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学生矫正案例

2024-04-15

网瘾学生矫正案例(精选11篇)

篇1:网瘾学生矫正案例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网瘾问题个案解读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师范)

2010级02班

刘勇

问题学生案例分析

班有一个学生黄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毅力,没有钻劲,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处理事情情绪化,易冲动,做事不耐烦,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喜欢上网玩游戏。通过观察发现该生智力条件不错,曾以全校前一百名的好成绩考入高中。但是在高一下学期因为某种原因错学,半年以后重新考入高中。我发现他有上网玩游戏的行为,并且严重到网游上瘾的地步。

一、案例分析:

1、学生心理原因

黄某的成绩较差,上课走神,作业质量差,经常不做。因为住校,父母难以在学习上做工作,但是对学生学习上的期望很高,当看到学生成绩差之后又特别失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特别大。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对于父母的期望与过去辉煌的成绩让他现在找不到自信。从而找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找到存在感。

2、家庭原因分析

黄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亲母亲都是残疾人,父母勤快能吃苦做点小生意,经济上比较宽裕,加之孩子从小比较聪明,所以对孩子管教方式上非常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手机买手机、要电脑买电脑。因为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科学上网,结果孩子玩电脑游戏上了瘾。

3、评价原因

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做孩子思想工作的失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存在问题,母亲读书很少,认为孩子能熟练摆弄电脑很神奇很棒。父亲性格急躁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一无是处”,老师们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简单认为学生成绩差就是差生。冷漠的态度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迷恋虚无的网络世界。长期下去会影响他的一生。

二、建议处理方法

对黄某的情况了解之后,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老师家长配合好,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可以改变他的状况。

1、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多谈心、多指导。让他感受到老师家长的关心爱护。通过身边积

极进取取得优异成绩的实例,给他树立榜样,增强自信心,让他学会感恩懂得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同学、关心集体,树立学习的信心。

2、取得黄某周围同学的帮助,不与他频繁讨论网游,更多讨论生活、学习,多与他交流,团结帮助他。通过学生与他的交流,增强他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他与同学的沟通能力,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让他从生活中找到自信和骄傲。而不是虚拟的世界中的成就。

3、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

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4、针对玩网游上瘾的问题,经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协商,采取计划时间上网,逐渐延长

上网周期,减少上网时长的方式,使其逐步远离网游,慢慢让他感觉到对网游依赖没有那么严重。渐渐认识到网友只是娱乐与消遣的手段。

5、家长工作也是重点,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老师做的思想工作才会有效果。一方面老

师吧跟黄某的父亲沟通,希望家长对孩子采取肯定的态度,不要一味的抱怨和纵容,造成这种局面家长也是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不能只怪孩子。另一方面,做好黄某母亲的工作,让她明白溺爱只会害了孩子,鼓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身边的好例子引导学生去学习,积极向上。

篇2:网瘾学生矫正案例

一、论文综述

1.研究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由图可知,网民数量在学生中集中在20~29周岁之间。

我国大学生的基本年龄是18~24岁之间,正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已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大学阶段相对自由,离家较远,父母老师不会像以前那样要求自己。不受约束,思想相对自由,大多数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加之网络的迅猛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对大学生吸引极强。以前学习压力大,很难放松娱乐,进了大学就像放松,思想松懈。大学课程较少,生活缺少目标。无聊的生活,网络正好能满足生活的空虚,提供精神寄托。现实中得不到的需求,就想在虚拟世界得到满足。部分学生由于认知力和自制力较差,无法正确对待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危险的生理满足方式,而将其经常化甚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瘾。

2.研究意义

(1).对大学生网瘾的研究,看到其危害,是学生

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

(2).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网瘾学生的矫正转变,减少

对网络的依赖。

(3).有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进行。

(4)·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4.研究对象

90年代后出生的在校部分大学生

5.干预技术

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兴趣代替法、强化

干预法、放松训练法、代币管制法、静默法等。

二、论文提纲

(一)大学生网瘾概述

1.网瘾问题的缘由

(1)有关大学生网瘾的的概况

(2)网瘾的概念、类型特点

2.网瘾的诊断标准

(1)上网时间

(2)网上行为

(3)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状态

(二)网瘾对大学生的危害

1.身体方面

2.心理方面

3.学习方面

4.人际关系方面

5.个体的社会行为

(三)网瘾形成的原因分析

1.外因: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及

教育

2.内因:人格素质、心理特点、意识因素、认知扭曲

(四)网瘾的预防对策与矫正方法

1.预防的对策(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

2.矫正的方法

三、参考文献

校外教育.2012.02

[2] 刘新庚,等.论大学生网瘾心理过程机理及心理行为矫治

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 左真真.大学生网瘾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中国

[3] 孙绪柱.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对策探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 李宁.大学生网瘾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应措施.高等教

育.2011.03

篇3:网瘾学生矫正案例

新学期, 我接了一个新班。前任班主任警告我, 有一位叫筱筱的女孩是班上的“刺头”, 特烦人, 上课特别爱告状, 爱打架, 影响课堂教学, 需要特别注意、严格管教, 不要让她影响课堂教学。对此我当然记在心上。

第一节课时我就领教了她的威力。我刚开始讲课, 一位女孩的手就高高地举起来, 我假装没看到, 继续讲课, 可是她的手执着地举着, 学生纷纷把目光转向她, 我只好停下问:“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举手?”“我是筱筱, 我要说话。”“把手放下, 有事待老师讲完了再说。”她很不情愿地放下手。可是只过一会儿, 筱筱又举手了, 我强忍怒气走过去问她:“有事吗?”她有点生气地说:“老师, 张瑞抢我的书。”她的同桌张瑞红着脸低声申辩:“老师, 我忘带书了……”我冲着筱筱瞪了一眼:“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把你的书拿过来, 你们两个一起看。”筱筱很不高兴嘟着嘴又要说什么时, 我想起前任老师的话, 立刻生气地说:“你有完没完, 全班同学都在等着上课呢。”这时, 她仿佛很委屈, 极不情愿地把她的书放到两人中间。

