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2024-04-28

人际关系社会论文(精选6篇)

篇1: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网络匿名方法探究论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色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互联网让人们交流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如何在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保护用户隐私信息,通过怎样的方法匿名发布信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逐渐成为网络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以保护用户敏感标签的社会关系网络匿名算法为研究对象,对其目标序列的产生、以目标序列为指导匿名化网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隐私保护;敏感标签

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967 年, Milgram 发表了名为小世界实验的科研报告 [1],研究人员将一些信件随机交给 Omaha 和 Wichita 几个志愿者作为起点,以 Boston 等几个志愿者作为终点,每个拿到信的人,若认识目标,就把信直接交给目标;若不认识目标,则把信交给他认为认识目标的人。在实验里,分析所有到达的信件被转交的数据,发现平均转交次数为 6.这也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理论上,最多只要经过 6 个人就能联系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

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出于安全考虑,需要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系统的完善性,不断地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并运用这些隐私数据研究用户的行为偏好,为系统的改善、企业的未来方向做指引。但是,有的企业管理不善,某些员工会将用户的这些数据出卖来获取利益,尽管这些信息在公开用户的隐私数据时抹去了密码等敏感信息,但是攻击者依然可以确定到相应的用户,这种行为给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暴露,一方面留恋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隐私被窃取,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用户会选择性地使用虚假信息,而虚假信息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正常判断,使得企业的数据不全、策略不当,如此下去,不利于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2 保护隐私的方法

传统隐私保护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加密方案。数据加密有多种方法,但是窥其本质,都是通过一定密码机制,在令数据无损失的同时,使用户原始数据变得不可见。②伪装方案。其基本思想是先把用户个人数据“伪装”.POLAT [2,3] 提出的伪装方案,即是采用随机扰动技术伪装用户的真实数据的方式。在数据隐藏方法中,随机扰动技术很常用,想要隐藏数据 n,就给 n 加上随机数 r,伪装后的数据为 n+r,即对用户的真实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发送给服务器。③聚合模糊方案。数据聚合,是指把用户分组,并处理组内用户数据得到一个聚合数据。这个数据即为公共使用的数据,这样就避免了用户信息泄露。

但是,这些传统方法并不能很好地保护社会网络中用户的数据隐私。相对于传统表格式数据结构,社会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了用户个人的敏感数据、敏感属性,也包含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这种空间结构,用数据结构中的图来抽象为模型最适合不过。图中节点代表用户,边代表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社交关系。将社会网络描述为图后,有关图的很多理论就可以应用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的研究中。自Kun Liu,Evimaria Terzi 等人提出了图的 k-度匿名方法,社会网络数据隐私安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领域。

迄今为止,由于实际的人类社交网络的数据含量过于庞大、隐私保护算法过于复杂等原因,关于社交网络数据隐私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理论阶段,但是研究此领域的意义对于互联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社交网络隐私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也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现世,社交网络飞速发展,各领域研究者均从社交网络的大数据上得到了很多研究信息,比如用户行为、社交传播、传染病扩散等,社交网络给研究者带来便利的同时,社交网络公开数据的性质对个人隐私数据的威胁日益增长。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的隐私数据,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社会网络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目前对于社会网络中隐私安全的研究,可以按阶段分为四类:第一, P2P模式。以社会网络中常见的`推荐系统为例,P2P模式要使每个用户的计算机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即用户的个人数据位于自己的计算机中。这样的话,用户完全自己操纵个人数据,如TVEIT[4],但是这个系统在移动端间的泛洪通信方式导致通信费用比较昂贵。由于TVEIT还是采取通过网络传输个人数据的传统方式,所以依然具有隐私暴露的潜在危机。而在CANNY提到的系统 [5,6] 中,同样是基于P2P模式的系统,使用了聚合数据和加密,以确保用户数据不被暴露。所谓数据聚合,是指把用户分组,并处理组内用户数据得到一个聚合数据。这个数据即为公共使用的数据。这一方法的优秀之处在于,用户对个人数据可以完全控制。Franchi [6]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钥的身份系统,并将它应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中,搭建了一个保护用户隐私的匿名社交网络。 P2P模式理论上最为简单直观,对于数据规模较小的系统有着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但是对于庞大的社会网络而言,把用户信息只存在用户的客户端内是不现实的:第一,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端内存较小,不适合存储所有数据;第二,频繁的通信使得传输强度过大,导致效率低下、传输设备损耗快等问题。第二, 信息混淆模式。信息混淆是指将所有用户隐私信息进行混淆,南丽丽等人 [7] 首次提出基于信息混淆机制的社会网络隐私数据保护方案,将混淆后的用户信息在网络中环状扩散。吴涛 [8] 使用火狐浏览器的扩展功能完成信息混淆,实现了人人网平台的用户信息混淆。AGRAWAL[9]沿用这种混淆技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保护隐私,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一种混淆用户个人数据的方法是模糊化处理。简单地说,模糊化处理是把一部分用户个人数据用其他数据掩盖,在研究 [10]中,BERKOVSKY完成了一个模糊化处理的系统,该系统为保护用户隐私,采用模糊化的用户描述文件进行推荐,实验显示系统推荐的结果仍比较精确。信息混淆模式既考虑到了保护用户隐私数据的问题,又顾及了广告商与第三方应用部门的利益。但是信息混淆模式适用的数据库、系统规模较小,对全部用户隐私数据的混淆、模糊,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原始性,大大改变了社会网络的图结构,造成了数据冗余、计算量太大等问题。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本文中用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首先介绍了有关社会关系网络的定义和重要理论,接着介绍了对于图结构的几种攻击方法,针对以上提出的攻击方法,介绍了图的 k-匿名方案以及保护用户敏感标签的图的 k-l-匿名方案。对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匿名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讨论其优劣。然后,介绍了一些评价社会关系网络匿名方法的标准。

