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及整改

2024-04-10

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及整改(精选11篇)

篇1: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及整改

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及整改

青岛开发区育才初级中学 张江涛

随着“小组合作,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推行,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摆在了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之一。任务明确、形势紧迫,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下面仅就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谈几点认识与整改措施。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对历史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通过前阶段“小组合作,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我们历史组教师一致认为,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2)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3)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高效课堂要符合三个“量”:(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我们的课堂要符合两个目标:(1)教师的需要;(2)学生的需要。上面的三个“标准”、三个“量”、三“动”和两个“目标”,揭示了高效课堂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有专家提出“八看”标准:一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落实了“三维”要求,二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三看课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手段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七看教学过程是不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八看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实现了“堂堂清”。这“八看”的标准,从不同层面细化了高效课堂,对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作了清楚的阐释和要求,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已经在课堂改革方面走得很远的郭思乐的升本教育、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不论他们的模式怎样,个性如何,无不是在课堂“高效”上下功夫,终究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主要是靠课堂来实现的。

二、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历史高效课堂的整改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习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托开学前由教师清心制定的《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达标评价单》精心备课,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学习目标、学法建议、问题导学、版主学习、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及时反馈、盘点提升、达标测评等几个部分构成。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填写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上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有一个充足的课前预习,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2.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 “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坚持“巧设情境,问题导学”的原则。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3.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掌握了方法就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4.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评价的作用,小组比赛,同号竞争,面向全体,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重视课堂上的表扬,同时也重视作业中的批语、考试后的评价等,处处都有激励的影子。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尤其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学生“有所为,敢所为,正确对待自己的所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5.张扬的个性和激情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加强集体备课的呼声很大,而对教师的个性要求反而不甚重视。集体备课当然重要,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真正把集体备课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的,还是教师。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必如此。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事实证明,一个有个性、有激情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进而促进教学相长。正所谓:三尺小讲台,人生大舞台;我的地盘我做主,尽情演绎精彩人生。

(二)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

利用《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达标评价单》,通读教材内容,结合“探究过程”,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回答“动脑筋”,完成部分“开放作业”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待课堂解决。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有目标,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2.课堂学习

实行小组合作、互助探究。既有成果展示,又有自测互评,还有思维拓展、师生质疑。展示,既可口头展示,也可黑板展示;既可小组展示,也可全班展示。我们要求,在课堂上学生要努力做到“三动”,即“心动”、“手动”、“口动”。也就是说,学生要及时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要随时动手记录笔记,同时也要用口将所思所记表达出来。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效率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3.课堂识记与巩固

对课标要求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识记的思路、方法与技巧,课堂上及时复习、巩固、与识记,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当堂掌握。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4.堂堂清

让学生充分利用好《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达标评价单》,对刚刚学过的内容及时巩固,逐渐形成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践行教导处“堂堂清”的要求。

5.延伸探究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努力开发利用校本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让学生出历史手抄报、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历史演讲比赛、历史知识竞赛等;组织专题辩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兴趣,提高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师生关系方面

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的双方都要对教学过程熟悉,准确地进行定位,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样教学过程才会相得益彰。要达到上述结果就必须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要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的、互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着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受理解,使他在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了表达的勇气。其次,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暗示。另外,对学生的活动及时进行恰当的反馈与赞扬。反馈和赞扬具有情景性、具体性和可信性,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使学生得到激励的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行为的恰当与否。

总之,今后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一下特点:即,以教科书为依据,以《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达标评价单》为依托,以知识梳理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达标测评为手段,以自主学习为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以落实“三维”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篇2: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及整改

梁东军

深秋之际,有幸和我校26位同事深入天等县把荷中学,观摩把荷中学与大新民族希望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从观摩的两节课中我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与两所学校教师的学习、交流让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认识一:“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学生参与的高效。

学生是课堂中学习主人,“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积极主动的热情投入,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和考量重要因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热情投入,那么他们才能从课堂教学中有“体验----思考-----反思------总结”;而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感受----认知-----归结”;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素养,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认识二:“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紧扣教学目标的高效,是教学过程的高效。

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要求,而“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过程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能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知识能促进上一个教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对下一个学习内容有启发或启迪作用。

