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论文

2024-04-25

科学课论文(精选6篇)

篇1:科学课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摘要:科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为科学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准确、有趣、有发展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是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 语言艺术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物理、化学、地理方面的知识。而语言教学艺术在课堂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知识点,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在体育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一堂体育课上得好不好,活不活,主要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这个导就是指———体育课堂中的语言艺术,也就是我常说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学生因其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若教师完全照教科书的用语和自己教案上的内容讲课,势必造成语言生硬,学生理解吃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用讲故事,创设情境法,把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鲜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年级队列训练中,我经常进行“快快集合”和“一切行

动听指挥”的游戏练习,并让学生联想“企鹅在冰天雪地里集体行走”;为了巩固队列动作,采用了“拉拉圈圈走走”的游戏,争强好胜的孩子们谁也不甘落后,大大加强了他们克制力和耐久性,一直保持有趣地进行队列基本练习。

又如在《越过障碍》练习中,我用战斗故事来创设情境,把一些障碍物比做壕沟、小山丘等。“小游击队员们,现在前线急需药品和粮食,你们要看清地形,安全、快速地将急需物资送到前线,争取最后的胜利。”结果,学生个个认真,情绪高昂,全身心地投入练习。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课堂中还有一种语言,那就是书面语言,它主要是指板书,它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形象直观,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和加深记忆理解等有重要作用。板书要求精要,而且有诱发功能。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我发现较多的学生“团身不紧,方向不正”。在对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加深理解、记忆,板书了“闭嘴下巴抵胸口,目视肚脐莫抬头;重心前倾双手推,迅速收腿不落后。”的口诀,既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使学生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学生之间互相背诵,领会动作要领,而后对照“口诀”利用进行动作练习,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又如“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针对学生上下肢配合不够协调,发力顺序不够连贯的毛病,我根据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细节和动作姿势,利用彩笔形象、生动地勾画出动作,提示学生由下肢蹬地开始,随着向上伸展,右手托球左手扶球侧,瞄准篮筐,然后伸臂、扣腕、手指用力将球投出:形象的单线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留下生动、开拓的思维空间。

三、教师要有丰富的体态语言

教学语言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体态语言。其中包括眼神、表情、姿态、手势等。无时不在的形体语言,是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又一鲜明的区别,“身”教重于“言”教,体育老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一特殊而良好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看得见、听得清,特别是进行重点部分教学时,我先用眼光扫视一下,使他们思想高度集中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并不时通过位置的移动和眼光、手势提醒每位学生,确保他们身到、心到。遇到有少数调皮的学生思想不集中时,我故意做短暂的停顿,用眼光提醒他,而不是训斥、点名,这样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有效地使这些学生的思想很快集中过来,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对完成动作好的学生,我用赞许的目光以示表扬和鼓励,提高练习质量;对暂时未能掌握动作的学生,我用期待的目光给予鼓励,增强信心,激发锻炼和积极性。教师以目光向学生传神授意,能使学生感到兴奋、喜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和蔼的面容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在前滚翻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惧的心理,我用坚定的目光

鼓励学生:“你能行的,一定能行”,始终蹲在垫子旁帮助他们,只那么轻轻地“一托一推”,就让学生有了安全、信任感。当他们顺利完成动作后,我时不时竖起大拇指或鼓掌,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对暂时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我就轻轻地摸摸他们的头表示鼓励,激发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斗志,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融、升华。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准确、有趣、有发展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能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单调乏味的感觉,把体育课上得健康、活泼、有趣,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应有的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领悟体育的无限魅力。

篇2:科学课论文

单位: 三贤学校

姓名: 闫武宏

性别: 男

联系电话:*** 邮编: 030062

小学科学课与科普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小学课外科普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学得更有趣、更智慧;可以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及部分学生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的撰写能力。找准科普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普活动 科普教学 科学学习科学课

小学课外科普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从而学/得更有趣、更智慧;可以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及部分学生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的撰写能力。找准科普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一、科普活动与科学课程

在科学课程逐渐得到重视,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烈的今天,小学课外科普阅读活动作为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也同样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阅读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可以充实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习更有趣、更灵动;可以全体学生科普阅读能力科普文章的撰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当学生不知道的时候,就需要去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可以是动手实验,也

