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

2024-04-08

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共8篇)

篇1: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

探讨中高年级写作教学

(2018-2019学第二学期)

小学中高年级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小学生的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仍是作文,视作文为畏途,一提写作文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种局面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相驳,必须及早改进,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写作水平,谈一谈个人对于小学写作教学的肤浅认识。

一、明确写作要求,把握写作重点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无论是写作的指导还是讲评,明确写作要求,把握写作重点是写好写作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搞好小学写作教学,必须要明确小学写作教学的性质及要求,把握写作重点。

大教育家叶圣陶讲:“作文不是生活上的点缀,而是生活之必需,与说话完全一致,作文就是说话,就是用笔来写自己心理想说的话。”新课标规定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学写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学写运用的常见的表达方式。新课标把低年级作文改为写话,把中高年级作文改为写作,这就规定了小学作文的性质——而是一种写作练写。他给小学生的写作定了基调,通过写作练写来培养学生初步的表达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那么,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写作提出了那些要求呢?

一是在写作行为上要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修改写作的良好写惯;二是在写作内容上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三是在写作的表达上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写文章也是要讲究章法的。诸如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层次的安排、语言的使用和选择、修改等等。毫无疑问,即使是小学生的写作,也离不开一定的章法。但这些章法应该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且非系统的。讲到小学生写作需掌握的章法,大体有三条,一是顺序,即比较有条理,言之有序;内容比较具体,言之有物;遣词造句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文从字顺。

二、拓展空间,丰富材料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小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所以,拓展小学生的认知空间和想象空间,丰富写作材料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具体做法是:

1.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竭.”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丰富多彩为小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用之不绝的素材。要想让个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热心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才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2.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新课程要求写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长期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读写结合,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是小学生学写写作的必经之路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注重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古人学写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现在的语文教学也有与此相通的道理,因为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充实的语言积累作后盾。因此,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写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语文最注重的是积累,所以要提高语文成绩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我认为最首要的任务是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显”,可见“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写有多么重要。大家也都知道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建立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

总之,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写积累写作技法,是经过实践检验,专家多次论证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小学生学写写作的必经之路。

四、强化训练,掌握技法,是提高小学生学写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路

《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简要有用。应抓住审题、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以学骑自行车为例)

1.审题:审明写作体裁,写作范围(时间、对象、人称、数量),写作重点,题外要求。

2.选择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真实,真实才能感人,才能触及读者心灵;其次要新颖;三要选择典型材料。

3.构思:(打腹稿,列提纲)要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准备怎么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如何安排详略等。

4.表达:说话是一种表达,作文也是一种表达,作文就是说话,无非是把自己心想说的话写在了纸上。学生应该怎么表达主要是靠教师的具体指导。

2019年4月12日

篇2: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

欧亚婷临武县武源小学联系电话:***

摘要:作文是学生论文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对写作产生兴趣,能使人感知清晰、记忆鲜明、思维敏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作文语言能力 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愿

[1]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驱动力。对写作产生

深厚兴趣的人,他的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时候如果我们用强迫命令的方式施加外力,只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更大的恐惧感!因此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得从兴趣出发。下面笔者就城镇小学中高年级的写作兴趣现状来谈谈如何培养城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写作兴趣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习作氛围不浓厚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训练的内容是写景记事读后感等等,习作训练的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按一导一写一改一评来安排,大约用三至四个课时。除了作文课堂,老师基本上不会进行相应的作文教学和训练。作文教学强调持之以恒,显然这样间断性的写作训练并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太大的提高。

(二)评价方式单一

绝大多数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即:学生写完作文上交,老师写上一段评语,再下发。这样的评价方式作用不大,对于部分写作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看到老师的评价可能会欣喜一阵,但绝大数学生不会认真琢磨老师的评语,并对原文进行修改。

(三)过于重视应试作文教学

长久以来,作文都是占据考试中占据比分较重的一道题,为了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有些老师会根据历年的考试题目,选择一些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中无论用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让学生拿背过的东西出来,以不变应万变,使作文远离生活,这样的写作就成了考试的附属品。

二.培养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写作兴趣的对策分析

(一)着眼生活小事,培养写作习惯

作文不只是作文课上的事情,要把学生的练笔贯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每个学生一

[2]旦对写话、习作产生乐兴趣,充满了信心,形成了习惯,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笔者认为可以鼓

励学生坚持完成“每日一事”。

“每日一事”并不在怎么写,而在写什么,可以写一段两段,也可以只写三五句话,写的内容就更加广了,可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班级、学校或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想。甚至可以对电视或广播中听到的一些事情作出评论。但是不管写什么一定要有这三要素。

