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2024-05-02

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精选5篇)

篇1: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乡镇离婚案件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离婚率急剧升高,由此引发民事、刑事案件的增多,并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探其原因,既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影响,又有物质的诱因,生活方式的选择和道德、法律的宽

容。要从经济发展、道德教化、法律规范和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加以疏导和解决。关键词:转型;“三农”;婚姻;和谐社会

一、当前农村离婚案件的态势、特点

1.离婚案件逐年上升,居当地民事案件之首。以博望

镇为例。近二三年来辖区内受理的离婚纠纷案件的情况见

表1;其它乡镇情况相似。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离婚纠纷案件无论是收案

数还是在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2.女性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增多。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离婚诉讼案件中的原告大部分是女性;如在黄池镇,2004年度受理的39件离婚案件中女方作为原告起诉的有

31件,占79.4%;石桥镇2004年至2005年5月以来受理离婚

类案件126件,其中女性起诉86件,占68.25%;丹阳镇

同期女性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占65%以上,博望镇离婚诉讼

案件的原告也大部分是女性。女性由传统离婚中的被动的、甚至是受损害的一方,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一方,其中深刻的社会原因值得研究。

3.离婚案件中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占相当大的比

例。如在黄池镇2004年度受理的39件离婚案件中,夫妻一

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有33件,占84.82%;在博望镇,因

当事人一方外出发生婚外情而离婚的案件占35%;而因夫妻

双方或一方外出从事推销业务或打工造成夫妻长期分居而致

双方感情淡漠导致离婚的则比例更大,如博望镇现有10000

多名推销员常年在外推销刀模具和机床产品。此类案件的调解和好的难度大,一旦涉讼,几乎没有和好的可能。

4.经济补偿成为很多当事人是否同意离婚的重要条件。

在大量的离婚案件中,被告往往要求原告给予经济补偿,并把这作为离婚的交易条件,否则就不同意离婚,甚至以死

相逼。经济因素在离婚诉讼中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因

素。

5.离婚诉讼案件“民转刑”增多,甚至引发重大刑事案

件。如2004年博望镇新陇村程朝霞诉张金龙案、2005年友 林村徐木兰诉施德水案,被告人均扬言如果法院判决离婚就 要跳楼自尽,并带人冲进法庭挟持原告,严重干扰法庭办案,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更有甚者则是酿成严重的报复杀人 案。如2004年市中院审理的备受关注的被告人程道龙故意杀 人案,因离婚后报复被害人,共造成被害人及其母、其侄女 三人死亡的惨剧。此类案件总发案数虽不多,但均因酿成严 重后果而为各界所瞩目。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类案件已占 当地乡镇“民转刑”案件的三大板块之一。以2004-2005年(6月)丹阳镇民转刑案件为例,如图:

二、转型期农村离婚率高的原因分析

1.转型期婚姻的观念和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嬗变。费 孝通先生曾把情感和义务作为传统家庭基本的二元,婚姻即 是围绕这二元展开。在农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情况 下,婚姻是靠夫妻经济上和日常事物上的分工合作来维系 的,而不太注重情感的满足和志趣的契合。而在转型期,在 都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夫妻从两性结合的经济 合作共同体向情感伦理实体转变。婚姻中追求自我价值得到 提升,婚姻自由、自主,婚姻中追求“爱情”成为一种主 导,夫妻双方在“感情不合”的情况下,更容易通过离婚追 求幸福生活。

2.转型期农村的社会结构流动性增大。“家庭最本质的是经济关系。„„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是随 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家庭内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由客 观的经济关系决定的。”[1]当前离婚诉讼案件的当事人的年 龄集中在25至40岁的阶段,这部分人恰是农村社会上最具 活力的群体,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的需求变化大,思 想观念更新快;同时,这一群体的流动性最大,经济收 入增长也最快,这种有形的物质上变化和无形的生活观 念、生活方式的变迁在这类群体身上集合在一起,婚姻的 流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3.女性的经济地位独立,为其实现婚姻自由、自主创造 条件。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比重的 增加,就业的性别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青年女性的就业 市场更为广阔,其收入较高也较为稳定。由于女性经济收入 的相对提高,在经济上不再依赖男性,甚至女性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这使得一些女性有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和 一生,追求美满生活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如果她的婚姻缺 少坚实的感情基础,她就可能进行重新选择。