课后, 我把筱筱叫到办公室, 想好好训斥她一顿。就在我刚要开口的刹那, 我看到了筱筱那充满委屈泪水的目光, 顿觉自己的心“咯噔”跳了一下。其实我并不了解这个孩子, 她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 我没有理清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她的情况, 只是前任老师给我的警告固执地占据着我的思考。冷静了一会儿, 我问她:“张瑞为什么抢你的书?”“他忘带书了。”“他忘记带书, 又去抢你的书, 是他的错误, 老师当时批评你是处理不当, 我向你道歉。”筱筱脸上的委屈渐渐消失了, 变得平静了一些。我趁此机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引导她:“如果你忘带书, 你希望同位怎样做?”筱筱马上说:“我希望他把书放到中间和我一起看。”“哎, 这就是了, 大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可是他太坏了, 我不想给他看。”筱筱又有些激动, “他和班上同学很坏, 欺负我, 我恨他们……”我大吃一惊, 但决定耐心地听她诉说。于是乎, 她把班里的同学几乎骂了个遍, 给每一个同学都找出了缺点。等她发泄完后, 我让她先回教室, 但我心里却泛起了严重的不安, 这个孩子竟然如此痛恨全班的同学, 实在让人揪心。

后来, 筱筱几次和班上的同学发生口角和冲突, 每一次都要我和其他老师来协调解决, 在这些冲突发生的过程中, 我发现筱筱特别喜欢挑刺, 在和同学交往中稍有不如意, 就揭别人的短处, 因为这一点同学们甚至老师们都很讨厌她, 她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

面对这样一个尖刻的“刺头”, 我却无法用严厉的语言批评她。当然, 仅仅靠大道理也是很难转变她的, 她需要一个友善的解决措施。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 又找她谈话:“我给你找一条优点, 就是你能给所有同学找到缺点, 说明你善于观察。”听到我的表扬, 筱筱有点羞涩也有点释怀。“那么, 你能不能用你的观察去给每一位同学找一个优点呢?”我和她商量, 让她去完成一个特殊的作业, 利用自己的长处——善于观察, 一周之内把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找出来, 看看能找出多少。也许是我的真诚, 或是我的赞扬, 筱筱不但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而且向我保证她一定会认真完成这项作业。

一周后, 她兴奋地告诉我班里每个同学的优点, 言语中不乏自豪得意。我抓住这一契机, 让她在班会课上逐一列举同学的优点, 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肯定了她的发现, 我也及时不吝啬地表扬了她, 并鼓励同学们向她学习, 互相寻找同学身上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 筱筱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 认识到每个同学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 同学之间相处, 不能斤斤计较, 只有尊重别人, 欣赏别人, 才能受到同学的欢迎。

接下来, 我抓住时机引导她总结和同学友好相处获得快乐的方法, 给她布置了第二次作业, 每交到一个朋友, 或者找到一份快乐, 就写一篇日记, 记下怎样做到让别人喜欢自己。慢慢地筱筱开始赢得同学的好感, 也不再是“刺头”了, 她不但能和同学和睦相处, 还交了不少好朋友, 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其实, 筱筱的转变带来的意外收获更大, 孩子们经常相互鼓励, 发现他人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们班所有同学的人际关系变得比过去融洽了很多, 班级管理也变得容易了很多。

于是, 为了帮助更多像筱筱这样的“刺头”孩子实现转变, 我反思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 教师要客观对待“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要有宽容之心。

前任班主任老师给我的警告让我对筱筱产生了偏见, 而教师对课堂的教学障碍一般都采取强硬措施, 这样的结果就是强化了她的抵触情绪。如果孩子有过激言行, 教师首先是清除现场的“麻烦和混乱”, 或至少让它远离自己的视线。也许教师当场很难找出有效对策, 但是大都采取“零容忍”。可是事后能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种宽容却是弥足珍贵的。宽容首先是放弃偏见, 不使用惩罚, 从倾听开始, 直到找到她个性中的闪光点, 并用宽容的心、循循善诱的话语开启孩子的心灵。

第二, 调整孩子的错误认知。

儿童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动机是正确的, 行为是合理的, 不管这种行为是否给其他人带来影响或者伤害。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其行为作出正误判断, 而是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分析孩子行为的成因。为什么筱筱认为“所有的同学都很坏, 都欺负我, 不跟我玩”, 这个错误认知显然无法单纯通过说教进行调适。我给她布置了两次特殊的“作业”, 让她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在不知不觉的行动中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 让她自己感悟“你要别人尊重你, 你首先要尊重别人;要别人喜欢你, 你首先要先喜欢别人;要别人欣赏你, 你首先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道理。通过倾听——发泄愤怒, 受到表扬——体验快乐, 寻找同学优点——修正错误认知——受到同学欢迎——找到交友的方法, 获得了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

篇4:体育教育与网瘾矫正

关键词:网络游戏;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83-01

随着物质条件的富裕,科学条件的发展,电脑这个高科技的产品深得人们的喜爱,但许多学生因此沉迷于电脑游戏,据最近网络上的统计,截止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占18岁以下未成年网民3 500 万19%,比去年增长8%,7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有关,去年退学的学生70%~80%也与网络有关,由此可见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通过调查一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他们都说是因为无聊而上网打发时间,寻求快乐,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兴趣爱好。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是远离网吧的前提。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原工读学校,现已更名,生源多是网瘾、问题少年),更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回正常生活,幸福一个家庭,使它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建议如下:

(1)学校可加强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师资的培养方面给予与其他学科同样的待遇,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我校的体育馆,运动场常年无条件的为学生开放)。试问,哪一位学生不想玩,怎样让学生爱玩,会玩,乐玩,并且在玩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学校可成立体育兴趣小组,如: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等。本人是篮球兴趣小组的体育老师,记得刚成立兴趣小组的时候,简直是人满为患,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校的篮球球队效果显著,队里的许多学生以前都是网虫,没事就泡网吧,现在,许多学生说,上网好无聊,打球有劲。

(3)体育老师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爱好。实践表明:有爱好的小朋友比无任何爱好的小朋友的学习成绩好,我所在的兴趣小组中的两名同学分别在年级的其中考试中获得第一名。

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听听体育名人讲座,听听爱国小故事,让学生养成热爱集体,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当然,以上是我一点实践的体会,可能有许多并不成熟,但是,实践证明,体育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远离网吧,体育确实有这样的功能。

篇5:网瘾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蒙城县小涧中学:葛 干

摘要:我校每位教师至少要包保6名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访、心理辅导、生活帮助等工作。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我包保8名学生,其中孙强同学的情况最让我担忧,根据他的班主任及家长的介绍,加上他日常表现,我认定他已经上网成瘾。于是我决定对孙强同学进行心理辅导,经过详细地了解其家庭情况和科学的诊断,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孙强同学的上网行为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自我控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克服了网络成瘾。

关键词:上网成瘾 心理辅导 监督 中学生

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电脑游戏,严重者网络成瘾,荒废学业,难以自拔,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今年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期间,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网络成瘾的八年级学生。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孙强是我校八年级学生,据我到其家中家访得知,孙强属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出外打工,现有祖父母监护,其祖父母均有68岁,且无文化。从其祖父母介绍得知,孙强的父母很少往家里打电话,只是寄钱时才和孙强说几句,感到常年在外对不住孩子,要求孙强的祖父母多给孙强一些零花钱,别委屈了孩子。作为祖父母,更是溺爱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对孙强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是听之任之。据孙强的班主任付老师介绍,最近一个月孙强上课总是无精打采,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下滑很快。以前总是很开朗,喜欢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现在则喜欢独来独往。付老师多次与他及家长沟通,均不见效果。据了解他最近常常一个人跑到网吧,上网,主要是玩游戏,特别是双休日他每天都要玩到八个小时左右。他感到很过瘾,很痛快,谁拦也拦不住,其祖父母不让他玩,他会很难过,有时还会耍脾气。确实对上网打游戏走火入魔了。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决定要认真地对孙强进行教育辅导。我找到了孙强,看样子有点怕,我请他到我的办公室,倒了杯水给他,与他谈起了他有什么爱好,开始他还隐瞒上网玩游戏,我就耐心的谈学习,拉家常,可能当他看到我的真诚,把心放下来了。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很喜欢电脑,对电脑操作很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更喜欢打电脑游戏,要是在星期

六、星期日,他可以一天连续玩八九个小时。祖父母及老师的劝告也听不进去。

二、评估与诊断

多次找到孙强同学与其谈论电脑,谈论他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到他家里进行家访,与同学了解情况,并根据自己学习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知识,我暂时确定孙强同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成瘾。为了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案,用下面的方法对王强同学的网络成瘾程度进行了测试。

以下内容请选择是或否,内容有:

(1)我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是 否)

(2)我曾向家长、朋友等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是 否)

(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上网没有成功(是 否)

(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觉得沮丧、脾气暴躁(是 否)

(5)我上网花费时间比以前想象的长。(是 否)

(6)为了上网,我甘愿冒风险。(是 否)

(7)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并且在下网后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是 否)

(8)我上网是为了逃避或释放一些情绪,如焦虑、孤独、沮丧等。(是 否)

孙强同学选择了六个“是”,所以我诊断为严重的网络成瘾症。

初步分析如下:孙强同学网络成瘾的最初原因是感到自己不能得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父爱与母爱,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游戏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玩游戏,他才能寻找到快乐,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习无精打采,成绩越来越差,爱独来独往。

三、目标及方案

为了消除孙强同学的网络成瘾行为,制定了如下三个不同阶段的方案: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真诚沟通,耐心劝导,转变想法或观念。

阶段目标:转变孙强同学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为克服网络成瘾打下思想基础。

先询问孙强上网成瘾的时间、缘由,以及平时的心理需求、思想观念,上网与不上网时的实际感受,还有对父母、亲友与同学的感情,对父母、老师教育的看法、意见等,了解学生上网的真正目的、企图与内在动机

在真诚的谈话面前,我们既是师生,也像是朋友一样,在谈话中他把从未与别人说过的想法,及他的上网经历,发生的事情都坦诚的展露了出来。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孙强明白,趁年轻,珍惜读书学习的机会,学会经受得住外界的种种诱惑的考验,牢牢掌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盘,一步一步驶向成功的终点。而后我发现他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明白其利与弊,有了想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认真学习的轨道上来的想法。

(二)协商制定克服网络成瘾行为的具体方案

为保证网络成迷行为矫治的顺利进行,我同孙强制定契约,约束上网成瘾行为。

阶段目标:减少上网次数,控制上网时间。

正是有了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想法,根据心理健康辅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帮着他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内容如下:

我,孙强,同意减少上网和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具体如下:

1.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的时间只能在晚上六点到八点这一段的时间内。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2.周六周日,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二个小时。

3.任何时间不得去网吧。

4.任何一次上网都必须先征得祖父母的同意。

监督执行标准:

1.如果我违反了以上标准,如上网时间延长等,则在违反规定的第二天起,连续一周不能上网,还得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2.如果我能连续一个星期遵守规定,老师要在班里表扬我一次。

3.如果我能一天不上网,祖父母就发给我一个凭证(事先设计好的不上网凭证)。

我愿意接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监督,每天真实记录好我的上网时间。

我们(孙强的祖父母),愿意每天监督和记录孙强的上网行为,并严格执行以上规定。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孙强同学同意了以上行为契约,家长愿意为此配合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承诺。他们都在行为契约上签了字。

