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术创新

2024-04-13

管理技术创新(精选6篇)

篇1:管理技术创新

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学生管理方法与思路,在健全学生管理措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在薛国强博士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健全与完善,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创新学生工作为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独辟创新管理思路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强化学生管理创新是我院管理上的一套起色的新思路。在以院长胡列博士的为首的学院领导下,推出一套新的创新理念,独特的教学方针,大胆的求实创业精神,使学校工作全面运转并大度化转色,尤其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

1)制度上的完善与全面化创新

在薛国强博士的带领下,全院学生管理工作起色很快,形式见好,学风、校风、班风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尤其学院各系别的划分与专业的归纳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细致化,多样化,在坚持学院大方针的基础上,各系不同层次的推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学生违纪、查房、学会的量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全面化,完全拖开了传统管理模式,迈出了新的管理台阶。

2)管理模式的创新(下面正在考虑)

二、管理干部建设,加速管理创新

学院注重基层干部的阶梯培养,因此干部的管理建设要加速的正规化,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干部的素质培养与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的创新

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我院管理上的大胆的创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中心任务。

继续做好辅导员的选留工作,进一步改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院学生中树立并推行实施辅导员“形象工程”,让学生在心目中认识辅导员的所在,积极在干部当中开展“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哪些素质”的研讨活动,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辅导队伍存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同事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1)我们始终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前提。要求熟悉辅导员职责深知辅导员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辅导员工作。搞好“四讲”:讲责任,身为一二百学生之师责任重大;讲感情,深受家长重托学生尊重将心比心;讲奉献,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苦中有乐;讲未来,享桃李满天下之芬芳其价难沽。其四是把好培养关。做到“三个结合”:把对辅导员经常性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目标同实际的政绩结合起来,把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同对毕业后学生的成长调查结合起来。使辅导员爱岗敬业有方向——政绩,有“助燃剂”——学生成长成才反馈信息。让辅导员在自身经历“四步曲”(刚上任时觉得“行”,干一段时间以后觉得“难”,深入反思觉得“浅”,越干越觉得“重”)中懂得自己的任务,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自己的奉献,进入越干越有味的状态。

(2)把切实培养艰苦深入作风作为保证。做人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掺不得一星点“假”。做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并强调爱岗敬业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作风要艰苦深入。艰苦,着重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深入,着重是:心入,想同学之所想;身入,生活在同学之中;言入,讲的话同学们愿意接受。为此,我们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应到宿舍教室“转一转”,每周应主动找几名同学“聊一聊”,每半月至少深入同学中和他们“玩一玩”。在“转”中发现问题,在“聊”中交流思想,在“玩”中加深感情。对新辅导员则加上:第一学年必须住在辅导室,第一学期必须和每个学生谈一次心,第一周内必须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实践证明:艰苦深入不仅仅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把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作为关键。多数辅导员以前学的是工科知识,人文知识面比较窄,在这之前又缺乏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训练。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们专门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知识面要“宽”。尤其要注意打实哲学功底,要有广博一点的历史知识,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了解,要懂一点高教发展史和文学艺术等等。其二要“专”。从学科分类上讲,主要应对“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学。二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去研究,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专才”。其三要“浑”,抓住作为辅导员(这是立足点)怎样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这是着眼点),从方法论这个层面深入进去,把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化、专业化,使管理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2)学生干部纪要的创新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一个桥梁,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完全影响着我们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干部工作学校一直放在培养首要任务去抓,去年的第一期学生干部集训队的集训,整体上壮大了学生管理队伍,并且从培训当中脱颖出一部分出色的干部,在各个班级、学生会、院团委担任最要职务,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都着明显的提高,在学生当中有着很好的形象与较大的影响力,干部的培养把学生管理工作至于最高境界。

认真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指导和支持团支部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搞好“推优入党”工作。配合学生党支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注重班级和宿舍建设,指导学生班级和宿舍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把学生班级和宿舍建设成为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集体。

(2)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文明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积极维护社会和校园秩序,做一名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大学生。

