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明治维新之前的千年间,日本的精神文化、学术思想方面大都依赖于中国资源。中日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中日审美意识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本文从两国的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试图对中日茶文化进行研究对比。

第一篇: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对比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研究

摘 要: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是在唐代经使唐僧人传入的。尽管两国茶文化历史渊源关系密切,现代功用相通,但在普及层次、传播路径、烘焙方式等方面仍存不同。探讨不同就要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透过文化层面看两国的茶发展。

关键词:文化对比;茶道;禅宗;饮茶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由此说明,日本的饮茶风俗及茶树的种植方式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最早将茶带回日本的是奈良时代的僧人。根据时间和史料考证,这位僧人就是公元805年入天台山国清寺研习佛法的日本僧人最澄[1]。日本的饮茶史是从他那一把茶籽开始的。中国的茶文化从始至终经历的是本土化发展,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根源在中国,在发展的独立性上略逊于中国。尽管日本的茶道文化在起源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已过千年,随着两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在饮茶方式还是精神内核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本文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探讨中日茶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渊源及历史发展过程

茶,古称茗,也称槚,也称荈,也称莈。这些别名源于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由唐代陆羽所著。相传茶是由神农发现的。据《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古“茶”字。唐代以后,由于茶的种植和利用日渐增多,才省去一笔,改“荼”为茶。从《神农百草经》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茶最开始是被当做药材以解某些中毒之象,经多年的用药经验积累后认识到茶不但可以缓解病症,而且可以清热止渴,味道清香扑鼻,当做饮品更好。这是茶成为今天普遍意义上的一种习惯饮料的产生渊源。

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饮茶。可见,巴蜀人最早将茶作为一种饮品,这也是前文提到“中国饮茶源于四川”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茶才从四川逐渐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三国时期,饮茶在长江流域已成为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茶已用来招待客人,作为一种社交媒介,甚至出现了咏茶作品,如晋杜育的《荈赋》。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著。宋代书法家蔡襄也是一位很有水平的品茶专家,著有《茶录》,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由此可见,茶在唐宋两代已趋于成熟。唐宋以后流传至西北和西藏地区,城市中出现茶馆,流通茶叶贸易。明代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人画,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等。清末,茶叶出口成为一种正式行业。到了近现代,围绕茶出现了一系列的文人团体,有的团体倾向品茶,有的团体倾向话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种类的茶可以作为地域标志起到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比如,到苏州旅游,在体会园林静谧神秘风情之余,也会品尝苏州碧螺春,苏州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那么这种茶就被地域化,成为苏州的标签,成为旅游标签,进而商业化,起到推动苏州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茶作为一个中国标志在以各种姿态走向世界,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各地举办的茶叶节等等。发展过程从未停止,其中蕴含的意义愈渐深刻。

2.中国茶文化东渡日本的过程及日本茶道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东渡日本与我国佛教东传有着密切联系。奈良时代的最澄来到中国是修行佛法的,以茶悟禅的研习方法让他注意到了中国茶文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729年的《奥义抄》。当时传入日本的是唐代的砖茶煮法。

镰仓时代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开篇就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这一点很好地证明了茶刚传入日本时主要重视药效,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而后才发展成为今天注重精神意义的茶道文化。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专著,为日本茶道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室町时代的村田珠光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发展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将“清、静、和、寂”作为日本茶道的精神。现在,日本茶道作为艺道中的重要部分,成为联络感情、陶冶性格的一种艺术性、礼节性活动。

3.中日茶文化的相同之处

3.1都注重精神内涵,可以陶冶情操,升华内心。茶与禅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融合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媒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日本茶文化吸收禅宗思想,精神中心是“清、静、和、寂”[3]。两国茶文化都寻求闲寂、幽静的精神世界。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可以舒缓人紧张焦虑的心情。通过茶还可以领悟禅的真谛,禅中的“中庸思想”能够让追名逐利的人学会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卸下包袱。品茶可以摆脱形式社会的束缚,使人与人之间从內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

3.2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都把茶作为载体,将精神理念融入进茶文化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相关的各类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也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

3.3都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中国茶文化是综合品味、赏景、清谈、修性、抒情等多种审美功能的文化活动。日本茶道文化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巧妙融合,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4.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4.1从历史产生看,中国的茶文化是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以本土化的姿态产生的,独立性强。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是经从中国传播借鉴的过程再融入本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的。

4.2从茶的普及层次看,中国的茶文化下到乡民市井,上至皇亲贵胄,从士农阶层到工商阶层都注重饮茶、品茶及茶的推广,大小城镇都有不同规模的茶楼、茶室。而日本的茶道文化多流行于文人雅客范围和官僚上层社会,推广普及程度没有中国的茶文化广泛。这就说明,中国的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而日本的茶道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是一种文雅文化。由此可过渡到下一个不同点。

