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2024-05-01

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共8篇)

篇1: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我国是食糖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7/2008榨季产糖1485万吨,2008/2009榨季1247万吨[1],2001-2009年间我国食糖消费以年6.2%的趋势增长。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是糖料甘蔗,蔗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能源和众多食品产业的重要原料、辅料或添加料。世界各国对食糖的质量安全都有严格的要求,并有着相应的标准规范。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食糖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食糖质量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食糖生产方面存在许多质量方面不安全因素,如糖料甘蔗和甜菜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和化肥等污染问题、食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助剂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污染问题、企业自身实验室的管理和检测能力问题,相关质量法规、标准和监督措施不健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把关问题等等。

1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的现状

1.1近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食糖质量安全的抽查结果

为了加强对食糖产品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食糖产品质量,促进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近8年来对食糖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查。

2006年抽查结果显示,40%左右的食糖质量存在问题。表1表明:食糖质量不合格项目有:二氧化硫、色值、蔗糖分/总糖分、菌落总数、电导灰分、还原糖分、混浊度、干燥失重、标签等,其中以二氧化硫和色值为主。

1.2白砂糖产品专项抽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白砂糖进行专项抽查,此次被抽查企业91家,占全国甘蔗制糖企业的32.5%,白砂糖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2006年质检总局抽查了62家企业的62种产品,合格5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从两次抽查结果来看,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提高了食糖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2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2.1糖料甘蔗和甜菜的质量安全

要保证食糖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保证原料蔗和甜菜的质量。原料蔗与甜菜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的污染会造成食糖质量下降。农民为防治甘蔗螟虫、地下害虫、草、鼠等,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难降解,不仅破坏土壤,而且残留在甘蔗或甜菜内,进而人类在食用这样原料制出的食糖就会摄入低剂量的残留农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2008年7月,广东恩平市圣堂镇蔗农施用特丁硫磷造成特大安全事故,9人接触性农药中毒,其中3人死亡[3]。农民为保证作物高产丰收,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一些化肥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重金属,长期使用会造成重金属积累而污染食糖,如磷肥[4]。同时污水灌溉,这些污水进入农田,经作物吸收,造成重金属、氰化物、病原菌污染;空气流动携带周边工厂重金属颗粒、酸雨等污染[5];因此污水和废气携带的有毒害物质进入甘蔗或甜菜内,进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食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食糖的加工和包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5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在食品的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其顺利进行,可以应用某些辅助物。因此,在制糖工艺过程中,制糖企业会使用到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等澄清剂和辅助剂[6];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这些化学物质会有微量残留在食糖中,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广西质检部门对广西2007/2008年榨季白砂糖检验,没有发现二氧化硫、砷、铅等含量超标,抽查22批白砂糖样品,所有批次铬、镉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6]。

食糖包装材料选用不合适的材料会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如包装材料的化学单体等。长期以来,我国食糖一直使用聚丙烯和聚乙烯塑料袋,此类包装材料较易出现因材料或封口密闭性差而导致食糖结块、变硬等现象,从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2食糖的贮存和运输

食糖在储存期间如果保管不好,也会发生各种降低食糖质量变化的情况,如吸湿、结块、发酵酸败、变色变味、蔗糖转化、滋生微生物和螨虫等。2008年12月29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糖抽查结果表明:五个食糖抽检产品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其中2种食糖霉菌指标超标,3种食糖酵母菌超标[7]。

2.2.3制糖企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制糖企业实验室在对食糖质量安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7/2008榨季中,国家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对全国101家食糖企业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计划,发现整体合格率下降。其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在产品检测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要求

2.3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上的差异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自己的一套食糖标准,而我国仍然采用旧的国际糖品法典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质检行业需要不断更新食糖的检测标准,使之逐渐与国际接轨[9]。

3、提高食糖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质量监督部门加强监督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以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按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和监管,促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糖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3.2减少食糖原料生产的污染

原料作物种植过程中要减少高毒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施用频次,减少污染水体的灌溉,加强研究一些新型低毒高效、不污染环境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上解决食糖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食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3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水平与质量检测能力

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要牢记“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严把食糖产品质量关。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减少助剂残留,如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等,因此要加强对加工水、辅助材料、各类糖用生产助剂的相关检测,控制好生产工艺参数,保证生产加工的安全卫生;控制好包装材料的安全检测监控。所以,从食糖生产加工、食糖运输等都要做到有效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食糖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企业要多方面、多手段促进检测水平的提升:一要加强企业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规范检验操作,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二要加强对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培训,统一管理,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三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物质和试剂耗材等的控制,对仪器设备要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加强对实验室温湿度的控制,要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对试剂和耗材要进行适当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对检测结果的较大偏差;四要进行分析方法攻关,规范和完善检测程序和方法;同时加大检测仪器的投入,大力推进从化学分析法向仪器分析法转变。

3.4更新国内食糖检测标准,提高监督检验机构的技术水平

标准的先进性是有时间性的,标准在制定时候是先进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成为落后的标准,成为阻碍发展和不产生效益甚至产生负效益的标准。因此,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标准的动态,及时修订国内食糖产品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使标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并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糖产品进行检验并形成新的标准方法,通过食糖产品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更新提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食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10]。