【参考文献】

【1】Jeffrey, Stanley Milgra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Sociometry, 1969,32(4 ):425+443.

【2】POLAT H, DU Wen-liang. Privacy-preserving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using randomized perturbationtechniques[A].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C]. WashingtonDC:IEEE Computer Society,.

【3】POLAT H, DU Wen-liang. SVD-based collaborative fitering with privacy[A]. Proceedings of ACMSym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C]. New York:ACM Press,.

篇2: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劳资关系类型的多元化。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我国的劳资关系有国有经济的劳资关系、集体经济的劳资关系、混合经济的劳资关系、私营经济的劳资关系等多种类型。二是在众多劳资关系类型中,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成为主要焦点。私营企业部门是问题突出的两大部门之一。

2.目前私营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从三年劳动争议的发展情况看,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机关社团、事业单位的案件数和劳动者当事人数都保持基本稳定,而民营企业的争议案和当事人数都大幅增长,其中私营企业案件数增长最快20为的2.22倍。可见,正确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意义重大。共生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人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劳资关系作为劳方与资方基于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是种共生关系。受胡守钧教授社会共生论及劳资共生论的启发,对劳资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3.互补性与互斥性是劳资关系的两大属性

劳资关系既有互斥性又有互补性。首先劳资关系具有互斥性。假定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不限在这样的前提下,价值和成本也是不变的,由此可推导出工资(x)与利润(y)的总和也是不变的:x+y=k(常量)。可见,x增加,y必减少,反之亦然。所以劳资双方利益互相排斥。其次,劳资关系又具有互补性,因为只有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才能生产价值。无论工人还是老板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彼此合作。

4.劳资关系按照两大要素――资源与约束条件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劳资关系是一种以劳方、资方为主体,资源为纽带,政府等三方机构为约束条件,以合作与冲突为现象的社会共生关系。对于劳方而言,资源主要指工资及一切与劳动有关的报酬以及社会资本,对于资方而占资源主要指利润及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社会资本。约束条件主要指劳资双方共同遵守的共生规范,如法律、道德、政府政策等。对于约束条件的具体分类,可以参考国际上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SA8000(第四章会有专门论述),它包含了9个方面的内容: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对企业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的具体责任。以劳方获取的资源及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为分类条件,按照资源与约束条件的多少,劳资关系可以分成四类:

1、福利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获得的资源更多,同时由于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多使得劳方的工作条件更舒适,我把这种关系称为福利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一般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劳动力拥有一定的稀缺能力或资源;资方遵纪守法,且企业责任感很强,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等方面担负起了很高的责任。

3)福利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垄断型企业(如电信)、政府、大型现代化私营企业(如本文所调查M公司)、一些世界500强公司(如强生、陶氏)、新兴高新技术公司(如google)

2、利益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获得的资源更多,但由于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少使得劳方的工作条件不怎么舒适,由于在这种关系中劳方主要为了报酬而选择与资方共生,因此我把这种关系成为利益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一般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劳动力拥有一定的稀缺能力或资源;资方缺乏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担负的责任不够。

3)利益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一些对工作时间要求严格的公司(如投行、咨询公司、四大、软件公司等)

3、保障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多的资源较少,但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多使得工作条件比较舒适,劳动者比较看重这类工作有保障,因此我把这类报酬少但工作较舒适的劳资关系称作保障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并不拥有稀缺能力或资源,因此获得的报酬不高;但是资方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等方面担负起了很高的责任。

3)保障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大多数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如银行)、工作强度不高的外资企业。

4、剥削型劳资关系

1)与其他劳动者相比,劳方多的资源较少,同时资方受到的约束条件也很少,使得工作条件也不舒适,我把这类劳方待遇不好、工作条件不好的劳资关系称为剥削型劳资关系。

2)该关系主体要素特点:劳动力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力并不拥有稀缺能力或资源,因此获得的报酬不高;同时资方缺乏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工会权利中的某一或某几方面担负的责任不够。

3)剥削型劳资关系集中的单位: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一些小型外资企业。总的来说,剥削型劳资关系属于单向度共生,利益型劳资关系及保障型劳资关系都属于偏正共生,福利型劳资关系属于均衡共生。

5.资源与约束条件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主要因素

由于整个共生系统由资源及约束条件构成,因此资源与约束条件是影响劳资关系的主要因素,资源和约束条件的优劣必然影响劳资关系的优劣。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一方面,劳动者通过劳动换取报酬,资方通过支付报酬雇用劳动从而获得利润,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的多少都将直接影响到劳资双方关系的和谐度。若一方很少必将引起矛盾甚至冲突。另一方面,劳动者与资方的雇用关系必须在世界公认的约束条件的规定之下。资方遵守的约束条件越多,标准越高,则劳资关系越好,资方遵守的约束条件越少,标准越低,必将引起矛盾甚至冲突。以上是从理论上对该命题所做的论证,那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资源与约束条件哪个影响更大,约束条件中究竟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更大?