(3)全面负责学生信息库建设,切实搞好综合测评,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认真做好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优奖励工作,及时表彰先进。积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做好学生的学年鉴定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认真搞好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发放等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发动学生基层组织,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内容,学生组织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行重点建设和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管理的进一步升华。坚持“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原则,在学生组织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层次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努力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使其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乐园,锻炼健身、增强体质的场所和凝聚人心、融洽情感的驿站。

高举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旗帜,充分调动学院和各种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服务机制、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多门类的文化发展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内容生动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学习之中、于竞赛之中、于娱乐之中,努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表现、提高自我的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院教书育人的具体方针,也是我们管理部门的综合提高。

3)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方法的创新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针与实际指南,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经常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充分把握和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离校、军训、庆典活动、重大事件等教育环节和契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学生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才和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格学习纪律,自觉养成严谨求实、勤奋好学的学风。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搞好学生网站建设,努力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机会和舞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时时深入学生周围,了解学生内在矛盾,实际问题,帮助和解决问题,争取多跑宿舍、多谈心、多关心、多讲一些入微的思想、社会形式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生活趣味性,生活的积极主动性,对生活、学习产生一种乐趣,这是我们学院管理与服务精神的更进一步的提高与展示。

篇2:管理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动力。之前一直倡导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来源于此。而实践证明,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其它资源方面的“瓶颈”制约,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日前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研究侧重于对企业与外部创新网络,如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孵化器等)、政府等的内外协同问题的研究:一种是单独地提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等等,这种研究侧重于对企业内部研发、营销、生产等部门间的相互协同问题的研究。当然这两种研究方式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都认为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协同作用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但这些分析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探讨,对系统具体运行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建立和运作,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最大限度的柔性,符合组织发展战略、流程、结构激励、理念以及文化的整体性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其运作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为组织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项目管理正成为一种管理变化与不确定性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最旱的概念:对项日进行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而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版网中的定义:项目管理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用于项目之中,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如下过程进行的:如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和结尾。项目班子管理项目的工作,项目的这些工作必须满足需求和期望不同的利害关系者在项目的范围、时间、费用、风险和质量等各方面提出此的互相冲突的明确的要求。

三、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它的特点是它所管理对象的项目的特性和它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或位置所决定的。

从水平上划分,企业管理系统可分为营销、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研发、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完成各自的职能为企业系统整体的有效运行和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职能作用上讲,项目管理子系统和营销、生产等子系统一样,但由于它所管理的对象“项目”的特殊性,使它与企业系统的其它子系统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一、其它职能部门管理的对象是作业,只是企业某一业务流程的一部分,而项目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项目的整体,是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一个项目是其它任何一个子系统所不能单独完成的,需要这些部门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因为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不对整个项目负责,因此需要有一个人或组织为整个项目负责,从项目的整体或系统性出发,对项目进行管理。二、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和临时性,不可能存在长期的固定的组织,成立这样的组织也是不经济的,为了完成项目它需要企业系统其它子系统为它提供人、财、物等资源,即项目管理具有资源的依赖性,它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要依赖于其它子系统的支持。

具体的讲,项目管理主要特征是:

l、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

2、项目管理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理论,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它把项目看作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或任务组成的动态系统,依据系统论的“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将项目分解为许多的工作包或责任中心,由责任者分别按要求完成目标,然后综合成最终的成果;同时把项目看成是一个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把过程和结构统一起来,从系统整体把握整个项目。

3、项目管理采用基于团队管理的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的组织形式,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与职能部门相比,项目管理有了“组织”的概念,需要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二是项目管理采用的是团队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做出决定、共同负责、共同享有回报和荣誉;三是与一般的团队相比,突出了项目经理的作用,项目经理独立地掌握垂直的命令链,这是由项目系统管理的要求决定的。

4、项目管理的组织是临时性的,这是由项目的一次性和临时性决定的。项目组织的临时性决定了项目管理具有的依赖性,即项目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资源都由它的外部组织提供的,需要不同职能部门或外部机构的协同工作。这两个特点使项目管理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

5、项目管理的组织是柔性的,项目组织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而是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适时地调整组织的配置。

