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023-01-20

第一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归纳小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总结和归纳

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价格 1) 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统一体) 含义: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性质:具有“幽灵般的对象性”。

作用:价值是商品能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的基础。  使用价值:

含义: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决定因素:商品的自然属性。  交换价值:

含义: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表现形式: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

决定理论:商品效用论、供求决定论  统一性:

a)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b) 商品必须有价值 c) 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 矛盾性:

a)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通过交换体现) b)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的范畴。

c)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价值:  联系:

a)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c) 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 含义:一种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b)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 抽象劳动(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

a) 含义:同一种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人与人的关系)

 商品的交换本质上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  统一性:

a)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体。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 矛盾性: 在交换中得到解决 3)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一定的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具体劳动  简单劳动(基础)和复杂劳动  商品拜物教

a) 根本来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4)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 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发展阶段: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一面镜子) b)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多面镜子) c) 一般价值形式(多种商品,一面镜子) d) 货币形式 (所有商品,公用镜子) 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a)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 b)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材料; c)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材料。  货币形式的意义:

a)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

b)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了两极:一级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转化为价值(货币);另一级是货币,它们直接以价值化身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  货币的本质:

作为商品,货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不是普通商品【双重使用价值】,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方面作为商品,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使用价值,即与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 货币的特点: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直接代表价值而存在,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

 货币的五大职能【马克斯眼中】

a) 价值尺度 i. ii. 原因:本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物价稳定时,不会被觉察。

物价波动加大时,会表现出来。】

【商品内在价值越高,价格越高

正比】 iii.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 形成手段:价值尺度是自发形成的【人类长期的大量的实践中产生】;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强制规定并实施的。【通货发行权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央行】  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在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价值并使其转化为价格;价格标准则在于计量货币材料本身的数量,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 变化规律: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b) 流通手段【前两个决定是否成为货币】 i. ii. 含义

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 纸币是否有价值?

不认为有价值。纸币是在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价值符号而存在。 c) 贮藏手段 i. 含义: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充当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贵金属条块。) d) 支付手段 i. 含义: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使用价值已经发生转移、让渡时,价格并没有发生让渡,被放置到未来的某个时间。交割(赊账) 延期支付】 ii. 作用结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含了扩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e) 世界货币 i. ii. 货币超越了国界在国际经济中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

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 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外商品;

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职能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进程。

5) 价值规律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 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a)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即配置社会资源。

b)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内容: c)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和局限性,但是如果在应用时应该顺势而变,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

第二篇: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 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深圳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3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工友、农友和其他任何一个略有良知的朋友闻此噩耗,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无不感到心惊肉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以来,深圳富士康在众目睽睽之下接二连三刷新员工跳楼纪录,必有其不可告人的企业“黑幕”。

富士康在我国台湾被称为鸿海集团,1988年投资祖国大陆,是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连续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200

5、2006年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多年来集团杰出的营运成绩和扎根大陆、深耕科技的投资策略,深为国家与地方领导肯定: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瑞环、李长春、

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集团视察,给集团“扎根中国,运筹全球”以巨力支持。只是显得另类的是,以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规模、企业名气、企业实力,员工的收入居然还只能无限接近最低收入线。当然,这与富士康"代加工大王"的企业定位有关,富士康为国际很多知名电子品牌生产产品,但它从来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出厂后,被贴上惠普、苹果等著名品牌后,高价卖出,而富士康没有自己的品牌价值,它所能做的只是榨取自己工厂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像建筑工地的包工头,虽然是他们带着广大的建筑农民工盖起了高楼大厦,但这些永远不属于他们,包工头们所能攫取的也只是这些最底层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说"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只有在不劳动时才感到自由,感到舒畅。这种劳动制度使人扭曲成为机器,人沦为了物。80后女孩青桐毕业后进入富士康做一名基层员,亲历过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和职场斗争,2009年辞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富士康工作期间,我也曾想自杀。"她说,自己进入富士康的第一年,每天穿着一件白白厚厚的只能看见眼睛的无尘衣,埋头工作12小时,出现一点差错,面临的是上级主管的批评,还要扣工资。工作时,有巡视人员突然出现在你背后,面无表情的看着你,吓你一大跳。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与外界是一种隔绝的状态,即使住在同一宿舍,大家也不怎么说话。那些试图或成功自杀的员工在劳资博弈中处于极端弱势地位,有时需要遵守种种不合理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规章制度,必须用透支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来换取勉强糊口的薪水,不少时候还被克扣拖欠。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主眼里,他们和冰冷的机器设备别无二致,都是换取利润的工具,都叫成本。在泰罗制的劳动过程中,人被异化为兽,这样的劳动活动被异化为痛苦的折磨,幸福指数几乎为零。连以后一月为主管的青桐姑娘就几乎自杀,更何况挣扎在一线的工人呢?难怪当青桐的自传体小说《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一书刚上市就反映强烈。

