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4-05-07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精选7篇)

篇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曾 永 飞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摘 要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其核心竞争力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研发投入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从世界范围看,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均占有突出地位,受到各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其数量众多,还因为中小企业在增加人口就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国际贸易和稳定经济增长方面都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中小企业要承担好以上角色和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抢占先机。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稳定的研发投入是关键,只有研发投入稳定,技术创新才能顺利开展,另据英国贸工部(DTI)发布的《2006企业研发排行榜》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能力更强的公司一般是那些研发预算更大的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现状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2008年11月14日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时透露,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 200多万户,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2%。中小企业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小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据了解,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

然而,中小企业总体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2007年下半年到现在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渐渐迎来了寒冬。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 000万工人解聘。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这次中小企业大批倒闭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如信贷紧缩政策、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新劳动法出台、出口退税缩减及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外,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开展使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大内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我国2006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3 003.1亿元,研发强度(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2%,而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普遍不到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 2.1 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身的自主创新产品。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是维持的边缘。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不想”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模仿别的企业的成果,有的甚至构成侵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例只占28%左右,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不到1%,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够,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2.2 中小企业本身的技术因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后进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如果它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在技术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投入来进行技术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到,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导致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巨大使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2.3 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研发的投入。从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看,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利润不高,当前的利润率更是在5%以内,对于企业而言,日常的运转已经很难,因此,用于研发的投入就更少。从企业外部来看,首先,国家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绝大部分都是给了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其次,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银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未倾向中小企业。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然而只有约3 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亿元;而中小企业要想从民间融资,成本更高,例如在浙江民间融资的成本是银行贷款的10倍。2.4 创新外部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政策环境和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够令人满意也是影响企业不愿投入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18%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曾被侵权,只有4.41%的企业对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表示“非常满意”,有65.67%的人认为“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因而许多的企业不愿投入进行技术创新。2.5 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这些风险也会阻碍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众多而且复杂,涉及政治、社会、市场、技术和生产经营、销售等多方面,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四类风险。①政治风险,如国家政局发生变化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企业的新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动给技术创新活动带来困难等。②社会风险,泛指其他一切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民族等所引发的技术创新的风险的可能性,如企业研制的新产品与销售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向冲突,造成销售失败。③市场风险,指技术创新后所生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得不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无法收回技术创新的投资的可能性。④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投放市场做出准确无误的预测,加上技术创新所使用的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力量的限制,许多因素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加大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研发投入的对策 3.1 加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21世纪的企业要想成功,必须从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成长为大企业,就要进行创新,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从而使企业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体现在企业内部,中小企业家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在企业内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而作为国家,更应该倡导创新精神,对中小企业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3.2 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利润空间限制,它们不可能向大企业那样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10%甚至更高的资金进行研发,因此,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国家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目前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然而这部分研发投入却大部分被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大型企业分割,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的很少,因此国家在进行财政拨付时还必须制定具体的细则并加以实施,使资金能落实到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为那些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3.3 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能使它们获得更多资金进行研发投入。首先,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但前提是政府要对一些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支持,设立信用担保基金,通过它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者建立国家级再担保机构,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次,金融市场民间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许多省份,民间资本数额巨大且非常活跃,而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占了很大部分,有关数据显示为46%。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开放,民间借贷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中小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所以能逐步使金融体系开放让民间的资本合法的进入市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将给中小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同时也能减少融资的成本。再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加上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承担的风险可能会更高。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如设立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基金,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向有潜力的未上市科技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3.4 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规避才能使中小企业敢于投入研发进行技术创新。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前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开展创新过程中可与大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因为他们的设备更为先进、经验也更为丰富。其次,通过风险投资来融资进行风险分散。因为风险投资可以实现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多层分摊,第一层是风险投资公司和进行创新的企业间,第二层是风险投资公司各股东之间,第三层是政府分摊一部分风险。第三,保险是对付风险的一种理想形式,企业就技术创新活动或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实际上是技术创新风险的一种转移行为,但由于技术创新风险并非属于完全可保而是部分可保的风险,因此,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通过科技保险方式只能实现风险的部分转移。另外,政府通过发布传播科技信息、对一些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和政府购买等措施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3.5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因此国家应努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创新的外部环境好了,企业才更有信心、才愿花更多的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要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等。4 结语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它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中的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从而增大利润空间,进而发展壮大为大企业。否则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永远都是小企业,都只能在微利或维持甚至破产的边缘挣扎。参考文献 陈凤杰.中小企业创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等.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王娟,丁森林.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及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7(12)4 刘伟东,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陆世敏.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由于人员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的约束,导致在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源管理分为六个模块: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概有1000多万家,绝对数量非常可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从其管理水平来看,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许多企业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其职能无非是制定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方案。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许多企业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人事部门,没有设立高层次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thldl.org.cn开发部门,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激励措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难以显现。

