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

2024-04-27

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精选7篇)

篇1: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

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范的安排,一种人类的理性选择;任何制度都包含着伦理意蕴;政府作为制度设计的主体,由于其公共人的角色与地位,其价值诉求也包含着维护社会公正、公平与正义;政府在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制度的.伦理精神,体现制度的伦理关怀.

作 者:龚会莲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年,卷(期):17(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制度 制度设计 政府 伦理关怀

篇2: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涵盖了所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及其家属达到最高可能的生命质量.这种护理由多学科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提供的.我们从临终关怀包含的.5个方面详细分析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护士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作 者:杜敏 作者单位:长治卫生学校,山西,长治,046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5(7)分类号:B82-05关键词:临终关怀 伦理问题 护士

篇3:图像时代的设计伦理关怀

电脑、互联网为图像时代的到来和迅猛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也带来了社会文化艺术产业的数字化变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从传统文化形态转向图像时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设计伦理问题, 例如当代社会面临“景象的高度堆积”、“拟像”遮天蔽日;人们在虚拟的图像世界中不断遭遇审美困惑;图像复制技术的日益渗透冲击了设计艺术的原创思想;长期被动浸淫在图像中带来创造性思维疲软;忽视人性关怀的图像暴力行为导致的心灵伤害等等。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减弱无法摆脱的伤害, 对于图像的设计和制造者来说是应当被注意的。

一、“乌托邦”式的审美困惑

托马斯?摩尔所描述的乌托邦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美好理想社会。同样当代数字化的图像通过我们的视觉把我们带入了虚拟的超现实的世界, 因此本文借“乌托邦”比喻当代社会中非实体、虚无的图像世界。按照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认为,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 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景象的高度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图像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觉经验, 展现给我们一个“类真实”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传统的以真实场景或以文字为主导的审美文化开始了以图像为主导的审美旅程。图像时代的美学就成为建立在图像符号系统之上的, 通过视觉感受虚拟形象以及与之带来的情感刺激而形成的美学体系。在这种状态下, 图像取代真实成为审美客体, 使得传统的审美认知遭遇困顿, 难以完成传统审美活动中主体与真实客体的沟通、移情和心灵升华等过程。图像时代的审美是建立在虚拟的图像基础之上的, 使我们的认知和审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图像的清晰效果与视觉的迷恋达到一种情感体验。这种审美体验遮盖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认知差别, 使我们越来越轻信视觉逼走真实。

与此同时, 由于“真实的不在场”, 而“仿像”借助数字技术大量生产并繁殖, 图像世界中美学形态也逐渐呈现出“虚拟谮越真实”的特点。“视觉符号, 按照皮尔斯的符号分类, 它是属于图像符号, ‘拥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一些特点’, 因此很容易被认作是‘自然的’, 然而这只是在‘自然化’的结果, 是‘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 (意识形态) 的效果。”作为审美客体的图像中必然包含有其创造者或记录者的意识渗透, 而我们在接受这些图像时经常容易为其逼真的表像所迷惑, 忘却其背后的人为因素, 所以建筑在这种虚拟形态上的审美真实性也同样令人质疑。在当代图像甚至成为一种权利, 我们要注意的是, 在其中始终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在现实与图像之间隐隐起着作用, 迷惑着受众的眼睛, 它们传达的是一份已几经舔舐变味了的视觉大餐。这些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应该关注是谁制造了那些图像, 或为哗众取宠、或是断章取义, 欺骗我们的视觉感官, 硬化我们面对图像已日渐麻痹的心灵, 使图像逐渐沦为利益或炒作的背后推手。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行其道——经典被解构、传统被瓦解、技术被推翻、艺术走下神坛, 图像文化成为世俗的、普及的、享乐的、感性的、迅速生成甚至又瞬间消亡的。人们每天在面对越来越奢华绚丽的包装、杂志或海报, 处处树立的巨型广告牌, 时时闪耀变换的电子屏幕, 四处叫卖的影音作品, 已经心生厌倦无暇顾及细节, 受众采用的这种排斥态度使得审美成为奢望, 而反观图像制造者则成为了审美过程中一厢情愿的意淫者, 孤独而又虚无。导致审美过程缺失的原因和现象理应是当代设计伦理学研究所应关注的内容。