6、项目管理是对过程的动态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工作的性质明显的不同,因而管理的重点也不同,需要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在项目管理的动态的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其协调和控制的功能。由于冲突和不断的变化是项目管理的固有的特点,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

四、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分析

和其它项目管理一样,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办事”的过程,从创新概念产生到完成创新成果。要经历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完成不同的活动,企业内外各种影响技术创新系统因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也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体现出来,这个过程本封也是一个系统,准确的说是一个事理系统,本文把它定义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系统”。

技术创新项目的主体或承载者是以企业系统为中心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内的研究与开发、产上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研究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和企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供应商、销售商、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等,在本文中把所有这些对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系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组织和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定义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系统”和“环境系统”。

五、总结

本文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上,在系统理论,特别是事理系统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技术创新项目及其管理的特性,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及其信息系统建设的框架。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是:

l、企业应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即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获得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高度构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

篇3:管理技术创新

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 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 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商业化的运用, 在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大学或科研院所“学”和“研”两个要素在发挥重要作用。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基础上, 我国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工作目标。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 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它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 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 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 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

经过多年推动和建设, 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攻克了一批产业技术难题, 支撑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适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 亟待解决。如产学研各方主要以获取资源为主, 产学研结合度不强, 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没有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产学研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合作动力不足等。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 (以下简称联盟) 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 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能够同时满足企业需求、科研单位的需求, 资金、研究力量由合作各方共同动员, 并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是在共同的价值取向驱动下, 合作各方从各自的角色出发为实现共同价值而努力工作的一种实体。由于合作各方都为“自己”做事, 目标具体而明确, 后面紧跟着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 利益各方按契约分享, 所以, 各方的积极性和潜力被发挥出来, 具有很高的运转效率。

现代企业制度[3]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 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目前现代企业超载阶段的管理理念是以信息为基础、在组织上分散而又被技术紧密连接、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员工们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中拥有各种类型的知识人才;有自我控制能力。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成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 是完全行得通的。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管理人员的职能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 而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

2 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国内企业中象海尔、联想、海信等为数不多的著名企业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实现管理精益化过程, 这些企业都是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成功的典范。如果用管理现代企业的理念去管理联盟, 结合联盟本身的特点, 从联盟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人员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促进联盟的内部活力,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永葆联盟的生命力。

2.1 联盟结构的多元化、成果归属的明晰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

这个理念来源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笔者认为, 联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着明确的技术转移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的经济实体。要想联盟长久的生存下去, 必须要明确联盟各方的有限责任、治理结构的法人性和成果归属的明晰化。例如:大兴安岭林格贝公司, 是一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医药中间体的企业, 与天津科技大学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共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配备了先进的科研开发所必须的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协议中明确:林格贝公司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 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并提供研发经费;天津科技大学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进行研发并产生相应的专利或成果, 专利或成果所属权归林格贝公司, 同时林格贝公司为天津科技大学的学生实习、研究生教学提供基地及交通费用。在这种合作机制下, 林格贝公司迅速发展, 生物碱及皂甙系列, 植物多糖系列, 天然色素系列, 花青素类4大系列56个品种医药中间体出口美国等, 同时公司有5个已经完成中试, 只要扩大规模就可生产的产品, 还有11个正在研发和小试的产品。

