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领导分忧

2024-04-30

为领导分忧(通用10篇)

篇1:为领导分忧

·维护领导形象,为其担责分忧

如同在众人面前给领导面子,维护领导形象,为其担责分忧,也是与上级相处时下属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1)不探听领导保密。

工作实践中,对于上级的秘密,不论是工作秘密还是个人秘密,应该知道的可以知道,不应该知道的,不要强求知道。下级要控制自己的知密欲,不要有意识地去探听,不要主动了解。有时还要主动回避。有些人以在领导身边工作知密多为荣耀,喜欢别人从自己嘴里探密,用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浅薄和有害的做法。

作为下级,更不要以谈论“上层秘闻”来炫耀;不要把了解上级隐私,并乱加猜测、肆意传播,作为自己“聪明过人”的表现;不要笃信“密不避亲”,以向亲朋好友吐露鲜为人知的“领导秘闻”为乐趣。

(2)不传相关闲话。

我们常说的“人言可畏”,其实说的就是“闲话”害人。“闲话”是一种背后舆论,它可以败事,也可以成事;可以帮人,也可以毁誉。“闲话”是一种无聊,它具有刺激、猎奇的特点,与其较真,常会什么结果也没有,只会给个人增加烦恼。

下级在面对上级的“闲话”时,应立足于维护上级的形象,以巧妙的方法加以应对。

首先,不要内丑外扬,附和对上级不利的“闲话”。无论对上级有什么意见和看法,不在外边宣传,不对外人流露,可以在内部通过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协调的办法加以解决。对自己的上级进行诋毁,等于是在破坏自己的荣誉,是不明智的。

其次,扬善不溢美。对上级的宣传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扩大,不修饰。宣传上级,不是把上级挂在嘴上,而是从需要出发,关键时刻用事实说话,说明问题,以正视听。

再次,要善于听“闲话”。听“闲话”可以了解思想动向,可以了解大家对上级的真实看法,可以发现工作漏洞,了解一点“敏感问题”。所以,作为下级,尤其是上级身边的工作者,要学会听“闲话”,正面的、反面的、讽刺的、表扬的、明朗的、隐晦的都要听。听的时候,要沉住气,不抬杠、不追问、不评论、不纠正、不解释,也不要随声附和。如果涉及到自己的上级,不要辩解,不要否定,但也不要肯定。可以推说“不甚了解”,或者以微笑作答。同时,听来的“闲话”要过滤,对于正面的、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可以作为工作信息加以利用。

(3)帮助上级树立廉政形象。

领导者的形象如何,是否廉洁已成为衡量的标准之一。古往今来,凡是贪官的周围,都有一群污吏为他出谋划策,助纣为虐;而凡是清官,在他的周围也必然有一班公正廉洁的助手相佐。正如北宋包拯任开封府尹,铁面无私,为民请命,他周围的人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等人就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体上看,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下级在上级身边要成为“义务廉政监督岗”,让居心不正的人望而却步;二是为上级廉政提建议,当参谋。如唐朝的魏征,就促成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三是要洁身自好,自我倡廉,让群众从下级领导身上看到上级领导者的形象。

(4)为领导担责分忧。

上级领导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着事业,代表着全单位成员的整个利益。同时,上级也不是完人,也有无知的地方,也有无助的时候。因此,为上级担责分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忠诚于事业,忠诚于整体利益。当然,工作中,下级在协助上司的时候应注意技巧。好心无好报往往是技巧不足的结果。

首先,要确认上级的这种无知。即可以先预计一下上司的无知程度,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得出结论。然后,你要在实际工作中适当地加以弥补。

其次,上级考虑周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上级的布置去办,使上级放心。而上级考虑不周到的问题,也要开动脑筋把事情办周到些,使上级放心。更为重要的是,上级没有想到的问题,下级也要能够想到。实际工作中,如果你能帮助上级将事情办圆满,上级不仅会感激你,欣赏你,而且会在今后加倍地信任你。

再次,上级考虑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帮助纠正。同时,还会巧妙地替上级办理一些他不愿或不便办理的事情。如上级往往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上级往往愿做“好人”,而不愿做“坏人”;上级大多愿意领赏,而不愿受过。一般情况下,实际工作中除了那些原则性或特别严重的错误外,代上级受过也无可厚非。

最后,关键时刻能“露一手”。下级采用这种方式,往往是赢得上级信任的“妙招”。如:在上级派下难度较大而且影响较大的任务时;其他同事忙于其他事情,人手不足但事情却很多时;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上级与同事都拿不出办法时;上级陷入逆境时,等等。这些时候能成功表现的下级,大多会得到上级的信任和重用

篇2:为领导分忧

天昏,地暗,人懵懂——题记

今天又是“暗无天日”。

厚厚的“云层”裹住了大地,将大地封闭在一小团空间之中。风很大,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的拖动这一大片蒙住大地的“云层”。空气都被这“云层”弄得十分混浊和黏稠,好似一团浆糊。阳光只能从“云层”的破洞中钻出来,给这大地塞进来一丝温暖。这是一大片霾!