6.斗争和妥协是劳资共生的方式

这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共生论所认为的共生方式――斗争与妥协的互动。那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究竟劳方更愿意斗争呢还是妥协呢?这里我认为是:

1、在私营企业中,劳方更倾向于妥协的方式。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隐忍、坚强的民族,这造就了国民的个性更偏向于忍耐与坚持。因此我认为劳方更倾向于通过妥协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

2、职位的高低影响着劳方对斗争及妥协方式的选择。职位越高的员工由于对占有着一定的资源,与资方关系近,可能会偏向于斗争的应对措施,而职位较低的员工由于缺乏对资源的占有,与资方关系远,可能会偏向于妥协的应对措施。

3、在私营企业中,员工通过工会进行斗争的积极性并不高。

7.我国的劳资关系是不对称的关系,资方拥有着资本霸权

篇3: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在分析此案例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小林作为一个人的合理需求,不仅关注他的“生存性问题”,而且关注他的“存在性问题”,即不仅关注他掌握必要的谋生本领,为自己的人生博取美好的前途;更要关注其作为一个“人”,他存在的意义,他如何确认自己的价值,他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在每一种境遇中,他如何去化解生存的不如意,如何去创造幸福,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生成破解困境、获得幸福的智慧。

一、问题分析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交往都属于社会交换。人们之间受其情感、意志和经历等影响的来往,寻求满足自己社会需要而发生联系的行为,则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按照布劳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所以,小林无论是节日来临发短信祝福,还是同学生病时发短信慰问,都是想得到相应的预期回报,即:得到短信的回复,得到同学的关注。也将自己的短信与同学的短信形成了一个交换的关系,把同学的短信回复当作是对自己付出的酬赏。

假设小林的短信同学都回复的话,就意味着他得到了预期的回报或者奖励。“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如果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越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越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他就会继续重复这样能获酬赏的行动。

而如果小林的短信没有得到回复的话,“如果某人的行动未能获得预期的酬赏,或者招致始料未及的惩罚,此人就会愤怒;他更可能采取寻衅行为,而这类行为的后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小林不愿意去学校,并让全班同学给他发短信,就是未能获得预期的酬赏而变得沮丧,这种沮丧情绪导致的一种寻衅行为;而这类行动的后果对他来说也更有价值,即获得更大的关注。因此,从社会学“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

二、相关建议

在明确了原因之后,就要从社会学中“人”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不妨采取以下措施:

1. 给予他期望之外的酬赏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如果寻衅行为获取了预测的酬赏,那么在未来相似的情况下其更有可能采取寻衅行为。这次全班同学如果给他发慰问短信,就意味着小林的寻衅行为得到了预期的酬赏,那么这种寻衅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在下一次会重复这样的要求。

反之,如果小林在这一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惩罚,没有得到短信的回复,那么以后在相似条件下,他也会预测到这样的一种惩罚,其结果就不再是寻衅行为,而是慢慢学会接受。小林实际上是想得到酬赏的,方式就是得到同学的慰问短信。那么给予他预期之外的酬赏,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幸福。因此,班主任可以组织班干部去家里进行慰问,这样就使小林得到了预期以外的酬赏,进而提升他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得到满足的小林也一定会欣然回到学校的。

2. 通过“交心”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让小林回到学校读书,仅仅是第一步,如果没有后续动作,那就又进入另一个困境:下次小林再生病时就有可能期望再有班干部去家里慰问,否则又不来学校。因此,还要进行下一步的问题解决。这就需要让王老师和小林进行“交心”,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

“交心”过程中,王老师对小林平日的行为要表示肯定和赞赏。一方面,小林能在节假日和同学生病时发短信问候,他所给予同学的关心和爱,会形成一种精神存储,不会消失,一切或许将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以回报。另一方面,真心付出,可以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是大度的、豪爽的,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强自信和自我接受。

其实,小林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小林在对同学关心方式的认识上有偏差,将表现方式仅仅局限于发短信上。在节假日或者同学生病时发短信表达对同学的关心,这样的做法是对的,也是值得赞赏的;但同学收到小林的短信的价值,从一开始的极大值随着短信的频繁发生而逐渐递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了,这时候,该行为的重复就不再有多大的效应。所以要告诉小林,表达对同学关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随时随地的,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讲台领作业本时可把同学的作业本一起领回,同学有难题请教时积极回应,同学参加比赛时呐喊助威,等等。

