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课程的论文

2024-05-03

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课程的论文(通用9篇)

篇1: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课程的论文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内容摘要: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本人认为要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

有效性

科学探究

创造性思维

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实验情景,激发好奇心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为此,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学生会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期盼着有更神奇的现象映入眼帘,能早日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用“雨落红花现”、“魔棒点灯”、“瓷盘煎鸡蛋”、“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化学世界。”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另外在涉及到物质的性质时我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依据,合理安排学生做好实验。并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金属的锈蚀的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探究等。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启迪了思维,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用厨房中的一些物质怎样区分白糖、碱面、食盐等。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

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我是这样创设实验情境的。【故事情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几名士兵和一名军官闯进波兰一位化学家的实验室,要求化学家为他们服务,化学家誓死不从。军官恶狠狠地指着桌上的一瓶浓盐酸说“如果不同意就把它喝下去!”化学家从容地拿起浓盐酸倒在一只大烧杯里,说:“反正是死,还是死得更快些吧!”说着又拿过来另一瓶液体也倒了进去,搅拌了几下,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地上等死。德国士兵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他们走后,化学家又站了起来,继续做他的实验。你知道为什么化学家没有死吗?他拿来的另一瓶液体可能是什么?【猜想】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问题】化学家对药品间的反应把握得非常准,你不能随意效仿,因为你不知道两种药品是否正好完全反应。但是我们借助什么试剂就可以知道酸碱混合时发生了变化呢?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呢?【猜想】①用PH试纸测试②用石蕊做指示剂③用酚酞做指示剂④酸碱等体积混合⑤酸碱等质量混合。【学生探究】学生分小组研究制订,教师指导。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探究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交流与评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有关的分析说明。

四、注重对比型实验的分析

对比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一些对比性的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讲前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晾干制作了五朵小花,一朵喷食醋,小花变红;第二朵喷水,小花不变色;第三朵直接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小花也不变色;第四朵先喷水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小花变成了红色。通过实验对比学生们就会想到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么喷了水的小花放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为什会变红?这一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去思考。老师顺势利导再补做一个实验,将稀盐酸喷在石蕊浸泡过的小花上,小花也变红了。通过对比和补充实验使学生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利用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借助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类比性。

五、增强实验的创新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往往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去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例如:再讲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做酸和石蕊试液的反应,学生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因为酸溶液中有H+,Cl-、SO42-、NO3-和H2O等粒子,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始终处于茫然状态,只是机械的去死记现象。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做然后提出问题,紧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下列试剂,H2O和NaCl、K2SO4、AgNO3的溶液、稀硫酸、稀盐酸,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氢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变红。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不但能把学生很快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化学实验神奇的功能,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譬如在完成“金属”的教学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问题】

1、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和他们一起探究,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学生就会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知道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市场出售的假黄金。从而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终于教育而不忠与教材,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类似课题,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王祖浩,王程杰),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2: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课程的论文

【内容摘要】 化学始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求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应用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探究,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

【关键词】酿酒;纳米;实验;探究

化学始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无论是远古的“酿酒”、“炼丹”时代,还是“纳米”技术的今天,都会无意、有意地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化学实验。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化学教科书,无处不体现实验与探究。

学生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最基本的思路是通过实验与探究去发现、归纳和总结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因此,在化学的学习中实验与探究是求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和化学探讨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这种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与探究”已成为众多教学模式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实验课、还是练习课,都可以运用这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在完整的一节课运用,也可以在课中的某一教学片段中运用,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强烈的时代感使它具有最长久的生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于适合于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实验习惯 1 的养成,所以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这是完全合理的。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只有实验教学这种模式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力提倡“实验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试验与探究是基于对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化和对实验教学功能的理解。中学化学教育要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是科学素养的三大要素,化学实验无疑是培育其生长的一块沃土。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则是从素质教育的共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