(2)人力资源管理力量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多数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而且大多数从事薄弱的传统产业,资金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外融资又非常困难,所以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在引进人才上,和大企业引进人才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相比,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比如你让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拿出几十万年薪去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运营企业,是很不现实的。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年薪甚至就是一个小企业的纯利润。要企业拿出大比重的资本来引进这些高层人才,也会为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在培训人才上,中小企业也很少投入。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开

展培训工作;即使有,也是对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临时培训。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近期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十分活跃的头脑,敢想敢干,可塑性十分强。这些人士分布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特别是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聘用的较多。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知识与经验并重的工作。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十分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更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积累才能掌握。

(4)企业战略目标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吸引人才。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任意降低薪酬,减少经营风险。由于缺少规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最终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由于创立与成长的特殊性,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难免会遗留其过去的经验,如管理中过分依赖企业主个人能力、经验、魅力和威望,常借助于传统的家族式、命令式、随意性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不规范,当企业主意见与规章制度冲突时,制度往往让位于企业主意见,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效应,制度适用在家族成员与雇员时执行偏差太大,造成对其他管理措施的冲击

(6)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潜能未能发挥

企业员工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指从员工的能力和业绩贡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是员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行员工晋升的基础,量化考核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定的一种考核标准。但是在绩效考核指标制定时的不科学,考评人员在考评过程中的不严格,以及对考核结果的使用不规范等,使员工的能力不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同时中小企业缺乏全方位的激励,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员工的潜能难以调动和发挥,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强化重视人才的观念,在企业中创造“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良好环境。制定更多的开发利用人才的政策和提高人才待遇的政策,切实提高人才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改变以往单单“以组织目标为目标”的管理思想,树立“人与组织共赢发展”的新观念。

(2)招聘合适的人才并加以培训

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是非常大的。定期学习和培训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两点。为了公司以后的持续发展,为了吸引和挽留优秀的员工,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学习氛围,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此外,加强上下层之间的经常性沟通,使员工释放挫折感和不满情绪。加强同级之间的自由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互补,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3)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提高其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它的引进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即使有人来担任此职位却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陌生的管理方式被引入到企业必须有熟知它的人才能将它落实到实处。所以,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可以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为他们购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资料,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其次采用外部培训的方式,组织他们到有这方面经验的公司去学习交流。再则可用外部招聘的方式,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来担任此职务,并鼓励其将所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传授给经验不足的管理人员。

(4)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建议由劳动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岗位供求、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等进行一次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确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战略目标。

(5)利用网络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高效地完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最大优势就是使企业内部血脉通畅,信息传递迅捷,焕发活力,成为大网络组织中的一个信息灵通的活跃结点。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聊天室、公告栏、建议区、个人主页等,每位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或个人进行横向、纵向的交流。这样,传统的科层制度也被流程式、矩阵式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管理方式取代。

(6)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与激励制度

许多企业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

很多,这正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管理模式,通过绩效考核再造新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减少重复和浪费。另外,可以从制度化入手,建立一个确保绩效考核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管理学类杂志-C93》

篇3:我国汽车企业研发投入调查分析

一、关于汽车企业研发投入的调查

本文通过对境内整车类23家上市公司2010年-2013年研发投入的调查, 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同花顺iF inD及上市公司年报整理计算后得出

1. 研发投入总金额逐年增加

在调查的期间内, 整车厂家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 从2010年115亿元, 到2013年209亿元, 累计增加82.72%。同时, 我们也看到整车厂家的研发投入的增幅逐年下降, 分别为45.44%、16.00%、8.30%。

研发支出最大的厂家为上汽集团, 最近三年研发支出均超过50亿元, 但是研发支出逐年下降, 分别为59.21亿元、57.56亿元、52.87亿元。

在2013年全行业研发支出增长乏力, 主导企业研发支出出现下降的情况下, 长城汽车、江铃汽车、比亚迪、江淮汽车、东风汽车等厂家却大幅增加研发费用, 较2012年增加额均超过2亿元, 其中长城汽车2013年的研发费用较2012年增加7.36亿元, 增长幅度达77%。

