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患纠纷问题也开始增加,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以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引起医护人員的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医患关系紧张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医院能够从心理学进行医患关系的探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应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一篇: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浅析管理学中的人际关系教育

摘要: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人力资源的关键就处理好企业中的各种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企业稳步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企业中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来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效能

随着时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创新和变革速度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跨文化差异管理的出现,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也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简单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使用最少的成本最快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那么他就要处理好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1.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内涵。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指的是个体之间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情感为纽带的相互联系。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特殊联系。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的好坏既是人际沟通的结果,也是影响人际沟通过程的主要因素。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和监督来实现的,良好的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无疑能使人心情舒畅,使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2.企业管理中的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的起源。企业管理中的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学说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是研究一群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工作效果,梅奥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员工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而在中国,关系起源于儒家思想。根据儒家思想,作为个体的人具有关系性和社会性。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取决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的正常运转。儒学开创者孔子认为:社会的种种关系大致可分为五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这是一种高度礼仪化的社会关系体系。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学中冲突成为组织机能失调、非理性、暴力和破坏的同义词。因此,传统观点强调管理者应诙尽可能避免和清除冲突。第二种为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不一定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有利于组织工作的积极动力。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就应该接纳冲突,承认冲突在组织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三种是新近产生的冲突的互动作用观点。与人际关系观点只是被动地接纳冲突不同,互动作用观点强调管理者要鼓励有益的冲突,认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和革新的需要表现为静止、冷漠和迟钝,一定水平的有益的冲突会使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人喜欢冲突,但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值得说明的是,冲突不全是坏事,它能暴露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问题的公开讨论,增强企业活力,刺激良性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冲突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云:无敌国者,国恒亡也。冲突只是发展、变化或创新带来的副产物。在企业中,如果两个人总是意见一致,那么其中一个人肯定是不必要的。

(一)重管理、轻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大,从开发利用方面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二)领导层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因素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管理和决策实践中,领导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领导层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领导们面对各种体制,面对现任的干部任用、考核的方式和标准,他们必然产生对上级的依附性、服从性和被动性,他们必须在“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眼睛超上”和“眼睛超下”之间作出选择。选择后者,用自己的才干经营管理好企业,理所当然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事实高速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但照样提拔不了,待遇也无多大的改观。选择前者,虽是绩效平平,甚至搞杂,企业垮了,只要与上面关系搞好了,基础打牢了。经营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也就成为国企中无法阻挡和不然出现的普遍行为。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里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卢盛中,《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悦,周长群.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科技管理》.人民出版社.2001。

[4]易蓉, 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华夏人民出版社.2004(12)。

作者简介:李剑(1984.2-),南昌理工学院,籍贯:湖南,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方向。杨静(1980.10-),籍贯:浙江衢州,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作者:李剑 杨静

第二篇:医患关系的心理学探讨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患纠纷问题也开始增加,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以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引起医护人員的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医患关系紧张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医院能够从心理学进行医患关系的探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应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先就医患关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概述,然后就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就应该如何解决当前医患之间的矛盾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心理学;对策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医院对于医患纠纷的重视程度却仍然不足,因此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纠纷问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各医院应该要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心理学分析,找到当前存在的医患关系中突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策略。以下本文就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医患关系中突出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医患共情问题

所谓共情心理,指的是双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心理。共情心理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进行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但是就我国医患共情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医护人员对共情却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大部分医护人员选择的共情方式是直接向患者提问:“哪里不舒服?是不是腹部绞痛?”或者在简单了解患者病情之后给出结论:“你这问题不大,开点药吃就好。”甚至有些医生直接开药,没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2]。从提问的方式我们会发现,这种提问方法实际上指向性较强,患者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详细病情,因此有可能给出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医生的诊断出现偏差。而在给出结论的过程中,医生给出的结论过于简单,容易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影响,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专业素质产生怀疑。

(二)心理定势问题

心理定势强调的是人们在看待问题所采取的一般性或者习惯性思维和态度。心理定势在医患关系中的应用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当护理人员或者医生接收到一名患者时,在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他们会自发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查,然后按照临床诊治程序对患者进行程序化的治疗。但是心理定势也会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心理定势过于看重程序和规范,却没有认识到患者的个体特殊性,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医患纠纷问题。例如,部分医生在就诊时仅仅根据患者的外在症状以及患者的简单描述就直接给出诊断,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诊断有误,从而引起患者的不满。此外,不少医护人员认为是常规的程序化操作,因此在操作前没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引起患者的不解和反感,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意见产生严重的分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

(三)情绪管理问题

情绪管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情况,情绪管理能力较强,其在工作中的表现会较为稳定,相反则会造成行为的异常。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自己情绪的管理,避免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影响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来看,情绪管理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压力较大,部分值夜班的医护人员在生理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可能会出现情绪管理失调的情况[3]。此外,从患者的角度上来看,患者的情绪管理失控同样也会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如患者在得知自己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得知自己的病情较为严重时,很有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烦躁和焦虑的情绪,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不佳,甚至指责医护人员,从而引起医患纠纷。

