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5-1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通用9篇)

篇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而当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本文就如何巧设开篇,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借助背景,进行德育渗透;在探求分析中,灵活渗透德育;利用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进行渗透德育等四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巧设开篇,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

新课的导入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来。

案例1:在教授《指法练习综合训练》一课时,导入的片段:

师:我们学校的广播站将要招几名优秀的少儿打字员,同学们想不想一显身手啊?

生:想。

师:那来看看要求(出示幻灯片),我们来读一读。

生:……,除了要参加规定的打字比赛外,还要求同学们能够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懂礼貌。

师:有信心参加吗?

生:有……

通过“校广播站招收打字员”为切入口,让学生们感受到此次打字训练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并在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渗透:要成为一名小小的少儿打字员首先必须具备怎样的思想素质,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让学生们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打字员,除了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然后在设置的知识问答、英文单词录入比赛、自由录入等三关游戏中,进行现场过关斩将,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知识问答时,除了指法检测外,还可以问问学生:你是如何做到吃苦耐劳的呢等等,教师可以趁机加以思想渗透。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掌握了指法技能,又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让学生寓快乐于学习之中,寓德育于学习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巧设开篇中导语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巧设开篇之中除了导语的精心设计之外还可以通过情感链条上突如其来的一段空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求知欲。当然,设置悬念力求恰到好处。

案例2:在讲授《幻灯片制作》一课时,导入的片段:

师:看了这些风景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出示温州的有名景点──江心寺的十景幻灯片导入)

生:太美了,这是哪里呢?

师:大家猜猜看,它就在我们生活的附近……

生:是不是江心寺呢?

师:是的,刚才大家欣赏的就是江心寺有名的十大风景:瓯江月色、海淀朝霞、春城烟雨……它不仅胜迹多奇,历史悠久,而且素有“江天佛国”之美称……

生:太棒了,真是我们温州人的骄傲啊……

江心寺──这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游览景点,也是我们每一个温州人熟悉的胜地。通过对这些景点的回顾,激起了学生们身为温州人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这样一张一张图片按顺序地播放,你们知道它是怎样制作完成的呢?能不能把我们温州其他景点的图片也制作成这样?或者能不能把我们自己校园里的图片也来制作一下呢?一连串的问题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恨不得马上翻开书看个究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邀请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进幻灯片的制作现场,来学习幻灯片的制作。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去接受知识的启迪,无疑是身心愉悦的,而在开篇初选择大部分学生都熟悉的江心寺为切入点,除了让学生在感情上有个亲切的感觉,能够在接受后面的新知识过程中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更能促进学生热爱家乡,通过自己的知识来赞美家乡,得到学以致用。

二、借助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中渗透德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在上机的训练中。因此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案例:在讲授《自选图形的图片填充》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在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背景下欣赏图文并茂的古诗词。首先出示了一张《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长方形图,配上缓缓流淌而出的诗词朗诵,让学生们感受到这首诗带来的意境: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师:看了这张图片,听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突出的感受吗?

生:作者写得太美了。

师:是写得太美了吗?

生:西湖的风景太美了,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师:对,是西湖风景美,作者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了。而我们啊,还可以用信息技术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现它的美呢!

出示几张《饮湖上初晴后雨》不同造型的图,有椭圆形、太阳形、水波形等等。

生:哇,太棒了。

师:诗人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你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呢?

生: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试试看。

……

这里,所提出的5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美──风景美──语言美──用信息技术知识展现美──热爱祖国”的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和谐美。通过一张图的不同造型之间进行比较,区别它们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尝试去探究,从而引出自选图形的图片填充功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而非苦恼的事。”的确,在这样一个诗意盎然的背景下,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翱翔,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撞击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将德育渗透于快乐学习中。

三、在探求分析中,灵活渗透德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的确,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要改变以往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来获取新知识。同样,德育教育也一样,也应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在探究学习之中。

案例:在讲授画图软件的《奇妙的剪贴板》一课时,其中一个片段:

出示一幅金鱼缸的图片。

师:养着金鱼的鱼缸底很脏了,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还小金鱼们一个清新而又自由自在的空间呢?

生:把垃圾清理掉。

师:好主意!可是怎么清理呢?

生先尝试探究……

得出结论:

生1:用橡皮擦擦掉垃圾。

生2:用颜色填充掉垃圾。

师:还有没有你认为更巧妙的办法呢?

