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

2022-04-19

摘要:2014年,财政部又陆续新增了一系列新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大量跨国企业进驻我国,跨国贸易也日益兴起和繁盛。为了缩小由于会计准则不同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近年来,财政部在致力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一直保持着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此次修订也不例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 篇1:

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摘要:近两年,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法变革较大,这使得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然而,这种情况存在的同时也会给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税务部门的征税工作带来成本的增加等负面影响。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差异及协调

一、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会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的存在与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变革有较大的联系。我们知道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所要遵循的规则和程序的总称,而税法则是国家法律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因而这两者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新的所得税实行以来,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据不完全统计,新的所得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相比以前增加了20多处。对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并加以协调,以下将详细分析这两者之间差异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协调的具体措施。

二、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制度和税法在原则规定上的差异

在基本准则规定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然而,税法的规定却不完全承认权责发生制的适用性,其在企业的收入确认上倾向于权责发生制,而在费用的确认上却更倾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例如,在企业增值税的账户处理时,企业在明细科目上还必须设置“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子项目,由此可见,其会计处理并不完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核算的,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的。这正是会计制度和税法在原则规定上的差异体现。

(二)会计制度与新税法已消除的差异

新税法的施行,加上新会计准则明年的更大范围内执行,这两者的同时实行不可避免地要加大企业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的难度。因此,有必要了解新税法实行前后与会计制度已经消除的差异,这将有利于企业更加明确以往存在的税法与会计制度差异的影响。新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消除了原先的差异有20多项,比较典型的有:向本企业职工发放本企业生产的产品、非货币性换出存货、债务重组偿还存货等,原企业所得税法视同销售、原会计准则制度不视同销售,而按新准则应该视同销售,从而使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被消除。

(三)新税法实施后会计制度与税法新增的差异以及其在资产要素等项目处理上的差异

新税法施行后在企业所得税核算问题上也产生了新的差异,如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期末资产计量应该应用公允价值的方式核算计量,并将公允价值与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所有者权益账户,但是在新的税法当中并没有对这方面做出规定,也就是这种核算方式在税法上还未得到认可。此外,在资产要素核算上,会计制度和税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会影响资产要素的会计核算。例如,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等资产要素的处理强调加速折旧与提前摊销资产,而税法则要加上一些限制性条件。如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上规定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残值估计、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等企业可以自主决定,而税法上却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与税法规定不一致,计税时应按税法规定调整;又如待摊费用,会计上规定如果待摊费用的项目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则强调要按规定期限如实摊销等。这些规定细节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四)会计制度和新税法在权益、负债、收入等各要素规定方面表现的主要差异

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原则规定上的区别,进而使得两者在权益、负债、收入等各个具体会计项目上的定义、确认方法以及核算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例如:会计制度上对于收入的确认就明显和税法上收入的确认标准不同,使得会计期末企业要针对收入项目作一系列的纳税调整;又如在接受资产捐赠、转增资本等权益核算上,税法和会计规定的核算方式和确认标准也存在细节上的差别。

三、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会计制度和税法各自制定目的的不同是两者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

我国制定的会计制度是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情况,为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以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和可靠地财务信息作保障;而税法制定的目的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效率,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同时,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制度约束下的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核算纳税的主要参照依据,税法对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具有约束和控制作用。

(二)所依据原则的不同是会计制度和税法差异存在的前提条件

会计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有: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等,这些会计核算的原则在税法核算中也是认可的。然而,新税法在此基础上又具有一些自身的原则:收入平衡原则、公平原则、客观原则、行政管理原则等,这些与会计制度核算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有时候是相背离的。因此,这些基本原则的差异导致了会计制度和税法在会计业务和会计方法选择上不可避免地要存在差异。

(三)经济发展状况是会计制度和税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的会计准则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完善,税法也是如此。从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本质上是国家的,会计制度体现的也就是国家的财政需要,因而当时的会计制度和税法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当前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企业代表的不再仅仅是国家的需要了,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这是经济水平发展的结果,也是导致会计制度和税法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

由前面的原因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会计制度和新税法存在差异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经济发展中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考虑给予企业更多自主理财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所以,当前正确协调好新企业会计制度和新税法之间的差异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强部门间的沟通,明确会计制度和新税法法规各自调整的范围