2. 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增加较快

在调查的期间内, 整车厂家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比较稳定, 2010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66%, 2011年超过2%以后, 连续三年稳定波动, 没有持续增长。2013年较2012年指标还出现一定的下滑。

2013年丰田汽车年报显示, 其研发投入约为550亿元人民币, 营业收入15542亿元人民,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3.54%。而我国上市车企中研发投入金额最高的上汽集团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013年尚不足1%。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行业的营业收入会逐渐增加, 我国汽车行业自主研发投入的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国际龙头企业,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江铃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广汽集团、力帆股份、亚星客车等车企的比重均超过5%。尤其是比亚迪等本土自主品牌汽车厂家在正向开发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为我国汽车行业未来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研发投入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差异较大

在调查的期间内, 整车厂家研发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平均值为34.99%, 2010年-2012年连续增长三年后, 2012年达到33.28%, 2013年较2012年下滑2.86个百分点, 为30.42%, 与丰田汽车39.65%的比重相比该指标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2013年, 我国23家整车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为688亿元, 不及丰田汽车的一半, 汽车企业盈利能力尚有待提高, 很多汽车企业还没有明确市场定位,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结构, 部分车企还在为生存寻求新的发展战略, 没有能力大量投入研发资金。

2013年整车制造上市公司利润排名前五名的研发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上汽集团12.74%、长城汽车17.07%、长安汽车48.86%、广汽集团37.31%、宇通客车38.40%。利润大户中仅有长安汽车的研发费用占利润的比重超过了丰田汽车。同时, 我们也看到2013年比亚迪、福田汽车等纯本土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重高达345.22%、197.27%, 本土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表明了本土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的决心, 同时我们也看到, 本土企业自主发展的路还很远, 需要在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中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

我国汽车企业研发投入与利润总额并不成正比, 各家研发投入的战略重点也不同, 有的重视原有车型改造升级、有的引进整车平台逆向开发新车型、有的正向开发全新车型。不同的战略投入的资金不同, 取得的短期收益也不同。故尚不能以短期的效益指标来衡量我国车企研发投入的效果, 还需要看研发对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的作用。

4. 汽车行业专利申请情况

从我国汽车企业专利申请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到, 我国上市汽车制造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持续增加, 2013年申请专利数量是2009年的2.67倍, 其中发明专利是2009年的3倍。而且在主要组成部分都有较均衡的发展。

国内相关文献的统计表明, 在专利持有数量上, 本土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专利持有量最高, 其中比亚迪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4000件。本土企业与合资企业相比, 在正向独立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较高, 取得的技术成果也较多, 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的积累, 是中国汽车行业未来的希望。

单位:件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

二、关于我国汽车行业研发的建议

2014年我国汽车生产与保有量增长均超过2000万辆, 已经成为最大的汽车生产与消费国, 但是我国汽车产业在经过合资发展的20年-30年里, 让出市场份额, 并且没有换来真正的核心技术。未来我国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必将回归到通过自主研发占有核心技术, 进而实现我国汽车行业赶超国际同行, 在中、高端汽车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大市场份额。为此, 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和检测中心

目前国内大型的汽车主机厂大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 而且也都形成了国内外的研发构架, 但由于我国车企规模较小, 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因素, 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投入较少, 在零部件研究、材料研究等合作研究领域缺少整合能力。故我国应由国家牵头, 将科研院所、汽车企业组织起来, 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汽车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尤其是建立起成果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建立具有先进检验检测设备的检验、检测中心和评价、调教中心, 为国内联盟企业服务。

2. 汽车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开放的研发体系

整车企业应建立各自的研发系统, 从集团到各生产厂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富有效率的内部研发组织结构。考虑到培养一个有经验的研发工程师一般需要7年-8年的时间, 最快也要4年-5年, 汽车企业还应该建立更加开放的研发合作体系, 利用国内外专业研发团队, 走合作研发的道路, 把一部分创新类的研发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研发单位, 减少自主研发的失误和弯路。同时也可考虑走出国门, 到海外收购研发团队,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吸纳国外的技术精英, 把国外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本土企业的核心技术。

3. 适时向“正向开发”转型

我国汽车企业总体还比较年轻, 处于学习和追赶阶段, 日本、韩国汽车企业基本都走过逆向开发的阶段, 我国汽车企业过去的20年-30年发展的合资道路, 基本上是一个学习、消化的过程。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已经面临着一个转换的节点, 长城H8面临的困境似乎在暗示, 逆向开发在向高端车进军时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在面临着消费升级、市场竞争白热化、核心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诉讼等多重压力下, 我国汽车企业应合理地在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和未来长期发展战略进行权衡, 合理地安排从逆向开发向正向开发的转型, 安全度过跟随战略阶段后, 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冯刚琼, 程振彪.国内外汽车技木研发的现状与趋势[J].汽车工业研究, 2003, 04:13-20.