二、人文精神在图像时代的缺位

今天“从电视到报纸、从广告到各类商业形象,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像癌症一样疯长的视觉形象, 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或被显示的能力, 谈话也被转化为视觉过程”。图像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受赐予数码摄像工具和互联网的普及, 美景、事件、事物都被以图像的形式记载下来。1989年在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图像世界:艺术与媒体文化”展览, 展览图录中有一段题为《无时无处无人不如此》的文字:这个早上, 260000个广告牌将竖立在道路两旁。这个下午, 11520份报纸和11556份期刊将会准备发售。当太阳再次落山之际, 21689个剧院和1 5 4 8个汽车影院将上映电影, 2 7 0 0个影像店将出租录像带。162000000台电视机每台将连续播7个小时, 41000000张照片将被拍摄出来。而明天, 一切将会更多。图像时代所形成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当代社会图像被大量生产和消费, 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甚至街头广告等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神经系统, 数量众多甚至已经影响到视觉信息接受程度, 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视觉麻痹, 即达到视而不见的状态。同样, 在长期、持续和有力的视觉刺激之下, 容易出现主体意识日渐衰退和审美判断失灵, 图像刺激变得愈发激烈方能引起注意, 也导致接受个体在面对图像时愈显疲怠和厌倦。因此, 对于设计者来说, 在图像生产的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更加要注意图像的亲和力和新鲜感, 消除人们的反感情绪。

与此同时, 面对高科技对于生活的逐渐渗透, 面对狂轰滥炸试的视觉讯息的不断闪烁,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随时和间断出现感知、心理、应用、视觉、审美或者文化等方面的视觉信息接受障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如何使视觉信息有效和有益传达, 拒绝图像的视觉暴力行径, 使图像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而不是造成更多困扰, 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不是引起感官疲劳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成为当代设计师所关注的伦理问题。对于当前长期面对图像而非真实的群体来说, 如果漠视或忽略图像传达的方式和结果, 那么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图像的世界里。对于这种情况下弱势群体来说, 他们的未来要么会被无所不在的图像符号彻底隔绝于信息社会之外, 使其更加举步维艰;要么社会必须更加关注他们, 采取应对措施消除虚拟空间中的视觉传达壁垒和技术鸿沟, 以共享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言, 实际上没有语言文字障碍的图像传播应该以更快捷、更便利的优势游刃于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中。当代图像所体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 同时它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任, 因此关注在纯粹被动接受视觉享乐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图像背后隐藏的人性精神和文化价值。

三、图像复制技术下的道德危机

图像复制技术是促成现代图像文化大规模的广泛传播的主要条件。图像的复制技术实际上从摄影术的发明就开始出现, 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图像复制实现了大规模和全球化的广泛传播, 也使当代图像文化的确立成为可能。大量的复制使艺术成为失去原创性的仿像, 通过仿像的生产和再生产将世界包围。正如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在其艺术作品上所表现一样, 大量的复制品取代了原作的经典地位。从正面角度来说是复制促进了图像的传播, 而同时复制也导致了对艺术原创精神的损毁。复制技术的应用解放了繁琐设计劳动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图像滥用, 影响了中国当代图像设计的健康发展。采用盗版软件加上调度他人设计作品元素的复制重构, 而不是进行实质上的创新设计, 成为国内当代许多设计师的生产方式, 这种图像生产方式对于设计师个体来说也许是高效的, 但是对于整个中国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是无效甚至是负面的。注重图像设计的原创精神、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图像的有效、有序传播, 创造文明而不是制造文化垃圾的有效途径。

通过互联网的获得大量资讯, 计算机辅助之下进行图像的批量复制, 使图像大规模生产之后, 伪劣和低品味的图像如同寄生虫般找到了适宜生存的土壤, 使图像时代变为粗制滥造的模仿秀。正如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所宣称的那样, “这是一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照相、摄影等机械复制技术使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了, 因为复制的作品, 其物理的独一性和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消失了”。虽然以数字形式传递出去的复制品与原件相差无几, 但传统艺术中的原创性、独特性以及情感的投入在复制品中却已毫发无存, 大量繁殖的只是产品, 而其中艺术性早已荡然无存。因此作为纯粹技术意义上的复制品是无法被纳入到艺术品的范畴中的。