因为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在包含严格奖惩制度并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面前,孙强做的很好,在减少了上网次数与时间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父母的关爱与奖赏,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了。

(三)重新制定契约,引导正确利用电脑和网络。

阶段目标:进一步减少上网次数与时间,并引导孙强正确使用电脑与网络。

适当进一步缩短孙强同学的玩游戏和上网的时间,并制定奖惩方法,用契约形式约束其执行,经过耐心谈话与沟通,引导他科学合理的利用电脑和网络,科学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习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

四、效果评估

通过对孙强同学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真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经过制定并执行以上三个阶段方案,孙强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基本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玩电脑及游戏的时间。孙强同学找回了自我,上课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和老师同学及父母沟通与来往。心理健康辅导初见成效。相信,孙强同学会早日调整到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来学习。

对孙强同学的这一网络成瘾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今后的辅导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这次辅导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信心,为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以后我有信心帮助更多的心理问题学生,使他们擦去心里的阴云,拥有开朗、阳光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篇6:网瘾案例

刘某,男,16岁,高一,福建省某县人,单亲家庭,父亲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

二、情况介绍

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所以经常旷课、逃课。经老师提醒仍无改善,期末考试成绩特别差,不得不留级。但留级后,刘某仍热衷于上网,一如既往的旷课逃学。学校为此多次对刘某本人进行教育,并多次通知家长进行配合教育,刘某也写保证书,但结果还是一切照旧。后来刘某父亲来到学校要退注册费和寄宿费。退学后,孩子就更加肆无忌惮。

三、案例分析

1、心理原因

① 孩子学习成绩差,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但网络游戏却让其获得成功的感觉。② 青春期孩子自控能力差。

2、家庭原因

① 单亲家庭,父亲长期在外,生活学习上面受挫之后,缺乏支持系统。

② 寻求关注。只有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才会关注孩子。

③ 目标感缺失。不知上高中为了什么,缺乏前进动力。

3、社会原因

① 大街小巷网吧随处可见,且没有设定未成年人不准入内,网吧老板只顾自己的利益。

四、矫治方案

1、老师多鼓励,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真诚的表扬。

2、鼓励孩子与同学多沟通,交朋友,一起进行一些有益的课余活动。

3、父亲不要流露出对孩子的失望,要耐心的与孩子进行沟通,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

己并没有被抛弃。

4、重树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为将来作打算。

5、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培训,做一些喜欢的事情。

6、承担责任,照顾爷爷奶奶,感觉到孩子被需要的价值。

五、转化效果

1、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

2、能帮助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父子关系改善,沟通增多。

3、能按时认真上课。

篇7:心理咨询案例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

大特点就是很容易出现暴力,孩子网瘾与家庭有关

案例一:杨女士的孩子亮亮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杨女士在电话里向12355心理咨询师倾

诉,自己孩子上初中后住校,最近老师打电话说亮亮经常和班里其他一些同学逃课外出上网,杨女士和其班主任都对亮亮做了多次劝说和教育都不见效果。

在与杨女士的谈话中,咨询师了解到在孩子7岁的时候,杨女士与其丈夫离婚,之后亮

亮就一直与自己的妈妈一起生活,自从父母离婚后,亮亮就一直不爱说话有点自闭,平常不

怎么与母亲交流,杨女士平常忙于工作也很少与孩子交流谈心。

咨询师给杨女士讲到,单身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与单身妈妈一块生活,时间一长就

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加上杨女士平时对孩子的关注较少,于是孩子一旦接触网络,就很容易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方式来寻求自信和安全感。咨询师建议针对亮亮的情况,除了劝说教育以外,作为亮亮的母亲,应从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逐

渐树立自信心。

案例二:小刚今年刚上高一,父母带着她来12355服务台寻求帮助,说小刚最近一直跑

网吧上网,经常与父母吵架顶嘴。

在与小刚的面对面交流中,咨询师了解到,自从小刚上了高中之后,父母对他的学习生

活管的更加严格,有时候多玩一会,就会挨父母的吵,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学习方面,父母对小刚的要求也格外严格,成绩要保持在班上前10名,有一次考试退步了,父亲就对

其打骂,时间一长,小刚就不愿意在家里多待,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经常和同学一块去网

吧,甚至为了气父母,小刚还经常夜不归宿。

咨询师总结,小刚的家庭属于严厉型的,一般来讲,严厉型家庭容易让孩子染上网瘾,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就对孩子的教育以批评为主,而小刚的年龄又处在青春叛逆

期,家长对其学习生活的严格限制就很容易换来小刚故意与父母做对,外出泡网吧不愿回家。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表现得特别反抗父母和老师,很

偏执,并缺乏安全感。因此,作为小刚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应从生活上实实在在地

篇8:网瘾学生矫正案例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该研究对象为小茜 (化名) , 独生女, 小学三年级, 10岁。出生于普通家庭, 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 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母亲在当地的一家美容院工作, 每天工作时间达11个小时, 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她的日常生活。父亲是民警, 十分宠爱她, 对日常生活中她提出的要求都尽力满足。小茜不吃苹果、青菜、煮鸡蛋的蛋黄等常见食物, 只喜欢吃西瓜、草莓、薯片、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品。小茜现在体重偏重, 母亲对此非常担忧, 希望能想办法帮助她改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二、研究过程