总之,要提高我国食糖产品的质量,缩短与国际先进国家产品质量的差距,首先要求监管部门重视,并建立和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其次,要对食糖生产全过程,包括原料蔗生产过程、食糖生产过程、储藏运输和流通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生产投入品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控;第三,各级质检机构要改善技术条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第四,标准管理部门要关注相关国际相关标准动态,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和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及时修订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全方位地进行监管,才能把我国食糖产品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提高我国蔗糖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篇2: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摘要】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货物运输和快递行业发展迅速,这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占领市场。企业的快速膨胀要得到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全面预算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本文将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引言:

新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已经历了接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外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明显晚于国外。而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则起步更晚。但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网购变得不再陌生,这不仅给物流企业带来大量业务,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这些民营物流企业在市场的潮流中抓住机遇,规模迅速变大,但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会计预算工作不严谨不仔细,造成公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将对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

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也包括了民营物流企业。目前来说,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是非常好的,而且随着物联网的扩展,物流企业将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

经济发展带给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的强大需求机遇,当有些公司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覆盖面很广,自身又难以处理时便愿意委托其他企业来完成其物流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就出现了商机,促进了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有准确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从事相关物流行业企业在以20%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中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是急速增加的。截止到2014年7月,中国已有42万家相关的民营物流企业和机构的存在。

但是快速的发展是需要完整的制度和准确的战略方针来指导的。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就像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巨人,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决定速度的往往是双腿的协调而不是单独跳跃。只有解决了存在问题,民营物流企业才能获得新生,实现飞跃式前进速度。

目前民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在物流行业迅速发展时期,政府管理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完善,往往造成物流市场的乌龙混杂。一些虚假或根本没有营业执照的公司也趁机招揽业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流行业管理困难,而且服务质量不高,给客户带来麻烦。

(二)物流信息不流畅,而且信息记录不完全真实准确。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及信息记录非常重要,只顾盲目扩大规模的企业经常会忽略信息系统建设,造成信息交流不及时,信息传递出错等情况。

(三)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是近年来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相关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匮乏。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其实我国民营物流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方面,是阻碍我过民营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分将针对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讨论。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概况

为了谋求全面长久发展,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自身的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组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控制、预算考核几个主要方面。

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业务职能、管理职能、事务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这些企业核心部门的全面预算,准确掌握实况,有利于公司方针的制定和战略方案的实施。

编制管理,主要是指包括业务收入、成本、资产、负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看似简单的四个名词,实际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整个公司的工作所围绕的重心所在。公司是否能达到盈利目标,正来源于收入、成本、资产、负债四个项目的运转情况。

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在于,能够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分开的部分,听说过执行管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以便于相互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

预算考核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使预算管理得到真正实施,起到真正作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就需要对预算和结果的考核落到实处,首先要从实施预算考核情况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在货物存储、货物运输调度等方面进行对业务活动效果进行系统化的组织、计划及协调,保证预算跟踪、分析、预测及考核,确保预算得到实行。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预算管理组织的体系建设不成熟。企业全面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组织的保证。由于全面预算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多,范围广,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资源,给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合力,让全面预算的实施顺利开展。但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初建,还不完善。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于全面预算工作难以开展,很多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也普遍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都还在摸索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的较少。

其次,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物流企业主要工作在于运输、仓储等,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对运输、装卸、储存、加工配送等进行操作,大部分物流企业拥有与自身业务相一致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正因为内部部门多,涉及员工多,上下信息的沟通难以真实无误,全面预算工作的指标内容也就不能真实利用到全面考核中去。

最后,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不作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真实反馈。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物流企业对全面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不够重视的,甚至更多情况是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预算考核结果的运用与机制建设也相对滞后,直接成为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结果考核效果较差的关键因素。

三、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基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情况,也就无法履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职能,为了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准确编制、实施及调整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组成上下级合理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要合理。要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和管理,离不开真实有效,来自于各个部门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先对资本、业务、筹资等进行预算,然后进行整体财务预算。最后就是根据业务情况,包括现生产、销售收入、销售费用、成本、采购成本、支出费用等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的设定。合理的指标设定,不仅能提高员工效率,也是正确的公司发展决策的体现。

(三)要不断完善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并且严格实行。实施企业内部预算考核机制的目的就在于要惩罚分明,让整体流水线操作顺畅起来。完善加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财务资金的预算工作,调节资金的收支平衡状况,把握每一笔资金流向,防止财务漏洞的产生给公司带来风险;可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既有具有财务处理的能力,又有对各个部门的深入了解作为支撑,能够对公司全局有较好的把握,制作出完整的全面预算系统;增加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数量,一个优秀又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能够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而人才就是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为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06.05

[2]胡云琪.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会计师.2014.03.10

篇3: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

1 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现状

1.1 蔬菜质量安全效果显著

1.1.1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 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 按照国家标准判定, 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7%, 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 2009年与2001年相比, 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对蔬菜的生产调查情况来看, 蔬菜生产的技术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得益于各地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引向深入。

1.1.2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扩大。

无公害蔬菜生产是由许多高新技术组合起来的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蔬菜生产的环境条件, 生产过程的各项技术措施, 及产品的收获、加工、贮运等环节都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因此, 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是进行无公害生产的首要条件, 是防止环境中有害或有毒物质污染蔬菜的首要和关键性措施。目前,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93.2万hm2, 总产量102.5亿㎏, 其中, 无公害蔬菜达到50亿㎏。

