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2024-04-26

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精选8篇)

篇1: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摘 要:人际关系沟通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态和想法的良好工具,在生活中,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都是由沟通不当或缺少沟通而引起的,每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也是人们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重要手段,无论你想要做什么都离不开沟通,而且要想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出众,生活更加精彩,不仅要学会沟通,还要了解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语言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以完美的沟通艺术,使你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最成功的人,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

篇2: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__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__》课程试卷

(论文类)

论文题目 沟通艺术之有效沟通

课程代码 21096183 课程名称 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 学 号 169612025 姓 名 李艳芳

院 系 高职学院

专 业 社区管理与服务(健康管理与服务)考试时间 2017年6月 20日 考试成绩

沟通艺术之有效沟通

一、什么是有效沟通

所谓有效的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将思维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更好的接受。

二、怎样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

达成有效沟通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其次,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两者缺一不可。有效沟通主要指组织内人员的沟通,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有效沟通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程度决定了沟通的有效程度。信息的有效程度又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透明程度。当一则信息应该作为公共信息时就不应该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必须是公开的。公开的信息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信息传递,而要确保信息接收者能理解信息的内涵。如果以一种模棱两可的、含糊不清的文字语言传递一种不清晰的,难以使人理解的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信息接收者也有权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内涵。否则有可能导致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送者的行为动机产生怀疑。

2.信息的反馈程度。有效沟通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而双向的沟通对信息发送者来说应得到充分的反馈。只有沟通的主、客体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才真正具备有效沟通的意义。

三、哪些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

1、从沟通组成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沟通的内容,即文字;沟通的语调和语速,即声音;沟通中的行为姿态,即肢体语言。这三者的比例为文字占7%,声音占38%,行为姿态占55%。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声音和行为下,表现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所以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更好的融合好这三者。

2、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而且意识只占1%,潜意识占99%。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有感情的,真诚的沟通。

3、沟通中的“身份确认”,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如上司,同事,下属,朋友,亲人等,即使是相同的沟通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声音和行为姿态。

4、沟通中的肯定,即肯定对方的内容,不仅仅说一些敷衍的话。这可以通过重复对方沟通中的关键词,甚至能把对方的关键词语经过自己语言的修饰后,回馈给对方。这会让对方觉得他的沟通得到您的认可与肯定。

5、沟通中的聆听,聆听不是简单的听就可以了,需要您把对方沟通的内容、意思把握全面,这才能使自己在回馈给对方的内容上,与对方的真实想法一致。例如,有很多人属于视觉型的人,在沟通中有时会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有可能无法达到深层次的共鸣。

四、有效沟通对个人的影响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人们的重视。说白了,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同事之间只有通过互相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方好忌什么,才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碰壁。

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五、对自己沟通能力作如下分析:

1、演讲:做演讲汇报前紧张、心跳过快,并且经常脸红;讲话时,语言层次感不是很清晰、经常有遗漏的内容。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经常偏离重点、中心点,表达时思想不成熟。

3、日常交流:平时与同学交流时缺少幽默、不是很会开玩笑;有许多话题自己不懂,比如游戏、足、篮球等等。

4、特殊交流:与领导、老师等交流时过于拘束,经常忘记微笑;在火车上及类似情况中,与陌生人交流地方文化等自己陌生领域时,话不投机。

5、书面文章:学术性文章纬度拓展不开,深度过浅;非学术性文章比如月度总结、计划,语言组织不能够很好符合要求。面部表情:在与领导、老师等交流

时过于拘束,经常忘记微笑。

6、服饰仪态:头发过长时显得不精神,易乱;穿衣搭配普通,在人群中不能很好的突显自己。

六、如何提升我的沟通能力

如今,人们的联系日趋广泛,沟通愈发频繁,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自己也将从以下方面提高:

1、把握每一次演讲,演讲前做充分准备,科学调整心态,树立正确认识。

2、在小组讨论中多听多思考,提出见解时多听听反馈。

3、与同学朋友谈到陌生话题时,不乱发表见解,多听多赞美。

4、多看书,积累知识,提高幽默度;多读书,不断提高文笔。

5、与领导、老师等交流时摆正心态,以平常心对待。

6、写学术型文章时,多看书,读透书,多参考类似文章。

7、写月度总结、计划等非学术性文章时,多参考以前类似文章。

8、语言措辞上多注意。

9、在衣着方面注意卫生,搭配要随主流。

10、除此之外,还要补充相关知识。

篇3: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首先, 明白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提及“人际关系”就必须解释“关系”的具体内涵。“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概念, 不仅帮助理解中国社会的交流与交际基本模式和结构, 同时也是中国人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事务的基本方式。在交流中, “关系”这个概念使用非常普遍。有关中国人“关系”的研究很多, 但是“关系”并不是一个从来就有的词汇, 它是在现在人们实际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具有现代意义的词汇, 真正使用也非常晚, 但是我们追朔有关历史, 中国古代很多先贤就对“关系”有过多种表述和阐释。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的“伦”指的正是关系, 在儒家看来, 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 “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情感性的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之中”。除儒家之外, 其他各家古代思想流派也对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思考和阐释。[1]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人际关系定义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研究著作里定义也不尽相同。广义上讲,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等, 但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上讲,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感情基础上的相互联系。除了对人际关系, 还有专家对其内涵如基本维度做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 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的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行为 (一方的支配行为引发另一方的顺从行为) , 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行为 (如一方的友善引发另一方的友善) 时, 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 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 (双方都带有顺从) 时, 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行为 (如一方友善, 另一方却带有敌意) 时, 双方关系容易紧张。另外, 在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人际关系的测量方面, 也有很多专家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 和谐的社会关系尤其重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通力合作等, 而且情感方面比较容易沟通, 在生产劳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的劳动能力和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施展。在具体的交往中, 人际关系网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把别人看作跟自己一样的人, 尊重他人的个性, 乐于与他人沟通, 了解他人的需要、思想、感情, 只要这样, 相互之间才能和平友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另外,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立足长远, 把人际关系看成一个整体动态过程,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用宽容包容的心态, 用相互促进、相互帮扶的行为方式, 去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 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使个人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

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方式, 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讲, 沟通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沟通的类型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其中语言沟通是最常见的, 也是使用最普遍的。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是在人际关系的促进中, 人际沟通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是它协调作用, 适当的人际沟通可以使沟通者心理得到某些满足, 使心理得到平衡;第二个作用就是适当的心理沟通可以起到健康保健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人际沟通是人类个体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行为, 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充分的思想感情的交流, 是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须的。第三个作用就是, 正常的人际沟通可以使社会信息得到必要的传递。

然而, 究竟如何正确沟通才能促使或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呢?曾有个学者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之间的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就像手上的一杯沙子。如果张开手, 松松地捧着它, 它会在你手掌里原地不动。但如果用手挤压, 想把它捏紧, 那么沙子就会从你的指缝中漏出, 结果你只能捧到一小点, 而大部分的沙子都流掉了。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只有恰到好处地去沟通, 尊重别人, 给别人以自由的空间, 那么你与别人的关系就不会遭到破坏。反之,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地去沟通, 对它的占有欲太大, 那么你们的关系就会从身边遛掉, 你最终会丧失它。所以说, 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首先要面临的是学会正确处理人际沟通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自己良好形象, 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 自己的形象对我们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塑造是大有裨益的, 它能在无形中增添别人对我们的好感, 在人际交往中, 也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的形象一般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为个人的衣着、谈吐、礼仪等, 而内在形象则为处世态度、人格、学识等。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 良好的外在形象是对人起码的尊重, 才能为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的内在形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是靠个人的修养、个人素质、自己魅力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个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需要面对不同的人, 需要处理不同的事, 比如在家庭、单位、社会等不同环境下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具体角色的扮演形式, 取决于各个具体环境的要求:家庭里, 需要保持一个顾家有担当的丈夫形象, 单位里需要维持一个勤奋努力的好员工形象等, 但是在各种角色的扮演中,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见贤思齐,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心地善良, 作风正派的人。同时不断追求进步, 努力学习, 积极创新, 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人格魅力。

其次是要正确待人, 心态要公平公正。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怨恨, 猜测, 冲突等都是由于相互沟通发生了困难, 说到底就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每个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为他人考虑, 学会顾忌他人的感受, 这样才能容易理解别人, 关心别人, 爱护别人, 当出现了分歧和矛盾时, 才会理智地去解决。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在对待别人时, 要有开阔的胸襟, 识大体, 顾大局, 理解别人, 当别人犯了错误时, 要委婉提出, 而不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指责, 同时也要耐心地帮别人改正错误, 对心地善良的人要真心地对待, 态度要诚恳, 人之相容, 不但是做人的美德, 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另外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有原则和立场, 要敢于同坏人做斗争, 对小人要防范, 不要疏忽大意, 害人之心不可有, 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总之,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态度要正确, 心态要平和。

