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4-04-27

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篇1: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企业受到了较大冲击,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企业倒闭、人员分流,导致我县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工春节提前返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现象,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堪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景如何?政府如何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农村工作职能部门,为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化情况,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构成及就业意向,我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县的农培基地部分就业、创业学员、返乡农民工及灵溪、龙港等地劳务市场的劳动力需求状况进行情况调查,以掌握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来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为上级领导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总人口123.1万,农村人口有111.6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90.6%,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66.24万,我县欠发达乡镇共25个,其中省级欠发达乡镇12个,市级欠发达乡镇13个。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收入低等种种不利现象,这些现象在25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调查中,我们共走访各类企业20余家,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6家,访谈返乡农民工、企业家、参训农村劳动力近100多人次。印发农村劳动力就业问卷表2000多份,收回1863份,收回率93.1%。问卷调查中劳动力年龄在18周岁到60岁之间,从 事第一产业人员占30%,第二产业人员占40%,第三产业及无业人员占30%;文化程度上,大专以上4.6%,高中占24.7%,初中及以下占70.7%;调查中,在外务工农民返回苍南本地有523人,占26.1%;社会保障上,务工农民中90%以上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人口比例较大,加上受金融危机、企业订单减少、各地外来务工人员增多、自身技能水平落后等多方面因素,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越显困难,这项现象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情况:2008年,面对各种困难,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这项“民生工程”。苍南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纳入37项重点工作之一,通过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管理,加强转移就业服务等措施,着力打造农培品牌,提升农培质量,全县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全面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8018人,其中专业农民培训1662人,转移就业农民培训9435人,务工农民培训5595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1416人,获证率达94.9%,实现转移就业率达83%。打造出了“印刷制版”、“缝纫车工”、“幼儿教师”、“电工”、“厨师”、“会计”等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农民培训品牌,使农培工作由数量型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转变,为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培训使 受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苍南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及存在问题

(一)、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导致失业者增多。就业是民生之本,苍南是外向型经济县,经济发展方式属于典型民营体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放缓使我县企业提前进入寒冬,国内的市场需求量也下降,生产的产品销路受到影响,导致许多印刷包装、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力需求量高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出现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状况,使得在职就业农民不得不面临减薪、失业的困境,即使部分农民工能找到工作,但工作时间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需要。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也急速下滑,农民工返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缩小,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根据情况调查,目前70%以上的务工农民还滞留在家,他们都需要外出务工。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加强技能培训是减少金融危机冲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农民工群体适应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必要之举。

(二)、农民工失业返乡加大本地就业压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在外务工农民大量返乡可能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不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我县务工农民大多数都是全家转移在外,子女也随同返乡,大多需要回来就学,给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部分农民选择返乡务农,但因土地承包权益转移等问题,也没有多少耕地可供耕种,可能难以实现从事农村农业生产,给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已基本适应了城市生活,返乡没有务农经历,缺乏农业生产知识,返乡后失业在家,可能引发打架、赌博、偷盗等社会问题,给农村发展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就业观念淡薄,导致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自身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企业想招工却无法寻到合适人才。本次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的占70.7%;高中占24.7%;大专以上占4.6%,总体文化水平明显偏低。据调查已就业的农民中,大部分农民技能水平低只能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有90%以上农民工未享受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险,需要政府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大培训引导力度。特别是欠发达乡镇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缺乏竞争力,大部分劳动力还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没有明确目标,思想观念落后,对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如在家待业青年,面子思想严重,劳动技能低,普遍存在脏、苦、累的工作不去,对就业挑挑拣拣。部分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文化又缺乏技术,特别是农村妇女,小富即安、满足现状思想较重。这些观念都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而我县劳务市场出现了供需结构性矛盾。这对于我们农民培训工作产生困难,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障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企业基本上都招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 程度的青年,而我县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自身技能偏低不能适应企业的招工要求。因此,文化技能水平偏低是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导致我县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就业的最直接原因。