1.2 蔬菜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蔬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链条, 其中蔬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这个链条中占有重要地位, 包含了从农业投入品的供给、初级蔬菜产品的生产、蔬菜产品的加工、蔬菜产品的流通一直到蔬菜产品的销售, 如果蔬菜产品在这一过程的任何环节受到污染, 都造成蔬菜产品的不安全。

1.2.1 蔬菜生产环节的问题。

首先是环境对蔬菜安全的影响:主要是蔬菜产品受到环境毒素的污染, 也即化学性污染。各种有毒有害物质, 包括各种有毒的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对蔬菜产品会造成污染, 这些污染物常以百万分之几, 甚至十亿分之几的计量残留于蔬菜产品中, 虽然含量微小, 但许多研究表明, 很多化学性污染物对人体都有毒, 能引起人体的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随着工业三废的排放, 使水、土壤和空气等自然环境受到污染, 动物和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体内蓄积, 成为被污染的蔬菜产品。

其次是农业投入品对蔬菜安全的影响:农业投入品包括各种农业生产资料, 如化肥、农药、种子等。目前, 各种投入品, 特别是农药的不当使用, 是影响蔬菜产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农药的生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剂型不配套。据统计, 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 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 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 占杀虫剂产量的48%, 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二是农药产品质量差, 农药名称和包装不规范。

1.2.2 蔬菜加工环节的问题。

一是冲洗过程中, 冲洗不彻底造成病菌生长。病菌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病菌也给人类带来危害。根据国内外统计, 腌菜、酱菜、等发酵食品易产生芽孢杆菌, 引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另外水果蔬菜易产生李斯特氏菌, 以上细菌中毒可能因为冲洗不彻底所致。二是蔬菜的包装阶段, 会受到包装材料中有害化学物的污染。超市出售的蔬菜大多数都套有保鲜膜或用塑料制品包装蔬菜, 塑料袋大部分都含“毒素”, 如聚氯乙烯塑料就是有毒的品种, 其原材料虽无毒性, 但在制作塑料的过程中加入了有毒的增塑剂。另外, 有些塑料制品加入了稳定剂, 而这些稳定剂主要是硬脂酸铅, 也有毒性, 并且这种铅盐极易析出, 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造成积蓄性铅中毒。三是蔬菜产品加工中, 添加剂的使用对蔬菜产品也造成污染。蔬菜添加剂是蔬菜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可使蔬菜色、香、味更佳, 保质期更长。蔬菜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甜味剂、酸味剂、漂白剂、保鲜剂。在蔬菜加工过程中, 添加一定限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对添加剂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长期 (或超量) 使用添加剂会致癌, 产生遗传毒性在人体内的残留, 破坏新陈代谢等。1.2.3蔬菜流通存在的问题。其一是流通模式复杂、环节多。目前我国大部份地区的蔬菜主要采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流通模式, 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产品在供应链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蔬菜从最初的单个农户生产到产地批发市场收购, 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需求地批发市场, 从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店铺, 中间经历了多层环节, 这些环节之间关系也是随机的、松散的, 经常是不断变更着不同的供应商和分销商, 食品安全质量很难监控, 如果发现蔬菜质量出现农药超标等问题, 很难找到问题的源头。其二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质量难以控制。目前我国大部分蔬菜在产地只是经过了简单的整理、包扎, 没有内包装就直接放到储运包装里, 到了批发市场需要拆开包装, 然后简单的整理, 进行储藏, 就出售给超市或者农贸市场或者大型用户、超市或者农贸市场再进行清洗, 整理加工然后出售, 超市则还需要包装然后贴标签这些环节。在批发市场也是露天保存, 只有少部分较大型的批发商拥有简单的冷藏和湿度调节等设备, 蔬菜养护措施不完善, 由于蔬菜保鲜要求高、保鲜时间短, 而储运过程大都是在室温的条件下进行, 所以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损耗, 而且可能由于滞销的原因, 还可能造成蔬菜轻度腐烂, 影响蔬菜的卫生安全, 给人民生活带来隐患。其三是蔬菜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立法、监督不完善。在蔬菜流通中, 主要环节是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由于监督管理不完善、不到位, 导致很多质量不合格的蔬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在很多小的农产品市场上, 经常会出现因为质量问题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案例, 农贸市场的蔬菜来源很难监控。在城市还存在着大量沿街销售的蔬菜, 质量更加难以评价。此外, 在绿色蔬菜或者有机蔬菜的管理上也存在欠缺, 目前很多超市或者批发商在经营绿色蔬菜, 但是其是否是绿色或者有机食品, 消费者很难判断,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更进一步的加强对绿色体系认证进行监控和抽查, 促进绿色食品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对策及建议

2.1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蔬菜病虫害防治中, 应在遵守无公害蔬菜生产使用农药准则的前提下,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在尊重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原则下,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进行合理的轮作, 对种子进行消毒, 以减少病虫害, 对虫害尽量利用光色诱杀害虫或驱虫, 充分发挥天敌昆虫的作用;能不用药尽可能不用, 必须用药时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 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有残毒的农药;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准则,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农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多次重复使用一种化学农药, 进行合理轮换和混用农药, 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

