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增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断渗透,人际关系对企业管理也越发显得重要,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关键词]人际关系阴阳文化礼让沟通艺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特征,归纳一下有两点:阴阳文化和重视“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论文 篇1:

浅议企业管理中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摘 要:企业管理中和谐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职工思想境界,稳定职工队伍,利于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加强内部管理的制度建设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举措。

关键词:企业管理 和谐人际关系 构建 措施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调节冲突,化解矛盾,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衡发展的情感关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消除人们沟通的障碍,使人们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消除企业内耗。因此,创建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

企业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去评价。

一是表现为企业、员工在目标认同的一致性上。即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员工能自觉地履行企业赋予的义务与责任,忠诚于企业。同时,企业给予员工较为充分的个人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度。在人格平等、分配合理、发展机会均等等方面对企业有较高的公认度。

二是表现在企业员工之间相互情感理念的认同上。在企业内部,是否形成了诚信、友爱、宽容的氛围。企业员工相互之间能否主动为别人着想,经常注意去理解他人。对他人的困难是否具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诚实守信是否真正成为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行为准则。

三是表现在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的利益观念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紧张,往往是从利益上产生分歧的。企业员工群体是否具有双赢、互利的意识理念,并以此去看待、处理、指导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利益矛盾。

四是表现在企业员工竞争的行为实践上。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员工之间的竞争是企業活力的表现,但只有竞争而没有协作、互助的关系,那么这种竞争将是企业的灾难。有竞争、有协作、有互助、有团队凝聚力的人际关系,才是和谐的、发展的人际关系。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以平等为基础的,企业内部的协作、互助是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

二、和谐人际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学家魏杰说过:“企业制度的运行载体和执行主体,最终都必然要表现为人,因而企业总是人格化的企业”。换言之,无论企业制度安排如何科学合理,企业的发展最终都要取决于企业员工是否能以对企业的忠诚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因此,企业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作用。有的企业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导致上下级有矛盾,同级之间不协调,员工之间有分歧,干群关系出现争端,这些现象直接反映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水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具体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管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企业职工思想境界。由于人际关系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那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相近或相一致的人,作为发展和扩大自己人际关系力量的对象。同时,人际关系群体也时刻在物色和接纳新的“知音”。因此,和谐的、进步的、高尚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是一种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积极作用。企业一旦具有了这种人际关系,广大职工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就会诚实守信、忠诚企业,自觉地把自己与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为己任,积极投身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努力发挥主人翁作用。

2.稳定职工队伍。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维护企业、尤其是职工队伍的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职工队伍的稳定,构建和谐企业就无从谈起。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人与人之间没了友情、没了团结、没了合作、没了相互帮助,大家金钱至上、自私自利、不讲人格、不顾大局,那么职工队伍就会出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混乱局面,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因此,稳定职工队伍,需要营造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

3.提高企业效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结合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协调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人际关系和谐,则整体力量强大,使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否则,整体力量就衰减,职能作用就削弱。可见,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们的心情舒畅,团结互助,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稳步提升。

4.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除了采取制度约束和经济管制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感情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提倡以人为中心,关心人,体贴人,只有建立宽松祥和,相互信任,彼此宽容的人际环境,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更强,真正体现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所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措施。

“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人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相互协作的精神,使人们在和睦相处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在相互帮助中完成劳动生产任务。“家和万事兴”。企业一旦营造了这种人际关系,就能产生众人划桨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而这正是每个企业所期待和需要的团队精神。

5.提高企业领导的决策水平。由于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横向、纵向或是相互交叉进行交往的,相应地,企业领导层的人际关系也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只不过比一般人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人际关系对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的作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反馈到企业领导集团中去,为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企业领导之间的相互交往,对于提高领导者自身的决策水平也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6.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发展的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活力,二是集体活力。个体活力指的是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集体活力指的是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不断增强。不管是个体活力的增强,还是集体活力的强化,都离不开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没有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就不可能得到增强。总之,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生产力,对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三、企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1.以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因此,关系构建和谐人际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引导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引导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

所以,员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是建设和完善企业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2.以公正民主维护和谐人际关系。企业领导者要转变观念,主动协调员工间的关系。领导者应该认识到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氛围的重要性,并且担负着协调员工关系的重任。拥有优秀的员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彼此之间相互猜疑,不能形成合力,也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员工间相互帮助、合作竞争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而且使企业充满活力。和谐的人际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领导者应该主动承担起协调员工间人际关系的职责。