不记得它从何地而来,也不知它是何时来的。只记得,在它之前,这儿也是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没有一丝污染。

前方隆起“连绵群山”。这片“山脉”连绵不绝,虽没有多么高大,却又不失一丝“雄伟”。散发的厚重气息氤氲在周围的空间中,“山上”缓缓流下一条“小河”,将周围的大地染成鲜艳的.西瓜红。数以万计的飞虫在此狂欢,这“大山”的肮脏得以到处传播。这有一座垃圾山!

不知它为何而生,也不知它何时而生,而且我们也知道,这里以前也是青山绿水,阳光明媚,干净而没有污浊之气。

然而,这一切,都是由日日夜夜生存在天地之间的那些唯利是图的人造成的。他们不考虑后果,一味贪图利益,无限制地制造出汽车轮船,让他们撒开蹄子奔跑,却又让它们随处排泄废气;他们无限制地修建起高楼大厦,却放任垃圾满世界去“闯荡”;他们无限制地开设工厂车间,让他们日夜轰鸣,却也对他们咳出的“浓痰”熟视无睹。自私的人们啊,你们忘记了植树造林,忘记了兴修水利,忘记了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也和我们一样,想要自由地呼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懵懂的人类亲手将自己的家园掘成坟墓,却依旧天真地想进去酣睡。

当我不得不戴上口罩,在这混乱的世界中苟延残喘时,我十分地无奈和愤慨,想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做些什么:我想,为这天地分担忧愁。

我想要从我做起,从我家里做起,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我想和我的伙伴一起去呼吁,告诉我们周围的人,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要合理利用资源;我还要写很多文章,呼吁天下所有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绿色环保。

篇3:为领导分忧

一、抢抓机遇, 推进改革, 着力争取联社定位

2001年以来, 国有中小企业纷纷步入改革, 2003年我联社下属的东兴五金厂、炮竹厂参照国有企业进行改制, 到2007年底我联社下属有9家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 占企业总数的70%。企业改制形式主要是破产、股份制改造、整体出让等。

在进行改制的短短几年间, 大部分企业不存在了, 但职工及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却离不开联社去管。联社是自支自收事业单位却又不能收取管理费。我联社2003年以来日子举步维艰, 给工作正常运转带来了严重影响。在干部队伍中一度出现思想波动, 情绪低落, 个别干部提出:“红旗究竟还能打多久?”为此, 联社从行业企业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向当地政府报告, 要求落实二轻联社定位定编, 解决行业企业困难问题。当时联社有编15人, 在岗12人, 离退休8人, 总共20人, 一年的开支不低于25万元。对此, 2005年上半年我们正式向防城区政府请求纳入财政供养, 并根据有关政策及二轻的实际解决好离退休人员待遇。我们的意见和要求取得政府的重视, 决定由人事、组织、编委、财政、经贸等单位派员组团赴有关市、县对口考察调研。调研工作得到自治区联社和各市、县联社的大力支持, 使考察工作顺利进行。考察组根据兄弟单位的做法向政府作出调研报告, 根据调研报告, 区政府召开区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二轻联社期盼已久的定位定编及离退休人员享受财政的同等待遇得到了解决。然后, 我社按照区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工作, 在联社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筹措20万元解决好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金, 交纳好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及医疗保险金, 让分流人员放心、安心。

二、提高服务意识, 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 实现一方稳定

从2003年至2007年, 我联社改制企业9家, 其中停产、半停产、破产的占80%。在改制中我们着重抓好职工安置这个民生工程, 本着“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原则, 在9家企业改制中办理好560名职工参加养老统筹和失业保险, 对420名退休人员按单位规定落实了医疗费核报, 对4家企业职工统一安置住上了全新套房, 占职工总数的50%。在企业改制中我们争取区政府土地出让金近千万元扶持。除此, 在改制企业中职工退出企业后, 按政策规定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 真正做到为职工解愁, 为政府分忧。

为了切实维护职工利益, 多年来我联社对全系统企业职工落实交纳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工作, 列入搞好稳定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从上到下高度重视, 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交纳。此项工作二轻联社连续三年获区人民政府一等奖。今年我社按照自治区桂政发[2006]54号, 桂劳社发[2007]248号, 防劳社[2008]36号文件精神, 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开会, 找知情人员, 确认职工身份, 全系统有档案存在的120多名职工, 其中大部分是超龄无法办理的, 有些尚未交纳过统筹金的, 手续不完备的, 我们本着从维护职工利益出发, 认认真真、不厌其烦地为职工们办理补交养老统筹金, 完善有关手续, 让一度失望的职工, 合法进入退休, 圆了享受退休待遇的梦。

三、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创新企业机制, 寻求新的发展

在加快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程中, 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去年联社对企业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制, 参股人员入股后, 工作积极, 认真参与股份管理, 大胆提出改革建议, 本着有股就有份的原则, 让股金发挥更大效益, 把股份做大做强, 充分调动股员的积极性。目前该厂与广西柳州五菱厂联手合作, 成为防城汽车维修二保定点厂。纸箱厂是我市纸箱包装的唯一定点厂, 但由于债务沉重, 在我们的努力下为该厂化解历史债务725万元, 无债一身松。该厂我们拟改为股份制公司, 把企业做强做大, 为防城港大海粮油厂, 新海油脂厂和岳泰饲料厂的包装企业服务, 在边改边发展过程中让职工真正看到改制后的出路和希望。