在图像时代, 不仅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使今天的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生活在图像的围绕中, 渐渐拒绝传统的思考、阅读和生活模式。虽然人们几乎时刻都会体验图像对于视觉的冲击, 但有些冲击如同西方快餐文化般对于人类感知来说仅仅达到短暂刺激或印象模糊停留的层面, 人们很快不加思考将之删除或忘却以至于有些图像在阅读领域中也许从诞生到消亡有时仅仅只有数秒的时间, 有些图像也许压根从生出就未见日光;与此并行也有许多图像经过不断复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现状也使得图像制造者有着极大的危机感和压迫感。不管人们接受意愿如何, 图像已经堕入凡间;尽管我们熟视无睹, 天使总是与魔鬼并存, 因此必须关注图像时代的设计伦理精神才能使图像文化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得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视觉文化转型的完成, 图像时代到来。这种文化艺术形态的转换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 当代社会面临“景象的高度堆积”、“拟像”遮天蔽日;人们在虚拟的图像世界中不断遭遇审美困惑;图像复制技术的日益渗透冲击了设计艺术的原创思想;长期被动浸淫在图像中带来创造性思维疲软;忽视人性关怀的图像暴力行为导致的心灵伤害等等。这些对于图像的设计和制造者来说是应当被关注的。

关键词:图像时代,设计伦理

参考文献

[1] (英) 霍尔.编码·解码王广州译:文化研究读本[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50

[2] (法) 米歇尔·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M]//陆扬.大众文化研究[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91

[3]鲍栋:作为议题的图像时代[J].艺术评论, 2008, (8) :27

[4] (美)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5

篇4: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常常陷入伦理困境,其原因就是只偏重于公正伦理而缺乏关怀伦理,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视遵守思想道德原则是功利的驱使而不是自觉的要求。因此我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学生通过参与“关怀”实践,促进发现目标和意义这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关怀主题”进行组织,而不是传统的惩罚和规训。

一、注重伦理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注重伦理关怀,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1.注重伦理关怀是大学教育伦理本性的再现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伦理关怀的性善理念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起点和逻辑归宿。大学教育是人性至善的实现场地,要贯彻对人性至善的执著追求,就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处体现和贯彻伦理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2.注重伦理关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趋势

关怀伦理学以伦理关怀为己任,是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强调了其本质功能是追求个体理想人格,实现人类德行之完美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命题的提出,就是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人化倾向,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上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的道路。

3.注重伦理关怀是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状况的需要

社会的转型与开放,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开放化、社会化、复杂化、功利化、庸俗化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互相关爱、相互帮助、充满人间真情的伦理关怀品格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伦理关怀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了,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处处从关怀出发,使学生所感受到是“关怀”“爱心”“关爱”,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育反馈。

1.注重伦理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引发大学生道德升华的教育

哲学家弗兰克纳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2]思想道德行为不是简单地源于对强加的社会准则的依附,也不是单纯地服从和盲目地接受,而是大学生根据需要选择的产物。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欣喜愉悦之情。鉴于此,为了满足大学生主体从一般的需要升华到崇高的思想政治需要必须发挥伦理关怀的功能。要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方式,而不是自说自话、强制灌输、严格管束,否则就会陷入于不道德的境地。

2.注重伦理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方面包括了“目的合理性价值”,即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美人格,改善人们的思想道德,实现思想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政权服务、稳定社会的“工具合理性价值”,即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以所谓“成才”教育取代了“成人”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仅当做理论课来灌输给学生,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被冷落的情况。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的灵魂,而伦理关怀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充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平台。

3.注重伦理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成为可能

伦理关怀的本质因素在于关怀与被关怀方的关系。一般来说关怀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然关怀。它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无需作出伦理努力的关怀。如母亲关怀孩子是完全出于自然的,是一种自然的“我想要”。第二种是伦理关怀。它是根源于第一种感觉的记忆而产生的“我应当”。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是不同的,后者必须作出前者并不需要作出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成为关怀者,而且要从“我应当”变成为“我想要”。要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自己被关怀的感觉,产生“我应当”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反应的感觉,进而学会对他人的关怀。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从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出现理想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伦理关怀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1.伦理关怀应注意两个基本原则