领导者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培养员工正确的公平观。公平理论指出:员工在工作中会将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进行比较,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所谓公平原则是坚持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的统一。客观公平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利益要求,如调整工资、分配奖金、评定职称、评选先进及其他方面,在客观上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合理;主观公平指上级必须努力使自己的客观公平被下级所认识和接受,即得到下级的认同,从而转化为下级的主观公平,使得上级的客观公平和下级的主观公平相统一。当员工感受自己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他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处理好和其他同事和上级的关系。由此可见,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建立员工间人际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

3.以团结友爱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团结友爱是开启人们心灵的金钥匙,是建立人与人和谐友善的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诚信兴企”的思想意识,对职工以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关心人、体贴人出发,切实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所需,关心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与根本利益,讲求春风化雨、耐心细致,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企业的亲和力,架起企业与员工间沟通和消除隔阂的桥梁,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

4.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人际关系。没有安定有序的工作环境,不仅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将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使企业丧失应有的竞争力。在制度建设上,根据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程序上,围绕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努力贴近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节步骤;在构筑安定有序环境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提升员工思想素质、培养员工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构建和谐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5.以多渠道沟通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组织功能的发挥在于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或者说,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企业组织信息沟通过程中的误解或传递的无效容易引起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引起冲突,因此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疏通渠道,形成良好的沟通效果非常重要。多沟通渠道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控制员工的行为,通过沟通,员工可以知晓组织以及本部门发展的目标、任务、行为规范以及个人的职务。另外,非正式沟通也控制着员工行为。(2)激励员工的行为,通过沟通,管理者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标准时有什么奖励,没有达到标准时应如何改进。(3)员工表达情绪。在一个工作群体内,员工可以通过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沟通为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此外,沟通还有助于组织形成和认同的目标,有助于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是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石,没有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就不会有和谐企业。

参考文献:

1.王自强,王浣尘.构建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1)

2.文映春.人际关系对团队效能及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个人效能的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6)

3.朱靖娟.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D].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

4.楊柳黔.把脉和谐管理型企业.施工企业管理,2005(5)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皎口水库管理局 浙江宁波 315161)

(责编:李雪)

作者:毛跃军

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员工人际关系中的人文因素

[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增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断渗透,人际关系对企业管理也越发显得重要,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人际关系 阴阳文化 礼让 沟通艺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特征,归纳一下有两点:阴阳文化和重视“善”。阴阳文化也称作太极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太极图形来解释,我们把太极外围圆圈看作是世间事物,事物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是”或“不是”,在是和不是之间我们可以用一条线分开,叫做是非分明,“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西方人一直是这样的,凡是追求是非,与他们追求真实和科学的人文情操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我们与他们会形成一个对比,当我们遇到一些“是否”式问题的时候,回答的语言很有可能是“不知道,不清楚,好像是……”那么是不是我们是非不分呢?西方人把是非分开,用一个非常直的直线把圆分成了两个部分,有的学者称之为“二分法”或者“二元思维”,我们是非要分开的,但是是非之间的不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而是一条曲线,于是形成了太极的图案,从思维上来讲,除了黑白分明外,还有个黑白交接的灰色地带,这样就有三个部分,老子《道德经》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万物由三部分构成,都是同样道理,于是灰色地带就是很模糊的地方,很多时候,问题不仅仅有是与非,还有黑白交界的部分,正是注意到这一点,在人际关系上也要把握和应用,领导与员工之间也可以看作是人际关系,西方的科学管理强调的是奖惩分明,胡萝卜加大棒,要么加以奖励,要么就是严厉惩罚,只有这两个东西,伴随着我国经济崛起,我们的管理也开始被世界所重视,我们的管理理念,方式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那就是重视人情味,除了奖罚分明,还注重安顿好员工,我们称为恩威并重,领导与员工关系融洽,组织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必然强盛,领导与员工关系僵硬,再好的奖励也会失去人才,现在提倡“以人为本”,管理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赢得人心,稳定人心”的过程,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同,理解,支持,管理的过程就变得简单了。