俗话讲:“创业难, 守业更难”, 墨守成规不成。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改革, 改掉旧模式、旧观念的同时, 积极探寻新思路和新发展。针对我们管辖的地盘日趋缩小, 管理对象逐渐缺失, 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思索, 在改革中实现发展, 解决企业出路, 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2003年, 我们在4个停产企业, 整体引进资金进行旧城改造, 开发商住小区, 既使集体资产有效保值增值, 又安排职工再就业30多名, 比改制前增长几倍。

篇4:为国家分忧 为灾区解难

绵竹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84公里,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绵竹于公元前201年立县,迄今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绵竹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被誉为“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境内有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绵竹园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顶山。有三国胜迹诸葛双忠祠、唐代祥符寺等历史古迹。“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闻名于世。绵竹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是中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近年来,绵竹市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震前绵竹交通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是“成都一德阳一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点市、全国AAA级投资环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市。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毁坏了这一切。绵竹市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因地震遇难11104人,受伤3.7万人,60%的房屋倒塌或遭严重破坏,厂矿企业绝大部分受损,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破坏严重。

绵竹市灾情非常严重,恢复重建任务将十分艰巨繁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紧急动员部署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急灾区所急,解灾区所难,办灾区所需,全力支援抗震救灾,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驰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地震灾害发生后,我省迅速组派医疗救治、地震救援、公安特警、卫生防疫、电力和通信等多支队伍驰援灾区,执行抢险救援、救治伤员、卫生防疫、维护治安和抢修设施等急难险重任务。累计派出救援人员超过1万人。其中,医疗和防疫、房屋安全鉴定专家队都是全国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省市救援队伍。目前,仍有大批救援人员奋战在灾区各地。救援队伍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创造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成功率和受困人员完好率居全国同行前列。医疗救护队创造的“平通经验”,有效提高了灾区伤员救治率和防疫水平。

二是全力支援建设受灾群众临时住所。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生产企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讲政治、顾大局,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生产调运安装灾区急需的帐篷和活动板房。截至6月15日,共组织调运帐篷19.5万顶,活动板房48.9万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紧急调运建筑施工机械99台,在川专业技术和施工人员达6881人,已累计安装活动板房10359套,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一批生产调运任务。6月12日,我省率先将第一批2000套援建安置房交付当地,目前已安排受灾群众入住。

三是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捐赠,为抗震救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捐赠款物33.8亿元,交纳“特殊党费”5.5亿元。发往灾区捐赠款物已达11.3亿元。捐赠款物居全国前列,交纳“特殊党费”一直处于各省区市首位。

四是积极做好伤员收治和转移学生就读工作。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我省共接收灾区伤员1299人,分布在9个市、40家医院接受治疗。各有关地区和卫生部门、接收伤员医院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资源,为灾区伤员提供最好的救治和适时的心理抚慰。各地还安排5577名灾区学生来我省入学借读,继续完成学业。

6月20日至22日,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率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四川绵竹考察灾情,就对口支援工作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共商恢复重建大计,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6月24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决定建立对口援建机制,采取“一市帮一受灾乡镇”的办法。由我省13个省辖市和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对口支援绵竹的20个乡镇恢复重建工作。绵竹市级恢复重建项目,由省级机关承担。

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是中央交给江苏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是绵竹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江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省上下要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全省之力支援绵竹恢复重建,为灾区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夯实发展基础。坚决完成中央交给的对口支援任务,让中央放心,让绵竹人民满意。

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对口支援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紧密衔接、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充分调动各市县和全社会积极性,依据规划统筹推进对口支援各个方面工作。在对口支援过程中,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既帮助灾区修复和重建损毁的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又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加大对灾区支援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灾区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优先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优先重建和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在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是要明确责任,迅速行动,全面落实对口支援的各项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口支援“八项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尽快编制灾后重建规划。重建规划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绵竹的实际,符合受灾群众的意愿。(2)优先解决受灾群众住房问题。善始善终完成好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城乡居民住房进行鉴定。分别提出重建、加固的方案,尽快启动居民住房建设项目。(3)抓紧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4)支持建设和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5)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江苏企业到绵竹投资发展,参与园区建设。(6)提供就业服务和人才支持。积极帮助开展对灾区群众的就业培训服务,组织我省各类企业到灾区招工,积极选派医务人员、教师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到灾区帮助工作。(7)支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到灾区提供指导服务,帮助当地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业。(8)认真做好双方商定的其他对口支援项目。

三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力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省委决定成立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并组织强有力的队伍赴绵竹负责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紧密搞好工作衔接,派往绵竹的援建工作队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绵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参与,欢迎企业、单位和个人认领、认建对口援助项目,使对口支援成为每一个江苏人的自觉行动,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灾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强化管理,对我省支援绵竹的各类款物,包括各级财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恢复重建上,用到灾区群众身上。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让江苏援建的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合格工程、廉洁工程、人民群众满意工程,经得起群众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各有关方面要帮助前方援建队伍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做好保障服务。