第三点就是要尊重人的个性, 并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所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并不是要追求一种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更加不是泯灭人性特征的和气, 而是要到达相互尊重对方的团结。“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 尽乃弃已。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2]和而不同, 既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尊循的准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 在人际交往中, 我们不应该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交往对象, 认为对方应该这样做, 应该那样做;而是应该相互尊重。要在尊重他人个性的基础上, 追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使交往双方由于相互感到获得尊重而产生一种更加积极交往的愿望和行为, 从而使人际交往处于一种和谐友爱的氛围。

另一方面, 在强调个性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需要持续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继续维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情感需要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一个需求。现代女作家庐隐曾写道:“人生若无情感维系, 活着究竟有何趣?春天的玫瑰花芽, 不是得到了太阳的照拂, 怎能露出娇艳的色泽?人类生活若缺乏情感的点缀, 便要常落到干枯的境地了。”的确, 人是情感动物, 人的心灵需要情感的慰籍, 缺乏情感的滋润, 心灵会不断枯竭, 人生也黯淡无光。所以, 情感交流是人是否幸福快乐生活的重要标志, 情感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 是我们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血液。人际和谐离不开情感的交流,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营造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因此, 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加强情感沟通与交流, 消除不应有的误解和隔阂, 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换取他人的理解与真心相助, 在满足他人情感需要的同时获得付出与给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从而增强自己人际交往的信心。这样, 人际交往就会处于一种良性循环, 最终促使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由于交往沟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有效的沟通是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经济合作、素质教育及社会文明的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 人际沟通实际上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重要课题。”[3]

人际沟通是一个过程, 它的最终目的是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就个人来说,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 人际关系是种社会资本, 通过这种社会资本, 可以更容易获得某些信息并提高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我国古代文学智慧都说明了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这里的“道”和“人和”就是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自己更加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同事, 可以使自己郁积在胸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与别人或是同事交往中, 可以使自己更加自信, 更加开朗, 也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防病疗疾, 抗老防衰。人在交往中, 不良的情绪得以宣泄, 郁闷的心情得到排除, 精神可以升华。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 亲朋好友的关怀、帮助和安慰, 可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减少心理压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除了知心挚友以外,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疏通心灵之郁闷。”可见,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 人的一生都是再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与不同的人在沟通, 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的发生,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对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其工作和学习, 严重的还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 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一些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 注意人际沟通中的技巧。

摘要: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无论是处于自然性还是社会性出发, 人都会有各种需求。西方学者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七种, 其中他强调了社会情感需求对人的重要性。然而属于这一范畴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如何去学会沟通, 如何去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左丘明.庐隐选集 (上) [M].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 1985.

篇4: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关键词:现代;政府沟通;大众传媒;关系;探讨

大众传媒是通过专业的新闻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对信息进行大量的复制和大规模的扩散。大众传媒影响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情况下,大众传媒都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而不是面对面地传播的,要利用一些比如报刊、书籍或者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介进行传播。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

(一)政府是传播的主体

政府在进行传媒沟通时的主体是政府机构和一些相关的成员,客体是一些政府的各个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包括,社区方面的、企业方面的或者媒体界的。

(二)有一定的层次

政府机构都是有一定的层级分布的,是一个有着一定的管理跨度的组织体系,所以,一般都是通过一些规定的渠道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送工作,这里要运用到的渠道媒介就是大众传媒。

(三)权力性

政府对社会是有责任的,要有序地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这是受到我国权利机关的委托的,是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要依据法律执行对国家的行政事务的管理。所以,政府和外部公众进行交流是正常开展行政管理,是维护治安团结和依法行政的需要。

(四)综合性

政府在利用公众传媒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面对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广阔,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环节的流通或者服务活动,而各个行业还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要利用大众传媒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现代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现代政府机构和一些传播媒介有着十分重要的外部关系,因为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需要争取的公众,又是政府沟通时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渠道。这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是政府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所以,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做药协调工作,正确处理好与编辑或者新闻界人士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职业特征,和他们保持长时间的接触,尊重他人,坦诚相待,及时地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真实的信息,在记者进行采访时如果能够提供帮助就全力协助。在形成矛盾的时候,应该积极解决协调,可以借鉴以下几方面:

(一)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所谓新闻,就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新闻都是从客观角度进行传播的,所以一定要以事實为基础,真实地传播。

(二)尊重新闻的时效性

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分秒必争的概念,要有发现新闻的敏锐眼光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为了和新闻界搞好关系,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对新闻有一定的敏感度,在遇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及时地向新闻机构提供,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进行良好的配合,提供方便。