4.3从饮茶的形式感看,日本饮茶历史虽然没有中国悠久,但比中国更加注重饮茶的形式感。这与日本严谨规范的性格传统有关。日本的茶道文化有正式茶会和薄茶会之分。正式茶会又分为初座、后座,有浓茶、薄茶、添茶等层次,其间还穿插简单的饭食、点心[2]。中国茶文化中衡量茶会正式与否的标准是茶会举办地点、参加茶会人的身份及茶会举办目的,更加主观化,缺乏规范化。浓茶作为日本茶道文化里最隆重的一项仪式,主人必须穿黑色的带白色纹饰的和服。参加中国的茶会,穿着比较随意,即使是较重要、正式的茶会也就是得体大方即可,不需要像参加西方的宴会那样穿晚礼服,扎领结。浓茶必须在吃过饭以后才能进行。中国式饮茶饭前或者饭后没有明确规范的说明。甚至在当今的中国出于饮茶有解腻降脂的作用,饮茶一般都是在饭后进行。浓茶讲究轮流喝,因此主人与客人之间几乎不讲话。而中国的茶文化中,无论在何种场合与谁饮茶,联络感情、加强沟通都是基本目的,那么语言作为交际的载体,说话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这一点与日本的茶道文化大相径庭。日本茶道文化将推广煮茶技术放置次要位置,感受茶道礼仪和感悟清净幽雅的境界被推崇为其首要功能,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没有具体的仪式、规范可循,往往也就有道也无道了,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精髓作用的发挥和规范传播。甚至现在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茶道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日本的代名词。

4.4从饮茶的空间感看,这里说到的空间感是指对饮茶的空间地点要求。这也与第二点不同点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茶文化因为普及范围广,茶会地点遍布大街小巷。在胡同里可以看到下棋的老大爷喝着茶水调侃国家大事,在茶楼里也能看见经理和客户在边喝茶边商讨合同细节。而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对空间感极为讲究,饮茶、品茶活动一般在茶社中进行,很少能在街道上看见。民俗性较强的中国茶文化较于日本茶道文化空间感略差。

4.5从茶文化传播的侧重点看,中国的茶文化侧重传播茶背后的文化内涵,把茶当做一种形式手段。比如历史渊源、发展过程等,注重文字、语言传播。而日本的茶道文化侧重传播严谨规范的茶道礼仪,至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主张人在礼仪感受的过程中自行体会,精神渗透犹如音乐的轻重缓急,是逐渐深入的。饮茶文化发源于中国,站在历史高度上,中国对茶文化的占有欲极强。无论各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活动,都把历史渊源作为首要传播内容。各种规模的茶楼、茶馆都会把茶的历史渊源展示给到此品茶的人,比如,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在墙上,以序言的形式出现在菜单的第一页等。而在日本的茶社里,礼仪主持人员不会详述茶道的具体内容,但会一步一步地带领品茶人感受茶道礼仪,从烹茶、倒茶、饮茶直到回味茶香,引导品茶人领悟日本茶道与“禅”的密切关系,体会“清、静、和、寂”的茶道精神。在饮茶流程结束后,再进行品茶心得交流。日本茶道文化更倾向于让品茶人在过程中结合自身领会精神,精神渗透并非像中国茶文化那样一步到位。

4.6从饮茶习惯看,中国泡茶对水极为讲究,古代有品评泉水的风气。经过历代点评,甚至出现了“一泉配一茶”的情况。浙江杭州虎跑泉配西湖龙井,江苏苏州陆羽井配太湖碧螺春。而日本用来泡茶的水是软水即可,没有特别严谨的要求。

4.7从茶食看,中国的茶源起是药用,后逐渐食用。东晋时用茶叶煮粥,称为“茗粥”。唐代煮茶、煎茶加葱、姜等调味料。宋代更是喜食茶饼。现在,茶的保健作用愈加流行。减肥的人饮茶通肠,养身达人饮茶抗癌。因此茶食也倾向于保健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三种:茶疗方、茶膳、佐茶点心[4]。现在流行的茶疗方有“红糖茶”,用来治疗腹泻,“枇杷茶”用来治疗咳嗽。茶膳是以茶为主料制成的一系列菜肴。流行的茶膳有龙井虾仁、乌龙豆腐等。佐茶点心的时代性比较强,广东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多搭配叉烧包、虾饺等。由于经济全球化,国外“喝下午茶”的习惯在当今的中国也比较流行,搭配精致的点心,我们俗称“茶点”。更为年轻化的茶食是“奶茶”,真正地道的奶茶以烏龙茶、绿茶、红茶作为茶底,融合新鲜的牛奶或醇厚的奶油,甜香与清香的巧妙结合无疑是最流行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日本茶食最具代表性的是怀石料理,这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养身观念和禅宗思想有关。古代日本寺院的禅僧修行时习惯空腹,为了抵制饥饿就在怀中揣一块“温石”顶住胃部以缓饥饿,即“怀石”。后来打禅时可以少吃食物起到“温石”御饥的作用。逐步发展为茶道里所吃的食物,特点是简单、量少。随着时代发展,从以往简单的三菜一汤转变成为精致、讲究的高级料理。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PP.421.