首先,化学试验与探究你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实验由于其鲜明的形象性,很容易吸引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使他们产生兴趣。新课改教科书中第一单元就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探讨原因,交流讨论其结果,兴趣盎然。在反思时,他们谈到在这次探究前,对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没有这么具体的了解过,同时他们还提出新的问题: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中含有什么元素呢?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之后,在反思中,学生们谈到已了解空气中所含氧气比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要多,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中的要多。同时还了解到空气可以供给人和动植物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它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除了课本上的实验与探究之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趣味实验,如喷雾成字、变色魔术、自制“果冻”等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激发兴趣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措施和手段,而且本身就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其次,化学实验与探究是求取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对所学的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而 实验与探究本身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获取和巩固知识的功能。如要获得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外焰最高”这个结论,探究步骤如下:

(一)、提出问题:

酒精灯的火焰哪一层温度最高?

(二)、猜想假设:

1、外焰的温度最高。

2、焰心的温度最高。

3、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厘米处温度最高。

(三)、科学探究: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的3cm处加热;将另一只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位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

(四)、得出结论:

给物质加热应用外焰,外焰温度最高。

在今天的化学教学中,实验与探究的获知功能,已被广大师生 作为获知的途径所接受,并以此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这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

第三:通过实验与探究,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验教学水平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关键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与探究”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突出学科的特点,探索实验,运用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进行实验改革,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透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的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与探究必须重视“做”,在动手中去对比、去创新。任何对实验以“看”或“听”来代替“做”的方法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

如:CO2的实验室制法中,对所用的装置进行探究。

(一)、设置问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作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应具备什么条件?通过学习氧气、氢气实验室制法,你能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制备装置取决于什么?

(二)、学生交流讨论,对比总结。

1、作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应具备反应速度适中,操作简便,便于收集、是否节能、是否节约、是否安全等特点。

2、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装置有两种:如制取氢气、氧气。

3、实验室收集气体的装置有排气法、排水法等。

(三)、得出结论:

CO2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收集气体用向上的排气法收集。

(四)、学生动手实验:

选择下面的仪器来组装一套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水槽┉

探究学习是化学新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既是课程目标,也是课程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实验的设计,更应重视探究与分析,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思维能力。

第四:在化学实验与探究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探索求真的科学品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如:在探讨如何“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空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等素材,然后提出“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什么?”促进其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养花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在心底里埋下了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种子。

篇3:浅谈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一) 探究式教学直接面对生活

如果只是把化学当作一种冷冰冰的科学, 让学生牢记公式或者概念, 学生不会对化学产生兴趣, 而实际上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比如生活中的灭火器是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 而氮气也同样不支持燃烧, 为什么灭火器使用二氧化碳?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化学, 再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

(二) 探究式教学面对化学实验

学生仅仅是提出问题, 还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 还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在实验中观察, 然后对事物进行准确、完整地了解。比如, 铜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而木炭、硫能引起燃烧, 但是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红磷就可以。那么, 为什么红磷可以?铜、木炭、硫、红磷的本质有什么区别?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 分析、思索, 最后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 探究式教学面对学生

过去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主体, 教师负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得知问题的答案。同时, 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学习方法, 最后不仅学习到知识, 而且学会了学习方法, 同时还提高了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 探究式教学形式化

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教学方法, 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已经通过课本或者其他的渠道知道了, 教师却还是走个形式, 问大家为什么?那么学生也随便应付教师, 给出问题的答案, 最后根本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出现反作用。

(二) 探究式教学实验化

有些教师认为, 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就完成探究式教学, 而忽略探究式教学中还有研究、交流、查阅资料等环节。