篇5:我为奶奶分忧的作文

奶奶背着小妹在家里忙这忙那,洗碗,刷锅,扫地,一直就没有停过。看到这,我心里很难过。70多岁的老人啦,腿脚又不灵便。我站起来,赶忙夺过奶奶手中的活干起来。每次奶奶都笑得合不拢嘴,满足地说:“我的乖孙女长大了”。

重阳节那天,奶奶让我给爷爷煮碗长寿面(爷爷瘫痪多年,一直卧病在床),我高兴地直点头,蹦蹦跳跳的,直奔菜市场买菜去。

来到菜市场,哄哄嚷嚷的,人头攒动。我挤到一位老阿婆的摊位前,东瞧西望,选中一把韭菜,几根葱。阿婆说14元。“啊?这么贵。”我心想,“奶奶不是每次都要讲价吗,我何不也学一学呢?”想着想着,不禁坏笑起来,“呵呵,阿婆,少点吧。”“小姑娘,不能讲价。”廖阿婆坚定地说。“阿婆,就这点东西,值不了那么多钱,少一点,好吗?”“不行啊,我没赚你钱。”老阿婆显得不耐烦。这下可把我惹急了,“不讲价就算了,我去其它地方买。”“等等,10元卖你,不能再少啦。”老阿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极力挽留我,看我没设么反应,又继续说道,“8元,降到成本了啦。”

我点了点头,递过钱,得意地提着菜回去了。

烧锅。下油。掺水。洗菜。下面。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面呈现在爷爷的前面。

看着这一切,奶奶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说:“我的孙女长大了,能为我忧了。”

篇6:我为奶奶分忧的作文

刚开始下到水里,还不怎么觉得冷,所以卯足了劲洗红薯。先在水里把红薯浸湿,然后用刷子轻轻地刷,刷了再放到水里透一透,这样一个红薯就洗完了。接着再开始洗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然而这样还是没有爷爷洗的快。爷爷一个接一个地洗,我看得目不转睛。由于他洗的太快了,我几乎看不清他的手势,他就已经洗好一个了。不过我并不气馁,深吸一口气,和爷爷一起洗红薯。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一筐红薯就被我俩洗干净了。

然而,这似乎被没有什么用。因为奶奶又挑了一大筐红薯来。虽然心里不是很乐意,但是我并没有说什么。跟着爷爷继续洗红薯。不得不说,池塘里的水,有点冷。

大约又洗了十多个红薯,我突然觉得脚很痒,俯下身子,低头一看,原来是有几只小鱼再咬我的脚。它们把我当成食物了。我心里想:“我这么辛苦的洗红薯,你们这些小东西还来吃我的脚。我非抓住你们不可。”于是放下手里的红薯,开始去捉鱼。当爷爷把剩下的红薯洗完,我也捉到了几条小鱼。我辛苦的心情一下子全部转为了喜悦。我们满载而归了。

回到家之后,我发现我一直泡在水里的脚已经微微发白了,我的手也起了冻疮。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为爷爷奶奶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篇7:为领导分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时,张松正在老家的乡政府办事,回公司后即在自己的QQ签名中写道:“四川地震啦,但愿家安好,祈祷人平安!”5月13日张松不仅发动自己公司的员工为汶川地震捐款,自己全家捐款,还在QQ签名中写道:“同胞们,行动起来,向汶川地震捐款!”虽然捐钱不多,但张松是较早捐款并发动募捐的人之一。

,张松多次自掏路费到各地免费为农民工和大学生做技能培训和演讲。

另外,张松还利用自己的养殖和技术优势(张松的“生态链傻瓜养猪”已通过国家发明专利(初审)),开设了新农村种养能手培训,对经济困难的学员不仅减免学费,甚至全免,有的甚至还要搭上伙食费。张松要求员工:“凡事想搞生态种养,想通自己双手养殖致富的人,只要他来的新民,有钱你们要教,没钱你们也要教,而且一定要教会。”

“不仅要有善心,更要有爱心,有爱心,方可做企业!”张松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3年来,张松培训农村种养能人上千人次,带动了一大批农村人员致富。20,张松被怀化市人才办公室授予“乡土拔尖人才”称号。

篇8:幸福的人为别人分忧

生活中他常常平添忧愁,

别人的不幸使他辗转反侧,

似乎他就是不幸者的亲友。

可怜虫像只田鼠钻进遐想,

满脑子得失又忧心忡忡,

三句话不离自己的操心事,

哪里还顾得上别人的不幸。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描述了“幸福的人”和不幸的“可怜虫”二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 这里幸福与不幸的分界线就是对待他人与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关系问题。这是人际关系问题, 更是人生观问题, 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生观, 这些都是广泛而又重大的人生课题。诗人没有引用高深的理论, 只是采用自然、贴切的语言, 生动地勾画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形象。同样忧愁, 一个是为别人“平添忧愁”, 一个是为自己“忧心忡忡”;“幸福的人”助人为乐, 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过程中, 奉献出自己无私的友情, 不幸的人以自我为中心, 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 陷入个人主义泥沼而不能自拔, 这正体现了“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那么, 为什么“利他”主义者是“幸福的人”, 而“利己”主义者不幸呢?这主要涉及伦理道德的观点, 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哲理意义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篇9:为老区学子上学分忧解难

《源流》: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根据省老促会、省老区基金会通知要求,全省各级老促会对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为什么要开展这个调研活动?

