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效实用的历史课堂

2022-09-1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为了求升学质量, 在整个初中阶段, 作为历史学科都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 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益, 向课堂要质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呢?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 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学上有句名言:“目标就是意义”。它启示我们,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定要全面、明确和重点突出, 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变得有方向、有意义、有效益;师生双方互动的动态生成有基础、有可能。明确的教学目标, 关乎提高课堂效益的战略成败, 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必须舍弃过去那种只是按照课本顺序一成不变的进行设计, 充其量这只是教材的复制件, 而不是教学目标。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 应该具有“大教材观”,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敢于打破教材顺序进行“目标重组”和“建构”, 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高效的、合理的, 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屋建瓴的引领者。

二、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的好坏。备好课是提高教学的基础所在。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现在中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 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还要备教材和教法, 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 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 要不就是丢三落四, 结果是老师讲得枯燥无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显然这种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更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甚至成为催眠曲, 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 另外还有对联、名人名言导入法, 图片、地图分析导入法, 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等。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节时, 适逢热播电视剧《三国演义》, 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 利用这一机会, 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 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二) 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学过程中, 逐渐改变了“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 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坚持“巧设情境, 精心设问”的原则, 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快捷, 它可以选择优美的图片、详实的史实资料、精心剪辑的录像、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教学, 能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使学生身临其境。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 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又能启发思维, 促进理解, 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 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 信息呈现性强, 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而在现实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例如在讲述《秦始皇兵马俑》时, 借助于图片把气势磅礴的情景展现出来。讲到唐朝书法绘画成就时, 就让学生一起欣赏作品, 从中陶冶情操, 增强艺术品味。讲到《三国鼎立》, 就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 重回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做一回英雄。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学历史, 乐学历史。

(三) 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之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掌握了方法就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四) 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从课堂上的口头表扬到作业中的批语, 从课堂活动中的鼓励到考试后的评价, 处处都有激励的影子。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尤其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学生“有所为, 敢所为, 正确对待自己的所为”,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五) 张扬的个性和激情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加强集体备课的呼声很大, 而对教师的个性要求反而不甚重视。集体备课当然重要,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真正把集体备课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的, 还是教师。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不可能千篇一律, 也不必如此。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 有自己的个性。事实证明, 一个有个性、有激情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 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进而促进教学相长。正所谓:三尺小讲台, 人生大舞台;我的地盘我做主, 尽情演绎精彩人生。总之,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让历史课堂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 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 使广大学生知史、懂史、乐史,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总结——引导学生反思

课堂内容的总结, 常规的做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复述, 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 这样学生机械的参与, 效果不好。应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 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 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 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五、坚持写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本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过程, 无论课前准备得如何充分, 与实际课堂教学之间往往有着差距。备课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的再创造过程, 上课同样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位历史教师在认真上课时, 都会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奇妙的灵感。作为历史教师把这些灵感在课后及时地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就会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抓好“教学后记”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学, 而且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王少非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下一篇:浅析“营改增”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