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4-05-11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用10篇)

篇1: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教学效

率,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首先得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得打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有关抽象的知识利用教具将其转换成直观形象容易理解的知识,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

学生利用教具动手操作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使学生在利用教具及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疲沓松懈下来时,还可以运用教具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再次兴奋起来,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蕴藏知识,知识联系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教具,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联系到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一次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具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突破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或表象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能更好的让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构建起“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它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案的编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整合、总结,它可以做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的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促进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的提高,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持续推进课程改革。

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依据新课程理念利用学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课时“不够用”的现状。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利用学案对原有的知识内容重新审视、整合、“削枝强干”,让学生“择其要而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处理。

2.有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作业模式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功能必须突破传统的窠臼,由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向注重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实践性作业转变,每一次作业都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课堂外仍然能不断地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履历。学案导学的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课堂生成,而且也关注学生课下的发展,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作业模式的创新

3.有利于使学生对上课由厌学到真正的乐学。

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思考着问题出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怀疑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学习”板块的负担不重,而且对听课效果有很大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块对学生评价模式多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形成学习的一个良性竞争;“学习存疑”板块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教师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学生真正的沉浸入学习的乐趣中。

4.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自然融汇到教学之中。学案导学更好的体现了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接受的与探究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等接受性学习的特征;而“合作学习”、“情感升华”、“学习存疑”等板块又可以体现出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的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5.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学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学观念,融入新课程。学生的反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对学案“情感升华”、“学习存疑”两个板块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反思:“情感升华”可以知道学生对本节课那些部分的感触最深,教师可以和自己教学设计对照,进而优化自己的备课;“学习存疑”可以了解学生对那些问题的有疑问,充分了解对以后的教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促使教师依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当然,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这种吸引往往是暂时的,而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较为稳定、持久的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一观点的基础和注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较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努力为人师表。

篇3: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范式改革,体验式教学,认识方式,创新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高校教学改革全面铺开后, 人们对教学范式改革越来越重视。现在, 我结合自己在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范式改革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够得到同行指正。

尽管体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西方创立。曾在牛津受教的德国教师科翰 (Kurt Hahn) 忽然向自己发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让教育更丰富?科翰觉得, 这如同学游泳、学自行车, 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 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他希望建立一所学校, 以“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他的教育思想。这对一直以来, 在各种学校奉行宣讲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与这一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体验式教学竭力让参与者将自己的智力、情绪及行为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所以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课堂情境。因而, 我在准备课件和教案时, 不但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而且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学习效果方面表现在学生学识层面上的增加和参与者的情绪、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改变上, 最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一目标上。

体验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感受, 由自身的感性经验出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上升到理性的知识, 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 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 人们的认识, 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 对于社会方面, 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可见, 体验式教学不但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 而且是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 是人解放自身的一种途径。

接下来, 我将以《经济伦理学》的教学为例, 怎样在范式改革中融入体验式教学, 并简要分析体验式教学特点和操作方法。首先得讲清楚与经济伦理学相关的基本原理, 如经济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 必须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过去一般将经济伦理学当成是一门理论性的知识, 缺乏实践和学生的体验性参与, 使得这门课抽象、枯燥乏味, 因而也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脱离生活实际。而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则可以彰显如下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 体验式教学也存在着不足, 即一般情况下, 小班进行的效果更好, 而且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杜威在论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时候也特别重视游戏等活动形式对认识现存的、真实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2]体验式教学除了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之外, 还是特别突出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尊重自然、尊重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式。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 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智力发展、情绪舒缓、个性优化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合, 既改造了主观世界, 也改造了客观世界。由此可见, 体验式教学存在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多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 这些差别也是体验式教学优越性的表现。

在教学范式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总结了一些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经验。具体而言,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体验式教学尊重参与者的个性, 符合当前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当前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越来越宽容, 因而对人的个性发展也包容性更强, 由此尊重公民的个性也自然反映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教育从来就不是培养标准化的产品, 而是各具特性的活生生的个体。

2.体验式教学发展参与者的能动性, 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做准备。我们教育的目的除了交给学生知识外, 还在于培养学生能力, 更在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因而, 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传授学生书本知识, 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 体验式教学关照参与者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 是为一生做基础。

3.体验式教学体现参与者的平等关系。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师生之间, 还是同学之间, 都是一种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是互动的“你”和“我”的关系, 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教”与“受”关系, 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有些教师一时难以接受, 自己的权威会受到挑战。

总之, 体验式教学是个体品德形成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作为范式改革中的有影响的模式之一, 体验式教学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过去读死书、死读书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到我要学习, 我也动手实践的模式的转变。教师从过去“主角”变为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配角”, 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和激情。体验式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真正的合格人才,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并且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 对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 有效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自主择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283.