黄曼艳: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老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去年我省、市老促会会长座谈会精神,促进老区建设发展,我们决定对全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进行一次调研。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坚持了18年,真是不容易。我们想通过这次调研,总结和回顾全省18年来开展助学工作的成功经验,了解掌握受助烈士后裔及热心助学等典型案例,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十八大后,我们发出了调研提纲,全省各地市先后召开了各县(市、区)老促会会长会议或转发调研《通知》,层层部署调研工作。通过查阅档案,召开读书困难烈士后裔家长座谈会和受助学生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上门了解受助对象有关情况和切身感受,走访老区乡镇民政、教育等政府部门,听取了他们对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源流》: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全省烈士后裔助学的基本情况吗?

黄曼艳:据统计,自1995年开展老区烈士后裔助工作以来,全省共筹集发放烈士后裔助学金3635.74万元,其中省老促会、基金会下拨1500万元,各地级市县老促会2135.47万元。18年来,共资助烈士后裔24129人,其中:大专以上9128人,中专4522人,高中3488人,高中以下6991人。目前,受资助烈士后裔有2549人。

《源流》:据我们了解,不少市县老促会在做好烈士后裔助学金发放的同时,注重做好宣传、组织发放仪式、召开座谈会、到革命纪念地缅怀先烈,对烈士后裔和老区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扩大了工作的影响和提高了认识。

黄曼艳:是的,这样做不但激励了受助烈士后裔勤奋学习、立志报国,还激发了人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老区关心老区的政治热情。不少老促会反映,老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发扬,老区青年报名参军、参加公益事业的热情高涨,在参加抢险救灾等工作中表现也很突出。

《源流》:您认为,是什么让烈士后裔助学这项被老区人民誉为“体现共产党良心,促进老区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得以实施,并一直坚持了18年?

黄曼艳:在这次调研中,各级老促会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政府部门合力、社会各界给力,是烈士后裔助学工作得以长期开展的重要支撑。首先,是各级领导思想重视,工作上摆上位置。多数地市县党委政府将做好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纳入老区扶贫工作内容,每年听取老促会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汇报,有的还亲自参加助学金发放仪式和受助烈士后裔、家属座谈会。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了支持。据统计,80%以上的地市县,将烈士后裔助学金纳入政府财政支出。其中韶关、梅州、湛江市和县两级老促会,全部有政府配套烈士后裔助学金。清远市政府支持的烈士后裔助学金最多,并确保大专以上学生每年资助5000元,高中、中专学生每年2000元。汕尾市地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烈士后裔多,经济相对贫困,市县两级政府在财政困难大,但坚持每年及时批给配套烈士后裔助学金。

《源流》:其次是政府部门合力、社会各界给力,共同支持烈士后裔助学。

黄曼艳:我省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头几年都以省教育厅、民政厅、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省老区科教文卫基金会联合发文,下达资金分配方案,对做好烈士后裔助学金发放提出要求。省教育厅、民政厅分别有资金支持。这种做法对推动全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多年来,各地市县老促会在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从确定审核资助对象、发放助学金、举办助学金发放仪式或座谈会等,多数地市县财政、民政、教育、宣传、报社、电视台等部门都派人参与,较好地形成了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合力、影响力。同时,在社会上也赢得了一些老革命、知名企业家、港澳同胞的支持。茂名第一届荣誉市民、广东省突出贡献奖、南粤之星、香港企业家、慈善家江可伯先生,2007年1月将他在茂名市中心10872.23平方米的安达商厦捐赠给市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收益部分用于烈士后裔助学。广州加润石油用品有限公司主动捐助30万元用于烈士后裔助学,并表示以后继续捐助。清远市原连江支队政委兼司令员周明同志和一批老同志,1999年倡议和策划成立阳山县冯光烈士基金,并个人带头捐赠了1万元用于支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开展。2012年揭阳市开展了由政府主导,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会组织总会等有关组织和知名企业、海外华侨、慈善机构及社会热心人士参加的捐赠活动,一次募得助学善款2000多万元,当年受助学生有1500多人。

《源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是一项告慰英灵、激励后人,既扶贫又扶志,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实事,是党和政府心系老区、造福老区的民心工程,这其中也凝聚了不少老促会老同志的大量心血。

黄曼艳:应该说,各级老促会情系老区、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做好老区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强大动力。18年来,各级老促会领导和工作人员虽发生了变化,但始终对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认识不变、热情不减。