可以是去收集资料,进行加工。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知识,实验观察是直接经验,尽量给孩子提供直接经验的机会。一个人的知识架构,直接经验不能占最多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教会孩子是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另外,《科学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科学能力中提到“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如上表明,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科普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课不能完全摒弃科普教学。小学科学课开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最早的常识课到上世纪末的自然课、再到本世纪初轰轰烈烈开设起来的科学课,课程名称的不同,不是仅仅一个叫法的变化,更体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以知识为目标任务的常识课,到如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体现出了人们对科学素养认识的不断演变。但我们在追求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导向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科普教学。2.科普教学仍可以纳入探究活动。通常,学生在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丰富自己的心智与灵魂时,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也不是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仍可以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科普阅读与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科普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于是,构建课外科普阅读体系,创建科普网络阅读平台,开展课外科普阅读部落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营造科普阅读氛围,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学校图书室开辟“科普角”,广泛实行开架借阅,大范围提高图书室科普书籍的利用率,加大流通面,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班班建立科普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一部分科普书搬到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科普网络阅读平台上开辟专题栏目,一方面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科普阅读资源,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2、组建科普阅读部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立个性化的课外阅读部落。科普阅读部落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分又细分为“科幻小说部落”“科普童话部落”“异想天开部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由选择一到两个部落。科普阅读部落由科学老师和活动优秀的同学共同管理。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为了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分享科普阅读的欢乐,我们在科普部落中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体验科普阅读的愉悦提供平台。例如:组织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知道的世界》等书籍并举行智力竞赛;观看《南极大冒险》等科幻影片,写观后感;组织学生阅读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作,优秀作品还向《全国学习方法报》科学版专栏投稿,一学期就有十几篇稿件被录用。

(3)推进网络阅读平台的交流。为了促进科普阅读部落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学校开发了“科普网络阅读平台“。网络阅读平台上以专题的形式开设了各个阅读的专页,设立了相应的书架。我们还把网络阅读平台链接到“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在网络书架中尽情阅读,学生通过积累科普阅读量、交流阅读心得。这样,把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情况展现出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使他们在不断地竞争、收获、被肯定的氛围中快乐阅读。

(4)推荐课外阅读部落的书目。科普部落会向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

和知识水平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我们推荐的科普书籍,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还有最新版的《地球家园》《环游世界》等书籍,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此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断充实推荐书目。

三、相关学科科普知识学习与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要利用科学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自己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并初步运用。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实验器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内尽量多地进行科学探究,在“玩”中取乐、乐中有悟,并努力把这种研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觉开展探究。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为导向,更加深刻,并能更直接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知道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分别是:蒙住蝙蝠的眼睛、封住蝙蝠的嘴巴、塞上蝙蝠的耳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试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还是科学家的疏忽?学生一听,的确是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亲自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

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科普实践与科学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每年全区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以及参观别人的作品中产生创新思维。

1.每学年定期邀请区科协有关人员到我校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科学才华的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并参观每年一度的镇级、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两年我校学生科技素养有相当大的提高和发展,科幻绘画、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在区里比赛也获得不错的成绩。

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科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精神或科学素质的培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村里的制鞋工业的发展造成学校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我们开展了“制鞋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访有关人员,到实地调查,参观工厂生产情况,亲自记录数据。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对学生科学精神和

科技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科学课中开展科普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补充,是培养科学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建立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有效载体。将科普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有机整合,是深入实施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篇3:科学课论文

当今世界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成为该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但从总体上来说[1],我们的科研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还不太多,尤其是缺乏国际一流的科学大师。在此背景下,我国及时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推出了多项国家人才工程,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入选者可称为国内一流青年科学家,他们正逐步成长为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些已经成为院士。

前期我们进行了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的科学论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本文从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管理角度出发,选取我国高校生物医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人群,探讨其科研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以及与世界一流同行的差距,旨在帮助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了解自身定位,为我国基础研究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加快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 资料来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资助项目之一,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开展实施的“长江学者”发展计划,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者均要求受资助者年龄在45岁以下(自然科学领域),已经作出突出成绩,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而且拟开展的研究要瞄准国际前沿,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

因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可以作为我国一流青年科学家的代表。本研究自定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下简称杰青,生物医学)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下简称长特,生物医学)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根据其数量对我国高校进行了排序,选择排序靠前的三所高校,将其1994~2007年杰青和1999~2007年长特作为研究人群。

研究人群的科学论文相关原始数据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我们提交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专题检索提问单》,自以下数据库采集综合。

①美国科学情报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 )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②ISI的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008

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

④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库 (CSCD JCR Annual Report) 2007