在这个已成功运作的联盟里, 就明确了联盟各方的责任和成果利益的分配。联盟内部合作各方的角色不同、生态位点不同、利益要求不同, 促使联盟结构的多元化,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和能动性。同时笔者也认为, 联盟不仅是一个法人机构, 而且还要设立决策、咨询和执行等组织机构, 建立有效的决策与执行机制, 明确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联盟各方还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 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2.2 联盟的组织形式是分散而又被技术紧密连接的扁平化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阶段都倡导文化型、知识管理型的扁平化组织。联盟内部的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本身是分散的, 但又被共同的技术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以项目组为单位的扁平化组织是以信息为基础, 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的组织。不仅企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 同时企业敢于承担更多、更难的科技项目。而对高校来说, 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科研进一步深入, 创造更多院校服务社会的机会, 同时也培养了人才, 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共享。同时, 扁平化组织还有利于适应市场机制。因为联盟中的各方属于合作关系, 自愿合作是产学研联盟的根本, 任何外界压力产生的合作关系都不能持久, 随着影响因素的消失, 联盟就会解体。自愿则强调了各方的积极态度和参与意识, 本身也表明了为之付出努力的决心和动力。而且只有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 相互之间以诚相待, 用战略眼光来审视合作目标, 联盟各方才能克服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保证联盟有效执行, 提高整体竞争力, 最终实现共赢。由于市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联盟也应处于变化之中。联盟内部每个部分的解体和建立同样重要, 也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这样合作各方必须具有风险的意识, 慎重合作、慎重选题。产学研联盟内部的变化就像是细胞更新过程, 新的替换旧的。旧的角质化后脱落, 新的成为机体重要的最活跃的部分, 以确保联盟健康发展。故笔者认为, 联盟必须创立分散而又被技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组织形态, 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2.3 联盟的管理人员是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且有极强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员

联盟内的成员不管是高校方还是企业内的技术人员都是高知人员。培养联盟内部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团队合作精神较之一般企业更容易实现。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 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新型组织中, 管理将不再是生产的基本动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 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会自行发展。同时, 管理者和工人的区别会进一步消失。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 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 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其一, 明确公司地位, 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其二, 调动员工的能动性, 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其三, 力争诚实正直, 建立相互信任, 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故笔者认为, 在一批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 且有极强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员合作下, 联盟的管理机制中辅之以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和高校共同研发的项目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联盟的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联盟的进一步发展才有生命力。

以沈鼓—大工研究院的企业技术联盟为例。沈鼓—大工研究院是由沈阳鼓风机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成立的, 从2006年5月开始运行。沈鼓连续3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用于研发等各种费用, 大连理工大学则以人力、实验设备、科技信息等作为投入。研究院打破了学校与企业的界限, 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全新机制, 在人才招聘、人才管理、津贴发放等项目管理方面, 均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这里, 学校的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沈鼓的科研课题, 工作津贴由沈鼓发放, 年底也可享受与企业科研人员一样的创新奖励。[4]。

这种合作实现了共赢。学校向企业提供了最新、最广泛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企业也给学校科研机构提供了实践空间。沈鼓的院办主任于世新说, 合作给沈鼓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创新支撑。不久前, 沈鼓拿到国家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压缩机国产化项目, 离不开研究院这一坚实后盾。而在大连理工大学看来, 合作可以促进科研进一步深入, 创造更多院校服务社会的机会, 同时也培养了人才, 并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共享。

3 高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

高校科研人员是联盟内部的生力军。要发挥高校科研人员在联盟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改革高校评估体系和教学目标, 合理调整教学、科研、实践时间分配比例和实效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及其创新团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并对获得明显成效的科技人员, 按照贡献给予奖励, 提高科技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在新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优势, 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等方面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作用, 与企业密切合作, 促进联盟发展。同时利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为合作企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管理人才。高校要将联盟作为一个现代企业来管理。设立决策、咨询和执行等组织机构, 机构内要配备专职人员, 负责有关日常事务。要按照高校的学科特色确定联盟的结盟对象。联盟内的科研人员不固定在哪个项目里, 他们虽然是分散的, 但又因每个项目的技术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4 结束语

总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联盟的技术创新活动将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 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高速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摘要:介绍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联盟的体制、组织形式、人员管理三方面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提出了高校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思路, 从而保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代企业制度,体制,组织形式,人员管理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答记者问[EB/OL].http://www.gov.cn/gzdt/2007-06/19/content_65300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2/t20090220_67550.htm.