(三) 探究式教学表面化

有些教师认为, 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于是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他们愿意去做实验就做实验, 愿意去交流就去交流, 愿意去背课本就背课本, 而忽略引导的作用。实际上探究式学习要求用敏锐的眼光去看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从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 用客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探究式教学单一化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思路非常好, 于是不管教学什么内容, 全部都设计成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学生有时基础知识不够, 生活经验也不够, 在探究中非常盲然。探究式教学仅仅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部分, 教师如果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学方法的全部, 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甚至全部放弃传统式的教学方法, 也是教学中的误区。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从生活中日常见到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 在讲授锈蚀的因素有哪些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大家都说刀长久不用会生锈?引起刀锈蚀的原因有哪些?可以用怎样的方式让刀不生锈?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自己学会思考、自己学会假想、自己设计试验、自己验证结果。在引导的过程中, 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不要满足于眼前的答案, 要学会进一步质疑。比如, 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却能使镁条燃烧得更旺, 一般说来, 氧气是燃烧进行的条件, 而镁在燃烧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氧气, 为什么镁条继续燃烧?学生可以通过探讨, 了解燃烧的原因。

(二)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 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进行化学反应, 能生成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但是,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转变为浅绿色、绿色、最后变成综色, 它们是在同一个条件下, 仅仅只时间不同, 为什么氢氧化亚铁在外观上会产生几种完全不同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 首先, 让学生观察一件事物, 在观察事物的时候, 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比如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角度进行迅速、准确的观察, 然后进行对比。在发现问题的时候, 要学会查阅资料, 做出假设。做实验时, 要在同一个环境, 同一种条件下, 对其中一种因素进行改变, 观察事物的反应。让学生客观地、多角度地去思索事物的本质。

(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浅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革教学模式,即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化学教学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落后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填鸭式”变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定义

所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力图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有方向性地把握学习内容,提升迁移能力,使他们对有关联的未知事物能迅速做出预测,在探究过程中领会科学的精神,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熱情

在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以适应探究学习所提出的新要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探究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思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探究过程也将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使学生能获得一种探究的满足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的惊奇开始。”这就说明合理的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探究式教学,不论在探究活动开始,还是在探究活动之中,教师都要善于创设符合探究内容的教学情景,使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机融合,成为外部诱因去诱发和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探究式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中,我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产生问题情景:①液面为什么会上升?②为什么液面上升到约1/5时,水面不再上升?③红磷的量有没有限制?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④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的结果怎样?⑤若把红磷换成木炭粉,实验结果又怎样?⑥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进行教学,效果相当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三)借助实验,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化学情景,要让学生亲眼看一些化学现象,亲手做一些化学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景。近年国际教育界流行的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就会学会”,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述说已知氧气的性质,然后提出新的问题:铁丝能在空气中燃烧吗?在氧气中会燃烧吗?如果能,那么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然后再实验。

随后,我又让学生分成小组实验:探究木炭、镁条能够与氧气反应吗?木炭、镁条点燃后放入氧气瓶中会产生什么现象?以下是学生实验过程的情景。

学生活动情景:

生1:木炭、镁条肯定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生2:我们怎么样进行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生3:直接放入氧气瓶中。

生2:那样能看出区别吗?

学生在小组间的汇报交流:

生1:在空气中点燃木炭,出现红热,把它放在氧气瓶中,看到燃烧更剧烈,还看到集气瓶上有水珠,证明有水生成。

生2: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生3:你们是用干燥的集气瓶吗?如果不是,这样能说明水是木炭燃烧生成的吗?

生1:我们开始看到水珠,后来变成水滴,难道就不能说明有水生成吗?

生4:我认为最好应该用干而冷的集气瓶做实验。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讨,最后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而通过这样探究的过程,学生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引申探究,使课堂教学富有多样性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提供了我们普通教学手段往往难以涉及的许多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从而能够逐步发展他们的质疑、探究、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学生通过色彩丰富的动态画面,看到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从而得出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了空洞的说教。

(五)及时评价,深化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评价在探究式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励学生要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发展,挖掘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譬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基础不好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和鼓励他多动手。这样当他们有了学习动机,有了自信,也就相信了自己的存在价值,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面困难,迎难而上。

篇5: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反思.

