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心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键词】人际关系;团体处理;心理疗法;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积极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第一篇: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高中生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高中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在人际交往方面,通常会产生交往障碍,从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分析了高中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调适高中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心理健康

人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制约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同周围的其他人相联系,形成各自的关系网,各自关系网之连结,就构成了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多维的社会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其实质上是指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高中生处于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社会阅历不多,知识经验和加工信息能力有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极易产生认知偏差和投射等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1 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

1.2 认知因素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

(1)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指交往过程中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由于“先入为主”,这种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会起指导性作用,形成一系列特殊的认知,但是这种第一印象并不是总是正确的,带有浮浅性,给人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2)晕轮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别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与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 晕轮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未必真实,制约了对交往对象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3)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固定化的想法,影响着对人的认识和评价。在高中生里,当他们与他人交往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定式,并总是顺着一定的倾向性去解释所得的信息,看待交往的对象,因而在交往中带上主观色彩。它会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高中生的交往。

(4)投射效应。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以此为基础认识别人,即为投射,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高中生的具体特征千差万别,个体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过多地运用投射,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1.3 个性特点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1)气质不同产生的交往障碍。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虽然气质类型无优劣之分,但不同的气质类型使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使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出现许多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际交往的行為模式。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但情绪波动大,易于冲动,对于别人的意见,不善于接受,易形成交往障碍。粘液质的人为人稳重,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

(2)性格差异产生的交往障碍。与气质类型不同,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则会阻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1.4 情感因素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1)嫉妒。它是一种忧虑、气恼、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复合情绪。嫉妒者把他人在才能、爱情、事业等诸方面的优越之处视为威胁,而产生种种阴暗心理,甚至采用贬低、诽谤、攻击等手段,诋毁他人的声誉,以保全自己所据有的地位,求得心理的平衡。高中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构成人员属于同一层次,具有相同的需要与目标,在学业成绩的高低、奖学金的获取等方面都存在着竞争,因而,在高度的竞争中容易滋生嫉妒之心。而嫉妒经过攀比、猜疑、恼怒、嫉恨一系列心理活动后,会发泛化,演变成为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这必然造成纷扰与不安,使人际交往紧张。

(2)自卑。即个体认为自己应该优越却觉得并不优越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自卑使个体在人际接触过程中表现得缺乏自信、敏感多虑等。高中生形成自卑的原因很多: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活动中屡遭失败、自我认识不足与过低的期望等。自卑会导致缺乏进取精神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有碍工作与学习。

(3)自负。即个体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劣势而采用力所不及的行为的复杂情感。自负的高中生在人际相处及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盲目乐观、幼稚肤浅。与自卑者类似,自负者也是期望在交往、相处中具有优越的地位,但是这种情感通常会对交往的另一方造成困扰。

2 调适高中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2.1 加强人际关系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高中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特殊性、重要性,加强人际关系理论的学习,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从思想上和心理上认识到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双方作为交往的目的,有针对性地摒弃消极因素的干扰,掌握良好的交往原则,使他们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观念过渡。

2.2 培养交往技能,增强人格魅力

高中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具备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正常的情绪反应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交往技能和技巧。交往技能涉及人际交往的诸多方面,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要有积极的心理暗示,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诚实地走进学生群体。其次,在人际交往中,礼貌、平等待人,把交往中的每一个人都看成重要的人物,增强人际吸引。第三,注重言谈举止,掌握社交谈话的技巧与分寸,能倾听他言,掌握谈话的分寸,了解批评的艺术。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单一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促进个体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还需要改变自己的个性弱点,增强人格魅力,因此,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培养尊重他人、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包容性强、有友善的幽默感,能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发展自己,最终克服人际关系障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疏畅沟通渠道,密切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它对人们之间交流信息,加深情谊都极为有益。同学们在进行沟通时,首先要全面地把握信息,做到情况不十分清楚不冒然表态,以免造成沟通中的误解。其次,要准确传递信息,即一方面要准确理解对方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次,要善意地即以真诚、友好、热情的态度交换意见,避免一些由个性品质造成的沟通障碍。最后,要有准备地沟通,特别是与交往较少、彼此不大熟悉的对象沟通或沟通内容陌生时更须如此。

学校作为育人基地,责无旁贷地应承担起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这一功能与职责,所以,学校要为高中生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教育环境,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为培育高质量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J].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 孙园.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

[3] 黄琳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克服的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7).

[4] 胡复.人际关系的心理探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0,(1).

[5] 叶文清.试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6).