(四)有效沟通问题

个体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帮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更多的纠纷和矛盾。从当前我国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的医护人员都知道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掌握的沟通方法和形式等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第一,从沟通渠道来看,医院的沟通渠道仍然不够完善,是部分医院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医生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宣传不足,实际的操作也还存在较多问题,有效沟通不足[4];第二,有效沟通要求沟通者能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就是说,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要以自己的专业和经验说服患者,还要求医护人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如善于倾听患者的心声以及进行自信的表达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医护人员会耐心倾听患者的所有心声,大部分的医护人员采取的是主观判断或者主观引导的方式,在表达方面也过于简单和浅薄,难以说服患者。

二、医患矛盾产生的心理诱导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的重要诱导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实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宣传的不同。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非常重视,并且经常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财政和政策的补助和扶持,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医疗费用应该不高。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医疗费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逐渐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也使得人们的预期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容易引发各种纠纷问题[5];第二,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部分患者只需要解决疾病本身的问题,但是部分患者需要保持手术切口美观问题或者饮食健康的问题。当患者的就诊需求不断增加,其引发纠纷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纠纷问题;第三,社会新闻报道的不当影响。不少社会新闻将医疗事故进行夸大和集中报道,给患者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影响,导致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医院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因素

医疗因素也是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的重要问题,如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还有待提高,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水准无法得到满足等,均会引起医患矛盾。此外,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甚至对患者态度恶劣、随意,自然也会引起患者的不满,从而引发医患矛盾。

(三)患者因素

从患者的心理因素来看,患者的就医心理、過高的就诊期望以及对医学常识掌握的不够充分等,均会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诸多挑剔,引发医患纠纷。如部分患者由于心理原因,经常认为自己骨骼痛,而医生通过全面的诊断之后发现患者在生理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于是要求患者注意休息即可[6]。但是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认为该医生不够专业或者专业能力不足,要求医院给予赔偿或者到处诋毁医院的声誉,这就容易引起医患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医患纠纷。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学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医患关系心理问题,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患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求能够加强对共情能力的培训,帮助医护人员提高自己的共情意识和共情技巧,给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7]。如要求医护人员能够随时保持安抚性的微笑,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和动作等;第二,要求医院加强对心理定势的重视,消除心理定势的不良影响。医护人员需要认识到的是,患者是具有个体特殊性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前,医护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防止因为一时疏忽而做出错误的诊断;第三,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均较大,加上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麻烦,容易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医护人员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关键的问题。医院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群体活动来帮助医护人员缓解自己的压力,也可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心理评估和调整,稳定医护人员的情绪和状态。此外,医护人员还要学会帮助患者进行情绪控制,对患者进行情绪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和态度;第四,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足而引起新的医患纠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医患双方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要解决当前医疗中存在的医患纠纷问题必须要求医院从心理因素着手,改变过去的管理观念和模式,重视医护人员在共情能力、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避免出现医院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静平,郭玉芳,张娜.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1:71-72.

[2]张莹,梅松丽,徐军,陈峻江,杜红阳.以心理学共情理论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A),2014,10:51-53.

[3]杨琛霞,代星禾.心理学视角下浅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33:398.

[4]李玉超,朱孟军,于莉莉,孙金海.基于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医患关系管理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10:933-935.

[5]张辉,王苗苗,张岩.聚焦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继续医学教育探讨——巴林特小组介绍及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01:26-28.

[6]陈晶,张兆霞,詹启生.心理学视角对医患关系中攻击行为的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02:64-66.

[7]陈安媛.从会话角度分析医患对话中的社会心理学现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38-139.

作者:张芸

第三篇: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交往观念和方式、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较高的交往艺术、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寝室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寝室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寝室现状

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愈加深刻的新形势下,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代不仅要求人才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承担的使命。寝室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据统计,大学生每天待在寝室的时间除了睡眠还平均长达5.8小时。寝室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

(一)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目前全国尚无标准统一的问卷。笔者在对比文献中的几个调查问卷后,选用了西南大学吕鹏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学校8个教学院系,4个年级,总计500名学生。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寝室停留时间5个可能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变量;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方面,由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交往3个一级因素组成,每个一级因素包含若干维度,共40个项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的答卷全部有效。

