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科制度

2024-04-08

临终关怀科制度(精选8篇)

篇1:临终关怀科制度

福利院临终关怀制度

一、临终关怀的内容

1.针对濒死病人的病痛和症状予以相应专业的治疗和全面身心照料;2.帮助濒死病人维持正常的生活形态;3.根据病情适当调整使用的药物及其服用剂量;4.鼓励临终病人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互助;5.鼓励医务人员发挥内在力量给予濒死病人的情感、身心最大安慰和最有力的 支持;6.向临终病人家属和所有受死亡阴霾笼罩的亲人提供温暖的照料和帮助,并考 虑他们的处境;7.向濒死病人提供保持他独立性、隐私性需要的生活空间;8.在病人死亡后对其家属进行追踪式照料。

二、临终关怀的责任: 1.帮助病人正确地面对死亡的现实

当病人的生命已无法拯救,且其病情又在不断恶化时,病人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复杂的。

医务人员要抱有对病人的同情心,鼓起勇气,采用病人可以忍受的比较容易接 受的渐进的方式方法,逐渐向病人家属和病人本人透知真情。

一般病人疾病比较笃重,在治疗上有麻烦,但医务人员一定尽心尽力给予诊治,开始先让病人有一个身患重疾需作长时期治疗的思想准备;随着病情的日益恶化,病人一般都慢慢地冷静地面对已面临死亡的事实;这时候医务人员可以表明,病人 的死亡不至于会立即来临,可起到缓解紧张的作用;同时要真诚地、坦率地与病人 沟通心理,理解和鼓励他们,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这是临终关怀的基础。

2.帮助病人减轻痛苦

对于濒死病人,减轻或控制疼痛是第一位的,通常要给予足量的有效的止痛药 物。死亡的前奏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呼吸变快或变慢、脉搏变快或变慢、血压下降、肌肉麻痹、口渴、出汗、瞳孔逐渐散大、大小便失禁等。医务人员要努力保持濒死 病人的舒适,这包括:(1)改善病人异常口渴的痛苦;(2)要注意保持清静无杂,因为听觉是人体最迟消失的感觉功能,许多濒死病 人对各种刺激均已无反应,但仍有听觉,仍然为床边的嘈杂声的骚扰而苦恼;(3)要保持高度警觉,满足病人的体位要求,因为病人全身肌肉松弛,平躺在床,不能自己改变体位,也不会开口请求帮助,医务人员要帮助病人垫好四肢,拉平被褥,洗抹口腔和鼻部排泄物;(4)要做好床褥保洁工作,因为病人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松弛,易引起大小便失禁。

3.满足病人临终前的需要 临终病人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是恐惧、孤独和不安,医务人员的理解、关心和 安抚是最重要的。

(1)要充分倾听病人谈话,使他们精神上得到安慰;(2)要创造条件,使病人经常保持与亲人和好友的联系,鼓励亲人的相陪,以创 造良好的氛围,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4.要同时关心好病人家属

对临终病人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护理原则

对病人的服务重点不是治疗,而是护理,是提高有限生命阶段的生活质量,是 减少难以承受的痛苦,而决不是延长寿命。

(2)加强心理治疗的原则

使病人能够消除各种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现实,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含笑迎死。

(3)人道主义原则

临终病人比一般病人更需要同情、关心、理解、体贴和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利 和尊严。

(4)解除痛苦的原则

要保持适度支持性治疗,停止非正常的过度治疗,尽力解除病人的痛苦,做到 无痛苦地死去。

(5)全面服务的原则

即既要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家庭式的治疗护理服务,又要关心家属,提供死后丧葬服务。

篇2:临终关怀科制度

1、护理人员应仪表整洁、规范、端庄、举止高雅,语言文明礼貌,语气轻柔,平等交流,做到热情规范服务。

2、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竭诚服务”的护理观念,对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要做到“首问负责制“,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负责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向下班护士交班。