在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省老促会已故两位会长林若和罗天同志,是他们倡导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并亲自发动组织筹集资金成立老区科教文卫基金会,使省老促会开展烈士后裔助学有了资金支持。两位老领导在世时非常重视关心烈士后裔助学,亲自了解情况、听取汇报、提出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主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尽责的高尚情怀。很多老同志为了筹措助学金多方奔走,不辞辛劳,不怕碰钉子;有的老同志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带队进村入户,将助学金送到困难烈士后裔家庭;还有很多老同志亲力亲为,调查研究,了解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情况及受助学子成长情况,体现了他们心系老区、热爱老区、乐于奉献的赤诚之心。

nlc202309020834

为了筹集了烈士后裔助学配套资金,各地市老促会也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费尽心血,而且主要领导亲自出马,经多年努力在一些市取得突破。如清远市2007年争取政府发文,每年按实际需要保证拨款,不再为助学金来源发愁。阳江市老促会2011年、2012年争取从本市“6.30”扶贫济困募捐款中得到8.3万元烈士后裔助学配套资金。茂名市老促会早在2000年争取市政府同意,每年提取1%的罚没和行政性收费作为老区发展基金,为开展助困助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源流》:省老促会和省老区基金会1995年3月21日发出的《关于发放烈士后裔助学金的意见》,明确了烈士后裔助学金资助的范围、调查评审程序、发放办法等有关要求。可见,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力求规范是烈士后裔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黄曼艳:各级老促会认真执行烈士后裔助学金工作要求,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做到每年有布置,有要求,有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善。18年来,全省烈士后裔助学金没有出现账目不清、贪污挪用或违规发放等不良情况。为推动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总结交流好做法、好经验。2000年8月,省老促会、老区基金会在广州召开有各市老促会代表参加的《发放烈士后裔助学金工作座谈会》。2011年7月,又在清远召开全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回顾总结了近五年的工作情况,推广了清远市、茂名市、梅州市、汕尾市、汕头市潮阳区老促会的典型经验。这次会议对促进全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规范管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源流》:从全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调研来看,您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哪些?

黄曼艳:一是对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特殊意义、工作效果及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有的地方党政领导还不够重视,加上个别老促会自身不够积极主动,使烈士后裔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没有得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有的市县老促会至今没有烈士后裔助学配套资金。二是资金不足,筹资越来越困难。就省老区基金会本身为例,18年来,用基金增值部分累计下拨烈士后裔助学金将近1500万元,占了基金会公益支出的71.5%,已是尽了最大努力。目前,基金增值很困难,已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三是烈士后裔资助的范围、标准待进一步科学界定。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受助烈士后裔中,烈士第三代后裔占25.96%,第四代后裔占67%,第五代占7.04%,以后人数可能会持续增加。四是管理上有的还欠规范,欠认真细致,把关不严。在一些市县本来助学金就很有限,但发放却撒“胡椒面”,搞平均分配。五是助学金审批程序上有待进一步简化。

《源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研中各地老促会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黄曼艳:各地老促会普遍建议省市一级老促会要加强典型宣传,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不少市老促会建议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表彰,对先进予以激励,进一步扩大影响,营造氛围,以赢得各方更多理解和支持,促进工作更有成效的开展。同时,希望从省一级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每年固定从省财政预算拨出一定资金,保证烈士后裔助学的开展。此外,建议要继续探索烈士后裔助学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全面建立一套有效管理制度和办法,建议对烈士后裔助学工作要进行深入调研,提出新的对策和措施,及时向党和政府传递老区群众的心声,力推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助学基金长效机制。总的来说,就是要不断探索完善好的做法,确保这项工作能规范、有序、持续开展下去。

《源流》: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是省老区基金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您对这项工作前景怎么看?

黄曼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或许是一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但我们始终秉持只要有烈士后裔读书困难存在、就要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的理念。这次调研的综合情况,我们将向省老区基金会理事会和省老促会报告。对各市县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将组织专门研究或研讨,拿出改进意见。当前广东省全力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收入实现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提出广东要率先做到“两个实现”,老区能不能尽快发展,实现小康是一个重要标志。今年4月28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2013年-2015年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提出了广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必将会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当地人民脱贫奔康步伐。我们要抓住时机,解决烈士后裔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老区培养造就更多优秀的人才、让更多困难烈士后裔家庭脱贫致富。

篇10:为领导分忧

视员工如亲人勤俭节约朴素大方

从1984年建厂时的6名员工到拥有注册资金1个亿、职工200多人的中型企业,李全顺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治厂”的原则,对待员工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承诺每月10日准时发工资,拖欠一天按1%利息补发,自1984年建厂起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每天正常工作时间为8小时;公司职工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并按国家规定为职工交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李全顺为公司中层及以上领导和连续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全额交纳养老保险。对新入厂的普通工人,李全顺为他们交纳养老保险金额的80%,远远优于国家规定。除此之外李全顺还为员工交纳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每月还有对职工的合同奖励:职工签合同3年者,每月奖30元,合同到期再奖800元;签合同6年者,每月奖励60元,合同到期再奖3000元;签合同10年者,每月奖99元,合同到期再奖12000元。对新入厂的职工,工作满3个月者每天补助生活费3元;满6个月者每天补助4元;满一年者每天补助5元。员工结婚、生孩子他都要送礼物,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力帮助。