[3]昌佩, 诺利亚.管理的变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关键词:技术 创新管理

1 技术创新的涵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营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不同的学者或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关于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的限定 斯科恩(Schon)认为,技术是指扩展人类能力的任何工具和技能,包括有形的装备或无形的工作方法。费里拉(J. Friar)等人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这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范畴。麦凯(K.G.Makey)认为,技术创新是以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为顶点标志的创新性活动过程。而凯密(M.I.Kamin)等人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本人更赞同凯密的观点,即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不考虑市场行为的技术创新在市场的检验面前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技术创新。

1.2 关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强度的限定 关于“创新”强度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本性创新,也称为激进性创新,即建立在新的技术原理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另一类是渐进性创新,也称为增量性改进或边际性改进,即建立在原有技术原理上的技术的渐进性改进。争论的焦点在后者,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本人认为,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自己通过不断的量变最终达到质变,技术创新是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就是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

1.3 关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成功实现的“成功”标准 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在市场上的成功实现,那么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者是技术优势呢?这一点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关于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有两个:一是实现了商业利润,二是扩大了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本人认为应该是扩大了市场份额,因为:一、市场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二、商业利润会受非技术因素的干扰,比如国家对产品价格的限制、企业的定价策略等,所以不能用商业利润作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

2 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关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有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以及其他更多阶段的理论。本文就以影响最大、阶段划分最简明的三阶段论为基础,来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其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1 中小企业的生存期 生存期是企业从筹建、投产到稳定销售以谋求市场生存的创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规模很小,综合实力较弱;市场范围狭小,产品销售不稳定;发展速度比较慢,破产率高;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不稳定,技术基础很差,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中小企业的发育期 发育期是企业站稳市场后业绩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高成长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由单厂向多厂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很快;形成的主导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畅销;管理正走向正轨,组织和制度开始健全;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开始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2.3 中小企业的成熟期 成熟期是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巩固已经取得发展水平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综合实力比较强大;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企业管理开始规范,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比较先进,自我开发的产品比例较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传统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综合实力一般成正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相应地随之在不断地提高。在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中小企业从生存期到发育期再到成熟期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从小向大扩张。同样,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由弱变强,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地随之由低变高。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管理

计划是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中小企业来讲,其抗风险的能力极弱,所以计划制定的正确与否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命运。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选择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3.1 研究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自然与科技环境、市场与行业环境。主要针对外部环境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等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

3.2 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 对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基本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阶段即判断中小企业究竟正处于哪个成长阶段——是生存期、发育期还是成熟期?然后进一步分析正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包括对生产、技术、产品、营销、资源、效益和管理等等方面的状况分析。

3.3 评价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在技术能力的内容上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在技术能力的范围上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现有技术能力、潜在技术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极限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在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上,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核心能力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3.4 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基本特点、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些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类型,按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可分为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和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按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填空型、跟随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综合实力越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高,有利于企业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反之,企业规模越小,综合实力越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低,则企业选择模仿型、引进型和跟随型技术创新战略就较为合适。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阶段之间企业综合实力差距甚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不同的中小企业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特点和能力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所依次经历的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包括以下两种推进方式: 一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的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二是企业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随型→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3.5 制定技术创新具体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在已经选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框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化方案。

4 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是随机性与逻辑性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管理,才能使创造性设想成为商业化的成果。据美国某企业顾问公司调查,新产品停止开发的各种原因中,80%的企业认为是组织问题或者是组织管理问题。没有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组织,就不会有成功的技术创新。

4.1 政策管理 对中小企业来讲,技术创新政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充分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扶持创新的各种利益安排包括税收、贷款方面、中试生产方面的风险投资及专利保护等。第二,在企业自身的运行层次上要培育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利益机制,包括专利生产的利益分割,专利产权保护、科技人员对创新技术的保密措施、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与创新产权、专用技术产权及商业机密的保密等。第三,政策也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创新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搞一次创新不容易,必须将技术创新的步伐与企业产品、换代、产业的技术进展等同起来,甚至超过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