(四)、农村劳动力自身创业中,面临多种创业困境。农民自身创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当前形势下农民回乡创业面临着多种困境。第一创业环境有待改善,我们调查中有意向返乡创业者中45.6%的人认为创业审批不知从何开始,40%以上认为政府部门收费项目多,经济负担重。同时认为地方政府对农民创业不够重视,缺乏统一领导,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总是倾心于搞大战略、大经济、大企业,对农民创业缺乏有力地引导与扶持。第二创业资金缺乏,70%以上意向回乡创业的农民认为资金筹集困难,金融机构支持率低,贷款渠道单一,贷款门坎高,而且贷款的利息高。第三创业的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创业空间狭小,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金融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急需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返乡创业。

(五)、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是异地劳务输出,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相应的权益保障体系和机制建设并没及时跟进,使转移就业农民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一些就业农民在权益受 到侵害时,出现不知向谁反映、申诉等问题。因此,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外部环境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以上诸多不利因素,从各方面制约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因势利导和帮助扶持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业,才能有效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增加家庭收入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缓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为农民就业创业谋出路。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新型实用人才。培训是就业之门,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强化创业就业培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培训经费,按照“统一制定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制定培训标准、统一制定培训补贴、统一考核验收”的要求,提高补助标准,延长培训时间,由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农培基地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针对市场就业需求和返乡农民工的意愿,认真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 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为参训农民再务工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打好基础。加大宣传农民工培训政策,可试行通过限量发放“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券”,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技能培训中来。一是贴近市场开设专业。目前,我县各农培基地已推出电脑、电工、幼师、会计、厨师等二十多个专业,多个专业开展政府“免学费”和“补助”政策,通过品牌建设,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开展乡镇特色产业培训,提高专业农民技能。培训基地结合当地开展科技下乡培训,彻底解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因距离偏远、交通不便无法学习等问题。三是从单一搞第一产业技术培训,走第一、二、三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培训之路。春节过后,县农培中心已组织商品营业员技能培训260人次,并全部转移到县知名超市企业就业。电脑制版受训人员除了在苍南各印刷企业就业,部分人员还输出到上海、广东等城市从事制版印刷工作,打响了苍南劳务品牌。四是采用订单培训模式。培训基地主动与用工企业合作,根据用工单位“出单”,经培训后由用工单位“收单”的方式进行,从而增强了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举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的难度,也增加了就业额度,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实现了培训就业双赢的目标。五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鼓励经过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工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可以获得国家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企业转型升级稳就业,国家加大投资扩就业。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是社会就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日益趋 紧的宏观环境,要加快企业自身发展,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抢抓机遇、逆势赶超,真正形成“政企联动、攻坚克难”,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意见》等政策,鼓励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同时设立了1500多万元创新扶持基金,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财政引导与扶持力度。对生产经营暂时陷入困难,在社会保险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补贴,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组织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政府部门加大对落后产能、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力度,企业自身引进新项目、资本、技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面对危机,我县企业家联合会积极向全体会员企业发出“不停产、不关门、不裁员、不减薪”的倡议,正确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二是加大投资,扩大就业。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实施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今后几年,我县将继续开展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沿海围垦、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协调与沟通,尽量多的安排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要强抓机遇,坚持开展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对本地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增加投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

(三)、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特点,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要立足当地产业开展培训,打造苍南特色的“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培训和农业产业格局,为农村经 济发展中拓展就业岗位。一是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加大对乡镇企业信贷、技术和税收支持,使乡镇企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壮大,发展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扩大劳动力转移空间。二是根据本地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将发展旅游观光、农家乐等行业作为重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充分了解当地资源结构等实际,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如蘑菇栽培、茶叶培植、名优水果栽培、水产品等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同时在人力资源占优势的乡镇,鼓励周边一些发达城市企业深入到欠发达乡镇,建立来料加工产业基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2008年我们在观美、桥墩开办经纪人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120多人,全县新建成来料加工点30个,就近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近4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妇女,此举解决了农村妇女就业难问题,实现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放在工作的突出位臵,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排忧解难,营造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广大农民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踊跃创业,以创业为支点,产生出联动效应。一是要加强对创业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技能培训、选送 实习、市场考察、法规和信息咨询等环节和跟踪服务,努力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年初,县农办邀请在外一起创业的农民工兄弟,回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吸引“人回乡、厂回迁、钱回流”。如今我县已有农民工到家乡创办各类企业十多家,涉及行业有农产品加工、建筑、餐饮、运输、种养殖等10多种,吸纳近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农办、劳动、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单位要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农民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完善服务手段,使创业者的服务保障得到加强。金融部门放宽信贷条件,降低门槛,开辟“绿色通道”,各部门要在创业促就业中多做工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良好氛围,可通过召开项目推荐会等形势建立和完善适合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通过创新信贷品种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扶持农村劳动力自我发展经营,使我县再掀民营经济发展高潮。三是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业的环境。