(1)日期、心情。写日期是为了给学生日后的写作留下线索,甚至你还可以此为线索联想到你当天发生的其他事情。而心情指数则可以帮助自己回味当时整件事情中的情绪,情绪越强越能写好文章来。

(2)题目。拟题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给素材起个睁开眼睛,这对提高学生的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强化自主写作,增强写作信心

如何既能应试教育大潮又能让学生们寻得一块自由的写作天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着

手:

1.作文题目上,命题与自主拟提相结合就题目而言,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训练的内容通常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是从要求到素材到情感观点,而不是从情感观点到作文。吴立岗教授说:“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堶

[3]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是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这种没有生机与情感的作文肯定会让学生

丧失写作文的兴趣。当然,对于作文题目我们不能采取完全开放的形式,这样既不能保证让学生能很好的对考试,同时也忽视了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命题作文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与自主拟题的集合。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下两种方法:

(1)自主拟题。在师生开展充分的对话之后,让学生从感触最深、联想最丰富处着笔,这自然要求老师把拟题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拟题当然不能排除老师的指导,老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拟题目的原因,讨论样的题目是否恰当可行,哪些题目有待斟酌。

(2)多题任选。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拟定出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有所选择。老师也可以把拟题的机会让给学生,即:在开学的第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出这一个学期我们要写的几篇自由作文的题目。学生可以不管先后顺序,那篇的灵感来了就写哪一篇。

(3)旧题换新。把一些写老了的题目换一种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把“记暑假一件有趣的事”换成“暑假偷着乐”。

2.作文时间上,课堂训练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

[4]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具体做法有:

(1)课后完成命题作文。老师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他们课后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最后完成作文。

(2)鼓励撰写自由作文。写作本来就是一种公众言说,用我笔说我心。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灵感来袭的时侯立刻拿起笔写下来,随时拿给老师,让老师指导点评。

(三)营造写作氛围,开展写作活动

浓厚的写作氛围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滋养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写作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

每周都有一到两次的作文导写课,如果每次课是采取老师提要求、读范文、学生写作文的教学方式,必定是索然无味的。久反之如果老师把作文课上得花样百出,学生必定也是乐此不疲。那么如何让作文课花样摆出呢?

(1)玩中觅趣。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比如养花、护蛋、小制作、体育锻炼等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但直观感受较多,而且内心会产生很多真实的情感,写起文章来自然是文思泉涌,言之有物。

(2)说中引趣。以说导写能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而说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这样学生才会有表达的兴趣。比如说:一个学生写《篮球赛》他只写了比赛的过程,没有写到是怎么打的。但是老师发现他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今天我打得很高兴”,那么老师可以抓住这一句话给与肯定,引导:“你为什么很高兴?”“因为我进了一个球”老师追问:“容易吗?”“不容易”在老师的连环问中,学生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进球的场景,有话想写了。

(3)境中激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参加了一次活动,看了一场比赛,看完了一本书,老师都应及时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创设一个大家畅所欲言的交流情景。三尺讲台可以变成舞台,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活跃的表演情境中来。

2.创设浓厚的课外氛围

作文不止是作文课上的事情,更应该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课外氛围可以帮助同

学们养成及时扑捉灵感、记录生活的习惯。

(1)创设班级图书角。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而且能使学生悟出“技巧”,不着痕迹地对学生的写造成影响。相对于大城市的学生,城镇的学生经济并不宽裕,家长不会买很多书给小孩子看。通过创设图书角可以把大家的书搜集起来全班同学交换着看。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2)开展作文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周或每两周一次。在活动开展之前,可以让相应的班干部把教师精心布置一番。活动有多种内容比如:病句会诊、小作家专访、作品分析会、班级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但是不管那种内容的活动都应该开展得精彩隆重。

(3)开展串编接龙活动。小学生充满了想象里,也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如果老师引导学生构造出故事的开头,再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把故事一环一环地写下去,一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现学生亮点,改善评价方式

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个鼓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如果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可一画上符号,及时表扬。学生

[6]一旦获得成功的休验,那么“要我写”就会变成“我要写”。

1.板报粘贴。很多老师都会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以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这样做并没有发挥板块的最大的作用。那么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首先,班级板报的设计应该由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尽量让其美观、新颖,甚至可以号召全班同学给它取个名字,使其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板块上应该出现很多内容,比如:佳句精选、心语港湾、文章病院、我的名言、我是新亮星、好题大展示等等。

