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尾事故责任认定

2024-04-14

追尾事故责任认定(共8篇)

篇1:追尾事故责任认定

本文转自杭州交通事故赔偿网

追尾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本文转自

1、后车撞行驶中的前车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后车承担全部责任;

2、夜间前车没有尾灯,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3、前车在道路上停车后未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设置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4、前车在道路上停车后按规定开启了危险报警闪光灯并设置了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后车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5、前车超长且未按规定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6、前车倒车或溜车撞后车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篇2:追尾事故责任认定

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高速公路交通堵塞,在交警尚未到达现场时,后续车辆在现场后方的所有路面上,三、四排车辆并排停放。这时候,道路完全没有了通行效率,车辆通行的“冲突点”大大增加,由于“高速行驶”,车辆的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再往后的车辆在驶近这些车辆时,由于路面全部堵塞,没有可供通行的路面,驾驶人稍微犹豫,就有可能造成连续性的追尾事故,严重时会伴随着人员伤亡。

高速公路的行车环境大大优于地方公路,车辆行驶速度远远高于地方公路。车辆高速行驶中与停止车辆碰撞的追尾交通事故就成为高速公路上的一类损失惨重,非常典型的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配套的法规、规章实施以前,《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六)除遇障碍、发生故障等必须停车的情况外,不准随意停车、停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货物”。在事故发生后许多(前车)当事人为自己辩解:“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我一看,过不去了,就停在行车道(超车道)上”。由于这些车辆在行车道上停车的理由都不是“随意”的`,所以,据此认定“随意”停车者事故责任的操作性比较差。

为了公正、公平地认定这些事故责任,通常使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机动车因故障、事故等原因不能离开行车道或者在路肩上停车时,驾驶员必须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行驶方向的后方一百米处设置故障车警告标志,夜间还须同时开启示宽灯和尾灯。驾驶员和乘车人必须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紧急停车带内,并立即报告交通警察”的规定,追究前方停车“未依法扩大示警范围”的交通事故责任。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将“机动车因故障、事故”和其他原因不能离开行车道或者在路肩上停车时的情况在一条中规定,比较笼统,在实践中时常出现争议,矛盾激烈时,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诉讼。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实施后,这样的事故如何认定呢?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八条一款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应当按照本法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办理;但是,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第五十二条“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了“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的法律义务,明确了只有在车辆“难以移动”时,才可以在停车位置停留。同时,将故障车警告标志的摆放位置从“来车方向的一百米处”提高到“一百五十米以外”,提高了“扩大示警距离”的要求。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本条第一项明确规定了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不得在车道内停车。进一步提高了正常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停车要求,作出了正常车辆不得在高速公路行车道上停车的规定。

从以上得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停车行为要求更高。表现为:

1、正常的车辆

(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一款)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在车道内停车。

2、发生故障后,能够移动的车辆

(法第五十二条)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

3、发生故障后,难以移动的车辆

(法第五十二条)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

4、扩大示警范围

(法第六十八条一款)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应当按照本法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办理;但是,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原则“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在本条中明确了现行的交通事故认定原则。现行法认定交通事故的原则与旧法一致,仅仅是扩大了内涵,融进了“交通意外”。

这一类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在新法实施前后是一样的。但是,在新法中,这种“过错的严重程度”却是大大提高了。在这一类交通事故处理中,我们必须严格把握法律规定的本意,才能够准确作好这一类交通事故的认定工作。

以上观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9-29

作者:山西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高速公路支队十大队 邵军

篇3:追尾事故责任认定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期。高铁运输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铁运输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 技术上还不够成熟, 管理上也处于摸索阶段, 所以导致近一段时间事故接连发生, 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么, 在发生了诸如温州动车追尾此类的事故后, 应该如何进行民事赔偿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从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适用的法律依据、归责原则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

