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2024-04-26

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精选9篇)

篇1: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申请人xx,男,xx岁,汉族,xx镇人,现住xx。

被申请人xx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第xx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依法认定xx承担本次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3、责令被申请人xx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对肇事人杨锰依法进行行政拘留和罚款。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2010年6月9日作出的第xx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事实与理由如下:

一、xx应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1、根据责任认定书的认定,肇事人xx驾驶机动车在无交通信号道路上未确保安全,夜间行至危险路段未降低行驶速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二条之规定,是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之一。被申请人衡水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认定事实不清,本事故的基本事实是:xxx。根据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肇事人杨锰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弃车逃逸,未向公安机关报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据事故现场目击证人讲肇事人杨锰事故发生后,酒气冲天,为逃避酒后驾驶取材脱离事故现场。依据法律规定,肇事人杨锰应承担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2、xx为xx市拆迁工程铺设电缆无证在维修的人民路面驾驶工程施工车辆,没有违返“机动车通行”的相关准则的行为,xx在驾车行驶的过程中没有过错,其无证驾驶行为与本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之间并不具有直接或间接因果关系,xx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已对其做出了行政处罚1000元。因此,《交通事故认定书》对xx责任的认定没有法律依据存在着:事实认定与责任承担之间的矛盾。既然xxx在驾车行驶过程中没有过错,就不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因此,xxx不应在此事故中承担责任。

为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依法严惩驾驶人员,故请xx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重新划分交通事故责任,依法确定事故责任原因。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xxx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xxx

篇2: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申请人:xxx,系受害人杨国豪的法定代理人,男,28岁,汉族,身份证号:xxxxx,住址:xxxxx。联系方式:1xxxxx。

受害人:xxxxx,男,4岁,汉族,身份证号:xxxxx,住址:xxxxx。

被申请人:xxx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一大队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直一公交认字[2014]第00014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依法认定肇事者曾林承担本次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做为被害人杨国豪的法定代理人,不服被申请人于2014年10月13日作出的直一公交认字[2014]第00014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申请人认为肇事者曾林穿着拖鞋在对向车道上行驶,同时在看见前方有行人(特别是儿童)时未减速慢行,反而加快车速,想要超越行人,其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它相关法律规定并未尽到一丝合理的注意义务,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其应该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事实与理由具体如下:

一、事故基本事实

2014年8月10日,驾驶人曾林穿着拖鞋驾驶贵E66525号小型轿车由兴仁经关兴公路往关岭方向行驶,该路段既无行人过街设施,也无人行横道,当行驶至贞丰县小屯时,驾驶人曾林在道路平直且视距良好的条件下,明知前方有小孩子通过,却未减速慢行,而加快车速在对向车道上行进,在对向车道上将4岁的杨国豪撞倒,造成杨国豪至今尚在重度昏迷中。

二、受害人杨国豪无事故责任

受害人杨国豪系四岁的儿童,无任何责任能力,不可能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不应负有事故责任。

第一,事发路段系乡村道路,既无行人过街设施,也无人行横道,行人在尽到一定的注意义务便可横穿马路,而驾驶人则需尽到高度的注意义务。该路段平直,视距为200米,行人完全可信赖驾驶人会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驾驶、减速慢行,让行人优先通行。驾驶人若尽到高度的哪怕是一丝合理的注意义务事故便不会发生。

第二,交警大队在事故形成有原因分析中认为,行人杨国豪横穿公路时未在观察往来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是造成此事故的次要原因。而受害人杨国豪系四岁儿童,无任何安全意识,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该注意义务是其所不能意识到并能承担的。

三、曾林应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根据责任认定书的认定,肇事人曾林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过程中未遵守靠右行驶规定安全驾驶,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五条:“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及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之规定。申请人认为肇事人曾林的交通违法违规行为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决定性原因,如果肇事人曾林遵守靠右侧行驶、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的规定,就不可能导致此次事故的发生。

另外,肇事人曾林穿着拖鞋驾驶车辆,并且在看见前方有行人特别是儿童时未减速慢行或停车让行人优先通行,对此事实交警大队未予以认定,同时交警队也未对肇事人曾林是否酒驾和车辆速度进行测定说明。申请人认为认定此次事故还应以双方的注意义务为依据,肇事人曾林未遵守道路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穿着拖鞋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看见前方有儿童也未减速慢行甚至停下车让儿童优先通过,不仅违法驾驶而且也未尽到一丝注意义务,而杨国豪系儿童不可能尽到过多的注意义务,其对来往的车辆唯有信赖其不会对其人身造成伤害。

总之,驾驶人看见前方有儿童时的注意义务要比有成年人时的注意义务要更高,肇事人曾林的违法驾驶和未尽一丝合理的注意义务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决定性因素,如果驾驶人合法安全驾驶或尽到一丝合理的注意义务,惨剧便不会发生。因此,为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请黔西南州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重新划分交通事故责任,依法认定肇事人曾林负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此致

xxxx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篇3: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几点思考

1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法律定位

1.1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定义

火灾事故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出的火灾事故认定结论有异议, 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申请, 要求对原认定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并依法做出决定的行政活动。

1.2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法律效力

经过复核,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机构依法做出《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结论书》, 该文书与《火灾事故认定书》一样, 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并做出的关于火灾基本情况如起火原因、灾害成因以及火灾损失统计等的技术鉴定, 只是处理火灾事故的一种证据。