2.制作纪念册。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步作文、优秀简评等挑选出来,制作成纪念册发给学生和家长,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作文是一场别样的对话,要凸显出作文的本质就必须发表出来,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3.制定完善的评奖制度。如果老师每次都把奖励给了作文写得特别好的学生,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写作的能力稍差的同学得不到老师的奖励,对写作越来越不感兴趣。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每次都毫无悬念的得到老师的奖励,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种奖励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和摆设。因些制定一份切实的完善的评奖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立各不同的奖项,比如:作文新苗奖;作文能手奖;班级小作家;班级诺贝尔;具体颁奖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定。可以和板报粘贴的评价方式结合:在班级墙报上发表过一次文章即可获得作文新苗奖,发表过三次可以获得作文能手奖,以些类推。如果班上采用的是班级诵读的方式,你就可以根据学生读文章的次数来作为评奖标准。你甚至可以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好的习惯和好的表现与作文评奖制度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满腔热忱的投身教育之中,投身于作文的导写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究![5]

注:

[1]刘济远.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孙彤.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9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7

[5]裴显生.基础写作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156

篇3: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

传统作文教学很注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但是这些方法和技巧是由教师生硬抽象地塞进学生的头脑中的。学生对所传授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很难有充分地理解和体会,运用起来自然大打折扣,更谈不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于是,就造成了写作过程中,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意味着,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体验事物、认识事物,在体悟中突破写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说出自己有创意的想法,写出自己有创意的语言。

体验作文就是把对文本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综合起来,不断消化、吸收、内化进而升华,并用恰当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而体验作文教学就是以“体验”理论为核心,通过创设和优化学习的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综合起来,不断消化、吸收、内化,进而升华,并用恰当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来这一教学过程。它利用观察、活动、对话、阅读等时机,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指导,并组织学生把口头表达迅速转化为书面表达。

在《我最喜欢的一种玩具》这一堂课中,为了指导学生深化体验,写出精彩的作文,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样子、玩法和事例,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玩具写清楚。

2.通过观察、活动、交流、回忆,体验玩具带来的快乐,感受身边事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把你们带的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放在课桌上。谁愿意告诉我,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2.揭示课题。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拿出玩具进行课堂学习。出于对自己玩具的喜欢和对学习方式的新鲜感,大家处于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说话练习

(一)玩具的样子

1.想一想,介绍玩具样子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出示要求:仔细观察,按照顺序,抓住特点,说说玩具的样子。

(1)可以按照什么顺序?

(2)怎么样抓住特点?

(3)要仔细观察哪些方面?

2.学生自由试说。

3.同桌交流。

4.班级交流并评价。

5.小结。

[介绍玩具的样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首先提问:介绍玩具样子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依照顺序,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并根据逐个要求进行细化指导。学生先根据要求轻声说一说,这是为了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口头表达练习;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是借此机会促进学生相互纠正、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尤其能够帮助潜质生在模仿中提升表达效果。班级交流中,我尽量抽玩具类型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倾听中获得受益。交流中,一个学生说:“我的玩具是刀刃王,是金属做的。它有橘黄色的外套,还有三个尖尖的角和四片刀刃。它转到桌角时能马上感应到,直接转弯,不会摔下来。”另一个说:“我的玩具是一只毛绒小狗,它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小小的鼻子,一条小巧玲珑的尾巴。它穿着有花纹的小衣服。”这两个孩子都回答得很棒!]

(二)玩具的玩法

1.如果你们就是玩具店的推销员,该怎么介绍玩具的玩法,才能说服别人来买玩具?

出示要求:说清楚玩具的部件和玩的动作,并用联想把自己的喜欢表现出来。

2.请你尝试用一两句话就玩具的某一部分说说看。

3.请你们现在玩一玩自己手中的玩具,再自己轻声说一说玩法。

4.玩一下玩具,给同一个小组的同学看,然后一边玩一边介绍玩具的玩法。

5.班级交流并评价。

6.小结。

[交流玩具的玩法时,我以同样的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出示要求“说清楚玩具的部件和玩的动作,并用联想把自己的喜欢表现出来”,让学生根据要求先自由地边玩边说,再小组交流,接着进行班级交流。说话指导是以引导学生说得巧妙为目的。与其将玩具的样子、玩法和事例平均用力,不如抓住一点重点突破,然后总结方法,迁移运用于其他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得更为扎实,而且能够启迪学生心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把玩具的样子说完整说清楚时,指导得相对更加细致,而在介绍玩具玩法部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运用之前的方法,举一反三。学生在班级反馈中,回答很踊跃。一个学生介绍陀螺的玩法:“先把拉环插进陀螺中间的小孔里,然后快速把拉环拉出来,把陀螺放在桌上。陀螺就会旋转起来,好像一阵龙卷风席卷而来。”另一个学生介绍塑料变形玩具:“它有很多可以扭转的’关节’。把玩具一端转动一下,使它微微向上翘起,把另一端轻轻扭转几次,就好像一条蛇在悄悄向敌人爬去。”他们说得都很生动。]