(1)民主关怀原则

把民主的关怀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必须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点和主体地位。其次必须遵循平等原则,这种平等不仅指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平等,比如对等的话语权、平等的人格和价值取向等。贯彻民主的关怀可以带来三个直接的结果:一是强制灌输的退位。二是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实现,这一点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哪一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都要转化为自我教育才有意义。三是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民主,即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倾听他人的意见、主动参与。

(2)终级关怀原则

终极关怀强调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的本质是精神愉悦,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大学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的,尤其是在面临困境与苦难之时,更需要精神依托和心灵慰藉。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幸福人生健康人生之必需。终极关怀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和价值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途径、媒介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2.充分发挥伦理关怀的特殊功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伦理关怀要从尽量满足主体的一般发展需要出发,引发主体基本需要的道德情感。当代大学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在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他们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为个人想得太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关怀他们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实现”不能偏离社会的需要,只有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时,感受到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的立足之本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出现良性循环。

伦理关怀要从努力满足主体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出发,激发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感。思想道德在本质上要求大学生必须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重、自爱、自信、自强;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自我的能力;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实力与潜力;有事业心,热爱专业、安心本职,确立恰当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受往各种压力,积极寻求成功之路;要从爱自己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爱人类。

根据以上原则和途径,具体伦理关怀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五种:

(1)以身作则

教师必须是一个关怀者,是一个以非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进入一种特殊的关怀关系之中。教师不是在“讲”道德。不是在履行什么准则,而是在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特有的关怀关系中,率先垂范地提示这些准则。

(2)对话

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是建立和保持对他人关怀关系的基础。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性的,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借着这种了解,进一步去学习做个关怀者。通过对话,可以以对方的反馈来评估我们付出关怀的成效,帮助我们以更恰当的方式去照顾关怀对方。

(3)实践

经验会改变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应该多让大学生参与学习及反省如何关怀他人的实践。大学生可以运用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参加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为需要关怀的人们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和研究协会,提高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要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

(4)肯定

指对他人的确认和鼓励,即确认别人的好的本质,并鼓励这一本质继续发展。如我们身边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将先进的社会主导性道德要求与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与自己的主体特性相结合,构成了自我身心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对他们“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优秀事迹我们要充分发掘和提倡。

(5)心理辅导

作为大学生的关怀机构,可以在大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方面、恋爱方面、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关怀,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提高人的独立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篇5: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

摘要: 通过对实验动物的选择方向和原因、实验动物的生存现状、以及人对实验动物做出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动物作为地球上的生灵之一却在实验台上为人类的一己之私而丧失生存的权利时,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我们在将它们用于痛苦的药物使用和生理研究时,我们和这些动物之间的伦理关系,人类又有什么权利剥夺小动物的生存权利?我们对待无辜的小动物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对于它们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关键词:实验动物伦理关怀权利发展尊重

1.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十年人类的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去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是生命科学及生物研究方面,可以说是当今行业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昔日只存在于神话中的药物和生物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事实。但是也正是因为人类的高速发展,药物泛滥,人造病毒的产生以及科学伦理的法律漏洞也频繁出现,正是在对药物的探索过程中,实验动物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

人类因为科学研究与自身的生存,在某些试验中剥夺了实验动物的生存的权利。对医学研究而言,动物实验可以增进对脑部、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症或痴呆症的了解,对人类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没有人确切知道,那些用于实验的动物承受了怎样的痛苦。看到关在笼子里、等着被开膛破肚的猴子或猫狗,动物保护主义者总是义愤填膺;而另一方是科学家与政府用论文与法律,阐述动物实验对于治疗人类疑难病症的必要性与贡献——这是人们在思考动物实验这个问题时所面临的良心考验。人类在断送一条条活波可爱的生命时是否已麻木不仁,又是否会尊敬和忏悔,人类是否应给予实验动物相应的伦理关怀。本文从人类的发展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分析,强调生物平等的生存权理念,同时以客观的角度探讨人类应该给予实验动物的伦理关怀。