大连市第四中学 王婷

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现以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学生有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篇6: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第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篇7:初中化学高效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高效教学探究

文/梅孝荣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中学生有必要学好化学。分析了高效教学领域的动态,并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策略,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教学;发展动态;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强,人才的培养被提到了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又是教学中必须要注重的一环。下面我将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为例进行探究。

一、高效教学的发展动态

(一)要进行高效教学,首先要使教学有效

20世纪初,国外的一些教育家就已经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追求有效的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或者称为好的教学(good teaching)。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分析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怎么样才算是高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教学有没有效果,对学生有没有帮助,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去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以往的教学忽视了这一根本点,只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等表面成就,以致使教学活动僵化,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国外高效教学的发展

国外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年代开始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并提出了三方面的看法:

1.关注学生的学习

国外的研究表明,高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其中布鲁纳教授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2.关注师生关系

教学分为“教”与“学”,这是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好坏不再只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被认为取决于师生双方,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高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就是彼此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这种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真正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高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当然,对于学生,也要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科学利用时间,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三)国内高效教学的发展

我国在高效教学上的探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探索“教师如何教”为主,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主要探索“学生如何学”,当前,我国主要在研究“实施如何精”.教育工作者们也逐渐认识到进行高效教学的必要性,近些年来提出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我国在高效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对化学教学要求的提高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对于化学方面的涉猎明显不足,其掌握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对于初中化学内容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有部分老师采用边自学边教学的方式,对快速有效的教学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师资力量不足

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农村初中,一名教师担任多个年级化学课和一名教师担任多个班级化学课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部分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型的化学教师竟然随便地委派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任教,对实现良好的教学产生了很差的影响。()化学教学的工作量很大,专业知识的要求很严格,要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

(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主观作用,然而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不足。化学是一门知识点非常丰富的学科,彼此之间的衔接多样,需要学生全心地投入,很多知识比如分子公式、元素组成等比较难以记忆,因此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较低,甚至有许多中学生对化学课产生了抵触情绪,越来越不想学习化学,恶性循环,最终放弃了化学,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四)实验教学问题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更具教学作用,是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直接起到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作用,因此,进行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化学实验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操作不当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事故,经常会有学生受伤或中毒等情况的发生。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实验设施不完善、学生操作不规范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学校及教师不愿意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实验,这就使得所谓的实验教学成为空谈。

(五)教学管理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当大的欠缺,在教学管理上往往不够精细,研究发现,初中化学教学管理状况有待改善,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学过程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教学评价的进行欠缺科学化、客观化,课外辅导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城乡交流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要提高化学教师数量,解决化学教师数量缺乏的问题,减少教师的工作量,降低教师的疲劳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安全度。

提高教师素质就是要对教师及时进行职后教育,比如培训、进修、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等。只有教师自身的能力上去了,才有可能进行高效的教学。

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城乡教师教研交流协作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如下手段: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到知识。

3.设计趣味实验,保持学习兴趣。相比枯燥的课堂听课学习,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4.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将来有很大的帮助。

(三)改革实验教学

1.让学生走进实验。实验就要有人的参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得到直接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不能因为怕出事故就束手束脚,锻炼出真知。

2.敢于创新,实现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严格按照教材要求,缺乏灵活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就可以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又便于控制反应速度,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3.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往的好多实验事故都是因为实验室的相关设施不够完善造成的,如,防火措施不全、通风窗随意打开等。可见,为学生提供安全、良好的实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对教学特别是重点知识的反馈。

原有的靠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初中化学教学了,如果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重新制定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式。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能力以及最后的效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更好的提升。

(五)精选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有很鲜明的特点,内容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考虑到初中生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学,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比如,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如何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一章,我们便可以用实验教学结合生活现象来分析。而一些基本概念性知识,则可以通过放视频、做模型、电脑模拟等辅助手段进行,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总而言之,要达到高效的教学还需要做出很多的工作,我们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要多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对比中发现问题,虚心进行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成为高效教学探究的先行者,须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26):157-158.