4.两地分居的异质婚姻导致家庭功能弱化。首先,从当 前我国农村婚姻家庭的缔结形式上看,仍属于“先结婚,后 恋爱”的模式,婚前感情基础相对来说不够牢固。而一旦外 出打工,夫妻长期分居,使得原本就不牢固的夫妻感情变的 更加脆弱;同时,由于两地分居而减少了家庭约束,淡化了 家庭责任义务,家庭功能大大弱化了。其次,外出务工,使 得“打工族”这一新的社会关系形成,婚姻选择圈扩大了,在遇到情感和志趣相投的人时,他们往往会重新选择自己的 婚姻。第三,文化匮乏,道德失范,“婚外情”高发。农民 工“涉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婚外性关系成为影响家庭稳 定的重要因素。

5.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宽容。一方面,以体现婚姻

自由、自主的婚姻法修改越来越凸显感情的价值取向。另 一方面,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剧烈社会变迁中,人们的 婚姻观也更加开放和宽容,离婚、再婚越来越不被看作是 丢人的丑事,社会道德和舆论的评价趋向中性。

三、当前农村离婚率升高现象的深层思考

首先,离婚率升高同巨大的社会变迁相联系。回顾建

国以来的三次离婚潮,无不透出婚姻巨变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之 间的密切联系。1980年我国离婚率为0.7‟,至1995年离婚 率上升到1.8‟,15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近年来,随 着社会转型的加深,离婚率呈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其次,离婚又是夫妻关系变化和婚姻波动的正常现

象。当今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一个经济社会结构深 刻变化,思想观念深刻更新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必 然会冲击传统婚姻观念和婚姻模式,如果婚姻自身不能调适 的话,走向破裂是不足为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它的复杂性,在现实中选择新的婚姻和选择新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往往联系 在一起。

第三,尽管离婚应被视为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它所

带来的社会影响仍不可忽视。对于离婚妇女,既要抚养和 教育孩子,承担全部生活的重压,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歧 视;再婚对她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第二次婚姻 凑合型很多。而对于男方,其经济上往往很难再负担的起 第二次结婚的彩礼,随着年龄增大,要再实现一桩美满的 婚姻确实更困难。有的只能单身一辈子。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婚姻的解体还直接影响子女的身

心发展。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夫说过,对孩子来 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近年来,在我国 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也呈持续增长的态 势,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一些震动全国的大案、要

案的主犯,都有青少年时期家庭不幸在他们身上留下的阴 影。

离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成本和代价不仅仅限于离 婚者本人和子女,它还会对社会产生扩散效应。在农村一个 家庭的构建,往往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付出和努力。一旦离 婚,当事人不仅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精神上的打击和压力 也相当巨大。所以在离婚案件中,他们的抵触情绪都特别大,甚至走向极端;而这种情绪还波及到其家庭成员、家族成 员,甚至周围的人群,构成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隐患。

四、几点建议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

会事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 貌是农村婚姻危机治本之策。当前,要加大农业发展投资力 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增加 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方 面投入的力度,切实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 量。

(二)完善公共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家庭政策的制

定,要以农村流动人口家庭为突破口,制定有利于这一群体 的家庭政策,为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农 民以“国民待遇”,在农民工流入地要筹建低价位农民工家 庭公寓或农民工廉租房,为农民工夫妻团聚及子女进城入学 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家庭功能的健康、完备。改革完善劳务 输出长效机制,放宽就业条件,让更多夫妻能同时同地打工。