4.2 网络管理 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生存演化,这些网络是商业网、产业网、技术网、产学研网、人才网、信息网等。技术创新网络管理的任务为:第一,从企业的各种网络联系寻求成本最低的创新源、技术源、信息源,发现和识别市场机会,正确分辨本企业的创新资源,借助网络来提高创新能力。辟如,利用产学研网开展合作创新比自主创新更具优势,成本低而又无竞争威胁。这样的创新就能节省企业资源。第二,可借助政府提供的免费信息网寻求创新信息,发现新市场,招揽人才。第三,可借助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来促进本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可借助下游产业的创新来引导本企业的创新行为,确定创新方向。在技术网络里,当中间技术或高层新技术发生突变时,可引发一系列连续的相关技术领域的集群创新。第四,可同时利用信息网、技术网、产业网、市场营销网做好技术监测和技术预测,及时准确地引导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配套技术的创新。这都是创新网络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人力资源管理 选拔、培训、激励、人员配置、职业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竞争选拔,是中国许多创新绩效优良的公司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理念是:个人与组织一同成长,以个人成长促进组织的成长,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不赞成把员工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把个人成长、追求成功的愿望与企业的成长和企业追求卓越的愿望有机地统一协调在企业制度体系中。激励、创新需要拥有一套员工广为接受的薪酬体系和奖励系统,同时,对专有技术产权效益的分配设计是鼓励职务发明的关键。创新产权处理不当使中国企业许多本属于职务专利的发明、实用技术和外观设计转变成了个人非职务专利。根据技术、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动,及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战略,调配企业人力资源,使每个员工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构想的必要条件之一。绩效评价、选拔、培训、激励、人员流动均依赖于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4.4 信息管理 技术创新依存于信息,包括行业内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信息、市场信息、文化信息等。信息积累、信息分类、信息传递、信息分享、信息开发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为创新人员做好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是创新人员的生命,信息不灵意味着科技人员耳目不通、五官失聪,为了加速创新,及时传达各类信息,信息服务系统将各类信息加工处理后向科技人员进行直接推销或直接传递,由此可节省科技人员的信息搜索时间和搜寻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信息服务是现代中小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篇5:管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管理的一面镜子-国际工程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实践及启示

随着后WTO时代的到来,中国建筑市场将迎来空前的竞争格局.对中国工程建设企业而言,竞争对手已转变为跨国工程建设集团.从工程设计到新技术开发,从设备采购到设备制造,从组织施工到项目管理,竞争将是全方位的`.

作 者:徐陈华  作者单位:上海攀成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刊 名:施工企业管理 英文刊名: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技术创新管理

张秀华 工业工程 201113647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内涵,再分析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创新的障碍比较大。(2)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不足, 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3)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能力弱, 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4)企业只重视引进技术, 却轻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开发。(5)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严重脱节。最后,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创新管理的内涵

技术创新管理又称为技术革新,是技术变革中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技术应用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提出迄今已有70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是技术创新管理包括新产品与新工艺以及产品与工艺的显著变化。国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技术创新管理主要是指技术领域或技术意义上的创新管理,在这里把技术创新管理界定在技术或者与技术直接相关的范畴,而不涵盖体制、组织、结构、营销创新管理等管理创新管理的范畴。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创新管理两部分组成,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发、认同与应用到商业化的完整过程。技术创新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管理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系统运行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 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能力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因素。分析我国企业目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创新的障碍比较大。中国目前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的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体制性障碍造成的。现存体制所提供的社会监督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结构尚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活动良好的制度环境。(1)政企关系不尽完善。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带有浓重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投资主体, 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关系尚待理顺; 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 在

1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人的分散化。(2)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法不严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此外, 科技开发贷款政策、将科技开发经费打入成本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而在这些方面, 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显得落后。

