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过错责任

2022-07-24

第一篇:医疗事故过错责任

医疗过错鉴定举证责任

医疗过错鉴定举证责任从法医学鉴定理论与实务的角度,通过对“医患双方就某一有争议的具体医疗行为与治疗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评定过程,探讨医学科学内在规律的认识,合理确定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法院鉴定机构为审判业务和社会稳定提供技术保障的职能作用,医疗过错鉴定举证责任。

医疗机构与就医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医疗纠纷案件,不断见诸报端,诉诸法院,成为近年来社会的关注焦点、媒体炒作的热点和人民法院案件审理的难点。其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医患纠纷范畴。医院不得不频频应对法律诉讼,影响了正常的临床医疗与行政管理,法院受理后又可能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和审判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各级、各类医院而言,如何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医疗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社会作用;对人民法院而言,如何作到在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权利的同时,尊重医学内在的科学规律,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兼顾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是医疗机构和人民法院目前共同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这一践行司法为民思想重大举措的出台,提醒当事人慎重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避免因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不当而产生不利的裁判后果。无疑对因“医患纠纷”提起诉讼和“医疗过错责任鉴定”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室多年从事组织“医疗纠纷过错责任认定”的鉴定活动,深知鉴定结论在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审理中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法医学鉴定理论与实务的角度,通过对“医患双方就某一有争议的具体医疗行为与治疗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评定过程,探讨医学科学的内在规律,提醒患者方就医时的医疗风险意识和纠纷发生后的诉讼风险意识,增强医疗机构方施诊时的注意义务和纠纷发生后的举证意识,同时希望更好地发挥法院鉴定机构为审判业务和社会稳定提供技术保障的职能作用。

一、医学科学内在规律的认识

用法律手段处理医患纠纷的目的是实现医患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而不是用法律调整医患之间的自然关系,鉴定材料《医疗过错鉴定举证责任》。换言之,不能用法律去解释或解决本属于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上的问题。

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承办人的观念中交织着法律概念与医学概念,而前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要区分法律与医学两个概念,就必须把握客观事物外观与内质的区别,不能把某些行为外观的相似性理解为内容性质的相同性。这也是“医疗过错责任鉴定”活动组织者必须明了的问题。

医学是研究人类疾病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规律的应用科学。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纷繁复杂的发生原因将动态地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任何疾病都有其起并发展、结局的内在规律,但诸多偶然、突发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出现多种意外和并发症,现代医学是难以完全预料、掌握和驾驭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复杂多变的规律。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是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疾病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不少疾病又会被重新发现和认识,至今世界上仍存在着并且不断出现若干人类目前无法认识、无法治愈的疾玻医疗行为只是对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干预,力图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应当承认,医疗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准则是在决定医疗措施之前先“权衡得失”,患者获益必须显著大于因治疗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应以最小的医疗损害换取患者最大限度的康复。但更应当正视和承认,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是科学性和局限性的矛盾结合,各项医疗措施(包括手术及特殊检查)都有可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风险,即在解除病人痛苦、恢复机体健康的同时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后果,而且这种双重效应是伴随每一项医疗行为而存在的。即使目前认为比较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由于诸多主、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的运用当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难以预料的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即便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仍然无法阻止和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何况还有很多的医学未知领域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人类的认识水平、识别技术和控制手段始终与疾病的发展存在着差距,故而医学科学具有高深、复杂、未知领域多、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反映到医疗服务行业即为高度专业性与高度风险性,也就决定了医疗纠纷事件责任认定和调查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因此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比其它服务行业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病员的个体差异及就医时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疾病笃重程度,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临床处置经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医院的设备条件、检测手段的先进程度等等,对治疗后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绝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医,本身就是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或是某种原因、意外事故等等接受治疗或抢救的,是

第二篇:天津市道路交通事故过错责任认定标准

为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公正、公开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准确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过错责任,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结合本市处理交通事故的实践,制定本标准。