认识三:“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高效。

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高效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从不同形式、手段上向学生展现出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知识内容。因此作为“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去设计我们的导学案。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学习环节中,把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的分散到学习活动中。把教学的重点突显在学生的学习掌握中。

二、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困惑

1、在目前两所学校教学过程都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困生:开始热情激动,然后是蠢蠢一动,最后是看着不动;中等生:跟着你动------爱动就动-----让组长自己自我行动;尖子生:要一起行动---------没人行动-----我自己行动。如何避免“高效课堂教学”这一现象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坎。而要克服这一困难必须要求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全体学生思想上的统一,同时对教师本身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上有更高的要求。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让学困生有参与的热情,感受到学习的自信心;也要让中等生感受到知识上升的空间,更要让尖子生有学习的更高欲望。

2、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

篇3:对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高效课堂是实现三维目标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确定为了一堂课要实现的目标, 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 还是在课后反思、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将其贯穿始终。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教师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知识层次, 哪些是要了解知道的, 哪些是要讨论交流的, 哪些是要掌握运用的。如此, 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学生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在学生技能的开发上, 要循序渐进, 从浅到深、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教师不能心急, 要学会等待和发现。比如, 对刚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 教师只要求他们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要求, 在课本上能找到相关的知识点, 能复述课本中的短文故事, 会视图, 会简单地归纳总结重点知识, 能较好地完成相关的作业等即可。到了八九年级, 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要更上一层楼, 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逐渐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历史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过程与方法上要体现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教师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充分了解学情, 精选教案, 精心设计导语, 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作互动不是简单的师问生答, 也不是随意的小组搭配, 合作的重点要集中在突破难点上, 要体现出合作的价值。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中, 教师要求学生探讨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学生在阅读小字部分后找到了秦朝灭亡的很多原因, 如赋税重、徭役多、刑罚严酷等, 但要将这些概括为秦的暴政却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要适时地用常识引导学生, 如萝卜、大葱、菜花等都属于蔬菜, 这些具体的残暴行为都可归结为暴政, 这样学生就初步学会了归纳总结的方法, 为以后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强调,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那么简单, 也不仅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 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学到更多的生存智慧和技能。因此,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得特别突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 可以给学生描述这样一个特写境头:邓世昌怒目圆睁, 双手紧握船舵, 向吉野舰狠狠撞去, 完全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样邓世昌不惧倭寇, 誓死如归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学生也体会到了邓世昌爱国如家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历史高效课堂是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尽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亦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上课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来体现, 如备课中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明确学习目标;课上维持好课堂纪律, 进行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围绕难点进行讨论交流, 对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评价点拨;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出重点, 达到精炼、拓展延伸的目的等。此外,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是非判断的正确引导上。如评价历史人物时, 很多学生会以自己的喜好或根据影视作品去评价, 像武则天、慈禧太后等。此时教师要给出正确的评价标准, 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三、历史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 课前的准备和复习工作是必要的,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和喜欢的方式去巩固旧知识, 如采用你问我答、多人抢答等形式, 还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他们掌握了知识。其次, 在课上可适当采用”学生主讲, 教师旁听“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去感受教的乐趣。另外, 表演课本剧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最后, 课下的总结归纳和记忆掌握亦是不可缺少的, 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游览历史古迹、参观历史博物馆、采访长辈、制作小道具等形式去巩固所学。

四、历史高效课堂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减轻师生负担的课堂

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为教师扩大教学容量、为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历史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图像、声音、图表、文史资料能更好地感知历史的真实, 如对战争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中一战和二战的经典战争场面, 如《凡尔登战役》和《珍珠港》等,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功能, 参考其他教师的备课成果, 然后整合资源使自己的教案成为优中之优。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明确了重点, 加深了印象, 在适当的练习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面对学生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 力争把高效课堂变成学生感知历史、感受价值、感恩社会的强大动力。

摘要: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 但同时也是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一门课程, 教师只有精心备课, 巧妙设计课堂导语, 开展各种活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摆脱学习历史的痛苦和无趣, 实现愉快求知。

篇4: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83-01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简单来讲,可以概括为:教师高效率地教,学生高效率地学。但具体到历史学科上,我认为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本文以《宋代的城市生活》一课为例,就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谈一些认识。