(三)玩具的故事

1.教师出示自己的玩具,说一说自己与玩具的故事。

出示要求:说说你和玩具之间的故事,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融入到故事中去。

2.拿起你的玩具,做一个你和玩具之间最常做的动作,回忆你与你的玩具之间的故事。尝试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看。

3.学生尝试轻声说说与玩具有关的故事。

4.前后排学生互相说。

5.班级交流并评价。

6.小结。

[介绍玩具事例时,为了启发学生,我先说了毛绒小兔陪伴我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倾听,交流在讲述与玩具有关的故事时,应该注意哪些关键。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要求“说说你和玩具之间的故事,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融入到故事中去”。然后让学生拿起玩具,做一个你和玩具之间最常做的动作,回忆你与玩具之间的故事。之后,为了防止学生重复讲述与我相类似的事例,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提醒他们可以从玩具的来历、遗失、鼓励以及游戏的胜利感等进行讲述,接着让他们轻声自由说,然后前后排互说,最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们有的说:“一次,我去饭店里吃饭,不小心把玩具忘在饭店里了。晚上,回到家才发现,心里很着急。第二天早晨,我去饭店里找它时,服务员阿姨把它递到我手里。我的心一下子定了下来。”有的说:“有一次,我去超市,看到旁边有一台娃娃机。我一眼在娃娃机里看到它,欣喜若狂。妈妈仿佛知道我的心事,拿了十元钱,让我去吊娃娃。可是,我把钱都用完了,还是没有吊到。妈妈又花了很多钱,最终帮我吊到了小娃娃。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感谢我的妈妈。“学生们发散思维,能从不同类型的故事中开拓视野,寻找真实。]

(四)完整地介绍玩具

1.能不能加上开头和结尾,把玩具的样子、玩法、事例全都串联起来说呢?说的时候要注意,文章的每一个部分都要让人感受到“最喜欢”。

2.学生自由说。

3.班级交流。

4.结合板书评价。

5.小结。

[我要求学生加上开头和结尾,把玩具的样子、玩法、事例全都串联起来说,使学生的说话训练又一次得到了巩固。这样,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就减缓了学生说话练习和写作练习的难度。进行评价指导时,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了两点:1.说完一部分的内容要讲下一个部分时,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2.讲述的整个过程都要紧扣题眼“最喜欢”。学生在指导下,有效提高了语言表达。]

三、写作练习

1.学生写作。

2.个别学生交流写作练习。

3.班级同学结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4.为自己的写作练习进行自评。

[因为有了之前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在紧接的写作练习中发挥也不错,不少同学思路源源不断,下笔如有神;个别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同学在练习中也能达到超乎平常的水平。利用评价表,学生对同伴和自己的习作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计划,也对本课所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

四、课堂总结

1.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2.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做修改。

[好作文是一次次改出来的,指导学生写作能力,必须灌输学生不断修改的意识,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修改时间。学生自己的修改,比教师的修改更符合他们自己的言语体系,更有利于促进他们语言水平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体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课例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玩具的样子、玩法和事例三方面展开对玩具的介绍,通过观察、活动、交流和回忆,体验情感,升华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当学生会说了,能说了,那么写起来就不难了。由于写的内容都是自己所见、自己所想、自己所悟、自己所感,所以更能流露真挚感情,更能宣泄内心感受。

1.观察中积累体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擅长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本案例中,学生之所以能把玩具的样子说清楚、说完整,与他们在课堂中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事物都是最真实的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经过提取和升华,这些体验就能在学生的笔下,积累成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

2.活动中生成体验。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在玩的快乐中,学生能够获得一些情感体验。本案例中,如果让学生直接说玩具的部件和玩法,可能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快说清楚。可是,让学生去玩一玩以后,学生对玩具的各部分部件就有了了解,对玩具的玩法也更加熟悉,介绍起来就游刃有余了。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生成了学生的体验,于是更容易在写作练习中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字。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很多时候,教师的千教万教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摸索过一遍以后,知识就被学生内化了,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