3、尊重患者的生命权,无论患者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如何均应一视同仁,做到积极抢救治疗。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应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4、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对新入院患者必须做好入院宣教,将医院的环境、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告知,护士对住院患者各种治疗、检查、操作,用药等提供事先告知服务,征得同意。

5、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适宜地与患者交流,并尊重患者隐私权,实行保护性护理,不泄露患者隐私及秘密。

6、手术室护理人员主动配合临床,开展术前、术后访视评估工作,择期手术访视率≥70%。关心、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手术恐惧心理。

篇3:临终关怀科制度

关键词:Watson关怀理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管理模式,护理服务模式,实践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倡导人性化服务目前已成为每个医院的共识, 护理实践中渗透人文关怀是现代整体护理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不过, 有研究者认为, 在护理实践中人文关怀较少得到应用, 护士和护理的关怀价值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 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局限和社会整体软环境的影响, 护理人文关怀实践只能在一些大型综合医院或合资医院进行尝试性实践, 难以被广泛推行[2]。精神障碍患者是认知、情感、行为异常的特殊人群, 精神科护理工作亦有其特殊性, 如何将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实践, 是精神科护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课题组以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 根据患者需求及精神科工作特点, 在我院精神科男病区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实践活动, 探索护理管理和护理服务新模式,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12 年1—12 月在我院精神科男病区住院患者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符合CCMD-3 诊断标准, 具有阅读能力, 能够理解调查问卷内容, 自愿参加调查者; 排除标准: 住院时间不足7 d者, 意识障碍者, 自知力严重缺失者。

1.2人文关怀护理实践方法在Watson关怀理论[3]指导下, 转变护理理念, 开展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实践活动。护理管理模式从以任务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护理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

1.2.1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1实行弹性班次制:按护理工作量灵活调整护理人力, 推行APN班次, 即改“上午、中午、下午、上夜、下夜”班次为“上午 (A) 、下午 (P) 和大夜 (N) ”弹性班次, 早、晚工作量大的时段增加人员, 上午6~8时安排4~6名工作人员, 晚6~8时安排3或4名工作人员。2建立领班负责制:改革传统排班模式, 按护理人员职称高低、工作能力强弱, 合理搭配人员。按患者病情和护理难度将患者分为重症看护区和康复活动区, 重症看护区领班为主一级责任护士, 组员为副一级责任护士和护工, 工作重点为安全护理和基础护理;康复活动区领班是工疗护士, 组员是二级责任护士和护工, 工作重点为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领班为小组核心, 其主要职责是按当班工作量调配护士分管床位, 督查护理质量, 指导解决疑难护理问题等;组员的职责是服从领班分配, 完成分管工作, 遇到问题及时请示领班, 做好护理质量自控, 加强组员间合作, 共同完成护理任务。3建立监督机制:护理部按季专项检查1次, 科护士长按月质量检查1次, 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科室, 护士长通过日常查房或不定期检查, 记录各小组工作质量, 检查结果每周公布1次;同时吸纳康复期患者担任生活管理质检员, 参与护理质量监督。4建立激励机制:每月评选“服务明星”一次, 由患者和家属投票产生, 在病区宣传栏公示, 对其给予物资奖励, 优先安排外出进修和学习。

1. 2. 2 人文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1营造温馨环境: 用患者自制的贴花、图片等装饰病区走廊和活动室墙面。2加强基础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送饭、送水和作息时间, 并张贴上墙; 将病区联系电话、探视须知、病房安全要求、主管医生姓名、病区主任门诊时间等制成名片发给患者; 每天确保患者床单位整洁, 患者面部、头发、口腔、会阴、足部清洁, 并协助进食、饮水、如厕等; 每周五为基础护理日, 协助指导住院1 周以上患者床上洗头和指趾甲护理; 一级护理患者, 专人看护, 协助洗漱、擦浴, 二级护理患者, 列出生活懒散者名单, 每天由专人督促洗漱。3促进身心康复: 按患者不同爱好, 每天组织看报、看电视、下棋、打扑克、打腰鼓等文娱活动, 定期组织篮球、羽毛球、大合唱等竞技活动。4促进自我管理: 成立工休会组织, 工休会由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和寝室长等组成, 生活委员安排病友每天饭后抹桌扫地, 文体委员每天早餐后发放报纸杂志, 寝室长督促病友洗漱、整理床单位及生活用具, 工休会主任及主管护士每周检查各寝室长工作, 按月评选优秀休养员和寝室长, 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颁发“笑脸”奖章。