篇4: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出口企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海关总署预计,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758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4%,净增33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约9630亿美元,增长27%,进口约7950亿美元,增长20%。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加工制造水平稳步提高,部分商品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但是,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出口增长质量不高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本文拟对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出口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漠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而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许多的出口企业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搞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业、一般产品制造业等,也就是说国外厂商要什么,出口企业就生产什么,挣的就是加工费和国家的出口退税。相比较自己开拓国外市场来说,这样的出口方式风险小,利润比较稳定。这就导致有些出口企业满足于现有利润,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意识。

2.对于引进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手段,到2005年,累计引进国外技术合同金额近1100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0538项,合同总金额2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5.6%;技术引进不但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出口企业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产生了依赖心理,不去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习惯于搞技术引进。许多企业或者是认识不足,或者是技术人员力量不足,对买来的技术不去进行改进、完善,导致消化吸收创新无法进行。消化吸收弱,导致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3.自主创新缺乏资金支撑

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作为反映投入强度的相对数指标,是当前在科技领域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的一个概念。《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2450亿元,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34%。应该说,这一数字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来说,中国的R&D投入仍显偏低。2005年这一指标韩国是2.64%,日本是3.12%,美国是2.6%,德国是2.5%。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缺乏资金支撑。

二、增强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出口企业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加大研发投入

自主创新要落到实处,首先出口企业在思想上要重视。目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由于仅依靠数量扩张,产品雷同,附加值低,导致出口价格不断走低,利润不断减少。所以,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制定一个长远的出口战略规划。国家当前的目标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过去“量大价廉”的粗放式出口已不被提倡,出口企业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不要满足于当前低价出口和加工装配所形成的利润,要在研发上舍得投资,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研发资金,逐步实施高附加值的自主创新出口战略。

2.出口企业要做好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

我国目前的国情是科技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自主创新应以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事实上,即便是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也善于利用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出口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后,不仅要利用它快速形成先进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原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改进、完善。我国的家电、通讯技术等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效果明显,涌现了TCL、康佳、美的、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典型。这些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它们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3.企业要尽力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核心技术是指某业界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通常会赚取高额利润,例如拥有CPU的英特尔。反之,靠购买技术来完成产品制造者则受制于人,利润空间有限。我国2006年制造业500强中,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最低,为0.07%。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所需的核心技术我国尚不掌握,需要购买和支付使用费。所以,当涉及产品核心技术或原创技术时,若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自主开发应为首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技术先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的奇瑞汽车从开发自己的车型,到攻克汽车核心技术——发动机制造,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奇瑞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一口气开发出了18款发动机,排量从0.8升到4.0升,从三缸机到V8,从汽油到柴油,排放全部可以达到欧Ⅳ标准,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依靠自主创新,奇瑞的出口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相继在俄罗斯、伊朗等地建设了合资厂,在委内瑞拉和巴基斯坦等地开展了客车装配业务,2006年更是与汽车巨头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AG)汽車公司合作,汽车将要出口美国等国。

4.加大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力度,努力开创自己的品牌

自主创新还应当包括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包括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公司内部如果能对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效率,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沃尔玛的成功靠的就是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1969年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上世纪80年代初,又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专门用于自己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和出色的管理为沃尔玛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尽快摒弃惯用的价格竞争策略,学会运用管理、品牌、包装、公关、广告等各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通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在营销中使用自主创新品牌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营销方式。国家在外贸发展基金中专门安排了“出口品牌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出口名牌。如果是列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在进出口配额、技术更新改造项目、产品研发等方面还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所以出口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条件成熟时推出自己的自主品牌,以获得较高利润和附加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用品牌战略实现企业出口的跨越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创自主品牌与贴牌相比,意味着要培育市场,意味着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形象宣传等方面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力进行精耕细作,意味着面临相对漫长且没有回报的培育期,所以出口企业在开创自己的自主品牌时,需要算好成本账,选好建立自主品牌的时机,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