1.3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和行政复议的区别

(1) 法律效力不同。

根据《消防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结论和火灾事故认定结论一样不是具体的行政行为, 只是火灾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一份证据, 一般情况下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而行政复议结论是直接关系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 复核或复议机构不同。

对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来说, 行政复议和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机构是不同的, 不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出的行政决定, 可以向做出决定的消防机构所属公安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出的火灾事故认定决定有异议, 只能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起复核申请。

(3) 工作时限和救济方式不同。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在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火灾事故认定复核决定是在复核机构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仍然不服的, 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而对火灾事故认定复核决定仍然有异议的, 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且火灾事故认定复核仅限一次。

2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主体

2.1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主体

“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火灾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火灾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因此, 只有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 即火灾当事人才具备申请复核的资格。

2.2 火灾事故当事人的定义

修订后的公安部“规定”对火灾当事人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其定义为“与火灾发生、蔓延和损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修订前, 火灾当事人的定义为“与火灾原因和责任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显然, 现行的火灾当事人的内涵范围已经扩大, 除了包括与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有直接利害关系人之外, 还包括与火灾损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火灾受灾人。

2.3 火灾事故当事人定义内涵的理解

根据“规定”第四十五条对火灾当事人的定义, 火灾当事人应当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与火灾发生、蔓延和损失有关;二是与火灾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结合本案分析, 当地公安机关消防大队认定的火灾原因为“轿车张紧轮在运行过程中故障发热引燃周围可燃物引起火灾”。显然轿车车主杨某与火灾发生、蔓延和损失有直接利害关系, 是火灾当事人;而轿车生产商、经销商以及轿车承保的保险公司, 虽然可能与火灾原因、责任以及损失有关系, 但不是直接利害关系, 因而均不是火灾当事人。保险公司只是与火灾损失有间接利害关系。如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认定书中, 直接认定轿车生产商生产的“轿车张紧轮”存在缺陷导致故障引起火灾, 这时, 轿车生产商才成为火灾当事人。就本案中, 消防大队没有认定张卡轮故障的原因, 且张卡轮故障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车主使用维护不当、维修不当、使用非厂家规定的产品或者产品本身存在缺陷等, 轿车车主如果主张生产商提供的轿车存在缺陷, 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也可以据此直接到法院就民事赔偿责任起诉生产商。因此, 本案中, 车主杨某是火灾当事人, 依法可以对火灾事故认定提出复核申请, 而轿车生产商、经销商和保险公司均不是火灾当事人, 不能提起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轿车生产商、经销商和保险公司等单位如果对火灾事故认定有异议, 不能以火灾事故当事人的身份提起复核申请, 可按程序提起信访。

3 申请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范围

根据《消防法》和“规定”第39条第三款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 对于原火灾事故认定存在违反法定程序、影响结果公正、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或认定的结论错误的, 当事人均可提起复核申请。上述规定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原则规定了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范围, 但具体到火灾事故认定, 对于火灾当事人可以提出复核申请的具体事项,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火灾原因认定暂行规则》的规定, 包括起火时间认定、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认定、起火原因认定以及灾害成因认定四方面的内容。在火灾事故认定同时,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公安部和国家统计局《火灾损失统计管理规定》和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185-1998《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统计方法》的有关规定, 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进行统计并告知火灾当事人。结合工作实际,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具体范围应当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3.1 对起火时间认定有异议的

起火时间认定是根据火灾现场的痕迹特征、燃烧特征、引火源种类、起火物类别、助燃物、引燃和燃烧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认定。客观认定起火时间是认定火灾原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当事人对起火时间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提出复核申请。

3.2 对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认定有异议的

起火部位、起火点是根据火灾现场痕迹和证人证言, 通过综合分析认定, 没有认定起火点或者起火部位的, 不能认定起火原因, 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认定错误, 将直接导致起火原因认定结论错误。因此, 当事人对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提出复核申请。

3.3 对起火原因认定有异议的

对起火原因事实清楚, 运用证据能够直接证明且确实充分的, 可以直接认定。若间接认定起火原因时, 应当结合认定的起火时间和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 列举所有能够引燃起火物的原因, 根据调查获取的证据材料逐个加以否定排除, 剩余一个不能排除的作为假定唯一的起火原因。依据调查获取的证据材料, 或者针对假定唯一的起火原因深入调查获取的证据材料, 运用科学原理和手段进行分析、验证, 证明确定的, 即为起火原因。认定的起火原因对应的火灾事故责任是直接的责任者或者主要的责任者, 认定的起火原因虽然只是处理火灾的一个证据, 但是它关系到有关火灾当事人在火灾中是否存在过错或责任的认定, 关系到火灾事故责任处理结果, 最终关系到有关火灾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 当事人对起火原因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提出复核申请。

3.4 对灾害成因认定有异议的

灾害成因认定不受火灾性质、起火原因的限制, 与火灾蔓延、损失扩大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事实都可以是灾害成因。灾害成因的内容包括:火灾报警、初期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情况, 以及与火灾蔓延、火灾损失扩大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标准的事实等。认定灾害成因应当围绕火灾现场显现的火势发展、蔓延途径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情况, 根据火灾实际, 从火灾控制和火灾扑救方面进行分析。认定的灾害成因对应的火灾事故责任是间接的责任者或者次要的责任者。和起火原因认定结论一样, 灾害成因认定结论最终关系到有关火灾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 当事人对灾害成因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提出复核申请。