生3:画一个新的金鱼缸,把小金鱼们复制粘贴过来……

师:非常棒,经过同学们的辛苦劳动,小金鱼们又游得格外的欢畅了。希望同学们在家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

我们的新教材无论是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式,都潜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内涵。挖掘出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清理鱼缸的任务,在层层的探究和引导之下,学生们各显身手找出了清理的方法。通过比较和使用得出了复制和粘贴的巧妙之处,让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之中快乐。通过这一感悟、体验,热爱劳动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教师的语言点拨和渗透,热爱劳动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并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启”而达到“发”,有所收获。但也有一些学生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激励他们先独立探索尝试,再合作交流。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进行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

在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里,因为对象都是一些爱好电脑的学生,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际、实在、实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小小电脑手抄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天进行“精神充电”,记下“成长的足迹”。而教师在传授电脑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志向,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直接动力,并定期举行展览,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技术创办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实践活动中举办一些有关“少儿电脑”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座及知识竞赛,通过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如上机时不能随意删除别人的文件等等,来完善与补充信息道德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求知、成长的动力。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步看到点点滴滴的德育渗透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可喜的变化,上机练习的时候更加遵守机房的规则了,在学校里遇到老师更有礼貌了,对待老师交待的任务更有责任心了……,这一切变化发生在学生的身上,喜在老师的眼里。相信在老师们的悉心努力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长期精心的培养,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渗透,定会绽开灿烂的德育之花!愿能在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谱写出信息技术教学崭新的一页!

篇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卓泉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渗透,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刊物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陶丰满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篇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仁孝是中国传 统道德中 的闪光点, 也是祖国道德文化最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道德传统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之一。无论是在教育改革主 线不断深入到人们的道德素养层面的今天, 还是在世界文化高度融合的将来, 守住仁孝的基本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 是学生必须学会并且能够实践的基本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里渗透仁孝美德让学生更 加意识到道德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仁孝”的美德, 丰富自己表达尊敬长辈、宽仁待人的方式方法。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载和安装软件》的教学在导入时, 教师借助老人不能够熟悉使用电脑的现实问题, 设置了情境, 以孝老爱亲的道德准则来引导学生掌握技术之后的态度倾向。

师: 昨天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奶奶打电话给我说, 她很喜欢看“京剧”, 可是家里的DVD坏掉了, 儿子媳妇都很忙, 想让大家在电脑上帮她找一些戏曲看, 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生:愿意, 我们刚学过在网上下载信息, 正好用来帮助奶奶。

师: 真是一群懂得敬老的好孩子。那么今天大家就帮助奶奶找找这方面的音视频资源, 开始吧!

生: (开始搜索戏曲资源……)

生 (举手发言) :老师, 我找到了很多, 可是有的不能下载, 需要安装新软件 (其他学生也附和着表示遇到了困难) ……

师:对呀, 那么老师今天就来帮助大家学习软件的下载和安装方法。首先, 你是不是按提示下载软件了?

生:不敢下载, 因为害怕有病毒, 这样不但帮不到奶奶, 反而会让奶奶家的电脑不能正常工作。

……

教学在情境和教师设计好的实践探索中互动推进着, 学生的心灵早在课堂之初就被教师以简短的教学情境唤醒, 并为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由此可见, 一方面,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醒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让学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 美德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 使得课堂拥有了一股无形的驱动力, 教学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2 放以宏图, 导其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 宁静致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只要撷取总能摘得几颗明珠, 种植在学生的心田, 帮助他们长大成人。高远的志向需要教学引导者不断培养, 一方面, 可以用细节的情境不断熏陶, 让学生为着一个远大的目标不断努力;另一方面, 在学习活动中明确所学内容的意义以及发展前途, 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坚定学习的信念。培养学生拥有远大的抱负, 高远的志向, 将来把所学用以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在六年级《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自读文本, 认真研读“物联网”的概念及其三大特性。之后, 大量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周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物联网使用的发展 前景。特别是当学生读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安防”等方 面的信息后, 一个个兴致勃勃。

生1:老师, 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把“智能家居”建到全中国, 让祖国人民都过上舒适快捷的现代化生活。

生2: 我想继承袁隆平爷爷的事业, 把“智能农业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创造又一个“中国奇迹”。

生:……

其实, 学生的心目中装着未来, 当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的时候, 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也有了进步的力量和发展的希望。重点在于, 我们要以诚挚的心教授给学生实现他们理想的方法, 培养学生一飞冲天的技能。

3 教以勤勉, 塑之修身养性

道德传统, 除去可以规范人的思想, 激励人的志向和毅力以外, 还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养性, 成为一位志趣高雅的人。现代社会网络资源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当学生遨游于网络时, 我们要如何引导他们从这里追寻正能量, 不断健康发展呢? 勤勉与奋进的力量是学生不断追寻的动力, 教师应当把这种力量种植在学生的心田中, 令其生根发芽, 促使学生成长为信息领域乃至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 信息技术除了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以外, 最主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捷方便的工作。

教学四年级《走进论坛》这一课时, 教师很快引导学生完成了论坛的注册和登录方法的学习, 随后重点设计了让学生就“论坛可以干什么, 为什么要申请加入论坛”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并结合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 把自己的见解编辑成文, 发表在论坛上。借用此环节, 教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环境下人和人之间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论坛寻求合作或者主动与人合作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藉此以帮助学生正确使 用自己所掌握的网络知识, 规范其操作行为和意识。

篇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篇5: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难题。本文从结合课堂常规、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偶发事件和结合网际交流四个方面对小学中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我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套鞋套进机房;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匆匆离去。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如要求学生进入微机室时用鞋套套在脚上;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如因人为因素引起机器故障的则全校通报并照价赔偿;上课时对吃零食或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全校通报;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例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或者只关闭显示器而不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2.竞争意识