作者:牛 舒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关键词】 人际关系;团体处理;心理疗法;学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积极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大学生人际关系却不容乐观,虽然渴望与人交往,并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由于受交往能力、交往经验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经常在交往中受挫,不仅体验不到交往的乐趣,反而频添烦恼;此外,部分大学生心理上有闭锁的倾向,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逃避与人交往,对人际交往充满了困惑与不解。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王艳红等[1]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80%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有关。可见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所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刻不容缓。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助人的一种普遍且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方式[2],成人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3],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创造一种融洽、信任、凝聚力强、支持、温暖的环境和气氛,使成员通过彼此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了解自己、悦纳自我,学会欣赏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掌握交往的基本礼节,提高交往的自信心,提高主动交往的意识,克服社交焦虑、人际敏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等。近10 a来,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综述,并提供一些建议。

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1.1 团体类别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从辅导内容上主要涉及改善社交焦虑[4]、人际态度和抑郁状态[5]、克服人际敏感、改善两性交往[6]、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7-8]、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9]、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10]等;其服务模式则主要为发展性团体,即团体成员均是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他们对人际交往均存在一定心理困惑,但怀有强烈的改变愿望,并能够按照团体约定坚持完成整个团体活动;辅导形式除了男女大学生混合的一般团体外,还有针对专门的女大学生团体采取的不同辅导方式[11-13]。

1.2 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工具 人际关系团体中的研究对象多数为本科生以及少数高职生[14],成员通常是有着共同人际关系问题的同质性团体。研究对象一般有2种主要筛选方式:一种是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之后,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访谈法进行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被试[5];另一种则是通过公开海报招募,成员自愿报名参加人际关系团体[15]。

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中使用的测量工具,如交往焦虑量表(I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尊量表(SES)、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是从国外引进的。

1.3 研究方法 大学生人际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多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大部分实验设计采用前后测实验组、控制组设计。研究者通常将被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成员接受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是具有共同人际交往困惑的同质性团体;也有诸多研究未设置对照组,如张翠红等[16]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王卫平等[9]对人际交往团体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罗贤等[17]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及疗效因子的分析研究。有些研究在实验组安排中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如王慧等[18]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选取了2个实验组,其中一个实验组为有着一定交往困惑的成员,邀请了2名人际交往良好的学生作为榜样共同参与,使实验组成为一个异质性团体;李凤兰等[5]在研究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中,将被试随机分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户外运动以及对照组3组,其中前2组为实验组。此外,王平等[19]使用Meta分析技术,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咨询进行了整合研究,以对其效果做出评估,是对以往研究的一次突破。

1.4 效果评估 近年来,有学者陆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主要使用客观量表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辅导效果作出评价,并证明了其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社交焦虑、改善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有着显著成效。但是这仅仅是辅导带来的短暂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邢秀茶等[20]在对大专二年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后9个月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有着长期的加强和巩固作用。黄雪梅等[21]在2 a后评估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效果,指出无病例反弹,效果很稳定。但江琴[22]指出,在大学生在团体辅导后3个月,团体辅导的长期效果在交往焦虑等指标上并不显著。

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的不足

2.1 团体种类有待继续扩大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主要为发展性团体,而基本没有治疗性团体。对于存在严重人际交往障碍的部分大学生,应采用治疗性团体进行治疗。所以辅导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选择不同的团体,将治疗性团体与发展性团体有效结合起来。

人际关系团体中选取的大学生多是本科生,忽略了对高职生的辅导。高职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一些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依据这些人群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人际关系团体并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贫困生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等。师生关系对大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国外有研究者对师生关系进行了为期25 a的研究[23]。可见师生人际交往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因此,还要加强师生交往团体的研究。此外,家长与学生之间交往团体也不容忽视。应将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每一个领域,使大学生从人际交往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实现人际交往团体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2.2 团体领导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是整个团体的灵魂,优秀的领导者常带领团体发挥最好的效能;领导者的行为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24],足见团体辅导者的重要性。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尤为重要[25],领导者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以及领导技能也会对团体心理辅导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专业人员较少,跨专业人员较多;且国内团体辅导者的辅导水平有着较大差距,许多辅导人员专业训练不足,经验不够丰富,已成为制约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和专业理论,丰富自身的团体辅导经验,进而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团体领导者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那些不适合团体或对团体产生破坏力的成员,领导者要能够即时识别,并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将个别辅导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结合起来,这样会比单一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模式更为有效。