(三)加强法制、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开展农村普

法教育。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法 律法规纳入农村普法重点内容,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修 课程,突出提高青年农民的法律意识,牢记夫妻间的义务,自觉地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开展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美丑观 和婚姻、家庭观,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大力倡导和 谐家庭观。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及“美德在农家”活动,树立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对于外出 务工人员,要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婚姻家庭、子女 教育、老人赡养的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乡镇、村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如在村级建立“家庭服 务调解小组”,随时掌握辖区内每个家庭的情况;对于一般 的婚姻纠纷及时介入,及时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留守一方,要积极引导他们创业和就业,多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孤独感、无助感; 农民工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则要在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娱乐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丰富他们的业 余文化生活,避免不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惠中.人类与社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篇2: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你喜欢查他的通话记录和短信吗?当你查到了什么情况,是不是会心痛会对他十分失望?如果没什么,你是否又会怀疑他删掉了呢?

你喜欢嫁给什么样的男人?踏实的,有安全感的?这样的往往没有什么钱。事业有成的男人?这样的又经常不顾家。体贴好脾气的?这样的往往没什么大出息。人无完人啊,选了就是选了,接受吧,如果想在情人身上找平衡,劝你还是三思而后行。

你会把爱全部给丈夫吗?把柔情蜜意都献给他?还是留给情人朋友?有的男人也许不够浪漫,不解风情,你的诗十句甜言蜜语能换来他的一句回应,还是多疼爱自己吧,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婚后。

是做一个贤惠顾家的女人,还是多去经营自己的事业?还是看自己更适合感什么吧。不要指望让自己的男人完全满意,那样太累。他们喜欢女人漂亮,能干,聪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请问,这么多的优点怎么可能集中在你自己身上?所有,劝男人们,既然选择了,好好去爱,去珍惜。不要在情人身上找平衡,等你没了钱,没了健康,恐怕情人早就吓跑了吧,还是别玩火自焚了,丢了夫人又折兵,不值得。

如果他有时让你失望生气,如果不是太大的错误,还是选择宽容他吧,只要他的心还在你这里就好。太少的人会选择离婚这条路。再找一个又怎样,天下男人一般黑,有时逢场作戏,有时甜言蜜语,有时醉酒归来。也不要幻想自杀,过后想想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傻。生活总要继续,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珍惜,要值得该做什么,该想什么。真正强大的人,是没什么东西能伤到他的。

篇3: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1、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

随着近年来, 农村“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电力网络改造”、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等政策的相继出台, 农村的风貌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在社会发展的同时, 农村的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 农民的收入逐渐增长, 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约1000元, 到了2004年, 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3200元, 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5400元。

2、农村文化变迁

村落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乡村社会占主导地位, 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功能支持着乡村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并以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社会现代化的深入, 传统农村的习俗、规范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都逐渐被颠覆, 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文化堕距的产生。

3、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淡化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从建国初期的萌芽与形成, 到改革开放阶段的松动与变革, 俨然是一道无形的“柏林墙”,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正是在“柏林墙”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际,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的打破了这种结构性体制的界限。1998年, 《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2000年, 国家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2001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明确指示不再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人员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二、农村改革与转型中的问题困扰

1、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大

目前, 我国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异正逐年拉大, 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与此同时, 以东部和西部为典型的地区间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行业间收入、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而不同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速度也明显加快, 财富的集中程度提高, 居民家庭财产差别增大。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

2、农村社会信仰缺失

改革开放的32年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贫富差距的扩大, 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里脱离而出,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性冲击下的拜金等一系列的与金钱有关的价值观念。从经济领域的造假、卖假, 到商业领域的欺诈贷款、诈骗, 从政治领域的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都在农村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家族观念的崇拜, 对社会道德的强烈信仰, 或者说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信仰已经渐渐淡化。

3、村落文化遗失严重

农村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也为农村发展付出巨大代价——乡村文化遗失。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初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乡村文化几千年的根子已经逐渐被现代性冲击下的钢筋水泥中慢慢遗失, 即当村落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合理内核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遭到破坏以后, 村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所拥有的那份和谐也逐渐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当一切都已“物不是, 人亦非”的时候, 乡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乡村, 而只是支离破碎的生活社区。