[2]张志超。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05):123-124.

[3]朱玉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建设,(10):165.

[4]成长义。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 2012(32):188.

[5]盖明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青春岁月,2013(4):290-291.

[6]张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设想[J].考试与评价, 2013(11):98.

[7]陈隆。浅谈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7):41.

篇8:浅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课前认真准备

教师课前应先给出课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 明确探究目标, 收集有关资料。另外, 教师还应精心备课,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 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 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 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 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设疑诱思激发潜能

正确、合理的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 诱思则是教师把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潜能,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 首先, 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 然后,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 (1) 为什么水面会上升? (2) 为什么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时, 不再上升? (3) 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哪些问题? (4) 红磷的量有无限制?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 (5) 如果红磷不够, 实验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 各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鼓励、引导, 及时发现闪光点, 使探究式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学习

在探究式教学中, 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 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例如, 讲到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应该选用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与稀酸反应。由于实验室所用的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 通常有碳酸钙和碳酸钠, 所用的稀酸, 常见的有稀盐酸、稀硫酸, 那么制取二氧化碳时, 究竟选择何种物质反应适宜呢?这时, 可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结论。然后, 根据学生实验, 各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综合讨论得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式教学, 重在探究, 贵在引导,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再通过演示实验室加以验证, 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 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总之,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是灵活的,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更丰富的教学策略。

篇9:例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一、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与特征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唯一和固定不变的,但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却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供了学习情境素材和案例,为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背景提供了丰富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问题或设计任务,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且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是课堂探究过程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广义地说,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解释,进而获得结论。除此之外,探究活动只有通过交流,认识才能发展。通过交流,不断调整探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探究,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解释和结论。因此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讨式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特征有三点:①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②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③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二、初中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例

1.教学内容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否会发生变化

2.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变化?

(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改变”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增大;减少;不变。

(3)制定计划。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同学们自行设计,老师指导修改;或由老师设计,同学们讨论。

(4)实验探究。确定方案后,设计表格,填入预测结果、实验结果和有关的说明。然后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1 ]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将相关事项填在设计的表格内。

[探究实验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把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将相关事项填在设计的表格内。

(5)解释与交流。学生对上述实验,可能产生如下的想法:“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量,质量可能就不变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在师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完成有关实验。

(6)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三、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大致如下:

(1)提出问题。学生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可以是:①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③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求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学生能够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做初步论证。

(3)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在老师指导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所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且不断培养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4)师生交流 。通过实践发现,在实施计划之前,表达与交流这一步必不可少。因为课堂时间短,但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内容,假如没有交流这步,教师不知学生所为,学生不知教师所想,势必造成教与学的盲目性,从而无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教师与学生才会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

(5)实施探究。 实施探究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验的方式。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或者是制作成品的过程。

(6)收集证据。 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学生要学会运用调查、查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证意识。

(7)得出结论。 学生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能依據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8)交流结果。学生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的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在交流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的是使学生始终不偏离学习主题。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要求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9)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上述9个基本过程不一定都有,但是与其特征相适应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探究程序的不同,探究课题的不同,实施研究时所用手段的不同,形成的成果所用方式的不同,表达与交流的形式的不同,因此在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有更为具体的小模式群。例如:

(1)问题——设计方案——实验——表达与交流——反思;

(2)问题——设计方案——师生交流——实验——交流结果——评价;

(3)问题——原理——制作——交流——评价。

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时,每一个具体的过程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子模式,都有其特有的过程,但是不管其千变万化,归根结底其基本特征应该是一样的。在应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根据模式变换原理,还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具体模式;根据模式孕育原理,不断发展其内容;根据模式包容原理,要形成整体结构的模式,才有强大功能。

上一篇:2020七一建党98周年纪念活动演讲稿下一篇:居委会社工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