2.3 研究工具和方法有待深入探索 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中所采用的客观量表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大学生。因此,心理辅导者在日后的研究中要评估各种量表对我国大学生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尽可能掌握心理测量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编制一些适合测量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量表。

总的来说,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中的研究方法还十分单一,有很多研究方法还没有被使用,希望能够突破以往的几种研究方法,有一些新的尝试,不只是重复以前的研究方法。多数实验设计重复以前的设计方法;有些实验设计只有实验组,缺少对照组,使研究者无法确定实验效果是否由实验处理所引起的;人际团体辅导中采用的前后测实验组、控制组试验设计均是自然实验,并没有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不像严格的实验室实验那么严密,在此情况下评价其效果显得较为牵强。如何做到避免额外变量的影响,同时又不会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4 效果评价要不断改善 效果评估不能只局限于使用客观量表和主观问卷进行前后测的整体评估,研究者不仅要对人际关系团体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还要考虑每一个单元活动的效果,甚至是每一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活动目标。同时,不断改善效果评价体系,将一些非书面语言技术结合到问卷评估过程中,以获得更为客观的效果评价。

研究者在效果评估中采用的主观问卷调查,让领导者对自己的领导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团体成员报告团体给其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团体效果作出主观评价。但是,主观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研究者难以评分,不同的评分者会给以不同的分数,使得效果评估带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将主观问卷标准化是需要研究者努力的一个方向。

除此之外,关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长期效果研究远远不够,即使有为数不多的追踪研究,却在是否有长期效果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争议,因此要加强长期效果的研究,对研究的效果进行追踪。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辅导者仍然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对成员进行后续的辅导,以及如何拉长辅导效果的时效还需要不断研究、完善。此外,基本没有对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进行心理机制解释的研究。

3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建议

3.1 加强团体咨询师的专业培训 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领导者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合格的领导者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甚至对成员造成伤害。所以,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养和专门训练才能胜任。如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和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心理咨询的不断普及、开展,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心理咨询师不仅具备从业资格,还必须接受行内继续教育以及培训活动,并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等。这样,团体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门槛”得到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将会使学校心理健康和团体心理辅导更有效、更科学地开展。

3.2 完善研究方法和实验模式 若只局限于问卷法和实验法,在研究方法上没有突破和创新,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势必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在未来的发展中,研究者应将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访谈法、个案法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应用到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研究中。在选择被试和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生理指标,如皮肤电、脑电、血压等,或结合其他技术,做出更加全面、科学的判断。因此,研究方法多样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未来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必须要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在较为严格的实验设计中进行辅导,对额外变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保证辅导的科学性以及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同时,研究者要不断丰富实验设计的类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前后测实验组控制组设计。

3.3 团体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 尽管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不同成员的个性不同,人际关系问题严重程度不同,团体情境中的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个体的问题有时难以得到适当的处理。因此,在团体辅导之外,可以结合利用个别辅导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在团体中受到伤害或阻碍团体的发展,尤其是那些社交障碍、人际焦虑过高、过分自我中心的学生等不宜参加团体。当辅导者在团体情境中发现这样的个体后,就要即时鼓励这些成员转为个别辅导。咨询师在个别咨询过程中,可将有着相似人际困惑或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节约时间、提高咨询效率。总之,积极将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有机地结合,不仅对群体性、发展性问题有效,对个案心理障碍的了解和治疗也有帮助,二者的结合会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王瑞红. 团体咨询方法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运用. 太原大学学报, 2007, 8(4):83-85.

[2] CHEN CP. Group counseling in a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several primary issues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clients. Group, 1995, 19(1): 45-55.

[3] SHECHTMAN Z. How does group process research inform leader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groups?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7, 11(4): 293-304.

[4] 张瑾.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江苏:苏州大学,2006.

[5] 李凤兰,郑晓边.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效果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6): 519-520.

[6] 李欣珍. 大学生两性交往成长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10): 939-941.

[7] 王瑶. 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4,27(5): 1254-1256.

[8] 苏雯.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1.

[9] 王卫平,史学英,郭峰. 人际交往团体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 15(2): 110-113.

[10]官锐园,樊富珉. 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 测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 477,483-484.

[11]张莉,何亚芸. 团体咨询改善女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7): 730-733.

[12]叶蔚蓝. 团体心理辅导在调节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5(6): 108-110.

[13]李睿,赵红. 改善高职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团体咨询研究.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3(4): 20-24.

[14]李芳.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研究. 高教论坛, 2009(9): 127-129.

[15]郑凯,何元庆.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8): 985-986.

[16]张翠红,谢正,陈佐明,等.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4): 295-297.