1. 3 调查方法在开展人文护理实践活动前后, 由护理部工作人员对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2012年1 月第1 次问卷调查, 发放和回收患者调查问卷98份,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1 份; 发放并回收护理人员调查问卷15 份。其后, 81 名患者中有54 人于出院时接受第2 次问卷调查, 其余27 名住院患者和15 名护理人员于2012 年12 月底接受第2 次调查。调查工具为研究者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护理人员职业满足感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和满意度 ( 满足感) 两部分。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病区环境、护士态度、护士仪表、健康教育、技术操作、交流沟通和总体满意度等7 个维度, 14 个条目, 采用5 级评分法, 很满意4 分, 满意3 分, 一般2 分, 不满意1 分, 很不满意0 分, 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该问卷Cronbach 's α系数为0. 870, 信度较好; 护理人员职业满足感调查问卷涉及个人专业发展、工作环境、个人收入、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和总体满足感等7 个项目, 要求护理人员用数字法 ( 0 ~ 10) 表达自己对职业情况的满足感, 0 分为不满足, 10 分为非常满足, 分数越高表示满足感越高, 该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为0. 813, 信度较好。为保证信息真实性, 采用匿名方式问卷调查, 独立完成, 即时收卷。

1. 4 统计方法对两次调查所获数据资料使用SPSS 16. 0统计软件包,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人口学特征被调查男性患者81 例, 病种: 精神分裂症59 例, 心境障碍11 例, 神经症和癔症6 例, 其他5 例; 年龄: 16 ~ 69 岁, 平均 ( 43. 85 ± 15. 46) 岁; 住院时间: 21 ~ 890 d, 平均212. 75 d; 职业: 干部13 例, 工人22 例, 农民38 例, 其他8 例; 文化程度: 小学11 例, 初中42 例, 高中或中专20 例, 大专及以上8 例; 婚姻状况: 已婚35 例, 未婚29 例, 离婚或丧偶17 例。被调查护理人员15 人, 职称: 护士5 人, 护师6 人, 主管护师4 人; 年龄: 22 ~ 48 岁, 平均 ( 34. 67 ± 7. 58) 岁。

2. 2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变化情况调查显示, 实施人文化护理服务模式后,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明显提高 ( t = 5. 364, P < 0. 01) , 实施前后患者对病区环境、护士态度、护士仪表、护患沟通情况等的满意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但患者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满意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1。

2. 3 护理人员对职业满足感变化情况调查显示, 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后, 护理人员对职业的总体满足感也明显提高 ( t = 3. 568, P < 0. 01) ,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在个人专业发展、工作环境、工作成就、个人收入、护患关系、医护关系等方面的满足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2。

