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词汇交流的饮食文化论文

2022-04-21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育在我国备受青睐。许多人赴日本学习和工作,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给日语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不等于就能够进行思想交流。如何在今后的日语教育中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亟待解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日词汇交流的饮食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日词汇交流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1:

从“宅”一词的使用看日源新词的受容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日本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日语新词传入中国,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用来表示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词被称作“日源新词”,大大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研究这些日源新词是时代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汉语在新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宅”这一典型的日源新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和变化,探讨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受容情况。

关键词: 御宅族   日源新词   受容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宅家过年”“宅家抗疫”等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的关键字“宅”在这里表示待在家里,不出门的意思,这并不是“宅”字原本就有的用法,而是来自日语中的“御宅族”一词。该词原本意思是对特定领域或事物感兴趣,痴迷于收集相关信息的人,狭义来说,专指对动漫、游戏等虚拟世界有着异于常人热情的人。这在日语中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含义,是一个典型的应对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新词汇,或是旧词被赋予的新含义。“宅”字在进入中国后只在小部分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中被用作该含义,很快就发生了词义变化及词性增加,被用来表示“待在家不出门”的意思。这其中有语言本身的内在原因,也有两国之间社会文化不同这一外在原因。本文将分别考察该词在日语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在传入现代汉语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归纳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变化。

一、日源外来语的两次输入高峰

现代汉语发展到如今,外来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外来语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文化,还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概念。尤其是在不断全球化的现在,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手段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1]。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汉学东渐”的过程。日本为了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自飞鸟时代起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并使用汉字,引进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及汉译的佛教经典。在近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翻译过日语书籍,所以几乎没有对汉语产生影响。汉语接受来自日语的外来词汇大多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出现了两次日元外来语传入的高峰。

(一)第一次高峰

明治维新后,日本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化强国。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日本学习的必要,自1896年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中国开始向日本,或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留日学生、翻译家及学者们阅读、翻译了日语书籍,经过模仿和再创造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近代新词,尤其是其中抽象词汇的部分是西方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有时甚至被视作西方文明的本身。在日本的近代词汇研究中,这些词语被称为“新汉语”,即用汉字构成的新词。“新汉语”这一术语表明:新的汉字词超越了汉语、日语、朝鲜语等个别语言的框架,成为汉字文化圈概念共享的媒介物[2]。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大量表现欧美现代科学思想的日源词汇融入现在汉语当中,不仅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的文体。在这么短的期间内吸收如此多的外来词汇,在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普及,在汉语的词汇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二)第二次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敞开了大门,外来的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人们需要新的词语表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词的增长是这种社会生活变动的反应[3]。随着中日两国在科技、经贸、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接触增多,越来越多的日语新词进入现代汉语之中。不仅有家电产品、汽车、机械等象征日本先进科技和物质文化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还有日本的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社会现象、时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词汇输入现代汉语当中。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族”“~屋”“卡拉OK”等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并流行起来的。我们通常把这些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在原有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不存在的,具有新形式、新含义或是新用法的词称作“日源新词”。

这一时期输入的词汇和第一次输入高峰时期相比,尽管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但是从数量上来看并不逊色。在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动画、漫画等相关内容中出现的日语新词在整个社会文化领域新词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特别是青少年中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宅”。

二、“宅”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

“御宅族”一词来源于日文的“お宅”,它在日语中原本是用来表达“您府上”或是“您”这个意思的敬语。“宅男”“宅女”等名词中的“宅”狭义上指的是沉迷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的人。在日本,第一次正式在出版物上出現“お宅”这一用法,是在1983年的《漫画ブリッコ》杂志的六月号中,中森明夫在题为《『おたく』の研究》这一连载中,首次将这些聚集在Comike这一全球最大同人志即卖会上的动画迷们称为“御宅族”[3]。为了区别于该词原有的含义,往往会用片假名标记为“オタク”。