一、本标准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

二、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道路内发生的交通事故。车辆在道路外发生的事故,参照本标准认定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交通意外不适用本标准。

三、本标准适用原则

3.1、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过错责任,应当在事实基本清楚,相关证据基本查明当事人有过错,且过错与交通事故后果具有因果关系。

3.2、当事人具有交通违法行为,但不是导致交通事故形成原因的,其交通违法行为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罚,不认定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3.3、尊重交通参与者合法、平等使用道路权利。侵犯他人道路通行权、优先通行权的,为认定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的首要因素。

四、本标准适用规则

4.1、一方当事人具有本标准情形,另一方当事人没有引发交通事故过错的,不论分值多少,均负全部责任。

4.2、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具有本标准情形的,按计算分值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大的负主要责任,分值小的负次要责任。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具有同一档次的分值,或各方当事人的分值相差10个百分点以内的,负同等责任。

4.3、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时,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不认定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4.4、未造成人员伤亡,车辆碰损单车在2000元以下的事故,适用简易程序现场快速处理。

应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的,交通警察责令其撤离,并对当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4.5、遇有本标准未列举情形的交通事故,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专门机构集体研究,可不适用本标准确认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4.6、本标准在实施中,需做出个别分值调整的,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市公安局予以公告。

4.7、本标准自公布之日实施。实施前已认定事故当事人过错责任的,不适用该标准。尚未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的,适用该标准确认当事人事故过错责任。

五、事故过错责任认定标准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的标准为:

5.1.1 前方机动车驾驶人具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酒后、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明知安全装置不全、安全机件失灵或拼装、报废、未领取号牌的车辆、严重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但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状态,夜间车辆后示宽灯、制动灯光处于正常开启状态,后方机动车追尾撞击前方车辆的,后方机动车驾驶人负全部过错责任;

5.1.2 后方机动车驾驶人具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酒后、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明知安全装置不全、安全机件失灵或拼装、报废机动车辆、严重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追尾撞击前方机动车,前方车辆逃逸的,后方机动车驾驶人负主要过错责任;

5.1.3 一方逆行,另一方具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酒后、服用国家管制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明知安全装置不全、安全机件失灵或拼装、报废、未领取号牌的车辆、严重超载等行为之一的,逆行一方负主要过错责任;

5.1.4 车辆、行人在有轨电车专用道内与有轨电车发生碰撞,有轨电车事先已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车辆、行人一方负全部过错责任;

5.1.5 无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车辆未让有轨电车先行,有轨电车已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车辆一方负全部过错责任。

5.1.6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与事故具有因果关联的过错的,除本款第2项规定的情形外,逃逸方承担主要责任。

(二)、有下例情形之一,在依分值确定事故过错责任的基础上,加重一档事故过错责任,已负主要或全部责任的不再加重事故过错责任:

5.2.1 撞击即将驶出路口的左侧驶来的机动车的;

5.2.2 撞击转弯后即将驶出路口的机动车的;

5.2.3 未履行安全义务,主动撞击他方,对产生事故后果作用较大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10分;

5.3.1 驾驶车辆违反右侧通行的;

5.3.2 车辆、行人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未遵守交通信号灯指示的;

5.3.3 驾驶的机动车安全机件失效的;

5.3.4 未依法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

5.3.5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5.3.6 驾驶已经报废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

5.3.7 驾驶拼装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

5.3.8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路口没有停车瞭望,让右侧来车先行的;

5.3.9 进入环形路口,未让已在路口内的机动车先行的;

5.3.10 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超越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

5.3.11 驾驶机动车超过规定速度百分之五十的;

5.3.12 机动车倒车与车后的其他车辆、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

5.3.13 通过没有方向指示灯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未让直行的车辆和行人先行;

5.3.14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的机动车未让左转弯的车辆先行;

5.3.15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未让直行的车辆先行;

5.3.16 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路口未让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的;

5.3.17 驾驶机动车驶入非机动车道,刮碰同方向行驶非机动车的;