注: 检验方法为配对t检验。

注: 检验方法为配对t检验。

3 讨论

3. 1 精神科人文关怀实践的理论基础Watson是杰出的护理教授, 也是人性关怀中心的创立者。她于1973 和1985 年分别发表理论著作《护理: 关怀的哲学和科学》和《护理: 人性科学和人性关怀》, 阐述人性关怀与护理的关系。Watson认为护理是一个关怀 ( ca-ring) 专业, “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和本质。Watson关怀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 1护理由关怀因素组成, 满足某些人类需要; 2关怀是对一个人现在和未来情况的接纳; 3关怀性环境会促进人的潜力的发展; 4有效的关怀能促进个人、家庭的健康成长; 5关怀比治疗更有利于健康; 6人性关怀可以被有效地展示和应用于护患关系之中。她强调, 护士必须不断培养人文价值观, 人文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一起指导着护士的行为, 这种人文和科学的结合蕴涵于关怀科学之中。根据她提出的十大关怀因素 ( carative factors) [4], 我们在精神科建立和实施人文化护理服务模式, 护士自觉形成人道主义—利他主义价值体系, 敏锐地察觉他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经历, 鼓励患者表达正性情感或负性情感, 在关怀和治疗过程中建立帮助性、信任性和照护性的护患关系, 为患者提供支持性和保护性的环境, 协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 提高患者自我康复和自我管理能力, 促进患者主动达到护理目标。Watson还指出, 人类需要关爱, 我们应善待各自的需要, 因此, 根据精神科工作的特点, 我们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 管理者积极关注并满足护士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建立和运行一系列保障机制,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为护士提供关怀性的工作环境, 激励护士的专业发展, 挖掘其工作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3. 2精神障碍患者尤为需要人文化护理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往往长期住院治疗, 病情较为复杂, 且容易复发, 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缺损,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Watson认为, 人性关怀是一种通过以特定方式应对环境的专业文化而传达的关注态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 由于疾病的原因, 精神障碍患者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为了帮助这些有缺陷的人, 护士需要先明确这些人的需要, 再与其携手合作完成关怀照护工作[5]。本研究调查对象中, 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 其主要特征是个性改变, 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 住院期间阳性精神症状虽可得到控制, 但多数人自知力未完全恢复, 难以根治疾病; 加之封闭式住院生活, 使其具有比躯体疾病患者更为突出的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有的患者因自尊心受到挫伤而产生被遗弃感, 有的患者担心出院后家庭或单位不予接纳被社会歧视, 从而加重了心理精神负担, 对生活持消极态度, 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因此, 护士要转变“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使患者感到亲切、亲近、方便、放心。针对患者各自的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需要, 用爱心温暖患者, 使之建立起健康信念和行为。要与患者和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关系, 促进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配合与参与, 满足患者自我实现健康目标的需求。在现代护理中, 护士除了有计划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保障其身心健康、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外, 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卫生咨询与健康指导[6]。遵循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了解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 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并付诸行动。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在医院对所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 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受, 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7-8], 也是评价人文化护理服务质量的最佳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人文化护理服务模式后, 81 名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明显提升, 对病区环境、护士态度、护士仪表和护士沟通能力的满意度均提高, 说明实施该模式取得良好效果。不过, 从表1 可见, 患者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满意度变化并不明显, 可能是由于精神科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护士对其健康教育往往需要反复进行,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 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操作技能的满意度变化也不明显, 可能是因为多数患者以精神症状为主, 其情感需求较生理需求更为突出, 护士主要为其提供人文性、关怀性的生活管理或沟通交流, 而进行专业性、治疗性的技术操作较少, 因而导致患者对护士操作技能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不足。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 3精神科尤为需要人性化护理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在病理思维支配下常出现冲动行为, 威胁着护士或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这些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 杜绝意外事件发生是极为困难的[9]。精神科护理工作有较高的偶然性、不可知性和风险性, 护士常常感到精神紧张和身心疲惫, 由于长期处于较大工作压力之下, 该群体可能更多面临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生理、心理问题。同时, 由于社会地位、学习机会、福利待遇、收入方面相对较低等原因, 护士总体成就感较低[10]。职业满足感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创造力得到实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后产生的感觉, 是因理想和目标实现而在心理和精神上体会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有研究显示, 人员配备不良医院的护士更容易表现职业倦怠, 更容易导致职业不满感, 也更可能发生护理质量低下等情况[11]。这给原本人力资源局限的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那么如何变压力为动力? Wat-son指出, 一个关怀性的环境能激发人的发展潜力, 使人在特定时间点上选择作出最佳的行为[4]。护理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 由管住人、控制人转向激励人、发展人, 即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最大程度满足护士自我实现的愿望, 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就是从满足护士自我实现的需要出发, 尊重护士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 遵循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护理人力资源分层使用到岗位职责的明确落实, 为护士提供一个关怀性的工作环境。表2 中, 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后, 护士的职业满足感明显提升, 在个人专业发展、工作环境、工作成就、个人收入等方面的满足感均提高, 揭示了人性化工作环境对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比如, 建立激励机制, 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和待遇挂钩, 挖掘人的工作潜能, 为护士提供了学习成长的平台; 实行弹性班次制,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减轻了护士在繁忙时段的工作负荷量, 缓解了护士的精神压力, 减少了其疲劳、失眠、焦虑、抑郁等生理、心理问题; 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 客观、公正地评价护士工作的优劣, 人人参与管理, 个个争先创优; 实行领班负责制, 根据每位护士的性格和能力特点安排工作岗位, 做到知人善用,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总之, 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 使病区护理质量不断优化, 使医院竞争力得以提高, 护理人员收入相应增加, 提高其职业满足感,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精神科护理队伍中女性占绝大多数, 女性情感比较脆弱, 因此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 要注重护士情感的满足和释放, 管理者应经常与护士沟通, 了解其在工作或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旦出现差错事故, 切忌埋怨、斥责和重罚, 即使批评也要考虑场合, 避免挫伤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认真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 帮助护士解决问题, 将不良后果降到最低限度, 避免差错事故再次发生。