(五)、建设劳动力转移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各级政府,要想尽千方百计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工作。一是建立高效畅通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开展规范化服务。在各乡镇、村居设联络员的办法,开展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就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形成互相沟通,全县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春节后,我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组织召开大型专场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二是农培基地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通过媒体、墙报、传单及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将准确的用工信息及时传递给参训学员,引导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合理有序地输出,形成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和无序的流动。三是农培基地对学员进行就业指导,传授权益保护、职业道德等常识,提高其遵守法律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积极主动与用工企业联系、沟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服务。同时对转移就业人员开展后续跟踪服务,根据学员的需要和企业工作环境的变化,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持续就业。四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权益维护行动。开辟务工农民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免费为失业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务工农民申请法律援助的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快速的维权机制,积极协调输入地有关部门、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切实保障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篇2: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xx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据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统计,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5万人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去年下半年以来,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至年底止,全县返乡人员达3.5万人。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农民工返乡人数有可

能进一步增加。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本人经过调查思考,特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的领导。建议尽快成立高规格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劳动、民政、财政、工商、税务、教育、农业以及工青妇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办公室。要逐乡逐村建立返乡农民工台帐,由乡村干部、党员跟踪服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县内外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做法、新经验。

第二,要广开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门路。一是发展支柱产业,消化一批。按照扩大内需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烤烟、养殖、蔬菜、水果等农业支柱产业,使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进入农业生产序列。要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同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结合起来。二是加快项目实施,吸纳一批。对“三农”建设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项目等,凡属具备条件的,要想方设法尽快开工。三是利用招商成果,容纳一批。对近年来的招商引资项目,要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优先容纳返乡农民工进工业园区务工就业。四是积极挖潜,鼓励本地企业稳定一批。对经济危机期间不裁员、不减员的各类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和扶持。五是自主创业,扶持发展一批。县劳动部门要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鼓励帮助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工商、税务、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六是主动出击,争取输入地稳定一大批。县劳动部门要以实地走访或致务工人员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动员务工人员想方设法在劳务输入地积极寻找新的其它就业门路,尽最大努力在原工作地留下来,从源头上减少返乡大军数量。七是免费技能培训,及时提高输送一批。县劳动、农业等部门要采取培训实体(学校)培训、专业重点急需培训、企业新招工成批培训等方式,分解返乡农民工培训任务,千方百计多培训返乡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建立稳定的农民工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收集县内外用工信息,及时发布,方便农民工求职,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规范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运作,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使乡镇劳动保障站发挥作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登记造册,收集反映农民工在外的真实情况,县劳动部门还要在本县劳动力输入较多的沿海地区建立基地,及时了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总结农民工工作经验、教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决策,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篇3: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一、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为林农建起了绿色银行

2002年以来, 廊坊市紧紧围绕“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目标定位和“以绿色造特色, 以特色造优势”的发展理念,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世行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高速增长。

2002年以来来共完成造林13.3万公顷, 相当于前4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到2009年底,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林木绿化率达到40.7%, 森林覆盖率达到22%。其中96%以上为个体造林, 目前全市个体造林户达15万户, 千亩以上那个大户53户, 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000余户。据统计, 每667平方米林地按年产1.5立方米木材计算, 每667平方米年经济效益可达1 000元, 我市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产值近35亿元。林业已成为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随着林业的大发展, 特别是通过农田林网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可使粮食增产15%左右, 使廊坊市每年可增加粮食1亿公斤以上。

