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对策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对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高职的衔接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内涵脱节等问题。针对此,文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第一篇:中高职衔接对策论文

卫生类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对广东省卫生职业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广东省卫生类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卫生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招考政策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对应,课程存在脱节、重复、倒挂现象,部分中职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升学,并提出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整合卫生职业教育资源等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卫生类中高职;衔接;问题;对策

中高职衔接,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主要目的是为有意愿继续升学的中职学生搭建升学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卫生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做好卫生类中高职衔接,有利于落实国家大力发展医学教育的精神,对加快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优化卫生职业教育结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类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形成的多级管理模式和固有教育体制,加上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中高职衔接收效甚微。虽然在教育部层面,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已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统一管理,但广东省中职与高职仍然分属广东省教育厅不同的处室管理。管理体制不统一,使中高职在资源整合和发展规划上难以做到统筹兼顾,给中高职衔接设置了体制上的障碍。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由过去的行业办学转变为现在的行业指导、教育部门办学。然而,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并没有及时到位,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多种优惠政策难以惠及卫生职业院校。如省、市职教部门在规划或落实中高职教育经费时,基本上都把关注点放在理工类高职院校,而提供给卫生类中高职院校的经费很少。

(二)卫生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提高已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这种趋势呼唤医务工作者的培养规格要与时俱进,培养层次需要由中职教育向较高层次过渡。近年来,广东省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医学卫生院校60所。其中,卫生类中职学校37所、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8所、医学本科院校15所。2012年,广东省普通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中,中专生招生比重占57.61%,专科生占14.84%,本科生占19.62%。广东省医学教育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即本科和中职教育规模大、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严重偏小,比例结构严重失衡。卫生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卫生类高职院校稀缺等弊端严重阻碍着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招考政策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毕业生以直接就业为主,有升学意愿的则可通过以下途径继续升学深造: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报考试点高职院校;参加“3+证书”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参加成人高考,报读各类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参加自学考试,获取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在招生考试时间安排上,每年高职“3+证书”考试时间与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执业资格考试时间相冲突(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许多中职学生无法安排充足的时间作复习准备。为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和考取执业资格证书,部分中职毕业生不得不放弃继续升学。

在招生考试科目内容上,偏重文化考试,忽略职业技能考核。如高职“3+证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专业技能。由于专业技能证书只是参加考试的一个前提条件,考核要求不高,基本上所有中职考生都可以取得此证书。因此,能否考上高职院校,就取决于三科文化考试,这意味着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在此项考试中优势全无。为摆脱这种困境,一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得不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更改教学计划,减少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所需的时间而转向学习考试课程,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四)中职和高职专业设置不对应

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目录,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目前专业目录不成熟。二是不论是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多考虑自身的发展,忽视适应市场需求或满足企业要求,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去考虑不同层次教育间专业设置的衔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很多新专业,如药品营销、中医康复保健、中医学、中药学等,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医学卫生类专业相对较少。虽然广东省高职招考的专业已经达到9个门类,但中职学校所设置的有些专业仍找不到对口甚至相近的专业报考。卫生类中职学生因无对口专业报考而放弃升学的机会。“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专业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试点专业也仅限于护理等个别专业,范围未能进一步扩大,卫生类非主干专业的中职学生升学通道较为狭窄。

(五)中高职课程存在脱节、重复、倒挂现象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而且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基本课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高中毕业生接受能力更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学生潜力开发不够,只重视与本专业就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未能兼顾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两者没有很好衔接,没有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 卫生类专业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两类。这两类课程在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重复。目前,中高职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一体化的课程、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各自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这就容易导致高职阶段专业理论课和中职阶段专业理论课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通过对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对比,重复率达70%。

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其“高”并不明显,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课程定位低、实训资源不足,有些专业技能课程与中职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甚至还存在倒挂的现象。这是由于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无论实训设备、实验师资、实验室管理都有较强的实力,实训技能课程安排较完善。相反,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仓促挂牌上马,实训设备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因素影响了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