4 结论

以Watson关怀理论为基础, 关注和满足患者和护理人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 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实践活动, 建立和实施人文化护理服务模式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 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职业满足感均提升, 提高了护理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庆华, 刘化侠, 杨新芳, 等.华生人性照护理论[J].护理研究, 2004, 18 (12A) :2069-2071.

[2]李惠玲.护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1) :878-880.

[3]Watson J.Nursing:Human Science and Human Care:a Theory of Nursing[M].Sudbury, Massachusetts: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9:13-62.

[4]Watson J.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Niwotk, Colorado: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1985:7-20.

[5]McSherry W, McSherry R, Watson R.Care in nurs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61-77.

[6]黄弋冰, 许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4) :70-72.

[7]Urden LD.Pati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J].Outcomes Manag, 2002, 6:125-131.

[8]赵丽, 翟新梅, 王警健.优质护理在减少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11) :1402-1404.

[9]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2, 18 (3) :223-225.

[10]章秋萍, 楮红英, 倪煜青, 等.不同级别医院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比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6) :570.

篇4:关注临终关怀制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接受了生死都是自然现象。然而,只有近距离地接触了死亡和濒死患者,才能看到人的求生本能。不但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看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患者与病魔搏斗,积极抗争的人性之光。同时,很多晚期患者靠药物和治疗维持生命,却不得不忍受极大的痛苦,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临终关怀作为保障人生存质量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是否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一、临终关怀制度简析

临终关怀是对当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缓解临终病人极端的身心痛苦,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安宁舒适地结束生命。临终关怀尽量避免刺激性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对疾病本身无意义的治疗,这也要求医务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服务能力。

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制度创始于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的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之后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也同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中国的临终关怀制度

2.1中国临终关怀制度背景

从社会角度而言,我国从2001年正式迈入老龄化国家,根据中国老龄办《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2]临终关怀制度目标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从法制度角度而言,虽然我国还没有对临终关怀制度的立法规范,但根据世界医学协会的《临终医疗服务声明》不难看出,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制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而言,计划生育造成了现在普遍的“两人养四老”家庭结构,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我国养老金制度还不完善,同时老年人人口基数大也是社会养老制度的巨大挑战。养老的两大主体,均因老龄化面临养老困难。

2.2中国临终关怀制度现存问题

中国的临终关怀制度,经过不断向西方学习,目前已进入一个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的阶段,但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布不均,覆盖率低。首先,地区分布从沿海向内陆明显不断减少。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和开放的地区,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说明临终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的局限性和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其次,主要面向群体绝大多数是恶性疾病患者。这不符合中国拥有全世界大比例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AIDS患者的现实,再从年龄上来看,对象服务侧重于老年人。