2.2 搞好规模化建设

规模化基地建设是根据蔬菜基地的环境质量条件, 政府划定一定区域作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一般选择和发展当地具有优势的产品, 微观上突出区域特色, 宏观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和专业分工, 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区。这种形式一般面积大、受益农户多, 信誉及品牌以产地为标志, 易于识别。现在很多国家把蔬菜基地逐步从大城市近郊向远郊发展, 或者向偏远地区发展, 这样便于选择无污染的蔬菜基地。比如武汉市就是选择生态环境比较好的新洲区双柳街、东西湖区慈惠农场作为标准化蔬菜基地, 这两个蔬菜基地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它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竞争能力, 而且带动了农家乐、生态游、休闲游等旅游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整体效益。

2.3 建立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蔬菜安全的有效途径。由于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健全, 使得一些不安全的蔬菜进入农产品市场。因此, 应在大中城市推行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 凡未经检测合格的蔬菜产品, 一律不得入市。与此同时, 需要加强标准体系化建设, 包括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建设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以及蔬菜安全质量标准。一是要加强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 以现有同类产品国家或行业标准为基础, 以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为参考, 结合各省主要蔬菜种类和特点, 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蔬菜产品品质和安全标准, 监控蔬菜及制品市场, 提高蔬菜及制品的营养品质;二是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管理, 用标准规范蔬菜的生产行为和评价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提高标准的示范与应用推广, 以现有标准为指导, 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从品种选育到生产栽培, 严格按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 最终产品按标准进行检验, 并进行加工和分级包装, 切实提高蔬菜档次。

2.4 着力蔬菜品牌建设

近年来, 品牌作为市场营销的利器已成为经营者共识。随着蔬菜商品化以及外贸蔬菜的发展, 蔬菜要走出国门, 进入国际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尤为重要。如今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蔬菜生产发展方向, 也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但无公害蔬菜如何鉴别与选择、如何评判, 只有通过品牌宣传, 以及严格的评判标准及有效的检验制度获得“绿色认证”, 树立起良好的名牌公众形象后, 才能得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周洁红, 美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 2006, (01) .

[2]俞丽芬, 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J].杭州农业科技, 2007, (03) .

[3]吴丽蓉, 蔬菜安全生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 (17) .

[4]樊建英, 蔬菜农药残留监控的难点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02) .

篇4: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摘 要 纵观保险业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萧条到繁荣的发展过程之后,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从2004年我国保费收入仅有4318亿元,到2012年底,我国保费收入已达15490亿元,同比增长了8%。可以说保险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最大的资金提供者。然而,同国外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积极地对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努力探讨改进对策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保险业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增长,保险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保险业也遇到了各方面的风险和危机,而在这些风险危机中,财务风险的影响尤其突出,由于对财务风险疏于防范和监督控制体系的不健全,而引发的失败例子数不胜数。97 年以来日本日产、东帮、第百、千代田、协荣等生命保险公司也接连倒闭,这些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财务风险管理对保险业的重要性。

一、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1.会计操作不规范

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以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为基础。而保险行业存在收取保费在前、费用支出赔付在后,有时两者的时间差距很大等的特殊性,导致各个会计期间的收益费用分配不合理。此外,保险行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未来预期能力要求很高,导致会计人员主观的随意操作,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加之,虽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没有硬性规定碰到具体的业务应该采取什么操作方法。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会计处理比较随意,容易出现失误的判断。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保险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受损,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决策。

2.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在控制活动方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要有内部控制机制作保障,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互相牵制的作用。保险公司过于侧重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控制及在审计中的应用,未对财务风险控制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在内部监督方面,保险公司虽然已经建立风险管理、监察审计部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监督,但由于公司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许多重大问题,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保险公司的内部监督作用不够,未形成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造成财务风险管理失控。

3.预算管理缺乏有效性

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以预算的方式量化,对企业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控制、管理及其制度安排。我国现有的部分保险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即使建立了预算体系的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加之保险企业的层级建设较为复杂,部门设置繁多,预算管理的理念难以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展开,失去了算管理的预算意义。

二、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强化财务制度建设

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不能简单模仿,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到保险业收支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收益费用分配制度,并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实现制度科学化,效益最大化。此外,保险业在会计人员选择上要有更高的标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制定一些业务的具体执行操作方法,制定惩罚制度,预防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尽量避免错误判断。

2.完善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设计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控制制度。首先是明确各级财务报告编制机构责任,建立科学的报告编制和审核汇总流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报告披露的恰当性。其次,要建立财务信息报告预测制度,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监督。要加强保险公司对各分支公司的审计监督制度,首先是增强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次是实行审计监督的电子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在审计监督中的应用,对分支公司的业务实行全面监督。由于内部审计师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对内部控制极为熟悉,为企业的相关部门、组织或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可以更好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健全预算控制体系

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总部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编制预算大纲,审核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年度预算,审核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预算方案,协调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对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与考核等。预算的执行与监督。一是建立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定期报送预算执行情况及分析报告制度。二是借助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跟踪监控。预算的分析与评估。定期召开预算管理委员会、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对预算执行中的各种差异认真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保险公司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环境的越来越复杂多变,保险公司想要获得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更好的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因此,本文根据我国保险业实际情况提出的几条改进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琳.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分析.会计之友.2012(3).