一、注重导入设计,营造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不失为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的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本节课在导入设计方面,可以借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进行“东京一日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切入点,创设了“东京一日游”的历史情境。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索图片内容的热情,达到一上课就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图片精心设计几道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梳理线索能力

一节历史课的课堂知识容量相当的多,如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且掌握下来,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梳理线索的能力。要构建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线索梳理能力。

关于《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描述宋代城市生活;了解古代的重要节令和民间生活习俗。”教材里关于宋代城市生活的内容既多又杂乱,如何组织内容、梳理线索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面的展开、点的聚焦的处理原则,先依据课本将宋代城市生活分为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再将每一面分为几点展开,物质生活方面可分为衣、食、住、行四点,而精神生活方面则又聚焦于节日和娱乐两点。经过这样的梳理,整节课的线索十分清晰。在学生课本阅读的基本上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最终无疑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率。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很难吸引学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讲到宋代城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方面,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精心组织学生表演一出历史小短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宋人,如官吏、商人、贵妇人、书生、茶楼伙计、农民,通过对话再现当时宋人的生活情景。创设这样的一种活动,使学生在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无穷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四、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种变化无疑给传统的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资料,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课件与教学内容配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值得提出的是,课件上节选的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针对性,否则容易“反客为主”,学生只顾欣赏课件上的素材,而忽略内容。本课可以运用的素材较多,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素材为宜。

五、进行随堂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一堂历史课,学生除了听,还要注重练。一般在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通过练习检测,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知道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的设计可分为基础知识运用及强化训练两部分,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选两种题型,一是选择题,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探究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到北宋都城东京游玩,那么你会品尝东京的哪些出名的小吃呢?你会在哪些地方游玩呢?有什么好的见闻呢?请你把这些告诉我们吧。” 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语

篇5: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鲁冰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课堂气氛要融洽,课堂节奏要明快,要注重课堂效益。

对“高效课堂”老师的困惑很多,其中之一是授课时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和网络的学习,我认为高效课堂在具体实施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1.“三环”即预习探究、交流展示、拓展巩固三大环节; 2.“六步”即模式“六大方面”: ①自主预习②探究质疑③交流解惑④成果展示⑤迁移提升⑥知识回顾

具体解读:

一环:预习探究

第一步:自主预习。

预习题是教师“导”的体现,预习题的设计要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应体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要简洁明白,抓住关键,揭示知识间的练习,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学生自主预习的环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提前把精心准备的预习提纲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前一段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提纲中的内容,所以第一步主要是在老师的预设中完成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让学生提前热身的一步。

第二步:探究质疑。

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这个环节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查询各种资料,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等待小组合作研讨时再解决。具体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完成预习提纲的情况提出疑问,各小组长汇总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

二环:交流展示

第三步:交流解惑。

交流本课学习中对所遇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是一个共享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新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

具体操作:经过预习和探究两个环节,对于仍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实行组内同伴互助的方式,即实施兵教兵、兵帮兵的合作探究样式,要发挥好组长的作用,当好小老师。组内可以两人研讨,也可前后左右研讨,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请外援实行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时可以下位到认为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同学那里寻求帮助,此时课堂不怕乱,但要追求一种乱中有序的效果。

第四步:成果展示。

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组内同学的共同探讨,争取用各种形式展现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进行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展示学习成果,出彩出色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一个暴露问题的一环,其目的就是通过展示,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训练技能。这个环节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说、唱、写、表演等。这个环节老师要讲,要精讲,适时评价,可以对个人,也可以对小组。

三环:拓展巩固

第五步:迁移提升。

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达到迁移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具体操作: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环节。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熟练运用,提高目标达成度。

第六步:知识回顾。

这是一个检验学习成果,弥补学习缺失的环节。具体操作:一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谈收获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再巩固的过程。二是教师下发当堂达标测试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个环节要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几块黑板,让一部分同学拿着测试题直接做到黑板上,完成后在下面做的同学改黑板上学生所做的题,这样人人都有上台的机会,之后教师适当点评,回顾所学。

教师个人简易思路: 六步(独学、互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导学案)

三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导学案时)

2.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

“学什么”要具体告诉学习内容,如:请学习第二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练习1至3题。等等。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如: 先个人阅读第五节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学会了吗”是对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导学案的结构:

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内容】、【应用与拓展】、【概括总结】、【当堂检测(高考考链接)】几个部分。

1.学习目标:

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2.自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基本知识、例题、方法;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3.应用与拓展:

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4.概括总结:

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5.当堂检测:

(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3.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包括提出自己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2、课堂上围绕导学案进行小组互查、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完成对导学案的学习。

3、每个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后都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见,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到该导学案编制人手中。由导学案编制人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完成对该导学案的修正或集体反思意见,形成电子文稿,并上交学科教研组,方可视为导学案编制工作的完成。学科教研组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电子稿上传学校教科室,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篇6:对高效课堂的在认识

为了让教学回归“本味”,让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这几天我常常反思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那课堂如何高效,在此谈一下我的一些粗略见解。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指高效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口号贯彻落实,才能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我认为要使课堂高效,首先要提高备课的质量,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的预设生成。备教材又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定、及教学方案的形成。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精讲精炼,当堂检测,快速反馈。备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这样,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要注意内容不能太多,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包括教学活动的高效、教学方法的高效,教学手段的高效、教学问题设计的高效、课堂检测的高效、以及课堂评价的高效。教学活动的高效,要求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创设自主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高效,要求教师服务于学生,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原有的基础,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教学手段的高效,是指教师不能抛开课本资源,把多媒体和教具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学问题设计的高效,是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检测的高效要杜绝大量的重复作业,也不能只是简单的抄写,对书本知识的搬家,要针对新课布置有效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并及时批改和讲评。课堂评价的高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多元的评价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要注重评价的结果。第三要提高课后辅导的高效。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注重知识辅导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心里的辅导,消除差生的心里障碍,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的习惯也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课前学生会自觉地充分地预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也就提高了。

篇7: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郭秋艳

人才需要培养,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育。从最根本上讲人才的培养就是需要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有高效率,高质量。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提倡高效课堂,就是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对我们教师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要求。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有高度责任心的基础上,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强,了解每一个学生特点后,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轻松愉悦的上的每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那么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是学校的主干,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就会对教学敷衍塞责,对待上课总是搪塞应付,草草了事,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教师都没有责任心了,那学生在校如何学到知识,又如何健康成长呢。所以我想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责任心是提倡高效课堂的关键和前提。你只有爱自己的行业、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你才会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节课。你才会把上课当作自己的乐趣,认真的去对待,认真的去准备。你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很高了,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会不断的去反思,去完善,精益求精。

2、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3、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如何把握一节的难度、深度、广度,如何突破难点,体现重点,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做保障。每一节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题型的把握很强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做好的。除了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要有很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学生的心理,也是备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合理采取教学措施。在课堂上处理突发事件就会得心应手,不至于影响上课的时间和老师、学生的上课情绪。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平时一定要多做题、多研究。多看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书籍。多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多听听他们的课,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4、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上课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而教师又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上好课是建立在备好课的基础上的,只有充分的备好课,在课堂上才能够发挥自如,才能把知识有条有理,顺其自然的传授给学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

篇8:对英语高效课堂的新认识

一、对英语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把更新观念、转变认识等新的教育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1.教学目标开始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学英语也不再只是简单地教英语和学英语, 而是要能正确地运用语言,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把自己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教师不能再以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是要从听、说、读、写等不同的侧面去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走进教材了解内容, 走出教材把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备课时, 教师不仅应走进教材, 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 还应从教材中走出来, 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教材编写的思路并形成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新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在编写模式上打破了原来的按课时编写教材的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教学板块。教师在备课时应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话题—结构—功能—任务—文化—策略等不同层次来考虑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单元内部教学内容的了解;对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因此, 备课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 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听、收看英文广播电视节目, 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 在生活中备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来补充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足。

三、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英语教学

1.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 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专业能力。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 多读一些教育家的教学理论研究著作, 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改革。教师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 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 审视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想法, 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英语教学应侧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努力创设可供不同程度学生认知、思维、分析、研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境, 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