1、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通过与小茜及家长的访谈, 了解到小茜挑食和偏食的原因是: (1) 小茜只吃喜欢的食物, 不吃不喜欢的食物, 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 (2) 小茜的父亲没有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认为女儿爱吃什么就是缺什么食物的营养, 致小茜养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通过了解个案挑食和偏食的原因发现: (1) 个案觉得“只吃喜欢的食物, 不吃不喜欢的食物, 对健康没有影响”, 说明个案对挑食和偏食的危害没有正确的认知, 缺少合理膳食的动机。所以本研究还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 向个案传授合理膳食的知识, 改变其错误的认知。 (2) 对个案的父亲的错误饮食观念采用认知疗法给予纠正。 (3) 个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 欢喜吃零食。所以本研究决定采用代币制的方法来帮助个案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确定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B研究设计, 先进行1周的观察, 此为基线期;然后进行1个月的行为矫正, 此为治疗期。通过基线期和治疗期挑食和偏食的次数比较及追踪期的访谈, 探讨治疗对个案的有效性。

3、实施矫正过程

第一步:改变个案错误认知。研究者对个案进行了合理膳食知识的传授, 让个案了解哪些食物多吃了对身体有害, 而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 懂得科学进食。同时让其了解合理膳食能有效增强自身免疫力, 避免体重过重。

第二步:改变个案父亲的错误认知。首先, 研究者让父亲了解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这些营养主要从什么食物中获取, 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膳食平衡, 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还应注意烹调方法, 尽量少作油炸食物, 以减少营养的损失。其次, 让父亲认识到孩子应少吃或不吃易发胖的高脂肪食物, 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最后, 教会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个案合理饮食的方法, 如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些营养知识, 并且经常带个案到户外活动。

第三步:营造愉快的就餐环境。研究者与个案的家长达成一致, 父母要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在孩子吃完东西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全家人在一起, 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

第四步:使用代币制。研究者与个案及其家长一起协商如何使用代币制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饭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家长严格规定餐次和吃饭时间, 并让孩子到户外活动, 让她产生饥饿感。第1周兑换代币的时间由个案自己决定, 可以每天1次, 也可以积累足够的代币后向妈妈兑换。从第2周开始, 兑换代币的时间为1周1次, 规定在每周日09:00向妈妈兑换。

4、结果与评估

个案在观察期间挑食和偏食行为严重, 母亲命令她不要挑食和偏食也无济于事。在治疗期, 个案的挑食和偏食行为有所减少, 不吃的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其原因是个案能够减少饭前吃零食的次数, 养成每天到户外活动的习惯, 并且可以通过不挑食得到奖励, 及时强化比延迟处罚更为有效。在追踪期, 个案的不挑食和偏食的行为基本保持稳定, 但在结束治疗后的第1周偏食行为有明显的提高, 可能是个案对失去奖励的一种对抗行为, 也可能是习惯的养成需要更多的时间。结果证明, 结合使用改变认知和代币制2种方法矫正个案挑食和偏食行为是有效果的。

5、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1) 治疗中, 家长的协助和支持至关重要, 家长不仅承担着观察者的角色, 而且还是监督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家长对儿童的言语赞扬、亲切拥抱都是很好的强化物。 (2) 在家庭中, 家长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观念都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包括该问题行为, 还包括家长对这种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 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问题行为。 (3) 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是治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 选择个案喜欢却又不能经常得到的画册作为强化物, 可以很大程度地强化目标行为。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借此对未来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使用代币制进, 除要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之外, 还要注意停止使用代币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实施代币制进, 一开始使用连续强化, 当目标行为有规律地出现时, 可以加入间歇强化来维持目标行为, 如固定比率程序或可变比率程序。 (2) 本研究思路可以运用到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上, 如不按时上床、睡懒觉等。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G.Miltenberger著, 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7。

[2]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 《山东教育》, 2002, 1:106—107。

[3]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5—37。

篇9:网瘾学生矫正案例

关键词:现实状况;原因分析;矫正良策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诸多好处。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不少家庭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但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被人们称之为“时代的海洛因”,它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对于我们自然人,尤其是小学生来说,面对它会无所适从,难以驾驭。

一、现实状况

身边“网瘾”少年的案例接连发生:周末,清晨五点钟左右,清脆的手机铃声急促地响个不停。接起一听,又是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那头的哭泣声加无助让人实在是揪心:孩子一天一夜没回家了,本场镇的网吧都找遍了也找不着呀;又是一日的晨读时间,我正在教室里指导学生读书,突然,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蹒跚着迈进门来,扑通一声跪在我的面前,拼命拉着我的手,苦苦哀求:老师,救救我的孙儿,救救我的孙儿呀!他为了上网打游戏,把家里卖牲口给他父亲治病的一千多块钱偷去打游戏全打光了,一家人该怎么活呀……

在我的班级中,我暗地展开了调查:为了上网打游戏,这群“网瘾少年”有的周末逃离家庭流连于网吧中,废寝忘食地“战斗”;有的上学期间省掉早餐钱,卖掉午餐饭票,缩食耕耘于游戏厅里;有的囊中羞涩却又按捺不住游戏的诱惑,便将贼手伸向了同学、老师、家长的衣袋;还有的实在无资金来源,宁愿跟在别人背后,瞧着一幕幕惊险也陶醉其中……

二、原因分析

一段时间的深思与谋划,我启程了——我决定真诚地走近这群“网瘾”孩子,去了解他们。一路走来,我收获与感慨良多。

(一)单亲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

少年小红,今年9岁,沉迷网络游戏2年多了。3岁时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与奶奶生活,父亲常年打工忙于生计,没时间打理家庭和照料孩子,小红的生活和学习只靠年近七旬又目不识丁的奶奶。6岁半时被送进学校,放学时跟随着邻村的大孩子一起走进了游戏厅,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从“观”到“战”,再由“战”到“赌”,9岁的小红如今可算是当地一游戏高手了。我问他:“游戏好玩吗?”他稚嫩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可好玩了,进入游戏,你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每胜过一场,都有成功的喜悦……”说完又低下了头,收起了笑容,低声叹息说:“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伙伴,也没有父亲、奶奶的责骂,也远离了‘没妈的孩子的嘲笑……”

(二)留守儿童,爱的偏离

少年小平,快10岁了,网龄近6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也快4年了。小平家境优越,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1岁后就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管,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尤其是父母,为了弥补缺失的爱别人孩子有的,小平都有;别人孩子没有的,小平总是超前享受;口袋里的钱也是从不缺少。3岁多时父母就给小平买上了电脑,当初只是供他娱乐,看着孩子一天天熟练操作,全家人直夸他聪明。渐渐地,电脑与小平成了伙伴,游戏成了小平的最爱。殊不知,“网瘾”如同“海洛因”,束缚着小平一路走到今天……全家哀叹:爱泛滥成灾呀!