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大幅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 区域布局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 廊坊市通过“631”农业结构调整, 果树面积大幅增加, 到目前, 果树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 年产量达50万t, 年产值达7.2亿元, 每667万平方米平均经济效益700元以上, 高者可达3 000元以上。廊坊市果树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果树成了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通过区域调整, 全市形成了中部优质热杂果、精品葡萄、优质梨生产基地, 北部优质苹果、草莓生产基地, 南部金丝小枣生产基地, 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2. 品种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 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实施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改优换劣工程, 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引进了黄金梨、中华玉梨、黄冠梨、晚秋黄梨、红宝石李等30多个果品名优品种, 如利用大梨树高接换头技术, 使地产甚至绝产的大梨树得到了更新。到目前改劣换优面积达到3 333公顷, 大大地提高了果品的经济效益。永清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黄金梨, 实施改优换劣, 面积已发展到100公顷, 每666.7平方米平均收入3 000元~6 000元, 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 使无公害果品面积达到了1.3万公顷, 年产优质果品15万t, 增加产值6 000万元。

三、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全市林业企业共有2 734家。其中种苗企业639家, 花卉企业230家, 果品加工企业3家, 果品储藏9家, 人造板加工企业946家, 家具生产1 715家,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4家, 森林旅游1家。林业企业从业人员共有25.57万。涉林企业总产值达到85.9384亿元。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果品储藏业中三河市福成集团, 种苗、花卉业中的三河燕赵园林公司、固安县京南花卉第一村、广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林木加工业中的金秋木业、洪宽木业等企业龙头, 基本上实现了龙头带基地发展、基地促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京南花卉第一村的固安南王起营村, 随着绿化工程龙头大户和绿化苗木销售龙头大户的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了全村农民的增收致富, 到目前全村种植花木333.3万公顷, 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四、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为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

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优质种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加工+家具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如文安、香河的林板 (家具) 一体化等;优质种苗基地+花卉生产企业+农村经纪人销售网络模式, 如固安的花卉生产与营销等。一些产业化经营模式, 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联在一起, 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如文安唐头村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模式, 营造速生丰产林386.7公顷, 将三四年生的幼树按市场价预定给板厂, 公司和农户签订了协议, 建起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这种模式, 农民省去了销售木材的后顾之忧, 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蓬勃发展的林业, 已经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1. 林业结构调整还不很到位。

主要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二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偏小。

2. 龙头企业仍存在综合实力差的问题。

目前来看,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开发的高新产品少, 如文安人造板业存在的总体规模大、企业单体规模小的问题;企业综合生产水平还较低, 包括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营销网络等还不配套;龙头对林农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3. 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强。

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如打井、办电、灌溉等基础设施投入还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品牌意识差。

廊坊市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还很低, 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还非常小。其根本原因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造成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5. 产业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引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 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六、几点建议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应突出抓好商品林培育、果品、花卉、种苗、木材加工及森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1) 推进果品业上档升级。以果品内部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 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加快劣质低效果园改造速度, 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2) 积极发展高效花卉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 依托京津市场, 抢抓奥运商机, 大力发展高效园区花卉, 重点抓好三河、香河、固安和环市区四大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即三河市彩叶高档花木生产基地、香河县以优质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广阳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以仙客来为主的盆花生产基地、固安县牛驼镇优质花木生产基地。 (3) 强化种苗业发展。大力发展良种壮苗, 稳定现有面积, 提高苗木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种苗业向规模化、良种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加快林板 (家具) 、林纸一体化进程, 构建“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把木材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市实力雄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依托左各庄新型环保科技园区及人造板交易中心、胜芳钢木家具城、香河家具城, 积极引导现有人造板和家具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通过实施机制和科技创新, 实现企业的上档升级。 (5) 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把森林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加大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各类公园、示范区、保护区建设力度, 把廊坊市森林旅游业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龙头带动农民增收。

(1) 引进培养人才。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科技人才, 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和动力, 从而保证企业在优质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同时, 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 保证产品的高水准、高站位, 实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名牌产品。 (2) 创建和发展各类组织。大力创建和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生产风险的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 如林产行业协会、果品协会、花卉协会、人造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组织;同时大力培育创建拉动林农共同致富的林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以龙头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 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1) 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以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 加强对林农、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交流和普及, 为农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 抓好示范点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蹲点、建点、抓点, 发展一批林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 形成全市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4. 强化依法治林, 为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防火宣传, 搞好林地卫生;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木材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规范木材市场经营秩序。 (2) 抓好病虫害防治、检疫。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和除治体系建设。

5. 强化领导,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篇4: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1.桦甸市永吉街道辖区征地基本情况