2.职责混淆,分工不清。相当一部分临终关怀的医师和护理人员都是临时抽调,来自各临床科室,并未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学习,临床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混淆,不但不会减缓反而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缺乏支持,独力难支。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这一制度,民间的临终关怀机构同样也缺少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使不少临终关怀机构资金短缺、设备不足。同时临终关怀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因此服务对象缺乏,使得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难以为继。

2.3中国临终关怀制度发展建议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老龄化比例还将不断上升,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中国的临终关怀工作要符合我国人口多、情况复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可谓任重道远。对于这一制度的完善,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临终关怀社区化、家庭化。由于我国老年人人口较多的情况,我国不可能建造大量的临终关怀机构,参考我国“家庭病床”制度,让临终关怀人员进入家庭照料和陪伴,不但减少了投入成本,也降低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将资源进行了有效配置,避免过度投入和浪费。

2.专业化。将临终关怀制度作为独立制度,建立医护人员、心理学者、法律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立体机构层次。从生理和心理上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同时也要考虑到,临终关怀与中国传统伦理并不完全匹配,也需要排解家属的压力和心理痛苦,也是极大的变动成本。

3.社会化。我国目前对临终关怀的接受度不高,尤其在较落后地区,临终关怀被认为是送病人去死。这也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难题。要对临终关怀进行科学、通俗的宣传,让临终关怀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一神圣的工作才会更加持久、积极地发展下去。

三、后记

篇5:员工关怀制度

一、目的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体现公司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关怀,并以此增进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全体在职员工。

三、节日关怀

1、综合管理中心建立微信平台,代表公司向员工发送关怀问候短信及节日祝福短信及相关通知。

2、年终晚会:每年春节前组织一次全体员工集会(餐),邀请公司全体员工参加,由公司董事长向员工表示慰问和祝福。

3、每逢中秋、端午、春节,公司发放过XX元过节费。

4、每逢三八妇女节女员工放假半天。

四、员工生病关怀

1、看望一般性生病住院的员工给予200元的慰问金。

2、探望因病情严重而住院的员工给予500—1000元的慰问金。

五、生日庆祝

凡员工生日,子公司负责人或分管领导须亲自致以祝福问候(至少其上级主管需发短信祝福问候)。

六、七、员工丧事慰问

员工直系亲属去世(配偶、子女及本人或配偶父母)去世,由公司敬送花圈并给予200元慰问金。

七、员工活动

1、所有员工均有机会参加公司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文娱活动和其它各项活动。

2、优秀员工公司除了进行表彰以外可组织一次外出游玩或者聚会,由公司领导陪同。

八、附则

1、以上员工关怀事项的落实由综合管理中心负责。

2、本制度自年月日起执行。

篇6:党内关怀帮扶制度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始终尊重党员、爱护党员、依靠党员,为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政治、工作和生活环境。

2.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并重,切实解决党员工作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努力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党员荣誉感,保障党员权 益,帮助党员解决困难,调动党员积极性。

3.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党内关怀帮扶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有机 统一。通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更好地服务 广大人民群众。

4.纳入关怀帮扶范围的党员是指生产、生活确实困难的党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帮扶对象:(1)低于本地平均生活水平的;(2)已纳入低保的;(3)因病因灾致贫的。

5.党员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并坚持与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在党员遇到困难、发生矛盾、出现失误、存在问题、提拔使用等情况时进行谈话,谈话形式既可以单独谈心,也可以集体谈话。

6.每年春节“七一”等节假日或党员患病住院、家庭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有较大思想波动时,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进行走 访慰问,体现党组织的温暖。7.研究探索建立党员生活困难救助补助制度和关心老党员、流 动党员制度,形成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的工 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党 员的归属感。

8.要重视党员的成长进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 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党支部的换届选举、重要事项决定、发展党员、9.结合党内年报统计,对生活困难、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困 难党员做好登记工作,为开展党内帮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