[17]罗贤,周章毅.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及疗效因子分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25(2):22-24.

[18]王慧,孟婷婷,陈仙.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11): 1031-1032.

[19]王平, 冯艳皎, 刘芳丽. 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团体咨询效果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9,30(2): 142-143.

[20]邢秀茶,曹雪梅.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 心理科学, 2003, 26(6): 1142-1143.

[21]黄雪梅,黄乔.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近中期疗效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6): 700-702.

[22]江琴.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证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0-33.

[23]WUBBELS T,BREKELMANS 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class. Internat J Educ Res, 2005,43:6-24.

[24]SHECHTMAN Z,TOREN Z. The effect of leader behavior on processes and outcomes in group counseling.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9, 13(3): 218-233.

[25]BILLOW R. The therapist's anxiety and resistance to group therapy. Internat J Group Psychoth, 2001,51: 225-242.

(收稿日期:2010-01-14)

作者:仝丽花 郑晓边

第三篇:自我表露、心理资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资本及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尚可;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越好,其人际关系越好;个体在人际关系、身体及家庭上的自我表露越多,越会增加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其他相关均不显著。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心理资本

1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很好的应对与处理,就有可能引发学生出现强迫、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会进一步引发神经症性问题或精神疾病等。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际关系问题,比如,个体与同学、家人、父母的关系问题,父母之间关系问题对自身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等。而个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心理困扰,容易引发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研究现状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以往学者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本身及相关研究较多,部分研究者以特殊群体为对象,研究其人际关系状况,贺张真以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做对比,其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及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1]。沈宏艳以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际和谐方面与非留守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人际和谐程度更高[2]。关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也较多,唐维维以浙江师范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个维度与人际关系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干预表明,人际关系的干预会进一步影响心理资本[3]。但是,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及同伴群体的影响,其人际关系与心理能量、沟通、表露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2.2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

总体来看,大学生心理资本整体上呈正态分布,总体状况良好。赵涵在其研究中认为大学生总体心理资本水平较好,在院校类型、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同时,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及相关研究也较多,如心理资本与态度、行为、心理健康等,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较多,郭晓霞运用综述的方式,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可以通过提高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水平、希望、乐观,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5]。但是目前关于心理资本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这可作为心理资本的研究方向。

2.3 大学生自我表露概念及状况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大学生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也较多,主要涉及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心理咨询等方面。其中,自我表露與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李新民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表露越多,学生的越可能较少的体验到抑郁[6]。”也有学者们关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研究。李林英等“以心理咨询中的个案为对象,结合在心理咨询中的行为认知疗法,让来访者自我表露等,该生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7]”。

2.4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资本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目前关于三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一般都是关于其中两者的相关研究,或其中两者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申玥以新兵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能显著预测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陈振帮通过其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与自我表露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自我表露程度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低[8]”。但是目前没有研究者对大学人际关系、心理资本与自我表露的关系进行研究。

3 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郑州市某高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回收率为85.6%。学生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基本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均无明显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病史。

3.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此量表分别从交谈、待人接物、交际交友、同异性交往四个维度测量被试的人际关系困扰情况,总共 28 个项目。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37。

本研究采用张阔等编制《积极心理资本问卷》。该量表有26个项目,采用七级评分。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且信效度较高。

本研究采用孙丽云编制的《大学生自我表露问卷》,该量表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人际关系、身体、生活学习、个性及情绪、个人经历、家庭。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89,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分析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整体人际关系状况较好,并且各维度得分也低于理论平均值,说明高校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交谈与异性交往等方面困扰也相对较少,这一结果与殷素梅等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其研究中显示民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9] ,0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在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困扰相对较少,可能与自身的成长环境有一定关系,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小城镇和农村,而生活在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低,父母出外打工较多,因此对孩子的约束相对较少,对孩子来说相对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人际沟通和交往发展。

4.2 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总分高于平均数,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相对较好,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资本总量表分不是太高,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有待改善。这与赵涵的研究结果一致,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正是充满活力与青春的年代,对自己的未来设想的相对比较积极乐观,而且很少考虑未来的困境及挫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可能相对较高,其总分高出理论值不多,其心理资本水平相对不是特别高,自我心理资本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大学生在性别、专业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本样本中的大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存在差异,但是只有个别维度及总分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别上,男女生之间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但是男生只在韧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及社会认同有一定关系,中国传统要求男孩子要坚强,遇事勇敢等,同时社会对男孩的要求亦是如此;但对女孩的要求一般没有这么严格,所以出现这以结果相对也是比较合理的。而在总体上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当今社会提出男女平等,男生和女生在当今社会面对的机会和挑战也相对是平等的,慢慢成长过程中男女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保持的也相对较一致。