3.交流中酝酿体验。指导玩具样子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依照顺序,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可是,究竟该怎么样依照顺序,怎么样抓住特点,怎么样仔细观察呢?案例中,教师一步步提出质疑,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启发:依照顺序,是可以依照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左到右、从头到尾以及先整体后部分等顺序;抓住特点,可以涉及全自动、多功能、样子可爱等各方面;仔细观察,可以通过它的颜色、功能、材质、形状、大小等角度来观察。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得到了拓宽,体验也更深刻。对于学生能经过思考获得的东西,教师要尽量运用共同交流的方法来启发智慧。

4.回忆中升华体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十分狭小的,有些事物可以在课堂中观察,有些活动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中交流,但是有些却不可以。这时就得依靠回忆的力量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案例中,要求学生讲述与玩具有关的一个故事,就必须要让学生回到过去,再现经历。为了帮助学生打开回忆,我让学生拿起玩具,做一个和玩具之间最常做的动作。此动作的进行就是为了促进回忆的再现。在回忆中,学生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曾经的过往,体验得到升华,写作效果自然就不会差。

篇4: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

【关键词】阅读 写作 一体化教学

【中圖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80-01

1.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问题

第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策略失当、方法手段较偏离,没有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与教材实际。在阅读教学中,很好语文教师表现为两种倾向,即讲解、分析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教学任务来进行,而不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这种局面下经常看到,原本“血肉丰满”的课文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是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忌讳”;其次是对课文内容简而概之,也就是界内常说的“快餐式浅阅读”,老师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废话连篇”,台下的学生听得非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在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下,语文课固有的“语文味”已不见,更谈不上学生对文本的情境理解、体验乃至感悟。除此之外,也有学生的原因,学生学习方法不妥当,再加上阅读面较窄,自然对语文课兴趣不足。

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重知轻能”的问题。在以往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逻辑性灌输,一般都是以基础写作知识为纲,多是由课本教材来提供,中年级学生着重练习写片段,高年级学生着重练习序列写作训练。此外,作文写作课使用的课堂训练内容,基本都是以记叙文为主。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思维、灵感和想象力,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空间,所有的作文训练都依照着范文来进行。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反复的模仿与记忆,逐渐让学生养成一种“刺激-反应-强化”的行为主义学习样式。

2.阅读与写作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的运用

随着二期课改背景下出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提到,中小低年级学生继续稳扎稳打,以简单的教化、识字为主,而中高年级(3/4/5/6)的学生应当注重开发学生语言潜能,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在当前新课标持续变革的大背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语感”。再加上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本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加贴近实际,打破了传统教材大纲束缚性的阻碍,选文题材丰富、人文性较强。所以,可通过强化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环节,产在现有教育资源、教学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均衡有效地将语文读写训练一体化。

对于中年级(3/4)学生的学习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可以与家长、同学或者老师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还能够不拘形式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不断尝试着自己语言材料的积累;对于高年级(5/6)学生而言,在文章阅读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积累与文章结构上下联系起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作文训练中,强调自身的感受,而非教材。

丰富学生的读写内容。在教学中,可坚持以下三层面:① 阅读中串写。中高年级不同于低年级,低年级的课本课程需要大量识字,而到了三四五六年级,不再有生字表,而是词语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自主识字以及用词的实践弹性。对此,在实际教学环节,语文老师可以“词串”搭配文章中相应的图画,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并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一点。②阅读中补写。以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语文课文为例,在《给予树》这一课,它的主题是在宣传“爱”(爱的奉献)。整篇课文的第一人称是“我”,也就是小主人公的妈妈的视角。对此,可以从两个视角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一是从妈妈的视角,来通过对事情的叙述,观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二是从金吉娅的视角,老师则是妈妈的视角,创设情境,从每一环的情节变化中让学生逐一理解文本。此时,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之后将自己的感触通过文笔写出来。③ 阅读中续写。旨在启迪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必要。在文章的学习和理解阅读后,延伸情节、续写精彩。比如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可以在结尾后,让学生续写情节,当作作业来布置。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207-207.