桦甸市永吉街道地处桦甸市城乡结合部,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近年来,街道辖区的大量农用土地因工业、城市建设被征用,致使许多农民失地。2009年,永吉街道有10个村土地被征用,共涉及农户825户,占街道农业人口的32%。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调查,失地农民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调查的576个失地农民当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没有;二是就业能力差。从事农耕的占85%,并且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差;三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上级相关部门只为完全失地农民办理了失业登记证明,并为已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完全失地农民连续补贴3年50%的保费。

2.农业用地征用存在的问题

2.1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机制 由于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扩建,征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失地农民也逐渐增多,失地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涉及到户籍、计划生育、义务教育、住房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2.2失地农民中18岁以下的人员没有经济来源 在调查中发现,0~18岁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属消费层,占失地农民人员26%,没有生活来源。

2.3失地农民中45~60岁之间的人员就业难 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以从事耕田为生,文化素质较低,一旦失地,转行就业非常困难。

2.4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补助标准偏低 目前,桦甸市只发放给完全失地农民连续3年50%的社保费用补贴,部分失地农民没有任何待遇。

2.5征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征地过程中,为了工作进度作出的一些承诺,征地后没有兑现,造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3.今后针对失地农民就业于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的知识含量、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要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业能力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既可以增强用人单位聘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3.2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就业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招工、投资入股、住房、划地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征地单位就业促进的作用。

3.3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主要是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影响征地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二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4重视资产建设,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 失地农民的资产建设,有赖于政府的重视和培植。要让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资产建设,形成长效的收益机制和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住宅时,既要确保他们居有其屋,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

3.5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 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篇5: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 突出特色闯市场, 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 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手,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各乡镇结合各自的资源、气候、人才、资金等情况, 积极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做起了“区域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基地, 如优质稻、烤烟、生猪等基地;二是培植出了一些专业村;三是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为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近期, 笔者就衡南县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调研, 发表看法与建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已初见成效, 但进展缓慢, 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效益不明显, 具体表现在:一是基地和专业村不多且规模普遍较小, 形不成规模优势, 收不到规模效益, 形不成支撑衡南县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二是科技含量普遍不足, 产量较低, 产品质量不高, 经济效益低;三是虽有较多的优质农产品, 但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 更没有叫得响的名牌。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 结构调整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衡南县虽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 但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详细的、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做指导。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 产业调整主要靠农民自发形成, 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乡镇各自为政、公司各行其是、基地时有时无、农户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一些农民自发形成的项目, 由于得不到“宏观调控”政策的“输血”和“诊治”, 造成“营养不良”, 中途夭折。

(二) 农村市场发育不全,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 农产品流通不畅

衡南县结构调整中普遍只注重产前、产中投入, 却很少注重产后服务, 尤其在市场的培育上做得不够。

首先, 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研究、发布的机构和人员, 无法为农民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农民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 应该种 (养) 什么, 只好随大流, 结果吃了大亏。

其次, 农贸市场建设滞后, 形不成大宗交易。各乡镇虽结合实际改扩建了原来的集市, 但这些市场大都规模小, 设施简陋, 功能落后, 缺乏农产品交易所需的储藏、冷冻、周转条件, 产品交易主要以零星为主, 形不成专业市场, 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再次, 缺乏农产品经纪人, 搭不起农民与外地市场之间的桥梁。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靠在本地销售, 销往外省外县的不多, 销量增长不大。这也是难以形成生产规模的重要原因。

(三)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农业技术力量薄弱, 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 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衡南县农技干部中, 大中专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农技人员总数的54%, 且这些农技人员多是学大田作物的, 学经济作物的极少, 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另外, 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 服务手段落后, 特别是乡镇农技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 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 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 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

衡南县虽扶持建设了一批粮油、茶叶、药材、畜牧养殖等涉农龙头企业, 但这些企业多数规模小, 资金短缺, 设备简陋, 生产技术落后, 市场开拓能力弱, 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 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但衡南县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主要是靠个人投入, 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 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农民虽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收入, 但苦于缺乏资金投入而放弃行动。

三、对策及建议

(一) 论证先行

在衡南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组织专业人员或聘请专家对衡南县各乡镇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调研, 经科学论证后, 制定出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用于指导乡镇和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把市场需要和衡南县的优势结合起来, 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二) 搞活流通