篇7:党内关怀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作用,保障党员权利,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基层党内关爱,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党员,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党组织要对各类困难党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要以老党员、退离干部、生活困难党员、生病住院党员、家庭遭灾党员、本人或直系亲属病逝党员为重点,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更新。

二、党内关怀基金制度。局党组采取“争取支持、财政协调、党员捐助”模式筹集党内关怀基金,建立“党内关怀”资金专户,用于解决本单位和互联共建单位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

三、谈心谈话制度。党组织通过走访、双向互动等形式,组织党员开展党内谈心谈话活动,让每位党员每年至少有一次向组织反映自己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机会,谈心谈话活动要有记录。对于主动找党组织要求反映问题、交流思想的党员,党组织落实专人认真听取意见,并耐心细致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真正做到“惑时有人解”。

四、定期走访制度。在“七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前夕,党组织按照组织隶属关系,对入党较早的党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普遍走访慰问,同他们拉拉家常,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当党员家庭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灾害时,党组织及时派人上门慰 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做到“平时有人访”。

五、党内结对帮扶制度。重点抓好以下四类对象的帮扶:一是对年老无固定收入、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病因灾致贫的生活比较困难党员,统一进行登记建档,每年安排200-3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二是对生活较困难的党员,进行党内结对帮扶,实行“一对一”帮扶,每名党员结对1户,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育引导他们认真履行好党员义务;三是对外出务工党员家庭,党组织要安排专人联系,并实行定期探访,外出务工党员家庭如发生重大、突发问题,党组织要组织帮助解决,让外出务工党员减少家庭担忧,真正做到“难时有人帮”。

六、患病探望制度。党组织要利用每年主题教育期间“送学上门”、“送教上门”的机会,对党员基本情况作一次全面了解,准确掌握老年党员、患病党员基本情况,加大与他们的日常联系,随时掌握其健康状况,党员生病住院、休养期间,党组织派人探望,力所能及地为患病党员解决治病期间遇到的具体困难,真正做到“病时有人探”。

七、病故送行制度。党组织根据动态掌握的情况,时刻关注病重党员病情,对病故、死亡的党员,党组织及时派人前往吊唁,并协助家属做好善后事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真正做到“终时有人送”。

八、党员过“政治生日”制度。在“七一”前后,党组织要组织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重温人党宣誓,畅谈入党感悟,征询党员 意见和建议。在每位党员入党之日,党组织要通过电话、短信、谈心、问候等方式,对党员表示祝贺,并提醒党员履行义务。

九、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要健全党员“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对党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提高党员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要通过压担子、工作指导、表彰奖励等方式,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十、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党组织要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党员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质询权等权利,充分激发党员对支部事务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监督。

篇8:临终关怀科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 男63例, 女57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38.4±8.5) 岁, 住院时间3d-13w, 平均 (3±2.1) w。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 患者均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程0.5-28年, 平均 (12.5±5.2) 年。护理人员共21名, 护龄均>2年, 其中主管护师3名, 护师14名, 护士4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病情、暴力风险评估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行精神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行加强人文关怀护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护理人文关怀信念的培养1团队文化:

护理学特别是精神科护理学关注的是最需要帮助和关怀的弱势群体, 为传统的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 为提升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信念和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 需重视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 构建充满关爱的团队文化。2人文关怀理论培训:评估和调研医院专业护理原有的人文教育背景, 设计和安排具有护理哲学、人性化关爱的理论并进行运用, 加强护理美学、人际沟通、临床路径、护患交流、整体护理、个案护理等人文关怀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系列讲座。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护理工作需与实践紧密结合, 使人文关怀护理的真正价值得以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点, 对患者的情感能够体察, 了解临床情景, 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 在护理工作中融入真诚和爱心, 提供适合个体的护理服务,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满意感, 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