一个员工跳楼,可能是个体的原因,如果连续有员工跳楼,那么显然富士康有问题。富士康的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力,必须认识到,新一代打工者和他们的前辈不一样了。虽然报酬是重要的考量,但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再只满足于报酬,他们更关心发展空间和人的自由与尊严。上升通道被堵塞,对未来的想象被挤压,头顶看得见而冲不破“玻璃天花板”,就会产生形而上的绝望。前员工马丽群,有一个特别身份,她是今年1月富士康跳楼员工马向前的姐姐。马丽群介绍:"我们的基层员工很辛苦,每天就像机器一样做来做去,可以说被训练成了一台机器。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不尊重我们员工的自尊心。有的时间,说不好就骂,有时候骂你都很正常。"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富士康基层员工的生存境况。据称,富士康十分重视成本控制。2008年,深圳市把最低工资标准从750元增长到900元,这就让富士康感到受不了。为此,特地把手机生产基地转移到河北廊坊等地区。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

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趋势,我们不得不过早的作好就业规划。或许你想过进入外企或国企,每月领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资,对外称这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或许你已将目光投向海外,指望着出国深造,做一个海归或争取一张绿卡;或许你下决心自主创业,创办自己的公司。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我们将在自己的公司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让我们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会领着满意的工资,多年以后甚至可能在公司有自己的团队,在某些方面不可替代,但却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者这一角色。随着科学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我们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我们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领着工资,却也在无偿地为公司创造着不可计数的剩余价值。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真正价值,不能被职位和工资衡量。或许我们中有少数会坚持自主创业,扮演剥削者的角色,这也是摆脱被剥削身份的有效途径,自主创业的成功无疑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吸取富士康现象的教训,我们不应被利润蒙蔽良心,忽视员工的感受,无论在何时何地凝聚力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有理想有目标的新一代青年,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残酷地摆在眼前,如果不能适应就应该尝试着去改变,这个时代,还不需要我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反抗去斥责。面对多变的社会,我们应保持思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指导实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第三篇: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何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而富士康现象,不久前,已经弄得沸沸扬扬。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1、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警方调查,马向前系“生前高坠死亡”。

2、2010年3月11日晚9时30分,富士康龙华基地一名20多岁 的李姓男工在生活区C2宿舍楼5楼坠亡,原因疑为过年加班费被盗,一时想不开而轻生,对员工自杀的原因,富士康公司仍未表态。

3、2010年3月17日上午8时,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田姓女子从宿舍楼跳下摔伤,其本人表示跳楼原因为“活着 太累”。

4、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5、 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6、2010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同时当天租住在观澜樟阁村的一位22岁湖北籍富士康男员工被和他一起住的父母发现不省人事,后抢救无效死亡。

7、2010年5月6日,龙华厂区男工卢新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24岁。

8、2010年5月11日,24岁的河南许昌姑娘祝晨明在宝安区龙华街道水斗富豪新村11巷某栋住宅楼9楼楼顶跳楼自杀身亡

8跳,9跳,10跳,11跳,12跳,13跳。。。。 富士康中,这么多人跳楼,难道其中的原因不值得人们深思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富士康高强度且十分枯燥的工作与实际上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即资本家大幅度的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所导致的。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