被称作“御宅族”的这一族群出现不过短短几十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给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但确切的关于“お宅”这一个新含义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庆应大学毕业的一群科幻迷们成立了动画工作室并制作了热门动画《超时空要塞》,他们不仅相互称呼“お宅”,还让动画中登场的人物也这样称呼。当时的女高中生科幻作家新井素子在杂志刊登的一篇随笔中称呼友人为“お宅”。科幻小说作家平井和正在小说中,也让主人公使用“お宅”这一称谓。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种。《超时空要塞》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动画作品,粉丝纷纷效仿。以此为契机,这一称呼在二次元爱好者中间流传开来。尤其在同好者聚会上,以交流兴趣爱好和交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甚至可能都不知晓对方的姓名,用“お宅”这一第二人称词成为最好的选择。既能保持适当的射角距离,又能体现彼此共同的爱好。这些爱好者们往往表现出对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回避,爱好者圈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大,指只对特定的某领域或事物感兴趣,并对此有异于常人的了解,却缺乏一些社会常识的人。这个跟二次元文化密不可分的意思直到1998年才被收录到《广辞苑》的第五版之中。在中国,即使是懂日语的人,如果不关注二次元文化,恐怕就不太了解这个用法。因为“お宅”们总是被认为不善与人交际,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所以一开始是作为一个蔑称存在的,但现在随着词义的扩大,性质趋于中性,开始使用于表示对某职业领域有极深造诣的人。

三、“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

“宅”或是“御宅族”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一开始只在一些ACG文化爱好者中流传,按照这个词的原意,在汉语中可译为“爱好者”“~迷”。小圈子交流是他们的核心特征,会倾向于使用一些只有同好者才懂的词语隔绝非同好,增进同好者之间的认同感。这些二次元爱好者们会频繁接触日本文化及日语,直接使用一些日语词,例如“宅、萌、残念、声优、吐槽、耽美、萝莉”等,成为他们与同好者进行交流时的语言习惯。

随着互联网等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不断增加,几乎不再有完全封闭的圈子内交流,青少年对于新词的接受总是最活跃的,很快这些源自二次元文化的日源新词不再局限于动漫爱好者之间,成为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词汇。这其中不乏一些对二次元文化不甚了解的使用者,加之本身“宅”字在汉语中有“住所、房子”之意,与“宅”原意所指的御宅族不善与人交际的特点契合,“宅”开始被用来指待在家里的人,渐渐变成了“家里蹲”的代名词。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这种误用之后,被赋予了新含义的“宅”甚至比原意更广泛地被使用。下面通过对新華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宅”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看一看“宅”的使用情况。

(一)用作名词

a.作为原意“爱好者”“~迷”之意

①喝完“肥宅快乐水”,就想“燃烧卡路里”。“确认过眼神”“你是魔鬼吗”?

②“FEEL”技术宅:我们将定义“90后”的生活。

③他由“技术宅”开始跑市场;他,见证着“老粗黑”成为“小清新”。

④不管你是吃货还是游戏宅,都别贪图享乐疏忽了用火用电安全。

b.作为汉语中新出现的“家里蹲之意”

①但我们还有时间计划,更从容地去面对……制订属于你的7天“春节御宅计划”。

②绿色健康、“家场景”“宅经济”消费热度凸显,健身器材、保健食品、消毒卫生用品、中高端厨房电器、宠物用品增长均超过30%。

③航母不是“宅男”,远航必是常态。

④致敬前线与病毒厮杀的英雄,也感谢每一个“宅男宅女”。

(二)用作动词

①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凌云和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父亲、母亲、妻子“宅”家直播,吸引数十万网友的点赞。

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日本大量民众宅家,丈夫不再出门上班、改成在家远程办公。

③封城宅家,全国驰援,全民核酸,终于换来武汉的战略性胜利。

④有人不惧严寒,坚守岗位;有人宅家战疫,用感恩致敬守护。

⑤内蒙古中西部和西南部、华北及东北西部等地都将出现明显沙尘天气。提醒:遇到沙尘天气,尽量宅家不出门。

⑥随着各地开学在即,宅在家许久的同学们终于要告别网课了。

(三)用作形容词

①因为重担千斤,年逾古稀的院士还在战斗;而为了避免传染,所有人在理解与焦灼中,度过了史上最宅的春节。

②经历史上最“宅”春节,所有中国人都憋着一股劲,希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③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中国500强企业有点“宅”。

④男性收视人群也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浮出水面,显现出“男人也爱看电视”的有趣现象。汉子们,最近比较宅?