5.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自主创新,弥补出口企业自身研发力量的不足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因此,出口企业可以联合有实力的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弥补自身研发力量的不足,进而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自主创新产品。我国著名的轮胎企业三角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三角轮胎集团依托自己的研发中心,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培育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靠自主开发能力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产品远销欧洲、美洲、大洋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2.5亿美元,目前在世界轮胎行业50强中排名第十二位,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对提高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尤其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因为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开展产学研合作更是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周苹: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解析,国际商务,2006年2期

[2]邓红辉:三大创新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南方周末,2005-11-18

[3]奇瑞汽车:用自主创新打造中国汽车的奇迹.中国广播网综合报道,2006-6-19

[4]http://www.mofcom.gov.cn: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再创新高 欧盟成最大来源地2007-01-09,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5]http://finance.ce.cn

篇5: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充足的研发投资对于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条件下的研发投资不足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高管人员从充足研发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收益时,高管人员的策略最终收敛到充足研发投资。当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从充足研发投资中获得的收益时,高管人员的策略演化稳定均衡最终收敛到研发投资不足。股东的策略选择演化稳定均衡受到高管人员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研发投资不足;演化博弈

一、 引言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对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高管人员激励与研发投资正相关。如:Jensen和Murphy(1990)认为,CEO持有大量的股票能够使得CEO的利益与股东财富相统一,拥有大量股权的CEO会在风险投资上投资更多。在资本市场上,这些风险性的研发投资会得到回报。Gibbons和Murphy(1992)认为,研发投资的变化与管理层薪酬变化的正相关关系阻碍了高管层减少研发投资,临近退休的高管更注重短期投资策略。Wu和Tu(2007)实证结果指出,业绩越好的公司,CEO的股权激励对研发支出的影响越大,CEO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的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Lin等(2011)研究发现,对于民营制造业企业而言,CEO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均具有正的影响[4]。Fubi Luo(2013)从理论上证明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相关。刘运国等(2007)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能够促进公司R&D投入的增加。唐清泉等(2009)、陈胜蓝(2011)均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之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另一部分学者实证检验的结果却认为,高管股权激励不能对企业的R&D投入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如:Holthausen等(1995)检验了研发专利数量与激励性薪酬之间的关系,发现会计激励和生产力之间是弱相关关系,但是和权益性激励之间没有关系。Matsunaga(1995)研究发现授予员工的股票期权的价值与研发投资之间没有联系。Tien和Chen(2012)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R&D投入未受到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的显著正向影响。陈昆玉(2010)发现经营者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不同的数据和检验方法来实证检验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的关系,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采用博弈方法对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文献比较缺乏。本文在参与人为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从动态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下研发投资不足的形成机理进行博弈分析,结果可以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水平,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下的研发投资不足演化博弈分析

1. 模型的假设。假定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东雇佣高管人员来经营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由股权报酬和固定薪酬组成,股东给予高管人员的固定薪酬为S0,给予高管人员的股权份额为?准。在给定的总报酬水平下,高管人员的其中一种策略选择为: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尽可能规避风险性的研发投资,从而导致研发投资不足。因为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体现为企业研发支出的增加,但研发投资风险大,其带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失败,高管人员则会面临收益低(因为高管人员的固定薪酬通常与经营业绩挂钩)甚至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短视的风险规避的高管人员会减少研发投资,形成研发投资不足。高管人员的另一种策略选择为:以股东长远利益为第一,积极寻找合适的研发投资机会并进行相应的投资,形成充足研发投资。针对高管人员的策略选择,股东的策略选择分别为监控和不监控。

假定高管人员采用充足研发投资策略给企业带来的净现金流入量为C0,采用研发投资不足策略给企业带来的净现金流入量为C1,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理,C0>C1。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私人收益(自身地位的稳固等)为?啄,假设股东监控时发现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概率为p(p>0),一旦发现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即给予其惩罚(罚款)f(f>0),股东监控的成本为v(v>0)。

从以上基本假设可以得出,当高管人员进行充足研发投资时,无论股东监控或不监控,高管人员的收益均为:S0+?准C0;在股东监控的条件下,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的收益为:S0+?准C1+?啄-pf,如果股东不监控,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的收益为:S0+?准C1+?啄。对股东而言,若高管人员进行充足研发投资,股东监控的收益为:C0-S0-?准C0-v,股东不监控的收益为:C0-S0-?准C0;若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股东监控的收益为:C1-S0-?准C1-v+pf,股东不监控的收益为:C1-S0-?准C1。股东与高管人员的收益矩阵如图1所示。

2. 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假设高管人员选择充足研发投资策略的概率为x,股东选择监控策略的概率为y。