竞争,通常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各自努力,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者后来居上,鼓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如举行电子板报比赛;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情景、主题思想绘图竞赛,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协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命题为“我爱校园”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本次环境教育活动的一些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每一小组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兴趣课引导学生学习完《网页制作》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也难完全理解更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甚至于应付敷衍了事。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他们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据此,我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揉合进不同的组别,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起来,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字录入,图像处理、色彩建议„„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精心制作,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清晰美观、富有时代特色的网页展现在眼前„„不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的个性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4.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所教的六(1)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找到这位删除别人文件的“高手”,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把他的文件给删了。下课后,他就找到老师说,老师,该管管咱们班的人了,你瞧,整天尽乱删别人的文件。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删过别人的文件吗?他说,老师我都是跟他们闹着玩的。我马上说,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将心比心,同学文件都在你们班的共享目录里,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可是违法的呀。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此外,我们可在校园网上设立论坛,学校的校园网的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小学生与Internet”这样一个论坛区,在这个BBS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篇6: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司门前中学 魏华明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它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已迎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而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的象征,它已成为一种推动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且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活力和威力的媒体,并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教育领域,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的必备素养之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尤其做到信息技术与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整合,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而又紧迫的课题。

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与时俱进,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素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机地将德育融合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注重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制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中学生的任务,更是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还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比如:不带食物和水进机房;按开、关机要求开、关机;不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等。教师以身作则,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德育与教材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中,可以让学生处理学校风景照片以表达爱校、护校之情;让学生制作贺卡以表达友情、亲情等。

2.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再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讲授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司门前的美丽景色、司门前的风土人情、司门前人的勤劳善良、热情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多种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情感意识教育。

3.联系生活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学生身边事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与已关系不大的事不感兴趣。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事,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比如以我的班级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我的快乐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便利、机遇和先进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学校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他人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篇7: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浙江义乌市佛堂镇大成中学戴志国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所有信息技术老师都很关心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了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中国人的形象,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义乌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义乌市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特别讲到第七章知识产权时,让学生了解微软的霸权主义,让学生了解微软打击wps等一些国产软件的手段,也讲讲裘伯君反击微软的勇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

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懂上网,不会上网,会被未来的世界所淘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如:艳照门和熊猫烧香事件,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和电脑并不是很安全的,平时要多注意自身的保护意识,也让学生明白非法传播别人的隐私,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兴起,干一些违法的事,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伤害。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还有也引导学生到网上找很多健康有趣的事件,促使其健康快乐上网。并在讲“网上资源检索”和“资源评价”时,我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犯罪、病毒和网上一些中奖等等方面的新闻,让学生把搜索到的自己关注的网络犯罪等的这方面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其真伪,并发表见解,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发觉这部分人一般上网很久,对网络操作很熟,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高中时段不应该沉迷网络,而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一定的额外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发挥其知识水平,增强其学习兴趣。还鼓励其多上上“百度的知道”和一些电脑知识论坛,帮助一些碰到问题的网友,为他们解决烦恼。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问题很少问旁边的同学,而是举手问老师,不太喜欢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

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其实学生会不自觉的发觉,成功是小组是因为分工明确,合作比较好,失败是因为小组一盘散沙,各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让他们自己明白,合作才能成功,单干注定失败,从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中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全面完成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参考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篇8: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 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比如,言行举止,文明高雅;讲课辅导,耐心细致; 对待学生,热情公平,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养成认真负责、公正无私、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其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保持学习环境的整洁。最后,要教育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以此推而广之,引导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的品质。

二、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 德

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并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 尽量结合现实生活,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比如, 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 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同时,要借用网络上的真实案例,如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 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让学生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进行网络交流,参加网络论坛,开展智力游戏,收发电子邮件……使学生形成遵守网络公约、讲究文明礼貌的良好网络道德。

三、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 神

团结协作精神既是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首先,在分组时,要把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群体中,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发展的满足,体会到被需要或被帮助的心理愉悦, 从而增强学生互助协作的意识,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时,要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有趣、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考核,并侧重于表扬鼓励那些参与意识和集体观念强以及合作氛围浓的学生或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建立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之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思想品质。

篇9: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应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看上去只是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2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

2.1 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2.2 协作精神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网页制作》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难完全理解,就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2.3 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电脑动画Flash的教学部分,基于学生对电脑动画的喜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笔者采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前将相关知识制作成辅助学习的网站,上课时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参考学习网站完成课堂所要求的任务。学生凭借对Flash的兴趣,从任务要求出发,点击相应的链接,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制作完成学习作品。在本单元的最后,笔者将综合任务设计为:确定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电脑动画作品。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行动,确定主题、搜集资料、设计故事情节、制作动画等,制作出多个优秀作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2.4 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讲解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

3 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首先,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生活。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网络“环保意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行为,如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捏造虚假信息,散布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报复心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4 结合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有效。

上一篇:21课伟大的悲剧配套答案下一篇:修身从政 踏实做人 当好廉洁自律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