[2]于路.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措施.会计师.2012(3).

篇5: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

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质量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组成部分, 因此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近些年来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背景下,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准, 有利于保障民众健康安全, 促进社会稳定, 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2015年上半年, 农业部已组织91家检测机构, 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检测指标94项, 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 蔬菜、茶叶、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2%、96.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中趋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程金根表示, 未来将继续坚持“产管”并重, 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 切实维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2]。

1.2 农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稳中趋好, 但是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性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2.1 产地环境污染

产地环境被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染, 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偏高, 造成这种产地环境下生产的农产品中含有的有害成分超标[3]。产地选择与产地环境建设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4]。

我国目前水污染的状况较为严重, 每年排放废水约310亿t, 其中有毒有害物质13万t左右。我国每年由于重金属污染农田而减产的粮食约1000余万t, 被直接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t[5]。

1.2.2 农户生产污染

农户安全使用农资意识薄弱。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生产者唯利是图, 经常会无节制地使用化肥与农药, 这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甚至对土壤环境造成长久性的破坏。农户为了贪图小便宜, 不到正规的农资店购买农资;甚至有些农户为了防治病虫害, 通过非法途径购买国家禁用农药。

1.2.3 农产品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农产品本身是安全无污染的, 但在加工及储藏运输的过程中, 不注意监管与安全防范, 其质量安全一样会受到威胁。甚至一些经营人员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 过度使用添加剂和有害身体健康的添加物, 目的是改善农产品的外观、延长其保质期。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例如“奶粉的三聚氰胺”“双汇的毒火腿”等。

1.3 农产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1.3.1 监管机制不完善, 执法力度不严

目前, 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形式是多部门多环节监管。对于认证机构的职能而言, 是负责产品的质量认证;对于工商部门而言, 是负责产品的市场准入;而对于质检部门而言, 是负责加工企业的原料把关。多部门的监管参与造成综合执法力度不严, 系统衔接性不强, 增加了监管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我国目前形成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没有经过精心的建设, 而且目前的法律法规杂乱无章, 可操作性不强, 法律保障方面太过弱势。

执法主体的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不力, 农资执法部门势单力薄。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贮运环节的监管存在一些盲区, 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监管部门的配合, 明确职责, 严防检测盲区。

1.3.2 农产品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一个特点是:经营组织主体规模小, 生产的产品种类全而杂, 千家万户分散生产, 是一种各家各户独立经营的家庭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对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限制作用, 不利于形成生产的规模效应。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6]。

在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方面, 我国的行业标准推广范围狭小, 实施和普及程度偏低, 贯彻执行力度不够, 标准可操作性差, 对标准化的推进产生制约。

1.3.3 农产品生产缺乏高素质、高技术人员

目前, 农业生产的主力主要是老人和妇女, 这些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他们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生产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使用违禁药物, 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当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工作还有待完善, 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技术急需加强, 尤其是对高效高素质的专业农业人才还极为稀缺。

2 对策与建议

2.1 健全监管机制, 严惩违法行为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多个部门的默契配合。首先, 要做到明确各部门职责, 制定各环节分工方案, 确保监管切实落实;其次,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也至关重要, 各部门要形成良好的监管机制, 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盲点的现象发生。

生产农户间应该施行每家每户联保制度, 如果其中一户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则与之捆绑的所有农户都要为此承担责任, 这样就更有力的加强民众之间的监督功能。

在执法方面, 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对不法农资商贩要严厉打击与制裁。

2.2 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与规模小、分散生产的家庭种植模式相比, 现在新型的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的模式, 优点是生产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较高, 对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方便的起到带头作用。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同时增加科技和环保技术投入, 促进农业结构生产规模化、产品无公害化。通过利用农业行业协会的职能, 对农业生产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 把分散农户统一组织起来, 有序有效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监管。

2.3 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科技创新力

建议通过开展实用的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户生产技能, 其次是通过鼓励龙头企业、规模化的农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校和科研所密切合作, 共同培养专业生产、市场销售、监督管理等各方面人才, 不断提高新技术高科技应用与管理运营的能力。重点应该培训基层监管人员,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引进国外先进检测技术, 政府加强对检测设备的投资力度从而整个提高监管队伍的工作水平。

政府应设立农产品质量专项资金,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企业等的协作, 提升科技保障支撑能力。在产地环境保护方面, 加强生产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在产品生产方面, 加强无害农资的研发;在市场准入方面, 加强检验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完善风险评估的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农产品批发行业预测报告:2014-2018年农产品批发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R].http://www.chinabgao.com/report/693172.html.

[2]中国报告大厅:2015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状分析[R].

[3]钱永忠, 王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 2008 (2) :78-79.

[4]肖艳芬, 颜景辰, 罗小锋.国外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及启示[J].世界农业, 2005 (8) :8-12.

[5]杨艳涛.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 (5) :7-10.