[2]孟昭毅 曾艳兵.《外国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P.166-167.

[3]李红.清静和寂 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PP.134.

[4]万芳.中日茶食对比研究[J].福建茶叶.2017(7).PP.328.

作者:白依宁

第二篇:中日茶文化精神对比研究

摘 要:明治维新之前的千年间,日本的精神文化、学术思想方面大都依赖于中国资源。中日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中日审美意识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本文从两国的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试图对中日茶文化进行研究对比。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方伊侬,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发祥地。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进入发展繁荣期,与此同时,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前往中国,茶文化也于此时从中国传入日本。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密切往来,从中国传入的茶文化与日本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和、静、怡、真”。“和”为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静”是中国茶文化修习的必由之径。“怡”是茶人在中国茶文化中的身心感受。“真”是中国茶文化的终极追求。中国人最初饮茶的目的是药用,之后演变为日常饮用。唐代,茶学家陆羽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为我国的制茶、饮茶,以及茶道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强调天人合一、中庸、禅茶合一的思想,形成了茶之道。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和中庸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人、心与心、心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中国茶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然之美。

二、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日本文化,经过了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钻研以及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文化。

在日本,茶早在镰仓时代以前就被大家所熟知,荣西禅师从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并进行栽培,因此荣西是日本茶树栽培之祖。之后禅僧大应国师将茶道带到日本,最后由著名的一休和尚将茶道传授给了弟子珠光,将其发扬光大。后来,绍鸥和千利休对茶道进行了改良完善,得以闻名。

日本茶文化的精神可概括为:“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和”可以理解为“和悦”的“和”,表达内在的情感。世间万物处于一种调和状态,茶室的整体氛围就是创造出这种“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是触感、香气、光线、声音之和悦。“敬”即尊敬。“敬”的情感之中有着深刻的宗教性,它体现着内心的诚实、单纯,强调对人、动物、植物等万物都应抱有一颗和敬之心。“清”是指清洁、整洁。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室庭院里,可以自由使用清水,主客也可以在石制洗手盆中净手漱口,茶室里更是一尘不染,以纯洁无垢的心情来进行茶事,有“拂去俗世俗尘”之意。“寂”的意义接近于“侘び”,这也是日本茶文化所追求的最终境界,“寂”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宗教的悟道相联系,追求素朴,这不单单是对某种类型的环境产生的心理性反应,其中还存在一种积极的美学原则,即一种对贫乏的积极的审美情趣。

与日本茶文化紧密相连的便是“一期一会”。“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著名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文中写道: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一生一度之会。“一期”是佛教用语,意为“从生到死”,指人的一生;“一会”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的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一期一会”蕴含着佛教中的无常观,世间万物不断变迁,人生中的每个瞬间都不可重复,因此要珍惜人生中所遇到的每个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

三、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与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充分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思想。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上而下的,有着严格的规程仪式,主要反映了禅宗思想,具有禅茶一味的宗教之美,展现了人茶合一的艺术境界,也可以从中窥探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审美情趣。

两国茶文化的规则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更注重仪式感,规程严谨,强调幽玄、清寂、朴素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调和之美。在层次方面,中国茶文化在古时便已普及深入到市民阶层,人们把饮茶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具有民众性,属于庶民文化。而日本茶文化属于贵族阶层,有“四规七则”之说,民众性尚未达到更深层次。

结语:

茶文化在中国与日本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门艺术。中日茶文化之间有着联系与共性,但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国民性等的不同,具有各自国家的特色。纵然两国茶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社会地位、文化内涵,但是都体现着东方文化的魅力,人们可以在享受饮茶乐趣的同时,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译林出版社.2017.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人民出版社.2004.

[3]李春玲.浅析中日茶文化[J].辽宁教育行政學院学报.2004.