其次,小林在对获得回报或者说奖励的方式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将交换的酬赏机械地认为就是等价的“回短信”。其实,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报酬不仅包括物质性的,还包括能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的语言或非语言活动,如好的感觉、声誉、经济收益、情感满足,分为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感激等;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要告知小林,获得酬赏的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酬赏的内容不是单一的,酬赏的时间也不是立即的。班级中同学对他的关心和爱不一定表现在发短信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

案例中的小林是个被宠坏的“小皇帝”,日常生活中他对父母和长辈给予自己的关爱是否有回报呢?这些问题也要让小林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真正解决小林心里的困惑和纠结。

3. 召开主题活动构建和谐班级人际关系

其实,小林的问题在其他同学身上也可能存在,由于是高一学生,大家刚刚从初中熟悉的人际圈进入到另一个陌生的人际圈中,在此期间要让同学学会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起新的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这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因此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次“如何关爱他人”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将对人际交往有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人际交往的正确方向和原则,学会尊重、理解、倾听、分享、谦让、合作等交往技巧,从而形成积极的交往意识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三、深层剖析

无论是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实都是表层的,小林的核心问题是:他发给同学的短信有同学没有回,生病的时候没有同学发短信慰问。“自己付出了真心怎么就无法得到同样的回报?”“怎么就一点安慰也得不到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从案例上无法看出小林在班级现实生活中与同学的关系如何,由于小林是高一的学生,就一般情况而言,问题应该出在小林和同学对心理位矩的认识上的不同。所谓“心理位矩”,简单讲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心理学专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亲近到疏远分成9个等级,即从+4级,经0级到-4级(如图)。

0级,表示人际交往的临界状态,即交往愿望处于真空状态,比如在车站等车的时候,一个人盼望车子快来而没有与人交往的愿望,这时的心理位矩便是0级;

+1级,表示对对方有好感,有主动进一步交往、继续相处的意向的状态。

+2级,表示能主动提供帮助、但是有一定的酬赏期望的状态。

+3级,表示能主动提供帮助、一般不求酬赏,有比较强的信赖感,能告诉对方自己内心秘密(但只局限于不违背社会道德、价值等准则的秘密)的状态。

+4级,能主动提供帮助,不求任何酬赏,愿意为对方做出牺牲,愿意告诉对方任何内心秘密、对对方有极强信任感的状态。

-1级,对对方心存不满,但尚能相容相处的状态。

-2级,存在有较强排他性,并且有了一定的攻击倾向的状态。

-3级,有很强的排他性,冲突具体化和表面化,有报复倾向但不采取极端手段的状态。

-4级,有极强的排他性,报复时会采取极端手段的状态。

篇4: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摘要欣赏—部影视剧,除了欣赏演员演技、剧情发展、表现技巧、美学意境、音响效果之外,还要通过演员的对白和台词,了解该国家或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日本原版影视剧和中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台词这种简单直白的表现方式,来反映日本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关键词影视剧台词日本社会人际关系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影视剧的语言主要是通过演员的台词来表现的。作为表演的基本手段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的台词,既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变化、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必须反映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等。本文通过分析一些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的日本原版影视剧和中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来探讨台词所反映出的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及其文化。

一、反映着日本社会的纵向人际关系

在诸多中日战争题材影片中,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日本军队中哪位是长官,哪位是士兵。因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说话的语气、面部的表情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亮剑》等影视剧中,都能看到面无表情的日本军官对部下或士兵询问战况或下达命令的镜头。(必须~)、出(滚蛋)、(混蛋)、毅世(杀)等命令句,而在日语中,这些命令句只能是上级对下级才能使用的语言。与此相反(是)、(明白了)、(马上报告)”等带有服从和尊敬语气的台词,则属于下级对上级使用的语言。

还有上司在称呼他人时总是在名字的后边加上“~君”,如山田君,小野君等。其实在日语中“~君”是接尾词,接在人称名词后表示对人的尊敬,相当于汉语的“小一,老一”。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不断演变,“~君”这个接尾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敬意,而变成了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关系较亲近的同辈人之间的一种称呼,比要随便些,属于男性用语。,类似的接尾词还有或“檬”等,在日语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由于汉语没有相对应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所以想恰当地翻译就很难。只能用“小~、老一、一先生、~小姐、~君”等来代替。其实,这是很难反映日语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的。

在日文影视剧作品中,通过大量的台词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关系,这也正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正像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所描写的一样,在日本人心里,人从来是不平等的。每一个问候、每一次接触中都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社会地位的性质和程度。每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吃”或“坐”的时候,都必须按对方与自己亲疏程度、地位尊卑使用不同的词汇。任何两个陌生人碰面,首先要迅速确定彼此间相对的地位高下,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说话。就这样日本社会首先通过语言来体现人与人的地位差异。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对更好的欣赏影视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反映着日本社会的横向人际关系