事故发生后, 根据媒体的报道, 开始认为是雷击造成的, 后来更正为信号灯设备存在缺陷。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事故, 都应该由铁路部门承担赔偿责任,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旅客购票的行为便是与铁路运输企业之间订立了铁路旅客运输合同, 形成了铁路旅客运输合同法律关系, 因此双方当事人应按照该合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铁路部门有将旅客安全运送到目的地的义务, 在此途中如果发生旅客人身伤亡事故, 说明铁路部门没有完全履行义务,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应该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安全保障义务也是铁路运输企业在运送旅客过程中应尽的法定义务, 若是因为其装备设施、服务管理等原因未尽到此义务导致旅客人身损害的, 其就会因违反属于一般法定义务的安全保障义务而构成侵权责任。很显然, 本次事故同时也构成了侵权责任事故, 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发生竞合的情况下, 旅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行使选择权, 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承担侵权责任。

二、民事赔偿适用的法律依据

在此次事故中, 民事赔偿适用的法律依据如何, 关系到每个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切身利益。

有人认为, 根据《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 事故造成铁路旅客人身伤亡和自带行李损失的, 铁路运输企业对每名铁路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15万元, 对每名铁路旅客自带行李损失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2000元。也就是说, 每名旅客最高可得到15万元的赔偿。当然, 铁路运输企业和旅客也可以书面约定高于此赔偿责任限额。也有人认为, 如果追究侵权责任, 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那么, 此次事故到底是适用专业领域的相关条例还是《侵权责任法》呢?对此, 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的关注, 也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热议。

笔者以为, 应当以《侵权责任法》为依据来确定侵权赔偿责任。理由如下:首先, 在铁路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中, 《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属于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而《侵权责任法》《合同法》《铁路法》属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属于上位法。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我国的法律适用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因此, 铁路运输企业在运送旅客过程中出现旅客人身伤亡事故, 首先应适用《铁路法》这一特别法的规定, 在其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完备的, 适用一般法的规定。而恰恰在旅客伤亡赔偿的问题上, 《铁路法》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首先适用《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法律, 而不是《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 这是从法律效力的角度出发而言。另外, 从时间上看, 《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于2007年颁布实施, 《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颁布, 时间在后, 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也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而2010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下称《解释》) 的施行, 也明确了处理此类案件的依据。根据该《解释》第十二条规定, “铁路旅客运送期间发生旅客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承担违约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三百零一条、第三百零二条等规定, 确定铁路运输企业是否承担责任及责任的大小;赔偿权利人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有关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 确定铁路运输企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及责任的大小”。

三、归责原则

如上文所述, 就铁路运输人身伤亡事故而言, 受害人可以就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追究其一。不管追究何种责任,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 铁路运输企业因违反约定义务或法定义务对旅客人身损害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均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从违约责任的角度看, 《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同时, 该法第三百零二条第一款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伤亡时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铁路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也做了类似规定:“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 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人身伤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由此, 只要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违约方即应向受害方承担违约责任, 这时并不追究违约方的主观状态。因此在这一责任原则下旅客如受到人身损害, 只要证明损害事实的存在即可获得赔偿。除非铁路承运人能举证证明其具有法定的免责事由, 否则不能免除其违约责任。而从侵权责任的角度看, 高铁运输事故应当属于《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所规定的“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所引发的“高度危险责任”, 依据该条规定, 只有在证明“损害是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情况下, 加害人方可被免责。由此可见, 此类责任毫无疑问属于《侵权责任法》第七条所规定的无过错责任。而在“温州高铁事故”中, 依据目前所公布的信息, 开始说是雷击造成的, 后来更正为信号灯设备存在缺陷, 不管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都不能归结为纯粹的不可抗力。同时, 损害也不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因此铁路运行方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四、关于赔偿的标准

