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实践研究

2024-05-23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实践研究(精选8篇)

篇1: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实践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实践研究

(第一二阶段研究报告)

引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的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该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他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这种论述虽不全面,但是它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成理性认识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课堂能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将一个东西同时呈现在学生的几个感官前面。那样,沉寂的历史便能鲜活的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试想:如果课堂上,能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的话,那么这个课堂怎么能不生动呢?生动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有收获的。

第一阶段:(1、确立课题及课题实验方案。

2、搜集本课题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

3、学习本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研究目的

通过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动性,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课堂;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也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有效方式、途径、过程和手段。

2、研究意义

历史教学生动性因其在揭示历史知识的丰富性、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语言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民主课堂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感性的美。同时因为历史知识所包含的思辨性、启发性、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促进作用,知识的逻辑性、以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理性的美。因此提高历史教学生动性的研究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可以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3、研究现状述评

一、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年第1期《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刘铁芳)一文中提出“拉近历史与当下生命的联系。历史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的教育,成为提升个人主体性,提升生命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怀的教育,使历史与历史教育生命化。”

二、新课程学习·上 2010年第10期《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尝试》(吴国成)提到“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使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致使教育目标无法实现,…促使学生焕发学习的激情,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三、新课程学习·上 2010年第10期《浅谈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方法》(徐敏)提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历史学习领域。比如提高语言描绘历史生动性、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等等”

四、新课程学习·上 2010年第10期《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探究》(夏扣宝)提到“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面临着一些困境,师生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等等”

五、新课程学习·上 2010年第10期《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张红霞)提到“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离他们遥远而且难以记忆的历史。等等”

六、《中国人民教师》2007年第12期《加强语言的生动性 提高历史课堂效果》(周志华)提到“历史教学如琴师操琴,按乐章拨动琴弦一样,通过语言艺术,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既有知识的增益,又有道德的熏陶,也有艺术的感染,使之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的灵与魂都得到升华,从而较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生动的历史教学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等等”

七、《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12期《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丁林兴)提到“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然而,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让人震惊。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的课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5位。历史课出现了危机!其中原因或许有多种,但历史课缺乏应有的生动性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等等”

这些文章里都阐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教学的时效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生动的课堂是能促进课堂的时效性的。

……

4、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用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用历史教师的专业学识素养从学生出发,急学生之所急,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困,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和学习,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生成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达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以贴近孩子的语言来教学。“语言是情感、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趣味性、感染力,语音、语调的变化,语言的形象化(包括口语化、具象化),直接决定着课堂气氛是否能生动。

三、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探索历史知识细节生动描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结合,寻找到契合点,是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也是课堂生动的主要方式,是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五、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如:生动性、启发性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叙事讲述,导读教学法、师生互动讨论式、问题驱动探究式、学生活动等,如何实现递进性,怎样使单一教学方法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怎样使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六、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吸引学生,使课堂生动,使课堂高效。

5、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根据自身情况,先选其中一个内容来进行研究。比如从教学语言的运用这个方面入手来研究怎样通过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达到高校课堂;或者专门研究怎样开发教学资源,利用资源提高课堂生动性,是课堂达到高效;也可以同时选取几个方面:利用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操作,齐头并进的研究,目标是使课堂生动并且具有时效性。

二、研究方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和教学艺术。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和生活资源,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情况。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修正、完善。

*案例研究法。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真实的记录、分析和研究,改进工作的方法。

*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三、实施步骤:第一步,在老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研究方向,实践于课堂,课后调查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第二步,将自己不断反思实践的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并和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形成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第三步,随着研究的深入,使自己的课堂具有生动性和时效性;通过研究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艺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课堂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和反思的收集整理)

教学案例

1、运用具有生动性和情感性的语言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

案例1:在《长征》一课中,我将《红军长征路线图》实物投影到大屏幕,采取的方式是讲述。结合历史上描述长征的诗句、文章,将长征的整个经过进行了描述。基本是一言堂。在讲述中,对学生自己了解的和以前学过的一些文章中描写的多的地方一带而过,对学生了解少、又在长征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采用比较详实的讲述。比如讲述“湘江血战”,我引用了很多文章中对这次战役的描述的语句,将这些文字整合成一些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这是红军长征史上第一场大战,也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场生死决战。(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管理处常务副主任蒋小平)从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到12月3日中央红军后卫部队遭重创,共经历了9天血战。这一战,使红军遭到了极大的损失,部队由开始长征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其中,牺牲师级指挥员7人,团级指挥员16人,未过江的红三军团十八团约1800人,以及以闽西子弟为主、担任殿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5000多人,几乎全部牺牲。据有关党史资料显示,红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后,从中央红军的队伍和番号中彻底消失了。

让我们来听听见证过这场血战的老红军们怎样描述这场战役的吧:杨成武在《忆长征》中这样描述这场血战:“敌人像被风暴摧折的高粱秆似地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一批,又一批冲上来……敌人死命地猛追,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红军每走一步,几乎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暗红的血,像无数条蚯蚓在焦黑的土地上蠕动;山上山下,尸体一具挨着一具,有的俯卧,仍紧紧握着枪,有的仰躺,死不瞑目……

“那次仗打完后,老乡们在江边连续三天掩埋烈士尸体,而更多的烈士则沉没在江底。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曾在战斗中为红军搭建浮桥的界首镇94岁的刘发祥)” “我是扒着战友们的遗体过的江。”(88岁的刘华连老人回忆起那段历史,很悲痛,)

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

那一天,湘江是一条血洗的河。浓烈的硝烟中,红军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行走在浮桥上,头顶上,几十架飞机轰炸着、扫射着,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落入江水,鲜血把碧绿的江水染红了。

那一天,湘江是一条灰色的河。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那一天,湘江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激战,一批又一批壮烈的牺牲,那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为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通途。

那一天,是1934年12月1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福建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特别策划--第四章: 红色飘带之血战湘江)

假如说,长征是震荡天地的壮举,那么,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

课堂中,运用这样的语句描述历史,非常能引起学生的震动。每一次,当我讲完湘江血战的时候,在我自己被这样惨烈的战役震动的同时,我也能感到学生被震动: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的眼中有泪花闪动。案例2 :在《文化大革命》一课中,讲到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的时候,我将刘少奇临终的照片和他的“火化申请单”图片打到大屏幕上,采取的方式同样是讲述:“这是我们的国家主席,他临终前是躺在这样一个铁架床上的,(停顿)1969年10月17日,重病在身的刘少奇被用担架抬着,空运到河南省开封市,监禁在一个严密封锁的小院内。由于病情迅速恶化,11月12日六时四十五分,将满七十一岁的刘少奇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病是肺炎、高血压、糖尿病。(停顿)据说他去世时头发有一尺多长。(停顿)刘少奇去世的消息被对外严格保密。“刘少奇专案组”迅速派出人员赶到开封处理后事。十一月十三日午夜,刘少奇的遗体被谎称为烈性传染病患者的尸体,运往开封火葬场秘密火化。专案组人员在登记“火葬申请单”时,“死者姓名”一栏,填的是“刘卫黄”,“职业”一栏,填的是“无业”。。

这一段并不很长的文字在我很费劲的叙述完之后,可以感到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注目着大屏幕上的图片,很多孩子的眼中同样的有泪光。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在讲述中得到共鸣、交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反思:教师运用生动的具有饱满情感的语言讲述历史,是历史课堂生动的方法之一也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的语言魅力能将历史本身的魅力渲染抒发出来,感动学生、吸引学生,达到师生共鸣,历史课堂自会变的生动而有效。

以下是引用杨英 发表于:2011/10/21 1:27:54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