(三)尊重记者

尊重记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尊重记者的职业特点,尊重记者的人格,在工作中,如果不小心在言语等方面对记者有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时,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和道歉。还有一方面就是要将记者引入正确的方向,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现象,但是记者对这一方面并不了解,所以可能导致报道不准确,那么在这个时候,政府的工作人员就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记者介绍,让记者快速地懂得深奥的知识,并将这个专业的问题正确地传达给广大的受众,这样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三、政府如何运用大众传媒

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宣传性传播和非宣传性传播并用

政府要充分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宣传性传播可以统一公众的思想认识,将人们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但是同时又离不开费宣传性的传播,因为政府的形象是由公众来进行评估的,如果二者相分离,效果一定不理想。

(二)注重双向沟通

现在的政府沟通传播有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双向沟通,注重信息的反馈。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公众的心理和需求,使传播的信息都是人们所想要知道的喜欢的方向。

(三)注重传播过程中的形象建设

政府的工作人员可以向公众传播最新的政策、市场信息等,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公众的理解程度,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公众的心中会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结语:

大众传播的对象非常多,而且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信息是公开的,传播的渠道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就是由传播媒介到受众,政府在利用大众传媒在进行宣传沟通工作时,要充分地利用新闻媒介来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尊重别人,善待他人,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军奎.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下的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

[2]贾旭旻,汤志伟,赵生辉.乡镇电子政务建设关键成功因素(CSF)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

[3]邓勇.政务微博现象之行政学解读及其行政规制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

[4]杨玳婻.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周剑,黄劫,司有和.省市传媒实力测评及其与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西部六省市传媒实力的实证比较研究[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篇5:论艺术与科学的沟通关系艺术论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生活。有很多人在心理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疾病,而在这个时候,有识之士引入了艺术治疗。笔者认为艺术治疗就是应用了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二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并且把这种沟通运用到实践中以让人们走出困境。艺术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完备的体系,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艺术治疗需要有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开展,在艺术治疗中,以科学手段为基础,艺术手段为依托开展治疗,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不至于走向唯心主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与学科之间已突破了原有的界定,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艺术治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出现这么一个学科并不是偶然的,自古以来人们就时刻关注着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二者的这种沟通关系,才出现了那么多交叉学科,而往往这些交叉学科更容易取得智慧的成果。

在设计领域,艺术和科学的沟通,使得设计成为艺术和科学多角度融合的产物。科学不断的创造新色彩、新材质、新工具、新方法给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大的空间,反过来,艺术给予科学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实现用美来塑造世界的愿望,引导科学家们关注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互动将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创新和进步。设计利用科技将艺术人文自然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自古以来艺术就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出现了一件又一件匪人所思的作品。我国汉代最为著名的长信宫灯塑造出一个美的仕女形象,它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它的制作原理是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进入灯座,使之溶于水中,这是利用了科学原理以防止空气污染。既适应实用的需要,也符合科学的原理。既可作灯,又可作为室内陈设品。达到了使用和审美的统一,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在设计领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篇6: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摘要: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越来越突出。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

关键词:中日关系;沟通;问题。

近来,关于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和国人关注,也引起了很大争论。在此问题上,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日本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作者想强调的是中国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不是因为民族主义感情作祟而盲目反日,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是有血性的,而是出于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认识。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来日益膨胀的进攻型对外战略及在钓鱼岛、台湾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挑衅和进攻姿态,更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面和竞争关系。国家利益仍是当前的国际社会中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则,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是衡量一国外交是否成熟的标志。毛主席说过合作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让步让来的,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非中国单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在日本的咄咄进攻态势面前及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挑衅和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死抱着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且会自缚手脚,带来的是犹豫徘徊、瞻前顾后而终究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再一味强调保持和维护中国好不容易初步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情况下,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不但是一种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是因为中国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难,而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正当而合理的外交行为,这并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伦理,也并不表明中国就要立即和日本决裂甚至走向军事冲突,此类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也屡见不鲜。如果反过来,日本处在中国的位置上,其会支持给予中国更大的国际行为权力吗?凭借日本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恶劣表现及其与周边国家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争端与麻烦不断、周边国家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普遍表示反对和担忧的事实,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名正言顺,更何况考虑到日本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屡次挑衅和侵犯以及强硬而恶劣的对华态度,中国理应承担此一责任。中国采取既不明确表示支持也不明确表示反对的模糊态度并不能做到明哲保身,更不反映中国自身的最大利益。因为日本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遏制中国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与政策十分清楚,对于中国并不希望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真实心态也一清二楚,所以就算是日本顺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并不会因为中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感谢中国,更不会自动带来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正如韩国《东亚日报》21日发表的社论所言,日本在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仍然没有摆脱帝国时期的思想,不但不对过去的侵略行为反省,反而企图美化丑恶的历史。如果日成为常任理事国,其膨胀欲望会更加暴露,不仅不会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反而会加剧国际矛盾。果真出现这种结果,只会进一步助长日本的强硬态度和嚣张势头,中日关系将更为复杂化,现存的争端和问题也将更加难以解决,届时,中国再想努力发展中日关系、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此前,日本政府宣布将右翼势力设立的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并予以保护,随后又同美国一道发表涉及台湾问题的共同声明。不单如此,日本外相还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修正”;日自民党拟通过修宪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定性为“传统活动”„„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