(3)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未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 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一方面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够,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导致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和管理机制的缺位, 滋生了经营者的道德问题。(4)企业未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由于市场规范化的程度不高, 使得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的利益差别不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技术参与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企业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2.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不足, 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表明, 无论什么时候, 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水平都是以整体投入为基础的, 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滞后的环境因素也与投入要素不足紧密相关。(1)企业对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从来就是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理想中的少花钱, 多办事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按国际惯例,技术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企业可以维持, 占5% 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 2002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81.7亿美元,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3%,占世界的1.1%。(2)技术开发人员缺乏, 专业水平不高。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因素, 如: 受高等教育或培训的人员的比例, 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等。据统计, 2002年, 我国2406 家大中型企业中, 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技术开发人员 51.8 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不足23人, 占职工总数的 1.26%,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5%至30%的水平。同时,每个企业的 R&D机构中只有24.7名科技人员, 仅占企业总数的9.3%,并且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3.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能力弱, 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能否成为一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在于技术成果产业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 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转化率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70% 左右的水平相比, 差距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是:(1)我国的科研远离利润或与利润关联不大。我国许多科研机构信息闭塞, 与企业联系较少, 基本上是关起门来搞研究, 许多研究项目与实际需求联系不够, 转化的能力较低,难以产生效益。(2)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 中介服务机构因其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协调产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企业而言, 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和帮助不可或缺。但是, 我国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队伍素质不高和装备条件差等问题, 其场地、设施和服务水平都还不尽如人意。由于未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的运作往往各自为政,其综合服务效能远未发挥出来, 还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企业只重视引进技术, 却轻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开发。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把技术引进来, 掌握技术的基本情况, 达到提高国产化率的目的即可, 而忽视对技术详细的消化。

5.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两张皮”指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长期以来 ,多数科研院所独立于企业外运行 ,同时与企业技术开发结合少 ,成果转化难。当前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问题。在旧科技体制下 ,大部分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 ,关起门来搞科研。目前我国还有 76 %的科研人员在吃“皇粮”,而美国则有 90 %的科技人员在产业部门。吃“皇粮”搞科研的结果是一门心思想着出论文、出样机 ,单纯追求学术水平、得奖,至于这些成果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或者对科研成果如何在市场转化成价值不甚了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后果 ,使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明显偏低。

三、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上述技术创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现状的反映, 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共同面临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体制、政策、法律、市场、文化等环境建设上下大功夫。针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改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大环境。(1)运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环境。要抓紧建立符合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 禁止以假借加强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等名义妨碍公平竞争, 实行地区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格执法, 规范技术市场和其他市场, 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建立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虚置问题, 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 干扰了一些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 下决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 将其纳入各类学校法律课程,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和侵犯其他财产权一样是违法和可耻的行为。(3)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应该以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技术创新活动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就是产权,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容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

(4)制定税收鼓励政策。第一,对技术转化收入, 企业以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购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 实行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第二,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 明确规定将企业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人无形资产的办法;第三, 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出口产品, 可提高出口退税率, 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可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第四, 推进税费改革。对现有的收费、摊派和罚款进行彻底清理, 对其中应由企业承担的费用, 要通过税制改革, 纳入有关税收之中, 不应由企业承担的费用, 应坚决取消。(5)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同时要尽快制订、完善并出台与政策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 协助企业用好用活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1)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 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国家和各省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对本企业发展战略拥有决策权的企业技术中心, 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 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2)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支持企业技术进步, 推动产业升级, 集中必要力量, 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3)加强面向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延伸, 要协助做好政策指导、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完善技术创新信息网,培育发展技术市场, 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3.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1)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方面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 激发职工的创新愿望和热情, 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作质量。

(2)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 尤其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 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形成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 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技术创新需要投资, 技术创新投资越大,技术创新能力也会越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来自银行,然而,技术创新、投资本身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而银行贷款往往首先考虑安全性,同时银行贷款也尽量支持短平快的项目, 以便获得短期利益。因此,银行往往不愿意对具有长远意义的技术创新贷款。从这一特征来看,不符合技术创新对投资的风险性和长期性的要求,这是导致我国技术创新发展不快的一个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本身就是风险投资, 它能够满足技术创新投资风险性和长期性要求,所以,要把资本市场作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除了继续增加我国上市企业的数量外, 要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专门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 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容许和促进我国各个地方建立小型的地方性的股权市场, 通过这种股权市场获得风险投资, 这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5.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 缩短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中国的工业正在增长,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研发能力低等弱点。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首先, 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 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 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国家应统一引进, 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 最后再转移到企业。参考文献:

【1】郭娅,李江东.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9)。

【2】唐靖廷.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3)。

【3】李晓峰,徐玖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5(2)。

【4】吴贵生,杨艳等.中国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差距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上一篇:白落梅经典语录语句下一篇:应届医学生求职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