篇6: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1 港口客户服务与计费管理的职能特征及关系

港口客户服务中心是港口提供日常客户服务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港口财务计费结算管理活动的中心,还是港口内部生产经营和商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第一代和第二代港口的分工属于粗放型,计费管理和客户服务往往合二为一;而第三代和第四代港口完成了分工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的转变[2],港口客户服务中心的主要业务活动一般包括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港口客户服务主要偏重于客户、运输业务以及物流和金融等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和分发等操作管理,具有明显的港口操作运营管理特点;计费管理是港口物化劳动的价值计量管理,偏重于商务价值管理。上述活动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构成港口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不仅是港口生产要素流通转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港口直接面对客户的重要窗口。

1.1 港口客户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

1.1.1 港口商务活动的重要场所

港口客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单证业务咨询和受理等服务,不仅是港口集中面对客户进行商务活动的场所,也是港口企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港口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

作为港口对外服务的窗口,港口客户服务中心表达和传递港口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展现和宣传港口的文明素养和整体形象。港口客户服务中心通过具体的服务行为,一方面宣传港口的市场策略,另一方面规范和引导港口商务策略走向,为港口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1.1.3 港口财务收入管理的重要环节[3]

港口客户服务中心肩负港口生产、作业等物化劳动的价值计量实现功能,通过对有偿劳动的货币化管理形成港口收入。对有偿劳动的货币化管理是港口价值管理的命脉,是港口财务管理的起点和基础,是形成港口财富的重要环节,也是港口资金价值运动的发动机。

1.1.4 港口生产活动的延伸[4]

港口客户服务与港口装卸生产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活动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能促使港口的劳动和服务变成有价值的经济活动,从而形成生产要素的相互转化和循环运动。

1.2 客户服务与计费管理的关系

1.2.1 功能的相互渗透

港口客户服务是港口关于客户需求的操作运营过程。计费管理活动是港口关于客户服务活动的物化劳动的价值计量管理过程,即港口计量客户向港口支付服务(劳务)费的计费活动。港口通过计费活动获取货币资金,为再生产创造条件,并由此实现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1.2.2 过程的相互依赖

港口客户服务与计费管理在功能上的相互区别和渗透决定了两者在实现过程中的高度依赖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客户服务与计费管理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过程是反向的依存和延续关系:缺少任何一方,权利和义务都无法对等实现。港口在生产组织和管理运营的过程中,通常把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活动联合在一起。

1.2.3 发展水平的相互制约

港口的客户服务水平与计费管理水平是相互匹配和制约的,并且还受企业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客户关系结构、价格策略、员工素质和同行竞争等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1.2.4 价值和目的的矛盾统一

港口客户服务旨在追求港口品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而计费管理活动追求成本最小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客户希望用最少的服务费得到港口最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而港口希望用最少的服务成本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因此,寻求港口和客户的利益均衡点是提升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水平的关键。

1.2.5 对象有所差异

港口客户服务对象狭义上是某一或某一类客户群体;广义上还包括维护、稳定原有客户和开发新客户,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显然,广义的港口客户服务对象需要支付的服务成本相当大。相对而言,计费管理活动则是针对客户的价值索取活动。

2 我国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现状

2.1 地域特点显著

我国港口在地理位置、经济腹地、贸易结构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呈现显著的地域特征。[6]例如,地处我国长江出海口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港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密集的航线、航班优势以及完善的市场发展战略,建立起专业化、多功能的客户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在东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最终推动其成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上海港客户的依赖性较强,费率水平较高,服务成本也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距离主航线较远的北方港口虽然拥有过硬的设施设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高效的服务作业体系,但在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方面却难以与上海港直接抗衡。为此,北方港口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为基准,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积极发展和创新技术管理,建立以公路和铁路为依托的内陆无水港物流运输网络,在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方面也取得骄人业绩。

支线和内河航线港口的开放程度低,市场经济理念还不够深入,在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方面依靠政府性指令和价格竞争获取服务价值,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从而导致其客户服务水平不高。

2.2 专业化程度较低,粗放型仍占主流

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源配置高度社会化和国际化,担负货源资源配置流动任务的海运港口进入高速扩展阶段,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港口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过度、超前开放和开发,片面追求规模扩展,配套设施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运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7],在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章程和体制。

2.3 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港口不得不甩掉计划经济的“帽子”,向市场寻求新出路;与此同时,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港口先行者为抢占优势,率先开发或引进先进的生产系统,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以提高港口经营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人性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港口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进行计费管理活动;但目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港口仅限于沿海大型港口,而且其水平和层次差异较大。

2.4 相对混乱和无序

我国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的混乱和无序一方面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港口的建设水平较低,难以给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个性化服务,导致其在计费管理活动中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表现为港口各区域间的恶性或非常态市场竞争,导致港口在费率的选择和使用上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倒赔,这必然导致港口在客户服务上的反弹。此外,政府监管和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比如费率策略不灵活、宏观导向政策缺乏、运营监管体制不健全等,也会导致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3 改善我国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的

对策

3.1 合理定位和分工

合理性体现为相对于港口运营功能的协调性和市场策略的适度均衡性,并结合港口的地域特点、经营能力和水平、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战略和计费管理策略。根据港口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我国港口在进行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的定位和分工时应作以下考量:

(1)在港口发展的初始阶段,港口业务量不大,客户较少,业务品种相对单一,无须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岗位,可以由码头闸口业务人员或单证业务人员兼任其功能和职责。