2.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实验动物:

其一是从遗传学角度要求,必需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见实验动物的科学函义应是遗传限定的动物。(Genetically defined animals)其二是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人工控制。根据控制的程度不同,目前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CV)、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s, 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e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和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 GF),其中包括悉生动物(Gnotobiotesanimals,GA)。

其三是用于科学实验。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实验,如医学、生物学、制药、化工、畜牧、农业、工业、环保、商检、外贸、军工、交通、宇航及实验动物本身的研究都使用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是最精密的仪器无法替代的。(引自百度文库)

3.实验动物的选择

之后,我们要了解实验动物的选择方向:选择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与人类相似的动物。实验动物在动物学的分类上是很讲究的,主要分为有袋目、灵长目、兔形目、锯齿目、食肉目和偶踢目等。按照其分类的不同,因而对于各种实验也具有不同的应用。另外在选择实验动物的物种进化程度也应该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预防及治疗方法。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选择在生理特性、系统功能、繁殖特性、体液成分以及解剖特性等方面与人类相近的动物做试验,如猩猩、猕猴、狒狒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最类似于人类的。

同时,值得注意一点的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要求动物实验结果精确可靠,重复性好并具有可比性,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做相同的动物实验,能得到完全一样的实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选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在标准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对动物特性的科学研究。

除此之外,如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和健康程度等,因为这些表面上的因素会影响到动物本身的特性进而也会导致整个实验的进行和得到的结论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自中知网)

4.什么是善待实验动物?

善待实验动物是指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饥渴、不适、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为其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充足的、保证健康的食物、饮水,避免或减轻疼痛和痛苦等。(引自百度文库)

5.为什么要善待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虽然是人工养殖,一般也是常见的动物,但它们大多也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能感受到疼痛和恐惧,甚至与我们人类是一个祖先,拥有健全的四肢和家庭社会团体,情感也能进行互通和传递,是地球生灵智慧的一员。其实我们人类和动物都是地球进化数十亿年甚至数百亿年的产物,都是这个美丽地球的拥有者,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与权力,当然这个权力的大小还是有所不同的。人类凭借着过人的智力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成为了佼佼者,力压群雄,独宰世界。就像动物界的狮子一样,享有着高人一等的权力与义务。拥有了高人一等的权力之后,人类在自己的利益问题中就越来越多的去牺牲那些无辜的动物朋友们,就像狮子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猎物活动。

同样的活动也许同样的说明了生物进化论中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的权力问题,我觉得这是符合历史进化原则的。换句话就是说人类这个拥有高人一等权力的物种是有权力利用动物来进行谋利与人类本身的活动的,这个权力其实类似于狮子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食。但是,这也不完全相同。人类懂得思考,懂得远瞻,懂得和谐的生存才是永久的,可是,狮子却不知道,也不懂得。

所以为了人类利益的动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还是要呼吁尽量减少那些无意的伤害以及故意虐待,尽可能的停止那些不是非常紧急或者可以通过其他实验方式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动物实验,还动物们一个人类和谐统治下的和谐生活。我们作为最高级的统治者自然也要站在实验动物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当人类为了一己之私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时,自己的良心也会受到拷问,当一只只活泼可爱的生命断送在自己的手上时,人类也会忏悔,所以我们要努力善待动物。6.如何做到善待动物

善待动物要从好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要从饲养管理过程中善待实验动物。其二要在应用过程中善待实验动物。其三要在运输过程中善待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在实验之前的生存状况比起其他动物在物质程度上要丰富,活动范围受限。虽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虐待实验动物的现象。善待实验动物的相关措施有:

1.生产、经营和使用实验动物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

2.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科研项目,应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经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或实验动物道德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等)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3.使用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应有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有益于教学及人才培养;有益于保护或改善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及福利或有其他科学价值。

4.各级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保证相关人员了解善待实验动物的知识和要求,正确掌握相关技术。

5.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虐待实验动物。情节较轻者,由所在单位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情节较重或屡教不改者,应离开实验动物工作岗位;因管理不妥屡次发生虐待实验动物事件的单位,将吊销单位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或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1).非实验需要,挑逗、激怒、殴打、电击或用有刺激性食品、化学药品、毒品伤害实验动物的;