我国的会计制度制定部门为财政部,而税法的制定部门为国家税务总局。因而在各个制定法规时两个部门间应该加强沟通,尽量使得财政部门制定出来的会计制度不仅能够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正常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纳税调整的需要;同样的税务总局制定出来的税法制度也应该尽量在会计制度的合理范围内,尽量使得企业的纳税调整工作降到最

低。同时,在具体施行制定工作时两个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在密切联系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会计制度和税法法规。在出台每一个政策法规前都要充分地思考和准备,经过充分论证并且结合实际现实情况。

(二)强化会计制度建设,严格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处理方法的选择

企业会计信息所披露的质量受到多重原则的限制,如相关性、实质性等,所以绝对可靠又准确的会计信息不太现实。因而在实际会计制度规定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强化会计制度建设时要考虑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尽量满足多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明确会计制度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简化年度会计报表、利用英特网实现财务报告的实时监控、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来着手;另一方面,企业在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时,应该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不能因为临时的纳税核算而擅自调整会计处理方法。

(三)完善新税法相关内容,鼓励企业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

随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施行,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税法相关内容应该及时跟上,对于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新内容,税法应该及时加以规范,争取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鼓励企业积极展开合理的税务筹划,争取达到企业里面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应用的共同发展,在实务中实现两者的合理统一、平衡发展。

(四)具体会计业务操作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协调新会计制度与新税法

由上面的差异表现分析我们知道,会计制度和税法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严格依据规定操作,尽可能针对不同企业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有条件的大企业可以在会计核算之外增设税务会计核算,以保证经济业务正确核算的前提下应纳税款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小企业则可以灵活会计核算,同时严格纳税核算,如可以取消八項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实行资产报损和预计负债经税务部门批准后据实入账的方法,这样可以消除时间性差异。另外,在制定准则和税法时应该倾听多方面的意见,争取两者都能够在实务操作中日趋完善。

此外,也应该明确有些会计制度和新税法的差异是不可协调的,如依据新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年末应收账款应该按照其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而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依据实际情况可以计提的坏账准备比例远远高于此数值,这时候的差异就没有办法协调,而只能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所以,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该综合衡量税法和会计制度,选择适应具体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

责任编辑 柯黎

作者:张伟宁

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 篇2:

国际趋同背景下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思考

摘 要:2014年,财政部又陆续新增了一系列新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大量跨国企业进驻我国,跨国贸易也日益兴起和繁盛。为了缩小由于会计准则不同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近年来,财政部在致力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一直保持着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此次修订也不例外。文章在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史的同时,浅谈了新会计准则的几点变化并提出了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 变迁史

一、我国会计准则变迁史

制度是环境的产物,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规则。诺斯说过制度是一个社会博弈的规则。会计制度即指维护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活动秩序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等外在制度和保障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机制。会计制度的产生就是各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后的结果。

我国会计制度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从奴隶社会的官厅会计的建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官厅会计逐步发展和稳定。这段时期官厅会计的主导地位是与当时自然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到了明清后期开始,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官厅会计逐渐被政府会计取代。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时期,战火不断,在这段时期我国会计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则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过程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只是借鉴前苏联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并结合我国特色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改。在这段时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经济体制僵化,对会计制度的发展冲击极大,甚至由于过度强调政治而否定会计制度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会计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2年11月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宣告我国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由19章共26条组成,主要定位于基本会计准则,总体表述比较原则,还不包含对具体会计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当时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接下来的十几年,财政部成立专家组不断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2000年12月颁布《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在此期间还发布了很多其他具体的会计规范。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虽然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仍然在较短的时间内迈出了一大步。而且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始终注意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的步调。

二、新会计准则中的国际趋同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会计准则也一直处于紧锣密鼓的改革阶段,为了保持趋同我国也不断紧跟随其脚步。2014年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體中权益的披露》等三项具体准则。

其中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把原四十五条:“(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修改为:“(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的计量。”与IFRS13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说法保持了一致。同时为了保持与IAS19号关于职工福利准则的趋同,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九号-职工薪酬》进行修订,首次提出了离职后福利内容并规范了短期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等内容。同时继2011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联营安排》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后,今年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改中也体现了与上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三、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