根据媒体的报道, 此次事故遇难人员赔偿救助标准起初定为50万元, 后改为91.5万元。那么, 对此次事故中所有遇难人员的赔偿数额均为91.5万元是否合理, 是否就体现了以前《侵权责任法》颁布时热炒过的“同命同价”原则呢?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 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该规定就是被称为“同命同价赔偿原则”的死亡赔偿条款。而在此之前, 就死亡赔偿金的问题我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切实可行的法律规定, 法律法规彼此相互矛盾, 计算死亡赔偿金往往因为死者城乡身份、收入高低、地区差异和其他因素的不同而相差数倍, 不时引发“同命不同价”的争论。有关专家表示, 这一新增条款展现了权利的平等、生命的尊严, 体现了对生命权利的最大尊重。但实际上该规定只是针对“群死”事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此种情形下的“同命同价赔偿原则”只是死亡赔偿的一种特殊规则, 并非整个死亡赔偿领域均适用。笔者以为, 同命同价应是赔偿标准的一致性而不是数额的一致性, 即在同一事故中, 所有的遇难人员可以按同一标准计算赔偿数额, 也就是说根据原解释死亡赔偿金可以确定相同的数额, 但因为每个遇难人员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如其生前所扶养的人数不同、年龄不同, 计算出来的被扶养人生活费用不同, 另外他的生命丧失和救治过程中家属参与陪护、探视的情况不同, 计算出来的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 以及家属处理事故的误工费、交通费和住宿费也是不同的, 最后计算出来的总的赔偿金额应当是不同的。因此, 用相同的赔偿数额来对待此次事故中的所有遇难者, 笔者以为并不妥当。且由于该法中的相关规定比较粗略, 容易导致司法实践部门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因为缺乏明确规定而无所适从。如该条规定的“多人”概念, 到底几人算多人, 《侵权责任法》并未明确规定, 按照一般的理解, “多人”一般指大于等于三人, 如果在同一事故中死亡两人, 能否适应该规定, 有待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另外, 在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里, 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一项没有再明确规定, 是不是意味着这一赔偿项目已经取消, 还是说扩宽死亡赔偿金的范围, 将原解释中的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一并相加, 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 如受害人有被扶养人的, 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将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但计入到底怎样理解, 是累计相加还是析出, 可谓模棱两可, 含糊不清。而从本次事故的处理来看, 采用的则是累计的方式。但仍然还有不少人认为“计入”是指从死亡赔偿金中将被扶养人生活费析出。为了避免因为理解上的误差而导致的司法裁判尺度不一的问题出现, 还需要最高法院进行进一步明确的解释。

总之, 要想促进高铁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不但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而且要注意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铁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不少事故。高铁运输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 应当由铁路运输企业依《合同法》或《侵权责任法》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 同时应根据各位受害人的具体实际情况, 可以在死亡赔偿标准相同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

关键词:高铁运输事故,人身伤亡,民事赔偿

参考文献

[1]刘莹.我国铁路旅客人身伤亡限额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 2010.

[2]人大法学院.反思与改革:动车事故的法律审视.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3636.

篇4:学生在校事故的责任认定

一日下午,某小学课间期间,学生杨某在操场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李某、王某撞倒在地,并被压在身下,造成右膑骨骨折。杨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3名学生的家长。在医院,杨某做了手术,但未住院治疗,并于10天后到校继续上课。其医疗费、交通费等已由李某、王某的监护人支付。经公安部门法医鉴定,该损害属于轻微伤。其后,杨某的家长作为代理人,以杨某因伤害造成人身损害,可能对今后生活产生影响为由,以另两个学生及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三方赔偿其误工及精神损害赔偿1万元。

案情评析

由于未成年学生彼此间的追逐、玩耍、打闹、玩笑等行为,而造成的学生身体受伤的情况,在中小学校中是比较常见、多发的。本案就是典型的由此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0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司法解释》第7条也对这一问题都做了相应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从刚才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可以总结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应当按过错责任原则确定学校责任,即学校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无过错的即无责任。关键在于对学校过错的认定上。

确定学校是否有管理职责上的过错,首先要明确学校职责的来源。学校、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负有保护的职责,是来源于《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学校并不是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学校是否尽到管理的职责,应以其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以及是否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尽到了谨慎的注意义务为判断依据。