首先, 统一规划, 统一布局, 多元集资, 建设和培育功能齐备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龙头”市场, 以点带面, 辐射周边乡镇;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对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 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其次, 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 发挥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以市场定规模, 以销定产。

再次, 加快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速度,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最后,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 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三) 科技助催

加大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 建设一支技术精、服务好、能干事的农技人员队伍。建立和完善对农技人员培训培养的机制,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 根据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 有计划地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培训, 更新知识或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群众。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 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培训应以农业适用新技术为主, 要有针对性地培训,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以实际操作为主, 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四) 链条延伸

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加工, 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经科学测算农业原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 可见, 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 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 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 政策倾斜

加大本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同时,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 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提高农业的效益, 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 形成投资多元化。要引导农民群众在自愿原则下组建农业合作社, 相对集中固定资产,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便于申请银行抵押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要通过以上措施, 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在投资方向上, 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更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力度;既要加强有形项目的建设, 更要加强信息服务等无形项目的建设。

(六) 品牌经营

篇6: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一、加强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据统计,2008年靖西县农村人口为53.20万人,劳动力30.0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5.52万人,女劳动力14.49万人。人口资源丰富但负担也很沉重,要把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本,就要以培训促就业,才能实现劳务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着力抓好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才能使就业技能与岗位实现对接。对于求职者来说,就业能力提高了,就会缩短找工作的时间;对于具有潜在创业素质的人员来说,可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靖西县实施“特色工业经济富县”战略,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有利于实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重视转移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工作,这对于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实现靖西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都有重要意义。

二、靖西县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现状

﹙一﹚平均受教育以及受培训的比例偏低。2009年1-9月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9.5525万人,占务工人员总数的75.46%;高中、中专、技校学历2.9253万人,占务工人员总数的22.96%;大专及以上学历0.2625万人,占务工人员总数的2.06%。转移就业人员低素质、体力型已难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不容乐观。2006-2009年,靖西县充分利用国家培训扶持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30万人,只占年转移就业14万人的16.45%,而且多限于初级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农民工技能培训只是点上的突破。从近几年看,全县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人数增长迅速,培训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好经验,但与广大农民工的需求相比,还只是点上的突破,远远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求。

﹙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一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缺乏催动力。农民工由于视野较窄,自身培训意向不明。二是企业对职业培训缺乏真知灼见。不少民营企业认为,工人“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维权等方面的培训却没有热情。三是培训机制不完善。短期性的农民工培训,很难使农民工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农民工再培训机会很少,知识与技能难以获得持续性提高。

三、加强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农民工就业培训长效机制。

按照2009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要求,切实把农民工培训就业作为今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扶植,吸引社会资金,逐步健全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切实加强各项管理工作。一是建立相对固定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网络。二是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民职业培训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三是做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学业管理。针对转移就业人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和工作时间长的特点,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探索建立跨培训点选修、学分互认的制度,方便转移就业人员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四是做好农民工职业培训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学习需求档案、职业培训档案和跟踪服务档案。五是促进“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格局的形成,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责任制。六是注重抓好培训对象和培训质量管理、培训工种及基地管理和转移就业等各个环节的落实,要有监督、考核管理措施,促使培训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篇7:20090关于苍南县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就业,调整

盐城市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 劳务输出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 该市积极应对,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取得显著效果。

一、金融危机期间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 截至2008年末, 全市现有转移农村劳动力173.93万人, 其中劳务输出116.95万人, 占转移农村劳动力的67.24%。根据对2008年10月1日-2009年元月15日这一时段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 全市返乡农民工总数215659人, 占输出劳动力的18.44%。

1、以回流原因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是不少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主因。调查表明, 2008年10月初到11月末返乡人数为9402人, 12月份增加了33859人, 增加了260%, 而2009年1月1日至15日, 仅15天就增加了172398人, 是前3个月的3.99倍, 累计达到215659人。在回流的21.5万人中, 属正常返乡的有156652人, 占72.64%;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59007人, 占27.36%。

2、从务工地区看, 经济发达地区提前返乡的人员比例高。从苏南返乡的有88217人, 沪浙返乡的有58746人, 这两块返乡人数达到146963人, 占68.15%。山东、华北、东北及西部等地区合计43722人, 占20.27%。