篇4: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 教学改革 育人

一、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语文课一般作为公共课。从教材的选择来看,许多院校多选择《应用写作》《应用文写作》《高职应用文写作训练教程》《实用说写教程》等;选择《大学语文》《职业汉语》的较少。

从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来看,教师认为语文课课时少,不受学生重视,加之《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很难“讲出彩”,导致授课积极性不高;学生认为作为公共课的语文课程,对于学习专业知识作用不大,应付未来工作学习生活基本的读写,中学语文知识已足够了,形成语文课不实用,甚至不如英语、计算机等需要考级的课程重要的认识,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动机;从学校层面上,很多学校安排的语文周课时一般为2—4学时,有的院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语文课在高院校中处于学校不重视、老师不疼、学生不爱的边缘化尴尬境地。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真的不重要甚至于不需要吗?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特点

在调查的数所高职院校中,约2/3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和文言语法都较为薄弱,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未打下好的语文知识基础,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兴趣,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到高职阶段以后,学生基本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和兴趣点指向专业课程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语文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受调查的高职院校中,超过半数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现实表现是:书写汉字时常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对语法修辞基本知识掌握不全;文学常识中包括我国历史和近现代文学名家及作品知之甚少,对名篇名作的内涵基本说不上来;文言语法知识尤为欠缺,古汉语基本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不掌握或者掌握不全面;日常阅读基本限于手机、网络小说等的阅读,等等。约有30%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好。仅有约10%的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古典名著。从近5年左右的时间追踪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素养呈逐年下降趋势,形势堪忧。

综合上述,导致目前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困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一是主观方面: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无动力;二是客观方面:学校和教师。学校没有给予语文学科应有的地位,教师缺少有效教学的方法手段。

三、高职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高职学生是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主体,要解决高职语文教学困境,首先应当从学生主观方面缺少对语文学习重要意义的认识这个矛盾入手。正是由于缺乏认识,才导致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差。高职学生往往本着“眼前、实用”,从“应对考试”的低层次看待语文知识的学习,没有从更高层次上把它与自身未来就业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有人认为高职学生都经过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语文学习,不应该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了,而应着重强调人文性。其实不然,通过调查,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明显缺乏,上述状况充分说明了该问题。语文基本功的欠缺使得高职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忽视基础,越过工具性,而脱离实际、人为拔高仅仅去强调人文性,搞“高精深”的教学。就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基本功情况而言,仍然需要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同时,人文性也是高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党的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语文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同时将专业知识、时代热点及实用写作知识融汇于人文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高职语文教学在育人中的主要着力点

(一)教材选择

应当选择《大学语文》作为教材,其内容综合全面,利于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应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因为课时不够,一使学生不重视,二导致讲不透,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较差;应增加考试权重,把语文与专业课设置同等权重,方能体现“母语”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知识教育

按照高职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本功水平讲,高职语文不应再强调知识教育了。但就当前高职学生语文知识情况来看,在此阶段有继续开展知识教育的必要,可以视为对高中及以前教育的补课。因为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审美等人文知识教育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为基础。

知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高职学生“爱母语”,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钥匙。以汉字和汉语言为代表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应该说,汉字具有读音动听、字形优美、容易辨识、意思易懂(具有关联性)、直观达意等鲜明突出特点。特别是,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其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的表意性使其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汉语言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字和语言具有同样的内涵和功能。

开展知识教育,让高职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掌握理解现代汉语和一定程度的古代汉语知识,不仅是弥补高中及以前语文教学的不足,还是高职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接受广泛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高职院校的语文授课,在内容上有必要保持一定数量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方法手段上,应针对高职学生心智特点,从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入手,比如以“考古”的形式,讲解文字的造字法、文字的古今内涵发展变化;让学生发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和区别,等等,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endprint

(三)能力培养

高职阶段要突出写和讲两种能力的锻炼培养,因为基础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写、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采取名篇赏析——模仿写作——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名篇赏析,教给学生掌握谋篇布局、分析主旨、遣词造句、规范语法、使用修辞,以及学习叙述、论证、说明等方法。习读、分析某一名篇后,可以让学生参照作者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进行习作训练。