3.5 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统计有异议的

目前,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火灾损失包括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两部分, 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火灾直接财产损失、人身伤亡支出费用和善后处理费用。在火灾事故调查实践工作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给火灾当事人出具的《火灾事故认定书》只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统计情况进行描述。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统计结果虽然只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进行的一种统计, 但是统计结果直接在火灾事故认定书上告知有关火灾当事人, 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火灾当事人的火灾事故责任定性和责任大小。另外,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统计办法》第5.4条规定:“受灾单位或个人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统计、核定结果有异议的, 可提请上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复核, 复核结果为最终结果”。因此, 当事人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统计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提出复核申请。

综上所述, 结合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实际, 笔者认为, 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认定的起火时间、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起火原因、灾害成因以及火灾直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统计结果等5个方面的内容有异议的, 均可以提出复核申请。

4 复核受理和审查

4.1 复核的受理

复核机构接受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时, 应当向复核申请人出具《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材料收取凭证》, 符合复核申请条件的, 出具《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受理通知书》。存在下列情形的, 不予受理, 并出具《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1) 非火灾当事人提出复核申请的; (2) 超过复核申请期限的; (3) 已经复核并做出未改变原认定复核结论的; (4) 任何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已经受理的; (5) 适用简易调查程序做出火灾事故认定的。

4.2 复核审查

复核机构应当对复核申请人提出的事实、证据和原火灾事故认定情况进行书面审查和核实, 必要时可以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火灾现场尚存且不影响火灾事故主要事实认定的, 可以进行火灾现场复核勘验。

5 复核期限

(1) 复核申请期限。

火灾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在火灾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复核申请, 超过时限复核机构不予受理。

(2) 复核申请受理审核期限。

复核机构应当自收到火灾当事人复核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书面决定。

(3) 复核办结期限。

复核机构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复核结论, 并在七日内送达申请人、原认定机构和其他火灾当事人。

(4) 原认定机构重新认定期限。

如果复核机构责令原认定机构重新调查并做出火灾事故认定, 原认定机构应当在接到复核结论之日起十五日内重新做出火灾事故认定, 并撤销原火灾事故认定书。

(5) 复核期限说明。

“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二日”、“五日”、“七日”、“十日”, 是指工作日, 不包括节假日。因此, 复核期限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应当包括节假日。

6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的终止

6.1 复核申请以一次为限

“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复核申请以一次为限”。如何理解“复核申请以一次为限”, 复核过程是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原认定机构做出的火灾事故认定的程序、实体以及认定结论进行系统、全面地复查, 并不是只针对复核申请人提出的复核事项进行片面审查。因此, 参照行政复议的相关规定, 当事人对复核结论仍有异议的, 如对复核维持决定或者对经复核机构责令原认定机构重新做出的火灾事故认定, 原提起复核申请的当事人以及其他火灾当事人均不得再次提出复核申请, 有关火灾当事人对复核决定或者原认定机构重新做出的火灾事故认定仍有异议的, 可以按规定程序提出信访申请。

6.2 火灾诉讼引起的终止

(1) “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复核审查期间, 任何一方当事人就火灾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终止复核”。规定应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火灾当事人提起的诉讼必须是因火灾而导致的;二是火灾当事人提起的诉讼, 应当包括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2) 人民法院采信火灾事故认定结论并做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火灾当事人认为火灾事故认定结

论有错误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的规定,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是否需要重新认定, 应当由进行再审的人民法院决定, 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均不能受理并做出火灾复核或信访决定。

7 复核告知

7.1 复核告知的性质

“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做出火灾事故认定前, 应当召集当事人到场, 说明拟认定的起火原因, 听取当事人意见。”因此, 火灾事故认定前告知和行政处罚前的告知性质类似, 是火灾事故认定前的规定程序。参照以上规定,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工作中存在3种法定的告知的环节。

7.2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受理的告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受理复核申请的, 除了书面通知复核申请人外, 还应当通知其他火灾当事人和原认定机构。

7.3 做出复核决定前的告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出复核决定前, 特别是复核机构拟做出责令原认定机构重新做出火灾事故认定的决定时, 应当参照“规定”第三十二条的规定, 召集当事人和原认定机构到场, 说明拟做出复核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听取当事人意见和原认定机构的意见。

7.4 复核决定的送达

复核机构在做出《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结论书》后七日内送达复核申请人、其他火灾当事人和原认定机构。

8 复核决定

通过审查, 复核机构依法做出复核结论, 旧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的火灾事故重新认定的结论有维持、变更和撤销3种情形, 新的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结论只有维持和责令重新认定2种情形。

8.1 维 持

原火灾事故认定主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火灾事故认定结论正确的, 复核机构应当做出维持原火灾事故认定的决定。

(1) 火灾事故认定的主要事实的内涵。

参照公安部八十八号令《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结合火灾事故调查的具体情况, 在做出火灾事故认定前, 应当查明以下主要事实:一是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火灾报警和扑救等情况;二是火灾当事人和火灾事故责任主体的基本情况;三是认定起火部位或者起火点以及火灾蔓延、扩大的事实;四是认定起火时间、起火物、起火源的事实;五是火灾损失统计方面的事实, 包括火灾直接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以及善后处理费用等统计情况;六是排除其他起火原因的事实;七是与火灾发生、蔓延和损失扩大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和国家消防安全规定的事实。