三、“和谐社会”:农村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宅基

1、和谐: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念

“和谐”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是建立是我国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它也是左右我国几千年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首次完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后, 是对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的一种总体设计和要求。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文化之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整合力,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冲突的趋势、其“多元并存, 新旧交替”的总体特征及其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价值观念面临着各种挑战, 产生深刻变化, 尤其是不同程度的的价值多元、分化、矛盾甚至冲突。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凝聚力是政权合法性、社会稳定性的重要标志和衡量尺度。

2、参与性控制:辅佐社会变迁、稳定社会秩序的“良药”

所谓参与性控制是指,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即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同时发挥社会本身的发展积势来整合人们的行为, 来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 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 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 由于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共同存在、共同作用, 社会规范真空、迷失、软化现象大量存在, 导致社会控制的弱化、失序, 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只有做好参与性控制, 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村社会自身的力量, 使社会控制模式也正发生着由单一向复合、由依附向自主、由封闭向开放、由法治向人、法合治、由强调稳定向追求和谐的深刻转换。因此, 参与性控制模式及其力度、速度、深度和韧度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结合适应、相得益彰, 进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其稳定秩序抑或“重建秩序”的“安全阀”功能。充当辅佐改革、缓解“变迁之痛”的“良药”。

参考文献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叶明勇:《新中国三大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9.5第5-9页。

[3]袁小平、吕益贤:《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迁》,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第1275-1277页。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篇4: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小保姆:城市中失落的缘分天空

小月离开安徽老家外出做保姆已有十多年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她至今孑然一身,婚姻问题是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1991年,22岁的小月告别父母,只身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小保姆的生涯。勤快聪明的小月,打理家务,服侍老人,工作起来总是一丝不苟,也得到了雇主的喜欢。可这一干就是4年,由于雇主不愿意小月有社会交往,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小月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岁月无情地滑过,小月也错过了这本该享受恋爱甜蜜的最佳年龄。

“在这4年里,我所认识的人没超过30个,其中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加上自己保姆的特殊身份,恋爱根本就是一种奢望。”回想这4年的生活,小月感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月的婚事没见任何动静,雇主大概是出于同情,也曾为小月张罗过一次相亲,不过对方却是一名腿有残疾的中年人。这让小月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份的不平等。后来小月又尝试着走进婚介所,可给她介绍的对象,不是离过婚、有孩子的,就是老年人、残疾人。她稍有犹豫,介绍人就说,“小月,人家可没瞧不起你呀。”

小月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她毅然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只身来到了北京。然而,辗转奔波,小月却始终没能离开保姆行业。此后,小月见过好些雇主,雇主们对小月的工作要求比较严格,小月谈恋爱的心也慢慢沉寂了下来。“有的雇主觉得,花钱雇了你,你就成了他的私有财产,甚至在招工的时候就说,不希望你有太多的社会活动。这种事经历得多了,对待婚事也就坦然了。”目前,小月已在北京一个“打工妹之家”负责家政保姆介绍工作,在这个集体里,和她有着类似经历的打工妹还有很多。

家庭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正常的女性都渴望美满的婚姻,而小月追求婚姻幸福过程的种种遭遇在许多城市保姆身上仍在重演。据保守估计,仅南昌市从事保姆职业的人数就在万人以上,其中许多人的情感世界仍是一片荒凉。南昌市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翁伟萍说,工资较低、低人一等的世俗观念,尤其是交际圈狭窄的职业特点引发的婚姻难题,让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女孩对保姆行业望而却步,近年来,保姆招工难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离异保姆:偏见与伤痛下的情感踌躇

当年轻的进城务工女孩选择进厂做工,日渐远离保姆行业的同时,一些农村离异妇女却开始成为这一行业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失败的婚姻经历,使她们在面对与小保姆们同样的社会偏见的同时,还要背负着情感伤痛带来的心理重负。