3、从务工行业看, 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返乡的人员较多。制造业返乡的有61182人、建筑业返乡的有45353人, 这两块达106535人, 占49.4%。此外, 服务业11667人、制衣制鞋业9252人、交通运输仓储业8734人, 分别占返乡总人数的5.41%、4.29%、4.05%。可以看出制造业、建筑业受冲击较大。

4、从返乡主体看主要是低学历、大年龄务工人员。在调查的返乡劳动力中, 小学毕业的有37740人;初中毕业的有145569人, 占返乡人数的7.34%。返乡的大多数是大龄人员。

5、重返原岗位的人数减少。在调查的返乡人群中, 很大比例的民工不准备回原岗位, 节后回原单位工作的只有3824人, 只占15.18%。返而不走准备回乡就业的有8424人, 占33.45%;等待外出的7383人, 占29.31%;回乡务农的3045人, 占12.09%;打算回乡创业的579人, 占2.30%;其他没有表示任何意愿的1932人, 占7.67%。

二、返乡原因分析

(一) 受当前经济形势影响而返乡

1、因企业破产或倒闭造成返乡的。

在全部被调查的返乡务工人员中, 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或倒闭, 而被所在工作单位裁员返乡的有48278人, 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返乡人数的81.82%。由此可以看出, 受经济形势影响, 整个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在外经商人员生意不好提前返乡的。

由于市场需求缩减、生产资料和员工工资上涨等因素, 导致部分个体经营者和民营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困难, 没有盈利而返乡, 这一类的人数有10729人, 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返乡人数的18.18%。

(二) 因自身原因而返乡

1、因家庭因素影响, 不方便再外出打工的。

调查发现, 家中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婚嫁、建房、个人身体等因素回乡的有23468人, 分别占到4.4%、3.7%、1.9%、1.2%, 合计达到10.88%。

2、受惠农政策吸引, 想回乡就业创业的。

近年来, 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返乡人员中有4125人准备回家做与农业相关的事情或自主创业, 占1.91%, 这部分人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 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技能偏低而返乡

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是返乡的主流。

抽样调查25181人中,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返乡人员有20150人, 占返乡人数的80%;劳动合同到期后企业不续签的有2311人, 占返乡人数的9.2%, 续签的有2720人, 占返乡人数的10.8%。

2、裁减人员在原就业地凭现有技能无法找到新工作的。

调查发现, 有11861人因为所在行业不景气, 但凭现有技能又无法找到工作而返乡, 占5.5%。

三、该市的主要对策及成效

1、加大供需对接力度。一是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各县 (市、区) 共举办了13场大型劳务招聘洽谈会, 共有1100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7.38万个, 累计有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12万名城乡求职者进场洽谈, 有3.26万人被用人单位录用, 其中返乡农民工约占65%。二是深入村组为返乡农民工就业搞好对接。使近万名返乡农民工不出镇、不离村, 就能找到适宜的工作。三是在全市统一组织开展了以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为重点的“牵手行动”。共有1100个用人单位参加招聘, 返乡农民工13600多人被单位录用。

2、积极开展宣传引导。为使在市内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不下岗、不失业, 与返乡农民工不形成合流之势, 组织盐城市区100名企业家向全市企业家发出了“不停工、不裁员、不减薪”的倡议, 积极引导企业为稳定就业尽责任。为帮助一些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就业, 建立了30个就业援助基地。

3、组织返乡农民工培训。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据统计, 全市先后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各类培训3.6万人, 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1426人,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787人, 创业培训2121人。

四、我们的建议

1、实施特别就业服务计划。此次金融危机中, 全国启动了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援助活动, 为顺利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为以后应对经济突发事件下, 就业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2、加大公共就业服务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扶持, 保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职业培训、企业扶持上的基本投入, 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享受基本的公共就业服务, 提供其合情就业创业。

3、加大完善基层服务平台。要按照“城乡一体、平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要求,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使农民就业创业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篇8: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进城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三农问题不再是纯农业问题而是政府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有8000万人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现有的以家庭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阻碍着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在农产品价格难以调查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特别是在国际上的竟争力,提高效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杭州,人均可耕土地只有4分地,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农民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要维持生计和抚养老人和子女就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的。农民工在城市的贡献与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也自然而然地带进市场化,农村被卷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成为市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流向城市人口的特征现状: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年轻是我国流动人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流动人口中,16-45年之间年轻劳动力成为主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专项调查,4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0%。第二,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第三,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入城后所面临的问题:

前面讲过,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单个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在土地资源的约束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后的今天,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规模得不到扩大,新技术、新机械无法得到使用仍停留在原始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面对着农业不增效成本又无法降低的现实,以及农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和需求都较低的情况下,在农村存在的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在农村绝大部分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农村新增的劳动力和劳动能力较强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是必然的。农民工进城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对中国经济、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一)农民与农民工。我国在户籍制度和城市二元结构还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及其所派生出的农民工,其权益即应得的社会福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虽然已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仍不能融入产业工人阶层,无法享受产业工人待遇,他们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而工作和生活着,还只能以农民这种身份而存在,农民工成为农民另一类代名词。(成为受歧视、受剥削的代名词)。

(二)农民工就业与社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通较低,据调查,初中文化占72%,小学及以下占22%。这种结构使得约16%的进城农民无法找到就业机会,处于失业状态。而农民进城人员携款人员在500元以下的占42%,1000-500元的占33.5%,如果这些16%的人员在杭州滞留在10天以上,就会引起社会治安问题。据下城区文晖派出所调查统计,外来人员犯罪率占外来人员总数的0.8%,占发案的80%,对地区治安问题影响较大。

(三)农民工收入偏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他们就业的是以传统的企业和建筑业为主。许多企业长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降低农民工工资,更不可能为农民工交纳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首先低层次劳务市场中的供求严重失衡,即初级体力劳务的供给远远高于社会对此类型劳务的需求,初级劳动相对剩余,产生就业竟争。其次,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简单易学,对自身工作不具有专有性,其从事的职业是有完全的可替代性。由此,在企业主和包工头等眼里成为压低工资的理由。虽如此,农民工打工的收入还是远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因此在生活的压迫下甘愿忍辱负重和歧视。

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一般都为高强度脏、累、差行业,为从业群体中的高危劳动力,在工作中安全事故频发,在事故发生后得不到合理补偿。最主要的是目前全国农民工参加各类保险的比例很低。这里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有工资偏低农民工不愿交纳和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以及社保问题无法全国统一流动决定的原因。但是,农民工现在40多岁以下的约占90%,这些人社保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若干年以后步入老龄时,社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城市扩展后的失地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每征用一亩地平均有1.4个农民离开土地),并且每年上访事件占的比例相当大占上访的73.3%以上。农民对自己的土地不拥有处置权,在土地征用迁建中,农民得到的只能是土地补偿费,而不是土地的最终售价价格,而二者差价高达上百倍,上百万至几百万。农民所得的只是几万乃至几千。

(五)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人口与非农活动向城市转移、集中和强化。 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解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是本世纪初教育急需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根据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在今后这个数将继续扩大。子女就学是外来务工人员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就学和就学费用、就学的地点等。因此迫切希望政府予以关注。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对策(思考)

农民工问题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问题。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已经从农民中逐步分离出来并逐步融入城市。因此要解决农民工问题,经过调查形成几类对策思考。

(一)逐步打破城乡之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机制。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城乡分割的作用,使城乡二元结构处于相当稳固的地位。使农民与居民、城市和农村划分得一清二楚,两者享受的社会福利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工工业收入的差异。因此,改革现行的户藉制度势在必行。但这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从城乡统筹上考虑,以工补农、以工养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推进城乡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

(二)就业与农业、农村建设。农民工进城就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劳动力进入卖方市场,据调查16%以上进城农民工无法就业,势必带来社会问题、治安问题等。盲目来杭找工作的据春节的节后调查占外来就业人员的43%,就业的流动成本较高。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就需考虑让一部分农民工留在农村,这样就要求对农村进行改革,建设新农村提出生产发展,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及适用,转变农业化方式,但是目前的农村生产方式的单个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就进行改革(变)让有能力的农民来组织其他农民进行有规模的生产(按照国内外经验农业生产必须要50亩以上才能造造农业规模效益),对土地进行适当的集中(有偿集中)。这样不尽可缓城市就业压力,同时可较高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同时也可更多的吸收新技术,使用新机械,从而提高劳动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竞争力。使农业步入良性循环。再者加强农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本身就业能力。

上一篇:读「困驴的启示]有感作文下一篇:办养老院需要什么手续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