(六)家庭经济困难,使部分中职学生放弃升学

据调查,广东省卫生类中职学校生源构成中,相当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父母大多为农民,收入水平并不高。高额的高职学费已成为部分优秀中职学生升学的阻碍。尤其是相对其他文科、理科专业来说,卫生类专业因其专业差异性和行业特殊性,学费普遍较高,至少5 500元/年以上。加上住宿费、杂费等,就读一所公办卫生类高职院校一年花费至少8 000元以上,民办学院则更加昂贵,再加上物价高涨和伙食费不断攀升,对于大部分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贫困的家庭来说,确实难于承担。

卫生类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一)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建议省教育厅下设“职业教育处”,将中职和高职统一划归“职业教育处”管理,“职业教育处”下设专门机构“中高职衔接办公室”,配备足够的人力、财力等,具体负责中高职衔接组织、协调工作。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处”主导下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教学融通,实现中高职教育全方位的衔接。

卫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有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和行业特殊性。政府部门在制定具体的中高职教育政策时,切忌“一刀切”,应给卫生职业院校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建议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入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引入企业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许多省市以战略眼光,在压缩中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同时,积极加快地市级卫校的升格转型,着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或卫生高职教育。其中,江苏、浙江等省最为活跃,率先在卫校中推行“三加二”办学模式(即中专三年加二年成为大专)举办卫生高职教育。2003年,江苏省创建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下设若干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院,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这种改革方式,江苏省一下子把全省中职学校“中转高”的难题解决了。到目前为止,江苏、浙江两省几乎把所有地级市卫校升转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或卫生类高职院校,浙江省在“科教兴卫工程(2008)”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停招卫生类中职学生。

从现实角度看,卫生中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已成事实,表明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从国情出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和护理等相关医学类人才全部由本科院校来培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还会增加培养和用人等社会成本。而由中职学校来培养,则达不到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广阔空间。

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前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和需求情况,对卫生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尤其要抓紧现有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转制和升格,在优化中职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的高职高专教育,逐步以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取代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三)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一方面,改革高职“3+证书”考试的科目。提高专业课和技能考核在高职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使中职生源考生平时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与考试内容相一致,提高中职生升上高职院校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实行职业院校优秀学生免试保送制度。可在中职学校当年毕业生总规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把文化理论基础扎实、职业技能水平过硬、愿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免试保送到有对口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完成高职阶段学业,有条件的甚至继续保送到技术型本科院校就学,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实行保送制度,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把握好保送的标准和操作性,尽可能细化标准,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公正性和透明度,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二是要把握好保送导向。就卫生职业教育而言,要通过对卫生技术人才进行需求性调研、分析,把符合人们健康需求和紧缺型人才需求的专业作为保送的重点,而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个人的升学需求。

(四)建立“学分银行”,实现中职学生自愿升学

“学分银行”是指借鉴金融学意义上银行操作运行的原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关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学生学分生成、记录、储存、使用、互认等的一种系统和模式。学生可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以及潜能、兴趣选择不同模式的课程,允许学生工学结合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学分相互承认机制。“学分银行”的构建,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及美国的一些成功做法,规定中职学生在取得中职阶段基本学分拿到中职毕业证书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果选择升学深造,那么要在中职学分的基础上完成高职高专层次的基本学分和高职院校的特色学分,才能获得高职高专文凭。以此类推,直至获取研究生学历文凭。

(五)成立广东卫生职教集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资源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是新形势下的创新形式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保障机制之一。根据现状需要,可设立广东卫生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可由卫生类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医院、药店、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自愿组成,属事业性职教集团。成立广东卫生职教集团,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有效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 引导广东省卫生类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积极加入职教集团,以广东卫生职教集团为平台,逐步实现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的资源共享,解决高职院校实训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集团内部制度和规范,以签订相关协议的方式实现衔接,如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开展职业培训、开发成人教育项目等。

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 集团内部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来自医院行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制定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探讨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为重点开展卫生技术人员需求调查,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调整传统专业。集团内部中高院校亦可共同开发以岗位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卫生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集团内部成员实现共赢 集团内部成员通过共建教学场所、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提升中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利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场地资源、技术资源、社会声誉等,促进医院、药店等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如高职院校可与街道社区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学校与医疗机构共赢。

实现中高职学分互认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实行院校间、专业间学分互认,譬如学生可在集团内不同职业院校选课、听课并取得学分。通过这种学分互认提高办学效率,实现校与校之间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专业共建、资源共享。通过学生选课程、选教师引入竞争机制,教师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激发教学工作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与文献: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德全,黄惠霞,陈小茜,彭会.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调查报告[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1).