日本存在着纵向的人际关系的同时,还存在着横向人际关系。即“内·外”关系。日本人在与别人交谈时,要充分考虑说话人、听话人和话题中的人是否是自己人,是否与自己同属于一个工作场所、一个群体、一个机关、一个组织,从而采用不同的话语。这一切都源于日本人的集体主义、群体意识。亦称伙伴意识或他人意识。在日本的影视剧中,很多场合只要一听出场人物的台词,马上就能明白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在很多影视剧里都会出现秘书和上司一起接待客户的镜头,仔细听一下他们的语言,就会发现秘书在跟上司单独说话时,会非常谦恭的使用敬语。而当客户参与到话题中时。秘书跟上司就会用普通的语体代替敬语来交谈,转而对客户谦恭地使用敬语。还以人称代词为例:在公司内为了表示对顶头上司的尊敬,通常称为:“社长”“部长”如“上田社畏。田中裸畏”等。因为在日本,在姓的后面加上职位就是一种敬称。与此相对,对外人谈及本公司的人时,就要改称为:“社畏上田、裸畏田中”或干脆就直接称呼为“上田、田中”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这是因为在日本与“上·下”关系相比。更重视“内·外”关系。

三、反映着日本社会男女的不平等关系

看过日本励志电视剧《阿信》的中国人,都会对主人公阿信的“您回来啦”这句台词记忆犹新,因为使用的频率太高了,只要丈夫龙三从外面回家,妻子阿信就会恭恭敬敬的说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很别扭,每次对自己丈夫都要如此客客气气的,反而显得夫妻关系很疏远。然而正是这简单的一句台词,充分反映出了日本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关于日本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关系,美国人鲁斯·本尼迪克特,作了精辟的论述“不管年龄如何,等级社会中人的地位取决于性别。日本妇女走路时要位于丈夫之后,地位要低一等。即使她们穿上西装后和丈夫并肩而行。甚至进门时走在丈夫前面,但她们换上和服后,就又得走在后面了。”日本虽然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欧化运动和“自由、平等”的美式文化思潮的席卷,但是现在日本女性仍以“家内”(日本丈夫对自己妻子的称呼)为主。她们以操持家务、照顾老人、丈夫和孩子为职业。外面的世界似乎和她们没有关系,因为那是属于“主人”(日本妻子对自己丈夫的称呼)的。现代社会依然如此。日本电影里,如果男女职员同时乘坐电梯,肯定是女士按住电梯按钮殷勤微笑地说:等绅士们都上去后,自己才上去。日本社会是一个男人的社会。虽然政府也采取很多措施鼓励女性走入社会,现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要想彻底改变日本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传统。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结语

篇5: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041211203 中药学112班 沈申

最近在泰州市姜堰中医院中药房见习一段时间了,看了人来人往各种事件,结合亲身的体验以及之前了解的,我想讲一讲中国的医患关系。说实话,近年来医患关系确实是个敏感的话题。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去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左右,在北京一年可能达到40多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2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3例左右,而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左右。而且现在的赔偿额度越来越高。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有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威胁院长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用;有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

近日,出现的“职业医闹”,出现了医生上班请保安护送,医院开门请警察驻点等现象,使本该融洽与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竟然紧张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一些委员呼吁,这部法律应该将医院治安管理等单列出来,专门作出规定。

【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而以上提到的伤害事件的动机,分析下来可以归纳为是事件主角(病患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尤其医生)深深的仇恨、以及广大民众对医务人员泛化的仇恨。而仇恨的原因,可以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看病贵与以药养医的制度;②看病难与医生人文关怀不够;③医疗纠纷中的医患立场与医闹、媒体。各种势力的相互博弈,形成恶性循环,医患之间相互放别,不再信任。医生处在这中央,有他的艰难抉择。医疗的未来决定于制度的改善、医生和整个社会向善的力量。

【医患关系现状原因的分析】

接下来就这四个方面我来稍微解释下: ①看病贵与以药养医

国人看病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要从病患个人的腰包里出。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存一辈子的积蓄,到老或者还没老,很可能就因为一场大病,全丢进了医院,心疼是当然的。而政府财政支出给医院的部分,只占医院支出中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医院虽是公立机构,却要自己创收,去养活医院里的医生、养活这些机器。

由此就不难理解,病患用毕生积蓄来看病,最后全进了医生的腰包里,即使医生不收红包,他也会怀疑医生故意开药、多做检查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本该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得以公谋私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沦丧。仇恨就此生发。

②看病难与医生的人文关怀

看病难也是中国人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我在姜堰中医院这几天的观察,挂号窗口每天都要排起游龙一样的长队,像菜市场一样繁忙几乎是每个三甲医院的情形,而二甲甚至很地段一点的医院、卫生所却门可罗雀。医生的书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经验。小医院越没人去,医生就越没经验,去的人就越少。无限恶性循环„„再小的病大家都爱上大医院看,其实病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我凭什么花钱,给小医生练手?