(2) 证据确实充分的理解。

火灾事故认定的证据确实充分应当包括所有证据必须经过审查真实合法有效, 证实火灾事故主要事实的证据形成体系并形成证据链。

(3) 程序合法。

火灾事故程序除了遵守公安部八十八号令《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一般程序外, 针对不同的火灾, 还应当遵守以下程序:一是火灾现场勘验程序;二是提取火灾痕迹物品程序;三是火灾痕迹物品技术鉴定程序;四是火灾伤亡人员死亡和伤情鉴定程序;五是火灾现场伤亡人员身 (尸) 体表面检查程序;六是火灾损失统计程序;七是火灾事故认定前的告知程序。在火灾事故认定过程中, 以上涉及的主要程序应当得到遵守和体现。

8.2 责令原认定机构重新认定

原火灾事故认定存在主要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确实充分, 违反法定程序影响结论公正以及起火原因、灾害成因认定错误等情形的, 复核机构应当责令原认定机构重新做出火灾事故认定。原认定机构接到复核机构做出的重新做出火灾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后, 应当重新进行调查, 在十五日内重新做出火灾事故认定, 并撤销原火灾事故认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

[2]公安部108号令,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S].

[3]火灾损失统计管理规定[S].

[4]GA185-1998,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统计方法[S].

篇4: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关键词:交通事故;致险行为;防御性驾驶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重中之重,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道路交通法里面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大小,过错性的严重程度,法律法规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而这对责任认定至关重要,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

1.交通混行严重

在福建省内的主要城市中的不少道路上,机动车淹没在非机动车、行人大潮中缓慢行驶,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杂交通极其严重,特别是在福州三叉街、金山、泉州九一街、浮桥等等路段,车辆的行驶相互干扰,同时交通设施设备落后,未跟上车辆的发展速度,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这也是交通事故数据居高不下的一项重要的事故源头。

2.非机动车遍地

尤其是在城区,非机动车的交通量异常的大,行驶密集,占用大量道路交通面积,与机动车抢行,机非混合通行,严重的影响了机动车道上机动车的正常行驶,对非机动车的管理不善,造成了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屡创新高。

3.出行人流大

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总量达3.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7亿人,加上非机动车及行人,那数据更是庞大,特别是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流严重。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1.人的原因

能够驾驶车辆上路行驶的驾驶员大多是具备技术性驾驶技能的,然而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交通事故主要还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人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交通参与者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较差,驾驶员违章驾驶、违章超载、超速行驶、带病驾驶,一些驾驶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安全完全抛诸脑后,拖拉机载人,货车载人,人货混载,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心理状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也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经常出现不按规定让行,临时改变路线,临时穿行道路,也大大的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2.车辆方面的原因

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车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迅速和舒适,如果车辆的性能存有瑕疵,甚至机件毁损或机械故障,如转向系、制动系、电机等,还有设计制造方面的缺陷等方面的原因,都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隐患。

3.道路方面的原因

車辆要再道路上行驶,道路状况的好坏如何,也是影响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交通环境方面的原因。人、车、路三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关键,而交通环境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五、管理方面的原因。交通事业随经济发展也水涨床高,但现有交通管理工作却有点不尽如人意。

三、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机理

发生交通事故,本质上是交通冲突产生了损害性后果的交通事件,即交通冲突越多,那么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越大,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交通冲突。冲突点的产生就是其中一方交通参与者没有尽到让行义务,没有尽到注意义务,没有按照交通指示标志行驶等存在的交通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引发了交通险情,如归对方没有采取对应的防御性驾驶,或者防御不成功,那么事故就发生了,从而造成不同方位的交通参与者在一定的空间发生接触碰撞。

四、防御性驾驶的事故认定

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性主要包括致险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对事故结果的部分扩大化行为,但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不是其所有行为的相加之和,他们之间会存在些许不确定性,无法简单相加,不同的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吸收或者合并等问题,对作用的评估应该兼顾到参与者的不同情形,但总的来说主要是经历交通险情的出现、实施防御措施和事故的发生这么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那么就不会出现交通险情,交通险情的产生就是对交通规则的违反。交通险情的产生可能是一方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方引起的,此时对其作用大小的评判主要是依据其行为自身危险性的大小,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防御性的大小来反应,防御性大小又是通过防御的时间、空间和能力来表现的,这个第一过程就是确定交通险情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大小;

第二过程就是确定防御性行为作用的大小,当险情行为危险性较小,对有防御可能的一方首先判定防御性行为是否存在自身的错误操作或者不当降低了防御能力,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应有的防御时间和空间。各方防御失误行为的作用大小与其利用自身防御时空程度成正比;

最后,经历了致险行为和防御行为后,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了不可避免,从而可以得出综合性的判断,当事各方的过错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作用大,则其承担主要责任;作用小则承担次要责任;作用相当则承担同等责任;无作用则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评价,应当用明确的、客观的指标对事故发生的过错性、因果关系做出事实判断,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法律过错评价,致险性及防御性的衡量就是明确、具体的道路通行技术规则指标的衡量,提高责任认定的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给交通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让交通参与者明白,下次该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公平公正处理,提高事故认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杜心全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2]傅以诺,顾方平.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概要[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6)

作者简介:

篇5: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申请人:***,男,*年*月*日出生,汉族,住*市*区*路*号,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大队。

申请事项:

1.依法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依法认定a承担本次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3.责令被申请人或转送相关部门对肇事人a依法进行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年*月*日作出的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申请重新对责任进行认定,事实与理由如下:

一、未正确认定a驾驶车辆的属性和驾驶员的责任 根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即30分钟的脚踏行驶距离应不小于7km。a驾驶的车辆不属于电动自行车,应属于机动车。

a出生日期为*年*月*日,无机动车驾驶证,a属于无证驾驶。结合现场图、香肠照片、询问笔录、事故发生地点道路东侧“市妇幼保健院”内监控录像,应由a对本次事故负全部责任。另外,《道路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应由被申请人或转送相关部门对肇事人a依法进行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申请人在本次事故中无责任

被申请人以申请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为由,认定申请人应负事故的同等责任,与事实不符。事实是:1.申请人驾驶车辆在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正常行驶,且按照交通信号通行,保持了安全车速(刚刚过红绿灯几十米,已经发现有一辆电动车违章从左侧斜穿机动车道从车前经过,已减速)。2.a无证驾驶机动车违章在BRT车道载人行驶,在申请人所驾驶车辆前斜穿机动车道,并在驾驶过程中与他人嬉闹。

按照申请人前述分析,a应当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为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安全的交通秩序,依法严惩无证驾驶人员,特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请查明事实,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

篇6: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申请书

复核申请人,男,年 月 日出生,汉族,团风县人,住,身份证号

法定代理人,男,年 月 日出生,汉族,团风县人,系徐祥之父,住址同上,身份证号

被复核申请人,男,岁,汉族,人,住 大道66号

申请人不服 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二大队所作黄公交

(二)认定[ ]第 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法申请复核。

请求事项:请求撤销 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二大队黄公交

(二)认定[ ]第 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重新作出被申请人负此次事故全部责任的认定。

理由如下:

一、直属二大队调查处理事故程序错误,申请人系未成年人,属限制行为能力人。

因此,直属二大队警察在向申请人调查时,应当通知其父亲 到场。直属二大队在没有通知 到场的情况下,违规对申请人所作的不符合实际的陈述笔录,不能作为认定的依据。

二、直属二大队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其一,申请人在事发之前一直正常行使在道路的右侧,根本没有超被申请人的货三轮摩托车的事情,恰恰相反,是被申

请人超申请人的车,并不采取任何措施而突然右转弯,以致发生事故。

其二,申请人没有超车,当然对申请人就不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三、被申请人肇事逃逸,没有及时抢救伤者,是受害人死亡的根本原因。

事故发生后,被申请人并没有及时抢救伤者,而是逃离现场,处理事故的交通警察在路过时碰上此次事故,也没有先组织抢救伤者,而是勘察现场,直到四、五十分钟后,等到伤者的丈夫徐学兵,从家中赶到,才将伤者送去抢救,但终因延误治疗,造成伤者殷小萍不治身亡。

综上所述,被申请人李卫群肇事后逃离现场,没有及时抢救伤员,直属二大队处理事故程序错误,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其所作认定显失公正,申请人不服,恳请上级机关依法复核,并准予所请。

此 呈 市交通警察支队

篇7: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申请人:,男,19年 月 日生,住址: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身份证

号:,电话:

被申请人: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大队,地址:赣州市东郊路,电话:8123138 第三人: 陈XX,女,19 年 月 日生,住址:赣州市章贡区贸易广场西区,身份证号:,电话:

申请人因为不服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大队赣市公交直认字

[2012]第272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申请复核。复核请求

依法撤销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大队赣市公交直认字[2012]第

272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本起交通事故重新作出责任认定,认

定申请人不承担本次事故的责任。事实和理由

一、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与事实不符

原认定书认定: “2012年6月14日7时55分左右,陈XX(对方)驾驶赣州

A404XX号电动自行车(搭载叶X)沿厚德路由西向东行驶至厚德路小学门

前路段时,在左转弯过程中,叶晨左脚与相对方向直行由XXX(本人)驾

驶的赣BHXXXX号轿车擦刮”。申请人认为与事实不符:

1、从现场示意图可知,碰撞点位于厚德路小学路口西端以西10米外,距

道路北侧边缘1.5米处,第三人左转横过机动车道后因送女儿叶X上学欲进

入厚德路小学路口,故沿道路北侧向东逆行,并非如原认定书所述“在左

转弯过程中”。碰撞点距道路边缘仅1.5米,而且是叶X反向骑乘,左脚伸

出电动车尾部发生擦刮,而该电动车的长度已经超过1.5米,在这样的距

离内,第三人不可能继续横过道路向道路边缘(道路北侧)运动,因而第

三人必然已经改变运动方向,而从第三人送女儿上学的目的可以判定:第

三人必然沿道路北侧向东逆行欲进入厚德路小学入口。

2、从“叶X左脚与相对方向直行由XXX驾驶的赣BHXXXX号轿车擦刮”的认

定可知,叶X为反向骑乘,因为,如果叶晨正向骑乘,双方车辆右侧碰撞

只能伤及叶X右侧肢体,而叶X左脚受伤故为反向骑乘,由于叶X反向骑乘

而第三人车辆后座有较大的靠背,致使叶X左脚不得不外伸,超出第三人

车辆车把宽度与车尾,因而与申请人车辆擦刮。被申请人对如此重要的事

实没有认定是严重失职。

二、认定交通事故成因错误

原认定书认定:“当事人XXX当日驾驶机动车行驶至学校门前路段时,对

道路的交通动态注意不够,忽视安全”。申请人认为是错误的:

1、被申请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申请人“对道路的交通动态注意不够,忽

视安全”。

2、申请人在观察到第三人突然骑行左转后,立即采取了制动措施,申请

人车辆已经停止,是第三人逆行主动向申请人运动靠近发生擦刮,申请人

已经做到了注意观察、安全驾驶。

3、申请人不可能对第三人违反交通规则突然骑行快速横过机动车道的“

交通动态”进行预判和注意,在第三人横过机动车道后其合理的运动方向

应该是沿道路北侧向西与申请人同向运动,那么两车的相对运动速度为零

甚至远离,是不可能发生碰撞事故的;申请人更不可能预见第三人在违章

横过道路后又继续违章逆行,被申请人的认定违反常识。

三、适用法律错误

原认定书认为:“当事人XXX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申请人认为适用法律错误:在司法实践中《中华

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属于兜底条款,只适用于

有明确违法过错行为但法律法规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规定的情况,被申

请人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申请人有违法过错行为的情况下适用该条款属于 滥用职权。

四、严重失职,遗漏重要证据

1、本事故发生后,被申请人暂扣了双方的车辆,但只对申请人的机动车

进行了技术性能检验,未对第三人驾驶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技术性能检验,故不能排除本事故是由于第三人电动自行车技术性能不合格引发的。应责

令被申请人补充证据。

2、未验证第三人电动自行车是否超载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9月2日,网址

:http://)的数据,7岁女童的平均体重为23.8千克,35-39岁成年女性的平均体重为56.9千

克,发生事故时第三人(39岁女性)搭载叶晨(7岁女童),按平均体重

计算2人总重达80.7千克,而国家规定电动自行车载重为75千克,所以发

生事故时第三人电动自行车可能出于超载状态,不能排除本事故是因为第

三人电动自行车超载造成方向和刹车失控引发的。实际上,第三人体型明

显偏胖,目测体重就超过75千克,但被申请人对该事实视而不见,玩忽职

守,恶意遗漏重要证据。

综上所述,1、本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三人在违章横过道路后又强行违

章逆行,主动靠近申请人车辆;次要原因是第三人搭载的叶晨反向骑乘左

脚伸出车外,致使叶晨左脚与申请人车辆发生擦刮;

2、申请人遵章正常

行驶,已尽到注意观察、安全驾驶义务,且采取了制动停车行为,没有任

何不当行为,不应承担责任;

3、被申请人遗漏了可能影响认定结论的重

要证据,应责令补充。

故请依法依法撤销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大队赣市公交直认字

[2012]第272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本起交通事故重新作出责任

认定,认定申请人不承担本次事故的责任。此致 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申请人

篇8: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探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性质

(一) 目前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性质的争议

1. 证据论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中已经明确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直接属性, 随即公安部门便取消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重新认定程序, 人民法院也相应地不再受理当事人因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而提起的行政诉讼。这使得当事人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方面认为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无法得到救济。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是一种鉴定行为 (鉴定结论) 。但是, 究其本质交通事故认定与鉴定行为还是存在区别的。

2. 具体行政行为论

诚然,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是种具体行政行为, 如有学者即提出,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交通行政管理机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其他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实施的一种行政确认性行为”, “应当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可诉”, (1) 刘星、李娜两位教授也认为“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是一种典型的公安具体行政行为”, “依法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 具体而言, 具体行政行为论的学者又细分为两个派别, 一部分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属于行政裁决行为,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行政确认行为。

(二)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

所谓具体行政行为, 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或授权单位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 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且该行为不能够对今后所发生的事重复适用, 它具有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 属于某个个人或组织, 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 (3)

1. 从实质层面正确认定具体行政行为

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学说来区分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一种是看行政行为所规定的内容能否重复适用为标准, 若不能重复适用则是具体行政行为。一种是看期限的限定, 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而作出的, 抽象行政行为可以针对未来发生的事项。由此来分析交通事故认定行为, 它是针对事故发生的当事人双方作出, 对象是特定的, 再从期限上看它是在事故发生后作出的, 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交通事故认定这一行为的核心在于责任认定, 而不是一般的事实认定。因此, 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 正确认清公安机关的职权

行政确认行为是“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 给予确认、认可、证明 (或否定) 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4) 虽然其“并未直接处理事故当事人, 但它却产生了间接的法律效果, 是事故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也就是说, 责任认定的作出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5) 故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这种责任认定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具有确认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首先, 从行政行为的依附性上看, 交通事故的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导的独立操作的行为。其次, 从行政职能上看, 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公安机关行使道路交通管理职权, 运用行政职权对社会秩序 (交通秩序) 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事故当事人双方会间接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 或者说会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间接的法律关系, 就交通事故认定书而言, 在意思表示内容方面公安机关也只是对交通事故当事人情况、交通事故基本事实上加以肯定、认定, 而没有直接对当事人双方规设相关的权利或义务,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客观事实的认定对当事人双方均会导致一定权益的得失, 或者是法律关系上的改变。因此, 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进行认定的行为符合行政确认行为的本质要求。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应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 从我国现行行政法律与立法精神上看, 应属受案范围

根据我国权力机关的职能分配, 立法机关负责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与修改;行政机关是立法机关的具体事务执行机关, 相对来说其体系比较庞大、冗杂。而司法机关包括法院 (审判机关) , 检察院 (监督机关) , 其职责是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基础上对国家行政权进行监督,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救济。昂格尔在《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也表达了同样的分权的意思:如果行政者也是法官, 他就有可能把他有义务实施的规则的含义加以扭曲以适合自己的目的。 (6) 因此为了更好地让行政权发挥自身的作用, 司法权需要运用一种“刚柔并济”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制度上的监督。 (7)