[3]陈小娟. 广东省医学教育统计分析报告[R].广州: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院,2013.

[4]马秋硕,刘铁,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广州地区的实证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5]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6]徐庆锋,苏慧萍.加强行业指导力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1).

[7]王云波.走向教育公平的职业教育:问题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8]秦建设,李勇华.论医学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9]陈健尔,应志国,章文杰.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化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10]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性进展与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卢广巨 刘铁

第二篇: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高职的衔接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内涵脱节等问题。针对此,文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 问题 对策

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东省作为改革的排头兵,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含糊、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招生制度受限制等[1]。为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层次结构分明的从中职到高职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科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阐述。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目前主要以在办学实体之间建立衔接关系为主,分为一贯制和分段制,一贯制如五年制专科,分段制如3+2和3+3模式。广科院目前实行的是3+2模式。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完全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2]。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中高职系统内部体制割裂等问题将制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其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模糊交叉的人才培养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都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之路,在办学模式上尽力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但二者的协调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交叉含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①,中职则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②。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很大雷同,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

以数控专业类为例,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掌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职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高职高专数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岗位是“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计算机软件绘图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计算机辅助制造程序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门以上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岗位是“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初次就业岗),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加工编程员,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目标就业岗位)、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人员、机械(数控)加工工艺师等(拓展岗)”。两者定位模糊又有交叉,为后面的衔接带来很多问题。

(二)课程体系没有对接,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中高职之间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人才培养定位又模糊交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基本上还是学科模式,教学内容还是在学科本位的框架之中。高职课程开发时与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应有的沟通,没有兼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更缺乏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规律的研究与探索,而是按照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3]。因此没有考虑递进关系、统一的、贯穿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也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如数控专业中高职均既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CAD/CAM、数控加工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又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很多课程内容,中高职之间没有考虑递进关系,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专业变动比较频繁,而高职专业设置则主要是参照本科教育,范围较窄,既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专业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又不能满足中职学生渴望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这在中高职的专业目录中有所反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的专业名称的特征是对应产业和职业岗位,如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如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由此可知,高职与普通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衔接对应关系,而与中职不管在专业划分依据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中高职教育难以大范围衔接。另外,这几年中高职学校发展较快特别是高职院校,因此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行为,这也导致了两者在专业建设上的脱节。

(四)招生制度对接存在瓶颈。

按现行招生政策,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中职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这几年一些省市对中职升学招生指标有所增加,但比例还是很低。相关调研显示,到2009年底,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3+X考试,与高考相似,为中职毕业生专门设置,升学比例仅有5%;二是成人高考,这是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升学者中约有60%升入电大,少部分升入高职院校的成教部。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从中职学校对口招生,称“三校生”,实行两年制教育,也即3+2,如广科院的应用电子、数控技术专业。“三校生”在技能水平和受挫能力方面较有优势,就业状况较好。还有就是推荐的方式,部分在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免试入高职,但比例相当低[4]。

虽然中职毕业生(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升学愿望强烈,但由于升学渠道不够通畅,很多中职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就整个广东省而言,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升学率不超过15%。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原因

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管理缺位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缺乏层级衔接的统一管理,中职归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处)管理,高职归高等教育司(处)管理。横向上的条块分割,纵向上的分层管理,难免造成职业教育管理上政出多门、重叠交叉、互相擎肘等缺位和混乱现象。典型的如2001年8月起,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管理职能划转到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处),但其整体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控制、学籍管理和证书发放等均由职业技术学院或有关高等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这些事务又隶属高等教育司(处)管理。这就容易造成五年制高职两个管理部门谁都可以管,谁都不想管或谁都管不好的现象[5]。

