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执行信息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09-11

执行信息公开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主要依托政务网站、电子触摸屏和案件信息数据库建立的公布执行信息的信息化平台。通过该平台, 将过去的单向信息发布转化为双向交流沟通。在案件受理之后, 当事人可以凭密码查询到案件的执行进展情况。1

2013年11月27日在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上, 最高法院院长周强透露, 人民法院将建立统一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 通过公开执行信息, 让公众和当事人及时了解人民法院为实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所采取的执行措施。

一、执行信息公开的现状及问题

(一) 各地人民法院执行信息公开的具体实践及问题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对执行信息公开的实践也是有目共睹。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上, 执行信息公开分为四个板块。第一, 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可以通过被执行人姓名或名称、身份证号码或组织机构代码、执行法院范围等途径进行查询;第二, 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其分为自然人和法人或其他组织, 可通过被执行人姓名或名称、身份证号码或组织机构代码、省份进行查询;第三, 执行案件流程。案件相关人可以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查询执行案件流程;第四, 执行法律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有关执行案件的裁判文书。2笔者通过统计得知, 2014年全年 (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公布的执行案件共有21598起。其中, 1月份650起, 2月份276起, 3月份536起, 4月份699起, 5月份760起, 6月份1827起, 7月份2068起, 8月份1055起, 9月份2102起, 10月份2317起, 11月份2494起, 12月份6814起。公开的执行案件只是一部分, 还有很多执行案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公开。

在地方人民法院中, 笔者选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对它们的较完善的做法进行梳理。首先是,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明确了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的范围, 包括: (一) 执行业务规范性文件; (二) 执行指南信息1.执行案件立案标准2.执行案件启动程序3.执行案件收费标准和根据4.执行费缓减免的条件5.执行费缓减免的程序6.执行风险提示7.执行公告: (1) 悬赏公告; (2) 拍卖公告 (三) 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1)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2) 限制出境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3) 限制高消费被执行人名单信息。3

2011年2月2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中院层面, 率先启用“执行事务中心网上辅助系统”作为法院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又一形式, 通过线上咨询、预约、查询等方式, 实现线下诉讼案件执行的推进。此外, 上海各地法院高度重视追索劳动报酬、赡养费、抚养费、抚恤金、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与人民群众生计休戚相关的涉民生案件的执行信息公开情况。4

从以上几个地方的法院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 公布被失信执行人的名单信息是最常见的做法。然而这一做法会不会侵犯被执行人的隐私权值得商榷。也就是执行信息的公开在什么限度内是合理的。5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对当事人的信息保护很不充分。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网站上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失信被执行人的姓名名称、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或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类型、执行案号、执行依据文号、执行法院、立案时间等。

二、执行信息公开的完善

我国还处在法治完善的道路上, 存在执行案件裁判文书数量太少、执行双方当事人在信息公开情况下的权利救济、法院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缺乏正当程序保护等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 各级法院要转变执行信息公开理念

做到主动、全面、即时、互动四个方面要求。主动公开意指各级法院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广播等途径, 主动公布执行信息。全面公开要求执行信息全面覆盖刑事、民事、行政各领域, 涵盖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 确保向社会公开一切依法应当公开、可以公开、能够公开的内容。即时公开是对过去集中公开的改革, 公开的内容应该随着司法活动的推进逐步及时公开。

(二) 充分保护申请执行的公民、法人或组织的合理知情权

从现有立法上来看, 通说认为公民知情权是其表达自由的延伸, 但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对公民的知情权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就使得公民在请求执行信息公开失败时不能依据知情权得到救济。可见我国执行信息公开的救济机制缺乏权利基础。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虽然其33条第2款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 但是这一条例并没有将司法机关作为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 因此这一条例并不适用于司法机关。之后, 我国司法机关也一直尝试推行司法信息公开, 颁布了一些规章条例, 但里面对执行公开的救济也没有明确规定。6由此, 可以得出执行信息公开的救济机制缺乏法律依据。所以, 制定完善合理的关于执行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

(三) 制定法院公开标准

现有法律法规关于公开的规定, 对于哪些属于程序性问题, 并没有明确。虽然在《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中, 有部分规定包含了公开的问题, 如执行案件的立案条件、执行的依据、当事人重要权利义务等, 但这些内容都是公开的范围, 涉及的是公开的实体问题, 而对于按照何种程序、在多少期限内公开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 法院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没有明确的标准, 这会放纵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 法院可以建立执行信息共享机制

法院可以把被执行人的被强制执行情况向银行、工商、税务等公共服务单位公开。如此, 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共服务单位在为这些被执行人提供有关公共服务时全面了解被执行人的诚信、经济实力状况, 另一方面也可给被执行人一定压力。同时还可以在法院内部设立司法信息管理的专门机构, 负责包括执行信息在内的所有司法信息的统一管理, 建构制作、审核、发布三级管理程序。7

(五) 确立最终救济机制

赋予当事人诉权无疑是最终救济途径。有些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探索, 如有的认为“对于诉讼法院执行信息公开应针对当事人的诉请, 遵循‘有限司法执行’的原则依法执行。对于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案件, 一般裁定被告在法定期限内履行。”8

三、结语

执行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完善判决书的执行力度, 并有利于公众监督执行结果。在执行公开过程中, 只有处理好公开的信息和当事人的隐私之间的关系, 才能达到公开的目的。在司法信息公开的背景下, 执行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完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 而且有助于保证司法公正。

摘要:执行信息公开作为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之一, 为解决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问题起到关键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而且涉及到司法的透明程度。在具体的执行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之下, 完善执行信息公开无论对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公开,个人隐私,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 高一飞, 龙飞等.司法公开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9.

[2] 李荣珍, 黄永锋.法院司法信息公开的初步研究[J].法学杂志, 2013 (4) .

[3] 姚婷婷.对我国执行公开的几点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14 (9) .

上一篇: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现状及控制策略下一篇: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学——高一必修模块新课导入法运用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