杜静然(2012)认为,可以把会计准则看做是一种制度,把会计准则的制定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它随同其他社会经济制度内嵌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之中。而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来看,我国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境外上市或者在境外筹资,国际贸易更是在各大企业中日益增加。因此为了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也为了促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国际趋同方向已经确定。但是“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这是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提出的国际趋同五项原则。应该把五项要求作为我国进一步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指引。趋同并不等同于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各项规定,可能无可避免的要做出一些选择和取舍,但是应该从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保持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特色的角度出发,制定一套清楚、明确的计划,来保证我国会计制度的稳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秀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商业经济,2006(6)

[2] 张磊.盘点2014建材财会大事.中国建材报,2014.12.22

[3] 李芸.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论述.会计师,2014(12)

(作者单位:西山矿务局官地矿生活公司物业四队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作者:田建芳

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 篇3:

中日税务会计的比较及启示

中国和日本的税收背景不同,其税务会计也存在差异。本文拟就中日税务会计作以比较,并对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日本的税务会计

在历史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曾经长期受中国的影响;在“二战”中,与德意法结盟;“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盟军)在日本推进“民主化”进程,1949年5月盟军司令官邀请卡尔、夏普博士等为日本起草制定税收制度,同年公布《夏普使节团日本税制报告书》(后称“夏普劝告书”)。该报告书是对日本税制的一次彻底改革,其中不难发现美国税制的痕迹,但也不是美国税制的翻版,其基本架构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日本税制是介于东西之间的,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日本番场嘉一郎教授主编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对“会计学”词条作了阐释,认为“根据企业会计所属会计领域的不同,会计学可大致划分为下列三个部分:财务会计学(对外报告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税务会计学”。说明在日本,有人支持企业会计是由包括税务会计在内的三大分支组成,而不都是认为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组成。

日本的税制受美国的影响,日本的税务会计也同样受美国的影响。因此,其税务会计主要是所得税会计。而所得税会计方法各国基本相同,即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递延法、债务法)。但永久性差异项目、暂时性差异项目,则因各国税法的规定不同而不同,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也不相同。在日本,不少院校早已开设了“税务会计”课程。

中国的税务会计

1、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税收源远流长。若认为“将中国税款的征收与会计记录联系起来”就是税务会计,那我国的税务会计历史也有几千年,但这只能是原始意义上的税务会计。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税务会计只是最近十来年的事。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执行的是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会计(核算)制度服从税收制度(还不能言其法)和财务制度,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低,税务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

2、新税制的建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提出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中国从1993年起,会计确立了和国际接轨的大方向,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陆续公布了具体会计准则和修订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又合并了行业会计制度,制订《企业会计制度》,并在着手制定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这些重要的会计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财务会计法规体系,其会计信息主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服务,不再以税法、财务制度为导向。

1994年,我国进行工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是与国际接轨。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国又出台和修订了不少重要税收法规,如关税的一再调整政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方法、企业合并、分立的若干所得税问题、企业改制的若干所得税问题、出口退税问题等。这些税收法规的制定或修订,遵循了税收理论和原则,不是完全与会计法规一致。

我国税收法规、会计法规遵循各自的目标,不断建立和健全,为我国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提供了法律环境和条件。目前,不少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越来越重视税务会计(包括税务筹划),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置了税务会计岗位。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等院校开设了税务会计课,有不少院校还为研究生开设了税务会计研究课,税务会计教材和专著也愈来愈多。

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其税务会计模式既受各国税法立法背景程序的影响,又受各国会计规范方式、历史传统的影响,其基本归类可为非立法会计、立法会计和混合会计。日本介于立法与非立法之间。如果按两大类划分,则可归入立法会计。原实行计划经济现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则有其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但发展方向是向着非立法会计,或可归为混合型。在立法会计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从属于税法(特别是所得税法)。因此,其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基本一致,只需对永久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为了充分发挥现代会计的多种功能,如财务功能、管理功能、成本分析功能、经济效益分析功能以及税务筹划功能等,这就要求传统会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税务会计。前者主要服务于企业所有者(投资人)、债权人,为其提供具有可靠性、有用性的财务会计报告,为计税提供基础性会计资料;后者主要服务于税务征收机关,同时为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弓锋伟 段敏生 刘总理

上一篇: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下一篇: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