(2).非实验需要,故意损害实验动物器官的;

(3).玩忽职守,致使实验动物设施内环境恶化,给实验动物造成严重伤害、痛苦或死亡的;

(4).进行解剖、手术或器官移植时,不按规定对实验动物采取麻醉或其他镇痛措施的;(5).处死实验动物不使用安死术的;

(6).在动物运输过程中给实验动物造成严重伤害或大量死亡的;(7).其它有违善待实验动物基本原则。

相关术语: 1.“3R”(减少、替代、优化)原则:

减少(Reduction):是指如果某一研究方案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同时又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法,则应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需的最小量。

替代(Replacement):是指使用低等级动物代替高等级动物,或不使用活着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而采用其它方法达到与动物实验相同的目的。

优化(Refinement):是指通过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的损伤,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

2.安死术:是指用公众认可的、以人道的方法处死动物的技术。其含义是使动物在没有惊恐和痛苦的状态下安静地、无痛苦地死亡。

3.仁慈终点:是指动物实验过程中,选择动物表现疼痛和压抑的较早阶段为实验的终点。

7.对实验动物的伦理思考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和医学奇迹的背后,都有一批人类的替身,都有一批实验动物的牺牲。本身,实验动物就是是人类自私的产物,人类因为自己是高等动物,能够控制其他动物的时候,就利用其他动物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承认,如果没有这些实验动物,我们的科技水平、医药水平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们凭借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去大肆的夺取实验动物们的生存权利,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就和发展欢庆鼓舞的时候,又有谁还记得那千千万万将生命留在实验台的动物们呢?人类终究是自私的,在面对道德底线的的指责时,我们也只能通过想象力来理解动物承受的痛苦。除了皮肉之苦,动物们被关在笼子中一生到死不得自由的的痛苦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比较生物学中心主任保罗·弗莱克内尔说:“事实是,很多程序所引发的痛苦不过就是注射时的短暂痛觉,很多情况下(动物)根本没有任何不适反应。唯一的痛苦就是被关在动物库房里。”不过他也承认,“动物的痛苦不是我们能够准确判断的东西。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情绪状态。我们试图避免将动物人格化,但有时候我们也只能想象人类在遭受同一历程时会是什么感觉,这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人类自身一直在呼吁平等、自由,而这些往往仅限于人类本身。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其他的动物的生存权利以及生存空间。现在人类有一个趋势就是保护野生动物而无视人工饲养的动物的生存现状。在某些程度上,人类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出于私心。因为大量动物的灭绝是的生物圈出现了不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才保护的野生动物。而可笑的是,人类也是因为利益而破坏自然,杀戮野生动物,当人类意识到自己将因为自己眼前的小利而丧命的时候,人类才开始保护已经被伤害的自然。还有一些与新技术有关,例如克隆羊等克隆动物,人类不仅仅剥夺了一些动物的生存权利,还自走主张的让一些动物来到世界上。克隆动物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这些动物本身身体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其中的伦理问题。

动物作为一种生命,来到这个地球就享有和人类平等的生存地位,生命本质没有高低之分,人类本身就没有权利任意妄为,利用动物。我承认弱肉强食,在大自然中也只有强者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选择自己的出路。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自然界只能怪形成了一个有一个神奇巧妙的生态圈。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干预太多,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那么人类就要反思,人类自己是不是地球的最大危害呢?

8.结语

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地球被来自外星球比人类更智慧更高等的外星生物占领了,人类作为被实验者,是不是才能真正体会到此时被关在实验室的实验动物们的痛苦。对于高智商的外星生物来说,我们的智慧和语言,就像小白鼠一样,没什么思维,也不能交流,那么外星生物对我们进行的实验自然也是合理的。虽然很可怕,但是通过这样的确让我意识到了善待实验动物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也是一种生灵,也有其生存权利,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剥夺其生存权利。比如用小鼠腹水来培养大肠杆菌培养出来的质量、数量、时间都是最好的,但是对于小鼠来说,直到它死,才能获得解脱。这样的行为虽然从效果利益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从我们的良知来说,这是一种残酷,丧失人性的行为。