(三)少年心智不成熟,不谙人际

少年君君,10岁,网龄不足2年,一向成绩优秀的他,在一次期中考试失败后,心情沮丧,原想去游戏厅解闷,在“网瘾”孩子的唆使和网吧老板的盛情款待下,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从此,便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感胜过了学习中的烦恼,渐渐地,也成了网吧的常客,学习也随之一落千丈。

三、探索矫正良策

(一)和家庭牵手行动

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多的环境,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于是在征求这几位“网瘾”孩子家长的同意后,我与家长们制定了“爱心团队”协议书:(1)明确要求家长,特别是父母,必须每天坚持与孩子亲近、沟通,莫让孩子感到孤独。这样一来,孩子既感受到了爱的感召,也调换了孩子对“网络”的注意力。(2)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家长给孩子创设一定的活动环境,如爬山、游戏等,并辅导孩子将其记录成文,发送到班级“我要露一手”网中让大家点评欣赏,让孩子获得成功感。(3)家长尊重孩子,在老师的安排下,给予孩子正常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学习互动等权利。(4)家长适时给予孩子关心、鼓励、表扬,并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应正视现实,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抵制社会不良歪风邪气,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更不能采取逃避态度。在对待“网瘾”少年时,老师要注意态度和方式,暴力和训斥对“网瘾”孩子来说会使他们表现得更加叛逆和反感,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教师应取其优点,诱导他们改正缺点,给予他足够的自信心。

让我们共同呼唤:还孩子一片生活的净土!让我们共同努力:呵护孩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社区矫正案例

庐江县司法局刘磊 杨维强

内容提要:近年,庐江县司法局龙桥司法所深入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注重在实践中探索矫正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矫正案例,以求交流矫正方法。我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其社会背景,通过抓主要问题,从工作的初期、中期、后期入手,根据其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制定不同的工作理念,注重从心理矫正层面入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矫正效果。关键词:社区矫正思想矫正心理矫正法制矫正

正文:自《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公布以来,我所深入学习,注重在实践中探索矫正规律和方法,根据不同矫正人员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从心理矫正层面入手,以心理变化为依据,以思想矫正为基础,以守法公民为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多角度入手,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一、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王某(化名),男,1968年生,已婚,2009年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二、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背景资料

王某出生在农村,小学文化,父母、妻子均为农民。辍学后务农,后经营店面,其本人因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导致获罪判刑。

三、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问题陈述

王某被判刑后,主动到我所报道,接受社区矫正,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期间未发生违法行为,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教育培训,但是,其本人思想压力很大,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主要表现在:王某本人是法盲,由于贪图蝇头小利,基于对法律的无知,侥幸心理的存在,因而获罪。

王某被判刑后,思想负担很重,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社会能否接纳他思想迷茫。

四、矫正过程及问题分析、诊断

1、工作初期

工作理念: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与王某接触后,根据其思想负担过重,采取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平等对待,消除偏见,使其正确看待自身罪行,摆脱歧视阴影。

分析与诊断:由于王某不懂法律,判刑后对自己罪行认识不够深刻,思想反差明显,一时间不能适应。他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一种负罪感,以一名罪犯角色接受社区矫正管理,有恐惧心理。其本人深受打击,思想负担很重,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过程:王某来所报到,是应派出所告知而来,其态度很好,一再表示要认真接受社区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社区矫正事宜,表示服从。我所工作人员没有将其作为一名犯罪分子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王某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王某对训斥、歧视的顾虑,让其

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的接受改造。我所工作人员用一些典型的社区矫正案例对其进行开导,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动员其家庭成员,发挥亲情的作用,对其进行感化,并鼓励其振作精神,重新做人。进行基础法律知识培训,针对其实际情况,将一些教材留给其自学,并不定时回访,监督其法律学习进展。

工作初期效果: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王某对我所工作人员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地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配合我们的工作。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消除了自卑情绪,对生活重拾信心。法律知识增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要学法知法懂法遵法。

2、工作中期

工作理念:针对王某生活现状,以及对创业的极大热情,鼓励其大胆发挥特长,自主创业,遵守法律,自力更生。

分析、诊断:王某早期涉足过餐饮行业,对餐饮行业比较熟悉,而且起点不高,容易操作,能在短时间内创业,解决生活困境。过程:在王某接受社区矫正后,我所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多次向我们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并对自主创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后,分析后得出,王某已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且生活态度积极,应激励他充分发挥才智,自主创业,守法经营,按规定争取早日解除矫正。

工作中期效果:通过工作人员的正确引导,王某积极筹措资金,在合肥市区开了一家餐饮店,并主动在开业第一天向工作人员表示,一定会守法经营,不管生意多忙,也会积极接受社区矫正培训,定期做思想汇报。

3、工作后期

王某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以来两年多时间内,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他的法律知识明显增加,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新做人的勇气,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不仅自己的店面做得有声有色,而且积极接纳其他社区矫正人员做服务员,并不时鼓励他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

五、评估反思

1、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很多人犯罪系一时冲动,且他们自尊心极强,既然判处缓刑,说明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愿意接受社会的改造,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也是我们司法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只会导致社区矫正工作的难以开展。

2、以人为本,实行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及时并充分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积极有利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发挥亲情的作用;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