李全顺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靠制度来管理人。领导和员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加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领导、朋友介绍,不分亲疏关系,不分工龄长短”;正是这种“人心换人心”的企业管理机制,才使“以厂为家”的思想在绝大多数工人中确立起来,留住了人才,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领导和员工上下同心,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奋进努力。

质量信誉胜似生命

河南省全顺线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是极为普通的镀锌丝、圆钉,仅新乡市周围就有500余家大大小小的同类企业,市场竞争有多么残酷可想而知。在外部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他既要保证产品质量,又要发展企业,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他坚决贯彻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确保质量、杜绝浪费。他重视从进料到出厂各个生产环节的层层把关,把内耗降到最小,使产值达到最大。

“时刻为消费者利益着想,产品不能使用,包退包换,负责往来运费,每件赔偿50元损失,数量不够缺一赔十”,这些承诺更是印在产品包装箱上,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曾经出现过质量问题的产品,李全顺都如数兑现了承诺,使消费者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损失,由此他的产品更加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指名道姓要李全顺牌产品,订货电话每天接连不断,提货的客商络绎不绝。他认为,消费者利益高于一切,当自己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在以诚信办厂原则的坚持下,在处处为消费者考虑和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前提下,全顺线材有限公司赢得了许许多多销售商和消费者。公司规定把全部货款打到公司账户上,公司才安排生产。销售商和消费者也是如此信任李全顺,全部一次性付款,即使这样产品照样供不应求。

至今河南省全顺线材有限公司无一名业务人员,只有几个接电话的服务人员。有人问李全顺时,他笑着说:“我公司虽然没有业务员跑市场,但我实际上也有成百上千的业务员帮我跑市场,因为质量、信誉和良好的口碑使来我厂的客户都成了我的业务员,他们会帮助我宣传的。”至纯至朴的话语道破了天机。

由于对质量严格把关,公司先后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联合列为“质量信誉跟踪产品”、“无投诉先进单位”、“质量之星企业”、“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全国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市场信得过品牌—国家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2009年度中国行业十大著名品牌”、“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品脾100强”,被新乡市资信评级委员会评为AAA级信用企业,2003年8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也因此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越做越大。

为民富引路带领百姓共同致富

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他不仅仅局限于发展企业,还帮助更多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做生意,增加收入,使大家脱贫致富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1996年,西高村一家民营鞋厂因缺乏流动资金面临倒闭,李全顺为该厂担保贷款30万元,后该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是他主动偿还了30万元贷款。

1999年,西高村自来水涨价,村民表示负担不起。看到群众有困难,李全顺放弃了自己买奥迪轿车的打算,个人出资33.8万元,建了一口深240米的螺旋钢管井、一座高32.6米的水塔,西高村村民吃水每吨只收0.2元费用。

2000年7月,李全顺又在西高村创办16家村民家庭工厂,并给予多种优惠政策:为村民免费拉设备,负责技术指导和进原材料、销货,负担工商税务等一切费用。经过10年奋斗,这16家工厂的村民都致了富,每年每户收入3万~10万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被带富的老百姓感动之余为李全顺送去了“人民好代表致富引路人”的锦旗。

西高村搞水利建设、修补公路、安装路灯、架设有线电视线路等公益性建设,李全顺都会赞助几千甚至上万元;同时又为村民购买有关养殖、种植的科技书籍,促进了西高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村民着想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李全顺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亲切地称作自己的“老爹老娘”。

每逢中秋节,李全顺就会个人出资给西高村全村村民每人发一斤月饼;过春节,他给西高村每位村民发一斤香油;60岁以上的“老爹老娘”,每人发两件军大衣、电热毯、太空棉被、毛毯、床单、毛巾被、枕头等;给军属特困户,每户送50斤大米、50斤面粉、10斤大肉、10斤粉条;过老人节,他帶领“老爹老娘”去旅游,请“老爹老娘”看戏,看全国跳伞锦标赛,到济源猴山观光,又到北京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长城、山东日照、青岛等地游玩。从2005年5月起,李全顺为西高村全体60岁以上“老爹老娘”再献一份孝心,每月18日给每位“老爹老娘”发50元生活费。另外,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减轻农民负担,全村学生在每年的升级考试中,平均每门成绩80分以上者奖50元,全班总成绩第一名者奖100元;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奖1万元。

自2009年6月起,每月16日李全顺为十里铺村全体60岁以上“老爹老娘”每人发放50元零花钱,使他们除了得到自己的亲生儿女孝敬外,再享受到另一个“儿子”的孝心。

为村强努力构建和谐乡村

李全顺至今已连任三届西高村村委会主任、两届村党支部书记。他经常在主持召开西高村“两委”会议时,传达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要求“两委”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切实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并带头不要村里一分钱工资,不报销一分钱,义务为村民服务。为帮助西高村发展集体经济,李全顺主动慷慨解囊,无息借给村上30多万元搞建设。为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今年7月1日,李全顺带领公司和西高村全体党员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全体党员增强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加明确了先锋队的表率作用。他还经常到村民家里走访,了解群众疾苦、调解邻里矛盾、解决实际困难,从而增进了村民团结,构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西高村。