5.3.18驾驶机动车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与相对方向来车,未减速靠右行驶的;

5.3.19驾驶非机动车超越同向行驶的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5.3.20违反禁止性交通标志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6分;

5.4.1 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品驾驶机动车的;

5.4.2 驾驶未领取号牌,安全技术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上路行驶的;

5.4.3 同车道前车正在左转弯、掉头时超车的;

5.4.4 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超车的;

5.4.5 驾驶车辆未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5.4.6 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窄桥、弯道、陡坡、隧道、人行横道、市区交通流量大的路段超车的;

5.4.7 超车时违反规定行驶的;

5.4.8 在有禁止掉头、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掉头、左转弯的;

5.4.9 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单行路、桥梁、急弯、陡坡或者隧道中倒车的;

5.4.10 变更车道影响相关车道内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5.4.11 未按准驾车型驾驶机动车的;

5.4.12 开关车门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5.4.13 未停车让行盲人、行走不便的残疾人、孕妇、老年人或者儿童的;

5.4.14 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的;

5.4.15 同车道后车未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的;

5.4.16 行经人行横道未减速、停车让行人通行的;

5.4.

17、红灯亮时,右转弯的车辆妨碍被放行车辆、行人通行的;

5.4.

18、客运车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

十、货运车超载百分之三十的;

5.4.

19、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行驶的;

5.4.20、在没有道路中心线或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超速行驶的;

5.4.

21、掉头、转弯、下陡坡时超速行驶的;

5.4.

22、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超速行驶的;

5.4.

23、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超速行驶的;

5.4.

24、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时超速行驶的;

5.4.

25、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时超速行驶的;

5.4.

26、机动车超过规定速度驶入路口的;

5.4.

27、机动车借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驶超过规定速度的;

5.4.

28、在划有导向车道的路口,未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的;

5.4.

29、向左转弯时,未靠路口中心点左侧转弯的;

5.4.30、遇停止信号时,未依次停在停止线或者路口以外的;

5.4.

31、向右转弯遇有同车道前车正在等候放行信号时,未依次停车等候的;

5.4.

32、遇放行信号时,未依次通过的;

5.4.

33、有障碍的道路,未按规定让行的;

5.4.

34、在狭窄坡路未按规定让行的;

5.4.

35、在狭窄的山路,未让不靠山体的一方先行的;

5.4.

36、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物品、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未按规定行驶的;

5.4.

37、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

5.4.

38、非机动车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行驶,机动车未减速让行的;

5.4.

39、机动车未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5.4.40、非专用车道的车辆进入专用车道行驶的;

5.4.

41、机动车超车后,未同被超车辆拉开必要的距离驶回原车道的;

5.4.

42、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未减速慢行,让行人和优先通行的车辆通行的;

5.4.

43、进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者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左转弯、掉头未避让其他车辆和行人的;

5.4.

44、机动车遇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未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的;

5.4.

45、机动车遇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未依次停车或缓慢行驶的;

5.4.

46、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遇有行人横过道路,未避让的;

5.4.

47、行人遇人行道有障碍无法正常通行,借用车行道通行时,车辆未避让的;

5.4.

48、会车时未减速靠右行驶,未与其他车辆、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的;

5.4.

49、在允许掉头的地方掉头,妨碍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5.4.50、驾驶车辆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

5.4.

51、车辆不按规定停放和违反临时停车规定的;

5.4.

52、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5.4.

53、夜间行驶或者在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行驶,为降低行驶速度的;

5.4.

54、公共汽车进站未在站点一侧单排靠边停车的;

5.4.

55、公共汽车驶离站点时,未单排依顺序行驶的;

5.4.

56、公共汽车在站点以外临时停车上下乘客的;

5.4.

57、车辆行驶未避让清扫、设施维修等专业人员的;

5.4.

58、违反警告、指示标志标线的;

5.4.