根据上述假设,高管人员采取充足研发投资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E(x)=y(S0+?准C0)+(1-y)(S0+?准C0)

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E(1-x)=y(S0+?准C1+?啄-pf)+(1-y)(S0+?准C1+?啄)

高管人员充足研发投资和研发投资不足混合策略的平均期望收益为:Ea=xE(x)+(1-x)E(1-x)

①式为高管人员的复制者动态方程:

■=x[E(x)-Ea]=x(1-x)(?准C0+ypf-?准C1-?啄)①

股东监控的期望收益为:

E(y)=x(C0-S0-?准C0-v)+(1-x)(C1-S0-?准C1-v+pf)

股东不监控的期望收益为:

E(1-y)=x(C0-S0-?准C0)+(1-x)(C1-S0-?准C1)

股东混合策略(监控与不监控)的期望收益为:

Ep=yE(y)+(1-y)E(1-y)

②式为股东策略选择的复制者动态方程:

■=y[E(y)-Ep]=y(1-y)(pf-v-xpf)②

3. 演化路径和演化稳定策略。

(1)高管人员的策略选择演化稳定分析。若y=■,式①等于0,表明此时所有的x都是稳定状态。当y≠■时,求解式①可得出x*=0、x*=1为可能的两个稳定状态。令F(x)=■,由策略选择演化稳定的性质可知,若F′(x*)<0,则x*为演化稳定策略。当?准C1+?啄<?准C0时,F′(x*=1)<0,x*=1是演化稳定策略。即经过长期演化,高管人员的策略选择为充足研发投资。若?准C1+?啄>?准C0,且y<■时,那么,F′(x*=0)<0,x*=0为演化稳定均衡,此时高管人员的策略选择为研发投资不足,高管人员的策略选择受到股东是否选择监控策略的影响;由上可知,当?准C1+?啄>?准C0时,也就是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的收益大于采取充足研发投资的收益时,高管人员的最优选择受到股东采取监控策略概率大小的影响,股东监控条件下发现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概率及发现后给予高管人员的惩罚力度大小决定了高管人员的演化稳定策略收敛方向。

(2)股东的策略演化稳定分析。当x=■时,式②等于0,表明所有的y都是稳定状态。当x≠■时,求解式②可以得到y*=0、y*=1为可能的两个稳定状态。令B(y)=■,以下根据B′(y*)的符号对股东策略选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当pfv,并且x<■时,pf-v-xpf>0,B′(y*=1)<0,y*=1是演化稳定策略。也就是,当股东监控的收益比股东监控的成本大时,股东的策略选择受到高管人员选择充足研发投资概率大小的影响,高管人员的策略选择影响股东的策略选择演化收敛方向。

(3)股东与高管人员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由式①、②构成的动态系统共有五个均衡点(1,1)、(0,0)、(1,0)、(0,1)、(■,■),其中0<■<1,0<■<1。通过对由式①、②组成的动态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该系统的均衡点的稳定性。由式①和②所构成的动态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

J=(1-2x)(?准C0+ypf+-?准C1-?啄) pfx(1-x)-pfy(1-y) (1-2y)(pf-v-pfx)③

根据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五个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表1为稳定性分析结果。

可见,由式①、②构成的系统有3个稳定的局部均衡点(0,0)、(1,0)、(0,1),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股东不监控;高管人员采取充足研发投资策略,股东不监控;高管人员采取研发投资不足策略,股东监控。此外,系统还有一个不稳定点(1,1)和一个鞍点。

4. 参数分析。当?准C0>?准C1+?啄时,也就是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收益较充足研发投资时的收益更小时,由表1可知,此时高管人员会选择充足研发投资策略,同时股东选择不监控策略是唯一的演化稳定均衡。因此降低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总收益,增加其在充足研发投资中获得的收益,能够有效降低高管人员的研发投资不足水平。要实现?准C0>?准C1+?啄的目标,给予高管人员的股权份额?准,高管人员分别采取充足研发投资与研发投资不足策略给企业带来的净现金流量C0与C1,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私人利益 均是重要决定因素。若?准=0,而?啄>0,?准C0>?准C1+?啄不成立,因此,为了使得高管人员采取充足研发投资策略,对高管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给予高管人员一定的股权份额非常必要。降低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私人利益也能起到抑制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水平的作用。