篇5: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

具体操作起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预习课文,搜集信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士兵在打仗前要备战,农民在耕种前要备耕,教师在上课前要备课,这都是“预”。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也要准备,就是预习。(小学教学评估市教研室教研员听课)老师要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预习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预习新课文的方法。

一明。就是明确要求。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当你在预习时,就先要明确干什么,然后再带着这些要求去看课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读。学课文首先要读课文。阅读课文有默读和朗读之分,预习时可以单独用或者都用。有些课文情感较浓、抒情较强烈,就可以用朗读。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就可用充满深情的朗读来表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达到以读带情、以读激情的效果。而有的课文句子内在含义比较深刻,只有用反复默读才能慢慢体会。如《小音乐家扬科》、《白杨》,这两篇课文中前者表面意思是写扬科如何爱音乐,实质上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而后者如不仔细默读,就有可能误解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像这种文章要靠反复地默读,边读边想,才能读懂,才能理解其内在的深刻含义。

三划。在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初次碰到的、一下子不能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句。这就需要预习者在读的同时还要划。因为这时如果先停下来弄懂的话,就有可能会打断对整篇文章的完整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先划出来,待整篇课文全部读完后再去解决。“划”可以用一些读书记号,这样既方便快捷,又有利于区别对待。比方说横线表示新字、新词,横线加“?”表示难以理解的句子等。

四查。即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划出来的疑点。查找的同时还要注意用“注”。比方说把有些比较难记或一下子难以记住的答案注在旁边,这样可以方便以后学习时随时查找。

五思。思就是思考。一篇新课文到手后,对它的一切我们都是未知的,预习就是要把未知变成初知,而这就需要思考了。这里的思考也可理解为分析,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分析课后习题,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等等。这样既能锻炼独立分析的能力,又能完成预习任务。六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要注意多写。在预习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有些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有些是暂时还难以理解的,我们就要把这些问题记下来,以便课堂上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当然,如能把弄懂的问题也写下来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互相补充、提高。

“不动笔墨不读书”,假如你能及时动动笔,预习后作作书面小结,相信你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七读。当学生的预习任务全部完成时,要奉劝学生一句话,请你再打开书本,仔细读它一两遍吧!当然,这个读与开头的读有所不同。它需要学生边回想边读,从而加深和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

第二,激趣导入,以学定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音乐激趣 创设情境 故事传情 诗歌怡情 审题设疑 温故知新 简介作者 设置悬念

游戏玩味 猜谜激趣 激发体验 板书引路 描摹景物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目的导入法、概括叙述导入法等等。方法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第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读准读顺,整体感知。读通课文,指的是学生在初读阶段对课文反复诵读,达到基本读通的要求,也就是能读得正确,流利: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不破句子)。很多老师不重视这一点,课堂上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读通课文,总是急匆匆地一带而过,忙不迭地或分析提问,或让学生过早的进行感情朗读,多元感悟。“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学完的课文还读得结结巴巴。读通课文,我们称之为“保底工程”,每个学生都要做到,达不到要求,教师就不要“开讲”。为了守住“底线”,我们要求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的预习作业,课上检查指导,该范读时要范读,该领读的要领读,确保学生把课文读通。就像于永正老师讲的:“没有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就这么简单的教,为什么不行?”之所以要关注“读通课文”这一每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的阅读教学底线是因为在当今的课堂上很难看到教师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的指导;很少见到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通的时间安排,也很少见到教师对学生能否读通课文的检查。如果一篇课文是两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应当是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初识大意、整体把握,从而为第二课时的深读探究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然而奇怪的是,识字学词只是逐个认读一两遍便一晃而过,在学生齐读一遍课文之后,教师便忙不迭地进入逐段分析提问。把每个孩子都能读通课文这样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缓解“缩水”了。

第四,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目标是读懂课文。品读——领悟情感,感悟语言。初读课文后,就进入品读阶段。借助品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和结构方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品读建立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只有品出词句的内涵和情味,才能读出感情来。这个阶段要求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感悟的基本方法

1、读中感悟。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效果与其对语言的感悟程度一般呈正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指导学生读就是在指导学生感悟。一位老师在教《第一场雪》的“雪大”一段时,学生要求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景。第一个学生读时音量太小,语气平直,老师风趣地问:“这是多大的雪呀!”学生们笑着说“这是小雪。”在请一个同学读,大家说,这是中雪。第三位学生终于读出了“大雪”,老师又趁热打铁;“还有谁读得比他下得还要大?”于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大家体会和领悟到了大雪的气势,进入白茫茫的雪的世界。教师把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意韵转化为声音形象,这种声情并茂、充满活力的形象,触发了学生的体验,催化了学生的感悟。