要恰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就必须先了解人文性格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生长经历,由此会产生不同生长经历,但是作为有共同历史,共同生活地域的中华民族,总体上有共性的人文情操,那就是“善”。学者余秋雨认为,世界上伟大的四大古老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消亡,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中国不远征,不去侵略其他国家,而其他古老文明的消失都与此有关,我们提倡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就是一种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与人为善,施行仁政,古代开明君主都注意到这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提倡仁政,孔子提倡“和为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点与水相似,流水避实就虚,遇到山石总是绕开,水是不争,而且能泽润万物,人际关系也是一样,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与相关公众口味有很大联系, 锋芒毕露,招摇过市,目中无人都不好,所以大多数人是谦虚的,平和待人留余地!平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别人的尊敬,不仅如此,处理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要掌握让的艺术,《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让是一种境界,我国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得到的是流芳百世的赞扬,刘邦主动把咸阳让出来,得到的是天下,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体,对于资源,名声,利益要求是存在的,争夺也就存在,办公室同样的两个职员,因为某次表现机会,当面背后都有争夺,表现出来会很尴尬,聪明的一方会让出来,一方面维护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下次有这样的机会对方一定会想到他,如果不是这样,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不相上下,即使一个人得到了机会,但是失去了和谐氛围,机会是有形的,短暂的。而和谐的氛围是长久的。有这样的说法“人和为宝”、“和气生财”,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 是要有和气的人际环境作基础。“和”字在《易经》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则深刻地表明了对于做人的重要价值。善为大事者,能够控制个人情感,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最佳的做人之本,因为他们懂得“惟和之上”的道理。这是不是意味着万事不争呢?水是柔弱的,水也是最刚猛的,积少成多的水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我们经常说“仁至义尽,翻脸无情”当忍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更大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彼此都谦让,让步和谐的东西消失于无形。有的学者认为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得”,认为是让小而得大,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在让与得之间寻求平衡才是关键,让之坦然,得之有道,与带有阴暗面的庸俗关系区分开来。

《易经》里强调“天时 地利 人和”,每个人都是一滴水,能够融会到一起,才能奔流入海,发挥集体功效,“德不孤,必有邻”,从中古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到普通老百姓与人相处,都注重礼让,这是国民性格的体现,而这种国民性格似水,正是在这样的性格基础上,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交往,必须遵循“以和为贵”。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周围环境才能有机结合起来,与外界环境有个信息资源互动共享。伴随环境变化发展,个体也有所发展。人情化,合理化,领导者具备具备爱才之心、求才之渴、用才之胆、容才之量、管才之方的品格,才能在驾驭人的问题上臻于完善,更好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卫明:人际关系心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李道平:公共关系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

作者:李晓丰

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论文 篇3:

论儒家“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摘 要:物业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物业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物业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家“和”思想包括“大和”“中和”“小和”三个内容,与物业人际关系天然契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物业管理理念滞后等问题。

关键词:物业人际关系;儒家;“和”思想;契合

一、儒家“和”思想的内涵

从象形文化来看,有“禾”入“口”即为“和”,“和”的基本条件可以理解为满足温饱。站在如今的角度,“和”是和平稳定,“和”是安宁祥和,“和”是和睦平等,“和”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广而言之,“和”是一种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状态[1]。儒家的“和”思想,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和”——“仁”

“仁”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一个含义很广的道德内容,“仁”“义”“礼”“信”一直以来就是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孔子对“仁”的看法和理解却有所不同。“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定义的“仁”为“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说”,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施行仁政,倡导富民爱民。同时,孟子也提出了“性善说”,指出人性本善,向往“仁爱”,追求和谐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本性。

(二)“中和”——“庸”

“庸”,即中庸。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最初的“中庸之道”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修养,通过自觉地改善自身以求达到人性的完满。《中庸》一书中提出为人处事中的基本要义——“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主要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心无二心,了己了人。“忠”是忠实诚恳,“恕”是豁达宽恕,孔子思想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得来。“中庸之道”也是在要求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对他人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

(三)“小和”——“同”

“同”,即和而不同,春秋时期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就是儒家思想中达到了孔子心目中道德标准的人,“同”不是毫无标准地附和,也不是为了妥协而达成的一致。“同”应当是结合了多方意见,而使大家都能由衷接受的看法。孔子认为,真正的“同”不是建立在暴力或是强权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君子协定。

二、物业管理理念的核心——物业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们在为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采取的自觉自主的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关系。实质上来说,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在于满足对方的需要的程度。通常而言,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此人的修养和文化;物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既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的人际关系,而这类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企业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理念[2]。物业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作为人文服务行业,物业管理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物业服务满意程度的高低,因而建立良好的物业人际关系,是物业管理的服务根本和业务目标。物业人际关系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又有物业管理企业与社会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人际关系等公关中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讨论物业管理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即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一)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

