书局,2006.47.

作者:邝邦洪

职业行知教育理论教育论文 篇2:

“彻行”农职办学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彻行” 农职以“彻底贯彻执行陶行知的办学思想”和“学以明生、工以养生”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产生影响。本文在回顾“彻行” 农职办学的历史背景和“彻行”农职办学理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教育理论、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需要,认为一方面要拓展“行”的内涵,“行”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力行,也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通过职业教育,促使学生行为的改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要从“教、学、做”合一向“做、学、教”合一转变。

关键词: 彻行    办学理念    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往的师徒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他国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开始影响中国职业教育。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开创了班级职业教育的先河,同时教学也以工业技术、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研究这一时期的办学理念对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彻行”农职办学的历史背景

清朝末年,社会腐败,国力衰退。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灾难,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加快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自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于当时的社会变化,变革维新思潮流行,广泛开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爱国运动。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制造业、电报业、化工业、交通业的发展,到民国初年,据《农商部统计报告》统计的数据,这一时期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910年7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1914年1123家[1]。轻工业、化学工业、加工业、纺织业等获得很大發展,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西学内容与中国传统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以往的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师徒制不能适应现代工商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改变以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实学实用为办学理念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五四运动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有蒋梦麟、胡适、郭秉正、陶行知、蔡元培、陈鹤琴等[2]。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相结合,提出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整个生活的教育:它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3]。

二、“彻行”农职理念与办学简介

(一)“彻行”农职办学简介

校长汪永洁少年读私塾,后毕业于安庆高级师范学校。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怀着对革命的赤诚之心,参加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并随军北伐。国共分裂后,军中进步人士遭受清理,便决心办学,启迪民智。汪永洁深受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影响,学校大部分老师都毕业于晓庄师范,如宏达、黄志诚、黄志和、汪秋平、汪曼文等。其办学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以明生;二是工以养生。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上午围绕“学以明生”的教育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传授理论知识,但要求课堂教学严肃而活泼;下午围绕“工以养生”的教育思想,分组进行技能培养。技能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泥里水里教耕耘,在田里地里教播种,织布机旁指导学生学织布技艺。农业职业技能训练包括编藤、织布、漂洗、制作黄豆酱、蚕豆酱、灰包蛋;培育经济林、开地、种菜、养花、检查蜂箱、观察风雨温度表等[4]。

为充分利用时间,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彻行”实行朝、夕会制度。朝会首先是教练拳术、踢弹腿、门桩等体育健身活动,由高级班值日学生轮流主持,值日导师辅导,唱歌,然后由值日主席讲点国内外新闻及校内外新人新事,谓之“文化早餐”。夕会除了利用晚上时间温习或预习知识外,还本着“即知即传人”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让年纪大的当小先生,到识字班教课,或当食宿生干部[5]。

在艺术教育方面,积极推动先进思想传播,包括劳动歌曲“锄头舞”“渔光曲”“伏尔加船夫曲”及陶行知先生编的歌曲“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人生天地间,各有所禀赋,为一大事业,做一大事去”。三十年代,由于晓庄师范被封,汪永洁校长意识到需要结合教学,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才能救国,于是“光杆锄头不中用,联合机器来革命”成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彻行”农职办学理念内涵

“彻行”是地名车行的谐音,意为彻底执行落实陶行知的办学思想。要理解“彻行”农职办学理念内涵,就需要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杜威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非常崇尚儒教,传授儒教的一整套方法被称为儒学,也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知行合一”是由明代儒学大师、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的一种修习儒教的方法,“知”是指“忠、孝、节、义”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建立的封建道德规范,是修习的内容;“行”是指身体力行地执行这些道德规范。“合一”是指“知”和“行”存在的关系,“知行”不能截然分开,即“知行”不是应当合一的,而是必然合一的。在“知和行”的地位上,王阳明认为知决定行,如果不“行”则是“知”不够[6]。陶行知早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改名为“陶行知”。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杜威、孟禄等研究教育。在合理继承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唯物主义对之进行改造,他深刻地认识到“行”是“知”之始,改名为陶行知,并将自己提出的教育思想命名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是唯物的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以经验为基础,以个人生活为主体,是唯心的教育理论[7]。陶行知在对杜威教育理论进行唯物理论改造的同时,结合中国特点,将杜威“职业教育为公共利益而产生”的思想与中国乡村改造相结合,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促进乡村改造。因此,陶行知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全面超越[8]。“彻行”农职的办学理念在全面继承和落实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以明生”和“工以养生”两个方面的内涵。