课堂演讲是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展现。演讲的重要前提是撰写演讲稿,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场演讲则是对学生以“演说”为主等综合素质的锻炼培养。如果课时允许可以至少安排1/3的课时进行演讲训练。高职学生刚刚结束高中读书生活,大多没有面对公众演讲的经历。演讲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演讲稿写作和临场演讲技巧等专业知识辅导,使其在演讲稿、演讲心理、处理怯场忘词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初次安排的听众不宜过多,以本班四五十人为宜,有过一次演讲经历后方可安排百余人的公众场合进行演讲,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演讲应对能力。初次演讲训练的题目最好不要统一规定,让学生以最熟悉的事物、话题为题,可降低其紧张程度,提高首次演讲成功率,以利于学生提高信心、总结经验。在先后次序上可以让准备充分、主动要求的学生先演讲,为后面的同学提供示范和借鉴,避免准备不足的学生先演讲失败给自己和其他同学造成心理障碍。要以“即便不成功的经历也比没经历强”来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积极参与演讲训练。

(四)人文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应当积极承担的责任。

前文已述,语文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是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天然、首选学科,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品位、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无可替代、责无旁贷的巨大作用。近年有用人单位反映部分高职学生具有“技能水平高、上手快”的优点,但也存在“进步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值得高职院校在处理“术”与“道”的教育关系上,亦即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观念和实践上深思探索。

赵铨年认为,“国文程度较高者,他的其他学科成绩亦必较佳,出校后学问亦必尚有进益”。叶圣陶说,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做到三个“真能”:“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他强调,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足以见得语文学科在育人和民族进步、国家发展中责任之重。

1.开展思想教育

古人认为,文以载道。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与思想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语言也就失去了作为思维与交际工具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每一个新生一代在掌握祖国语言的同时,就在掌握千万代祖先思想和感情的成果。入选《大学语文》的文章大都集工具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等于一体,许多文章思想内涵丰富,为思想教育创造了条件。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教师授课时,要注意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不能只讲主题,挂一漏万,使之简单或片面。比如《师说》一文主题是“主张从师学习”,同时也要讲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表达的唯物观点;“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蕴含的做学问应大处着眼,首先解决世界观、是非观等宏观问题的思想;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视同仁、无阶级歧视的平等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包含的“破除等级意识、开放开明的心态”,等等。只有广泛深入挖掘,才能多角度充分发挥文章思想内涵的育人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此类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可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学会了解历史,观察社会,对照自我,领悟做人道理,探索人生道路,在思想道德上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2.提升文化品位

吕正之先生曾说: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高职教育阶段是人文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此时的教育主体——高职学生心智逐渐发展成熟,对人文知识的接受条件基本成熟。当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比如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意识淡漠、自我约束能力差、好动易冲动、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等等,这与其尚不具备系统的人文知识是有关联的。许多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人生质量。

文化品味是一个人对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分辨和鉴赏的能力,它与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发展是互相作用、互生共进的,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是骨骼的话,人文知识就好比是血肉。《大学语文》选文包罗万象、异彩纷呈,通过教学,可以广泛普及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学术思想、信念信仰等知识,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

3.培养阅读习惯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秀典籍的传承。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培养读书习惯是语文教学承担学生行为养成的职责之一。

当前高职学生阅读呈现以手机、网络、快餐作品、动漫等较低层次阅读为主,阅读原著名著少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要让高职学生明白,通过读书能够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学会创新,逐渐从低层次阅读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高层次阅读提升。

篇5: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病例研究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全面开展贯穿课堂始终的病例研究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实践应用中收到显著效果,病例研究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35%。,我校在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生动的素材,提高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应当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认真贯彻记录生活,二是深入体验感悟生活,三是深度发掘提炼生活。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实施途径;分析研究

写作活动应当反映和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保证学生在生活中有深刻的感悟,并将自己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样的方向应当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大趋势。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的作文写作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无物,没有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精华与素材,导致写作能力低下。笔者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针对生活化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贯彻的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活动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染及其产生的真实情感活动基础之上,这样的文章符合人的表达特点,更具真情实感,是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但是在现行应试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背离了这一宗旨,成为了应试模式的生产线,主要针对几种类型的应试作文题材进行反复训练,甚至有背诵范文、生搬硬套的做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针对这样的状况,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返璞归真的要求,要让作文回归其本来面目,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创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体验、感悟、分析、发掘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素材,增强情感体验,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用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个世界,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文章。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的途径

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以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了显著提高,这就为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效贯彻与落实生活化原则。