“沟通”不是一剂好药方

这些频繁的动作使得中日关系成为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专家评述也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纷纷为中日关系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就有专家表示:“„„唯有加强中美日三国的沟通,明确阐明各自的战略意图和政策态度,才能更好保持和维护台海两岸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还建议:“„„海峡两岸应以春节包机等缓和两岸形势的事件为契机,增加沟通和互信,减少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这才能从根本上扫除美日干涉台海问题的借口„„”

专家开出的药方子就是加强“沟通”,似乎只要加强“沟通”了,就能够解决目前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这就像两个人有了冲突,旁人上来劝架,常用的一句话:“误会,都是误会。”于是两人突然醒悟了,是“误会”了,这样一来就“和平”了。但我对“沟通”这剂药方的“药效”表示质疑。

人和人之间都会产生误会,遑论国家之间,所以国家之间需要保持沟通。但是国家之间是否有足够的“沟通”,并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用“缺乏沟通”的理由来解释。因为,决定国际关系的最核心因素,是权力和利益,国家权力的大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这是经过数百年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检验过的道理,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样。

一部“沟通无效史”为了让问题更加清楚,我们可以简单历数一下中日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看看“沟通”在其中能够起到何种作用。

历史问题:其实历史问题很简单,只要日本彻底承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对以往所作所为认真反省,中方并无意在这件事情上和日本纠缠,毕竟双边的正常交往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问题在于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内的日本右翼,反复在这件事情上作出种种表演,或参拜,或“失言”,或修改教科书,导致这一问题被频繁加温。中国政府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为什么这些人却依然如故?道理很简单,利益使然。他们之所以频繁动作,是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因为国内政治总体向右转,他们跟风右转,既可以获得选民支持,又可以获得政治资金,何乐而不为?中方的抗议,无法转化成他们所需要的选票和金钱,所以就只当成耳旁一阵风而已。对于普通的日本右翼来说,否认侵略历史,本身就是重振“日本精神”、重塑大国地位。显然,在这种问题上,单纯的“沟通”恐怕不会有什么作用。

领土问题:双方各自都声明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中方为了双边关系的大局,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然而日方的回应是逐渐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钓鱼岛问题争执了这么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场,但还是试图把对钓鱼岛的占领变成既成事实。在此问题上,从实践来看,“沟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而且,“沟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前提,很多日本人对于历史和领土的观念,和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沟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例如一本学术书籍中提到一个案例,某专家在日本生活期间颇受一个民间团体的照顾,临回中国前,董事长为其举办了一个小型送别会,专家很是感动。在聊天中,董事长说,日本国土狭小,以后要多去中国旅行。当专家正要表示欢迎之意的时候,董事长接着说:“但是战前日本很大,有台湾、朝鲜、满洲,战败了,都没了。”专家的话当时就只好梗在喉咙里了。有这样的领土观念,“沟通”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怀疑。

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60多年前,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遗留下了大量化学武器。1997年,中日两国同时作为缔约国加入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根据规定,日本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必须在10年内,即2007年4月前彻底销毁完毕。这件事情的事实和责任原本非常清楚,但进展却始终不是那么顺利。就拿遗留化武数量来说,经过“沟通”,中方认为总数有200万枚,分布在当时被日军占领过的中国领土上;日方则声称,总共只有70万枚,且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且其中67万枚都在吉林敦化的哈尔巴岭,双方观点有很大的分歧。此事的过程也算是一种“沟通”,中日共同对南京中央门外的一处地点进行了发掘,找到的化武数量总计33097枚(日方判断还有约3000枚没有发掘),只要有简单的数学能力,就能看出日方原有数字的谬误,日方也显然不缺会数数的人,但他们依然把“70万枚”作为谈判和工作的前提。日方假装“鸵鸟”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若是认同了中方的说法,则日方要做的工作,要花的钱,要负的责任,都要成倍增加。哪怕只是为了这份利益,负责谈判的官员也要死死咬住原有的说法不放。但我们能够清楚看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其直接原因是日方缺乏诚意,根本原因是日方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不在于双方缺乏“沟通”。