2、品中感悟。所谓“品”,指的是揣摩品味课文的重点词句,领悟其意韵和表达技巧。

3、境中体验感悟。借助录音、图片、简笔画、课件等音像媒体,将课文语言还原成具体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4、演中感悟。借助教师和同学的演示,展示语言的内涵。或者让学生表演,凭借角色效应,促进感悟。

5、联系生活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形,理解越快、越真。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有时还可以让学生亲历类似于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强体验,促进感悟。

要正确处理朗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理解和朗读的关系。悟情入情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先理解文意,再有感情朗读。但有些“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领会也因人而异,对此不应追求过于“深入”“统一”的理解。有些诗文也可略知其意即可熟读,日后再慢慢领悟领会。

(2)齐读与自由读的关系。一篇课文的朗读不能都是齐读,也不能一味自由读,要因时段而异,因文句而异,使二者得到优化配置。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对情感的表达尚需指导时,可以用齐读,因为齐读便于教师发现共性的问题,便于集中指导。在形成共识的请况下,对一些富于情感、表现力的关键句、中心句等也可以采用齐读。对于尚在理解和领悟中的初读,或者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后的感情朗读,一般要采用自由读。

(3)情感领悟和技巧指导的关系。技巧指的是朗读中的重音、停顿和语调的处理。近期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加强情感体验,淡化朗读技巧”。情感是内容,技巧是形式,技巧是为了表达情感服务的,离开情感,技巧就毫无价值。因此,不能说这种观点就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技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技巧,情感无以表达。对那些普遍较好地掌握了朗读技巧的学生,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以情带声的方法来指导朗读,即通过情感的领悟带动技巧的运用。而情感的领悟与技巧的运用互动的做法,适用于更多朗读基础不同的学生,值得提倡。

(4)读出文本的感情和读出独特体验的关系。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让学生用朗读以声传情。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该允许、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学生体验的“独特”,要有一个限度,这个“度”就是不能忽视文本这一主体的存在,不能置文本于不平等的地位,对那种完全不顾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随心所欲的读,教师必须加以纠正。

第五,反顾整体,归纳总结

此环节是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为举一反三打基础。

第六,积累运用,迁移训练

熟读——深化情感,积累语言。高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的语库。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达到会复述,甚至会背诵、收集优美的句段,进行材料储备;借助范例,适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技能。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适当的训练内容、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从而将课文中关键的精彩的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组织结构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熟读背诵,强化语言积累。其主要任务是,熟读乃至背诵课文。除教材规定的背诵材料外,教师还可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章节,指导学生背诵。背诵要在教师指导下当堂进行。教师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第七,拓展延伸

篇6: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体1

单位:青县新兴镇代庄子中心校 姓名:代杰

邮编:062650

篇7:中高年级小学生写字教学

姜祥福

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

我们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从小打好写字基础,不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各种书面作业,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写字教学的过程中,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个别辅导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写一写,无形之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不但可以注意自身的写字姿势,提高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更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1.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

(1)古人习字学书的故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

(2)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在写字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明白书法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3)解字说意,编写小故事。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2.形式多样的书写批评,激励学生练习。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了解,对学生作品作出客观、带鼓励性的评价,如:你的字型方正,不错;你的斜钩写得很有特点;你的撇笔真有力度;整个字间架结构秀美;书写美观,进步真大......在班级内讲解笔画、结构书写时以写得好的同学的书法作品为范例,点出学生书写美妙之处。3.定期办作业展览。

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充分利用班级窗口中的学生书法作品展示栏,把优秀学生作品予以展示。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张贴到“学习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整个班级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三、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基本笔画。

每一个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而每一个笔画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几个过程。语文写字教学中,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字的偏旁。

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如:付,左小右大;勤,左大右小。

3.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由于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好写字。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比较少,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左右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要注意具体分类,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长短宽窄也要留心。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的字,偏旁的高低、宽窄变化比较多样,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次写字中,我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根据字形的难点,坚持训练下去,学生才能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最终离开田字格安排好字的结构。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一笔一画写,也就是手到。字要写得规范、准确,并与范字进行比较。眼到,手到的同时,还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在这方面也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明白,心到就是要做到心静气和,内心深处对字的结构、形体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对写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具有个人特点的汉字。

4.看字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写的时候不能多一笔,少一点,要写正确。

析结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汉字一般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品字形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记位置:接着,教师要指导学生记清字在田字格中起笔、收笔的位置,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和例字大体差不多。