1、认真观察记录生活。叶圣陶先生认为,如果将文章看做喷涌的泉水,那么其源头就是丰富的生活,生活生动精彩,文章才能够源源不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这一点正是许多小学生所匮乏的,他们涉世不深,对社会观察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在作文学习中没有生动的素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周围的生活圈子着手,从最熟悉的人入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事情,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哪些是平常的事情,哪些是具有写作意义价值的事例,在观察中敏锐地发掘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与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试听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中有效提炼出其中的闪亮题材。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还培养学生随手摘记的良好习惯,每一位学生都备有一本精致的小型笔记本,随时将自己观察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有些时候灵感一闪而过,所记录下来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价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长期下来能够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2、深入体验感悟生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仍然比较狭窄,没有能够有效深入到生活之中进行感悟,客观上学习压力较大,也导致学生没有这样的载体与空间。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笔者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中进行体验感悟,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指导学生设计体验方案,自主地深入到生活中进行感悟,如对学生布置了“听故事谈感受”这种类型的活动,要求学生听不同人物讲不同题材、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故事,提高学生的素材积累,同时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写心得、复述故事、续写故事等方式增强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笔者还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感悟,如学校在清明节组织扫墓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清扫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在这样的活动之中,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物,看到更多的事情,笔者要求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分析、感悟,在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这样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

3、深度发掘提炼生活。写作活动源于生活,但是其还要适当高于生活,要在生活中表面现象提炼发掘出深层次的中心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在这一方面,笔者侧重于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梳理提炼中心思想,使文章的选题立意更加新颖,更具生动。如在布置学生开展“看一看群众生活条件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之后,学生搜集到了大量生动的素材,有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的,有家用电器数量越来越多的,有汽车、摩托车进入普通家庭的等等,这些素材源于生活,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群众的生活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引导,经过分析讨论,大家明白了,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群众提供了创业致富的良好环境和平台,这才是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通过这样的发掘,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习作的训练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是夯实学生习作基础、提高学生习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和平. 小学作文课外练笔重在“三化”[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Z3期

[2] 宋玉华.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体现创造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01期

篇7: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磐石市委党校魏松岩

进入新世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越来越重视党校工作,同时也对党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委党校作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作为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阵地,肩负着提高我市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因此,党校一班人要按照新时期对党校工作的要求,围绕“进入全国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建成中等城市、赶超一个地级市”的目标,继续发挥好自身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干部培训的“主阵地”、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决策咨询的“参谋部”,为加快富民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坚持党校办学方向,使党校成为干部培训的“主阵地”胡锦涛总书记在研究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市委党校应按照干部培训的办学要求和方向,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全面落实“十一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真正把党校办成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

1首先,创新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在理论教育上,重点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突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点内容,帮助干部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知识培训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在能力建设上,着眼于培养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 强调多样性。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掌握,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实现教育培训与全市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广大学员的需求有机结合。此外,要依托多媒体、远程教学网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个性化、网络化,提高培训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强调实效性。建立领导责任联动机制,实施部门领导培训工作责任制,层层负责,逐级检查,逐级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评先评优、使用提拔结合起来,把学员学习考评结果作为使用与提拔的重要指标。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跟踪管理机制,把教育培训跟踪管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控管理体系,巩固教育培训成果。

二、要努力把握时代特点,使党校成为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党的理论建设是党建的灵魂。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开辟理论和实践新的境界,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凝聚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新内

容。党校作为我们党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的主阵地,要在党的理论建设上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努力成为理论创新的“排头兵”。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党校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让我们的干部“修百家之法”、“应当时之变”,我们自己首先要站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是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保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事业的主心骨,也是我们党校的主课。“老五门”讲了几十年,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今后还要继续讲下去,但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武装学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使党校成为决策咨询的“参谋部”检验党校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要看是否始终站在理论创新的最前沿,是否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还要看是否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决策服务。也就是说,市委党校不仅要为全市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和人才保障,更要为全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的“参谋部”和“智囊团”。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科研意识。党校的同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不仅是自身职能和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党校既是培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又是进行理论宣传和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它需要教师把党校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因此,市委党校全体同志必须切实强化科研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和创作意识,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科研力度。要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拿出有新意、有创见、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引领磐石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详细制定科研工作的规划和制度,在责任分解、成果评选、考核奖励等方面制定保障措施,逐步形成与我市实现“四大奋斗目标”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建立符合县级党校科研发展和队伍建设规律的运行机制,努力推进科研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三是培养科研队伍。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在职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脱岗学习、外出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改变那种“关门搞科研、闭门写文章”的现象,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才,努力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多行业、多领域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篇8: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情, 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种现代教学手段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传统的方式就是三言两语解决问题, 这样的导入方式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趣导入, 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 有教师选取了影片《甲午风云》中海战激烈的场景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目光集聚到了历史教学中, 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历史教学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完全将教学信息展示出来, 缺少得力的演示手段, 此时, 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长征背景与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补充了专题片《中国革命之之星火———长征》, 通过专题片的介绍, 让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具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并通过影片再现, 对长征的艰难卓绝具有了直观的感知, 对于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具有了进一步感知, 对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发掘教材蕴含情感, 营造浓厚历史氛围