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时所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记载得一清二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同时又写明双方“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说明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性质非常清楚。如果仅仅以缺乏“沟通”为原因,无法解释日本为什么要把台湾问题公开纳入日美安保体系。日本之所以这样做,其原因很清楚,就是日本政界内部支持“台独”的势力起了作用。他们很了解两岸关系,并不缺乏相关的信息,反而是基于对两岸情况的充分了解,才作出最后的决策。

看来,中日关系中常见的几个大问题,包括日本向欧盟表示反对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样的小问题,都很难用“沟通”来解决。

日本为何不打“沟通”牌

从日本的国内状况来看,居于政坛主流的新保守主义,试图恢复日本在东亚甚至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这种政治思想也影响了民众情绪,因此,对外强硬、对过去扩张历史持暧昧态度的领导人,在国内政治上的确占有优势。

从日本的地区战略看,日本要做世界大国,直接涉及到未来的东亚格局问题。在部分日本决策者看来,中国是日本成为崛起大国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障碍,遏制中国的发展,就成了必然。日本的某些政治势力之所以要支持“台独”,也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从日本的战略传统来看,日本决策层是实力和利益的忠实信徒。自明治维新之后,对外政策一贯讲究以实力换利益的作法。

从最近几年日本对于涉台问题所采取的种种动作来看,他们的行动,并不是出于缺乏“沟通”才作出的临时决策,而是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其级别逐步升高,其准备逐步完善,这些动向需要十分警惕。

篇7:【论文】如何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与人打交道,中间就存在人际关系中沟通的的问题,所以发生人际障碍的发生在所难免,如何要让沟通更有效率,就必须找出影响沟通的障碍,并加以解决。本文列举最常见的人际沟通障碍,包括个性障碍、地位障碍、文化障碍和过去经验的影响。了解形成障碍的成因,我们方能对症下药,首先我们要在沟通中主动倾听,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然后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积极反馈信息,以此来克服人际沟通中的障碍。

【关键字】:人际沟通 障碍 克服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

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所谓有效的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任何组织的目标实现都必须依赖于组织成员的相互协作, 而相互协作又必定以信息沟通为保障。对于管理者来说, 适时、正确、高效地运用好信息沟通可以激发下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沟通在整个组织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

(一)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有的人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不爱张扬;有的人有自卑的心理,不敢与别人交往。对于有自卑感的人存在着一定的恐惧感,他们也很想与别人进行交往但同时又怕别人不重视他、排斥他,所以就会压抑自己与别人进行沟通的欲望,对别人采取冷淡的态度。有自卑感的人不能自如的与别人交往,不能轻松的应付谈笑,在人多的场合下不愿意表现自己。

(二)地位障碍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心理的沟通障碍,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也都可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迥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比如组织中上下级之间发生地位障碍比较明显。向上沟通时,下级常常带有担心说错,怕承担责任,有焦虑等心理,致使沟通不常常是在宽松流畅的氛围中进行,形成沟通障碍;向下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沟通的是上级,虽然会受到欢迎拥护,但毕竟有时会居高临下,造成下属的压迫感,也会形成沟通障碍。

(三)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不言而喻的。包括语言的不通带来的困难,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等等,这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内部沟通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语言就本身的机制来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不同国籍、不同地域语言各异,经常在沟通中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沟通的障碍。

(四)过去经验的影响

什么是经验?哲学上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过去的经验不见得是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就常常使我们心里上产生依赖感,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事务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沟通处理事情,从而造成沟通的障碍。有些经验还很顽固。如果一个人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人际沟通,他的问题可能是对谈论的主题了解太多,而不是太少。身为沟通者,我们难免会把以往所吸收的讯息累积为一种经验。当我们和他人沟通时,我们很多时候是以过去的经验过滤我们的讯息,于是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加上我们自己的假设和偏见预先推测,结果反而得不到完整的讯息。