59、驾驶证被暂扣、吊销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5.4.60、驶出单位、居民小区、乡间小路等,未让行其它车辆的;

5.4.6

1、非机动车驶过受阻路段未迅速驶回非机动车道的;

5.4.6

2、非机动车未在规定车道内行驶的;

5.4.6

3、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的;

5.4.6

4、非机动车转弯前未减速慢行,伸手示意;

5.4.6

5、非机动车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的;

5.4.6

6、驾驶非机动车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的;

5.4.6

7、驾驶非机动车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的;

5.4.6

8、非机动车向左转弯时,未靠路口中心点右侧转弯,或未让直行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的;

5.4.6

9、非机动车向右转弯遇有同方向前车正在等候放行信号,不能转弯时,未依次等候的;

5.4.70、醉酒驾驶非机动车的;

5.4.7

1、驾驶非机动车横过机动车道未下车推行的;

5.4.7

2、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未按规定带人或乘坐的;

5.4.7

3、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附载十二周岁以下儿童,行经交叉路口等危险路段未下车推行的;

5.4.7

4、跨越、倚坐隔离设施;追车、拦车、抛物击车、扒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的;

5.4.7

5、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的;

5.4.7

6、在车行道内坐卧、停留、嬉闹的;

5.4.7

7、机动车等待通行信号或者前方受阻临时停车时,乘车人上下车辆的;

5.4.7

8、横过道路未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的;

5.4.7

9、明知驾驶人无驾驶证或者饮酒仍乘坐的;

5.4.80、在车辆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或者中途倒退、折返的;

5.4.8

1、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的;

5.4.8

2、乘车人在机动车道上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的;

5.4.8

3、候车点设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设施上的,乘车人未直行通过非机动车道的;

5.4.8

4、机动车行驶中跳车的;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3分;

5.5.1、通过有黄灯闪烁路口,未确认安全通过的;

5.5.2、车辆未按规定载人的;

5.5.3、客运车违反规定载货、载人的;

5.5.4、货运车违反载客规定的;

5.5.5、机动车载物超长、超宽、超高的;

5.5.6、机动车违反牵引挂车规定的;

5.5.7、机动车转弯、变更车道、超车、靠路边停车、驶离停车地点或者掉头时,未按规定开启转向灯的;

5.5.8、机动车发生故障或交通事故,未按规定开启灯光,未设置警告标志的;

5.5.9、机动车违反规定牵引故障车的;

5.5.10、机动车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的;

5.5.

11、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物品的;

5.5.

12、出租车违反规定在道路上停车候客、揽客的;

5.5.

13、机动车载物遗洒、飘散影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

5.5.

14、机动车下坡时熄火或者空档滑行的;

5.5.

15、遇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机动车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的;

5.5.

16、驾驶摩托车在车把上悬挂物品的;

5.5.

17、在实习期内,驾驶公共汽车、营运汽车或者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5.5.

18、夜间在没有路灯、照明不良或者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情况下行驶时,未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的;

5.5.

19、机动车雾天行驶未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的;

5.5.20、机动车夜间在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或者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的;

5.5.

21、机动车行经漫水路或者漫水桥时,未停车察明水情,确认安全低速通过的;

5.5.

22、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有让行条件,前车未减速靠右让行的;

5.5.

23、机动车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5.5.

24、驾驶摩托车未戴安全头盔的;

5.5.

25、未按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机动车;

5.5.

26、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未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的;

5.5.

27、机动车夜间会车违反规定使用灯光的;

5.5.

28、机动车制动力、夜间使用灯光等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

5.5.

29、持已经失效的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

5.5.30、不满12周岁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

5.5.

31、不满16周岁在道路上驾驶畜力车、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

5.5.

32、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者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的;

5.5.

33、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的;

5.5.

34、右转弯非机动车未让相对方向行驶左转弯的车辆先行的;

5.5.

35、驾驶非机动车违反规定载物的;

5.5.

36、非机动车未按规定地点停放,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

5.5.

37、驾驶非机动车遇有前方路口交通阻塞时进入路口的;

5.5.