四、“宅”在汉语体系中的变化和原因

近年来,“宅”已经慢慢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小圈子内部交流的“黑话”,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开始被很多主流媒体使用。“宅男”“宅女”作为新增词汇,和“限行”“摇号”“团购”“微博”“云计算”“情人节”等词一起被收录进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年)之中,可以说已经正式地被接纳到汉语之中,充分显示了这个词的强大生命力。

综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宅”在汉语的实际使用中,出现了词义的扩大和词性的增加。从数量上看,在汉语中诞生的新含义甚至比原义还要更广泛地被使用。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两国语言存在共同的汉字基础,为这个词在汉语里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日语输入外来语的高峰中,非常多的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词汇大量涌入,使很多非爱好者来不及一一探究其内涵,只是习惯性地按照一贯的思维认识模式“望文生义”。有关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新闻报道之中,或许是为了凸显某种东瀛风情,日语词汇往往被直接拿来就用[5]。一些媒体在此基础上还自创了“宅经济”等词汇,使“宅”的这一新含义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其次,古汉语中的“宅”本身就是“定居、居住”这一动词性的用法。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在日语中的“宅”一般只作为名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动词化,并被广泛使用,这和汉语中的“宅”字本身的动词用法是分不开的。这使“宅”这一动词化变化的接受度变得更高,与汉语的语言体系的融合更自然。

最后,“宅”的新含义正符合我国的新思想、新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事情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宅”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新青年们喜欢的新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成为这类年轻人略带调侃意味的代名词。“最近有点宅”是对这类生活状态很好的形容。像这样的一些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或词性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本身强大的构词能力不断组成新词,给现代汉语带来更多的活力,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人群和新社会文化现象。

五、结语

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日语之所以能影响汉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语中新创造的汉字词符合汉语的造词法。从影响的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二三十年间,以及中日恢复邦交至今的几十年。这和两國之间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来新词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语言文化交流层面,还应从社会语言学的层面关注。

语言是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及社会不断变化的交际需求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这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普遍印证。在这其中对变化最敏感的往往是词汇。二次元文化是日文现代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作为主要受众的青少年的是创造或接受新词汇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随着二次元产业的蓬勃发展,它的影响已经不仅仅限于文本、映像等,而是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青少年作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特色。对于这部分日源新词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青少年群体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对揭示汉语新词发展规律也有重大意义。

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日源新词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我们不拘泥于这些词原本的词义和词性,很多日语新词在被汉语吸收后发生了变化,或有了新的诠释,更适合在汉语环境下使用。这是汉语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词汇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J].南开语言学刊,2008(1).

[3]沈国威.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大塚英志.“御宅族”的精神史[M].东京:讲谈社,2004.

[5]熊野七绘.“动画·漫画”调查研究[J].日语教育纪要,2008(4).

[6]甘涛.日源新词在当代汉语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与变异[J].传媒新论,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育才项目,“翻译文化观视域下的日语新词汉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YC2017005;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文化观视域下的日语新词汉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035。

作者:严桢

中日词汇交流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育在我国备受青睐。许多人赴日本学习和工作,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给日语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不等于就能够进行思想交流。如何在今后的日语教育中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亟待解决。

一、跨文化交流概述

(一)跨文化交流的定义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称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参与交际的活动。由于双方对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事物的概念理解不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与判断,因而产生判断差异,得出不同的结论。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在当今信息膨胀、全球化趋势加快之际,文化交流成了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以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中日之间经贸合作的加强,学术交流的频繁使得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增进中日人民之间的理解互信;形成文化尊重。