二、人际沟通障碍的克服

(一)擅于主动倾听

倾听是成功沟通的关键,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你听到别人所说的话,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并尽量理解它,要使积极倾听有效,你必须对说话者真正感兴趣。借助于倾听,你可以深入理解同事们所做的事情,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会有这样的感受: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成员的希望、他们害怕的事情,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一旦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他们会说他们能接近你,跟你讲他们的有关事情,认为你尊重他们以及他们所说的话。主动倾听的最大好处在于听者会报答你,倾听你讲话,并且在你讲话时做出回应。你听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大,学的也会越多。

(二)培养良好品质

首先是“真诚”。我们要抱以真诚的心态来沟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 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其次是“信任”。信任是相互的。在人际沟通交往中,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接着是“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是管理好自己在沟通中的情绪,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然后是“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最后是“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待人热情能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三)掌握说话技巧

一个人讲话漫无边际,可能是思路混乱的表现,也可能是委婉曲折地达到目的的手段。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首先,讲话要有重点,使之达到简化语言的目的,使人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被吸引;其次,说话要有条理,说话层次清晰让人听后很清楚,并能更好知晓说话人所阐释的事件或观点;第三,善用比喻、类比、举例子等语言修辞方法,即使很复杂的问题,大思想孟子讲话就很喜欢用譬喻的方法,经常举例子给人家听,并且例子因为生动,真实可信,充分证明了自己观点,非常容易让人家触动,使听众一听就明白了。

(四)积极反馈信息

所谓反馈是指一种信息,客观地描述和分析自己的感受,向他人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帮助他们分析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反馈也有助于设定目标,改进工作。多数人急切地想了解他们的实际表现,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从作业中得到反馈信息。从作业或考试的成绩、老师的批语,或者是与老师面对面的交谈中,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学习的表现、与同学的比较以及与老师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的信息,通过这些反馈,你得到相关的针对目前表现和未来努力方向的信息,这些信息教导你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成绩。假如这些反馈是真实、公正的反馈,那么这些信息对于改进工作、帮助我们个人成长和工作完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伊万切维奇,《组织行为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克劳斯.多普勒,《变革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保罗·阿根狄,《企业沟通和威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李洁,如何克服在人际沟通中的障碍

篇8: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和人格完善方面的促进作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怀特(White SM)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主观幸福感更强[5];学者张勇、孙高峰认为,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被试者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6]。很多研究证明了体育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优化人际沟通能力,但是缺少系统论述体育运动与人际沟通能力之间具体关系的研究结果。鉴于此,本文力求通过实例研究来探析体育运动与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做一点实际工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济宁医学院在校各专业学生507名(男生221人,女生286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7份,回收483份,问卷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共计469份(男生198人,女生271人),问卷有效率为97.1%。

研究方法。选用美国两位心理学专家斯皮策柏格(Spitzberg B.H.)和卡帕克(Cupach W.R.)编定的《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测试研究对象的人际沟通能力。此评价量表共计40个问题,从适当拒绝、主动交往、情感支持、冲突管理、自我表露这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均有8道测试题)描述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互作用,被测试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自己最可能采用的应对方式,每道测试题均有5个选项,分别为:1表示你“做不到,感觉极其不安并且没有把握,因此尽量逃避开”;2表示你“可以这么做,但感觉非常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许多困难”;3表示你“能做,不过感觉稍有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些困难”;4表示你“擅长这么做,感觉轻松,并且能够处理这类问题”;5表示你“非常擅长这么做,感觉非常轻松,并且能够处理得非常出色”[7]。计分办法是对每个问题的5个答案选项依次标定分值1,2,3,4,5,将所答问题答案对应分值累加,即为研究对象得分,分数越高者表示人际沟通能力越强。《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信效度较好,学者魏源的研究证明了这点。问卷的另外部分为调查医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状况。

数据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重比较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7.0)。

2 结果分析

2.1 参与体育运动与否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为了验证参与和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无差异,把研究对象按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分为2组,对评价得分样本进行T分布检验。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得分明显高于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其中主动交往维度与自我表露维度的得分差异性显著。此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于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明显提高作用。

表1 参与体育运动和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M/S)