大家都明白,所有的大医生都是从小医生成长来的。但是大家都不想吃亏,都没想到这样下去医生群体会青黄不接,最终没有人给下一代看病。

这也是医生行业的特殊性:越老越吃香。(中医,尤其是姜堰中医院的几位出名老医生,都八十大几依然每天坐诊)

所以人们开始抱怨,排一个专家号要很早起来去排队。大家宁愿等专家教授等的耽误了病,也不愿意给小医生看。

专家门诊每半天3~4个小时要看几十个号,算算平均每个人就5分钟。哪里够中医一个望闻问切?于是大家开始抱怨医生只顾埋头写病例,开检查,不多两句嘘寒问暖,不多一点人文关怀。医生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此又不得不对比国外,且不说许多国家一个专家一天只能预约5个号,某些地区医保还都指定了每个患者去你居住地的医院看病,如果你私自要调换医院,保险的额度还有改变。一天5个病人,我可以一个人花一个小时仔仔细细给你看了。大家茶余饭后聊起就医经历,共鸣的是“看医生冷脸”。仇恨继续生长。

③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立场与职业医闹、媒体舆论

中国人本有祸福相依的命题,劝道世人看淡得失,认识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东西不可请求,没有缘分也是枉然。但现代社会倡导科学,有神论和宿命论都被搁置一边。一部分病人理解的科学,是相当片面、不科学的。

病相复杂,很多同病不同症,同症不同病。不说疑难杂症,就是普通感冒,美国每年死于普通感冒并发症的人就有三万六千人(心术第8集,称数据可靠),更不用解释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即使是CT、MRI也只是了解构造的一种手段,呈现出来的和我们手术中看到的可能相去甚远。最基本的阑尾手术,非常有经验的外科主任也有在手术台上3小时才找到阑尾的事迹。人和人有不是不一样的,不是大家都长了一双眼睛一张嘴,大家就可有用同样的药,做同样的手术,有一样的治疗效果。极少但总存在一些人对几乎所有人都不过敏的东西过敏,甚至因为过敏失去生命。

但患者很难理解。感冒并发一个心肌炎就去世了,他们认为这里面必定有医生的失误,死于感冒和死于癌症是两回事。医院一定要为他们的“过错”赔偿。患方集全家、终生之所蓄,倾囊而出,只换来病人撒手人寰,现实的确很残酷,但看病不是别的买卖,你付了钱,就能买个药到病除。对于患方不能接受的“意外”,理解为医生的“事故和失误”,多少能让他们心里有个着落。这便有了医疗纠纷。

再来谈谈医疗纠纷中医院不战而败的尴尬地位。医方可以在公堂上不承认意外是诊治的错误,但患者不接受这样的结果,其中有蛮狠的,更是有足够的精力天天来医院挂横幅,烧纸钱。咒骂“黑心医生 道德丧尽”。为了求和谐,医方只能在对峙中败下阵来。医院还要正常运作,患者还要来看病,医生还有骨子里的责任,要以大局为重。医生都该是悲悯的,怜惜众生的。患者是弱势群体。所以想要息事宁人,不管对错,都得出一笔。

长此以往,更催生了“职业医闹”这个千夫所指的行当。这就像是医患纠纷这个炎症,最后却生了医闹这个毒瘤。而不良媒体也从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噱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通过这块放大镜,民众了解了许多极端的例子。当然社会需要媒体的舆论监督,但它将恶放大,淡化了更广泛存在的善。

各种力量相互博弈,产生了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医生和患者对立起来,我们都知道90%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达理的,但不知道10%来着不善的患者怎么样混迹其中,所以为了防备着10%,医生只能对每个患者都留有余地地去沟通,让患者自己做治疗方案的选择,而少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意见、更完善的做各项检查以免漏诊误诊。而患者也怕遇见医生行业中少数良莠不齐的“莠”,开始用录音笔录下医生的每句话。就是因为这小部分人的恶,让大家把善良都包裹起来,形成了厚厚的心墙。大家都带着对彼此的防备合作对抗疾病。信任的建立需要数

十、数百年,但信任的丢失可能只要区区十几年,甚至短短几年。在整个医患环境的中央,站着的一直都是医生。医生面临这样的环境,要做困难的抉择。

【医患关系现状的处理解决办法】

下面,就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要对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古至今,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一直都是医患关系的主体,特别是在现代医学还未成体系的年代,医患关系基本上就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当时的医患关系较为简单,医生能认认真真履行好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病人也能配合好医生的治疗,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到了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医患关系已不仅仅是局限与医生与病人之间,它牵扯到的是一个医疗团体或者说企业法人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了,医患关系变得比以前要复杂了。作为医生,我们对此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首先你是一名医生,良好的医德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其次,精湛的个人医术是避免发生医疗事故的重要保证。再者,你在医院治病救人,不仅仅是你个人的行为,你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医患关系的好坏,跟医生的个人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要处理好医患关系,正确定位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前提。

二、现在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社会舆论导向来看,现在大多数人和部分非主流媒体对当今医患关系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给普通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但不可置否,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在某些医院和医生身上还是一定程度存在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医生医德有所淡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商业气息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比较浓厚,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少数医生医术不精、作风漂浮的现象还存在。近年来,术后纱布残留病人体内、缝针缝错地方、看病开错药的现象已有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个别医生精力还没有完全用在工作上,对生命和病人疾苦比较漠视,个人医术没有达到岗位要求。