就本案来说,未成年的学生课间追逐打闹从孩子的天性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从教育者的角度,也是正常的,不应当限制,学校未禁止学生的此类行为,并不属于管理的疏忽和过错。如果学生的玩耍在正常的范围内,只是由于偶然的和难以防范的意外而发生事故,那么学校就没有管理的过错。但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其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还是有义务制止他们明显的危险行为,比如应当禁止学生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以危险的方式游戏、以危险的手段玩笑等。如果学校、教师发现了以上情况而未及时予以制止,才能认定学校有过错应当承担责任。当然,对过错的判断难以完全客观化描述,关键还要以学校是否尽到了谨慎管理者的义务为依据,在具体的案件中应当具体地分析。

由于学生杨某的损害是轻微伤,这种情况下是否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如果构成伤残才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在本案中学生杨某所做的是伤情鉴定而不是伤残鉴定,如果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还需要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其损害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篇5: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

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将交通事故责任划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2、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3、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4、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期限的时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期限的时间: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并做出复核结论。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认可的处理办法一:行政救济途径: 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认可的处理办法二:因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在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要对其进行当庭质证,对其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向法庭提出自己对事故认定书有异议,并阐明理由,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采纳,并有权决定事故的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除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车辆的或者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以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

(2)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

(3)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4)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篇6:工伤事故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办法

一、目的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伤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工伤事故的管理和警示教育,明确工伤事故的主体责任和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凡在公司内发生的工伤事故,其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凡在公司外发生的工伤事故,按照国家新《工伤保险条例》及上级、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法规规定进行认定和责任界定。

三、管理责任

1、公司对全体职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即按照上级市、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规定,积极为职工办理和缴纳工伤保险金,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公司企业管理部具体负责各类工伤事故的认定申请、费用报销、劳动伤残能力鉴定及其他善后处理工作。

3、公司安全生产部具体负责工伤事故原因调查、责任认定与追究处理及安全警示教育等工作。

四、工伤事故处理

1、职工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发生的工伤事故后,各分厂(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组织将受伤员工送往指定医院救治(工伤治疗指定医疗单位:XX市中医院),十五分钟内向公司安全生产部、企业管理部汇报,便于做好事故报案及其他善后工作。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一小时内直接向公司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汇报。

2、工伤职工住院治疗需要陪护时,经公司企业管理部核准,由所在分厂(部门)安排指定陪人。因伤势较重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时,首先由所在医疗机构填写《工伤职工转诊审批表》,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协助办理相关转诊治疗审批手续。

3、公司安全生产部会同事故分厂(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形成书面报告报公司企业管理部及公司分管领导。

4、企业管理部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事故报告,收集其他旁证资料,作为工伤事故上报和调查依据。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5、工伤事故调查完后,由公司安全生产部根据本办法规定下发工伤事故处理通报,明确事故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五、工伤医疗及相关费用处理

1、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原则上由公司先行垫付医疗费。医疗终结后,由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向XX市社会医疗保险处申报,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统一报销。报销返还的工伤医疗费用由工伤职工本人提取后交公司财务管理部,冲抵公司垫付医疗费。

2、因工伤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职工,实行工伤医疗期,医疗期限按照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工伤医疗期内,工资按本人基本工资100%发放,其他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3、工伤职工治疗终结后,符合申报工伤伤残和劳动能力鉴定条件的,由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统一组织申报。

4、工伤造成伤残或死亡的,其有关待遇依据国家新《保险条例》及上级、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5、其他费用的处理

⑴工伤职工本人住院伙食补贴、转统筹地区以外交通、住宿费用:统一由XX市社会医疗保险处根据工伤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报销支付,公司不再承担相关费用。

⑵ 工伤职工住院期间陪护费:各分厂(车间)由工伤职工所在分厂(车间)负担,具体由公司安全生产部在审核该分厂(车间)月度工帐时扣减支付;各部门由所在部门负担,具体由公司企业管理部在核算部门月度奖金时扣减支付。陪护人员安排及费用支付标准规定如下:

①工伤职工主动提出由家属自行陪护的,按每天100元的标准支付陪护费用,其他自理。

②由公司统一安排陪护的,陪人按正常出勤对待,其中一人24小时陪护的,按2天出勤对待,另外每天给予50元的生活补助;两人各12小时陪护的,各按1.5天出勤对待,另外每人每天给予30元的生活补助,其他自理。

⑶工伤职工转往XX市以外医疗机构治疗的,公司陪护人员的交通、住宿费用按因公出差的标准由公司报销。职工家属陪护的至多报销两次单人往返车票,其他费用自理。

六、工伤事故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处理

1、对于因个人主观原因(如违章操作等)致使本人造成工伤事故的,事故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员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具体按以下规定处理:

⑴工伤医疗费用在1500元以下者(不需做工伤认定的),事故当事人罚款200元;班长、工段长(部门主管)各罚款100元。

⑵工伤医疗费用在15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事故当事人罚款500元;班长、工段长(部门主管)各罚款300元;分厂厂长(部长)罚款200元。

⑶工伤医疗费用在20000元以上,事故当事人罚款2000元;班长、工段长(部门主管)各罚款1000元;分厂厂长(部长)罚款500元。

2、对于因个人主观原因(如违章操作等)致使他人造成工伤事故的,事故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具体按以下规定处理:

⑴工伤医疗费用在1500元以下的,事故当事人罚款1000元。

⑵工伤医疗费用在15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事故当事人罚款3000元;班长、工段长(部门主管)各罚款1000元;分厂厂长(部长)罚款500元。

⑶工伤医疗费用在20000元以上,事故当事人罚款5000元;班长、工段长(部门主管)各罚款2000元;分厂厂长(部长)罚款1000元。

3、对于其他非人为主观原因造成工伤事故的,事故所在分厂(部门)承担主要责任,相应业务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责任。具体按以下规定处理:

⑴工伤职工医疗费在20000元以下的,按15--20%的比例相应扣罚事故所在分厂(部门)奖金,按5--10%的比例扣罚相应业务管理部门的奖金。

⑵工伤职工医疗费超过20000元以上的,按10--15%的比例扣罚事故所在分厂(部门)奖金,按5%的比例扣罚相应业务管理部门的奖金。

⑶以上扣罚奖金由公司安全生产部、企业管理部核算生产或部门奖金时直接扣减。

4、因不可抗力的客观原因(如地震、台风等)造成的工伤事故,责任由公司承担,不做相关处罚。

七、奖惩

1、工伤事故费用在1500元以下3起以上、1500以上20000元以下2起以下、20000元以上1起或者被国家鉴定评级1起(工残7-10级),责任分厂(部门)不享受公司年终奖励。

2、工伤事故费用在20000元以上2起以上或者被国家鉴定评级1起以上的(工残1-6级),责任分厂(部门)除不享受公司年终奖励外,并扣罚分厂厂长(部长)当年兑现的10--20%的职务系数奖金,同时作为下是否聘任的重要依据。

3、工伤职工无故拒绝治疗、检查、夸大或隐瞒重要情节影响事故调查或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或多领工伤保险待遇而损害公司利益或信誉的,公司在其工伤治愈后,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八、本办法中未予明确的,依从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及上级、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政策法规规定,其它按照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九、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解释。

篇7:事故责任认定原则(本站推荐)

一、行为责任原则

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关系的行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过错的严重程度。其中“过错的严重程度”是以“当事人的行为”为前提的。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先看“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后,确定该行为过错的严重程度”。

二、因果关系原则

1、因果关系原则

当事人存在有违法行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违法的严重程度与在事故中的作用并不成“正比”,有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违法行为很严重,但在事故中并未起作用。行为与该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加重事故后果。同样,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些违法行为也不一定是导致事故的原因。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事实上原因的检验方法,可以借鉴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采取必要条件规则。按照必要条件规则,凡构成后果发生之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事实上的原因。其检验方法有:

第一、“如果没有”检验法,即: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行为,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会发生,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没有行为或事件的出现,就不会有损害事实的发生。行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属于损害事实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行为或事件均系事实因果关系中的原因。

第二、剔除法,即:如果将行为人的行为从交通事故事实中剔除出去,事故仍会按原来的因果序列和方式发生,则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和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反之,则构成事实上原因。

第三、代换法,即:如果把行为人的行为换成一个无过错的行为,或者把他的不作为换成一个适当的作为以后,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然会发生,则行为人原来的行为就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反之则构成事实上的原因。必要条件规则最显著的缺点是“即使行为不发生,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发生,那么行为就不是结果的事实原因。”这源于由果追因的思维逻辑。

第四、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在某些情况下,运用通常的规则无法证实事实因果关系,法律规定了特殊的认定规则,这里包括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该规则要求责任人举证证明应当由其承担责任的行为或事件不是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能举证的,则认定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的规定也是采用了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认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除了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则就认为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侵权人或相关事件及行为的责任人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直接原因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损害后果发生的因素,它就构成事实上原因,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作为技术认定,应载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只是证据之一,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定直接行为人的责任,而不须考虑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人的事故责任。

三、路权原则

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原则。各行其道原则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的基本原则。在交通事故认定中如何体现各行其道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借道避让原则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参与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行其道。为了合理利用交通资源,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交通参与者可以借用非其专用的道路通行。当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除外,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交通参与者实施借道通行时,有可能与被借道路本车道的参与者产生冲突点,为保证安全,必须明确谁有义务主动防止冲突的发生。借道避让原则在调整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认定中仍应起到规范性作用。

2、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

既然确定了借道避让原则,对此类事故的认定思路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即借道通行者应较本道通行者承担更多的安全义务。但此原则存在特殊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行横道是保护行人横过道路的通行区域,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负有避让行人的义务。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段横过机动车道时,虽属借道通行,但在此情况,机动车有避让行人的义务,同时行人也有确保安全的义务。这是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的特殊通行规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重点保护弱者的特点。

四、安全原则

1、合理避让原则。

交通事故的形态千变万化,事故原因多种多样,交通参与者在享受通行权利的同时,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权,必须做到合理避让,主动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应怎样分析双方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责任的划分,先确定一方已违反了通行规定,后分析另一方如何处置,再以事故发生时双方是否尽到了安全义务来衡量双方行为的作用并划分责任。

第一、一方存在过错,其行为影响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这是运用合理避让原则的基本条件,如果一方没有过错或即使有过错但行为没有影响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则不适用此原则。

第二、被妨碍安全一方应该发现危险的存在却未发现。未尽到符合其交通参与者身份的一般注意义务为标准,在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能够发现危险存在的,视为应当发现,反之视为不应当发现。

第三、被妨碍一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义务能够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但没有采取或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被妨碍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义务要求,能够采取正确措施而没有采取的,则适用本原则,反之不适用。

第四、被妨碍方虽有条件采取措施避让妨碍方,但其所采取的措施不妨碍第三方的交通安全,如果会对正常参与交通的第三方产生危险的,不适用本原则。一般来说,以各行其道原则划分事故责任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此类事故的路面痕迹及车辆停放位置通常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的行为。而根据合理避让原则,直接证据取证比较困难。虽然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权案件,但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存在着不同,交通事故多在动态运行中发生,交通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强,为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建立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用合理避让原则划分交通事故责任有其合理性。

2、合理操作原则。

合理操作原则为: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应主动杜绝一些法律法规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险隐患的行为。如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应负事故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首先,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一些习惯存在着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而法律不可能列举在参与交通时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对全部交通行为做出无遗漏的规定。在法律实施后,社会上会出现新的事物参与到道路交通运行中,这些新事物也许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适用合理操作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应着重考虑“虽未违法,但存在交通过错”的行为。