作者:方伊侬

第三篇:中日茶文化对比在日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意在帮助学生在了解中日两国茶文化差别中,并通过两国茶文化对比,学习日语知识,训练学生提高学习日语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对比;日语教学;渗透

引言

文化对比教育渗透日语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日语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日茶文化具有密切关系,需要在日语教学中强化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并体现这种教育应有的价值。

一、中日茶文化存在差异性

尽管中日茶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但是,在它们之间还同样存有一定差异性。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国,它对日本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中日茶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因受不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它们在文化底蕴、物质载体或思想内涵等方面,出现了一定差异性。在物质载体方面,日本茶文化因受它们传统建筑文化或生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还是展现了它们的民族文化特色;纵观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因紧密联系了儒释道等传统哲学文化因素,具有浓重的儒道意识,而日本茶文化虽然也有一定儒释道意识,但它们还是重点体现了禅宗文化意味,并使之成为日本“禅茶一味”茶文化的起源。中日茶人各自围绕本国的茶文化,都创造了相应的文学、绘画或文著等作品,这为开展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提供了较好素材。渗透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需要重点渗透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或民族文化等的对比教育,也需要渗透民众思维习惯、交际语言或社交礼仪价值观等的对比教育,用以了解中日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中日茶文化对比在日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需要重视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的渗透工作

进行教育观念转变是开展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或能力工作,还要体现好进行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具有的价值。尝试将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引入日语教学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好认知中日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依托两国茶文化语言,学习日语的语言交际特点。作为日语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创新意识或学习意识,更多汲取中日茶文化教育经验,紧密联系日语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探索中日茶文化对比在日语教学中的渗透教育方法,以利适应新时代的日语教学形势。同时,作为学校,同样需要重视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的渗透工作,要为教师开展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建立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渗透意识,借助运用中日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做好日语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教师茶文化素质

应该说,提高教师茶文化素质,是做好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一个关键。教师能深入了解中日茶文化,才能实现良好的对比,并通过必要对比而发现两国茶文化之间存在的真正差异,才能更好开展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关注提升教师茶文化素质问题,且在关注中为教师创造他们提升茶文化素质的条件。那么,相对日语教师而言,不但要将自己变成茶文化知识的学习者,还要针对中日茶文化设定必要的文化课题,积极展开必要探讨或研究工作,尤其要研讨开展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有效路径。这就需要日语教师必须要借助学校图书馆或依托互联网平台,在获取诸多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资源或素材基础上,深入学习或研究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知识,促进自身茶文化素质的提升。当然,学校也要组织日语教师,开展比较系统的茶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培训活动,并运用多种培训形式,促进日语教师提高茶文化素养。可以采用必要的引导方式,引导或鼓励日语教师走出校园,带着了解茶文化的感知或学习任務,开展必要的社会调研活动,挖掘中日茶文化之间具有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不仅如此,还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构建日语教师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共同体,促使教师之间强化必要的教育交流,体现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活动的互动,共同促进日语教师茶文化素质的提升。学校也要尽可能构建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精品课程,以利为日语教师进行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提供较好的范本,从而促使日语教师积累比较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推出比较优秀的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教案,体现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规范性。

(三)做好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教材编选工作

想要开展好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工作,需要有较好的教材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并做好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教材选编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能够促使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体现一定的一致性或系统性,从而能够真正体现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必要价值。学校在编选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的教材过程中,要对中日茶文化的时代性或趣味性内容给予重点的挖掘,并以图文形式出现,以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对中日茶文化了解与学习能力,进行教材内容的选编,尤其要体现茶文化的贴近生活性。只有紧密联系两国茶文化生活活动的实际,才能让学生更好了解中日茶文化存在的差别。不仅如此,还要体现必要的针对性,日语内容教学是重点,渗透中日茶文化对比教育是辅助,是学习学习日语的一种依托方法,既不要以轻冲重,又不能忽视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在两者之间进行恰当的兼顾。这也就是说,开展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活动,是在为学生学习日语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服务,切忌厚此薄彼。作为日语教师,权且可以将中日茶文化对比渗透教育当做一种日语教学的实例或范例,训练学生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结束语

中日茶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因受不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两国的茶文化又存在一些差异性。这就需要日语教师在开展日语具体教学活动中,借助两国茶文化对比,训练学生日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日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金兰兰.中日茶文化对比在日语教学中的渗透[J].福建茶叶,2020(11):150-151.

[2]周易成.中日茶文化对茶饮料发展影响的差异对比[J].卷宗.文艺材料, 2018(6):247-248.

[3]尹如爱.中日茶文化在日语课程中的渗透式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教育实践, 2020(11):176-177.

作者简介:周思艺,性别:女,出生年月:2000-08-29,籍贯:湖南永州,所在地:湖南常德,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邮编:415000,研究方向:日语,学位:本科,职务职称 :学生,指导老师:刘燕

作者:周思艺

上一篇: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下一篇:维护消费者权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