三是当今医疗制度的弊端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人口多,大多数老百姓仅刚刚迈过温饱线的情况是现实国情。他们的医保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农村合作医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那仅仅是杯水车薪,定期体检制度和卫生常识普及等在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基本还未涉及到,而这部分人却占我们国家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得了大病无钱治的现象因此普遍存在。同时,作为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带有盈利性质的企业,病人是支撑医院发展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无钱看病的情况医院无法承担,这就导致了一些医院见死不救的惨剧发生,给医患关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是普通老百姓思想认识片面的现象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部分老百姓容易把问题扩大化,特别是对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个别不良现象经常以点及面,把绝大多数好医生都摆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对医院和医生不胜任感不同程度存在,正是因为这种状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逐步恶化。这也正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要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那么要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医疗主体的认识,不管是医院法人还是医生,都要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要在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上下功夫。诚然,医院有自己的难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适当地设立一些减免治疗名额,定期到偏远山村进行医学常识普及和免费为贫苦老百姓进行体检,是树立医院和医生良好形象、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要把好医生质量关,要把那些个人品德高尚,有吃苦耐劳精神,勤于学习,作风务实的人员选调到医生队伍里,为培养后备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医术精湛,责任心强,对待病人耐心细致的医生才能成为救死扶伤的典范,才能使医患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要更进一步,要把侧重点偏向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要在抓源头上下功夫,重点是做好贫困地区普通老百姓的疾病防治工作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让广大普通真正老百姓看得起病。

四是要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特别是要加强普通民众的法规学习和教育,要从年轻一代抓起,让大家对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遇到医疗纠纷和问题时能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理性的解决,而不是凭自己的臆断感情用事,导致一些恶性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2版 《医学伦理学纲要》

《新闻1+1》-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

《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2011-2012)》 《心术》

篇6:人际关系社会论文

一、背景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 CRM)已成为众多企业经营战略之一。

自 年后,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传统的 CRM 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企业与客户沟通、交流的途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美国学者提出,当今时代下,客户们将原本与企业的沟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了倾诉,他们的声音不再属于任何一家特定的企业,企业应该打破围墙,倾听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声音,进而提出了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ocial CRM,简称 SCRM)的概念。

二、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

SCRM 是用来描述一种新的获取与保持客户关系的方法,营销学派将 SCRM 定义为面向客户活动的整合,包括应用的流程、体系及技术等,运用实时社交媒体,在合作与互动中获取客户,维护客户关系,维护企业信誉,控制风险等,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客户的习惯与兴趣等信息,然后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传统的 CRM 与 SCRM 进行对比,提出可应用于企业的 SCRM 结构框架。国内学者肖芃对 SCRM 产生的背景及 SCRM 的理念进行了剖析,陈海燕等人探讨了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在 SCRM 中的应用,还有学者针对具体的企业或行业应用 SCRM 进行了探讨。

与传统 CRM 概念框架下的客户关系保持相比,适用于 SCRM的客户保持策略、思想与技术产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前面学者的探讨主要针对 SCRM 模型的构建及其技术应用,少有提及社交网络的出现对客户保持的影响以及 SCRM 中客户保持的具体策略。文章以客户关系生命周期为线索,回顾传统 CRM 体系下客户保持的方法、探讨社交网络的新环境给其带来的冲突,在第三部分提出了针对不同时期管理思想与内容的调整策略。

三、社交网络背景下客户关系保持面临的新挑战

1、考察期,消费者面临信息渠道增多

社交网络出现以前,不确定性是考察期最重要的特征,企业竞争激烈,客户自身评估能力不足,会根据以往的购买经验或亲友的推荐尝试性消费。传统的 CRM 框架下,该阶段所要做的是建立、管理并充分利用客户数据库,基于用户的交易信息以及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建立用户档案,主动与客户建立联系。

然而社交网络时代,面对众多的信息渠道,消费者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信息间跳转的成本几乎为零。信息的来源不再仅仅是亲友,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人们交流与活动所连接的对象更宽广、更遥远,诸如 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等社交媒体让具有共同点的人群聚集在了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参与体验”,在“社会控制”的力量下,我们逐渐接近参照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产生不自觉调整。简而言之,在社交网络中,与个体相关的每个节点都会或多或少地相给传递信息,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来源范围广泛,更具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显然,仅基于用户数据库的单向建立关系的传统 CRM 客户关系保持策略难以适应,在 SCRM 框架下,通过数据分析,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与内容,最大程度吸引用户,在数量庞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提高与用户建立连接的概率显得尤为重要。

2、形成期,良性循环建立难度加大

形成期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客户不被竞争对手吸引。CRM 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客户关怀来提高客户满意进而提升客户忠诚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转换成本;形成“信任-重复购买-满意-信任”的良性循环。

社交网络的环境下,CRM 理想的客户保持良性循环容易被打破,替代性产品与服务琳琅满目,与新的企业重新建立联系的成本大大降低;即便用户对产品与服务感到满意,社交网络中其他关联节点传递的信息也很容易动摇消费者的信心。企业若仅通过单向的客户关怀反而会处于被动地位。

SCRM 体系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凭借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吸引消费者,建立顾客忠诚,显得余力不足,在形成期如何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建立良性关系,让消费者成为企业宝贵的“猎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稳定期,客户情感传递渠道增加