全顺爱心情系灾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李全顺马上在村里、厂里召开“情系灾区、奉献爱心”动员大会。在公司他个人当场捐资5万元,在西高村他又带头捐资500元,在十里铺村捐资500元,在卫滨区工会抗震救灾活动中捐资1000元,之后他又交纳了200元特殊党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人民代表、劳动模范无私的高尚情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李全顺在“情系玉树、爱心无限”活动现场捐款10万元,他说:“谁不希望有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家园?这次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不幸。但是,有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帮助,灾区人民一定能坚定信心,他们一定会渡过难关,早日重建家园,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政府分忧为社会作奉献

2007年,李全顺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号召,向政府捐资20万元。“创卫”工作开展以来,为减轻村民负担,他又无息借款给村委会,用于村里改善硬件设施,促进了西高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2004~2010年,李全顺连续举办7届 “全顺杯”老年运动会,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为新乡市的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为全市老年人尽了孝心。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李全顺尊老爱幼、帮贫救困、拥军优属,向各种帮扶对象捐资超过200万元。李全顺对待别人慷慨大方,对待自己却是严格而苛刻,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他和工人穿一样的工作服,一起到职工食堂排队吃饭,并且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公司的食堂里没有倒剩饭的泔水桶,员工都是吃多少打多少。穿戴方面他也不讲究,全身上下一身西装连衬衣总价值不超过200元……事业如日中天又拥有巨额财富的他能够做到勤俭朴素难能可贵,他为周围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新机遇新跨越再创辉煌

李全顺在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在卫滨区工业园区征地321亩筹建铜产品加工项目,此项目已在省、市发改委备案。一期10万吨铜产品加工项目为:5万吨无氧铜杆、2万吨铜扁线、1万吨铜排、1万吨换位导线、5000吨单晶铜、5000吨特殊用途电磁线。第一期项目总投资7亿元,其中建设及设备投资31946万元,流动资金37334万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年均实现销售收入58.86亿元,创利税3.1亿元。第一期计划2011年6月份投产,达产后将成为全国铜(铜合金)线材类规模第一。第二期计划总投资8亿元,2012年投产,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生产工艺生产高精电池铜箔、集成线路排线,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利税5亿元。第三期计划总投资10亿元,2013年投产,生产高科技节能电器,预计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8亿元。

该项目将以全顺铜业强有力的技术水平、管理团队以及良好的声誉为依托,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力争将全顺铜业办成全国铜产品加工利用的龙头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帮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每次有人问他为什么殚精竭虑这样做时,他总是说:我是一名企业家、一名人民代表、一名共产党员,造福于民,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要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我要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党增光添彩。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没有父老乡亲的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和荣誉,成绩和荣誉仅仅代表过去,既是我的压力,更是我的动力。我会一如既往,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我生命的重中之重,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

成绩与荣誉

1998年2月被评为新乡市“月评十件好事”之一;

2000年9月荣获河南省(百佳)民营科技实业家称号;

2000年12月荣获河南省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称号;

2001年2月被评为优秀区人大代表;

2001年4月被授予新乡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8月被聘为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

2001年12月被评为新乡市“月评十件好事”之一;

2002年3月被评为新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优秀代表;

2002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爱心援助功臣”;

2003年3月在“五城”創建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2002年度优秀义务督察员;

2003年7月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授予“中华爱国之星”;

2003年9月被授予“中国时代百佳新闻人物”;

2004年 6月被授予“河南省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2005年1月被授予“河南省先进村委会主任”;

2005年6月被授予“全国建设小康村模范带头人”;

2005年9月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十大杰出人士”;

2005年9月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形象大使”;

2006年3月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2006年4月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5月被授予“全国首届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

2006年7月被授予“河南省爱心传播使者”;

2006年10月被授予“河南省敬老之星”、“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2006年12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党支部书记”;

2007年1月被授予“河南陆军预备役高炮师优秀预任军官”;

2007年5月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

2007年6月被授予“全国首届百姓金口碑优秀新闻人物”;

2008年11月被授予“新乡市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8年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8年被授予“2007-2008年度诚信人物”;

2009年3月被授予“全国第二届百姓金口碑新农村建设功勋新闻人物”;

2009年3月被授予“河南十大诚信人物”;

2009年4月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

2009年5月被授予“践行新乡城市精神十大厚善人物”;

2009年5月被授予“中国当代爱国企业家”;

2009年12月被授予“中国中部十大杰出人物”;

2009年12月全顺线材总厂被授予“中国中部崛起突出贡献奖单位”

2010年1月被授予“时代先锋第六届全国改革创新诚信建设十大杰出村官”;

2010年1月被授予“2009年度中国行业十大杰出品牌人物”;

2010年1月被授予“2009年社会责任突出贡献人物”;

2010年4月被授予“新乡市十大送温暖献爱心先进个人”;

2010年7月被授予“2009-2010河南省十大诚信人物”;

上一篇:五好干部标准下一篇:一评三管好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