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有温度的共鸣杂文随笔

2024-05-07

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有温度的共鸣杂文随笔(通用2篇)

篇1: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有温度的共鸣杂文随笔

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有温度的共鸣杂文随笔

不久前,经历了一段消沉的时光,常常的状态是该做的事情不想做,想做的事情不知道从何做起,于是常常熬夜,看了许多励志的故事,并且收藏,截图,想要给自己打一挤鸡血,改变自己的现状。然而,文章收藏了一大堆,截图在手机提醒内存已满的时候,全选,删除,我的生活依旧重复着……很现实又很残酷,许多事情并不是读一读鸡汤就可以解决的,鸡汤或许能给你一时的热血,但它就像肥皂剧一样,是一种逃避,让你相信童话般的谎言,喝了很多鸡汤,第二天起床,问题还是在那里!你还是要去上班上学,还是要重复你不怎么满意的生活。

在这个快消的时代,网络中充斥着各种短视频,标题党,人们似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完一篇关于生活情趣或者人生哲学的文章,欣赏完一部老电影,而是希望可以获取更加实际的东西。这让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段话,女生们买衣服总是犹豫不决,在两个没有太大差别的衣服上纠结,那是因为她们希望用一件衣服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而现在的我们也不是一样吗?我们希望读了一篇文章,就能找到成功的捷径,或者达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目标。但是很多标题党下的文字常常文不对题,或者老生常谈,这也在让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出口在哪里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的发展,大家都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好像一不小心就被时间丢下了……当手机成为了大家主要消遣,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文字呢?

大概是三年前,我开始听电台,,我也慢慢开始体会到了,最能触动心弦的不是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的心灵鸡汤,而是有人说不要慌忙,我们都一样……那是一种遥远的陪伴,就像和老朋友在一起,不用说什么,静静地呆在一起就很温暖!

去年大火的电影《芳华》和《无问西东》,都是在讲情怀,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说很有共鸣,写下了大段的影评。这个时候,便有人在质疑,你们所说的共鸣是多么虚假,一群和平年代的人,没有经历过战乱,更不能体验文工团的生活,也只有一部分人出身名校……我们经历的不过是最普通的生活,哪来的共鸣呢?后面我才明白,那种共鸣是无关大家的身份或者社会背景,我们感动的是他们所传达的主题-真挚的爱情,内心的热爱,心底的`信仰……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些都是不会变的,我们所期待的,珍视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大概就是初心吧。越是浮躁的时候,越是周围变得复杂的时候,我们恰恰最需要的是纯粹的东西,那些就是共鸣,是能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力量的东西!

已经很久不写东西了,大概是因为长久地找不到自己文字的意义,本身才疏学浅,又没有丰富的阅历。昨天看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书评,作者讲到他在一方小小的地坛里思考着大千世界的哲学,他没有机会去体会人生的百态,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的纯粹而真实。那么我的文字呢?大概是记录吧,不必去考虑它是成熟或者稚嫩,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就好,哪怕它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

愿你在彷徨无助的时候,能从文字中汲取力量;愿你在失落困苦的时候,有人跟你说,别怕,我一直都在;愿你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找到前行的力量;愿我稀薄的文字能给你一丝慰藉!

篇2:我们需要的不是信息,而是真相

这份报告的统计数字指出,微博上青少年占比接近8成;高中及以下学历用户则占7成;更让人“焦虑”的是,报告还指出,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微博用户占到90.07%。我想,看到报告这一观点而感到心塞的,应该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质疑这份报告观点准确性的,恐怕也是大有人在。不过,仔细想一想,对于这些极有争议的观点,我们也不用太过于认真。

在我看来,社科院这份报告的结论其实犯了和许多统计报告一样的错误,就像每年发布的许多人均收入统计数字一样。它们都误解了统计学的含义,而是仅仅想要凭借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对一个庞大的人群进行精确描述,最后却得出与现实差距极大的结论。

根据新浪今年一季度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76亿。就好像当下的中国社会一样,微博用户不仅基数庞大,结构也十分复杂。这也就决定,想要真正把握微博人群的特征,研究机构就不能只是研究用户的年龄、学历和收入差异,更需要关注不同用户在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占据多数的人群,往往无法决定信息传播的方向。微博在形式上虽然属于新媒体,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也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但真正主导微博上信息传播的,恐怕还是统计数字里的“少数人”——粉丝众多的“大V”和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社科院的报告只是发布“‘三低人群’是微博主力军”这一观点,即使不是错误的,也起码是对公众的一个误导。

社科院的这份报告总结了“十一个观点”,与微博相关的不过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内容。我在通读了报告后发现,它最根本想要指出的结论是,新媒体在中国媒体行业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但由于用户的理性程度不足,也导致了新媒体中谣言传播现象更频繁。这样来看,所谓“微博用户大多是‘三低人群’”的观点,恐怕也就是为这一总体结论而服务的。

从这一点来看,微博用户中到底哪类人占多数,恐怕就不是问题的关键了。而是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监管和杜绝假消息的发布和传播,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

不能不承认,微博、微信今天已成为受众主要的信息来源。然而,由于新媒体更容易受到商业化的侵袭,因此许多信息传播的背后都有商业利益操纵的痕迹,这也是新媒体更易成为假消息散播渠道的重要原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最近股市火热的背景下,许多有关市场和政策的假消息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都极为活跃,在这其中就有投机资本想要操纵市场的企图。为此,证监会也明确表态,将严查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

所以,改变新媒体中假消息满天飞的现象,就需要政府、信息发布主体和读者三方面共同努力。从政府角度来讲,推动新媒体信息发布流程更规范,加大事后的监管惩罚力度,应是关键;信息发布主体,则应当继续秉持真实性、客观性的新闻原则,努力承担起“不造谣、不传谣”的责任;而对于读者自己来说,增强信息辨识力,具备鉴别真假消息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其实,从古旧的“茶馆”时代,到今天的“微博”时代,信息传播的外在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内在机理其实没有太大改变。正如比尔·科瓦奇在《真相》中所写道的,对于受众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获得了多少信息,而是获得了多少真相。这一命题在由微博等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超载时代”并未被削弱,反而是变得更弥足珍贵了。

上一篇:基于PLC的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