二 结 果

(一)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情况

截止2009年1月,42位长特共发表SCI论文2726篇。被聘前发表论文1245篇,其中零被引269篇,占总论文数的21.61%;总被引次数39208,最高单篇被引次数1230,发表期刊影响因子(IF)最高31.718,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影响因子为14.595,半数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4.139的期刊。被聘后共发表1481篇论文,其中零被引432篇,占总论文数的29.17%;总被引次数11533,最高单篇被引次数277,发表期刊影响因子最高31.718,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影响因子为2.648,半数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2.823的期刊。见表1-2。

截止2009年1月,61位杰青共发表SCI论文4042篇。受资助前发表论文1650篇,其中零被引356篇,占总论文数的21.58%;总被引次数51044,最高单篇被引次数1230,发表期刊影响因子最高31.718,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影响因子为14.595,半数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3.89的期刊。受资助后共发表2392篇论文,其中零被引734篇,占总论文数的30.69%;总被引次数19495,最高单篇被引次数312,发表期刊影响因子最高14.595,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影响因子为2.648,半数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2.762的期刊。

注:IF08为2008年度JCR期刊影响因子,IF5为2008年度JCR 5年期刊影响因子

(二)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发表CSCD论文情况

长特受聘前被CSCD收录的论文1486篇,其中零被引论文795篇(53.50%),期刊影响因子(CSCD JCR Annual Report)中位数为0.634;受聘后发表1321篇,零被引论文占66.54%,期刊影响因子中位数为0.728。杰青受资助前后分别有2083篇和2254篇收录CSCD,零被引率分别为52.47%和63.71%,期刊影响因子中位数为0.815和0.721。

(三)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受资助前后科技产出比较分析

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长特受聘前后的SCI论文产出有统计学差别(p <0.01,见表5),由表1-2可见,受聘前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均高于受聘后;杰青同样如此。两组科学家CSCD论文产出也有统计学差异,长特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表现为受聘后高于受聘前,被引次数相反;杰青发表论文的两指标均为受资助前高于受资助后。详见表3-4。

注:IF07为2007年度CSCD JCR Annual Report期刊影响因子

注:IF07为2007年度CSCD JCR Annual Report期刊影响因子

注:IF08为2008年度JCR期刊影响因子,IF5为2008年度JCR 5年期刊影响因子

(四)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SCI论文比较

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发表SCI论文作比照。将被引论文数、被引次数≥20、被引次数≥50和被引次数≥100的论文篇数与被引次数等7个指标看做阳性,零被引或低于相应标准的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看做阴性,对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全部SCI论文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发表SCI论文进行 χ2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在7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6﹚。由表2可见,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表SCI论文的被引情况存在明显差距。长特和杰青SCI论文零被引率为25.72%和26.97%,均高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0多个百分点。被引次数≥20、被引次数≥50和被引次数≥100的论文占全部SCI论文数的比例分别为22.12%、9.50%和3.89%,后者相应比例为57.42%、38.58%和23.85%,分别是前者的2倍、4倍和6倍之多;杰青的差距更大。从被引次数看,同样是被引层次越高,二者差距越大。被引次数≥20论文所占比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刚过8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高达98.21%;被引次数≥100论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82.68%,二倍于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

(五)SCI论文发表时间与其他指标关系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长特SCI论文发表时间(年)与单篇被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期刊影响因子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从相关系数来看,单篇被引次数与论文发表时间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r)为0.417;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期刊影响因子与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2和0.133。单篇被引次数是论文发表之日起全部被引次数的累积,是长期效应,因此与论文发表时间的关系紧密。期刊影响因子是基于论文发表后2年或5年之内的被引情况计算的,故与发表时间关系不大。

长特SCI论文发表时间与论文数、被引论文数、被引≥20篇数、被引≥50篇数和被引≥100篇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前四者与发表时间均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递减,P值递增;被引≥100篇数则不存在相关性。发表时间与总被引次数、≥20总被引次数、≥50总被引次数和≥100总被引次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总被引次数、≥20总被引次数和≥50总被引次数三者与发表时间呈负相关,同样相关系数递减,P值递增;≥100总被引次数则不存在相关性。(表7)提示科学工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低被引频次论文数的增长,高被引频次论文增长相对较慢。论文的被引次数也呈现同样的规律。杰青与之一致。