在目前,生命科学研究高速进步的时候,杜绝实验动物的使用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点点减少。在道德的制约和法律的监督之下,实验人员也应多一些对实验动物的关怀,少一些对实验动物的冷漠。只有我们真正能以平等的角度看待问题时,我们才能走向平等,以一颗冷漠的心去发展研究,是很难在科学的道路上走远的。人类心中真正的有了爱意之后,才会为了自己的同伴献身。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技,一颗宽容善良的心才能为人类,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财富。

参考

1.《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国科发财字〔2006〕398号 2006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知)2.《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篇6:论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

1 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应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天使之心救死扶伤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起搏器等强拉硬拽着的生命是否值得尊重呢?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伦理彷徨。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所以,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 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一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一直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突然间出现“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而现今的医院又缺乏临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投助无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3 注重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命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命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所以,要使生命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范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当生命质量的概念作为规范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命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命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 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4 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5 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篇7:浅论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基础

一、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蕴涵

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人们经济行为的规则化程序和经济观念的物质化表现, 总是蕴含着人们的期待、生活标准、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理想等因素。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就意味着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共同价值标准, 通过社会的硬件而制度化, 并使社会个体成员的行为与经济观念具有目的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色彩。物质的和客观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特定的价值内容, 经济制度则在社会意义上提供了价值最大化的秩序稳定性。

1、市场交换必须遵守两条不言而喻的规则, 一是交换的互利性、互惠性, 这是一切交换行为得以发生的价值动因。损人的自利或“无利益关涉”都是交换所不容许的。为此, 互利、互惠就成了交换制度必须确立的一个价值理念。二是市场主体在处理彼此交换关系时必须坚持“自愿”、“平等”的伦理理念, 即市场交换不能以抢劫、欺诈等非自主方式来实现。

2、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赏罚来刺激和鼓励人们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 其内在特有的竞争机制不仅促进生产者改善生产技术, 提高商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创造经济发展的高效率, 而且“刺激道德的敏感性”, 即竞争。但是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平有序的竞争, 这种竞争必须有着制度的安排和支持。在这里, “公平”无疑是市场竞争制度的最基本伦理内核。

3、市场经济存在着两次分配。就初次分配而言, 其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内进行。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市场分配原则, 应当是合理公正的, 只要是等价交换, 公平竞争, 所获得的收益就是合理的。因此, 作为再分配制度安排的市场经济制度, 必须考虑到人的生存与发展, 考虑到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心态平衡, 并且以此作为分配制度设计、安排的重要伦理原则。

二、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合理性

市场经济制度是否具有伦理上的合理性, 就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否与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预期相吻合。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预期:一是效率, 二是公平。即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与运行, 能够有效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 实现一个公正、文明的社会。

1、市场经济制度减少交易费用, 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制度的这一功能, 是通过两方面的途径来实现的。作为正式约束的制度, 主要通过权利界定、提供监督和信息来减少交换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信息的不完全性,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作为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约束的制度, 则一方面以“外在影响力”的形式抑制欺骗假冒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另一方面以“内在影响力”的形式强化人格的可靠性, 从而内在地阻止投机取巧、背信弃义等行为的发生。正式制度约束对减少交易费用虽然是强有力的、直接有效的, 但非正式制度约束, 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 都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

2、市场经济制度保障“机会均等”

即活动条件、活动起点和活动规则的均等, 使人们有同样的合法权利以自己的能力、智力、体力、风险承受力以及主观努力参与市场竞争, 相应地, 都有进入有利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同等的可能性。“机会均等”既是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 也是市场正义的体现。然而, 这一切都与制度的支持密切相关。

3、市场经济制度保障分配公平

如何分配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同时, 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丰富, 而且还在于促进社会的“文明状态”。因此, 经济利益的分配确实涉及到一个合理性问题。为此, 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分配正义的实现。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要考虑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及心态平衡, 这是分配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伦理原则。但分配制度也不能忽视人们的能力与贡献, 效率原则也是分配制度不可或缺的伦理原则。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设计的分配制度能为经济利益的分配提供合理性的规则支持。

总之, 经济制度与伦理的结合研究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需要, 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道德性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

参考文献

[1]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可恶的蚊子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