(2)当港口发展到中等规模(如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时,随着业务量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客户群不断增加,此时可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岗位,但不宜分工,宜采取合二为一的岗位设置方式。

(3)当港口发展到较大规模(如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TEU)时,客户数量和质量纷杂,港口营运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需要对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岗位进行细化分工。例如,当青岛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TEU时,其对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采用联合配置办公以及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策略,既发挥本土优势,又推动行业提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客户服务品质。

3.2 推进行业规范化

我国港口应联合建立行业规范,形成相对完备和长效的督察机制,促进规范的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有区别地健康发展,避免港口在区域或世界范围内的恶性或无序竞争,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遵遁航运市场规律,由政府牵头广泛征求港口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和颁布相对稳定且适用于区域、国家或世界范围的行业准则,并通过专门机构对港口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2)在官方颁布的行业准则下,相关港口可协商建立具有民间性质的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准则,针对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的港口采取业务孤立、舆论谴责等措施,以弥补官方制定行业规则的不足,事实上该方法在航运界已发挥一定作用。

3.3 维护风险控制和服务提升的均衡性

维护风险控制和服务提升均衡性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促使客户加快支付费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预防坏账、呆账。我国港口应通过开发人性化的费用支付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客户与港口的联系,加快费收周期,从而形成双赢共生的均衡局面。

3.4 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我国港口应推动和拓展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活动。信息化技术具有成本高、适应性强、应用便捷等特点,符合港口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事实上,我国港口已随着信息化革命的潮流,自觉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客户信息资源,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为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例如,青岛港引进美国Navis公司的SPARCS软件系统,并自主开发码头管理、货运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统,将其运用于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活动中,以保障和提升港口管理水平,增强客户信赖度。目前青岛港正研发网上支付系统,并成功研发客户自助无线终端系统,从而使客户可通过人机对话办理业务,实现自助缴费结算。

3.5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

目前,我国港口对计费管理和客户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计费管理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没有规范的培训教程;同时,针对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的专业性培训教育的水平和层次也比较低。该现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专业人士和学者研究和撰写港口客户服务和计费管理方面的教程,以培养综合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计费管理和客户服务人才,从而将计费管理和客户服务工作做精做细。

参考文献:

[1] 邱菀华. 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4-109.

[2] 罗勋杰. 集装箱码头经营管理[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202-209.

[3] 王海涛. 港口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运营分析[J]. 当代经济,2009(7):9-13.

[4] 罗勋杰,樊铁成. 集装箱码头操作管理[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199-210.

[5] LUO Xunjie,MA Zi,FAN Tiecheng,et al. Application of ABC for the costs management in container terminal[C]//IEEE. Proc ICIECS 2009. New York:IEEE,2009:1978-1981.

[6] 陈戌源,罗勋杰. 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96-201.

[7] 杨茅甄. 国际集装箱港口管理实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09.

篇7: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 (居民、非居民人) 之间在个人所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 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无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列举征税的个人所得税共有11项, 分别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个人所得税税源不断扩大,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家税收总额的比重将逐年增加, 最终将发展成为具有活力的一个主体税种, 近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情况如下表:

我国个人所得税区分不同个人所得项目, 规定了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

1.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3.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适用税率20%的比例税率。其中:对稿酬所得, 规定在适用20%税率征收进, 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 规定在适用20%税率征收的基础上, 实行加成征收办法。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一) 税负不公

1. 收入相同, 纳税不同。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将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综合适用于个人所得税制。正是按照现行税制, 收入相同的纳税人, 因为收入来源的不同, 缴纳的税额也会不同。例如:在中国境内工作的赵某和张某, 每月收入均为4800元, 其中:赵某当月工资收入3400元, 劳务收入800元, 稿费收入600元三项组成;张某只有工资一项收入4800元。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规定, 赵某该项月不需缴纳, 而张某该月应缴纳个人所得费155元, 显然违背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2. 费用扣除标准缺乏综合考虑。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规定, 是以个人收入为征收对象, 而没有综合考虑不同家庭的总体收入, 个人承受债务额的差异, 以及纳税人婚后赡养家庭成员、个人开支等具体情况影响, 容易出现家庭总收入相同而纳税不同, 以及家庭纳税相同而负担不同等情况, 影响了个人所得税真正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例如甲、乙两个家庭, 当月总收入均为6800元, 其中:甲家庭只有赵某工资所得6800元, 乙家庭中由张某与妻子各工资所得3400元, 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甲家庭当月缴纳所得税225元, 而乙家庭中则不需缴纳。

(二) 税收征管不力

1. 代扣代缴落实不力。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 其中, 代扣代缴的部分单位为了自身利益, 故意隐瞒收入逃避纳税。例如, 某单位职工收入采用计件工资, 因受任务量的影响, 赵某在5月应领工资5000元, 需缴纳所得费45元, 在6月应领工资3000元, 不需缴纳, 而单位为达到避税的目的, 采取了每月支付3500元的方式发放工资。

2. 纳税人纳税意识薄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一直较为淡薄, 义务观念比较缺乏, 很多纳税人不知道自己应交多少税, 怎样交税。同时主观上对纳税有抵触情绪, 缺乏纳税的主动性。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建议