三 讨 论

1.总体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研论文产出质量受资助前高于受资助后,体现了我国在筛选长特和杰青时的高标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获得国家高层次科研资助后产出质量不高。可能原因如下:一是被引次数本身的时间累积性特征决定,受资助前的论文具有相对的时间优势,积累了较高的被引次数;二是期刊影响因子基于期刊全年刊载论文发表后2年或5年之内的被引情况计算,是集体效应也是短期效应,不足以反映一篇文章的质量。这些是由于评价指标本身的不足造成的,不可避免也无法准确计量。此外,也可能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科技产出质量较低。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比较提供了佐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80%以上科学论文的被引次数≥100,而长特和杰青集中在≥20次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有1.22%的论文被引次数≥1000,长特和杰青仅有1篇。

有人可能会提出两者的可比性问题。研究显示诺奖获得者获奖年龄较高(平均60.76岁),但是其科研创新高峰在中青年时期,如其获奖前科学论文数高峰年龄51.00岁,被引次数高峰年龄47.71岁,影响因子高峰年龄48.62岁[2]。我国长特和杰青的入选年龄均为45岁以下,考虑到入选时的科研经历要求,我们以最小30岁计,这样1994年第一批杰青年龄最大者60岁,2007年入选者最小32岁,即杰青人群的年龄为32~60岁;1999~2007年入选长特年龄为32~55岁。两组科学家的年龄段正好覆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的创新高峰时段,且都为生物医学领域,因此具有可比性。

2.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难以预测,一是指出现什么研究结果不可测,二指何时出现研究结果不可知,一切都取决于科研活动的自然进展。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巨人并跨越之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奇尼科夫(E.Metchnikoff)从1883年建立吞噬理论,到最后正式提出最初的吞噬细胞免疫学说,前后历时近20年。2007年 2月我国空缺了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给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闵乃本等5位教授。领奖之际,闵乃本院士吐露心声,这一项目从1986年起提出基本概念,一直到2005年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3]。此外,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复杂化和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研究取得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科研多为“任务式”、“工程式”[4],特别是国家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明确规定研究期限,而且大多仅为三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定位于“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汇集创新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研究期限四年[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职责之一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聘期为三年[6]。人为设定研究期限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自由探索的要求是矛盾的,三四年的短暂时间,受资助者必须交任务报成果,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应付差事、急功近利,甚至谎报成绩、弄虚作假。

3.科学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发表时间存在一定关系,普通论文会随着发表时间的延长而获得更多的被引次数,但其增长有限。高质量论文(如被引次数≥100)的被引次数要远高于普通论文,但其价值的发挥体现在经过检验、验证,获得科学界乃至社会的承认之后,而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因此被引频次与发表时间关系不大。

四 结 论

1.科学界金字塔中的分层是间断的,不连续的,科学家在其中的进阶不是靠普通论文累积效应螺旋上升,而是靠高质量成果实现层级“跃迁”[7]。加菲尔德博士指出诺贝尔奖得主或者诺贝尔级别的科学家有一个共性,就是都会发表几篇“经典引文”,这些“经典引文”的被引次数是普通论文的30~50倍[8]。长特和杰青是我国高层次人才计划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来看,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同期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突出表现在“经典引文”的缺乏,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稀少,尚未在科学界金字塔中占据“诺贝尔奖”层级,而徘徊在较低层级。

2.原始性创新超出了现有的学术范式,进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个厚积之上突破的过程,不能以功利为目的,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基于长期的传统理论的积累,长期的实验、调研等基础性工作的积累,反复地对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与传统理论之间矛盾的质疑、思考,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获得基础研究最根本的灵性——原创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不利于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深度探索,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创新突破。因此,管理部门将科学研究的时间控制权交给科学工作者,交给科学研究本身,才是尊重科学,科学研究才能达到自由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第22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有关情况[EB/OL].(2004-06-17).[2009-07-23].http://wcm.fmprc.gov.cn/ce/cght/chn/jy/t140021.htm.

[2]段志光,卢祖洵,王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产出年龄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11-214.

[3]罗静,秦刚,谈洁.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闵乃本课题组[EB/OL].(2007-02-28-03:25).http://www.sina.com.cn.

[4]姜咏江.深入理论逻辑研究是创新发明的基础[EB/OL].[2010-04-02].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339.2010-03-26.

[5]《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编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项目指南[EB/OL].(2009-11-28).[2010-02-20].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zn/2010xmzn/index.html.