38、自行车、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在道路上行驶的;

5.5.

39、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驾驶非机动车未确保安全的;

5.5.40、无监护人带领的学龄前儿童、精神病患者、智障者在道路上通行的;

5.5.

41、机动车行驶中,将身体部分伸出车外的;

5.5.

42、机动车未停稳开车门和上下人的;

5.5.

43、行人未走人行道或没有人行道的未靠边行走的;

5.5.

44、行人在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未观察来往车辆,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的;

5.5.

45、在交叉路口、车行道、桥梁、地道、涵洞、过街天桥等地点散发宣传品、兜售商品、乞讨;

5.5.

46、在道路上从事清扫、设施维修等专业人员未按规定穿着反光服饰的;

5.5.

47、未经许可占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设、增设管线设施的;

5.5.

48、未在施工作业地点来车方向安全距离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六) 高速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10分;

5.6.1、行人、非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的;

5.6.2、拦截行驶车辆的;

5.6.3、机动车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

5.6.4、机动车在匝道、加速车道或者减速车道上超车的;

5.6.5、试车或者学习驾驶机动车的;

5.6.6、机动车未与同车道前车保持规定距离的。

(七) 高速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6分;

5.7.1、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70公里的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

5.7.2、机动车超过规定速度行驶的;

5.7.3、从机动车匝道驶入,妨碍已在高速公路内的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5.7.4、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时,违反行驶规定的;

5.7.5、机动车夜间发生故障未按规定使用灯光、扩大示警距离,及时报警,未将车辆移至紧急停车带停放的;

5.7.6、发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乘车人下车未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或应急停车道内的;

5.7.7、机动车低于60公里时速行驶的;

5.7.8、载货汽车车厢载人及驾驶二轮摩托车载人的;

5.7.9、机动车通过施工作业路段时,未注意警示标志,减速行驶的;

5.7.10、机动车行驶中发生故障,有条件将车移至安全地带而未移至,或未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或警告标志的;

5.7.

11、机动车非紧急情况下占用车行道停车的;

5.7.

12、机动车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或者在路肩上行驶的;

5.7.

13、机动车未保障安全行驶的;

5.7.

14、夜间因道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及道路上障碍物未及时清除的;

5.7.

15、夜间施工路段安全设施不齐全的。

(八) 高速公路有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事故过错责任分值为3分;

5.8.1、因道路设施不完备,高速公路护网破损,致使行人进入高速公路的;

5.8.2、白天因道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未及时修复或道路上障碍物未及时清除的。

5.8.3、白天施工路段安全设施不齐全的。

第三篇: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

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

作者:王旭东 日期:2010年02月06日 02时17分

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的

医疗事故鉴定可以由卫生局委托,可以由法院委托,可以医患双方协商一致委托,单方委托医学会不予受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从诉讼成本的角度,同时考虑举证质证的博弈关系,我们主张鉴定费应该由医院承担。

司法过错鉴定医院往往拒绝配合,特别是在诉讼过程中专业律师多以医疗事故鉴定进行抗辩,如果法院决定进行司法过错鉴定,从诉讼博弈的整体利益考虑,我们可以在鉴定费用上主动配合审理的进展。医患双方发生医疗纠纷,如果将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作为双方的争议焦点,那么适用的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诉讼的案由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法院审理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是案件的突破口,应当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机构是医院所属区级医学会,如果对区级医学会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市级医学会进行再次鉴定。