历史教材是一份人类改造世界的总结, 不同时代、事件、人物的交汇, 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各种浓厚的主观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掘出这样的情感因素, 为历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内容时, 一位教师巧妙运用了凤阳花鼓的文艺表现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氛围的营造,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这位教师事先安排几位学生编排了凤阳花鼓节目, 在教学中进行演唱表演:“谈凤阳, 说凤阳, 凤阳原是好地方, 打从有了朱元璋, 十年反倒九年荒”, 以花鼓说唱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明朝的时代背景, 进行深入的发掘, 使学生明白, 在明朝时代, 虽然集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但是这种集权的强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走向没落的标志, 使明朝的腐败状况进一步恶化, 使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统治基础的动摇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 最终导致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 教学成效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激发历史学习动力

历史教学评价环节, 情感因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情感充分融入到教学评价之中, 尊重学生人格与自尊, 多发挥鼓励作用, 注重激发出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激发历史学习动力。教师首先要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与闪光之处, 都要加以肯定, 运用激励的手法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感知。这一点对于班级学习后进生而言, 显得更为重要, 这批学生因为容易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在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之后, 更能够激发其内心的学习动力, 让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在要求。其次, 教师还要发挥分层要求的作用。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 教师在教学评价上面应该采取差异化评价标准,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 侧重于拔高要求, 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 则适当降低学习要求,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能够看到成功的希望。另外, 教师在评价方式上, 还要能够兼顾到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 许多教师在历史学习评价上面就采取了“学习努力程度+学科测试成绩”或是“学习考试成绩+学习评价”这样的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状态与成效, 更加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拓展历史教学空间, 提升历史教育成效

篇9: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引导者与监督者,在课堂上如何安排课程内容、如何教授知识方法、如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教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环境也随之改变。这其中既有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也有学生在智力和认知上的变化所带来的内部教育环境的变化。而正是这些环境的变化使得教学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在发生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发挥也变得愈加重要。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不高。教师的素养与课堂间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学中信任的目光、关切的话语都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教师觉得有亲切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缺乏敬业精神,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治学态度不严谨,对教学缺乏热情,过于追求个人地位待遇。同时,有些教师在教学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上有欠缺,而自身又缺乏在业务能力上的专业训练。此外,由于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使得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不足。

2.教师的自我认识不够。对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不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认为,教育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显然,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当前,我们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时时以一个“权威者”的形象自居和出现。在他们的观念里,还未能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错误地占据了主要位置,而学生却被动地成为了客体。

3.教师的引导启发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激发不足。我们发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是由教师说了算,教师照本宣科,依着课本念完就了事,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片面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长期未能发挥,内在的学习需求未能得到激发,带来了诸如学习兴趣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如何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师德修养,促进以德治教。教师是园丁,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我修养,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格。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新体系,在岗前培训中,要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增强培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岗后培训中,注重扶持教师自身的成长,建立教师指导制度,积极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促使教师能够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尊重、平等的原则,与学生做“良师”,亦做“益友”。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发挥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和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尊重的渴望,而学生更加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尊重,但在现实教学中,这一点却恰恰被不少教师忽略了。相互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这也是教师树立威信,维系课堂秩序的关键。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往往会更愿意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平等就是允许学生在学习上可以与教师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质疑。教师要放下身段“平视”学生的观点,不再俯视,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给予鼓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要平等的对待学习上有差异的同学,善于倾听每个人的不同见解。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又怎能期望他能将这门课程学好呢?优秀的教师他们善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主动地学习。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总结

新课改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能更好的运用新理论、新思路、新教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也将成为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篇10: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宋文静