[6]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EB/OL].(2005-12-27).[2010-02-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5/info17765.htm.

[7]章娟,段志光,王彤,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排序——频度分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3):5-9.

篇4:体育科学论文

一、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也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因为怕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了跳箱、单双杠等“高危”体育项目教学,并撤掉了相应的体育器械。同时,我们也发现,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之间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学模式僵硬、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如很多学校强迫孩子参加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参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体育失去兴趣;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等教学项目,体育课上只设置达标项目,走进了体育教学的误区,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出现。

(二)追求高分数

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分数,而分数背后是读书,是大量的作业和训练记忆的东西。而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想让学校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好学生,那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一个好学生呢?又是分数,学生在校是天天拖堂,课后辅导,回家除了做作业,家长还给学生开“小灶”,唯恐自己的小孩在校学得不够,学得比别人少。分数一向还是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与学校进行比较,哪所学校平均分高,优秀率高,哪所学校办学就成功,为了考到好成绩,学校压老师,老师压学生,一层压一层,非得把学生困在“学习”上不可。加上体育是非考试学科,学不学无所谓,学校关心的是这班考得好不好,家长重点是学生考几分,在班里排第几名,很少认真考虑学生的体质如何。学生在学校、家长的“特殊关心”下,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其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出来的。

(三)学校的课外活动有名无实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全面启动,但有些学校根本没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根本是有名无实,全部都被用来上课辅导等等,或者说学校课程表上标有体育课,但被主科老师拿来上课,上级领导来检查验收时也是象征性地开展一两个星期,等检查组离开后又恢复旧貌,这样的“走过场”怎么能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照到学生的身上?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或使用不当

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根本没有足球场,莫大的一所学校,也就只有那一两个篮球场,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体育器材(如体操类)使用率不高,学生运动集中在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显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学校安排4个班同时上体育課,运动大多集中在以上几项,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数量已显得捉襟见肘,如遇雷雨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教育部提倡的运动由于受制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根本没能好好开展。

(五)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淡薄

有的学生受“学习好则一切都好”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文化成绩,忽视体育锻炼,把课余甚至体育课的时间大多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或怕出汗后的麻烦,不愿从事耐力性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另外,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有较多的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电脑游戏、看电视或上网聊天等,没有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像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消失。

二、学生体质下降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人只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学生成才首先要成人,离开良好的道德品质,离开健康的体魄,学业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基础教育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打好学生做人成才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就是要“健康第一”,要尽到这一责任,学校及教育者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部分农村中学,由于为了节省师资力量,不少老师都是主科杂科兼任,既担任一个班的主科,同时也担任另外几个班的体育、美术等术科,有些学校里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老师,既要会教主科,也能在体育这一项目上大放异彩,所以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使每个老师都专于自己的强项,师资分配应该恰当。而有些专职的体育老师对于开设的体育课程也不是每一项都擅长,但是做为一名体育老师,应该要做到一专多能,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人格魅力,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学校不应挤占体育课时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上体育课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玩,不用把思维局限在学习文化知识,做作业等方面,体育老师能否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把体育课和“玩”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要玩的过程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以身作则,共同锻炼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调查表明,如果家长喜欢运动、锻炼的,他们的孩子90%都是喜欢运动的,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周末家长不妨和你的孩子一起踏青、登山、打打羽毛球、篮球等,寒暑假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合适的锻炼计划,让你的孩子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来,鼓励和监督他锻炼身体。这样不仅能使你的孩子身强力壮,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自控能力。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孩子一般都认“死理”,他喜欢的事情,不用家长催促,自己就会做得特别好;而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在家长拳头的权威下,他也会怀着应付的心态去做。所以,家长不妨选择他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想办法调起他们的“胃口”,引导他们去锻炼身体。世界上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孩子的父母。只要父母积极地开动脑筋,用心地去思考,即使有点懒的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参加运动。

篇5: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

摘 要: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本人如何搞好科学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大多爱新鲜、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同时,我在教学中把大自然引入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在室内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蚕、蚯蚓等,还鼓励学生种植一些花草,养小动物,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学到了科学知识。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铰链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实物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实物。要上好科学课,老师、学生都要在课前去找实物,带到课堂上看。另外,有时电脑中的实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学重点,看屏幕与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做到“该动手时就动手”。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1、鼓励质疑

教师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2、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

3、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篇6: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论文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让他们爱学、学好这门功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上一篇:政务接待流程下一篇:他发明了什么教学实录