医患双方发生医疗纠纷,如果将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作为双方的争议焦点,那么适用的是《民法通则》,诉讼的案由是“一般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法院审理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是案件的突破口,应当进行司法过错鉴定,鉴定机构是司法局公布的具备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单位。司法鉴定单位不受医院所属地区的限制,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人员是医院所述地区的医学专家。患方由于医学和法学知识的匮乏,往往只担心医院和医学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诸如同学关系,诸如校友关系,诸如曾经的同事关系,诸如一起开会学习关系,诸如学术交流关系,诸如天然的袒护关系,其实,患方更应该从实体上去把握:专家并不关注医患双方之间属于法律上的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过错,诸如病历书写错误的解释,诸如家属所谓放弃抢救的法律过错归属问题,诸如笔迹鉴定问题,诸如执业资格问题,医学会的结论只有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医院承担多少医学责任,是完全医学自然科学范畴的鉴定。而司法过错鉴定基本回避上述各不利点,司法鉴定机构不受医院所属地区限制,在法庭上可以医患双方协商一致选定,可以由法院指定,更重要的是司法鉴定专家不仅关注医学自然科学上的过错关系,也关注法律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过错关系,其鉴定结论更加全面、完整、公正。如果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构成医疗事故则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赔偿计算标准如下: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前期治疗费用不能获得赔偿)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二)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十三)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如果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过错鉴定,鉴定结论存在医疗过错则适用《民法通则》其赔偿计算标准如下:

(一)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

(二)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三)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四)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五)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六)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七)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八)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九)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十):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十一)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十二)精神损害抚慰金: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

上述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计算参照标准有很大不同。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完全没有死亡赔偿金这一赔偿项目,而适用《民法通则》有明确的赔偿计算。在司法实践当中,如果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区级鉴定结论不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可以申请市级医学会再次鉴定,也可以申请司法过错鉴定,这种情况要作出具体的风险判断,如果医学会鉴定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再申请司法过错鉴定难度较大,需要具体分析。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有仍然按照《民法通则》计算赔偿的成功案例,但难度同样较大,需要具体的诉讼博弈技巧。

第四篇: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的区别

医疗事故鉴定:可以由卫生局委托、可以由法院委托、可以医患双方协商一致委托,单方委托医学会不予受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从诉讼成本的角度我们主张鉴定费应该由医院承担。

司法过错鉴定:医院往往拒绝配合,特别是在诉讼过程中专业律师多以医疗事故鉴定进行抗辩,如果法院决定进行司法过错鉴定,可以在鉴定费用上主动配合审理的进展

医患双方发生医疗纠纷:如果将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作为双方的争议焦点,那么适用的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诉讼的案由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法院审理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是案件的突破口应当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患双方发生医疗纠纷:如果将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作为双方的争议焦点,那么适用的是《民法通则》,诉讼的案由是“一般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法院审理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是案件的突破口,应当进行司法过错鉴定,鉴定机构是司法局公布的具备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单位司法鉴定单位不受医院所属地区的限制。

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人员是医院所述地区的医学专家,患方由于医学和法学知识的匮乏,往往只担心医院和医学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诸如同学关系、校友关系、曾经的同事关系、一起开会学习关系、学术交流关系、天然的袒护关系。其实,患方更应该从实体上去把握:专家并不关注医患双方之间属于法律上的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过错,诸如病历书写错误的解释、家属所谓放弃抢救的法律过错归属问题、笔迹鉴定问题、执业资格问题,医学会的结论只有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医院承担多少医学责任是完全医学自然科学范畴的鉴定。

司法过错鉴定基本回避上述各不利点,司法鉴定机构不受医院所属地区限制,在法庭上可以医患双方协商一致选定,也可以由法院指定,更重要的是,司法鉴定专家不仅关注医学自然科学上的过错关系,也关注法律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过错关系,其鉴定结论更加全面、完整、公正。

如果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构成医疗事故则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其赔偿计算标准如下: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前期治疗费用不能获得赔偿)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

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二)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十三)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过错鉴定,鉴定结论存在医疗过错则适用《民法通则》。其赔偿计算标准如下:

(一)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

(二)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三)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四)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五)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六)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七)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八)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九)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十):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十一)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十二)精神损害抚慰金: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

上述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计算参照标准有很大不同,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完全没有死亡赔偿金这一赔偿项目,而适用《民法通则》有明确的赔偿计算