三、“彻行”农职理念的当代嬗变

“彻行”农职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首先,“知”“行”从早期的伦理学关系,在经唯物主义改造后,已经转化到当代认识和实践的哲学命题,“知”“行”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改变,现代语境下的“知”“行”通常指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同门类的海量知识,这就要求现代社会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建构理论是在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分类,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一整套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的程序操作——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基于前述的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西方国家形成和发展了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其中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的CBE(Compelenc;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德国“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核心是以胜任一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澳大利亚,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理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国家管理与职责框架、资格框架、培训包三部分组成的成熟系统。这三部分将政府、办学机构、企业有机、高效地组织在一起,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9]。“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则受到德国重视。“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首先将工作任务概括,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拟完成具体项目为教学的表现形式,组织职业教育课程。在校企合作领域,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10]。

无论是建构学习理论,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理论,还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都将职业能力、理论知识、职业情感三者整体作为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不仅仅是技能的改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彻行”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一是“行”的内涵更加广泛。“行”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力行,也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通过职业教育,引起学生行为的改变。引起行为变化的是个体知识、职业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改变。因此,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要将知识、经验、技能和道德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并按职业能力的提升,形成合理的序列,从低级岗位向高级岗位安排教学。二是“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做、学、教”合一模式[11]。根据前面的叙述,陶行知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现在许多人员将其称为“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陶行知认为:第一,“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完成职业能力的一个过程,三者天然合一;第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以往重教学轻教授、重教师轻学生的弊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职业的整体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做”合一改变为“做、学、教”合一。“教、学、做”变为“做、学、教”不仅是文字顺序的改变,更主要的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职业能力特点,首先在“做”中积累职业经验和感性认知;其次在“学”中形成职业能力;最后在“教”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根据学生行为和技能的不足进行指导。特别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职业教育中的“翻转课堂”不仅能将“做、学、教”合一在课堂中有机整合,还能将课后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合一,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当代,“彻行”办学理念无论是“行”的内涵还是职业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嬗变[12]。

四、“彻行”农职办学理念对中职教育的启示

“彻行”农职所在地江镇乡位于安庆市西南,其办学理念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启示有:一是在学校的管理上突出“践行”,将学校建设要求和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具体地讲,就是管党治党要提高强度、内涵建设要提高高度、校企合作要提高广度、招生宣传要提高力度、全面管理要提高效度、项目建设要提高进度、服务地方要提高精度、改革创意要加大深度,从而保证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从突出技能培养向“行为”方式改变转变。通过专业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使学生成为高质量人才。三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行”为重点,从“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做、学、教”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才需求的改变,以往“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始出现,需要有新的突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做”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做”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逐步从知识课程体系向能力、岗位课程体系转变;以“做”为中心,构建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在校企合作上,突出“行”业参与,积极融入职教联盟。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335.

[2]曲铁华,白媛媛.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20-26.

[3]董宝良.试论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J].华中师院学报,1982(6):96-98.

[4]石开玉.建国前安徽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初探[J].职教论坛,2014(34):94-97.

[5]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宁县志[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6:927-928.

[6]张超.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思想内涵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J].商情,2010(30):51-51.

[7]陈莉.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J].重庆陶研文史,2011(4):28-29.

[8]彭干梓,卢璐,夏金星.陶行知对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超越[J].职教论坛,2008(9):56-60.

[9]王晓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120-125.

[10]闫广芬,陈东.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78-81.

[11]諶安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J].云梦学刊,2004(6):91-94.

[12]张迪平,王颖玮.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J].云梦学刊,2010(2):118-119.

作者:黄红媛

职业行知教育理论教育论文 篇3:

行知教育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创新实践

【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界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帮助,更对学校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入手,探讨行知教育思想对学校管理的有效作用,并结合现状,着眼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对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行知教育思想 学校管理 创新实践从行知教育思想第一次提出到现在,已整整一百年。百年间,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教育行业也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但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始终没变。仔细品读其教育理论,发现陶行知本身就在不断进行创新,我们虽然肯定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但也要传承其创新精神。在百年后的今天,对学校管理进行创新实践,是新时期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

(一)生活与教育

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学习的必要,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这,也是行知教育在教学上的核心思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将答案灌输给学生。临沂河北小学定期组织学生到罗庄区污水处理厂、敬老院、红领巾示范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接收教育。