1.2.2 人文关怀临床应用1入院安全检查:依据患者特点行

入院时全面的安全检查, 对人身安全做好防护。帮助患者将物品放置食品柜及床头柜过程中, 检查是否带有火种、绳带、刀剪、玻璃器具等危险物品。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物品的不适宜性和危险性, 提高配合程度。2入院介绍: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区环境, 就医务人员、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向患者作简单介绍, 必要时可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沟通, 或应用宣传图片加深患者记忆力。精神疾病患者多不承认自己有病, 缺乏自知力, 不愿住院, 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进行沟通, 行心理疏导, 稳定患者烦躁、焦虑情绪, 使其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紧张消除。3环境护理:患者多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 故自由、舒适、宽松的修养环境对疾病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护理人员需保持病区整洁, 在病房走廊设置宣传栏、贴壁画, 室内摆放鲜花, 清晨播放舒缓音乐, 营造祥和、安静、温馨环境。在患者生日时举办生日会, 送蛋糕, 贺卡, 让患者保持轻松愉悦心情。

1.2.3 加强沟通, 消除隐患

(1) 心理沟通:密切观察患者, 从语言、眼神、体态、表情等方面了解其痛苦及内心需要, 用适度的保证、有益的暗示、合理的解释对患者负性心情进行调控和支持。患者较长时间无亲属探视时, 易悲观、抑郁、自暴自弃, 护理人员需联系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爱, 同时可亲自为患者备生活用品或食品, 使患者感到被重视和被关怀; (2) 加强社会支持:患者多担心出院后不能适应家庭及社会环境, 社会对精神患者存有偏见, 使患者在康复期有一定心理压力, 可恐惧疾病复发, 甚至极度悲观有自杀行为。临床护理人员需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 给予鼓励和支持, 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性质, 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明确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治疗功效, 做好家属及社区和工作单位同事的工作, 让他们对患者接纳, 协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 (3) 患者慢性退缩行为的护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 有退缩行为发生, 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减退, 不能按时起居, 个人整洁无法保持, 拒绝用药, 不安心休养。临床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特点, 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教育方法, 多表杨和鼓励, 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4) 患者冲动行为的人文护理: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 易发生严重的躁动和兴奋, 如自伤或伤及他人, 为确保周围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安全, 需在护理中行适当保护性约束, 患者家属会理解为不人性化, 护理人员需多做思想工作, 使其明白保护性约束为暂时采用的安全措施。做好约束期的心理护理, 及在病情许可时缩短约束时间, 对患者的活动幅度减少限制, 方便日常生活, 在紧急时实施约束, 并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1.3 效果评定

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依据上海市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及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的护理考核标准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 为百分制。同时观察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暴力事件2次, 占3.3%, 对照组发生18次, 占30%。观察组满意率为98.3%, 对照组满意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平均χ2=2.102 (P<0.05) 。

3 讨论

人文关怀护理是护理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表现, 依据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制定相应措施, 是降低精神科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的关键[2]。提升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思想观念掌握的程度, 人为因素是很多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护理人员防风险意识的培训, 加强业务学习, 激发工作积极性, 加强和患者沟通, 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3,4]。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医学模式的体现, 除对患者的疾病进行重视外, 心理及社会问题也引起临床护理工作的关注。针对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 行预见性的护理和观察, 对病情及时掌握, 最大限度的保障护理安全。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业务培训, 激发工作积极性。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环境护理、心理疏导, 和谐沟通, 提高患者配合依从性, 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发生暴力事件2次, 占3.3%;对照组发生18次, 占30%。观察组满意率为98.3%, 对照组满意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分析精神科的不安全因素, 采取防范措施, 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 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5]。

综上, 在精神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 可明显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精神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 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发生暴力事件2次, 占3.3%, 对照组发生18次, 占30%。观察组满意率为98.3%, 对照组满意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精神科护理中应用人文护理, 可明显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人文关怀,精神科,护理

参考文献

[1]伍晓凡, 刘立志, 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3 (4) :73-74.

[2]周晓芬.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的调查及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9, 12 (2) :67-68.

[3]周芙蓉, 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0 (3) :111-113.

[4]王秀云, 许丛芳, 许丽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3.29 (3) :441-442.

上一篇:文明青少年申报材料下一篇:后夜祭COSPLAY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