(二)粗放式的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制约中高职衔接是另一重要原因。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拉开了扩招的帷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发展迅猛:从1998年的432所剧增至2008年的118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32%。尤其是很多地方大量兼并重组中职中专组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高专缺乏办学经验和条件,没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师资力量,局限于政府行为,因此精力主要放在扩招普高的学生,无暇顾及中高职的衔接,也不屑于考虑中高职的衔接。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学生及家长受社会的影响对中等职业教育相当排斥,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一度萎靡,生源质量和数量急剧下降,直到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才有所好转,生源人数才逐渐回升,到2012年达到了800万人的规模。但是由于粗放式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待中高职衔接问题上显得有点被动,只能应付式地做衔接工作,这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重要根源。

三、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探析

面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就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层次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整体结构体系。下面就解决的对策从以下四方面作探析。

(一)理顺管理结构,建立思想统一、协调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中高职衔接的顺利实现,政策支持有力、措施保障到位是关键。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如解决中高职衔接中生源的瓶颈问题,教育部门就要针对中高职的衔接现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中职学生升读高职的相关政策,放宽招生比例,组织制定统一连贯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体系,推动建立贯通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否则,中高职的衔接还是很难有效推行。

(二)设定层次分明、定位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6]。因此定位清晰、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递进关系、统一衔接的中高职专业体系,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即包括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这是一个共识。从技能性到技术性再到工程型,一是知识的不同,从技能型到工程型知识的传授是逐渐增多的;二是能力的不同,从技能型到工程型,综合、创新训练的项目由弱到强,越到后面知识储备要求越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如数控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简单编程,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职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而高职则是“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计算机软件绘图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就业职业岗位是“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加工编程员、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人员、机械(数控)加工工艺师等”。这样的定位既清晰,又考虑了中高职的递进关系。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设定了层次分明、定位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后,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断裂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7]。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层次上,中职以培养技能性的操作工为主,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具有基础性或单一性的技能,所以中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岗”为标准;高职以培养岗位适合性强的技术性岗位为主,是在中职培养的操作技能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专业的技术属性,包括工艺、流程、知识、装备等要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中既有实际操作,又有设计、管理等综合性的要求。所以高职课程设置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专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既重视学生的技能教学,又注重相对系统性理论知识的传授。

(四)高职院校重视中高职衔接,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沟通协调机制。

目前整体生源呈下降态势,不少普通高中和高职院校的生源都面临很大问题。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形势,高职院校不能只顾面子和架子,忽视了中高职的衔接,因为生源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生存之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高度重视中高职的衔接工作,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协调小组,和政府、中职学校等沟通协调,组织精干教师力量做好衔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等。只有这样,中高职的衔接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于产业更新换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着力加强对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衔接、师资力量雄厚、招生灵活顺畅的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注释:

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②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2,2:60-62.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教育研究,2012,5:69-73,78.

[3]高原,曹晔,罗勇华,等.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职教论坛,2008,8:11-13.

[4]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职业技术教育,2010,16(31):29-31.

[5]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职教论坛,2007,3:52-53.

[6]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30-34.

[7]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职教论坛,2010,22:31-36.

[8]高红梅.关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若干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6,2:58-60.

[9]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25):15-17.

作者:赖建生 袁金城 彭朝阳 马雪洁

第三篇: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

[摘要] 结合中高职衔接背景,阐述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存在学生资助政策自成体系、学生资助信息没有互通、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认识有待提高等问题,进而提出强化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思想认识、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资助措施、高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前移、加强人员配备及共享资助信息等建议,促进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优化。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从广东省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人数持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升学渠道不断拓宽。201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达到8.69万人,占毕业学生总数的32.94%,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3+证书”、对口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入学、三二分段、技能拔尖人才面试入学及高职自主招生等渠道升入高职院校[1]。中高职衔接不仅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其根本的出发点应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目前,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集中在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共享等领域,对于中高职衔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因此,应做好中高职衔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激励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更好发挥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二、中高职衔接及学生资助现状

(一)中职学生升学意愿逐渐提升

从中职院校的招生情况看,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中高职对接专业报读情况比较热门,报读人数较多,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在家庭支出时更多倾向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如无法就读普通高中,更多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倾向选择升学机会更大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随着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特别是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基础性的技能岗位逐步被机械化取代,中职毕业生所掌握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中职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这也是更多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重要因素。中高职对接及升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中高职学生资助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二)中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