稳定期意味着客户对企业有着更高的信任水平,这段时期的客户保持策略的.选择与执行直接影响客户生命周期的长短。CRM体系下的稳定期,客户保持的重点聚焦于根据客户交易记录,判断客户重要程度并采取相应服务策略;利用客户投诉或抱怨,分析引发客户不满的原因,维护客户心理平衡,改进产品与服务。

如今,用户不满发泄与倾诉的渠道不再像过去,仅向身边的亲友倾诉,或直接向企业投诉。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心情。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实事容易被夸大甚至扭曲,加之小世界网络本身拓扑性质(社交网络是典型的小世界网络),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影响范围广泛,且造成的影响力也更大。

这里的影响是中性的,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都会有多米诺效应,企业若沿用过去的简单按照客户购买频次及数量的方式判断客户重要性,被动地响应单个客户所反馈的抱怨显得不尽科学。在 SCRM 体系下,稳定期对客户重要性评判尺度,抱怨搜集及处理机制亟待适应性调整。

四、基于 SCRM 的客户关系保持策略

1、考察期:全面挖掘客户特征

在 SCRM 中,考察期所需利用的用户数据库需要由过去的静态转为动态维护,数据库中的内容不在交易记录的基础上,还需要补充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个人形象及特征,以及用户在各社交网络中面对不同话题与互动活动的参与程度。所用技术原理在过去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增加了 Web 数据挖掘,其搜集范围与难度均有所上升,在信息搜集及处理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成本也会有所增加。

这些数据的搜集是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与刻画用户特征、消费习惯与潜在需求,只有充分地了解用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用户接收信息的习惯及兴趣点,从而更有效地吸引用户;通过了解其在不同社交媒体中所处的地位,也能进一步判断用户的潜在价值,为发展期建立深层次的信任与互动关系做好铺垫,也为后期客户保持所投入的成本有更准确的判断,减小盲目性。

2、发展期:互动与合作

在发展期,要将过去的企业单向关怀的关系保持模式,转变为双向合作与互动的保持模式,企业需要用更高的娱乐性与更丰富的体验激发消费者参与互动的激情,让他们不自觉成为我们的猎犬。

企业与用户的角色正由过去的以客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导向与伙伴的趋势发展。 年世界杯期间,耐克在自己的Facebook 主页上发布了三分钟视频广告“踢出传奇”,粉丝们被鼓励通过在线工具编辑这段广告,之后还将作品进行投票竞赛,5 周后,广告浏览量达到两千万次。

耐克此次互动的成功就得益于其活动开展的可参与性与娱乐性,让客户感到新鲜有趣,愿意参与,乐意分享与传播,于是在社交网络上便掀起了一场互动的热潮。与客户建立了一种亲切愉悦的氛围,打造了“吸引-互动-购买-猎犬-吸引”的配合模式良性循环。

3、稳定期:面向“社区”改进服务

稳定期,搜集信息的来源不仅仅是客户,应扩大范围,面向客户所出的社区。关注点以客户为圆心,拓展到与客户相关联的其他节点;能够成为或者影响社区中的意见领袖,有效地搜集与传达信息;社区中重要节点应给予高度关注,保持好客户关系,努力让其成为企业的支持者,以对品牌形象及口碑传播起到一定的帮助。

在技术上可以使用 Google Alerts、Social Mention、Spy等工具收集新闻、网页、博客、微博、视频等不同渠道的关于企业评论的信息,对收集来的信息再使用 Web 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与处理,及时面向社区与个人响应并反馈,进而改进产品与服务。

五、结束语

随着社交网络高度嵌入人们日常消费的过程,信息渠道多样化导致企业与客户关系影响因素复杂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客户关系保持策略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原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需增加 Web 数据挖掘技术,以更全面地了解客户,把握客户的习惯及需求,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节点信息,从而选择更恰当的方式与之传递信息;注重参与及体验,让客户与企业互动,彼此互利共赢;充分发挥社交网络传播信息迅速,影响力大的特征,面向社区收集与处理建议,提高客户信任感与忠诚度。

信息渠道丰富的社交网络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企业应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保持,延长客户生命周期,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Paul Greenberg. Social CRM Comes of Age, Sponsoredby Oracal.

[2]Greanberg, P. The impack of CRM 2.0 on customerinsight [J]. The Jou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Marketing, 2010, 25(6), 410-419.

[3]Trainor, K.J.Relating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toperformance: A capabilities-bas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Personal Selling and Sales Management, , 32(3),317-331.

[4]Mosadegh,M.J.,Behboudi,M. Using Social NetworkParadigm for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CRM[J].Australian Journal of Bus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1(4):63-71.

[5]肖芃。社会化网络中的客户关系研究[J]. 现代传播,,(7):149-151.

[6]陈海燕, 莫玉纯, 肖世校。 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动力学分析的客户抱怨监控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23):149-151.

[7]李薇。基于微信的新媒体品牌传播--以“她生活”为例[J].新媒体,2014,(6):50-52.

[8]付小苏,沈阳。 出版企业微信 CRM 建设研究[J].数字时代,2014,(4):39-41.

[9]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古乐朋),詹姆斯·富勒。大连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2.

上一篇:5普车教案下一篇:行政处罚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