注:M代表平均数,S代表样本标准差,N代表样本量,*代表P<0.05,**代表P<0.01(下同)。

学者杰斯沃德(Tjosvold D.)研究发现,自我表露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在他人面前自愿地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是构成沟通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需要通过主动交往作为活动的载体[8]。研究认为,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选择自由,组织形式开放、灵活,医学生参与时不仅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更能通过体育运动的肢体语言更好表达沟通诚意,缩短了内心距离,客观上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很少能有这样沟通的机会,不利于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当代的医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单独的成长环境,更减少了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机会。所以,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2 参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将自变量设为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以运动主要组织形式来划分为个人和群体项目,如将瑜伽、健美操划入群体运动项目;对研究对象的得分进行T分布检验。从统计结果(表2)知,偏好群体运动项目的医学生得分高于偏好个人项目的医学生,冲突管理维度的单项得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冲突的原因普遍认可为三类:合作性、竞争性、回避性[9]。另有学者认为,集体人际关系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坦率心态、开放程度、责任心、口头表达、对人欣赏、说服技巧、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0]。研究认为,群体运动项目大都以合作或竞争的方式进行,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多向性交往,从而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并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群体的感染影响,是一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以会提高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另有学者指出,通过体育运动中的游戏活动,实现了群体的目标,拉近了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效能,使自信心得到提高,这都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11]。个人运动项目,参与者多单独活动,缺少沟通互动,更无法分享交流运动的心得与成就,这些都会影响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2.3 参与体育运动对不同性别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为检验性别差异是否会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把研究对象按性别分组后,对样本进行T分布检验,结果见表3。

表2 参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M/S)

表3 参与体育运动的不同性别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M/S)

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不显著,男性的人际沟通能力略高于女性,体育运动对于男女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体育运动对于医学生性别限制越来越少,多数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男女生一同参与,异性之间的沟通增加,医学生交往的范围扩大,文化习俗与性别气质造成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性别差异趋于缩小。

2.4 不同体育运动频数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为检验体育运动频数是否会影响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不同因素水平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实验采用了多重比较。由表4可知: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每周参与运动1-2次的医学生以及每周参与运动2次以上的医学生,其人际沟通能力依次提高,且皆差异显著。这表明在相对的范围内,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随参与体育运动频次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表4 不同体育运动频数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比较(N=469)

国外学者施皮茨贝格(Spitzberg BH)认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12]。可以认为人际沟通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高低很多时候取决于沟通的频数。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和人体的正性情绪上升、负性情绪下降关系密切,在体育运动中,运动者如果能全面意识到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正性情绪上升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那么在相对的范围内合理的提高参与体育运动频数,可以改善人际沟通能力。

2.5 不同运动负荷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为检验体育运动负荷是否会影响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不同因素水平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实验采用了多重比较。运动负荷的划分以心率为标准,一般低于120次/分钟为低负荷,120次-150次/分钟为中等负荷,150次-180次/分钟为高负荷。由表5可知:高负荷以及中等负荷的体育运动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优于低负荷体育运动,差异性显著,医学生体育运动的负荷和人际沟通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表5 不同体育运动负荷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比较(N=398)

学者尹剑春、季浏通过梳理国内外体育运动、心理应激以及健康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认为体育运动是缓冲心理应激的主要资源,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关注两者之间的量效关系[13]。学者刘翠娟分析了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认为中等负荷的体育运动最能减缓应激水平,增进心理健康[14]。人际沟通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构成因素,从统计结果可知,中等以及中等以上负荷的体育运动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会有明显改善作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早期学者们的理论。研究认为,中等及以上负荷的体育运动可以优化身体的应激水平,缓解心理应激带来的身体紧张反应状态,调节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改善整体精神面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6 不同体育运动年限对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为检验体育运动年限是否会影响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不同因素水平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实验采用了多重比较。由表6可知:体育运动年限不足1年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低于运动年限1-3年的医学生,比较的差异性非常显著。运动年限1-3年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低于运动年限3年以上的医学生,但无显著差异。

表6 不同体育运动年限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比较(N=398)

心理学家比德尔(Biddle S.J.H.)发现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产生包括对焦虑、抑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心等一系列心理效应[15]。学者佩特鲁茨罗(Petruzzello SJ)对身体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而有规律的锻炼活动更有助于改善抑郁状态;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十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16]。人际沟通的行为中情绪处于核心位置,而且情绪是体育运动的最直观的心理效应体现,因此我们认为长期的体育运动对于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源自于对情绪的改善。因为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对于人际沟通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明显高于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即体育运动和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密切相关。

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密切关系,爱好群体运动项目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明显高于首选参与个人运动项目的医学生。

在相对的范围内,体育运动的频次以及负荷与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存在正向关系,运动年限增加,也会提高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

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尽管女生略低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7名医学生体育运动的详细状况以及人际沟通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体育运动与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体育运动与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密切关系;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因运动方式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与运动频数、运动负荷、运动年限具有正向关系;参与体育运动的医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上一篇:李想创业故事下一篇:华坪县永兴乡中心学校举办师生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