随着改革开放后打工潮的兴起,一些外出务工农民夫妻两地分居现象普遍,同时受到观念差距日益加大和婚外情等现象的冲击,一些农村地区离婚率攀升。受此影响,不少农村离异妇女也走上了进城务工“见世面”的道路,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进入保姆行业成了最无奈也最现实的选择。

家在江西新建县农村的熊女士1989年与江西丰城人李某相识相爱,很快结婚并生育了两个女儿。嫁到丰城市曲江镇农村后,起初丈夫做运输生意,熊女士忙些农活家务,生活倒也和美。可是后来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彻底改变了熊女士的生活,先是丈夫做生意失败后染上赌博恶习,后来他外出广东打工后又另寻新欢,最终两人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2000年起,熊女士来到南昌,开始了自己的保姆生涯。转眼在城市里一待就是5年,已36岁的熊女士至今不敢再涉足婚姻。“第一次婚姻已经这样了,要是第二次再失败,我就彻底垮了。”熊女士说,她和一些有类似经历的姐妹们也曾相约去过婚介所,可一看70多岁的城里人登的征婚启示上都要求找40岁以下的或者有城市户口的,她的心就凉了。

南昌市妇联创业家政有限公司家政部主任朱晓江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招收的保姆绝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农村中年妇女,从公司介绍出去的近千名保姆中有30%以上夫妻感情不和睦或离异。朱晓江说,由于每年公司都要到农村去招收保姆,她们发现许多地方的农村,基本上见不到青壮年男人,而因丈夫外出打工、夫妻长期分居引发的家庭不稳定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夫妻即使没有离婚也处于“凑合着过”的亚婚姻状态。

消除歧视,让爱传递婚姻的讯息

婚姻是法律与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打着城乡观念差异幌子下的偏见与歧视却成为保姆追求人生幸福时的最大障碍,人心“鸿沟”的早日消除,是日趋人性化的社会里对保姆最深层的关爱。

南昌市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翁伟萍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已日渐弱化,但城里人对农村人观念上的门槛并没有完全消除,各种歧视现象不容忽视,其中保姆职业低人一等的观念也仍然存在。翁伟萍呼吁,一方面保姆应调整心态,更多地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也应给予保姆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用爱心为她们传递婚姻的讯息。

翁伟萍认为,保姆应当善于发现、培养自己的红娘,一方面尽量获得雇主的理解,同时与邻里搞好关系;另一方面与同为保姆的姐妹们加强沟通、保持联系,并尽可能多地参加“打工妹之家”之类的社会团体,让自己不再养在“深闺”。同时,她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为保姆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为他们营造更宽容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篇5: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根据“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形成了多形式下的营销模式。 近年农村电商作为最主要的新型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通过多方位的销售渠道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达到“产有销,产有赚”的目标,有效缓解农产品积压和运输的难题,使农民收益增加,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因此,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也是应势而发. 农村电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使农产品物流业务也不断升级转变, 农产品物流作为物流业务中新兴的产业,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农村电商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推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电商的魅力,足不出户也可以把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这种大形势下,通过农村电商销售农产品成为主流。 但是,农产品物流运行状况不容乐观,遇到了很多瓶颈,因此如何使农村电商通过物流快速有效的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事情。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电商的进程,农村电商的发展也可以引导农产品物流的运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农产品物流的性质和运行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区域性物流、合同制物流和信用物流。 区域性物流主要是指地区性的农产品通过物流方式运输到另一个地区通过货币等价交货, 用以满足地域性的人民需求合同制物流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规范农产品物流交易的运行,通过一定的法律效应约束并完成交易的全过程。 信用物流是指通过客户与客户之间长期的合作经营关系, 建立一定的信任通过这种信任,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预测特定时间段的需求量并提前下订单。