(二)解放的意义

行知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的思想核心是“解放”二字。中国应试教育已有上千年历史,八股文章虽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却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进入到现当代,陶行知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由眼入脑、由脑入心地全方位解放,中国未来将会被世界所抛弃。所以,学生应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学习,应让他们从不断的实践中自己总结知识,才能对知识活学活用。

(三)师德的秉承

老师不仅承担教书的职责,更承载着育人的重担。任何人的学习最初都始于模仿,如果老师自身的品德不够高尚、教学不够严谨,那学生也很难对老师、对学习、对社会怀有爱心,更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本人所奉行的格言,“师爱”更是其在教育方面的核心思想。教师要从思想上形成尊重学生的意识,并在学习要求上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而要真正的实现这些要求的目的和效果,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给学生一个表率,这对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管理与行知教育思想

(一)教师管理与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作为近代老师的典范,值得所有老师研究学习。在对教师团队的管理上,应将其对师德的阐述进行分析讨论,选取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观点,形成条理的文化管理制度,并建立考核机制,对老师进行考察。学校可建立淘汰机制,尽管都是有编制的老师,也应从不同方面划分等级,如果老师的考核成绩不过关,就将其降级。师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教师团队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努力做到他所提倡的“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学生管理与行知教育思想

行知教育思想提倡对学生进行“解放”,学校在管理学生时,也应秉承这样的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解放,并非是纵容学生任何行为,而是学习上的解放。在行为上,学校仍要对学生加以管制,但在学习上,可以增加其自习时间。老师也不应随意支配学生的自习时间,而是起到监督的作用。学校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任其进行以兴趣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学校每周一、三的葫芦丝学习、周一早上的鼓号队训练、周四下午14个兴趣小组同时开课,学生自由选班,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也对师生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三)校园氛围与行知教育思想

虽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但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大部分还是要在学校里进行。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社会,就需要学校下一番功夫。首先,是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应该是充满学习氛围的地方,但也应该将社会生活引进校园,才能让学生不与社会脱节。其次,校园硬件设施的更新也能让学生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先进的设备中体会社会的先进,在不同环境的教室中体会不同的社会风情,如此才能在未来进入到社会中后,拥有更宽广的眼界,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如何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学、师、研结合,开展创新活动

以往在教师团队中进行的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很好地用于实践教学中。所以,学校应该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加入学陶、师陶、研陶的实践性活动,举行多类型的创新活动,才能让教师管理与行知教育思想得到深入的结合。如學校可以组织老师举办主题研讨会,总结行知思想要点,并针对这些要点进行教学调研,分析每位老师的优缺点,学期结束后让学生们进行不记名评分,让老师们时刻保持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紧迫感。

学校还可组织听课组,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听评,听课组发现问题后给出解决办法,并在课堂中进行实践,如果有效进行全校推行。当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每个班的情况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们坚定执行“爱满天下”的格言,从爱出发,共同找寻解决办法。

(二)管理制度创新践行行知教育理念

行知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解放”,讲求的是“知行合一”,旨在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由行到知的形成,由知引导行,相互影响而又相互统一,从而提高知识的探究过程的效果。而学校也可以将管理放权,让老师们自己寻找教学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如建立年级组管理制度,将管理任务分摊到各个年级组中,在教师团队中培养领导干部。校长室要做到抓大抓全,年级组要做到抓细抓精,双方配合紧密默契,才能将学校的秩序管理得井井有条。

(三)创新校园环境以传承发展行知教育思想

中国的学生生活重心几乎只有学习,曾提倡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状态,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已经行不通。如何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生活、感知社会呢?学校可以将校园划分出几个活动区域,如“体育娱乐区”中,建有操场、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跳绳、毽子等活动场地,学校要多引进不同的活动,让这些地方物尽其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习区”主要以教室为主、办公室为辅,但教室可以布置成不同功能、不同风格。外语诵读室、文学活动室、棋牌室、探究室等,这些教室尽量和社会上同样职业的办公区域相似,让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全情投入其中,提前适应社会。

四、结束语

行知教育思想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过时,就在于其精神内核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传承性。陶行知先生用一辈子来诠释自己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也给了之后的教育从业者以最好的示范,激发了无数“陶子”自发进行传承与发展。如今,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对行知教育思想进行创新与发展,让其不仅在教学上,也能在学校管理中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纯艺.例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职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

[2]徐德晖.行知结合,铸就道德根本——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2015,(7) :316.

[3]庄洪海.情理兼施 做“四有”班主任——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福建陶研,2015,(4) :39.

[4]向颖.中学德育软环境培育及路径选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阐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106.

作者:周玉农

上一篇:信息技术手段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柔性化管理与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