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解决他们生活上、工作上、资金上的难题,调动矫正对象积极融入社会积极性,提高矫正对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

篇11:社区矫正案例

来源: 韩浩的日志

一、矫正关系建立

2007年9月,案主出狱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属地审查”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案主在司法所签定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填写了相关表格,并对案主一一说明了日后接受社区矫正有关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奖励处分等注意事项。案主表示同意接受司法所监督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双方社矫关系基本建立。二.案主基本资料

(一)个人情况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40岁左右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

(二)家庭成员 妻子:无职业

母亲:无职业 姐夫:做生意

三、案主案件资料

(一)犯罪事实

案主于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于1993年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判决情况 罪名:盗窃罪

原判刑期:无期徒刑 附加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期变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7年 社区矫正类别:假释

社区矫正期限: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三)收监期间表现

案主于服刑期间,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2005年被监狱评定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四、社矫对象问题界定以及分析

(一)通过家访了解掌握案主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

2008年5月,南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前往案主老家进行家访,实地掌握了案主的现时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环境。资料掌握的方式包括与案主面对面的交流、与其家人的谈话,以及与案主所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接触交流,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等等,在为期两天的探访行动中,从正面、侧面两方面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如下: 1.家庭系统概述:

案主现在居住于广东省四会市,家庭成员包括妻子、母亲,父亲于前几个月前已经逝世。但其居住的房子并非属于案主所有,其产权属于他的姐夫,因为其姐夫外出工作,姐夫儿子也在外面读大学,而案主老家的房子也几近倒塌,因此姐夫同意案主与其妻子、母亲暂时前来居住,一来可以看守房子,二来也可以表达亲情之谊。可知,该住所并非案主一家长期居住之地,需看日后案主一家与其姐夫一家的关系发展。案主母亲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缺乏劳动能力,案主夫妇均无正当职业,案主更因为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难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只能与妻子在家靠养猪维持生计。案主与妻子结婚不久,妻子也早已知道案主社区服刑的身份,不过她并不介意,并十分支持丈夫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他们膝下暂无儿女,经济负担暂不严重,并是却是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2.社区系统概述:

案主现并不居住于罗湖区南湖街道,而是回到了母亲户籍所在地居住,一是因为村中老家房子几近倒塌,而姐夫为他们提供了房子居住的便利;二是因为案主担心在老家居住,会让村中邻居知悉自己的罪犯身份,从而招来有色眼光对待以及中伤言论。在农村环境中,这将严重影响案主的正常生活。由于案主特殊的自身情况,现居住地对其缺乏基本的监管,难以对案主形成配套的跟踪掌握。3.访谈实录(第一次见面谈话内容)社矫工作者 案主 社工分析

你就是XX吧?我们是罗湖区南湖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对,我是,我知道你们今天来的 案主神经紧张,不知所措,双手不停的来回摩擦

你放心吧,我们充分尊重你的隐私权,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过来 好的,真的非常感谢 略有放松,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做法表示感激

在这边生活怎样?还习惯吗? 还好吧,基本上能维持生计,多谢领导关心,而且我本来出身农村,很容易习惯的,但像我这样残废的人也干不了什么了 对自己的标签严重化,难以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想念,比较自卑

要对自己有所求,困难是暂时的,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有什么要求跟我们提,我们会尽力协助解决 谢谢你们啊,真的,现在我最想的是把户籍回迁到这里,但不知怎样去办 对我们充满期待,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

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困难呢? 基本上问题不大,但是因为我的腿脚不灵活问题,去到那些工厂里面没人会请我的,因此也只能自己养养猪,也没其他工作可以做 表面上安于现状,但在其内心其实恨渴望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所为

现在你住的房子看来也不错喔,是你的吗? 肯定不是我的,我哪里有能力盖这么好的房子啊,这是我姐夫暂时给我住的,因为他嘛常年在外做生意,儿子也在外地读大学,所以没人在的,刚好我也出现这种情况,他当时可怜我也好,支持亲人也好,让我暂时住在这里呢。努力澄清现在居住环境的情况,害怕我们对他的现状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他自己的社区矫正各个方面的评价

你老婆知道你的事情吗? 结婚之前不知道,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些事情瞒也瞒不了多久,倒不如大家坦诚相见,如果她真的接受不了,以后知道了还是不会和我在一起的;如果她能接受,现在知道也会和我一起,好在,她理解我 对妻子十分的坦诚,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因此感觉很开心,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很满意

有没有想过以后你们两夫妻有孩子了怎么办?现在没职业也没多少收入? 这个问题肯定想过,所以我才那么想把户口迁回这里啊,只要我的户口回来了,我在这边就有分红了,但现在一切都没有着落,孩子暂时还不敢要,经济实在不稳定 重新提起户籍回迁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帮忙解决,也对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的担忧

放心吧,我们这次过来确实也希望帮你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会尽快的与你当地相关部门协调的,至于能不能,还要看协调的结果才行 好啊好啊,这就最好了,我跑了几次,他们都对我的请求不理不睬的,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份吧 对自己的身份特殊性认识很深,标签自己,错误认知,同时很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

那好,我们现在过去一下派出所与司法所,到时再联系 嗯,好的,麻烦你们那么远跑来!真的太感谢了!感激我们的到来,感激我们的态度,配合我们的工作,自身有解决问题的渴望

第一次见面访谈结束(时间:40分钟)

(二)问题的确认与分析 1.对案主的监管问题

分析:由于案主犯事后,其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住所已经被公司收回,而案主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做搬运工又不慎从甲板上摔落码头造成右脚踝粉碎性骨折。案主也因此在深圳处于无住所、无职业、无收入、无亲人的“四无状态”,这对他来说是难以在深圳生存的,案主产生了回老家生活的念头,但这却与司法所的监管出现了冲突。2.案主的户籍问题:

分析:案主现在是深圳户籍,但其一直有回老家居住的念头,加上迫于生活压力,案主想把户籍回迁到四会市,由于案主的身份特殊,四会市当地派出所未能接受其户籍迁回申请,而这种状况造成案主在其长期居住地受到多方的限制。3.案主的经济问题:

分析:案主处于残疾状态,难以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在农村普遍需求体力劳动的环境下,案主将处于一个劣势,而案主与其妻子不久也将会有自己的孩子。就预见性来说,孩子的出生将会给案主这个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必将会需要更加大的经济支持。案主目前的状态发展不利于将来家庭的稳定。4.案主的自我标签化问题:

分析:在我们家访过程中,案主开始时表现得极度不安,谈话过程中总会提到担心邻居的有色眼光以及看法,一旦知道自己身份则难以生存在这个社区环境,害怕别人非议,并表达出不希望自己的身份公开的愿望。案主极少与邻居交往,封闭在自己的家庭圈内,该种状况的持续将影响他正常的生活。

五、初步预估个案跟进的可行性以及困难度

本个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案主属于“人户分离”的,由于距离的限制,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当面与其接触的次数有限,而且深圳市与四会市有关社区矫正制度及法规建设不同步,更造成了一种沟通上的障碍,这对解决矫正对象案主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度。但就其意愿来说,案主本人也迫切希望尽快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是个案跟进可行性的先决条件,并且通过不同部门和不同系统的协调沟通,该个案还是有解决的途径的。

六、矫正计划开展

(一)个案目标

1.解决对案主的监管冲突问题,既要保证南湖司法所社矫小组对案主的日常监管,也要保障案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摆脱无住所、无职业、无收入、无亲人的“四无状态”。

2.充分了解案主要求户籍回迁的动机,并分析相关的困难度以及户籍回迁所需要的条件,评估一旦把案主的户籍从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回迁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并解决问题。

3.结合案主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以相关方式减轻其经济负担,并给予相关建议。4.通过个别谈话以及心理辅导的方式,以“去标签化”的理念帮助案主脱离自我标签化严重的问题,加强家庭影响,社区影响,走出自身的心理困境。

(二)介入理念 1.心理动机反映

普遍情况下,现实情况的反映是为案主提供当前状况的认识和评价,而案主的问题同时还涉及以前经历的影响,尤其是案主早年的经历,这对其日后行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案主在监狱度过了13个年头,以至于案主现在对社区系统怀有恐惧感,从而阻碍了自己社会交往的发展,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协助案主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映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心理动力反映。2.“社会—自我”去标签化

当案主由于某一原因而触犯了社会约定或者社会正常运作秩序,他就会被社会认定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个不属于正常社会的人。而案主自身也会对外界社会产生认知,外界社会强加给案主的标签化作用,导致案主的自我标签,这在案主的身上明显体现出来。其回归社会后,案主的交往圈仅仅限于家庭系统之内,极少与外界系统接触,这对案主日后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而所谓的去标签化,是相对于标签化而逆向提出的,目的在于打破案主的自我错误认知,减轻自我标签的影响。

(三)介入措施

1.针对案主想搬回老家居住从而与司法所监管冲突的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本着“人性化”的监管方式,既考虑到案主回老家居住后所带来的监管问题,包括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等等,又要考虑到案主在深圳生活的实际。决定为案主申请“人户分离”的监管方式,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准备了案主大量的申请材料,向区司法局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查阅了相关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为案主顺利搬回老家,并维持司法所监管这二者的平衡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

2.而对于案主的户籍回迁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案主身份的特殊性,当地派出所不予受理其请求,案主多次奔波未果。社会工作者查阅了相关的法律资料,社矫对象户籍回迁并不会受到影响,可以按照正常程序申请。并向上级区司法局,市司法局作了请示均回复同意案主把户籍回迁。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当地派出所由于不了解案主情况,导致不愿接收。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矫正小组决定亲自前往当地派出所与司法所了解情况,并寻求沟通解决的办法,于2008年5月14日,5月15日,就案主户籍回迁等相关问题与当地司法局、司法所、派出所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交换了双方的意见,并取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理解与合作支持,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3.案主身体残疾,缺乏高强度劳动能力,针对案主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提供了多种就业的渠道和方式建议,咨询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所需条件,评估其是否适合拿低保。并为案主回乡养猪提供监管便利等等。

4.通过电话联系,思想汇报查看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案主的思想动态,并到其家中进行探访,关心案主的生活现状。这让案主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的热情和实在关怀,减轻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感,逐步建立起迎接新生活的自信心。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作为南湖司法所代表和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密切沟通,要求尊重案主的身份隐私,为其构建新和谐社区环境作出最大的资源配合,并降低了案主的自我标签严重化的趋势,去标签化作用明显。

七、中途评估

(一)前期工作评估

1.解决了关于案主的监管问题,以实施“人户分离”的监管方式,让案主回到老家,消除了案主“四无状态”的存在,而对其监管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人性化”的管理效果明显,案主从实处认识到社区矫正人员和社工对他的关心,并不是为了管他而管他,而是为了他能够真正的重新融入社会,这充分显示了社区矫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推进了案主户籍回迁的进程,虽然目前,案主的户籍回迁还不能实现,但是南湖街道司法所已经和当地司法所、派出所达成了一致共识,在案主第一阶段解矫之后,双方可以再次商讨案主的户籍回迁一事,打破了僵局,让不可能回迁发展到了可能回迁的地步。

3.案主基本摆脱了自我标签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交往恐惧的心理阴影,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他作出的努力,奔波以及人性关怀表示了衷心的肯定以及感激,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带给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并表示自己在以后的矫正期间一定继续配合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努力重新适应社会,不辜负家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工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

八、延续个案跟进

上一篇:扁都九年制学校简介下一篇:食堂食品安全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