(二) 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出发, 应属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 对于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文化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 以及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的增强, 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愈发地适应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件的处理。因此有必要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8) 另外, 从我国现行的行政法立法宗旨和构建和谐社会来看, 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已成为行政诉讼立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 从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上看, 应属受案范围

19世纪的西方国家处于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与教会统治, 相应地在行政法上以“天赋人权”与“个人主义”为启蒙思想。在大陆法系表现为“公权力理论”, 英美法系表现为“控权论”, 到20世纪随着各国疆域的扩大, 政府逐渐将“手”伸到经济、教育、文化、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到20世纪后期, 很大一部分国家才逐步过渡到“有限政府”。现代英国法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采取排除的方式来列举, 再来看大陆法系的典型———法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它采用的标准有:公务标准、公共权力标准、法律关系、法律规则标准等。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发展时间里, 也不可避免地采用积极行政的理念, 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9)

三、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与完善

首先, 在交通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 专门监督交通事故认定的制作过程与当事人的投诉。这个可以借鉴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合议庭制度, 具体操作上是从技术鉴定等专业领域采取自愿报名与甄选两个环节最终选择出具有资历的“人民监督员”, 在每次的认定过程中由他们与交通管理部门内部人员共同监督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 在有异议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最终决定。

其次, 通过再审制度保障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官通过细致地查看事故认定书和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便有可能发现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错误, 进而能够以关键证据不足来推翻之前的交通事故认定, 让交警部门从新鉴定。另外, 法官看程序是否合法, 他可以从做出事故认定书的交警人员入手, 看他们是否具有鉴定资格。在执法过程中应当相应地公开案件处理的进展, 避免一些简单地、粗暴的方式, 尽量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认定行为。

最后, 引入判例。在多元开放的社会制度特征下, 应该多多吸收外来法律判决经验, 在切实做好法的继承工作的基础上, 做好法的移植工作 (法的创新) 。这一法律判决经验的借鉴为我们在处理不服交通事故认定案件中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引入判例。法官、学者等法律大家可以收集、整理国内发生的已经被受理的交通事故认定案件, 还应当有意识地甄选一些国外的比较典型的案件, 最后汇编成为一本案例集, 编印成册分发到各级人民法院, 供法官与交通管理部门人员学习。当出现相似案件时经过本院审委会讨论并报送高院同意后方可引用。当然, 上述构想的操作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 因而我们的借鉴绝不能脱离法律经验、社会现实生活和法的本土资源。

摘要:机动车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然而, 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 随着机动车的发展,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整治道路交通秩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道路交通事故的认定问题愈发显得重要。文章主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交通事故认定行为。

关键词:交通事故认定,性质,行政确认,完善

注释

1参见刘星、李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途径研究》, 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5期。

2参见李亚妮、严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研究》, 载《风险管理》2007年第37期。

3参见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 第128-129页。

4参见展万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性质及行政可诉性研究》, 载《行政与法》2001年版第29期。

5参见昂格尔:《法律格言的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68页。

6参见林孝文、冯少辉:《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行政可诉性》, 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6期。

7参见李亚妮、严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研究》, 载《风险管理》2007年第37期。

篇9: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核申请书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信访;复核;程序

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概述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一般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利用一定的专业技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与论证交通事故原因,并根据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法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认定的行为。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具有以下特征:

(1)从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行为,认定的权力来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直接授权,具有一定的行政性。

(2)从内容上看,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实际上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对造成交通事故原因的确认。认定过程包括对交通规则的适用和解释,各种检验技术、侦查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事故现场的测量和勘查,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3)从效力上看,交通事故认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间因交通事故这一民事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纠纷。交通事故认定书主要起一个事实认定、事故成因分析作用,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性的分析结果,具有证据效力。交通事故认定书既不同于鉴定结论,也不同于证人证言,因由公安机关制作,故应为公文书证,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

目前,理论界对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观点不一:有的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可诉性;有的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不具有行政可诉性。同时,该观点又分为两类,即一类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且属于鉴定结论;另一类观点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但不是鉴定结论,是行政文书、是书证。

笔者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兼有技术鉴定和行政行为的双重性质。但就整体而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具有的技术鉴定属性要强于行政行为属性,将之纳入证据范畴中的鉴定结论更为适宜。具体分析如下:

1.交通事故认定是一种行政行为,表面上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一般理论,具体行政行为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二是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单方意志实施的,它不以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同意为条件;三是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四是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产生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据此,判断交通事故认定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认定行为的权力来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直接授权;其次,认定行为是公安机关依法必须履行的职责,其认定依据是调查的事实和法律法规,其作出认定行为不需要当事人的同意,虽然该职责行使仍依赖于当事人的选择,但是仅仅因为当事人可以选择通过行政机关解决,也可以选择不通过行政机关解决来否定行政机关作出事故单方性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三,认定是根据案件事实针对交通肇事当事人作出的,仅仅对案件当事人产生拘束力。第四,认定行为通过确定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份额,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益,很显然,当事人的责任份额并非一个自然事实,而是行政主体通过法律规定程序作出的结论。这些特点完全符合了一般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特征。