2019年广东中等职业教育获得资助学生约77.61万人,受助学生占中职在校学生的90.28%,资助项目包括新增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及涉农专业等学生的学费补助、对本省户籍建档立卡贫困生给予生活费补助等。中职学生中有90%以上获得学生资助,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资助的覆盖面较广,二是中职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较高。

(三)贫困学生缺乏家长学业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来自贫困山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多外出打工就业,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从家庭和父母获得有效的学业指导,加上教育资源不均,贫困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几率相对较小。在选择是否就读中职院校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不了解中高职的学生资助政策以及中职院校的升学途径等相关政策,很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改善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中职学生对高职学生资助政策了解较少

中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一般以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为主,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宣传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在校生,以入学报到后的资助宣传为主,基本没有深入中职院校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高职学院到中职学校开展对口招生宣传工作,主要关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学生志愿填报等方面内容,也未涉及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虽然现代网络媒体发达,但是中职学生主动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的较少,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有待提高,如果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知晓学生资助政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继续升学的意向。

三、中高職衔接及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学生资助政策自成体系

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和高职学生资助体系各自分离,形成独立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项目各不相同。从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层面上看,中高职学生资助政策没有相互对接的资助项目,都是以其各自教育阶段对应在校学生为资助对象,中、高职学生资助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层次分明,政策边界清晰,自成体系[2]。

(二)中高职学生资助信息没有互通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大部分省份在该系统建立了学生资助的子系统模块。中职和高职学生资助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模块,系统上没有衔接和关联,分别由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管理的教师管理使用。中高职学校分别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信息录入、学生资助档案信息管理等工作,中高职学生资助信息没有共享,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不能有效利用中职学校学生资助的基础数据。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时,所有学生资助都需要重新申请及审核,高职院校也不能直接了解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受助情况。

(三)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许多中职学校还是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方向,认为就业率是评价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中职学校只需抓就业,升学是普通高中的职责,没有正确认识中职学生升学对学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据调查,中职学校没有对学生系统地开展升学途径、升学考核内容等的讲解和宣传,中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升学、中高职衔接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对有升学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给予一定的升学教育和指导,也没有及时宣传和解读升学高职后的学生资助政策,排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四、关于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思想認识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中职院校抓升学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从起点抓好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升学的思想认识,其升学教育要符合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另外,要针对有升学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定升学教育,除了基本的升学途径、招生政策等,还应该宣传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鼓励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升学[3]。中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升学的重要意义,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培养了技术技能,升学高职院校继续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二)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资助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中高职衔接和其发展需求,设计中高职对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在现行的学生资助体系上,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资助项目,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大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高职院校的资助和激励力度,设立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专项奖助学金,结合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制定专门的评审标准和制度,让有升学意愿的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入学前申请到专项资助资金,减轻其缴纳高职院校学费的压力,也激励更多的中职生选择继续升学。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奖学金,面向获得省级、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奖项的优秀学生,既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改善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看法。

(三)高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前移

高职院校深入中职院校进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时,应把握招生前及毕业前两个关键的宣传政策时间节点,及时宣传学生资助政策,消除因经济困难问题而导致放弃升学的现象。在招生考试生源发动过程中,通过线上网络媒体以及线下的专题班会、校园宣讲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资助主题宣传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高职院校可以将资助部门和招生部门统筹起来,资助部门积极协同招生部门利用招生简章、学校招生网等主动向考生宣传和解读学生资助政策,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学费和生活费等的担忧和顾虑。

(四)加强人员配备,共享资助信息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民生工程,加强人员配备,是做好中高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保障。很多中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机构,但只配备一名专职人员;有些中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没有设置专职人员,由学生管理人员兼职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也是影响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可以建立中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一体化平台,完善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中高职资助系统互联互通,学生资助信息共享,用现代大数据融合共享取代了以往传统各学段资助信息系统各自封闭的管理模式[4]。学校在系统平台填报学生受助信息,记录学生资助落实情况,中高职院校协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受助情况、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在校表现等,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工作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R].广东省教育厅,2019.

[2]蒋百平,付安.对中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8):109-112.

[3]周凤华,杨广俊.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5-18.

[4]李迅.多样化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N].中国教育报,2019-08-30(08).

作者:戴于敏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下一篇:长春理工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