(二)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

笔者将本次问卷调查分别设计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两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人际关系满意度方面,对“我的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2.2%的学生选择了较满意及非常满意,仅有3.8%的学生选择了较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从这两个数据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良好。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这两个维度上,差异较明显,在人际情感方面差异不明显。在年级差异方面,4个年级均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人际情感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生源地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生源地方面总体没有差异,在人际认知方面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人际方面的认知最低。在经济状况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方面因经济情况不同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人际情感方面差异巨大。在寝室停留时间方面,寝室停留时间的不同在人际情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寝室停留时间的平均值可知,并非在寝室停留时间越长,寝室人际关系情感就越好。6~8小时是情感认同度最高的,其次是2~4小时,而停留时间低于2小时的寝室人际关系情感满意度最低。对于室友的人际吸引方面,为人坦率、待人真诚是大学生认为室友最吸引他们的主要特征,共有270人将该特征列为第一(占54.0%);其次是志趣相投,共有112人将该特征列为第一(占22.4%)。

对于学校开展寝室人际关系理论讲座的现状,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所学校开展寝室人际关系理论讲座的次数相当缺乏。在调查“学校或院系经常举办大学生如何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的讲座”这一项时,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仅有48人(占9.6%)。

二、形成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转型导致观念的转变。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和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2.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自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压力的增大引起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大,更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始关注学习、考证、社会实践而忽视了人际交往,造成寝室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后勤工作由社会力量承担。这样一来,高校后勤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学生生活区的设施配置和文化管理突出物质文明而淡化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也影响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形成。

2.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学生的学费。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几亿元资金资助贫困生。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奖助学金发放中易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这也给寝室人际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3.校園文化的偏差。一些学生之间缺乏诚信,存在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的现象。寝室人际关系由于有金钱关系、利益关系的存在,而缺少了人情和真诚,变得越来越功利性,给许多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家庭因素

1.家庭背景不同。由于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和家长素质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挫折、调节心理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差别。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给不少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有潜在的影响。笔者调查发现,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的大学生和比较困难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存在障碍,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的大学生问题更突出。

(四)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合理认知、缺乏自信。在上大学以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也能满足被尊重的需要。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过强,缺乏社交技巧。大学生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社交技巧,沟通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误会,从而影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方案

(一)国家和社会方面

1.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出现的各种问题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外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历程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出现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对此也应该正确看待。

2.推进改革是化解社会转型之困的唯一出路

我国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目前的改革实践看,首要是让民众树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信心,重新构建对经济、政治改革的认知。

3.促进服务业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变的突破点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推进其发展。

(二)学校方面

1.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高校在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要优化学生住宿环境的硬件设施,而且要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建设。

2.完善高校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形势、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高校在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通过可行的方案;要在保障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教育法规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明确义务,认真落实强制性规则的条款,确保学校管理制度内容合法、程序规范。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不仅要抓校园硬件的建设,而且应该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重视和强化学生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机制

高校应加强引导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加强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品质,改善情感体验,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三)家庭方面

1.家长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勇于承担教育责任

家长如果不懂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会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坎坷,也会使其对父母产生复杂的情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学历层次不高,教育不好孩子,就高价请老师教、朋友带,他们认为花了大量的金钱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这样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2.爱孩子就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存在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对家长却不满意,家长因此感到很委屈,原因就是家长爱孩子,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关爱孩子,需要做出来也要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存在。中国人信奉“说到不如做到”,家长总觉得为孩子做了就可以,不用再说。其实不然,积极地做、真诚地说以及充分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三者都很重要。

(四)学生个人方面

1.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善寝室人际关系

大学生需要改变自己绝对化的认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者一定不会发生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一件事失败了,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更不意味着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会毁灭;要认识到,即使碰到不好的事情,或者遭遇失败,也不是世界末日,生活还会继续,没有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很正常,没有必要把问题和困难想得那么糟糕。

2.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交往信心

在寝室中,大学生之间各方面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对比心理。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习上出现一种重新划分的格局,高中时的佼佼者可能会成为平庸之辈。生活方式、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大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与其他同学交往的信心。

3.完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人格

大学生常会有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附的冲突,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一方面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心理,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大学生不断调整和发展自我意识,寻求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在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越好,人格就越完善。

4.学习社交技巧,改善交往状况

大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改善交往状况。第一,主动交往。大学生在面临人际关系危机时,可以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重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人们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第三,真诚关心别人。艾琳·卡瑟拉提出:“要让新结识的人喜欢你,愿意多了解你,诚恳老实是最可靠的办法,是你能够使出的‘最大的力量’。”关心别人,不可装模作样,要真诚用心地关心他人。第四,善用赞扬和批评。称赞是对他人的肯定,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不要随便指责别人,因为即使指责别人的初衷是为了指出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使其回到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上来,这种指责行为也是对别人自我价值的侵犯。第五,帮助别人与有意求助他人。

5.塑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是交往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你选择交往对象的同时,你也在別人的选择之中。因此,塑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提高交往中的吸引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聂恺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调适[J].现代交际,2021(6).

[3]戴仁卿.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

[4]张洁,马磊.音乐心理调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6).

[5]杜建清.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

[6]何芬华.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

[7]房巍.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矛盾的研究[J].才智,2015(4).

责编:红 茶

作者:郭颖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下一篇:审计学专业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