当?准C0<?准C1+?啄-pf时,也就是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净收益大于充足研发投资的净收益时,系统有两个均衡点(0,0)、(0,1),对应的策略分别为:(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股东不监控)、(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股东监控)。可见,若高管人员充足投资的收益比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净收益小,无论股东是否监控,高管人员都会研发投资不足。股东加强监管并提高监管水平,增加发现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概率,一旦发现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就给予其重罚,能够降低高管人员的研发投资不足水平。

三、 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日益加剧,只有拥有自身的创新力和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保持长久的竞争实力,从而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过程中,研发费用的投入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最基本的动力,研发投入充足与否关系着企业研发创新的成败,充足的研发费用投入是研发成功的保证,研发投资不足将影响研发进程,使得研发活动难以持续下去,从而导致研发失败。因此,充足的研发投资是非常必要的。但研发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长周期性的特征,如果缺乏恰当的激励机制,股东与高管人员的利益冲突会影响到高管人员的创新动力,从而导致研发投资不足。

当前,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实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徐海峰(2014)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广泛采用股权激励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以研发强度为代表的创新投入却明显整体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新技術企业实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下的研发投资不足动态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规避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措施,对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过程中研发投资不足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了以下结论:当高管人员充足研发投资的收益大于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收益时,高管人员的策略最终收敛到充足研发投资。当高管人员从研发投资不足中获得的净收益大于高管人员充足研发投资的收益时,高管人员的策略演化稳定均衡最终收敛到研发投资不足。股东的策略选择演化稳定均衡受到高管人员策略选择的影响,当高管人员选择充足研发策略时,股东不监控;当高管人员选择研发投资不足策略时,若股东监控的收益大于监控的成本,股东将选择监控策略,反之,则选择不监控策略。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为了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实施中高管人员的研发投资不足水平,应该给予高管人员适当的股权份额,使得高管人员与股东利益一致。与此同时,股东应该加强对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监控,降低监控成本,提高监控水平,提高发现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概率,也是降低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高管人员研发投资不足行为的惩罚力度也能促使高管人员采取充足研发投资策略,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Jensen,M., K.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 tical Economy,1990,(98):225-264.

[2] 陈胜蓝.信息技术公司研发投入与高管薪酬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55-63.

[3] Wu J, Tu R.CEO stock option pay and R&D spending: a behavioral agency expla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5): 482-492.

[4] 徐海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与创新投入的协同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4):92-96.

[5] 陈昆玉.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0,(4):49-57.

[6] 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管理世界,2007,(1):128-13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阶段群体决策的博弈过程分析与偏好信息集结”(项目号:13YJC63025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有限理性下产学研合作研发防合谋激励机制设计”(项目号:2012M511909)。

作者简介:孟卫东(1964-),男,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副校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及管理;罗富碧(1974-),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优化方法、公司治理;范波(197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管理科學与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及管理。

篇6: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 健美操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健美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创造为手段,融体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有氧运动,在塑造形体美、培养良好的风度和品德、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健身健美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种类芜杂、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无证上岗等现象普遍,这些都阻碍了健美操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引导健美操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 健身 健美操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健康投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健美操因其强大的锻炼功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较为理想的运动项目。健美操适用群体比较广泛,不仅对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而且对一些病人、残疾人和老年人也具有医疗保健的效果。然而,也正是因为它适用群体广泛、市场潜力大,不少商家受利益驱使掀起了健身操热潮,致使我国健美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健美操及其特点

健美操,也叫有氧体操或者有氧舞蹈,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节奏感,在塑造形体、培养良好的风度和品德、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功不可没。根据目的和功能不同,人们将健美操分为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两大类,其中,健身健美操一般用于健身,对体能要求比较低,更适合普通大众的生活,也被称为大众性健美操。

三、大众健美操现存的若干问题

虽然大众性健美操20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及娱乐大众方面成果显著,但不可回避的是,健身健美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低

专业技术等级是衡量教练员知识程度的标志,更是评价专业技术水平或能力高低的标志(韩春英,2004)。国家对于健美操行业制定了相关规范,但通过对现有健身俱乐部开展的健美操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的教练员队伍仍然存在着“教练员无证上岗人数多,具有国家级教练员证书的少”(李学君,2002;陆丹华,2007)的问题,这不禁让我们对目前教练员的专业程度产生质疑。

(二)教练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健身健美操开展的主体以健身俱乐部为主。不少学者实地调查发现,俱乐部内健身教练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教练员仅仅是舞蹈行业或艺术院系的业余爱好者,迫于生存需要而兼职工作,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对于健美操的理解仅停留在模仿阶段,在健美操动作编排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很难给予学员深入的指导和纠正。