二、目前日语教育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观存在差异

大和民族是一个信奉自然的民族。日本全族都信奉神道教,相信万物皆有灵。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天照大神(太阳神)的后裔,而天皇更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所以日本历史上虽然常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但却无人敢废天皇制而自立新朝。

我们中华民族将龙喻为民族魂,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逐渐演变为龙。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象征君权至上。

(二)生活习惯及交际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交际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生活习惯方面,日本人讲究食品营养学,讲究菜点的色泽和形状,口味多为咸鲜,清淡少油,稍带甜酸和辣味。日本饮食文化以日本料理最为闻名。日本料理以鱼、虾、贝等海鲜品为烹饪主料,并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日本人极爱吃鱼。中国人讲究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鲁、川、苏、粤浙、闽、湘、徽逐渐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交际上,日本人时间观念较强。如果约会姗姗来迟,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借口。而中国人时间观念淡漠,很多涉外谈判也正是由于我方时间观念淡漠而破裂。

(三)功利观念有差别

日本人善于算经济帐。比如,如果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双面打印可以有效节省公司的成本等等。日本人更注重规范和制度化管理。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因此,中国人更注重人伦和人情,而不是制度和规范。

三、对日语教育在跨文化交流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课文讲解中导入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长大,并且逐渐形成了在这种环境下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日语教育在讲解课文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导入日本文化内容。教师在讲解词、句、篇、章时,不仅要强调对词汇意思的记忆,句型的反复替换以及造句,语法知识的掌握,而且还需要给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日本的文化知识,主要可以侧重于日本的文学、生活和社会状况等的介绍。

(二)创造日语会话环境

日语的最终掌握很大程度依赖于运用口语进行交流的反复练习。而口语练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环境。单纯的口头说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若想实现跨文化交流,就需要在日语教育中强调创设一种轻松的或宽松的日语会话环境当中。通过创设日语会话环境,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在实际生活中多与日本人接触,在交往中学习日本文化习俗。

(三)运用各种辅助教材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各种传媒为日语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日本的小说、动漫、电视剧、电影等对我们理解日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辅助教材。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效应更感性地接触到当代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和语言模式。通过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岸本齐史的漫画《火影忍者》、青山刚昌的漫画《名侦探柯南》等,对于提升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一种本质性的交流,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更是为我们要共同管理我们的地球。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文明的冲突,要避免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统天下,这意味着文化间的接近。一方面取决于寻找共同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建立在迎接共同挑战的对话能力。” 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既是文化和价值观矛盾的展示过程,又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可和认同的过程。我们谨记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育中的作用,以更大限度地促进中日文化的理解与认可,推动中日的各方面合作更加协调和富有成效。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语言学习部08级日语班北京100083】

作者:青措卓玛

中日词汇交流的饮食文化论文 篇3: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摘 要: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针对其1988年合作编写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于2005年出版的改版教材。它弥补了旧版教材在话题陈旧、词汇量少等许多方面的缺点。作者根据自己使用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了《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基本结构 优缺点 教学建议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是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于1988年合作编写的教材,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0多年。由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具有内容简单、入门容易等特点,因此被日语培训学校和各大学及自学者广泛使用。2005年出版了修订版《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以下简称《新版标日》)。《新版标日》弥补了旧版的话题太过陈旧、语法解释太过简单、词汇量少等缺点,从内容和结构上对旧版作出了修改。我根据自己在使用《新版标日》这本教材时的认识和体会,浅议其优缺点,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教材基本结构

1.整体结构

《新版标日》初级上下册各设6个基本单元,每个单元由4课组成。上册另设入门单元。每单元前设置单元扉页,单元后设置单元末。另外还配有“日本语能力测试”模拟试题和附录。每单元设定一个话题,单元内4课的应用课文都与此话题相关联,每个单元的内容相对完整,每个单元之间的出场人物、故事情节也一脉相承。单元扉页利用插图和文字简单地介绍本单元4课的场景及内容。单元末由“阅读文”、“实用场景对话”、“词语之泉”和“日本风情”构成,主要以插图、照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对话的场景、词语的实物和日本的生活、社会等情况。“日本语能力测试”模拟试题上、下册分别相当于日本语能力测试N5级和N4级的水平。附录旨在整理学习项目,内容包括“课文译文”、“练习Ⅱ、模拟试题参考答案”、“练习、模拟试题录音内容”、“数、量词搭配使用表”、“动词一览表”、“句型、表达索引”、“总词汇表”、“关联词语范畴一览表”、“专栏日语译文”及“图画词典”。