第五篇:医疗过错鉴定时限

医疗过错鉴定时限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活动,保证鉴定质量,实现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科学、客观、独立、公正,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则,医疗过错鉴定时限。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的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以下简称医疗过错鉴定)是司法鉴定人(以下简称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和专门知识对医疗纠纷诉讼中医方在诊断、抢救、治疗、护理、管理等行为中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及其程度进行鉴别和判断,并出具鉴定结论或意见的活动。

第三条 本规则适用于重庆市从事医疗过错鉴定的、鉴定人及其鉴定活动。

第四条 司法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事医疗过错鉴定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五条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独立进行医疗过错鉴定活动,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涉。

第六条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事医疗过错鉴定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执行相关鉴定规范和鉴定标准。

第七条 医疗过错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

第八条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事医疗过错鉴定活动,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委托方、当事人的监督。

第九条 鉴定机构应当依据委托方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医 疗过错鉴定。 送鉴材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性由委托方负责。

第十条 医疗过错鉴定实行回避、时限和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委托和受理

第十一条 医疗过错鉴定由鉴定机构统一接受委托。

第十二条 医疗过错鉴定应当由委托方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一)委托方出具的综合材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案情摘要、委托医疗过错鉴定的情况说明等;

(二)医疗档案资料,包括门诊病历、病历、病程记录、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化验单及检验报告、医学影像学检查报告及原片(X片、CT片、MRI片等)、特殊检查同意书、及记录、麻醉同意书及记录、病理报告(必要时提供大体标本、组织蜡块、切片)、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

(三)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6h)补记的病历;

(四)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血液、药物以及取出的植入物、异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五)司法机关的询问笔录及其它有关材料,鉴定材料《医疗过错鉴定时限》。

第十三条 医疗过错鉴定的受理,应当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查验鉴定委托方案件承办人工作(身份)证件;

(二)查验鉴定委托书;

(三)听取委托鉴定的有关情况介绍;

(四)查验鉴定委托事项是否符合受理范围,是否明确、具体;

(五)审查、核对送鉴材料的种类、数量、性状、保存情况及来源(送鉴材料是复印件的,应当有委托方出具的该复印件经审查并属实的相关证明)等;

(六)商定是否需要修正鉴定委托事项;

(七)决定受理的,办理受理登记手续,需要补充鉴定材料的,应告知补充后予以受理。

采用函件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在收到函件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

第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机构不得受理,退回送鉴材料,并说明理由:

(一)委托鉴定的主体不符合规定的;

(二)委托鉴定的事项超出鉴定机构业务范围或鉴定能力的;

(三)送鉴材料不具备鉴定条件或与鉴定事项不符的。

第十五条 鉴定机构决定受理的,应依照重庆市物价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制定的收费办法及标准收取鉴定费用。

第三章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实施

第十六条 鉴定机构接受医疗过错鉴定委托后,应指派或由委托方随机抽选2名以上鉴定人,并聘请3名以上具有相关临床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同时参与鉴定。涉及多专业的,主要学科的专家应当占二分之一以上。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人应当回避:

(一)鉴定人是案件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鉴定人或其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鉴定人担任过本案的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或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鉴定人参加过本案同一事项的鉴定的;

(五)鉴定人存在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其它情形的。

根据本规则第16条规定聘请参与鉴定的专家的回避,适用本条前款规定。

第十八条 鉴定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专门检查的,鉴定机构应当告知委托方将患者送到指定的进行检查。

第十九条 鉴定机构在鉴定正式开始前,应当要求委托方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同时到场,确保鉴定人听取有关意见和询问有关情况,

委托方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到场的时间、地点等由鉴定机构提前告知委托方,再由委托方通知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第二十条 鉴定人听取有关意见和询问有关情况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宣布本案鉴定人姓名和参与鉴定专家人数;

(二)询问到场当事人是否申请本案鉴定人回避;

(三)委托方介绍案由、鉴定目的以及有关情况;

(四)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发表与鉴定有关的意见;

(五)询问到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关情况。

上一篇:医疗废物处理报告下一篇:音乐节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