2011-11-21 17:11:47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8期 2011-11-9从2002年审计署启动了审计信息化项目金审工程的建设至今,我国的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在这些年间,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方便。简要概述我国审计工作的现状,详细剖析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审计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在各行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审计工作也要深入网络。审计工作如果不信息化就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观点在我国引起了审计系统的广泛共鸣与高度重视,在2002年审计署启动了审计信息化项目金审工程的建设,在过去十年间,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过去将近十年年间,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了审计工作各个领域。例如,在办公、审计计划项目的建立和公文流转方面,以及审计数据和审计信息的交互方面,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这些应用极大了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依然处于较低的层次,例如在审计软件研发方面,以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方面都亟待提升。

但总的来说,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极大了提高了审计

部门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改善经营管理和监督、控制、咨询的功能。并逐步实现着审计系统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审计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现代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计算机审计的广泛普及,即审计工作的信息化。通过计算机来开展审计工作不仅突出了审计重点,而且丰富了审计手段,同时,计算机快速准备的特点,使得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资金、重大经济案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普及在会计领域出现的计算机作假和犯罪现象,利用传统手工审计的审计人员是无法检测出具有“舞弊功能”的财会软件所做的假账和犯罪行为的,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使得电子化条件下的经济犯罪和会计失真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检测和监控。由此可知,审计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可知,计算机审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审计信息化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时效。

计算机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并在各审计环节设置控制点实行实时监控,有利于审计工作跟踪检查的进行,使得审计工作的可控性更加及时有效。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表明,通过运用《审计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在同样的审计工作中,与运用传统审计工作手段相比,甚至可以节约2∕3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审计强度,缩短了审计时间。

计算机的精确、快速的特点便于审计人员快速的收集各种审计工作所需的电子数据。例如,审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的统计和分析各种审计信息,同时,计算机审计软件对审计数据的自动汇总、自动计算和及时更新的功能,使得审计这项原本很繁琐很细致的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准确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减轻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减低了审计工作的出错率。

二、审计信息化使得全面审计工作进一步成为可能,增强了审计的说服力、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第一,加速了全面审计工作的进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全面识别和监督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也提上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日程。全面分析、量化和评估、评价企业风险对于传统手工审计来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会随着各种因素时刻流动性的变化着,但是计算机审计却使全面审计一步一步成为可能。

第二,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审计抽样方法已经不适合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的抽样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抽样审计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同时计算机审计的快速、精确、可跟踪控制的特点,也扩大了审计的范围,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计算机参与审计增强了审计结果的说服力。计算机审计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计算结果比传统的手工审计的计算机结果更精确可信,而且计算机审计的结果都是简洁利于查看的电子账簿,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方便快捷的核实审计结果,使得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了,有效的保证了审计项目的质量。

三、计算机审计使审计工作的手段更为丰富,能更好的突出审计工作的重

点。

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和被审计对象对计算机信息经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被审计企业所存在的各种风险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自动化、无纸化、数据化办公和高度信息化网络系统下,如果审计工作人员只懂传统手工审计,不懂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就无法从相关的业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得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原始数据,也就无法对审计对象的隐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进行正确的评估,这样就会面临很多潜在的审计风险。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审计系统着力对传统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培训,使得审计系统内的审计人员逐步掌握和了解了计算机审计的相关知识,并且逐步适应了运用计算机审计的思路和理念进行工作的方式。

审计手段实现了由单一落后的传统手工审计向基本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化,又逐步实现向深化计算机审计和联网审计的方向发展,计算机被逐步广泛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计算机自身的自动筛选、自动汇总、自动进行数据的综合排序和分析功能,极大的改变了在传统审计里面利用手工从明细账中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得审计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而且极大的加强了审计工作检测和监督重大违规违纪事件的能力,增强审计工作对抗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计算机作假和犯罪现象。

四、提高了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对审计资源的利用。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会计电算化迅速普及环境下诞生的计算机审计,极大的改变了在传统手工审计中审计工作的繁琐,使之变得简单、精确、可操控,计算

机审计的诸多优势促使很多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展开了对计算机和计算机审计软件和理念方法的学习,由此诞生了一大批既有专业审计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系统可以自行尝试开发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审计软件,使传统手工审计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网络审计,尤其是远程网络审计的出现极大的丰富审计手段,有效的提升了审计工作中对审计资源的利用,减少了审计资源的浪费。

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是审计系统工作的四项基本职能,计算机审计在审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审计工作对各项职能的完成效率,同时也改变着审计工作原有的思路和理念,同时,计算机审计也极大的促进着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

上一篇:仓库主管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十佳中学生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