二、农村电商引导下的农产品物流运行状况

1、物流速度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航空运输、海上运输业务不断完善,形成了海陆空交叉形式的运输方式,适应了多变的天气条件和多变的突发性状况。 然而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道路交通堵塞、路况较差海上运输技术落后等。 很多物流公司或者自营销户在选择物流方式时忽略了这些外在因素,导致无法正确选择物流方式,农产品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速度变慢。 物流速度变慢会导致相对运输成本增高,运输时间变长,使农产品相对保质期变短,附加值也会降低。 根据农产品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物流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即使现今拥有相对比较畅通的交通条件和多形式下的运输方式,也无法避免天灾人祸的发生,也很难选取合适的运输方式。

2、第三方物流经营不善

农村电商兴起的时间比较短,管理人才、物流人才、信息收集处理人才缺乏等硬性缺陷,使农村电商发展异常艰巨。 在这种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公司和农民把责任归咎于第三方物流,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用度降低,很难再通过在接下来的合作关系中建立起信任,企业、公司和农民就会重新选择一个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 然而,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价值不高、 存放时间较短等特点,企业或公司为了更好地领导组织本公司的发展,把物流运输仓储等业务以合同的方式转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对农产品存在价值趋向的偏差,仅仅为了眼前利益,单纯注重公司业务的发展,轻视农产品的物流,使农产品物流业务经常会出现货单缺失、经营不利、残损品等问题。 周而复始,使这种形式成为恶性循环。

3、国家扶持力度较弱

政府单位侧重于老旧产业的发展, 忽视了新兴产业带来的经济动力。 老旧产业已形成了既定的商业化和商业模式,也已经步入正轨,地方政府应适当引导老旧产业发展,规避老旧产业容易出现的问题,使老旧产业能够稳健发展, 新兴产业也有注入更多新活力的机会。农村电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政府单位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力度较弱,缺乏政策扶持、资金供给,道路海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加大国家扶持力度,使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尽早实现小康社会。然而至今没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进行规范,当遇到经济矛盾、技术变革、物流运输等问题时,相关公司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季节性影响

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受气候影响, 全国各地农产品成熟季节基本固定。在农产品成熟季节里,供给量增多导致农产品价格变低, 这样人们的相对需求量在这个特定时间段里也会随之增多。 在特定时间段里,需求量的变化加剧了农产品物流的季节性负担,农产品成熟之时,物流业务量骤然增高,属于旺季。平时没有农产品成熟时,物流业务锐减,属于淡季。因此农产品物流业务淡季和旺季的均衡性差异较大,在淡旺季这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物流业务量悬殊较大。 为了保证农产品物流业务在淡季也能平稳发展,政府、管理者和农民采取了很多解决办法,可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面对这个现状,如何储存好农产品,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缩小农产品物流季节性差异,多方位发展农产品物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当农产品供应量变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必须改良农产品存储办法。这样既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能在农产品物流淡季提供发展空间, 让农产品全时段发展。

三、农村电商引导下的农产品物流运行状况的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关系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良好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现今农村电商的农产品物流多以公路运输为主,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公路完善程度较低, 有些地方道路虽然已经比较畅通,但是道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道路较窄,路况较差、交通公路不发达等特点,致使农产品物流速度变慢,运输物流效果变差。 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不顾农产品原有价值和农民的劳动成果,为了尽快销售出积压的货物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着眼于眼前利益,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能“健康”的发展。 更甚者有些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仓储运输设施简陋,使农产品的保存效果变差大量农产品腐烂变质,损害了国家的资源。

2、信息收集不及时

虽然现在农村网络覆盖率较高,但是农民掌握的网络知识很少。 对于网络的操作技能只停留在自己的摸索和口头相传中, 并没有接受系统化的教育。 导致网络的使用率很低,也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信息。 在农产品物流链上,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仓储、运输、加工及销售等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信息的传递。 经销商和农民经常会忽视这些信息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信息只会影响某一环节的发展。 但纵观全局考虑,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比如自然灾害、天气、季节性的影响,需求量会呈现短时间的变化。 在这些情况发生之前,如果能提前得知这些信息,可以做到及时的处理并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减少农民自身的损失,这样也可以使信息利用率最大化。