2.每课结构

每课均由“基本课文”、“应用课文”、“语法解释”、“表达及词语讲解”、“练习”、“生词表”、“专栏”构成。“基本课文”分为“基本课文Ⅰ”和“基本课文Ⅱ”,“基本课文Ⅰ”以单句的形式突出本课所学的重点句型;“基本课文Ⅱ”以甲乙对话的形式再现重点句型。“应用课文”是将重点句型再现于有场景、有情节的故事中,以展现活生生的、自然的日语。全书48课的应用课文中所涉及的出场人物在本书开头专门做了介绍,内容上前后联系,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系列生活故事。“语法解释”主要就本课所学的句型、语法项目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表达及词语讲解”主要就课文中出现的需要注意的表达方式、词汇的用法进行讲解、说明。对相关的日语语言表达特征、交际策略、日本社会、风俗习惯等也在表达及词语讲解中作了说明。“练习”分为“练习Ⅰ”和“练习Ⅱ”。“练习Ⅰ”主要通过替换、变换说法等练习巩固基本功,一般都是仿照例句进行的。“练习Ⅱ”是在“练习Ⅰ”的基础上,通过听解、读解、填空、中译日等发展性的、实践性的训练,检验、巩固和活用所学的知识。“练习Ⅱ”出现的单词、语法等控制在已学范围之内。“生词表”是将本课出现的独立词、寒暄表达、惯用短语和量词等汇总列出。“专栏”用中文介绍了日本的社会风俗、饮食习惯、交通、体育运动等诸多方面,是学习者扩大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窗口。

二、教材的优缺点

1.优点

首先,词汇量大大增加,信息量大。词汇总数有2900词左右,加上关联词语和词语之泉,教材总字数高达1000000字。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学习者在完成两册的学习之后,应能进行日常基础的简单交流和对话。在版式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初学者学习的需要,设置脚注,全书注假名,并且使用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营造出直观、愉悦的视觉效果。而且句型、语法项目按照“日本语能力测试(旧)”的4级—3级的出题标准由易到难地分阶段排列。

其次,《新版标日》(初级)异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仅文化背景知识就涉及饮食文化、传统文化、日本的交通情况、旅游景点、日本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情况等。并在应用课文中有机地将这些内容融合进去,介绍了真实的、与学习者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生活。本书的出场人物很多,通过对多个人物生活的介绍,让学习者深切地感受到即便是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其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也存在差异,从而避免形成脸谱化、模式化的印象。而且为了解决中国的学习者说起日本头头是道,却不能用日语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一现象,本套书上册的场景设在日本,下册移至中国。话题也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自然景观等许多方面。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学习者能够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

最后,在“应用课文”当中,以基本文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编排了合理、地道并有应用价值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按照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不同,使用了符合其个人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且把整套书编成一个情节丰富、完整、形象生动的系列故事,使学习者有了明确的学习主线。课文内容、情节连贯性强,让学习者的印象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后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听力内容。这弥补了学习者在平时学习中对听、说能力训练匮乏的缺陷。作为一套日语能力测试的针对教材,这种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有用的。日语能力测试中有听力的单独测试,而且从2010年开始的新日语能力测试更是提高了对于听力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中进行听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缺点

《新版标日》是一部好教材,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在使用过程中,感受比较深刻的有两点。首先《新版标日》在词汇表中始终没有标注动词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在上册第18课才指出有他动词和自动词的区别,在下册第32课较详细地讲解了自他动词的区别问题。但事实上,从一开始学习动词用法,自他动词的区别使用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如果不作说明,学生就难以掌握动词的词性和用法,因此教师授课时必须给予补充说明,以便学生区分清楚,使用时才不会出现错误。