(三)健身场地选用局限性较大

因为大众健美操运动幅度小,所以对场地的要求并不严格,仅仅需要音乐、几平米的场地和30-60分钟的时间即可,家中、社区、公园均可进行。但目前健身性健美操开展的主体多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所以在场地选用上俱乐部多局限于室内,这在一定程度了误导了人们对大众性健美操场地选用的认识,也阻碍了健美操在户外的推广。

四、大众健美操发展对策分析

健美操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还需要规范健身市场,开拓更多的户外健美操种类,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健身的需要,真正将健身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一)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

健美操能充分锻炼人体在力量、协调、节奏感及表现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适用群体广泛,所以将健美操进行大范围的普及显得尤为必要。

(二)规范健身教练市场

鉴于目前健身教练层次良莠不齐以及持证上岗比例较低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整顿现有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场所,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理论知识如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保健学的传授,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设定教练员任职资格标准,完善教练员在职培训体系;此外,要不断补充后备资源,如培养大中专院校健美操毕业生或者吸纳高素质的业务爱好者进入教练员市场,再根据设定的健美操教练员准入制度进行选拔,将持证上岗作为必备条件之一规范下来。

(三)开拓健美操户外种类

正如前文所言,健美操场地以室内为主的现状阻碍了健美操向外拓展的趋势,所以为进一步提升健美操的健身价值,不仅需要按照人体运动规律更科学地设计健美操动作,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深度开拓市场需以研发更多的健美操种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对于健身健美的需要,真正将健美操从室内拓展到户外,从健身場所拓展到社区生活,从学校教学拓展到大众生活,从城镇拓展到农村。这不仅能解决城区居民场地受限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影响农民对于健美操的认识,真正使健美操走进百姓生活。

五、结语

尽管大众健美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客观来说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相比于健美操能带给大众的健身价值和身体保健功效而言,瑕不掩瑜。只要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立法部门不断规范健身市场,监督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人力资源部门加大教练员培训培养力度,农村加快健美操推广的步伐和意识观念的转变,相信大众健美操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为普通大众带来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 李燕.健身健美操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 苏运洪.大众健美操可持续发展研究[J].华章.2008(10).

篇7: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运营管理;制造性运营;服务性运营;管理现代化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扩展,逐步容纳了非制造的服务业领域,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的制造,而且包括了无形服务的提供。实施有效的运营管理越来越重要。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压力,企业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对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有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质量和生产率。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运营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的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原本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服务过程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厂房位置、设施和设备、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选择工艺流程、确定生产和服务技术、实行有效流程和质量控制、组织生产和技术人员等达到及时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降低成本的目的。

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就是指企业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运营管理模式、方法为手段,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二、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不足

我国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虽然我国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水平、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仍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应有的效益。

(一)基础管理水平较低,运营管理粗放

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忽视基础管理工作,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的概念,把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方法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之上,致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世界先进企业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促进生产制造过程的科学化、柔性化、智能化及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较好地实现了人类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而我国企业由于运营管理粗放和不规范,导致能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偏低。

(二)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我国企业的安全事故总体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问题非常突出。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一是全社会安全文化基础薄弱,全民安全素质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生产经营者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处理全局利益与自身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缺乏科学的认识观;三是工作一线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待提高;四是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安全生产法规执行较差;五是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许多企业生产工艺安全性能、安全设施和装置标准、安全检测和监控技术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中间层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运营管理的质量,由于企业中相当比例的劳动者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在进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方法的实施时困难重重,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还不足1%。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高,跟国际比差距比较小。从信息化应用领域来看,我国企业真正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的比重较低。据调查,除了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多之外,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电子商务方面完全应用网络技术的企业很少,在全部经营管理上都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更少。

三、对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实施现代化的运营管理需要一系列艰巨的变革,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技术状况、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合作文化一直到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都需要系统的配套条件,是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加强基础管理,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规章,规范员工行为,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先进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海尔的“日日清工作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同时,信息技术是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和支撑,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使自己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国家也应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降低企业信息化的负担,调动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

(二)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长期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为此,要建立起保障安全生产、防范安全事故的三大措施,即科学技术措施、安全文化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以实现安全运营管理的目的。

(三)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实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引进掌握现代化运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高端人才,把握运营管理现代化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士昂.企业的运作管理存在问题[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4).

[2]刘丽文.服务运作管理的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陈秋荣,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三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下一篇:五年级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