在专业上,理工科与文科总体上差异显著,理工科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高于文科学生,并且比文科学生更乐观,这与侯广彦[10]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与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有一定关系,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大,从总体的就业环境来看,理工类相对与文科相对好就业,而且相对而言,理工科一般男生居多,而男生相对来说一般对一些事情能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总体而言,理工科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高,较乐观。

4.3 大学生自我表露状况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自我表露程度总体相对较少,只是在身体、情绪上表露相对较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及社会发展有一定关系。相对而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无论是课上、课下,都是在利用手机及电脑与外界沟通与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与外界沟通与交流,在进行个体咨询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到在宿舍中几乎每个同学都是捧着手机或是对着电脑,这是导致大学生无法表露自身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身体和情绪方面的表露相对都是表面性的东西,不涉及的个人隐私及内在深层次的东西,相对也容易表露一些。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在性别,专业及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表露程度在总体上高于男生,这与李林英[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对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认同及期待有一定关系,因为中国传统认为男性一般应该勇敢、坚强、不意气用事、不示弱、不能哭等;而对于女性的要求则是要通情达理、温柔、示弱等。而这种要求慢慢就潜移默化为男女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这一模式就慢慢演变为男女生在自我表露中的差异。

另外,在专业上,理工科和文科学生自我表露不存在显著,在身体维度上,文科生自我表露程度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与刘露[12]的研究比较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与取样有一定关系,因为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从平均分来看,文科生的表露程度高于理科生;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之所以不显著,与学生自身的气质类型有关,因为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人的气质类型可以分为四类: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而且不同气质类型特质不同,胆汁质和黏液质的个体更擅长自我表露,相对来说抑郁质和黏液质个体不善于自我表露,而在报考高考时不是根据气质类型选文理科,一般都是依据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意愿来报考,所以这种差异就不显著。所以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就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4.4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资本、自我表露三者关系分析

本研究对人际关系、心理资本及自我表露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只有人际关系与心理资本之间显著相关,其他相关关系均不显著,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对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面对问题和挫折时也能更好地更对,更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与交往;进一步进行偏相关分析,人际关系与心理资本中的韧性、希望、乐观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个体越积极乐观、动机越强、越能更好的应对挫折和困难,人际关系困扰相对越小。人际关系与自我表露相关虽不显著,但进一步偏相关分析发现,个体在人际关系、身体及家庭上的自我表露越多,越会增加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这与以往的某些研究有出入,但也有研究者指出过多的自我表露可能在某程度上会遭到别人的排斥和厌恶感,让别人更疏远,特别是负能量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

5 结 论

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尚可,进一步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及年级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学生性别、是否是班干部及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交际交友方面显著优于女生;在与异性交往中,班干部优于非干部学生;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大二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年级的学生,且在交谈及待人接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虽然高于理论平均值,但是总体相对偏低,进一步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及年级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性别上男生在韧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在专业上理工科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好于文科生;在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在韧性上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在年级上,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韧性及希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希望维度上,其心理资本水平依次是大四>大一>大三>大二,其他差异均不显著。

高校大学生在自我表露方面较少,更多是表层性表露,如情绪及身体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在性别,专业及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表露程度在总体上高于男生;在专业上,理工科和文科学生自我表露不存在显著,在身体维度上,文科生自我表露程度显著高于理科生;在年级上,总体差异也不显著。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心理资本状况越好,其人际关系越好;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人际关系与心理资本中的韧性、希望、乐观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在人际关系、身体及家庭上的自我表露越多,越会增加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其他相关均不显著。

参考文献

[1]贺张真.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社会支持为中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沈宏艳.留守经历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人际和谐的关系及干预[D].安徽师范大学,2017

[3]唐维维.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干预对心理巧本的影晌[D].浙江师范大学,2016

[4]赵涵.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郭晓霞.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高校论坛,2018.11(23)

[6]李新民.大學生成人依恋、自我表露与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7]李林英,陈会昌.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2-67

[8]陈振帮.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监控、自我表露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

[9]殷 素 梅,王晶晶,杨光.云南省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

[10]侯广彦,赵丽涛,冉雨琴.青海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究_以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大学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8(2)

[11]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48-152.

[12]刘露.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较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郑州市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项目编号:ZSLX20181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庞翠菊

上一篇:财务报表分析的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