五、结果责任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虽未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加重了事故后果,应负事故责任,即结果责任原则。确定该原则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认定的客观性。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为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两种,这两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结果。严格来说,这两类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区别。发生原因是主动打破交通平衡环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动性。结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结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动性。这两类原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时一种原因既含有发生因素也含有结果因素。比如,货车超载运输硫酸,车辆在转弯时,驾驶员因车辆超载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车辆占用对向车道,与对向车辆碰撞,此时超载表现为发生原因。由于车辆超载,捆绑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后摔裂,硫酸泄露腐蚀车辆和路面,超载在此表现为结果原因。一般认为,发生原因的作用大于结果原因,但]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交通事故认定是全面、客观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术认定,应该客观、科学、公正地表述事故成因。作为证据,当事人的过错客观地造成了事故后果或是造成后果的原因之一,有过错的当事人就应该负事故责任。

第二、增强交通参与者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交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交通参与者是其中的子系统,为了维护大系统的正常运转,子系统必须要正常运转,这要求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任何一个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存在影响交通环境正常运转和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参与交通时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对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违法行为是加大事故后果原因的违法者认定事故责任是非常必要的。

处理事故请拨: 1718016638

处理事故请拨:1718015569

篇8:谈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一、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在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的认识上民间常有如下三种观点:

1、是一种“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

认为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学习, 由学校负责管理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家长对子女的监护责任自然就转移到了学校。

2、是一种“合同”关系。

认为学生交纳学费到学校学习, 学校则应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 应是一种“合约”。

3、是一种“教育”关系。

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有“学校负有的教育、管理、保护学生方面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

以上三种关系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个人认为“监护与被监护”关系的观点不对, “合同”关系、“教育”关系的观点片面。而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一种“教育+合同”的关系。因为:

1、监护权是一种身份权, 具有人身特殊性, 一般不能随意变更和让与。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 单位能够成为监护人的, 应当是未成年学生父母的单位或未成年学生住所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 不包括学校。虽然监护职责可以通过监护人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 但不等于学生家长将学生送至学校学习, 家长的监护职责就自然地转给学校。这种自然转移应当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而不是推定。因此学校和学生不是监护和被监护关系。

2、学校是履行教育义务的教育部门, 无论是学生交纳学费或者国家义务教育, 学校均负有教书育人的法定义务。因此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具有教育内容的合同关系。基于教育合同基础, 学校便有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安全保护的附随义务。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

所谓的校园伤害事故, 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所发生的造成在校生人身权受到损害, 导致其受伤、残疾或死亡的人身伤害事故。

校园伤害事故既是一个时间概念, 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其特征是“五个特定”, 既:主体特定, 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地点特定, 学生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在学校园内及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特定场所。时间特定, 学生受损害是发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期间。主观特定, 学生受损害的主观愿望是意外。结果特定, 指身体的直接创伤或死亡, 不包括仅仅是精神上的伤害。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 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 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 不应属于学生伤害事故范畴。另外, 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 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以及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学生人身损害事故, 均不属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三、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损害赔偿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是损害赔偿理论的核心, 也是处理赔偿纠纷的基本准则, 所以准确把握归责原则对于人民法院正确处理赔偿案件, 提高司法实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理论, 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主要是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强调的是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前提必须是存在过错, 没有过错即不承担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只仅需证明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可确定其承担民事责任, 不需要考虑行为人主观的过错与否。对该类方式的责任承担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公平责任原则是在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或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 为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所作的责任承担方式。

我认为:由于法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中没有包含校园伤害事故, 因此该事故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次, 作为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学校区别于企业公司法人, 对学校施以过重的责任, 会使得学校无法积极主动地开展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活动, 学生也就难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广大学生的利益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一味强调适用公平原则将会加重学校的负担, 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依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学校能够举证证明自己已经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 证明其无过错就该免除责任。如果学校未尽相当注意义务, 则具有过错, 依法对损害后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摘要: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往往给学校造成很大压力, 处理好这类事故的关键是要定位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以及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问题。

上一篇:看着我逃跑看着我回来的优美散文下一篇:十全大补汤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