2.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实质上为一种技术鉴定,它与一般行政行为有着区别

一是交通事故认定不直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而只是交通违法行政处罚的先决条件。对法院而言,交通事故认定书主要起一个事实认定、事故成因分析作用,是一个专业技术性的分析结果,这个认定书具有证据的效力,而不是进行赔偿的当然依据。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或者调解中,双方当事人都可以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自已主张的证据,也可以就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提出质疑。如果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错误,法院可以不采信这一证据,进而作出与交通事故认定不一致的民事判决。二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有拘束力和公定力。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具有法律规定的或者行政机关决定的法律效果,行政机关和相对人有义务服从,并且必须积极履行。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合法与否,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行政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由于交通事故认定并不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对相对人来说也就没有可以实现的内容和必须服从乃至履行的義务。在当事人其后有可能提起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民事诉讼中,交通事故认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在因构成交通肇事罪而提起的刑事审判时亦事如此。四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有执行力。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有可以实现的内容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当然也就根本不存在相对人履行或者不履行该义务,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该义务的问题。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认定虽然是公安机关依其职权单方作出的对事故当事人交通肇事这一特定对象和特定事项作出的一种定性定论,但不是依照新道法规定确定事故当事人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即不是对事故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进行直接处理,不属于直接调整当事人人身权、财产权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交通事故认定只能是一种技术鉴定,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是不直接确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未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新道交法将原来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人民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确定当事人民事责任的重要证据,体现了新道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机制和理念上的变化,也使交通事故的处理更加淡化了行政色彩,更多体现出民事侵权责任的特点。

三、道路交通事故信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公安信访部门的依赖性过大

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后,才可以启动信访程序。实践中,相当一部分信访人过分依懒公安机关和公安信访部门,在被告知到有权管辖的法律机关提出后,仍然不到有管辖权的法律机关提出,而是要求公安机关作出处理。有的甚至是在向有权管辖法律机关申请的同时,就到信访部门上访。

2.合理与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信访工作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经济补偿予以解决信访疑难问题的办法被普遍采用。这一方式使得大量的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化解,但同时也使一部分上访群众把解决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把经济赔偿补偿作为主要目的——“借信访之名,图经济之实”。个别上访人甚至成为信访“专业户”,把上访当成谋生手段,在诉求已经解决,补偿已经到位的情况下,不断重访、闹访,提出不合理的经济要求,使得公安机关的信访成本逐年攀升,影响了信访工作的整体开展。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理顺交通事故认定救济途径

(1)在公安机关处理阶段,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应该在三天内提起复核申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因此,如果当事人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证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认定错误,有权利申请复核要求上一级交管部门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对于复核,以一次为限。

(2)如果对复核后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仍然不服,可以在法院诉讼过程中提出异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否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意见》(法工办复字[2005]1号)“……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因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牵连的民事赔偿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据此,诉求人不能直接就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直接提起民事诉讼,但可以间接通过损害赔偿诉讼向法庭提出自己对事故认定书有异议,请法庭对其进行审查,由法庭对交通事故认定予以质证后决定是否采信这项证据。法院可以根据庭审查明的结果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予采纳或拒绝采信,还并有权重新决定事故的赔偿责任比例。

(3)通过信访程序请求纠正《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后,才可以启动信访程序。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本身并不主动承担重新认定,而是由上级机关责令重新认定后,予以救济。因此,当事人可依照信访程序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法提出信访,请求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信访条例》规定,对案件进行复查,重新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2.探索交通事故认定公正机制的构建

(1)设立交通事故公开认定及听证程序。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对事故现场勘验、检查、对有关事项调查、检验、鉴定,在规定时限内径行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这个过程主要由公安机关内部掌控。事故当事人鉴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和事故发生后的情绪紧张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往往只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参与者。事故认定结论实际上是交警部门自己关起门来做出的。笔者建议,交通事故的认定的程序应该公开,不应仅将事故认定作为内部程序封闭进行,让当事人参与进来,类似于法庭庭审的形式,双方可以直接对相关证据材料公开发表认证质证意见。《公安机关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公开认定程序是有明确依据的。同时,对于重大财产、人身损害事故,应该设立事故认定听证程序,类同于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赋予相关当事人申请权,让事故认定公开、公正原则真正得到贯彻,切实维护好当事人的权益。

(2)设立交通事故重新认定程序。从立法本意来讲,《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认定重新认定程序的取消是要淡化事故认定的行政色彩,强化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位,肯定法院的最終裁判权。实际上,立法理念的进步并不能有效阻断事故认定的行政属性,这在司法实践中反而是助长了行政权的专断性。笔者建议,对于重特大事故,特别是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该规定对事故认定不服申请重新认定的程序,以期给予当事人足够的程序救济,避免行政权的过分膨胀和专断。

(3)设立当事人证据材料获取程序。《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查阅、复制、摘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材料。公安机关应当加盖事故处理专用章。”上述规定正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的具体体现。据此,当事人如果对交通事故认定有疑义,可以利用这个规定去了获取事故认定的证据材料,了解和掌握事故认定的全部信息。

(4)设立重新鉴定的申请程序。交通事故认定实际是一种鉴定行为,而公安机关对于鉴定异议的处理亦有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法嫌疑人或者受害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鉴定,申请重新鉴定以一次为限。”由此可见,《道路交通安全法》未规定申请重新认定程序,并不能排除当事人按照该规定申请重新鉴定。这种申请有着明确的依据,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的救济途径。

(5)设立责任认定的询问或质询环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条均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发问。对于当事人有疑义的认定内容,可以申请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人员出庭,当庭询问事故处理的事实情节,对事故认定中的疑点提出质问,以查明案情。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九条,“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因此,根据上述规定,在事故认定人无法出庭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出具书面的质询答复。

上一篇:微信怎么营销推广下一篇:电气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