物业管理,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内涵。而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提供管理服务的也是“人”,因而物业管理就是人和人之间发生服务关系的一个过程。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过程的支持度上。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业主的认可、社会的认同,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的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品牌化、规模化,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之外,企业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许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建立良好的物业人际关系,是多数物业管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物业管理企业内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从根本上讲,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淡化或加深这种人际关系。在一个物业管理企业中,企业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员工是组成这一整体的个体,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在利益观念和目标认同上的一致性。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能使员工自觉地履行企业赋予的义务与责任,忠诚于企业,同时也使员工产生合作共赢的积极想法。员工对企业有较高的认同度,则员工能自觉完成工作任务,更好地服务业主。

(三)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

应该说,大部分业主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生活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例如邻里关系、同乡关系、校友关系等等。物业管理面向的是一个业主群体,面对物业服务时,业主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长期沟通了解的过程,而业主之间的交往,是在物业管理提供的物业环境中进行的,因而物业管理企业既是创造交流条件的中间人,也是缔造交流环境的管理者。

三、儒家“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有机契合

(一)儒家“大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儒家“大和”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爱”,强调“仁者爱人”和“亲民贵民”。“仁者爱人”主要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和员工的人际关系管理中;“亲民贵民”主要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人际关系管理中。

第一,物业管理以人为本,契合儒家“仁者爱人”的“大和”思想。“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仁”包括两个方面:“内仁”和“外仁”。

“外仁”主要体现在日常服务中,在处理物业人际关系问题时,“仁”主要表现为以仁待人、以诚服人。用包容、博爱的心对待业主,仁爱管理,诚信服务,才能得到业主发自内心的认可。“内仁”主要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是指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融洽的内部关系是企业顺利运营的根本,也只有内部和谐才能达到对外的统一。在坚持原则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只有上下一心,统一目标,获得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

第二,物业管理服务群众,契合儒家“亲民贵民”的“大和”思想。亲民贵民是由孟子总结孔子思想后提出的,以民为贵,民贵君轻。在这里,“亲民”应当理解为亲近民众,让民众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不能脱离实际、脱离业主进行管理,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业主的意志和利益,视其为民,爱民如子,才能获得业主的肯定和认可。而“贵民”则是强调在面对利益分歧时,应该以业主利益为重,将服务放在第一位,正因为物业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服务过程,所以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应更多考虑长远的发展空间,而这正需要业主的认同和肯定。

(二)儒家“中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儒家“中和”思想的核心在于“庸”“合”,强调“中庸之道”和“知行合一”。“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的施政纲领和为人之法,“知行合一”则是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手段。

第一,物业管理推己及人,契合“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日常服务中,作为物业管理企业,首先要严格要求自身,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自我归因,通过不断的自我总结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其次要将业主视为亲友,设身处地,多站在业主的角度来发现、思考问题。同时,应当以德服人,以教育培训为主,促其自觉,面对业主违背《业主公约》和管理条例的行为,企业应当以沟通说服教育为主。以“中庸之道”进行管理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服务水平,更能体现出一个物业管理企业的形象和气度。

第二,物业管理讲求实效,契合“知行合一”的中和思想。物业管理是一个实践重于理论,操作多于方法的行业,物业管理企业不能照本宣科,盲目照抄,而应该结合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解决问题。

(三)儒家“小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儒家“小和”思想的核心在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服务中事务繁杂,且面对的业主也是形形色色。每个业主追求的价值不同,需求的服务不同,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面临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大家的思想就很难统一,而这也是经常会导致物业管理纠纷的情况发生[3]。物业管理的对象是群体性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个体的个人需求,那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

“和而不同”就是一种有机结合的手段,并不是把意见生硬地归于一起,而是充分征求大家的看法,进行广泛的交流协商,将不同板块的意见打磨整理,最终平和地形成共识。通过这样的方法,物业管理企业才能在事务处理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在面对分歧和争执时应该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大会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多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采纳业主的不同意见,考虑业主的个人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红峰.中国哲学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86-89.

[2] 张捷岩.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J].中国经济周刊,2005,(9).

[3] 王苹,满孝青.论我国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4).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丁艳

上一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论文下一篇:声乐学习正确发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