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

当然,资本家只有靠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才能更好的创造利润,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将剩余价值转换为资金保证有商品再次投入生产,也要拿来支付国家的税收。而且,资本家自己提供了生产资料,也应该获得收益。但是,看看富士康的工人们,好多人,都是抱着来城市发展,光宗耀主的信念来到城市打工,都是为了攒点钱给孩子上学,攒点钱回家过年。但是,要知道,富士康可是在城市里的,城市里的物价水平,可是十分的高的,1000多元的收入,完全不够支付正常的衣食住行,好不容易攒了点钱,过年了,回家,买张火车票,就能把全部积蓄用完。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枯燥的工作,来自家里的压力,平时时间都放在加班上,诸多诸多的烦恼,都没处发泄。大概只能用鲁迅的话来形容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富士康的资本家们,你们应该多为正在生产线上流着汗,不停工作的工人想想,他们也是人,他们还在为孩子的学费,自己的晚餐担忧,你们难道就忍心这样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么?试想一下,如果换成是你们,每天10小时做着重复的单调的无味的工作,每个月得到的工资只够支付基本的生活支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换来的只是一张火车票的钱,家里还有孩子在等钱上学,你们受得了么?是的,不榨取剩余价值,企业将无法发展,但是,应该多为他们想想,适当的涨涨薪金,适当的多组织些活动,放松工人们的心情,而不是增加他们的加班时间!虽然你们开出的待遇,在如今求职如此困难的社会中,还是能吸引好多的应聘者前来,但是,如果不改变你们榨取剩余价值的尺度,第20跳,第30跳,还是会相继出现的,即使那十几跳无法拖垮你们的公司,但是,看到那一张张血淋淋的照片,看到他们的亲人伤心欲绝的表情,你们能心安么?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2、腾讯网:http://finance.qq.com/a/20101011/005584.htm 给工人们多一点关爱,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篇:【马克思论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去年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6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上下为之震惊,而这也引起了社会对于这个知名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富士康虽贵为全球500强的制造企业,但从供应链上创造的利润是零或零下,因为所有的物料都是对方指定的,用工量包括生产线上用多少工人,检修工有多少,都会在合同里做明确的指示,客户只是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的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所以富士康的利润来源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类似抽人头税,员工流动越快,人头越多,利润越高,如同券商,客户的股票换手率、成交量越大,利润越高。这是富士康与中国目前普遍的代工企业最本质的区别。更狠的是这个人头税或交易费还不是固定的,因此压榨员工便是富士康的第一要义。 在这样的现象背后,影藏了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深思。 由于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其在经济学上的地位很高。所以在这里我想简单的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阐述一下富士康现象。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

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

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

富士康的员工跳楼,是因为受到繁重的工作的压迫,这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表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后者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资本家根据工人的劳动特点以提高劳动强度和长度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无非是员工们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待遇不能相适应,也就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富士康近期也进行了两次工资上调,方才勉强压制下连环跳的现象,也可见之前富士康员工待遇的不合理程度。

以上是从资本的生产与剩余价值观点对富士康“连环跳”事件的分析。总而言之,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过程中,应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尽可能避免富士康“连环跳”及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五篇: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页 学校概况 电大动态 教学教务 电子学报 教学平台 网上图书 电子公务 继续教育 ENGLISH 2011年3月13日12:5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0期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

魏瑞盈 马 雪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264025)

摘 要: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 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 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个体本质 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10)09-0109-02

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

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 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马克思接着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 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 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 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①人的“类生活”和“类特性”的提出,进一步表 明 马克思是把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自然界其它生物做了类间区别的。这里说的“自由的自 觉的活动”即劳动。所谓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是主 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和规律性认识而进行的物质活动。这种 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劳动。劳动导致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分离,使 人突破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限定,创造了一个属人的新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 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它的直接目的是进行物质生产,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劳动是人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推动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直 立行走、手脚分工、人脑的形成以至制造工具、抽象思维和语言,这些人类特有的标志都是 人类祖先的动物本能活动向人类劳动转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劳动的发展中进一步完 善的。因此,恩格斯指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实践是人 与动物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人与动物有很多区别 ,如人有自我意识 ,动物没自我意识;人 有宗教信仰 ,动物没宗教信仰;人用文字符号 ,动物不会用文字符号等 ,但这都不是人区别 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说 :“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使 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在于它们的思想,而是在于他们生产自己所必须 的生活资料。”人与动物的区别说到底是根源于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动物只能直 接用它的自然生理器官 ,如牙齿、舌头、肢体等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或其他物质资 料 ,动物适应自然环境主要靠它们的自然器官即生理结构的变化。人则不同 ,人是生产劳动 者 ,能够凭借自己制造的工具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形态和生存的自然环境 ,以满足自己的生活 需要 ,适合自己的生存。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 ,主要不是靠自身生理结构的变化 ,而是靠生 产工具的变化。