(1) 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 开设固定的阅读课,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简单的书籍、英美文学和贴近世界脉搏的科技文章等, 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文化的内涵及变化着的世界动态。同时, 也能以此磨炼学生阅读长篇文章的耐心和提高学生加工、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多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 多上网浏览交流, 重点研读国外新闻、国外教育以及历史传记等书刊, 通过多渠道涉猎各国文化, 使学生不断开阔知识视野, 逐步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 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 创设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环境。英语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只要学习外语的人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 就会达到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必须尽量用英语上课,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教师应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用英语授课, 不能迁就学生。这也是一种听力训练。教师用英语教学, 学生也会用英语回答问题, 用英语去思维。

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创立包容有序的教学秩序, 团结活泼的工作环境。我们教师要以淡定、从容的态度, 坚持、执着的思考, 积极、饱满的情绪, 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抱怨, 多一些豁达, 少一些叹息, 全心投入英语教学工作中。

篇9:对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高效的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9-0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是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直观性素材的科学使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实物、照片、绘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很好的吸引其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高效的学习状态。1、文字的直观使用。 2、课本文物照片的使用。3、根据想象绘画。4、实物的使用。

2、巧妙运用新闻时事和历史的链接

古代的历史事件由于距现在太遥远,学生往往会感到很陌生,有很大的距离感。如果适当的抓住机会,把发生在当前的新闻时事和课本上遥远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4、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时空穿梭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参观清照祠,走进这位女词人,感受它的内心起伏;开创历史小典故、历史乐园等板报专栏。力求把教材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培养。这样,历史课就会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三、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高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不仅有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度,也要有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 、创造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高效的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桥梁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包含师生的交流。当师生相互了解,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把你当作朋友,把你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课下也要多和学生接触和交流,这样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达成。教师还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也要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合适地学习方式。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关注学生,亲切的语气教导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五、调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如果教师缺乏激情,情绪平淡、低落,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良好的展现。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高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催化剂。

六、及时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体现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及时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尤其是学完一课及时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的关注,更是对学生本节课的关注。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评价。针对一节新授课,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任务,精心设计,针对问题及时解决;课外作业是有效地补充,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历史的学习活动中。

篇10:谈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认识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为了教育的体内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

看谁能够最先画出优美的图画?学生是需要鼓励的,结果士气大振,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回答的漂亮,并且大部分学生都积极踊跃、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 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篇11: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及整改

东安县水岭学校

陈新忠

【摘要】高效堂课,就是在特定的单位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行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点拨聚集,建构知识。”———“适度拓展,巩固提高。”———“测评反馈,归纳反思。”

【关键词】高效堂课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点拨聚集 拓展提高 测评反思

高效,顾名思义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比一般情况下所完成的工作量大,效果好,能最大限度地达成预期目标,实现理想。高效堂课,就是在特定的单位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行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比一般情况下的课堂容量大,效果好。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我觉得要更好地完成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既要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又要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如在 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 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以前学过的“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合作学习,若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另外在合作交流时,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却不积极参与,也从不发言、展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差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经常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并上台展示,哪怕走动位置也行,但都没有用。有一次我假装有事离开教室,在窗外偷偷地观看,发现很多后进生都积极参与了讨论,甚至有不少学生还走动位置,与优秀生积极讨论。我等他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才匆匆走进教室,问谁能上来展示,很多从没展示的学生都举手要求展示,等他们展示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得到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地就有很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来,成绩也就得到了提高。

展示阶段,学生可以展示自学、合作交流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效率与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展示环节,不仅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应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在展示这个环节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竞赛,即先让学生分组展示,可以一人展示,也可以多人展示、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互相评价;最后老师点评。若展示正确则给该小组计分,评价正确也计分,看那个组的得分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点拨聚集,建构知识。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并用彩色粉笔标出要点,用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解惑释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得到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只有系统的知识才不会忘记。“点拨聚集”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适度拓展,巩固提高。

在巩固中关注后进生的理解,及时辅导后进生。在拓展中激发优等生的思维,放手让优等生解决,使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测评反馈,归纳反思。

测评反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教师应该就本节课需要掌握 目标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可以是听,也可以用小黑板或以试卷形式出现),以巩固或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技能形成情况,从而达到新学知识在课堂内当堂消化的目的,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再布置课外作业。反馈要及时,课后教师要及时批阅,给出评价作出记载,这个环节也可通过对子之间“一对一”来进行。测评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课后让他们帮助解决。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上一篇:机场安检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柏村镇2011年中秋、国庆食品安全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