3、农民文化意识薄弱

文化意识决定行为方式,农民文化意识程度的高低会决定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较高层次的文化意识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客户信息,冷静应对平时遇到的问题,把亏损降到最低,利益得到最大化。 但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生事物的资源接触较晚,导致农民不能及时学习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于专业的农产品物流接触很少,无法开辟多方位的销售渠道,也不懂得合理选择物流方式。 比如不同数量下的不同类型农产品在选择物流方式上是不同的,存在一个最优选择,农民无法选择一个最优的物流方式,使农产品物流支出增加,农民自己的收入效益降低。

四、农村电商引导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加强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必然趋势,基础设施的建设关乎民生的发展。 管理协调好农贸市场的运行、加强交通道路修缮、完善批发市场管理机制、协调好仓储运输设施、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等成为重中之重。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 才能应对大趋势下的经济发展。 虽然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比较坚定,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比差距较大,和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仍然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从基础上优化农村物流发展的条件。 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通过国家的引导和农民自己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产品物流。

2、收集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及时收集整理对农民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民通过学习互联网技术进行多形式信息传递, 在农产品储存、 运输方式、加工等过程中,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整合每一季度或者每个月的物流情况, 做好信息的记载,知晓某个特定时间段的供给关系,粗略知道需要完成订单的大小。 可以通过收集近期相关新闻资讯,关注近期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处理分析相关资讯并运用到农产品的需求量上,调整农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关注国家政策的调度, 分析出口贸易量的变化,最后决定每种农产品种植量。也可以通过整合信息提前做好面临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 及时得到消息并整合处理出来,避免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失。这样农民在种植方面可以做到种植量和需求量持平,避免农产品价格偏低或偏高,保证农民的利益。

3、加强国家政策扶持

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低,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物流人才基本不会驻扎在农村,导致农村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缺乏。 国家和政府应提倡人才进村,合理配置人才分布,带领农民合理支配农产品物流,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有了物流人才的管理技术支持,不仅可以带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管理方法,等一定时机成熟之后,农民也可以自力更生,运用学习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自己支配自己的农产品, 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国家或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产品物流的行为方式,给予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物流优惠政策和资金帮助,还需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经营培训,培养农民的管理意识。

4、优化第三方物流

与日用产品相比,农产品对物流的服务要求较高。 由于农产品具有含水量较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特性,增大了物流运输难度,从而增加运输成本,制约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如何优化第三方物流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三方物流应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加冷冻、冷藏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形成冷链物流的标准化运行。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避免丢件或损坏农产品。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增强物流运输的透明度和市场信誉度, 对物流的运作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从而提供消费者的满意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构建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

5、强化农民文化意识

生活状况的好坏不是只取决于农产品种植的状况,也取决于整个种植、运输和销售的环节。 我国是农产品种植大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种植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农产品种植模式还比较落后农产品产量还相对较低。在多形式经济发展的今天政府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农民自己也应该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应定期开展文化普及知识活动,让农民学习农产品种植技术、销售经营等文化知识,培养农民学习的兴趣,强化农民的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引导农民从“为了学习转变成想学习”,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认识上的偏差,正确引导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摘要:农产品物流在运行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国家、企业和农民在应对物流速度慢、第三方物流经营不善、国家扶持力度不够、季节性的影响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运行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建设基础设施作为主要原则,强化农民文化意识作为基本方式,整合资源作为最高准则,优化第三方物流作为强大动力,加强国家政策扶持作为必要条件,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电商,农产品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2]邓延洁,黄必清,颜波.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5).

[3]范秀荣,李晓锦.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07,(1).

[4]付琳.论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J].价格与市场,2000,(11).

[5]金廷芳.发展农村物流探讨[J].经济师,2008,(4).

[6]彭芬,张明玉,曹卫兵.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综合运输,2009,(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A].人民日报,2011.

上一篇:要创新宣传模式下一篇:丁湖中学教科研计划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