更重要的是术语和常规语法书相比较有很大区别。传统语法书通常把动词分为五段活用动词、一段活用动词、カ行变格活用动词和サ行变格活用动词。而《新版标日》则是简单地把动词分为动词1、动词2和动词3。这样做固然使术语简单化了,但是却不利于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词的变形方式及区分动词类别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同样,在讲授动词的活用形时,传统语法书都把动词的活用形分为未然形、连用形、终止形、连体形、假定形、命令形,《新版标日》没有按照这种术语加以说明,只是简单地称之为“ない”形、“ます”形、“ば”形等,并且单词表中所给的是动词的“ます”形,而非动词原形,这同样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词的类别和变化方式。虽然本套书所用的这种动词的分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科书采用,但是我对于这种分类方式存在异议,我认为对于传统语法而言,旧术语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术语统一,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词的分类。

三、教学建议

在我国的各个院校专业设置中,日语依然是第二外语的首选。随着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扩大,而且对于会日语且兼具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许多非外语专业的学科也在不断开展二外日语的教学。教师要尽量发挥《新版标日》这部教材的长处,并适当补充适合学习者不断深入学习所需的内容,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词汇的学习

传统日语词汇学习比较孤立。学生往往是先背单词,然后背语法、句型或者课文。但这种方法太过单调乏味,很容易出现背过就忘的情形。学生在初接触日语时,总是反映背单词很困难,背上很多遍也记不住。而且由于太枯燥,也很难坚持背下去。我认为应该将词汇学习与语法学习结合起来,在语法、句型的学习中融入词汇学习。在进行语法替换练习或者造句练习时,把新单词尽可能多地融入进去,这样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和应用印象会更深刻,能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和掌握新词汇。要求学生通过背句子来背单词,这样就不仅掌握了单词的读音、用法,而且掌握了语法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法知识点的学习

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场景、故事或前一课的相关内容来引出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语法内容,适当选用课后练习Ⅰ的习题,进行反复的替换练习,以巩固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或让学生自己使用所学语法点进行造句练习,在初级阶段最好要求学生写下来,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汉字、假名等词汇书写上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语法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会使用的句子。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汉语与日语之间的差异,并且很容易理解什么是语境。如果单纯强调语法规则,则会让学生说出一些汉语式的日语甚至于让人无法理解的日语。《新版标日》每一课的应用课文之间,每一单元之间都是有连贯性的,非常适合进行会话练习。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背诵会话内容,并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的复述练习。当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利用单元小结或者设定一些场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语法知识等内容自己组织会话内容,尽量让学生都参与到会话活动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解能力。

3.其他方面

《新版标日》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练习力度不足。当今社会,日语学习的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者可以通过电视、DVD、网络、面对面交流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学习和使用日语。虽然现在的日语学习趋势是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能因此忽视阅读和写作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日语能力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仅仅按照书上的内容讲解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日语能力,仅依靠教材远远不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补充阅读材料,要阅读与听说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上,应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为导向的自主化、个性化方向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手段上,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模拟日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日本,多和日本人直接交流。要勇于创新,研发电子网络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多层次、个性化、交互式和自主学习的日语教学新模式。

《新版标日》出版至今已逾5个年头,这本教材作为自学者和二外学习者的首选教材,必然会为更多的人所使用,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也一定会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完善。以上是我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分析和体会,希望对学习者、使用者乃至于编纂者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卜宪华.标准日本语教材教学实践之我探.长春大学学报,2003.10,VOL13,(5).

[2]徐文智.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VOL10,(1).

[3]刘粉丽.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材编制.课程·教材·教法,2007.03,VOL27,(3).

[4]闻江涛.以成人教育要求论新版《标准日本语》之优点.考试周刊,2009,(30),(下卷).

作者:刘兆芳 纪微 卜小恬

上一篇:工程师实践教学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流域调水试验考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