写端正: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观察、分析、比较、记忆,把字写端正。

比好坏:当学生写完字后,要让他们拿自己的字和例字进行反复比较,看看自己写出来的字和例字还有哪些差别。

三、保证练习时间,因材施教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完成练习任务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我对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成绩好的,完成作业速度较快、质量高的学生,我让他们两天练习一篇关于古诗或者文章段落的硬笔书法。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动脑筋思考字形结构,布局疏密,从而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班很多学生通过一年来的坚持练习,汉字书写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对于速度较慢、接受知识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保证质量,再求数量。由于采取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办法,使他们的信心增强了,写字的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

四、齐心协力,严格要求

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我们使学生的习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请家长关心、帮助学生习字。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了解、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更要了解、体验一种民族精神。

篇8:中高年级写作教学课件

一、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有些学生“谈作文色变”,无话可写。其实,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动笔,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首要条件。

1. 激发学生的动笔欲望。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写好随文小练笔。譬如,学完《江南第一楼》这一课,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尝试写导游词,用文字带伙伴们游览岳阳楼;学完《小城凤凰》,让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写一篇自己家乡的作文。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契机,又激发了学生动笔的欲望。为促进多练笔,让孩子们踊跃投稿,还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写作竞赛、征文活动、小记者协会,享受作品得奖、发表的快乐。

2. 写日记是养成动笔习惯的最佳方式。日记是最鲜活的写作训练,日记的内容长短不限,不求文采飞扬,只要写出心中的所思所想便可,关键是坚持不懈,形成习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感到每天写日记很难的现实,采用学习小组循环“滚动日记”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3. 以改促写。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评改有发言权。[2]学生通过习作的修改,发现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但激发了写作兴趣,也促进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

二、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积累是作文的基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要有丰富的素材,不能空洞无物。

1. 积累生活素材。素材的积累可以取材于生活、学习经历或者自己的感悟。“欲流之长必浚其源”,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生活素材,就不愁写作时无从下手。应引导学生参加生活中各类有趣的活动:如秋游、小制作、踢足球、下棋、爬山等,让生活经历更丰富,写作素材更充实。另外,课堂里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开展辩论赛等,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2. 积累美文素材。为了让接触到的美文能及时保留下来,需让学生每人自备一本小笔记本,当看到好的句段以及美文,都摘抄下来。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办手抄报、制作读书卡、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积累美文。学生在摘抄他人文章的同时,受到熏陶,日积月累,渐渐地自己的语言也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3. 积累情感素材。文章有喜怒哀乐,有真实情感,才能征服读者。因此,学生还应积累更多真实的自我情感体验素材。家庭亲情、师生情谊、校园喜怒等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情感土壤,将这些丰富细腻的感情融入作文中,就一定能让作文真实感人。

三、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途径。那些在生活中有敏锐的观察力的人,在作文方面大多是比较优秀的。[3]

1.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比如,带小学生去公园游玩时,我们要提醒他们仔细观察植物叶子的形状、花朵的颜色、花瓣数等等。如果看到类似的事物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经过长期的观察训练,他们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洞悉能力。

2.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课堂中的学习也是需要用心观察的,需要观察老师的语调、表情、眼神、动作,需要观察同学们的表现、回答问题时的异同等。由于学生在校时大多数时间在上课,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课堂,就能令观察成为一种持续的习惯。

3. 教学时把观察和练笔有机结合起来。大多课文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因此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领略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写作。例如,五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课《春》,为了让学生能表达真切,可让他们到附近的野外去寻找春天,然后回课堂仿写。

四、养成课外阅读促进写作的习惯

吕叔湘先生曾道:“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4]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课外阅读开展起来。

1. 给学生提供适宜的书源。在班上可鼓励订阅适合儿童阅读的报刊读物。另可立足于教材,在课外找一些和课本内容有关的文章、书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与阅读面。例如,学习了《三借芭蕉扇》,可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学生的阅读之路就越走越宽。书读得多了,见多识广,学生写作的欲望自然也更强了。

2.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速读、浏览等,让阅读更加高效,使学生逐步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以坚持每天阅读,提高阅读的宽度和深度,在读的同时激发思考,形成个人见解,有利于写作灵感的产生。

3. 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养成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爱好和习惯,不但可以谈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对内容进行改编、缩写或续写,对喜欢的书籍甚至可写成好书推荐的形式。例如,在读完郑源浩的《皮皮鲁总动员》之后,让写一篇《我眼中的皮皮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仅能够提高作文教学效果,而且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终身受益。

摘要:小学中高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写作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习作教学上应着力写作习惯的培养。

上一篇:清明缅怀先烈演讲稿下一篇:XXX分公司个险专业化经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