(一) 改革税制, 体现公平

1. 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当前我国采用的分类所得税制, 存在着收入相同、纳税不同等弊端, 对纳税人显失公平。因此, 个人所得税应对纳税人全部所得进行加总, 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征收。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完全放弃分类所得税制直接过渡到综合模式又不太现实, 建议采用综合所得为主, 分类所得制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具体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经常性收入采用综合所得税制计算征收,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偶然收入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征收。

2. 规范费用扣除标准。

目前, 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规定较为简单, 对纳税人而言, 没有综合考虑家庭中是否有老人、残疾人、学生, 以及相关的医疗、教育等费用, 违背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建议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扣除费用标准制度, 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 综合考虑每个家庭的生计成本, 并结合地区实际, 制定相应的扣除标准。当然, 以家庭为申报单位, 不同的家庭情况各异, 减除费用不近相同, 操作难度较大, 可先在部分地区试行, 逐步推向全国。

(二) 建立合理的征收管理办法, 防止税源流失

1. 增强纳税意识, 树立义务观念。

通过宣传个人所得税法, 推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源泉扣缴制度。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等措施, 逐步培养、普及全民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观念, 增强全体人民的公民意识和纳税自觉性。

2. 提高征管技术, 规范源泉控制。

加大投入, 加快税收信息化进程, 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平台, 加快建立个人所得税信息共享制度, 从税务登记到纳税申报每一步都要进行详细的登记, 搭建与各海关、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 可借鉴诸如美国、西欧等国家的做法, 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

综上所述, 我国个人所得税牵涉面广, 直接关系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 要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逐步解决, 逐步完善, 以使其征收管理更加趋于科学、规范和合理。

摘要:个人所得税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维持宏观经济等功能, 在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适应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 我国自1980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其增长迅速, 在税收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现状,改进

参考文献

[1] .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J].中国税务, 2003 (5)

[2] .贺海涛.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 .邓益坚.关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J].2005

[4] .白雪.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北方经贸, 2009 (6)

篇8: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关键词:中职数学;现状;改进;探讨

相关教学纲要指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是进行科学和技术工作的“敲门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它是中等职业院校不可缺少的一门文化科目。中职数学教学是包括了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学评估等多类元素在内的一个有机系统。本文将着重分析中职数学课程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中职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教育的规模扩充影响到了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且生源数量呈直线下降。所以,在生源不够的状况下,中职院校只好降低录取标准,一部分学校甚至通过奖励招生老师等办法来保证生源量,这直接导致了中职院校学生质量的降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数学知识也相当缺乏。该类学生在传统的旧式教学模式和理念下将数学看做是一门枯燥、呆板的科目,甚至对学习数学有抵触情绪,更不用谈学习的积极性和源动力了。在教学课程中,学生通常会问:“老师,我们学习三角函数、不等式、几何曲线等知识没什么用,生活实践中用不上,与我们自己的专业也不相关,我们为何还要学,我们对数学没有兴趣……”

而中职数学作为中职院校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基本上每所中职院校都设有这门课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擅长学习数学,老师和专家针对中职数学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许多改良举措,但收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中职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抵触情绪,导致许多学生“谈数学色变”,并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很少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而老师感觉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失去教学的成就感和教学的兴趣,甚至产生职业厌倦感。数学成为了一门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科目,许多老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为学习而学习”,违背了教与学的初衷。

二、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中职院校及数学任课老师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学习、研讨和交流,转变以往老旧的数学价值观和教学观,不断探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学新模式,使中职数学课程得到重视、使学生对中职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其主要改进措施是: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讲解重要的数学理念、优秀的数学成果、与数学相关的人文精神,并在其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而老师在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应以“赞扬式”教学模式为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树立学习的信心。此外,引导学生不断陶冶数学情操、体验数学美(例如:定理概念的简单美、公式符号的曲线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逻辑推理的严谨美等等),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并与学生多交流,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变得“乐意学”。

2.从老师的角度出发

要提升中职院校数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引入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数学老师不定时地走出校园,进行脱产或在职培训,并鼓励数学老师进行跨校交流,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升其教学经验。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年代,老师可以登录各大论坛对数学教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与其他老师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3.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

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运用的数学教材都是在普通高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缩减而得来的。老师在处置教材的过程中,有难度的内容不教,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不讲,而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基础公式、运算本质并通过简单讲解实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有的学生感到呆板或枯燥,有的学生还幽默地指出“又上了一节语文课”。所以,中职数学老师应通力合作,依据中职学生的差异性和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良。老师可以以实际生活模型为例,展开数学课程的教学。例如:在讲授几何定理的同时,老师可以穿插发明该定理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注意生平事迹的讲解应简明扼要,以节省教学时间)并列举出一到两个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例如:祖冲之等等),这样学生对数学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正经历一个摸索和实证的阶段,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缜密的处事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乐学态度”也会影响到数学老师,使其更加清楚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并督促其努力备课。这对老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往中职学院的数学教学模式是硬性灌输模式,即“老师教,学生学”模式,課程互动并不多见;而现代的数学教学模式则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数学老师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而怎样改良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云岭.中职数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 ,2013,(32):132-132.

[2]束鸣.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3,(70):13.

[3]卜丽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例研究——以中职数学课程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133-133.

上一篇:观察日记动物小乌龟100字下一篇:形容亲情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