第二、劳动实践是人的全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劳动 不只意味着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也因为劳动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 不仅不断生产人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也同时不断生产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整个 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黑格尔 《现象学 》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 ,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

,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 ,因而 ,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 , 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劳动创造人和人类历史以及劳 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又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 克思则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人类及其历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劳动是“一 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忽略的事实, ,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马克思、 恩格斯正是从劳动实践出发,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国家和革命、社会形态的演变、共产主义和全 人类解放的完整学说。也就是说,他们“在劳动的发展史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整 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乎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正因为社会实践是使人从动物上升到 人类的最重要的活动,人的语言、思维等其他社会属性也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发展,无论过 去、现在或将来,社会实践总是人类与动物生存活动方式的最根本性区别。随着人类社会发 展,无论社会关系如何复杂多样,生产关系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社会实践便成为人 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内在根据和本质属性。 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个体本质 

指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仅仅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物和动物的不同。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 个层次上,他所关心的不只是人和动物的不同,还有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的不同。在《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讲的人是“单个人”,也就是个人,讲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区别,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对每一个人而言,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独一无二 的,对于不同时代的人而言是这样的,对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人而言亦是如此。即使是同一历 史时期、同一地区、同一家庭的不同个体,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也是有差异的。

所谓从“现实性上”去理解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应当从社会关系的具 体表现,即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规定;其实社会关系,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与人与人结成的关系。②这就是说,人性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另外社会关系是纷纭复杂 、 多种多样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民族关系……都是社会 关于人的本质决不归结于其中某一具体形式,尽管它可能从形式中表现出来;人的本质只能从 它们 的“总和”中去寻找开某一具体社会关系,或者说,从这一切关系的“总和”看,社会关系,就 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内在联系。

把人当作社会的人,把人性归结为人的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旧人性论的巨大 变革。马克思主张从人的社会属性中去找人的本质。反对把社会意识当作人的本质。马克思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既同把人性归结为自然属性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同把人性 归结为某种社会意识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社会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以社会关系为其 本性的人,就是一种最基本、最单纯的社会存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一论述并非是给人的本 质下定义,而是说明人的本质存在的客观基础和研究人的本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必须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因为它并不直接指出人“是什么”,而是指出人“怎样”、“如 何”才成其为人和我们“怎样”才能把握人。 

三、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 ,并统一于人的需要 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

,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 不是唯一的 ,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 (两 性关系、交换、分工 ) ,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简单地说 ,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 本质 (本性 )。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必然性 ”,人的生命活动总是从需要开始。人通过意 识的作用 ,对需要形成一定的欲求、动机和目的 ,引导自己去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人的实 践活动一方面不断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保证人的生命活动的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使人不 断地产生新的需要 ,丰富和深化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容 ,所以说 ,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 根据和存在方式。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统一于人的需要。马克思曾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惟 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 ,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③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命的维持和 再 生产的需要,必须不断地从事生产劳动,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 住以及其他东西”,人们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正是由于 人的各种需要才推动人类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生产实践 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 ,人们的社会关 系一经形成 ,又反过来使人的需要具有了社会性 ,并促进了社会需要的发展。可见 ,人的需 要是人的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内在动因 ,是把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贯穿并统一起来 的纽带。

综上所述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 ,综合考察了与人的两种存在 形态 ,即类存在和个体存在相应的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 ,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以人的 需要为基础的人的类本质 ——“自由自觉的劳动”和个体本质 ——“社会关系的总和”的 辩证统一。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刘轶飚,潘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6). [5]付俊亚.对马克思关于人本质问题的再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08,(7).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 魏瑞盈(1985~),女,山东青州人,山东烟台鲁东大学政法学院08级硕士研究 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雪(1985~),女,山 西长治人,山东烟台鲁东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与实践。

------------------ 2 [吉ICP备 05002017]

上一篇:煤矿风险分级管控培训下一篇:蒙克油画作品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